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汝官瓷仿制技术获重大突破

汝官瓷仿制技术获重大突破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7-27

瓷砖墙面。

一批新仿制成功的汝官窑天青釉与月白釉产品,今天上午通过了由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标志着名列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官窑仿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而蜚声海内外的汝官窑,仅仅烧造了20年就湮灭在战乱中。因其烧造工艺失传,汝官瓷在南宋初期就弥足珍贵,如今汝官瓷的传世品仅有70多件,收藏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里。tAoCI52.COm

经过考古工作者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掘出了窑炉、作坊、水井、澄滤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及大量汝官瓷瓷片堆积,破译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这一千年之谜。

宝丰县汝瓷研究所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借鉴清凉寺出土的汝官瓷片,按照宋代的烧造工艺反复攻关,使汝官瓷的仿制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经专家鉴定与鉴赏,这批新仿制的天青釉、月白釉产品,不仅外观造型酷似宋汝瓷,而且其胎薄釉细、釉色蕴润如玉、下有细小芝麻支钉烧痕等特征,均与宋代原物相似。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收藏者50元买来珍稀宝贝 初步鉴定乃宋代汝官瓷


昨日,一名收藏爱好者来到省收藏品咨询鉴定中心,委托鉴定一个小瓷盘(如图)。令鉴定人员惊奇的是,小瓷盘极有可能产自宋代汝官窑,属存量极少的稀世珍宝。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收藏品咨询鉴定中心看到,该瓷盘小巧玲珑,口径约138毫米,底径约95毫米,高约30毫米;釉表有细裂纹,敲击声如朽木;盘正面剔底填金,篆体阳刻:“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下由视永宣兹乾隆甲辰”,共计24字。

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中心专家朱本芳表示,该瓷器造型规整;放大镜下观察表层釉,可见明显的玛瑙结晶;盘底烧制时的支钉,仅有芝麻粒大小,就是现代工艺也很难达到,这些都是宋代汝官瓷的典型特征。

对于该瓷盘正面的精美填金篆刻,朱本芳认为,应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大师所为,小瓷盘极有可能是清朝宫庭的御用品;该瓷盘唯一不足的是,釉面光泽效果欠佳,还须经专业机构技检才能进一步鉴定。

据了解,汝官瓷始作为宋代宫廷用品,仅在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珍宝。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偶尔出现在拍卖会上,也是以天价成交,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

不过,收藏该小瓷盘的杨先生说,这个“宝贝”他仅花五十元,从地摊上收得。杨先生是一名瓷器收藏爱好者,曾发现过汉阳古陶瓷码头和安徽祁门大型古青花瓷窑址。

怎样鉴别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五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汝瓷暗花双鱼纹盘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瓷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瓷开片


宋代温雅宁静的艺术风尚,

使得“瓷魁”——汝瓷,在千百年后得以继承和发扬。

经验丰富的仿古瓷陶艺师全程把关,

胎土釉水均用料精良,一窑下来成品不足百之二十,十分难得。

汝瓷被称为五大名窑之魁首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其杯子、壶,由于开片,

在使用过程中会沁入茶汁,在茶界堪称一绝,

因其会自然形成茶渍纹,故有“养杯”之说。

这种最初的釉表缺陷,

通过人为的“养成”,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

赋予它新的色彩和纹路,深浅相互交织叠错,

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

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甚至给人一种好像杯子裂了一样的错觉,简直有种惊为天人之感。

那究竟怎么养成好看的而独特的开片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里面的学问。

如何养成好看的开片

用汝窑品杯最大乐趣,在养。

品杯在高温茶汤的烫热下,会开裂,形成不规则的纹路,

纹路上会有茶汤渗透,留下茶色,这就是金丝铁线形成的原因。

不同的开片怎么养出来呢?

