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雨过天青汝官瓷

雨过天青汝官瓷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7-02

瓷砖墙面。

现今世上汝窑瓷器仅存60余件,收藏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台北的博物馆内,少量流去英国、日本,成了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附图中汝窑天青八卦鼎为泰康路陶瓷卖场藏品。汝官窑的具体窑址也长年不得而知,直到1986年才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发现。正因为秘传罕见,后代谈及宋代名瓷总是首推汝窑瓷。

汝官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青,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抚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满釉支烧,支痕最少的是3个,多的为9个,支痕点很小,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称之为“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痕处均露香灰胎色。形成了“青如天,白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瓷独特品色。

雨过天青般的宋代汝官瓷,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纯洁、安祥、富贵,为后代瓷窑竞相仿制。仿汝瓷是一种天蓝釉色中显鱼子纹小开片的产品,胎、釉都极细腻,色泽淡雅柔和,令人观赏不已。如天青八卦鼎,仿汝工艺精良,似有真品之神韵,让人浏览宋瓷艺术文化之风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汝瓷天青釉洗简说


汝瓷洗为传世品中常见器,宝丰清凉寺窑址发掘出土的同类器也较多,基本适应了当时皇宫和文人墨客的大量需求。形制大体有两种,一种直口弧壁,深腹平底,器表施满天青釉,釉面匀净滋润,布满冰裂纹开片,外底部有五个很小的支钉痕,露出香灰胎色,明张应文《清秘藏》中称之为"芝麻花细小挣钉"最适当不过。该洗高4.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另一种敞口斜壁,下有外撇的矮圈足,香灰胎,香灰胎,满施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裹足支烧,圈足内有3个细小支钉痕,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较完整的共两件,分别高3.3厘米、3.5厘米,口径12.5厘米、13.2厘米,底径8.8厘米、9厘米。造型规整古朴,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

汝瓷小口细颈瓶 盖顶隆起,中心处凸起一形握手周沿微翘起,再下有一小圈足形成了口与器物的吻合。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工艺讲究,开片密布,器表施以豆青色釉,釉层匀净。釉面光亮莹润、青翠欲滴,光亮照人。也是传世品中没有见到的,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盖外径14.2厘米,子口径11厘米,高4.6厘米。虽仅有器盖,但完整无损,釉面光亮如玉,开片尤如鱼鳞。虽系豆青,但滋润纯正,惹人喜爱,实属一件难得的大成功杰作。

汝瓷器盖 喇叭口,细颈鼓腹,圈足外侈,器表满施天青釉,釉层匀净光亮,釉面布开片,造型挺拔秀丽。通高20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6.4厘米,腹径10.3厘米,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由于造型讲究,线条秀美,加上做工细腻,釉色蕴润,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汝瓷天青釉呈色机理


汝瓷产品呈色的主要表现为黄色的釉料施在坯体上烧成后变成了各种青色:天青、粉青、卵青、豆青、灰青、虾青、月白等等。这种现象叫窑变,产生窑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主要取决于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窑内气氛、冷却速度四个方面。

汝瓷和所有青瓷一样呈色的主要原理是三价铁在还原过程中变成二价铁。三氧化二铁是黄色,变成亚铁硅酸盐就成了青色。在恰到好处的温度、气氛条件下,同样厚的釉层、釉色的深浅决定于铁含量的多少。但过多则变成黑色,当然其它辅助原料和其它化学成份对釉色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要有合理的配方。

有了合理的釉料配方,如果烧成温度太低,釉料不能很好熔融,含铁矿物未能充分溶解在釉玻琍中,釉层高度失透,釉面光泽差,釉色则难以呈现出来。

汝窑的烧成温度一般控制在1150—1200°C之间较为合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釉料得以熔融,釉料中的含铁矿物质得以溶于玻琍体中,在合理的气氛条件下,三氧化二铁可以充分还原,生成二价铁的发色团,这时釉层透明度也比较清晰,美丽的天青色就呈现出来了。如果过烧,釉色发紫,釉面青色不正,造成釉面玻琍质强、流釉等现象。

窑炉里的气氛是指窑炉内的一氧化碳含量。为使窑炉产生一氧化碳,煤烧窑用加厚煤层,增加添煤次数等办法,液化气或油烧窑则控制窑炉进空气量使之碳元素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一般烧成进入还原阶段,要求窑内一氧化碳含量在1—8%之间,氧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

