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磁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磁州窑的面貌

明代磁州窑的面貌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07-02

磁州窑瓷器鉴别。

历来论磁州窑,都以宋代为重点,兼及金元。因为有宋一代,磁州窑的辉煌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实事求是地说,对宋金元磁州窑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入,摆在陶瓷界面前的任务还是很繁重的。

从窑址考察与传世实物看,明代磁州窑并未停止生产,特别是民间日用瓷。日本陶瓷研究家长谷部乐尔先生七十年代在其著作《磁州窑》中曾说:“应该说,磁州窑历史的后半部份,仍然笼罩在黑暗中。”我当时读了他的大著后有同感。如今,二十余年过去了,我当时的这种感觉仍未消失。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所见文献资料不多,才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之中?

1985年,我在北京火车站对面邮局新区工地,发现了一个瓷片大坑(当时在地槽看,直观感觉是一个洞),距地面约一米,其中集压着大量瓷片。粗略估计厚约五、六十厘米,长达七八米,宽约一米。关于这个瓷坑的疑问和分析,我已写了《埋了一家瓷器店》,刊于《古瓷片》一书中,在此不专门讨论。这里只说与磁州窑有关的问题。

这个坑里,有大量明磁州窑的碗、碟和盆的残片。有内心与外沿、人物大碗、草书福字小碗、立鹤特大碗、绵羊小碗、双桃小碗以及福字大盆等等。这些瓷片与更大量的青花瓷片混压一起。青花有明显的明代正德,特别是嘉靖特征。如菊花小碗、螭碗、高官厚禄碗、菊花山石碗、萝卜菜花碗等等。特别是发现了“正德年造”和“大明嘉靖年制”字款的碗底(碗心绘有较工细的团螭)。多数瓷片紧压在一起,相互之间不见泥沙,显系从未翻动过的厚土层。可以断定,这个瓷片坑是明代嘉靖时期所埋成的,且极可能在嘉靖早期。tAOcI52.COm

最引起我兴趣的是出土的磁州窑人物大碗。计见二种,一是“簪花仕女”,一是“作揖人物”。两种人物,绘画水平都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簪花仕女”的头部造型令人赞叹,头饰与眉眼都以熟练笔法画成,简练而传神。“作揖人物”碗底数个,绘成效果各不相同,有的已近抽象。均为写意画法,人物周围饰以弧形线条,意不在形,只是装饰画面而已,整个画面十分协调,堪称人物佳作。从同坑出土的青花瓷片特征,特别是嘉靖年款的碗底判断,这批磁州窑的瓷器视为明代嘉靖出品当属可靠。

从以上二例看,明代磁州窑虽已从宋金元的兴旺渐趋衰落,但仍在继续生产,且也不时有佳作出现。还有,史籍记述,明代磁州窑生产了大量酒罐,至今北京潘家园市场仍有出售,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专题。如果能在窑址发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公开一些研究成果,使朦胧的明代(连同清代)磁州窑明朗起来,做为一个古陶瓷爱好者,这也算一个期盼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 五彩瓷面貌初探


元代在统一中国前夕已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其时在1278年。元代统治者对制瓷业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发表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1年2期上的《元代窑事小考》一文说到:“景德镇元代官窑烧造瓷器是,有命则供,否,则止。”这一说法应该是可信的。问题在于,迄今为止,陶瓷界谁也无法从出土或传世的元瓷中严格地区分出何为官窑?何为民窑?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达维特博物馆所藏的中国古瓷中发现了“至正型”象耳瓶,从而使人们对元代青花瓷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瓶颈部题铭:“信州路玉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揭示了它只是一个平民定烧之瓷。可以这样说:元代青花瓷的明确断代,仅仅使人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青花瓷在元代已经烧造成功并且已经普及。

近些年,对元代五彩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界的一个热点。苦于存在实物稀少,研究很难深入。北京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从日本人长各布乐尔·藤冈了一主编的《世界陶瓷全集·明》一书中分离出一个高28厘米,绘有缠枝花釉上五彩的玉壶春瓶,将它定为元代,足见眼力非凡。此瓶彩图已收入其《明清瓷器鉴定》一书。《文物》月刊1994年2期,张英先生《从“至正年制”彩瓷碗的发现谈,大明年造(制)款瓷器的年代》一文发表后,反应热烈。该刊同年8期上曹淦源先生《“至正年制”款彩瓷碗与嘉靖红绿彩瓷》一文持不同意见,认为:“至正年制”款是罕见的寄托款。该刊同年9期张英先生又写得《吉林扶余岱吉屯元墓出土瓷器》一文,并刊出了“至正年制”彩瓷碗的相片。对这个碗不敢抱肯定态度者,恐怕决非曹淦源一人。而我对它是举双手赞成的。理由如下:

其一,假如“至正年制”彩瓷碗确系墓中出土无疑,那么,从墓葬年代推断,它是至正十二年以前的产品,完全排除了明代的可能。

其二,古瓷研究,从“胎、釉、纹、形、铭”五方面统盘考虑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若偏重某一、二个方面,比如,造型和纹饰,很可能陷入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因为,类似的造型和纹饰可以延续多代,尤其纹饰,某些传统题材,虽然各个朝代有些差别,但要将相近的年代加以严格的区分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有些人把存世实物较多而看熟悉了的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彩瓷推而广之,总认为把一些新发现。不熟悉的器物归入此类才较放心。其实,在古瓷研究上,我们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太多了,我们的思想为什么要宥于俗成而不能自拨呢?对于新发现的器物,在没有过硬的理由将其定为仿品时,为什么不能大胆地加以肯定呢?退一步说,倘若我们认错了一件瓷器,难道天会塌下来吗?我看绝对不会!因此,胆子还是大一点为好。相反,倘若胆子太小,对新发现的重要器物误判为仿品,倒很可能遗恨千古,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

其三:“至正年制”款,由于是首次发现。对从未寓目之物,产生一点怀疑,本来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静心地想一想寄托款为什么会出现,就能解开心中这个困惑。寄托款的产生原因,很多述著中均未阐述。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常识性的问题。瓷器作为一种商品,制造商的着眼点是利润。如同现代商品仿冒名牌的情况一样,寄托款是在本朝瓷器的质量不及前朝时才产生的。比如,宣德青花瓷为后世推崇,明、清二代宣德寄托款瓷就有较多发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所生产的瓷器,虽然不及成化,但早超过元代,因此,就没有必要去假冒元代的产品了,世上那有这样的傻子,把自己的高档商品贴上低档商标的事?再说,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到了明代,汉人才夺得政权,不久,竟有人去怀念异族,去写上什么“至正年制”的年款,这不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吗?这是有悖情理之事。

综上所说,“至正年制”五彩碗是一件有明确记年,值得研究和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珍贵古瓷。

元代五彩瓷,我也藏得二件,现将拙藏公诸于世,愿与藏友共同探讨研究。

拙藏之一,该盘直径16厘米,足径8厘米,高3厘米。盘心红彩草书“杏花香千里”似与江西高安县窖藏出土之元青花高足杯里心所题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之风格类同。盘中涩圈外红彩描绘了二组笛、鼓状器物,内填黄彩和蓝彩,似为暗八仙图。该盘,可称之为“俗甚”,依我之见,当为民窑产品。

拙藏之二,该盘直径为11厘米,足径7厘米,高2.3厘米。毛口,白釉地,盘边沿上下各二道红彩圈,其间又对称为八格,其中四格涂以绿彩又在中心留出一块白色勾有红色简单纹饰。另外四格,上部是半朵红色葵花,下部二片绿叶衬托。这些图案给人的感觉是原始、粗糙和唐宋以来的传统纹饰差异太大,似非汉族所爱之纹饰也。更令人叫奇的是,盘中红色双圈内,三行手写体蒙文,似红蛇飞舞,遒劲有力。带蒙文铭的元代彩瓷,从未见诸报导,足见极为稀少。元代一度使用八巴思文,古越龙泉窑青瓷上曾有发现,而此为老蒙文,虽请教多人,尚无人认得也就难解其意了。查阅史料,元末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古窑器》曰:“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且润尤佳,其价高于定。元朝烧小足印柱者,内在枢府字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由此可知,“毛口”瓷有史料印证,定为元瓷绝无疑问。顺便说一下,上述这段史料,陶友撰文时常常引用,但是,由于每人理解不一,诠释其意时产生差异。例如,有人把“新烧者”理解为洪武而非指元瓷,反驳别人的立论。而我认为:即便如此理解又何妨?众所周知:瓷器的烧造技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洪武时已见之瓷,难道早二、三十的元末就不能有吗?我认为,对古籍的理解,一定要通贯其意,而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否则,此风一盛,实堪忧也!

