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婺州窑瓷器及图片

婺州窑瓷器及图片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吉州窑瓷器鉴别

2020-11-14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北宋婺州窑壶

对于婺州窑瓷器烧造类钧乳浊釉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倾向于宋代创烧,浙江省古窑址标本中心陈列的金华铁店窑乳浊釉标本即被标定为南宋-元代。 婺州窑今人也许知道不多了,但唐宋时期它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茶圣陆羽《茶经》把婺州生产的青瓷碗评为第三位。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企业礼品定制企业,多仿造龙泉青瓷,较少人仿婺州窑瓷器。

北宋 婺州窑青瓷莲瓣纹水盂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婺州窑遗址离金华市约半小时路程,道路平坦,青山隐隐,绿水涟涟,溪流潺潺,自然生态环境不错。进入了铁店村,这里是茂林修竹,绿树成荫。道路由碎石铺就,路上可觅得唐宋时期的青瓷片。路口处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十分醒目。这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势很适合建造龙窑,而且离白沙溪很近,瓷品外运十分方便。这里已发掘过的古窑遗址有三处。不少瓷片胎质较薄,釉面均匀,光泽自然,划花精细,敲打时发出清亮的声响,可以看出烧制温度应在1250℃左右。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东晋婺州窑羊首壶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婺州窑在宋代后堆塑艺术尤为精湛 .婺州窑堆塑艺术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北宋婺州窑堆塑罐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

武义县博物馆库房里有此类瓷器收藏品。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TAOCi52.cOM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方方正正的蓄水池塘,面积有两亩左右,塘四周浅水处有瓷土层,应是古代的取瓷土之地。龙窑出口处堆积着大量精美的乳浊釉瓷片和垫圈等窑具。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金华市古瓷收藏家的家里,可见婺州窑和龙泉窑的藏品,精彩动人,印象深刻。婺州窑瓷器品种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当时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审美情趣。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耀州窑青瓷及精品图片


耀州窑,北宋著名瓷窑之一。1959年发掘,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宋代属耀州,故名。

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刚劲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

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曾发现大批刻有龙凤及花卉图案的耀州青瓷,证实耀州窑确曾烧过贡瓷。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元代胎釉渐趋粗糙,花纹图案较简单,亦烧白地黑花器。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

注子撇口,短颈,硕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施茶叶末釉,近底处无釉,釉层匀净,肥厚而润泽。

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五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高7.5cm,口径19.2cm,足径7.2cm

碗呈五瓣花口状,口沿外撇,斜壁,浅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处起棱线。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强并开细碎片纹。

这件青釉花口碗,釉面虽有水沁痕迹,但造型秀丽,釉色匀净,仍能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烧造风格。

耀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代,当时所烧造品种十分丰富。五代时期开始则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的造型,并不逊于当时声名显赫的越窑青瓷。

【宋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高45.0cm,底径10.5cm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树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草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据说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圈足。里外均刻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边无釉。

此碗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装饰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团花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纹,布局舒朗匀称,线条活泼流畅又不失规整,反映出当时艺师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耀州窑瓷器刻花工艺的突出成就。

耀州窑瓷器上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发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艺更为精湛。

【宋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纹,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宋 耀州窑酱釉碗】

高4.5cm,口径14cm,足径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无釉。素面无纹饰。釉为酱色,釉色较亮。

酱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窑瓷器中出现的一个新品种,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数量较多,仅次于青瓷。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的总量达5﹪以上。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高24.5cm,口径5.5cm,足径9cm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灰白胎。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宋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cm,口径14.3cm,足径3.3cm

碗撇口,深弧腹,矮圈足,足底沾窑渣。通体施青釉。碗内印莲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别手持莲花一枝,身体呈不同的姿势作嬉戏状。

此碗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

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见,赤裸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不拘一格。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宋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高19.5cm,口径9.5cm,足径8cm

瓶盘口,短颈,圆腹,圈足。胎体灰白。里外施青釉,釉色较浅,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足边无釉。

此瓶造型浑厚,略呈石榴形,俗称“石榴尊”。

耀州窑瓷器中瓶式很多,瓶体或修长秀丽,或丰满端庄,但像此件石榴式样的瓶却较少见,应为北宋早期产品。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宋 耀州窑印花碗】

