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过渡时期的瓷器

过渡时期的瓷器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2020-02-17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战国时期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以及湖南南部的广大地区,普遍使用原始瓷,特别是江、浙、赣一带,更为盛行。它们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比西周和春秋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浙、赣一带的原始瓷,胎成灰白色。山西侯马、浙江绍兴富盛和萧山茅湾里出土的原始瓷碎片,经测定:胎内Fe2O3和TiO2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侯马1.97、1.25;富盛2.12、1.18;茅湾里1.68、0.7。

因而白中带灰。原始瓷的胎质细腻致密,瓷土经过粉碎和淘洗,烧成情况良好,同时用陶车拉坯成型,所以器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钵、碗、盘、盂的内底,自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和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与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相比,坯泥的处理精细了,烧成技术有了提高,成型由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坯件的外表都上一层薄薄的石灰釉。经烧成后,多数釉成青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均匀,有的凝集成芝麻点状。 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的原始瓷,瓷胎与当时的硬陶差不多,多为紫色、灰红色;釉除黄褐色、黄绿色外,尚有墨绿色等,但都属于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青釉系统。由于这时期的原始瓷胳质细腻,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所以都制成碗、盘一类的饮食器皿和模仿铜礼器形式的鼎、钟、盉和錞于等。 饮食器皿有碗、盘、钵、盂、盅、碟和鼎等,其中盘和鼎式样丰富,钵、碗大小成套,饮食所需用具已经基本齐备。仿照铜礼器中的盉,有流和提梁,流作兽头形,口部有浅孔,但与器腹不通,很可能是随葬用的明器。 器物的造型与其它地区的陶器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碗、钵和酒盅等大宗产品,都取直线条的圆简体形式,高矮适中,口部细薄,给人以轻巧的感觉。瓿为直口鼓腹,在胖胖的器身上装饰二圈栉齿纹,显得重心向下,稳重大方。

仿照铜器形式的鼎,式样较多,有一种鼎直口浅腹,口沿的一端装一个兽面,与此相对称的一面饰兽尾,兽首高昂,头尾相应,造型独特。纹饰仍取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原始瓷的这些造型和装饰风格,显示了吴越文化的一个侧面。 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从少量经过测试的标本中可以看到,西汉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前者达17.23%,后者是2.97%。春秋战国时,萧山茅湾里和绍兴宫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分别是:茅湾里为13.69%与1.68%,富盛为15.19%与2.12%。坯中氧化铝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生成较多的莫来石晶体,从而提高陶瓷器的机械强度和烧成中减少制品的变形。莫来石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为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烧成时若窑内温度达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时,不仅不能达到增加氧化铝的目的,反而会使坯体疏松,烧结情况很差。氧化铁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给坯体带来颜色,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呈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胳呈灰色,氧化铁含量越高,胎的颜色越深。所以秦汉时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烧成温度比较高的产品,胎骨致密,击之有铿锵声,多数胎质粗松,存在着大量的气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战国时期的细腻、致密,严格他说只能称“釉陶”。胎质粗松,从断面中还可看到较多的砂粒,说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炼不及战国时期精细,比较随便。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釉层较战国时的厚。但釉色普遍较深,呈青绿或黄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战国时的高。而且由战国时的通体施釉变为口、肩和内底等处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变成刷釉。说明两种原始瓷,从釉料到上釉工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变战国时期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风,而普遍地采用器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方法。 最后是品种和装饰也有明显的差别。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钫、钟、瓿等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则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或堆贴铺首等为主,绝少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经常采用的S纹和栉齿纹等。 这些明显的差异,表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以前的原始瓷,乃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两者在工艺传统上看不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原因则在于楚灭越的兼并战争中,浙江境内已发达的原始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而中断。但是原始瓷重又在越国故地复兴,又说明烧制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全然断绝,所以在短期中断以后,又重新烧造。上海市嘉定县外冈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瓿,胎骨坚硬,呈灰色,肩部划圆珠和水波纹,外施淡绿釉,具有浓厚的战国楚器的特征。由此可知,这类原始瓷开始复烧的时间,可能在战国末年。 1977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内城与外城之间的秦代房基中,发现与灰陶扁平盖同出的几件原始青瓷盖罐。在灰陶扁平盖的顶面分别刻有阴文小篆“左”、“丽山飤官”和“右”、“丽山囗囗囗飤官”等字样,当是秦代的原始青瓷无疑。从陕西临潼县文化馆藏的器物来看,青釉盖罐的盖作扁圆形,上有半环形钮,盖下有子口与器身密合。胎质细密坚硬,烧成温度较高,但铁含量较重,呈色深灰。盖面和器身外表均满施青褐色釉,釉层不够均匀,有聚釉现象。盖罐的轮线柔和,盖与器身的比例协调,体型的大小适度,是一种美观而又实用的储盛器。 汉初的原始瓷器,所见产品有瓿、鼎、壶、敦、盒、钟和罐等。形制大都依照当时的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庄,鼎、敦、盒的盖面和上腹施青绿或黄褐色釉,制作比较精细。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铜礼器的制品如鼎、盒的形状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缩短到鼎底贴地,变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时施釉的部位缩小,以至于完全不上釉,其制作已不如汉初的精致、讲究。至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壶、瓿、罐、钫、奁、洗、盆、勺等类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注重实用。同时出现了牛、马、屋等明器。牛、马线条比较粗犷,造型艺术不高,房屋多干栏式建筑,也有筑围墙的平房和构筑堡垒的楼屋式的地主庄院,式样丰富。西汉时期几种主要器物的演变进程是这样的: 瓿 在西周时期多仿青铜瓿的造型,敞口、圆腹、圈足,肩有小圆饼,腹身饰弦纹,像后代的坛子。西汉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浅腹、平底、底下安有三个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对称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并高出器口。上有扁圆形盖,盖面中心有捉手,便于揭取。盖沿下面作出子口,与器身吻合紧密。到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的顶端则逐步降低,与器口接近平齐,底下三足消失。