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代五彩瓷器虽然不多,但他们显示了元代五彩瓷的大致面貌。而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则为“至正年制”碗和拙藏之蒙文盘。因为,这二件带有铭文的五彩瓷,无疑应归入“御土窑”,即元代官窑也。对于毛口蒙文盘,我推测它是元代初年所烧,因为,此盘纹饰似为蒙人所爱,而后烧毛口是宋、金时代北方定窑所常用,后来就不见了。这类小盘的存世,证实了陶瓷界多数学者早已认同的观点,即:景德镇元代釉上彩的烧造是在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系和定窑白釉上加红、黄、绿三彩的基础上移植过来的。对于双重圈内的蒙文铭小瓷盘的面世到“至正年制”汉字楷书款的发现。似乎使我们找到了元代御土窑铭文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这二件元代五彩瓷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1、明、清二代最常使用的标准官款及双重圈内楷书款是明代始创?还是继承元代而来。我认为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2、陶瓷界多数人认为:青花瓷的烧造成功在先,彩瓷烧造成功在后的看法,实际上仅仅是只拿明、清瓷器来做研究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这个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分析元代瓷器,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已发现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约二百多件元代青花瓷器上未曾见过双重圈内记年铭?对于这个问题,我做如下大胆推测:明、清以来为人们所推崇的青花瓷,在元代虽然早已烧造成熟并已普及,但是当时它的身价可能不及彩瓷,至少在元代统治者眼里是如此,所以,元代青花瓷存世较多,其中尽管不乏制作精美者,却从不书写官款。而彩瓷则非一般人唾手可得,才书写官款。彩瓷的烧造成功,其时间上应该较青花瓷为早,只是产量较小而已。元代彩瓷是继承唐、宋的三彩而来。北方磁州窑系和定窑的宋三彩瓷器,因有实物存在,人们确信无疑。而我认为:彩瓷的出现应早于宋代,应该可以追溯到唐代。

时至今日,我们对元瓷尚未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研究元瓷意义十分重大。景德镇官窑创始于元代。元、明、清官窑瓷器的情况,除清代因为年代近,存世的文字资料丰富、实物较多容易明白外,明代,至少是明初的情况还不大清楚。因此,探究元瓷可以使我们承上启下,即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为更系统地了解景德镇历代瓷器的烧造情况理出头绪。从而使中国瓷器,这株举世公认优秀文化奇葩,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磁州窑的介绍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主要窑厂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故名。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可谓渊源流长。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在古磁州地域即现在的峰峰矿区、磁县、武安等地还相继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商周时期的灰陶,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已达到了成熟期。三国,两晋和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并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时期,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在工艺和技术上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胎釉质量较北齐已有很大的进步,窑器已由支烧改为笼(匣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里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大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滏阳河流域的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磁州窑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样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其中的白地黑花,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并为以后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采用及其潇洒的手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婴戏杂技等绘于瓷器之上,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鼓劲、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2003年磁州窑被国家命名中国十大名窑。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特点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特点。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

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陶瓷知识:磁州窑的特色


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介绍说,磁州窑瓷器品种繁多,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大官窑之外享誉世界的民间名窑。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留存下来的瓷器鲜明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专家认为,世界上某一国家优秀瓷器品种的出现,往往留有与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行陶瓷文化交流的印迹。磁州窑瓷器以白色胎釉上绘制黑色花纹著名,俗称白底黑花。而作为制瓷技术和中原文化艺术的基础代表,白底黑花一度成为东方古瓷的流行色,这种流行色对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制瓷工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制瓷工艺与白底黑花存在着较深的传承关系。

来自韩国的陶瓷研究人员高美京说,根据发掘报告公布的资料,1975年韩国新安外海发现的沉船统计出的两万多件遗物中,磁州窑瓷器共有7件。她说:目前在韩国考古发现的磁州窑瓷器数量不多,不过从工艺上来看,宋代至明代磁州窑与朝鲜半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论金代磁州窑