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菊花及各种花卉是耀州窑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此碗独到之处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花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简捷明快的图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宋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高29cm

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高19.9cm,口径6.9cm,足径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肩部有弦纹3道。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此瓶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金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水牛周围及开光之外刻以花草纹饰。

此碗釉色莹润如玉,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为耀州窑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金 耀州窑钱纹小壶】

高13cm,口径4cm,足径6cm

壶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一外折壶流,对应一侧为一带状短柄,口有平顶式带纽小盖。壶通体饰两组纹饰,肩部刻下覆的莲瓣纹,莲瓣上下各有两组弦纹。腹部刻錢纹,錢纹下饰一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耀州窑瓷器精品图片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耀州窑自唐代开始烧制陶瓷,历经五代、宋、金、元诸朝,其中五代、北宋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鼎盛时期曾经为朝廷烧制过贡瓷。近年来陕西文博系统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五代耀州窑烧制的高档青瓷,与传说中的“柴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北京、辽宁、内蒙古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高档耀州窑青瓷,有些还带有龙纹图案,说明耀州窑在当时已经烧制宫廷御用青瓷。

一、五代耀州窑剔花器

1、五代耀州窑剔花双凤首壶

2、五代耀州窑剔花兽首壶

3、五代耀州窑剔花双流壶

4、五代耀州窑剔花壶(残)

5、五代耀州窑剔花壶

6、五代耀州窑剔花凤首壶

7、五代耀州窑剔花兽首倒流壶

8、辽、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9、辽、五代耀州窑刻花莲瓣纹盖罐

古玩收藏网按时代与工艺顺序,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耀州窑瓷器,加以介绍。博物馆名称不再一一注明。

二、北宋耀州窑瓷塑、刻花

1、北宋耀州窑瓷塑狮子

2、北宋耀州窑刻花提梁兽首三足壶

3、北宋耀州窑刻花镂空三足香薰

4、北宋耀州窑刻划花玉壶春瓶

5、北宋耀州窑刻花芍药尊

6、北宋耀州窑刻花吐噜瓶

7、北宋耀州窑刻花执壶

8、北宋耀州窑刻花盖缸(两只)

9、北宋耀州窑划花三足瓶

10、北宋耀州窑刻花梅瓶

11、北宋耀州窑刻花瓜棱梅瓶

12、北宋耀州窑刻划花套盒

13、北宋耀州窑刻花银扣花口钵

14、北宋耀州窑刻花盒

15、北宋耀州窑刻花盘

16、北宋耀州窑刻花犀牛望月纹碗

17、北宋耀州窑刻花洗

18、北宋耀州窑刻花菠萝纹碗

19、北宋耀州窑外刻花碗

五代、北宋时期的耀州窑瓷器,以剔花、刻花、划花、印花工艺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是当时北方青瓷的重要代表。五代、北宋时期的刻花工艺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堪称雕塑精品;宋代晚期的印花工艺,布局严谨,疏密有致,题材丰富,对称均匀,与定窑印花艺术不相伯仲;金代耀州窑研发烧制了月白釉青瓷,堪与南方龙泉窑青瓷相媲美,是耀州窑青瓷的最后一个亮点。

宋代耀州窑既烧制观赏器,也大量烧制生活用器,器型非常丰富,有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审美效果极佳。

耀州窑自宋代以来,影响范围很广,除了铜川市黄堡镇中心窑场外,陈炉镇、立地坡、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场都属于耀州窑窑场。甘肃天水窑、安口窑,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多个窑场也烧制耀州窑风格的青瓷,成为庞大的耀州窑系。

婺州窑消失之谜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陆羽说的是瓷碗的品质。就泡茶品茶而言,他将婺州窑生产的瓷器排在了第三位。

历史上,婺州窑名气很大。然而蹊跷的是,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窑系在明代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婺州窑

产地在金华及周边地区,因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彩绘瓷。

婺州窑始烧于东汉,盛于唐、宋,终于明代。主要产品有盘口壶、碗、盆、碟、水盂、盏托、瓶、谷仓、鸡笼、水井等。

产品特征:胎体早期呈浅灰色,中后期呈深灰或紫色;釉色早期呈淡青色、青灰色或青黄色,中后期釉色青黄、紫灰或紫;釉面光亮开裂处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折出,这是该窑青瓷特有的现象。