合理的烧成制度是釉料呈色的重要关键,一般汝瓷的烧成要有四个阶段:一、氧化阶段,主要作用是排除坯体水分,使坯体中的有机物和碳素充分燃烧。二、还原阶段,此阶段釉料一方面熔融,一方面进行铁还原。三、成瓷阶段,此阶段釉料基本熔化,釉子发亮,这时窑要呈弱还原气氛,如果气氛仍然很重则使釉色灰青,更重者产品烟熏发黑。如果此阶段全是氧化气氛,产品则重新氧化,二价铁又转化为三价铁,产品发黄。四、冷却阶段,汝瓷美丽的天青色和温润如玉的质感与冷却速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品在窑炉内成瓷后应在保温的状态下缓慢冷却,使釉料有一个很好的析晶过程,否则釉色不会变青,釉面玉石感也会受到影响。

烧窑过程中一般要做几个火照放在窑门口,烧窑工定时取出一个作为参考,当最后一个火照挑出后,急速冷却,观察火照釉面光滑了,也就是说产品烧成,就可以止火了,可是这个火照不是天青色,而是豆青色。窑炉内的产品在慢冷却后取出时才是天青色,这说明冷却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复活800年前的瓷器,汝瓷天青釉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

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

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朱文立,最初只是汝州市汝瓷二厂的一个临时工,高中文化。

朱文立对化学一直很感兴趣,他的老同学在高中时,每次上化学课做实验,老师都让他招呼着同学们做。到1976年他进汝瓷厂也正好满足了他的爱好,他很快就“陷”了进去,厂里的技术小组在朱文立的带领下,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豆绿釉,然后是天蓝釉……1982年4月,朱文立拜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冯先铭先生为师。正是在北京冯先铭先生的家中,朱文立看到了一小片真正的汝官瓷,在朱文立的手指触摸到那“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官瓷的瞬间,他明白了自己一生已别无选择。

1983年,他掌握了汝瓷月白釉和葱绿釉;1987年,他恢复了汝瓷天青釉。汝瓷似青似蓝,以“天青色”为核心的釉色肌理更是极端复杂,难以模仿。再加上汝瓷细密开片上独具的“蟹爪纹”、“蝉翼纹”和底部芝麻大小的裹足支烧,更成就了其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上显要的地位。大规模的仿制使南宋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人间,但汝瓷终因不得其秘诀而未能成功。

朱文立自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自1989年开始,在汝州城内苦苦寻找汝官窑遗址,历经十余年艰辛,终于于1999年找到了文庙汝官窑遗址,并于2000年找到了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

北宋官窑玛瑙入釉,釉面呈独特青色,刻片纹近似汝官瓷,做工之精细与汝官瓷异曲同工,器物足部呈直、窄、矮状,带支钉的器物支钉痕如谷粒大小。

朱文立先生根据张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瓷碎片,自2001年开始研制,历时5年,终于于2005年8月使张公巷北宋官瓷重回人间,继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填补了我国又一项空白。

对于汝瓷,朱文立说:“当我凝神看瓷的时候,瓷也在看我。这些年来,我不只是用窑火烧瓷,更是用心灵烧瓷。许多人没有深爱过任何东西便度过一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对汝瓷的信仰给了我无惧的勇气,给了我生命的飞扬,虽然其中掺杂着难言的无奈和苦涩。”

孔雀蓝釉:那一抹雨过天晴的惊艳


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也有人称之为“法翠”、“法蓝”等,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纯净辽远丝路生辉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从金、元产品工艺看,十三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

中国在宋代已经开始生产孔雀蓝釉器物。在唐代,中国的孔雀蓝釉已经受到西亚的影响。据目前考古发现表明,孔雀蓝釉器物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

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均为小口、长鼓腹、小底,状如竖立的橄榄。瓶子表面施一种介于蓝、绿色之间的釉色,釉层较厚,学术界称此种釉色为“孔雀蓝釉”或“孔雀绿釉”。至于其来源,当与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密切相关。五代闽国时期,王审知等统治者积极推动海外贸易,“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福州、泉州等地的贸易港口因此形成“填郊溢墎,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当是通过当时的海外贸易渠道输入福州的。

刘华墓出土的这3件来自异国他乡的孔雀蓝釉陶瓶,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同时诉说着千百年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这些表明在中国陶瓷大量输入中亚、西亚的时期,也有少量的外来品传入中国。

清初·孔雀蓝锥拱蕉叶夔纹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秘冷艳世所罕见

景德镇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可惜大部分金彩发掘前饱受土壤侵蚀已经脱落。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成太大规模。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明代孔雀蓝官窑瓷器,在当时就极为名贵,成功的作品不多。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

清代绽放至臻至美

清代是中国制瓷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早中期,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而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蓝釉较明代宣德、成化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康熙时更为丰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清康熙孔雀蓝釉瓷