中国河北省南部的磁州窑,即观台窑、冶子窑、艾口窑、彭城窑等窑场,和与它相类似的烧制白化妆陶瓷的河南省鹤壁窑、修武窑、密县窑、禹县窑扒村窑、宝丰窑、鲁山窑,处介休窑、榆次窑、第治窑等,山东省淄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省萧山窑等窑同类制品一般都以磁州窑名称呼,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上述窑唐末、五代时期开始生产民众使用的生活器皿,在北宋时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制作风格,并烧出精美的优秀制品。但是有明确年款和遗留作品甚少,故唯依照多项推论方能寻觅其制作风格的主脉。尤其是金代磁州窑陶瓷,与其它诸窑一样迄今几乎未作过具体研讨。生产日用杂器的磁州窑与青瓷、白瓷不同,其用作入葬明器少,年代明确的磁州窑陶瓷罕见。首先研究金代磁州窑是1958年进行的观台窑址调查。由于是临近土木工程前的紧急调查,仅在地沟以下五米深处找到七层地层,第一~第二层为元代、第三层为金代、第四层以下为北订时代。在第三层年代确定的线索为出土了金代正隆钱币,制作风格比元代地层远为优美。出土的纹饰瓷片中,刻划花草花纹饰碗、盘类较多,刻划花为始于北宋的装饰技法。照片中有刻花莲花纹钵、地纹为梳蓖纹,使主体纹饰更为突出。此种技法亦见于巨鹿出土陶瓷中。可以说在12世纪刻划花纹饰很流行。只是窑址出土的纹样粗放,很可能是12世纪后的产品。白地剔花与使用铁颜料的白地剔花在金代也很流行,但仍缺乏确实的根据。非常优越地体现金代磁州窑特色而引人注目的是毛笔绘画的白地黑花。白地黑花技法始于北宋末期,但在金、元时期最流行。金代初期出现许多制品。但现在仍然缺少区别北宋后期与金代初期白地黑花的线索。白地黑花纹饰如意头形枕中可看到装饰味很浓。日本大和文化馆藏鲶鱼纹枕、欧洲布朗迪基博物馆藏纹枕,日本箱根美术馆藏牡丹蝶纹枕样等都是在大块白地上以黑色轮廊子分明地表现主题纹饰,再以刻划表现纹饰的细微部分。这种的黑花纹饰与白地黑剔花很相似。笔法流畅更添加自由活泼的气氛。加入剔线的白地黑花陶瓷一直流行到元、明代。金代白地黑地蓖花的魅力在于其舒畅、恬静。后世蓖花纹则显粗糙、紊乱。金代12世纪磁州窑的制作风格有鱼藻纹深钵、蝶纹钵、牡丹纹吐鲁瓶、鱼藻纹吐鲁瓶等类似许多优美制品。12世纪白地黑花制品,有一件可作重要比照物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虎形枕,枕底面写有"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口家"墨写文字,可推为制于1162年以前。此枕上的墨款曾感到有些靠不住,但前些年在美国有机会目睹同类枕,从其雄健的制作风格可看作是12世纪后的作品。尤其枕面的水鸟图笔法娴熟简练,优雅地表现出悠闲的水边情趣味。鸟纹样常出现在枕画上,即使有细微差别,但都是金代作品。收藏于美国的虎形枕面上绘出的停立枝头的鸟纹样,画风稍显粗略。与此相同画风的鸟纹样出现在有"张家枕"铭款的瓷枕上。以此类枕为比照,另外几件"张家枕"或"张家造"款的瓷枕均可看作属12世纪后期或13世纪初的作品。还有一件带铭款的白地黑花三人物枕藏于费拉黛尔匪亚美术馆,铭款写"大写十八年(1187)仍然是12世纪后半期作品。纹饰以轻松笔触绘成白描风格,是有画尖的工匠或画匠消遣性作画,很难再看到第二件。仅用线条以白描绘人物的瓷枕很多,其中大多是金代之作。以细密笔触将山水画、故事情节中的人物画以白描绘在长方形瓷枕类的制品均属元代作品,与此类追认的画风为13世纪后半期。白地黑花瓷枕中有的枕面画有花鸟画,枕侧则大笔绘出草叶纹。此类草叶纹多出现于河南禹县扒村窑品,若将此类瓷枕花鸟定为金代之作,那么绘类似草叶纹的瓶、壶、钵等亦属同时期作品。整体绘草叶纹的瓶等制品上,其舒畅欢快的笔调形成白地上浮现漆黑纹饰的情趣,更能充分显示出此一时期磁州窑的美。还有以迅急笔法绘出牡丹折枝纹的梅瓶类,因其颇具魅力的意匠而受人珍视。也在有瓶身刻划文字,以梳篦纹地、上下还快笔绘有黑花的制品。此类作品过去均被看作北宋作品,但从其与瓷枕联系来看应当是金代作品。