勃兴:陆羽曾封“天下第三”

因为“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金华古时被称为婺州,在这里烧制的窑系被称为婺州窑。

从事婺州窑研究多年的学者雷国强说,婺州窑是中国烧造陶瓷时间最久的窑系之一。“商周时期,金衢盆地就有原始瓷器,那是婺州窑的前身。”

婺州窑还曾远销日韩。唐宋时期,大量婺州窑乳浊釉器从杭州出发,漂洋过海,如果顺利,7天便可到达日本。

这种外销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元代。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发掘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中国陶瓷、漆器等文物,其中就有许多婺州窑产品。

消失:原料存在致命缺陷

然而蹊跷的是,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窑系在明代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清朝时候在金华还有窑口在烧瓷,但不是婺州窑的概念,改烧青花瓷了。”雷国强说,这一著名窑系由盛转衰的原因,引起了不少历史学者和古陶瓷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金衢盆地江河丘陵地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红色粉砂岩风化黏土,婺州窑的窑土就是使用这种原料,但因其含铁量高,杂质颗粒较粗,烧制成器后,胎骨的颜色过深,气孔率过高,影响到了成品的质量。

“就婺州窑的发展而言,其所依赖的这一制坯原料的缺陷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婺州窑制坯原料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除此之外,单一的釉色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制约了婺州窑的发展,“石灰钙釉是东汉以来婺州窑的‘主流’釉色,这种单一素面的青釉风格和面貌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渐渐被历史淘汰。”

民窑瓷器及图片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人这样形容,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这部文明史的每一页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每次进步都会在陶瓷的身上找到影子。如古朴自然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的民国瓷器,都是当时社会的理想、审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体现,是时代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的史料价值所在。瓷器收藏品价值的确定,是通过对某件瓷器质量优劣的鉴别,以评定该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别器物的优劣,主要看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从而评定其艺术水平、收藏价值。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最高,因而也最具有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几年前相比,普遍提高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达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可对于民间广大工薪族陶瓷爱好者来说,收藏元青花和明清官窑瓷器,较高的上千万元,太过昂贵。所以,民窑精品就成了最受瞩目的投资收藏对象。

民窑即民间瓷窑,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属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时间上也是特指民国以前,其中以明清两个朝代最为兴盛。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比较著名的有磁州窑、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民窑瓷器的种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饮食器和生活日用瓷器,如盘、碟、蛊、碗、罐、壶以及凉枕、蜡台等;二是陈设玩赏器,如樽、花瓶、花盆、帽筒、鼻烟壶、佛像、瓷塑、雕瓷、蟋蟀罐、香炉等;三是文房用器,如笔架、笔筒、笔洗、水盂、印盒等。

在民窑瓷器中,有很多画工朴素流畅,器型优美,釉色晶莹,泪痕满面的精品。虽是民窑瓷器,但年份早,具有浓郁的时代风格,又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及市场潜力。

收藏民窑瓷器要三看: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四个档次。在各种图案中带字的比不带字的值钱,有诗文题赋的价格更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分为三个档次,第一,即陈设器和文房用品;第二,佛像雕塑、茶壶、鼻烟壶等;第三,碗、罐、盘等日用器物。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文房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三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纹饰因素方面,分为四个档次,即人物画第一,山水画第二,鸟兽花卉画第三,图案画第四。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12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民窑瓷器中的明清民窑器型多样、画风活泼、题材广泛、笔法传神,比官窑更有欣赏趣味。相对于书画、邮票、竹木牙角等藏品更利于保存,更便于流通。以康熙“树叶款”青花开光娃娃罐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拍卖成交价在3000元左右,但在古玩市场上,可以远低于拍卖价的1500元买到手,而现在价位是20000元左右。再如,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直径28厘米左右的龙纹盘,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拍卖成交价是500元,而现在品相、纹饰俱佳者至少要8000元才能到手。古瓷不能再生,收藏一件,流通就少一件;损坏一件,存世就少一件。从目前市场观察,这两年从农村乡镇进入城市古玩市场的明清民窑青花瓷器,在数量上已大大减少。想必过不多久,明清民窑青花瓷中的上品,将成为城市古玩店中的热门商品。目前,明清民窑瓷的价格相对很低,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