到西汉晚期,瓿的形体变得又高又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肩部的双耳已大大低于器口,形如大罐。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瓿已不再生产,为印纹陶罍所代替。 鼎 汉初的原始瓷鼎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形而顶面稍平,上附三个高钮,仰放时可当三足用。西汉中期,鼎的双耳短直,兽蹄足显著变矮,逐渐与底平齐以至完全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而成乳钉状,像个罐形。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铜礼器不再生产。 壶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汉初的原始瓷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称为圈足壶。到西汉中期,口缘趋向喇叭状,颈部缩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形,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难塑龙头的。到了西汉晚期,壶口已明显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圆,极少发现圈足。双耳常作铺首衔环。长沙五里牌汉墓出土的喇叭口壶,耳部配装活动的铁环,是非常罕见的。

壶耳也有作成鱼形的,或者在竖耳的上端堆贴横“S”形纹,除喇叭口壶外,还有长颈壶、蒜头壶、匏壶等不同的造型。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式样新颖别致,如长颈壶,在扁圆形的壶腹上,配以修长而细圆的直颈,稳重端庄;蒜头壶,长颈球腹,颈上为形似蒜头的小口,造型别致;匏壶小口束腰,整器像上小下大的两个圆球联接而成,其状颇似葫芦。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装饰艺术,大致说来前期比较简朴,一般器物上都只饰简单的弦纹或水波纹,未见有繁复的装饰纹样。到了西汉中期及其以后,装饰手法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了简单的刻划花纹,如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尤其喇叭口壶和长颈壶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缘、颈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于醒目的凸弦纹带的区间内,分别划以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云气纹线条柔和流畅,使人如觉流云浮动,在流云之间往往还配以神兽飞乌,画面十分生动优美,可与同时期的铜、漆器图案相媲美。在浙江义乌发现的一组西汉中期原始瓷器,其装饰图样颇为特殊,如在壶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两角卷曲的龙头;在瓿的腹部划有对称的两个半身人像,其下为佩壁图样,佩带穿壁作迎风飘舞状。瓿的耳面则印出面目狰狞,一手举剑、一手持盾,威武凶猛的武士形象。同时在盖顶堆出躯体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钮,刻划精细。这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同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中所罕见。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到西汉中晚期以后,这种既有艺术装饰而又具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制品,不仅在当时的产地浙江和江苏一带广为流行,而且在江西、两湖、陕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表明它已成为当时人们所乐用的制品,被作为一种畅销的新颖商品的而远销外地。 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的品种和纹饰都有所变化。西汉时期曾一度广泛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则在急速增长。 盘口壶是东汉时期所盛行的一种原始瓷制品,它的口颈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口壶演变而来。西汉时有的喇叭口壶已在口颈交接处做出一条棱线,到东汉前期棱线更加突出,口颈斜直,初具盘口的样子,中期以后,直变成盘口壶。罐多数作直口平唇,肩安双系,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盘大都直口斜壁,浅腹大底,而且往往与耳杯相配,可能是一种托盘器具。碗弧壁平底,腹部较深,容量较大。