有铭款的马罗博物馆藏的大师傅口瓶,上?quot;淳佑11年"(1254)墨书文字。黑花草叶纹很简略,似属晚期作品。与其相比远为拘谨却雄浑有力绘出的牡丹纹瓶类,不妨看作12世纪的作品。此种绘风或许简便,快速。但纹样翻转且笔划很少,显示出最有效的形式。日本横河博物馆藏牡丹纹瓶是很好例作,它与现代日本人纹饰类似U庵只娣缱啡弦欢刃纬杉丛诤艹な奔洳捎霉Q讣被婊暮诨ㄎ蒲谡鼋鸫恢绷餍泄?推断黑花年代的又一线索是宋红绿彩陶瓷。即以红、绿作釉上彩绘的磁州窑制品类别。根据某些制品上"泰和"、"正大"铭款,可以为属于13世纪初到中期制作的金代红绿彩。以碗、盘多,时代稍晚的陶俑类也很多。其产地据冯先铭先生研究有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登土壤曲河窑,山西高平八义镇窑、山东德州窑等。山东淄博磁村窑也出土过红绿彩。上述五处窑场红绿彩各具何种特征?制作时间孰先孰后?陶俑所占比例?尚有很多疑问。宋红绿彩的产地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暧昧的。从遗品看,细微之处的制作风格有各种差别。主题纹样在技法上的表现方法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的制作风格变幻与展开。对此笔者重作评论:我认为宋红绿彩纹样形式大致分为两、三种,不会有更多品种。如颜色采用、纹样多以红画出,再加以绿补色,时而使用极少量的黄,完全是附加色彩。纹样表现分两种:一是取轮廓绘画,二是直接以笔腹绘画。红绿交叉使用此两种画法。各行其是简便,属简略画风表现。纹样常以简便、形式化绘出的具有流畅、动感、急感的线条,与鲜艳的色调一直构成纹样主题。红绿彩画风与白地黑花有许多相同处。它没有与刻划花与白地黑剔花技法结合,而与黑花方法各有千秋。从红绿彩简便与形式化画风观察,可以想象它继黑花流行后将其成果以更扩展的形式重开新篇章。红绿彩生产时间,根据泰和元年(1201)和正大七年(1230)墨款遗例,属13世纪作品。从金元出土文物看,此种遗例甚少。山西侯马金墓出土一件中央写有"清"字的红绿彩碗。该墓用砖与附近有大安4年(1212)题证墓葬用砖相同,故可推断为13世纪前半期作品。蒙古国卡拉克尔木遗址曾出土许多宋红绿彩碗、盘碎片。该遗址为蒙古第二代太宗(窝阔台汗)1235年初建城池之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都城移到大都(北京),不久成为地区性小城市。此地盛时为13世纪中叶,但此地亦出土有被认为是14世纪产品的元青花与青瓷碎片,故宋红绿彩年代尚不能确定其下限年代。其上限可定为13世纪上叶。主要生产时期基本在13世纪。金代磁州窑系窑场均生产过华美的宋三彩陶瓷。当然它承继了唐末、五代三彩的系谱,也是辽三彩的延续。现在尚无严格的区分出金三彩的线索,暂以宋三彩称呼。金代遗址中亦有少量墨书款金代三彩陶瓷。其制作风格与特色,如若确定为金三彩,即应研究其下限与及它同元三彩的区别。因此眼下对宋三彩与无彩的研究往往取折衷的方法。1956年西安郊外有至元三年(1266)墓志的段继荣夫妇墓出土的一件三彩瓷枕。近来蓑丰以其为主要线索将马发罗科罗博物馆藏三彩婴戏纹枕等定为金三彩。不过在横河博物馆藏至元6年墨书铭三彩兔纹碟及至元3年枕之间,如果插入蓑丰氏谈到的维克多得亚阿尔马特美术馆的兔纹碟,就可以搞清楚元代初期13世纪后半期一批三彩作品的年代问题。如是说蓑丰谈到的金三彩瓷枕不如说定为无三彩更为妥贴。中国方面的文献将北京房山、河南济源等地发现的类似瓷枕均介绍为宋三彩。报告举出确定年代的根据。中国研究人员似乎统一这一见解而通用。美物罗帕里坦美术馆藏有一件瓷枕,枕面绘鸟纹,侧面为印纹。瑞典与日本都藏有此类瓷枕。枕侧面印花有斜格子纹,也有相类似的如广田博物馆藏的牡丹纹枕。蓑丰将此类印花全部定为金代后期,13世纪的三彩。不过笔者认为仍然无法否定它们有可能上溯到12世纪,应该说磁州窑三彩陶瓷仍然留下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精致雅丽磁州窑