“真、善、美、少、精、奇”,永远都是人们选藏古瓷的共性标准。民窑瓷器收藏品切忌多而滥,要少而精。精品则在于质高、物美和稀少,只有藏有高品位的民窑瓷器精品,才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婺州窑乳浊釉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天生的效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头脑。八婺大地,发展敏捷,万象纷呈,该怎样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势巨子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征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婺州窑,重要分布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这一地域自万年上山文化烧制夹炭红衣陶始,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时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在商代晚期烧制乐成原始瓷器。之后,又经千余年的连续和改进,于东汉晚期烧制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国至南朝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渐趋安定,婺州窑在各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婺州窑第一个壮盛期。唐代,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加之调和的民族关系,商业有了肯定发展。这就为婺州窑瓷器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情况。无论是窑址数目照旧产物面目都较前朝有了较大的变革,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区性特色的婺州窑系瓷器。尤其引人注目标是唐早期乳浊釉瓷的烧制乐成。

一、婺州乳浊釉瓷窑的分布范围和烧造年代

1980年代,贡昌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为摸清婺州窑系中烧制乳浊釉瓷的窑址的数目和分布范围,作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工作。发现婺州窑系分布范围内,从唐到元烧制乳浊液瓷的窑址共76座。此中唐代22座,宋代3座,元代50座。

唐代22座乳浊釉瓷窑分布于金华、衢州、龙游等地。此中金华南部雅畈镇一带的丘陵山地上分布着16座瓷窑,形成了肯定规模的窑址群。在22座窑中,除龙游方坦窑3座和衢州上叶窑3座外以烧制乳浊液为主外,别的16座窑均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乳浊釉瓷和褐瓷。

宋代乳浊釉瓷窑3座,分别是金华沐尘塘窑、东阳马龙山窑、常山黄泥畈窑。3座窑均兼烧青瓷和乳浊釉瓷,此中马龙山窑和黄泥畈窑部门乳浊釉瓷标本呈淡赤色。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壮盛期,窑址数目发现达50座,分布于金华、衢州两市各辖市县(区)。这些窑址均烧制乳浊釉瓷。

可见,婺州窑系中乳浊釉瓷的烧造始于唐代,连续至宋元时期。窑址数目浩繁,广布于金华、衢州两市,星罗棋布。乳浊釉瓷在婺州烧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区之广、窑址数目之多,为其他地域窑口所不见。

二、婺州窑乳浊釉瓷的特点

唐代婺州窑乳浊釉瓷的器物形态较为单一,以碗为主,其次是盘口壶、罐、盆、盏。施釉部位均会合于器身上部,近底处无釉。釉色以月白色乳浊釉为主,少量为天青色和天蓝色,釉层较同期青瓷稍厚。装饰上注意粘贴工艺,如壶、罐等器类肩部贴有横系、竖系或复系;刻划装饰利用较少,仅在盘口壶一类器物的肩腹之间饰刻划弦纹;釉色上则在罐碗、盆类产物上施用褐色点彩或圆形大褐斑。

宋代婺州窑乳浊釉瓷在装饰伎俩上有了肯定创新和发展,如刻划纹饰的题材出现了花草虫鱼,显富丽精致。刻划纹饰上施以乳浊釉出现出天蓝或天青色,使纹饰与釉色融为一体,有玉石质感。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壮盛期,产物种类上除碗、盘、罐、杯等实用器型外,还出现了较多的摆设用器,如花盆、三足鼓钉洗等。各类器物在造型上也较之前更为多样化和艺术化,如高足杯、带流瓶、三足鼓钉洗、敞口鼓钉罐、鬲式炉等器物在造型上均突破了固有模式,形成了光显的产物家属化特性。装饰上重要依赖乳浊釉层具有猛烈乳光性的特点,辅以鼓钉、兽头足和捏压出锯齿形纹、鸡冠斑纹等装饰,刻划纹则多为弦纹。

婺州窑系的乳浊釉瓷接纳拉胚轮制法成型。烧造方法接纳叠烧,而不接纳匣钵装烧。但差别时期所利用的窑具有较大区别。唐代所利用的窑具重要是垫柱和垫珠,而元代所利用的则是垫圈和喇叭形垫具。