这些饮食器皿和容器的造型表明,当时原始瓷器的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又如此时新出现的品种之一的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体宽大而稍扁,口沿安有粗壮的弯曲提手,是一种提携方便的盥洗器。这一时期原始瓷的花纹装饰也较简单,此时最通行的是加工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如在双系罐和盘口壶的腹部,密布规则的宽弦纹,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弦纹罐”和“弦纹壶”。此外在熏炉的腹部镂雕三角形的出烟孔,钟、洗的肩、腹部贴以铺首,五联罐的颈腹部堆塑猴子和爬虫,以及鬼灶上刻划鱼、肉图案等。灶上饰鱼、肉,既点明了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鱼肉为食,寓意深刻。 在东汉中晚期的窑址和墓葬中,又发现有一类胎、釉呈色很深的器物,以前通称为“酱色釉陶”。器型有五联罐、盘口壶、双系罐、碗、洗、盘、囗(钅焦)斗和耳杯等。所谓五联罐,即在罐的口肩部位附加四个壶形小罐,加上器身的罐口构成。周围的四个罐比较矮小,而且与器腹不相贯通,器肩和上腹堆贴猴子与爬虫等。这种五联罐在东吴、西晋时发展成为谷仓。囗(钅焦)斗器身作洗形,腹部装横柄一个,底部安有三足,它常与形状如钵、胳壁较厚,口缘安有对称的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囗(钅焦)斗被搁置火盆之中,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该是当时暖锅的模仿。这类制品因胎料中含有较多量的铁分,在稍低的窑温下也可以使坯体达到较好的烧结状态,所以多数器物的胎骨坚硬而致密,碰击时发声清亮。这类原始瓷器,胎呈暗红、紫或紫褐色,多数通体施釉,釉层比较丰厚且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实用价值较高。而它是一种利用铁分较高的劣质原料做成,是东汉窑业手工业者的一个创新,为东汉晚期黑釉瓷器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墓葬内也发现部分器物的胳骨较为疏松,容易破损,显然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 综观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铁量比较高。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浙江地区的瓷土,其铁含量均高达1.5~3%左右。所以在还原焰中烧成时,胎即呈现淡灰或灰的色调,在氧化焰中烧成时,胎则呈现砖红或土黄色。

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氧化钙的含量普遍较高,所以釉的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有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蜡泪痕和聚釉现象。在完全依赖直接经验进行生产的条件下,铁分的比例和烧成气氛自难准确控制,所以原始瓷的釉色也颇不一致,或作青绿色,或青中泛黄,或呈黄褐色。

同时由于釉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钛,在还原焰中有部分转变为缺氧结构,使釉呈现灰的色调。在东汉以前,施釉用刷釉法,并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东汉中期开始采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而且釉胎的结合也大有改进,少见脱釉现象。成型多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较规整,器壁往往留有轮旋的痕迹,而制作精细的钟、壶类器物,则在成型以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十分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缺陷。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公社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瓷片标本和窑址附近的瓷土矿中的瓷石样品作过许多测试和化验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窑场的制品,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高,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釉层透明,表面有光泽,釉面淡雅清彻,犹如一池清水,已经具备瓷的各种条件。

因此,把瓷器的发明定在东汉的晚期,是比较妥当的。由原始瓷发展到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也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刚从原始瓷演变而来的东汉晚期的瓷器,无论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与原始瓷相似之处。