磁州是我国北方一个影响较大的民间瓷窑,器物胎体较粗糙厚重,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为适应粗瓷细作的需要,大量使用化妆土。器物多为民间用瓷,如碗、盘、枕、盆及玩具等。磁州窑产品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在宋(金)代瓷中独树一帜。在装饰方面,除刻花、印花、剔花之外,尤以釉下黑彩彩绘最富特色。这种装饰方法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风韵。

宋磁州窑白釉刻花纹枕(图1)。枕面为宋磁州窑流行的云头形。主题花纹采用刻花技法,有云纹、卷叶纹、钱纹。在这些纹饰的间隙部位划出复线,一般称为篦纹。这种纹饰补白效果极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工艺上技法娴熟、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元代磁州窑瓷器在宋(金)代基础上继续扩大生产,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等地广泛烧制。其窑系以烧造白瓷及白釉黑花瓷为主。器物造型硕大,胎体厚重,具有元代的时代气息。瓷器的装饰仍保持宋(金)以来的传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显得鲜活、自然豪放,题材都是广大人民所熟悉的,有历史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花卉等。

磁州窑白釉黑花龙凤纹扁瓶壶(图2)。扁瓶壶为元所创,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的独特风格。腹部扁平微鼓,两侧分别用黑彩绘出祥云龙凤纹,再以锐器划出鳞纹和羽毛。腹部大龙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扭曲,鳞爪清晰,形象矫健生动。腹侧绘卷草纹。白地黑花又称白釉铁锈花,是磁州特有的装饰技法。其特点是由单色绘画而成,具有古拙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典型时代的气息。

磁州窑始烧于宋(金),元末渐趋衰落。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金)、元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其器型线条流畅、风格豪放,装饰题材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这一别具风格的手法,使之更觉精致雅气,深得收藏家的喜爱

磁州窑的价格是多少?


磁州窑的价格是多少?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窑口,传承千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近几年高古瓷市场价格不是很高,但是磁州窑瓷器精美绝伦,艺术价值很高,所以升值空间巨大。

磁州窑黑釉油滴盌

年代:北宋/金11/12世纪

尺寸:8.5cm

估价:HKD700,000-1,000,000

成交价:HKD2,120,000

成交时间:2015-04-05

说明:形雅色亮,遍洒油滴,色泛银褐。相类珍例,可见于JohnAyers,《ChineseCeramicsintheBaurCollection》,日内瓦,1999年,卷1,编号29及30。另可参考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品,展于《ArtMuseums》,剑桥,麻省,1995-6年,编号43a及b。

磁州窑茶叶末釉留白花卉扁壶

年代:西夏

尺寸:口径6cm;高29cm

估价:RMB2,200,000-2,800,000

成交价:RMB2,860,000

成交时间:2015-05-05

说明:扁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也是西夏以外其它烧瓷窑口所不见的,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该壶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壶中盛酒、水不易溢出。

磁州窑白釉刻花四系壶

尺寸:高36cm

年代:宋代

估价:HKD1,000,0000-1,800,0000

成交价:HKD4,370,000

成交时间:2015-5-04

磁州窑风花雪月酒色财气梅瓶(一对)

尺寸:高39.5cm

年代:宋

估价:HKD5,000,0000-8,000,0000

成交价:HKD5,750,000

成交时间:2015-5-06

磁州窑址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磁州窑的面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磁州窑的面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磁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