资料图

三、婺州窑乳浊釉瓷的汗青意义

婺州窑制瓷工艺汗青久长,技能程度高,东晋时期出现的褐釉斑点装饰,冲破了单色釉的传统伎俩,为乳浊釉的烧成打下了肯定的底子。唐初,社会安定,生产发达,手工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青瓷器,在品种、釉色、装饰各方面都有突出厘革。青瓷生产中的“窑变”征象产生奇特结果引起窑工们的留意,颠末不停改进和进步,婺州窑窑工又乐成地创烧出乳浊釉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庞大发现,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汗青向前推到了唐代早期。

宋代,北方的钧窑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推向了顶峰,受其影响的婺州窑则将生产重点放在了青瓷上,乳浊釉瓷的生产处于附属职位,仅在个别窑口发现少量乳浊釉产物。

宋末元初,北方钧窑渐渐衰落,南边的婺州窑开始生产仿钧窑产物,但无论从质地、釉色、装饰照旧品种上,婺州窑开创了具有光显地区特色的乳浊釉瓷产物,在肯定水平上较北方钧窑系产物更胜一筹。其意义不但是连续和发展了钧窑系产物的烧造汗青,更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推向了另一个汗青顶峰。

四、外销婺州窑乳浊釉瓷

1976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海岸的新安海疆,以水下考古的方法举行观察,打捞到一万多件中国陶瓷、十万多枚货币、数百件金属器物。根据出水遗物判定,该沉船失事时间,应在元代。

在出水的12539件陶瓷器中,乳浊釉瓷花盆、三足鼓钉洗、执壶等93件瓷器,与婺州窑系中的铁店窑同类产物相似,应属铁店窑产物无疑。别的,在1000多件黑瓷、黑褐瓷中,很大概有一部门也是金华铁店窑的产物。这无疑阐明铁店窑的一部门产物已作为外销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赴外洋。

长沙窑瓷器精品及图片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狮

单色釉瓷

在施单一色釉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另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偏黄,釉面多开细碎片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产生剥釉现象。酱釉瓷釉层略厚,釉面亦多开细碎片纹,釉面滋润,呈酱褐色。绿釉瓷釉层亦略厚,釉色绿中略泛蓝,釉面光泽柔和悦目。笔者曾在窑址采集到一块浅碗形的绿釉瓷片,其内壁满施绿釉,外壁施半截绿釉,露胎处刻划符号“×”,系烧窑前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划,瓷片一侧残留半圆形孔,显然这是一块绿釉试片,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水盂

蓝釉、红釉瓷标本极少见,说明这两个品种是因窑内温度、气氛变化而偶然出现的,不是刻意烧造。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青釉和酱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绿釉和红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铜,蓝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钴。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连珠划纹瓷罐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长沙窑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两种,即青釉酱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绿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笔蘸酱褐色釉或绿釉在器物上随意挥洒或点染,烧成后形成彩色斑纹。斑纹有的似山峦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悬空,有的似匹练飞舞。图案多带有写意性,观之使人回味无穷。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鸟荷三足盆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持壶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花卉纹枕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网络纹双系罐

个别以绿釉挥洒条形纹的器物,纹饰边缘或局部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绿釉中的二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一价铜离子而成红色,遂使整个斑纹红、绿二色相互映衬,清新明丽,妙趣横生。还有个别挥洒绿斑的器物,因绿釉中混入其他着色金属元素,烧成后绿色夹杂蓝、紫、月白等色,绚丽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唐代长沙窑青釉绿彩瓷执壶

模印贴花瓷

以往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这类标本很丰富,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带模印贴花的亦很多,说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贴花装饰。其题材以椰枣、椰枣配小鸟最为多见,也有椰枣配蜜蜂者。椰枣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另有胡人乐舞、婴戏莲、飞鱼、立狮、游龙、双鱼、武士骑马等纹饰,多见于壶嘴和壶系之下。模印贴花的做法是:先将揉好的坯泥压入阴刻有图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纹饰,然后用泥浆将印有纹饰的片状坯泥粘贴在坯体上,整个器物施以青釉或酱色釉,然后入窑烧成。有的还在模印贴花部位的青釉上涂洒褐色釉,使纹饰更加突出醒目。

唐 长沙窑武士纹碗

唐 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注子

由于椰枣又名“海枣”,产于西亚和北非,胡人乐舞亦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由此可知,这类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国内港口扬州、明州(宁波)以及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均出土此类长沙窑瓷器标本,即是证明。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釉下彩绘瓷