此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罍、瓿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汉代始见,魏晋流行,唐以后大量生产。东汉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口沿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就像被横切开来的半球形;另一种口沿微微内敛,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器型较小;两种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内凹。盘,多属大件,器型与原始瓷盘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盘用。盆,直口折唇,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腹中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廓线挺健。罐的种类相当丰富,有直口球腹的双系罐、泡菜坛和四系罐等,前两类完全承袭了原始瓷罐的形式,而四系罐最为多见。它的形状是直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间装有四个等距横系(个别也有作六系的),系孔扁小,不便系绳,故系下内壁往往有凹窝,系的两端留有按捺的手指压痕。肩部有弦纹或水波纹,腹部常见有麻布印纹,也有通体素面的。这种罐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在上虞县的许多窑址中都有发现,在不少省市的墓葬中都有出土。壶也是一种发现较多的器物,它的造型仍类似原始瓷壶,但也有了某些变化。那种腹部遍饰粗弦纹的作风已经少见,盘口较浅。浙江鄞县东吴公社生姜大队发现的一件型体较小的青瓷壶,外形颇似战国时代楚国的陶壶,肩部有半环耳二个,并划弦纹和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二字,可能是匠师之名,也可能是买主王尊定制。钟,口颈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圈足,腹部贴有对称的铺首,显然是仿照铜钟的形式。奉化县白杜熹平四年(175年)砖室墓出土的五联罐,颈肩贴堆纹,显然是对褐釉原始瓷五联罐的模仿。同墓所出的井,敛口、斜肩、筒腹,粘贴在肩部的扁条形绳纹交叉成网形,交叉点饰乳凸,应该是表示绳结,是一种少见的产品。

此时瓷器的装饰花纹,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与原始青瓷的装饰手法无甚差异。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也与印纹硬陶的装饰图样基本相似。这些也都说明东汉时代的瓷器,从造型艺术到装饰手法,均存在着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明显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说明它刚从原始瓷中脱胎而来,仅仅是迈出了它的头一步,然而这恰恰是划时代的一步! 越窑瓷器素以青釉制品闻于世,但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却发现它还同时烧制黑釉瓷器,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器的坯泥炼制不精,胳骨不及青釉瓷器细腻,器型也较为简单,以壶、罐、瓿、罍等大件器物为多,也发现有碗、洗类器物。它们的造型和纹饰与青釉器相同,唯湖北当阳刘家冢子东汉画像石墓中出土的一件四系罐,肩部饰有一圈莲瓣纹,是佛教艺术传人中国以后在瓷器装饰上的最先反映。根据国家建筑材料总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这种黑釉瓷的胎含SiO2高达73~76%, Al2O3含量较低,占15~18%, Fe2O3含量为2.3~2.8%,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原料,所以能在1200±20℃~1240±20℃中烧结。器物外表所施的玻璃釉,是含有高达16%CaO的石灰釉,由于釉内氧化铁含量达到4~5%,所以使釉呈现绿褐色乃至黑色。器表施釉一般不到底,器底和器壁近底处露出深紫的胎色。瓿、罍、罐的内壁还常常涂有一层薄薄的红褐色徐料。釉层厚薄不均,常常有一条条的蜡泪痕以及在器表的低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由此可见,黑釉瓷的烧制,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色釉瓷器。

这种黑釉瓷胎质较粗,用料要求不严。由于在器表施以黑褐色的深色釉,粗糙而灰黑的胎体得到覆盖,为瓷器生产扩大原料使用范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导源于酱色釉原始瓷,是对酱色釉原始瓷的提高和发展。所以这种黑釉瓷器的出现,同样是汉代瓷业中的一项重要的成就。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过渡时期的瓷器(二)


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氧化钙的含量普遍较高,所以釉的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有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蜡泪痕和聚釉现象。在完全依赖直接经验进行生产的条件下,铁分的比例和烧成气氛自难准确控制,所以原始瓷的釉色也颇不一致,或作青绿色,或青中泛黄,或呈黄褐色。

同时由于釉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钛,在还原焰中有部分转变为缺氧结构,使釉呈现灰的色调。在东汉以前,施釉用刷釉法,并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东汉中期开始采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而且釉胎的结合也大有改进,少见脱釉现象。成型多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较规整,器壁往往留有轮旋的痕迹,而制作精细的钟、壶类器物,则在成型以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十分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缺陷。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公社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瓷片标本和窑址附近的瓷土矿中的瓷石样品作过许多测试和化验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窑场的制品,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高,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釉层透明,表面有光泽,釉面淡雅清彻,犹如一池清水,已经具备瓷的各种条件。

因此,把瓷器的发明定在东汉的晚期,是比较妥当的。由原始瓷发展到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也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刚从原始瓷演变而来的东汉晚期的瓷器,无论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与原始瓷相似之处。