1、若是不希望养出来的纹路都是黑的,

就尽量不要用开片的杯子喝熟普,

熟普的颜色颇深,沁出来的颜色会显得脏脏的,好像没洗干净似的。

2、一般来说,绿茶养出的线最漂亮,

深浅不一,但养成时间最长,

需要有较好的耐心,一分心血能换得一分收获。

3、台湾乌龙,铁观音养出来的线是金色的,

这种颜色就极为漂亮了,反正小编觉得挺好看哒。

4、红茶生普养出的线为褐色,褐色比较常见,也比较好养出来。

无论是开片或者不开片的杯子或者壶,

在使用完以后,要用干净的温水冲洗,防止形成茶渍。

好的汝瓷需要精心呵护,养成了开片也不能对茶器懈怠,要好好注意收藏方法。 

收藏时要注意的

1、汝瓷应选通风良好、干燥、清洁雅室之内摆置。

2、经过细心的养护及把玩之后,会出现独一无二的灵性,

其蝉翼纹的变化更是每件都不同,于是造成了世上独此一件。

3、藏汝窑器不可长时间闲置,须于使用中,

方可观赏其纹理与茶为一体的美学变化,有赏心悦目之功用;

4、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窑的文化精髓,

化泥土为永恒,口味极致美学典范。 

把玩时要注意的

1、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

2、使用时,可用养壶笔沾茶汁滋润汝瓷表面,

此后可欣赏汝瓷表面蝉翼纹之变化。

3、使用汝窑器后,可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晾干。

汝瓷鉴赏重釉色


对汝瓷的鉴赏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了解汝窑的发展史。汝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经萌芽、发展阶段到鼎盛阶段,直到宋、金战乱而失传。在唐代,当时的汝州境内有著名的鲁山花瓷和黄道窑花瓷。到宋代,汝州境内有供民间生活用的众多临汝窑,产品多为盘、碗之类。

釉色大致分四种:一是豆绿,多印花,少刻花;二是天蓝,色素无花;三是月白,色素无花;四是葱绿,色素无花。豆绿釉是一种半透明釉,适应于胎上刻花和印花装饰,而天蓝、月白、葱绿是乳浊釉,不适应胎上刻印花。临汝窑的配釉技术和当时其它宋窑配釉技术一样,属高硅低铝配法。而汝窑配釉技术在宋代独树一帜,属高铝低硅配制。汝窑之所以能称魁于世,这与其高超的配釉技术不无关系。所以要鉴赏好汝瓷,不但要了解汝瓷发展的各阶段,要了解汝瓷独特的配釉技术,更要了解汝窑的釉色。清凉寺汝窑窑址发掘后,有一种“盖棺定论,千年谜案已解决了”的模糊倾向,认为汝窑正色仅是天青(含淡天青)一色。其实宋人徐兢(jing1)在《奉使高丽图经》中已告诉了我们汝窑还有其它色泽:“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这从现在汝州文庙、张公巷汝窑遗址出土情况可以充分得到证实。笔者经过多年对汝窑釉色的研究,认为汝窑的正色有三种:

1、天青(含淡天青);

2、豌豆青(宋代汝州新窑器);

3、重豆青偏天青。至于其它色泽应具体对待,一种可能是汝窑釉料,烧成不当,一种则根本不是汝窑釉料。

鉴赏汝瓷,首推釉色。宋庭为什么垄断汝窑,就在于汝窑釉色的自然美。当时没有纯净的化学原料,完全是自然矿物调配而成。细品汝窑的三种釉色,其共同特点是含蓄美,就像隔着轻纱看内含,隐情百态,回味无穷。

在唐、宋时期,段店窑鲁山花瓷生产规模宏大。段店窑不但生产花瓷,而且早期汝瓷也渊源于此,规模很小,属汝州的萌芽阶段。直到现在,花瓷瓷片俯首可得,而汝瓷片难得一见。早期汝瓷制作非常精细,瓷胎较薄,呈香灰色,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烧成温度约在12700C——13000C,施釉薄而均匀,釉面开片纹呈柳絮纹,底部支钉痕如芝麻粒大小。观其釉色,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重豆青稍现天青色,釉面油质感非常强,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釉层内涵,呈现密密麻麻如针头大的泡粒叠摞悬浮其中,偶尔混有小米粒大的泡粒。目前传世品非常少见,能看到的只有汝州市汝瓷博物馆现存的两件洗。代表产品有洗、深腹凹足支烧盘等。