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长沙窑虽不是釉下彩绘技法的首创者,但却是将这一技法大规模发展的首个瓷窑,长沙窑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诸瓷窑中独树一帜。它从早期单一的釉下褐彩,逐渐发展成后来的釉下褐、绿彩,釉下褐、蓝彩,使图案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铁(Fe2O3),由于氧化铁在高温下呈色较稳定,不流不散,所以长沙窑工匠往往用单一的褐彩绘画,所绘图案线条清晰流畅。绿彩、蓝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CuO),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易流散,因此,当褐、绿或褐、蓝彩并用时,就用褐彩勾线,用绿、蓝彩填涂或渲染。长沙窑釉下彩绘中还有一种釉下褐、红彩者,但数量极少,说明当时不是作为一个品种来生产的,而是在烧造釉下褐、绿或褐、蓝彩瓷器时,因窑内温度、气氛偶然变化,将绿彩或蓝彩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低价亚铜离子所致。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纹饰很丰富,有花草、花鸟、人物、动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类最为多见,其次是花鸟类。鸟类以雀鸟最为多见,其次是雁、长尾鸟、凤凰、鹭鸶、仙鹤等。鸟的姿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有的跳跃于草丛间,有的独立栖息,但均羽翼丰满,神态生动,显示出长沙窑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唐长沙窑褐釉兽首箕形砚

题写字、词、单句、诗文瓷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的诗文共60多首。每首诗一般只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部分诗文在两件、三件多至十几件器物上出现。题诗多为五言绝句,极少数为六言或七言绝句。其位置绝大多数在壶嘴下方的腹部,个别题写在枕面或碟内。在格式上,多为竖写一句一行,也有少数一行未尽而另起一行者。诗文大多内容完整,文字容易辨认,少数因器物残损致使内容不完整,有些诗文中的个别文字因笔画不规范而较难辨认,也有些多次出现的诗文在字词或语句上略有出入。有的诗中还出现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一般都是音同字错,如“苦辛”的“辛”写成“新”,“前程”的“程”写成“逞”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如长信宫”诗文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题记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

绝大多数题诗的器物上不再有其他纹饰,个别的则将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目前已发现有10首诗歌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句,作者有韦承庆、张氲、高适、刘长卿、贾岛、白居易等,可以认为是当时文人的创作。其他均出自民间。其内容有的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表现男女爱情,有的反映商贾活动,有的宣传伦理道德,有的表现饮酒作乐或规劝戒酒,有的描写边塞征战。另有应酬诗、写景诗、文字游戏诗等,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吉州窑瓷器精品图片


吉州窑是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宋时,永和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条花街”。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釉瓷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瓷形有120余种。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

我国古代吉州窑陶瓷中的精品,以小碗居多,也有盘子、瓶、壶和各种动物造型。这些瓷器的色调基本以黑色和黄褐色为主,也有少量绿色和白色的器物。吉州窑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始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以后 逐渐衰落。由于是民间窑 口,所以吉州窑烧出的瓷器被当时百姓广泛使用。这次展出的瓷器以宋朝的居多,所以不难看出,南宋时期的人们喜欢使用黑色或者黄褐色的碗和盘子,并带有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斑纹等现在看来属于抽象派的花饰。

据了解,吉州窑的瓷器有个特点:平时看来釉 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其效果类似于雨花石。吉州窑的陶瓷中有代表性的是木叶天目盏,就是黑陶瓷茶盏中嵌了一片树叶,这是吉州窑独创的,誉为天目中的瑰宝。木叶天目盏看上去像翻转的斗笠,黑得油光闪亮。令人称奇的是,盏内嵌着的树叶,看似突出,一摸 却又与盏底一样平。

吉州窑所产木叶天目、彩绘、兔毫天目、剪纸贴花等产品,制作技艺居同时代世界领先水平。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和玳瑁盏,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每年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黑釉加花蝶纹瓶和卷草纹加彩壶,被视作稀世珍品;在印度尼西亚雅加 达博物馆陈列的在印尼出土的中国古瓷,其中就有吉州窑的黑釉黄斑碗。

千古风流婺州窑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的产品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用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婺州窑瓷器及图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婺州窑瓷器及图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