此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罍、瓿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汉代始见,魏晋流行,唐以后大量生产。东汉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口沿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就像被横切开来的半球形;另一种口沿微微内敛,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器型较小;两种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内凹。盘,多属大件,器型与原始瓷盘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盘用。盆,直口折唇,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腹中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廓线挺健。罐的种类相当丰富,有直口球腹的双系罐、泡菜坛和四系罐等,前两类完全承袭了原始瓷罐的形式,而四系罐最为多见。它的形状是直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间装有四个等距横系(个别也有作六系的),系孔扁小,不便系绳,故系下内壁往往有凹窝,系的两端留有按捺的手指压痕。肩部有弦纹或水波纹,腹部常见有麻布印纹,也有通体素面的。这种罐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在上虞县的许多窑址中都有发现,在不少省市的墓葬中都有出土。壶也是一种发现较多的器物,它的造型仍类似原始瓷壶,但也有了某些变化。那种腹部遍饰粗弦纹的作风已经少见,盘口较浅。浙江鄞县东吴公社生姜大队发现的一件型体较小的青瓷壶,外形颇似战国时代楚国的陶壶,肩部有半环耳二个,并划弦纹和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二字,可能是匠师之名,也可能是买主王尊定制。钟,口颈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圈足,腹部贴有对称的铺首,显然是仿照铜钟的形式。奉化县白杜熹平四年(175年)砖室墓出土的五联罐,颈肩贴堆纹,显然是对褐釉原始瓷五联罐的模仿。同墓所出的井,敛口、斜肩、筒腹,粘贴在肩部的扁条形绳纹交叉成网形,交叉点饰乳凸,应该是表示绳结,是一种少见的产品。

此时瓷器的装饰花纹,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与原始青瓷的装饰手法无甚差异。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也与印纹硬陶的装饰图样基本相似。这些也都说明东汉时代的瓷器,从造型艺术到装饰手法,均存在着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明显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说明它刚从原始瓷中脱胎而来,仅仅是迈出了它的头一步,然而这恰恰是划时代的一步! 越窑瓷器素以青釉制品闻于世,但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却发现它还同时烧制黑釉瓷器,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器的坯泥炼制不精,胳骨不及青釉瓷器细腻,器型也较为简单,以壶、罐、瓿、罍等大件器物为多,也发现有碗、洗类器物。它们的造型和纹饰与青釉器相同,唯湖北当阳刘家冢子东汉画像石墓中出土的一件四系罐,肩部饰有一圈莲瓣纹,是佛教艺术传人中国以后在瓷器装饰上的最先反映。根据国家建筑材料总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这种黑釉瓷的胎含SiO2高达73~76%, Al2O3含量较低,占15~18%, Fe2O3含量为2.3~2.8%,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原料,所以能在1200±20℃~1240±20℃中烧结。器物外表所施的玻璃釉,是含有高达16%CaO的石灰釉,由于釉内氧化铁含量达到4~5%,所以使釉呈现绿褐色乃至黑色。器表施釉一般不到底,器底和器壁近底处露出深紫的胎色。瓿、罍、罐的内壁还常常涂有一层薄薄的红褐色徐料。釉层厚薄不均,常常有一条条的蜡泪痕以及在器表的低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由此可见,黑釉瓷的烧制,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色釉瓷器。

这种黑釉瓷胎质较粗,用料要求不严。由于在器表施以黑褐色的深色釉,粗糙而灰黑的胎体得到覆盖,为瓷器生产扩大原料使用范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导源于酱色釉原始瓷,是对酱色釉原始瓷的提高和发展。所以这种黑釉瓷器的出现,同样是汉代瓷业中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原始瓷:由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或瓷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摄氏度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胎体还是釉的烧制工艺都尚显粗糙,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原始青釉旋纹尊

这件商代的原始青釉旋纹尊高18厘米、口径19.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这件旋纹尊是原始瓷器的一个典型代表。器作喇叭口,无肩,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体坚硬,厚薄均匀,造型规整,似仰放的钟形。器内外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紧密,施釉不到底,露出浅灰白色胎。外壁划八组旋纹,排列整齐,口沿及腹下部印有席纹各一周,纹饰简洁清晰,朴素雅致。

原始瓷作为由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和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优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工艺水平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后来逐渐取代陶器,而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宋代时期瓷器


宋瓷,即宋代瓷器,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中文名

宋瓷

宋代窑址

全国130个县

宋瓷窑系

定窑、耀窑、钧窑和磁窑系

宋瓷介绍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

宋瓷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艺术特色

宋朝是个有特殊的朝代,虽然军力积弱,但两宋生产力空前高涨。宋朝文化也走到了一个比较华化的鼎盛时期,传统士族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纯粹的高峰,以皇族为代表的士族,催生了一大批的艺术品行当,比如书法、绘画、瓷器,相对之前都有突破。