宝丰清凉寺遗址发现后,经历十余年六次发掘和1998年秋大规模盗掘,遗址面貌基本上大白于世。出土实物比较丰富。从出土实物看,清凉寺汝窑应处于汝瓷的发展阶段。产品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足部外卷,瓷胎呈现香灰色。观其釉面,基本上是天青色和淡天青色,此两种色泽实是一种釉料,只是在烧成过程中因气氛的不同而形成色泽深浅的不同。天青是青中带蓝,蓝中有青,好像雨过天青所出现的蔚蓝色,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这种釉色是复色釉,它随不同光线折射出不同色泽,从早到晚观察,色泽都不相同可以说它的色泽随天色变化而变化。其釉面开片如蝉翼,但也有蟹爪纹和柳絮纹开片。这些片纹刚出窑时开得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继续进行,只是较慢而已。即使宋代汝瓷片方在现在,还会偶尔听到开片声响。由于汝瓷釉料配方不同于其它瓷釉料配方,属高铝低硅配法,并且有玛瑙入釉,所以汝瓷的釉面呈现玉石感,似玉非玉。用放大镜观察其釉面,有的部位偶然能看到釉中的气泡,寥如晨星。汝瓷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烧,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胎和釉结合部位,迎光观察,微现红色。

1989年3月,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批窖藏汝瓷,约二十余件,现大部分存于宝丰县文化馆内。这批窖藏汝瓷和清凉寺出土的汝瓷相类似,如色泽、质感、釉层厚薄、开片纹、制作工艺及支钉痕几乎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这类产品烧成温度很低,约在11000C——11700C之间。大部分器物瓷釉已部分腐蚀脱落,胎体稍微用力,就可掰碎。而清凉寺出土器物烧成温度在12500C左右,胎和釉结合得非常牢固,虽经近千年岁月,仍坚实如初。若说蛮子营这批瓷器是生烧,却釉面玻化很好,所以这批窖藏汝瓷是否出自清凉寺,还有待考证。清凉寺汝窑代表作有各种笔洗、盘、荷花熏炉、水仙盆、刻花鹅颈瓶、盘口瓶、细颈瓶、瓷盒等。

在汝州文庙汝窑遗址还出现另一种釉色的汝瓷,其色泽既不同于越窑,也不同于临汝窑和耀州窑,传世品几乎见不到,其色泽如刚成熟的豌豆那样,笔者暂称它为豌豆青色。这种青釉产品色素无花,除釉色不同于清凉寺汝瓷外,胎质、制作工艺、支钉痕大小都和清凉寺汝窑一样,器物有笔洗、弦纹尊等。在汝州城内张公巷汝窑遗址已经一次试掘出土一批汝瓷片,这类瓷片制作非常精细规整,有的釉和胎厚度仅2毫米,胎色白,足矮而小,并且修得很窄,垫饼烧成。有的足窄高反而支烧,支钉痕非常小,釉色呈现豌豆青色,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内涵,就像棉絮中布满小珍珠。这类汝瓷传世品极少见,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荷花碗有可能似这类汝瓷外,上海博物馆的4件青釉标本与此类汝瓷相符。

汝瓷的收藏价值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列于云蒸霞蔚、如冰类雪的钧瓷之前。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烧制御用景德镇瓷器,然后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花瓶等器具。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鉴赏汝瓷首推釉色