大英博物馆藏

沉静高贵藏界宠儿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时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釉色之中,“孔雀蓝”有着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认的美丽,那是一抹雨过天晴的色彩。2004年,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孔雀蓝瓷盘以1238万元的港币落槌小小一块瓷盘竟能追捧到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美丽色彩对于收藏界的诱惑力。1989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孔雀蓝釉暗花盘拍卖成交金额港币374万元。

孔雀蓝作为铜釉家族成员之一,是铜釉介于还原与氧化两大气氛之间的中间色,其进步发展为制瓷者充分了解铜元素化学性质、掌握其他发色、推动新釉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时期,孔雀蓝能独成体系,对活跃当时的彩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荣的明清时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单色釉、青花、彩瓷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

陶瓷知识:何谓汝、官、钧、哥、定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等,典雅而古朴。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现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地产的优质瓷石,质地细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动性较大,所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本,又提高成品率。此外,景德镇还广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方,形成一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窑址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本成为时尚。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代以后黑釉烧。在古代文献中建窑亦被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受到了越窑和瓯窑等窑场的影响,装饰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辅以划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约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烧制成功,使龙泉窑达到鼎盛。从化学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窑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细的淘洗技术,经提高原料中高岭土矿物和绢云母矿物细颗粒部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细程度。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变宽,使瓷质有了很大进步。龙泉窑制品的造型十分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铜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为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或贴花装饰也逐渐替代了刻花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陶瓷业空前繁荣的局面。除了各具风格的一批名窑之外,许多产量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窑场也遍布全国。它们不仅为宫廷生产御用器皿、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日常用品,产品还远输国外,其后,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

北宋官汝与民汝的一大区别特征


北宋官汝与民汝的一大区别特征

北宋官汝源于五代的“青如天”的天青釉,历经约200年得烧制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自五代柴窑的天青釉开始,开创了人们最崇尚和敬重的天青色,但确切的说,他是在烧前就已调好了基本的色种,然后进入了全程低温烧制,始终采取了一个保色为主的烧制方法。从五代到仁宗以致到后来与北宋官窑同时期的民窑器,也皆如此。民汝中不论低温还是高温器,为单一天青色的器物都是围绕这一个保色的烧制方法。

北宋官汝是在民汝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好的原料,更合理的配方,更先进的烧制工艺,在烧前虽然也确定了基本的色种,在烧制中依据温度的把握,还原,使其达到在保主色的同时,又创烧出一至两个共容色,于是汝官器一定是在鲜明的主色调中,还有他色在其中,相容相汇。如青中泛绿,绿中微红透青等,至于有人讲,什么温度下会出什么色,可能有误,单一色中的器物,应划不到官汝之中。

北宋官汝特殊的色彩风格,靠什么被展示出来,尚不得而知,是否加入了磷和钙的物质,帮其还原出现了多色,也仍需探究,但任何一种特征的出现,应有本有源。当然话也不能说过了头,民汝器也可能会有创新品的器物存在,而官汝也未必个个都内含多色,那只能全方位的从胎到釉以致釉下的变化进行综合的认定。不过汝官的总体风格,是莹润有佳,内分五色。民汝的单色也是他的主要风格,二者可以作为一个考量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包括清宫旧藏中刻有乾隆御书款的汝器也多为民汝,足见北宋官汝稀有难得,弥足珍贵。

汝珍瓷器天青釉洗的艺术特点


汝瓷天青釉洗是汝瓷洗为传世品中常见器,宝丰清凉寺窑址发掘出土的同类器也较多,基本适应了当时皇宫和文人墨客的大量需求。

形制大体有两种,一种直口弧壁,深腹平底,器表施满天青釉,釉面匀净滋润,布满冰裂纹开片,外底部有五个很小的支钉痕,露出香灰胎色,明张应文《清秘藏》中称之为"芝麻花细小挣钉"最适当不过。该洗高4.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另一种敞口斜壁,下有外撇的矮圈足,香灰胎,香灰胎,满施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裹足支烧,圈足内有3个细小支钉痕,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较完整的共两件,分别高3.3厘米、3.5厘米,口径12.5厘米、13.2厘米,底径8.8厘米、9厘米。造型规整古朴,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

汝瓷小口细颈瓶 盖顶隆起,中心处凸起一形握手周沿微翘起,再下有一小圈足形成了口与器物的吻合。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工艺讲究,开片密布,器表施以豆青色釉,釉层匀净。釉面光亮莹润、青翠欲滴,光亮照人。也是传世品中没有见到的,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盖外径14.2厘米,子口径11厘米,高4.6厘米。虽仅有器盖,但完整无损,釉面光亮如玉,开片尤如鱼鳞。虽系豆青,但滋润纯正,惹人喜爱,实属一件难得的大成功杰作。

汝瓷史话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雨过天青汝官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雨过天青汝官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