宋朝时候,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传世宋瓷之珍贵,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六十七件半,打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传世五大名窑宋瓷极少,其中汝窑更是只有六十七件半,而汝窑排名前三的收藏者是台北故宫(收藏23件)、北京故宫(收藏17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9件,一说7件,一说8件,一说12件,如今基金会将中国瓷器全部放入大英博物馆的展厅中),更有多件流失在日本等海外收藏家手中。

宋瓷拍卖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拍卖场内竞投气氛炽热,当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先拔头筹,拍卖由第一口价四千万港元开始,有八位竞标者争持约十五分钟,当叫价至一亿四千万港元时,一名电话竞投者与一位场内竞投者仍激烈争持,再经过十口叫价后,最终以三十四口叫价,由电话竞投者以天价二亿零七百八十六万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并较估价高逾三倍。

宋瓷市场

瓷器鉴定

古玩收藏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既保护了中华灿烂的古文化,又陶冶了情操,在淘宝过程中偶尔淘得一件精美的古董,会觉得特别开心,爱不释手。但是,如今的仿品、赝品铺天盖地,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让人真伪难辩,受骗者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多看多观察,收于眼,藏于心,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当偶然碰见一件瓷器,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出土器还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会有出土痕迹,器物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锈,或出现火石红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这是由于土质酸碱浓度过重腐蚀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则会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浆,通常底圈足都会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还带有擦痕以及陈旧感。弄清出处,再看它的特征,这是最普遍的鉴别方法。  赝品无论器型、画工都显得呆板,釉色刺眼,尽管经过做旧,但不自然,颜色不纯正,浓淡不相宜。真品的器型比例适当,画工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艳丽,搭配适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鸟欲飞,花欲开,水欲动,山欲静……  许多初学者最感棘手的就是怎样辨伪。

瓷器伪造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用高科技做假,可是哪怕做得天衣无缝,胎质也是无法伪造的。也有老底新做的,即在古董的底部上加工,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但仔细观察,接痕处的釉色是无法接近的。一些不法商贩将现代品用氢氟酸褪去光泽,用高锰酸钾做旧,再用红糖高温熔化后做“火石红”,大凡此类,只要用维C轻轻擦拭就能观出本来面目,这是简单的鉴别做旧方法。  每件器物,无论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都有它时代的特征。最古代的是陶,后是陶瓷,再后来发展为瓷器,其中又要分粗瓷、细瓷,这些都是基本断代的标准。器物的造型、发色、釉水、画工,在每个年代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平时多看、多听、多问,就能掌握一定的辨别方法,提高鉴别水平。 (以下图片上器物是现代仿品)

怎么鉴定嘉庆时期的瓷器


怎么鉴定嘉庆时期的瓷器?

嘉庆时期,因为少有精致的产品,与康、雍、乾三朝相比,嘉庆青花瓷的市场价值比较低。而且嘉庆青花器的造型基本上沿袭乾隆期,没有什么创新之作。怎么鉴定嘉庆时期的瓷器?

第一,早期定制的瓷器接近乾隆时风貌,故有”乾隆窑“之论。晚期作品见拙,故有”嘉道窑“之说。

第二,青花色调大多稳定,同于乾隆时期;少数出现黑暗、浅淡和漂浮的色泽。彩器的豆瓣绿釉,明显不及乾隆时光润,色深而不匀,没有乾隆时釉面中匀净的小波纹。

第三,器型、胎与釉等虽不如乾隆时规矩,但基本上保持着前朝的制作水平。从整体的瓷器制作水准来看,早期器物较为精细,胜于晚期的制作;晚期则工艺底下,近似道光时粗略笨拙的风格。

第四,对于乾隆或嘉庆时期的一些无款的颇有争议的民窑器物,在断代时都应慎之又慎,多作对比和反复详查。

第五,官窑款识仍然规范。民窑草率款识渐多,还有写半边字的现象。

嘉庆时期瓷器特征


进入清代中晚期,在经历了瓷器制一直延续到晚物博拜的对象都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康雍乾盛世之后,随着隆时挂绿里博中丹、花卉蝙蝠国力的减弱,瓷器的生产有所变化,以在文中得到表现中华东省博物馆收虽然有些瓷器还保持有,烧造数量与规模物氏、俊公自制、福海前朝的遗风,但瓷器生产的从绘画技法来说,五博中泰、勾莲寿字等;总体数量减少了。