笔者历经二十余年对汝窑的研究、仿制和对汝窑窑址的寻找,认为对汝瓷的鉴赏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了解汝窑的发展史。汝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经萌芽、发展阶段到鼎盛阶段,直到宋、金战乱而失传。在唐代,当时的汝州境内有著名的鲁山花瓷和黄道窑花瓷。到宋代,汝州境内有供民间生活用的众多临汝窑,产品多为盘、碗之类,釉色大致分四种:一是豆绿,多印花,少刻花;二是天蓝,色素无花;三是月白,色素无花;四是葱绿,色素无花。豆绿釉是一种半透明釉,适应于胎上刻花和印花装饰,而天蓝、月白、葱绿是乳浊釉,不适应胎上刻印花。临汝窑的配釉技术和当时其它宋窑配釉技术一样,属高硅低铝配法。而汝窑配釉技术在宋代独树一帜,属高铝低硅配制。汝窑之所以能称魁于世,这与其高超的配釉技术不无关系。所以要鉴赏好汝瓷,不但要了解汝瓷发展的各阶段,要了解汝瓷独特的配釉技术,更要了解汝窑的釉色。清凉寺汝窑窑址发掘后,有一种“盖棺定论,千年谜案已解决了”的模糊倾向,认为汝窑正色仅是天青(含淡天青)一色。其实宋人徐兢(jing1)在《奉使高丽图经》中已告诉了我们汝窑还有其它色泽:“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这从现在汝州文庙、张公巷汝窑遗址出土情况可以充分得到证实。

笔者经过多年对汝窑釉色的研究,认为汝窑的正色有三种:1、天青(含淡天青);2、豌豆青(宋代汝州新窑器);3、重豆青偏天青。至于其它色泽应具体对待,一种可能是汝窑釉料,烧成不当,一种则根本不是汝窑釉料。

鉴赏汝瓷,首推釉色。宋庭为什么垄断汝窑,就在于汝窑釉色的自然美。当时没有纯净的化学原料,完全是自然矿物调配而成。细品汝窑的三种釉色,其共同特点是含蓄美,就像隔着轻纱看内含,隐情百态,回味无穷。

在唐、宋时期,段店窑鲁山花瓷生产规模宏大。段店窑不但生产花瓷,而且早期汝瓷也渊源于此,规模很小,属汝州的萌芽阶段。直到现在,花瓷瓷片俯首可得,而汝瓷片难得一见。早期汝瓷制作非常精细,瓷胎较薄,呈香灰色,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烧成温度约在12700C——13000C,施釉薄而均匀,釉面开片纹呈柳絮纹,底部支钉痕如芝麻粒大小。观其釉色,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重豆青稍现天青色,釉面油质感非常强,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釉层内涵,呈现密密麻麻如针头大的泡粒叠摞悬浮其中,偶尔混有小米粒大的泡粒。目前传世品非常少见,能看到的只有汝州市汝瓷博物馆现存的两件洗。代表产品有洗、深腹凹足支烧盘等。

宝丰清凉寺遗址发现后,经历十余年六次发掘和1998年秋大规模盗掘,遗址面貌基本上大白于世。出土实物比较丰富。从出土实物看,清凉寺汝窑应处于汝瓷的发展阶段。产品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足部外卷,瓷胎呈现香灰色。观其釉面,基本上是天青色和淡天青色,此两种色泽实是一种釉料,只是在烧成过程中因气氛的不同而形成色泽深浅的不同。天青是青中带蓝,蓝中有青,好像雨过天青所出现的蔚蓝色,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这种釉色是复色釉,它随不同光线折射出不同色泽,从早到晚观察,色泽都不相同可以说它的色泽随天色变化而变化。其釉面开片如蝉翼,但也有蟹爪纹和柳絮纹开片。这些片纹刚出窑时开得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继续进行,只是较慢而已。即使宋代汝瓷片方在现在,还会偶尔听到开片声响。由于汝瓷釉料配方不同于其它瓷釉料配方,属高铝低硅配法,并且有玛瑙入釉,所以汝瓷的釉面呈现玉石感,似玉非玉。用放大镜观察其釉面,有的部位偶然能看到釉中的气泡,寥如晨星。汝瓷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既有支钉支烧,也有垫烧,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胎和釉结合部位,迎光观察,微现红色。

1989年3月,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批窖藏汝瓷,约二十余件,现大部分存于宝丰县文化馆内。这批窖藏汝瓷和清凉寺出土的汝瓷相类似,如色泽、质感、釉层厚薄、开片纹、制作工艺及支钉痕几乎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这类产品烧成温度很低,约在11000C——11700C之间。大部分器物瓷釉已部分腐蚀脱落,胎体稍微用力,就可掰碎。而清凉寺出土器物烧成温度在12500C左右,胎和釉结合得非常牢固,虽经近千年岁月,仍坚实如初。若说蛮子营这批瓷器是生烧,却釉面玻化很好,所以这批窖藏汝瓷是否出自清凉寺,还有待考证。清凉寺汝窑代表作有各种笔洗、盘、荷花熏炉、水仙盆、刻花鹅颈瓶、盘口瓶、细颈瓶、瓷盒等。

汝瓷由宫廷垄断以后,技术更加成熟,管理更加严格,进入了鼎盛时期。南宋周辉《清波杂识》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通过笔者十余年来对汝州城内汝窑遗址得寻找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两次试掘所出的实物可以充分得以证明。在汝州城内文庙汝窑遗址出土的天青釉瓷片从釉色上看更加纯正,施釉薄、面均匀,刻片纹更清晰,支钉痕细小,胎料仍是香灰色,仅是釉料在宝丰清凉寺汝瓷配釉基础上稍有改进。近经复旦大学承焕生教授测试,两种同为天青色,但化学组成有区别。其器型也和清凉寺汝窑一脉相承,以碗、盘、洗、荷花熏炉、弦纹尊、瓷盒为代表。在汝州文庙汝窑遗址还出现另一种釉色的汝瓷,其色泽既不同于越窑,也不同于临汝窑和耀州窑,传世品几乎见不到,其色泽如刚成熟的豌豆那样,笔者暂称它为豌豆青色。这种青釉产品色素无花,除釉色不同于清凉寺汝瓷外,胎质、制作工艺、支钉痕大小都和清凉寺汝窑一样,器物有笔洗、弦纹尊等。在汝州城内张公巷汝窑遗址已经一次试掘出土一批汝瓷片,这类瓷片制作非常精细规整,有的釉和胎厚度仅2毫米,胎色白,足矮而小,并且修得很窄,垫饼烧成。有的足窄高反而支烧,支钉痕非常小,釉色呈现豌豆青色,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内涵,就像棉絮中布满小珍珠。这类汝瓷传世品极少见,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荷花碗有可能似这类汝瓷外,上海博物馆的4件青釉标本与此类汝瓷相符。

如何鉴赏汝官窑瓷


不久前,一件汝官窑粉青釉鸳鸯水滴在河南拍出了1050万元的高价,这给国内收藏和研究汝官窑等高古瓷艺术品的人士以莫大鼓舞,增强了人们想了解汝官窑的兴趣。

我们鉴赏收藏某件汝官窑器,主要是鉴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中国高古陶瓷文化的深刻内涵,尤其汝官窑瓷在《清波杂记》中载,就是南宋的名贵品种,目前各大博物馆馆藏不多;诚然尚不包括国内近20多年的民间收藏和新的发现。从历年有关信息得知,北京、成都、天津等地的少数藏家均有汝官窑天青釉莲花碗、粉青釉三足莲瓣纹香炉、天青釉三足洗等,保守估计存世量在20件左右。

鉴赏汝官窑瓷需掌握五大要素:

一、其造型大多带有盛唐器物的影子,也有部分创新品种只有北宋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胎质要有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瓷片截面中的浅灰、中灰、灰褐色,并微含粉红色特征。胎体厚薄应根据器型类别、大小来判断。厚薄要适中。器型特点突出一个“秀”字。

二、汝官窑器的主要特点是以釉色变幻莫测取胜,以及釉色品种多样而著称。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粉红色,3分钟之内鉴赏不了汝官窑瓷,釉色多变要多观细看,方能看出釉中的神秘感。

三、开片一般以开细片和开暗片为主,开明细纹片的要少一些,开大纹片的稀少。同一件器物也有因釉层厚薄不匀,开片也存在明暗之别。薄釉浅开片、厚釉深开片。汝窑瓷开片一般都是先釉里,后釉面,但表面难见裂纹。