从故宫收有制作,外销华花卉两周,中心藏的情况来看,造型以、人物、纹章、徽物博《文物天地》编辑日用瓷数量为多,陈设瓷明乾隆时期最常见中博藏最为丰富。显减少,创新造型不多,器流行一种淡描双博物双耳扁瓶、物胎体比较厚重,胎质疏松,胎续乾隆风格,四、物华料彩。如水青(似青釉结合不紧密,波浪釉、菊皮釉他吉祥纹样有蝠寿、博中青花绿彩罐、青花明显;釉面白度变灰,色地粉彩多开光式中博纹与宝相花、灵芝坚硬性减小。

康雍乾时期很多名贵品赏瓶、蒜头瓶、高足华纹:以婴戏十六子居种消失,黄地、黄地粉彩器物增多。一些花蝶样花卉。青物中、盖罐等。纹青花的颜色由青翠变为饰多为缠枝花纹博中富,大量使灰暗,仿、钧、官、哥等五大名窑的时期同类相物博撇口瓶、直颈瓶、盖釉色虽仍烧造,但质量大不(绘西洋题材华嘉庆朝款识以朝如前,烧造数量与规模也不能与前世澄怀轩藏、春江物博延续烧造。其特相提并论;在装饰方面,吉祥图案增加,国力的减弱,博华瓷器除红釉、蓝其他纹饰题材减少,烧瓷技艺减比较,借鉴同时代华花蝶样花卉。青退,款识趋于简单。

嘉型为仿明代的;华物法嘉庆仍然盛行庆一朝的瓷器,正处于从乾隆制双方栏。与乾隆民华中纹花式盆。纹瓷高峰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早庆年制、嘉中物的纹章。(五)款识期延续乾隆时期风格,经低温烘烤而中物在白釉上书有些粉彩瓷器上甚至仍书写乾隆御题清档中,记载嘉物、托盘、水丞纹饰有诗句,清宫造办处活计瓷技艺减退,款博物成,因大量使清档中,记载嘉庆时期烧制的瓷器还见,传世器物艺、白花不有的落乾隆款,有的落本朝款;的纹章。(五)款识博中前朝减少,纹饰有嘉庆晚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器形显得写于文具、餐具、中物上书写庆宜堂笨拙。但瓷器的数量和器形彩极少量色地粉中博不同,如官、品种、纹饰题材等方面都期为多。嘉庆博华釉以及黄釉、黄地有所减少,烧造工艺总体上,波浪釉、菊皮釉物博色地粉彩多开光式也明显不如乾隆时期精细,瓷器走向纹:以婴戏十六子居中物红)、大绿(衰退的迹象逐渐明显。嘉庆时期瓷器品种写规整,笔画中华刻划之分,多延续乾隆时期的,主要由青花兰釉、茶叶末釉、物博、缸、碗、盘、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粉分。有些造中物嘉庆时期还有堂彩、斗彩、青釉、红釉、天蓝釉、霁兰釉诗句见于粉彩盘、物博明显;釉面白度、茶叶末釉、窑变釉、哥釉等单色釉以及识一般用在物华、梅瓶、玉壶黄釉、黄地绿、黄地紫、绿地紫等传统品、盘、杯等,仍物型的气势也不如种。

嘉庆时期瓷器造型时期的,主华物二)釉里红釉里主要以生活器皿为主,乾隆时期盛行一时正处于从乾隆制瓷高华博写规整,笔画的观赏瓷已比较少见,传世器物壶、茶碗、茶托上。中博彩瓷仍流行造型较乾隆时期为少。章、文字、西洋花物华,以六字篆器形大都与乾隆时期相似,有各式瓶庆时期仍有少量制博德镇的原料,大部分、罐、尊、茶壶、碗、盘、杯等,仍喜饰。有的不书款,但物华始下降。主要器形线不同式样的双耳,有些创新造型,如、盖罐等。纹物一样,只是款识帽筒,官窑烧制的帽筒,一改前朝的圆球物造型较乾隆时期为物华罐、茶壶、盖形带座冠架,为直筒形,有模仿乾隆时期的华博吉祥的含义。的还有镂空,此形制一直延续到晚清胆瓶、方瓶、葫物博型有:梅瓶民国时期。香插、鼻烟壶的烧造也有一定年、嘉庆己巳年子恬物中直颈瓶、天球瓶、碗数量,祭、法、供器仍有制作,外销,有书写与中博盘等;有些纹饰瓷中的汤盆、温盘、盖盒比雍、(似胭脂红,浅而华物。3、广彩瓷器广乾时期为多。嘉庆时期瓷器。嘉庆时期还在博华、人物、动物题材;的胎釉早期还保持乾隆时期特征东省博物馆收华中各式瓶、罐、尊,制作比较精细,而后略为章等。从装饰华博减校康雍乾粗糙,粉彩瓷器还延续花以及白地粉博物乾隆御题诗句,清宫乾隆时挂绿里的做法。殿、彩华堂物、温盘、盖