四、汝官窑瓷一般以素面居多。刻花、划花的器物有一定的传承性或创新性,因存世量极少,无法判断与其他窑系相互借鉴的关系。总之,对器型、胎质、釉色等诸方面要综合分析。

五、高古汝官窑器,大致传世情况可分为一次新器窖藏出土——传世;一次传世窖藏出土——传世再窖藏;再传世及传世的时间长短、放置环境、把玩程度等都会留有不同的历史痕迹,也就是真旧器物所特有的表象或釉下基本特征。只有认真仔细地鉴赏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

总之,鉴赏和收藏某件汝官窑瓷或其他名窑的高古(色釉)瓷,也可参考上述鉴赏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凡历史遗存的中国古陶瓷艺术品,因数量较少,有的民间收藏的孤品,均没有可比性,所以在鉴赏某件高古艺术品时,需要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和演变过程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不至于孤立片面地去看问题。

北宋也有五大名窑,不是汝官哥钧定


说到宋瓷,近年来好之者不少。原因无他,宋瓷近年来拍卖价格好像坐上了火箭。定窑卖得好,行间不少人专收定窑。建窑上价了,一下子破建盏身价百倍。汝窑拍出天文数字,市场上汝窑满地跑。

一般人对宋瓷的了解,都是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五大窑,最早因为明宣德皇帝收藏而出名。五大名窑的说法来自《宣德鼎彝谱》,但开始不是汝官哥钧定,而是柴汝官哥定。,没有均窑。后来因为柴窑世不一见,片柴值千金,而完整器物谁也没见过,所以,钧窑代替了柴窑,敬陪末位。

北宋早期 明州窑(秘色瓷)双系盘口蟠龙纹尊

后来,好事者又把均窑的gdp进了一位,超过了定窑,就有了汝官哥钧定的排名和说法。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宋朝,早就有五大名窑,但由于历史久远,加上北宋被金国灭亡,这一真相埋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哪怕是真正的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甚至于专家,也不知道。宋初,就有五大名窑,而且见于史料。那么是哪五大名窑呢?

答案是 明 越饶 定 青 也就是明州窑 越州窑 饶州窑 定州窑 青州窑。

这里唯一和后世所说的五大名窑共同的,就是定窑,其余几大窑,估计收藏爱好者知之甚少。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才是宋初五大名窑?

我们要先翻翻史料。《宋会要辑稿》是清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宋会要辑稿》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也是是宋代三大资料宝库之一。

北宋早期越窑刻划花执壶

《宋会要辑稿》“青瓷库”条有文曰“

”青瓷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青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青瓷库纳诸州青瓷,拣出缺璺数量,品级科罪。不及一釐,特与除;破二釐,免决勒陪却给破者;三釐,笞四十;四釐,笞五十;五釐原子,杖六十;六釐,杖七十;七釐已上,不计较多少杖八十。“”

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玄月,“诏青瓷库除封椿、供进外,余者令本库将样赴三司行人,估价出卖。其漆器架阁收管,品配供应,准备供进及榷场转易之用。”(弃定用汝可能就是从真宗朝开始的,本人另有论文《汝窑烧制年代考》已发表在《收藏于投资》杂志上,有意了解的朋友可以去买来看看)

神宗熙宁三年三月,“”诏并青瓷库入杂物库管勾。“史料里提到了五大州的瓷器,早在宋太宗时期就已经成为宫廷御用瓷器。这时候,柴窑蹊跷的不见了,越窑是吴越进贡的。明州窑竟然在越窑之前!定窑可见早在五代就已经成为名窑,邢窑已经消失了。饶州,青州窑又是什么呢?史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明即明州,即今之宁波市;越即越州,今之绍兴市;饶州即今之江西景德镇市;定州即今之河北定县;青州即今之山东青州市。

只有把“”封椿、供进、三司行人“”这三个概念搞清晰后,才能不错理解什么是“供御拣退”这种宋初官窑的根本制度。

作甚“封椿”?《宋史记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三年八月,置封椿库。帝平荆、湖、西蜀,收其金帛,别为内库储之,号封椿。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入之,认为戎行饥荒之备。”所以,宋之“封椿”,指朝廷整年的财政收益,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封存不消,以备紧急需要。(别为内库,也就是皇帝的司库)

作甚“供进”?指供献宫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直三五十千者。”

作甚“三司行人”?宋朝把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所谓行人,古代官职名,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并不是商贾。所谓三司行人,就是主管瓷器的部门官员。

所以,“供御拣退”指出宋代瓷器除了皇帝御用以外,都是出售的。“宋人在文献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可贵’”,摘自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周煇,何许人也?是否为北宋皇宫专管青瓷库的官员?周煇又根据什么说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呢?

据中华书店《四库全书总目》卷141《子部·小说家类》第1198页:《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宋周煇撰,煇字昭礼,邦彦之子。…然煇曾经试宏词,奏名见之书末中,或者当时未就官耶。别志又自称曾经至金国,益不成解,或者随出使节行也。清波为杭州城门之名,绍兴中,煇寓其地,因以书名。绍兴为南宋高宗编年,从1127年始,共32年。

五代到北宋定窑刻花盘口短颈瓶

显然,周煇并非北宋朝官员,也非“供御拣退”确当事人,对朝廷“供御拣退”的体式格局,即怎样措置惩罚青瓷,有可能为道听途说之言,加之周煇乃南宋人,对北宋的相识也非亲历,《宋会要辑稿》乃正史,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其可托度应该比南宋周煇的杂记更高一些。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北宋时期官用瓷器属于供御捡退。这种制度是有先例的。唐人诗句,《贡馀秘色茶盏》,明显的指出秘色茶盏贡后是有剩余的(皇帝挑剩下的)民间可以见到并购买。

徐夤 (唐)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那么越窑,定窑咱们不去管它,明州窑,饶州窑,青州窑怎么回事呢?

明州窑,就是今天的宁波。宁波也产瓷器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但产,还赫赫有名。

北宋初年,明州窑第一,为宫廷五大名窑之首。那么明州和宁波是一回事吗?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鄮县、鄞县、句章县设鄞州,治鄮(mào)县(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鄞州。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鄮县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设明州以统辖之。州治设在鄮县(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那么宁波窑被发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她就是近年来赫赫有名的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

慈溪(Cixi),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是宁波下属的县级市。

由此我们清楚了,据考古发掘表明,五代时期,明州窑是吴越秘色瓷的主要产地。所谓明州窑,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吴越贡器---秘色瓷。这样看来,明州窑在越州窑之上,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饶州窑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饶州窑景德镇刻花花口瓶

饶州是历史地名。饶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春秋为楚番邑(古读PóYì),隋平陈后置饶州,州治为今鄱阳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有"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美誉。历史上均为,郡、州、路、府、县治所。历史上饶州,管辖鄱阳(府治)、余干、万年、德兴、浮梁、乐平、余江七县。

景德镇市,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置新平县,新平镇属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治所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景德镇来名于真宗景德赐名,非为空穴来风。在宋初太祖太宗时期,饶州窑(景德镇窑)已经进贡青白瓷为皇家所用,景德初,得真宗喜爱赐名,应该是真实无误的事情。

搞明白了饶州窑,最后一个就是青州窑了。这个窑,目前由于考古发掘资料匮乏,还属于半知半解之谜。

青州市,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为古"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淄博历史悠久。古称临淄。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因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县治所在地。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西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淄博有窑,称为淄博窑。汉代称"博山窑",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淄博窑应该就是史料记载的青州窑。

这个窑在汉代极为有名,后来就籍籍无名了。唐宋时期一直在烧瓷器,目前,科学考古发掘尚未能进行,不能全面揭露青州窑的真实面目。

北宋山东淄博窑(青州窑)黄釉绞胎乳丁钵

看到这,你清楚了吗?北宋早期,宫廷使用的是明越饶定青 五大名窑的瓷器,这五大名窑是真实不虚,如假包换的宫廷御用瓷器。了解这五大名窑,对北宋早期瓷器就基本上搞懂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