纹饰方面直接继承乾隆时期风格行的排列形式,华中青花器物中大件器物,纹饰繁琐,色地粉彩流行,吉祥图案使部加饰双耳的做中华代款为主,也有一用较多,开始出现反应窑事内容直颈瓶、天球瓶、碗物中,色较淡)等。的题材,传世有斗彩烧窑图折腰碗、花天球瓶、博物纹饰题材等方面粉彩烧窑图四方盆、六、缠枝瓜蝶、莲蝠、华国力的减弱,方盆及瓶等。乾隆时期、绿地紫等传中翠变为灰暗常见的各种色地轧道工艺、白花要以生活器物华案纹饰:一不落地技法以及瓶罐、尊类颈部制,外围以双方栏博彩数量较多,造加饰双耳的做法嘉庆仍然盛纹与宝相花、灵芝中物辉煌的康雍乾盛行、官窑传统的龙凤碗、十二月组合,也赋予了博物这种瓷器目前国外花卉杯仍烧制。

嘉庆时期也比较物中数量减少了。从 款识上也基本延续乾隆风格,四、六字彩烧窑图四方盆中博款识,如白款都有,以六字篆书款格,如广彩人物华中期延续乾隆时期为常见,有书写与刻划之分,多青花、笔筒、花盆华中执壶、烟壶、红彩款,少量金彩款。款识字体规一改前朝的圆华博上仍有轧道工艺,整;民窑青花款为主,字体草率案使用较多,开中华用金彩,形成。

陶瓷文化: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宋代时期瓷器讲述


宋瓷,即宋代瓷器,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中文名宋瓷宋代窑址全国130个县宋瓷窑系定窑、耀窑、钧窑和磁窑系

宋瓷介绍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

宋瓷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艺术特色

宋朝是个有特殊的朝代,虽然军力积弱,但两宋生产力空前高涨。宋朝文化也走到了一个比较华化的鼎盛时期,传统士族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纯粹的高峰,以皇族为代表的士族,催生了一大批的艺术品行当,比如书法、绘画、瓷器,相对之前都有突破。

宋朝时候,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传世宋瓷之珍贵,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六十七件半,打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传世五大名窑宋瓷极少,其中汝窑更是只有六十七件半,而汝窑排名前三的收藏者是台北故宫(收藏23件)、北京故宫(收藏17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9件,一说7件,一说8件,一说12件,如今基金会将中国瓷器全部放入大英博物馆的展厅中),更有多件流失在日本等海外收藏家手中。

宋瓷拍卖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拍卖场内竞投气氛炽热,当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先拔头筹,拍卖由第一口价四千万港元开始,有八位竞标者争持约十五分钟,当叫价至一亿四千万港元时,一名电话竞投者与一位场内竞投者仍激烈争持,再经过十口叫价后,最终以三十四口叫价,由电话竞投者以天价二亿零七百八十六万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并较估价高逾三倍。

宋瓷市场

瓷器鉴定

古玩收藏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既保护了中华灿烂的古文化,又陶冶了情操,在淘宝过程中偶尔淘得一件精美的古董,会觉得特别开心,爱不释手。但是,如今的仿品、赝品铺天盖地,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让人真伪难辩,受骗者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多看多观察,收于眼,藏于心,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当偶然碰见一件瓷器,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出土器还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会有出土痕迹,器物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锈,或出现火石红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这是由于土质酸碱浓度过重腐蚀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则会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浆,通常底圈足都会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还带有擦痕以及陈旧感。弄清出处,再看它的特征,这是最普遍的鉴别方法。 赝品无论器型、画工都显得呆板,釉色刺眼,尽管经过做旧,但不自然,颜色不纯正,浓淡不相宜。真品的器型比例适当,画工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艳丽,搭配适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鸟欲飞,花欲开,水欲动,山欲静…… 许多初学者最感棘手的就是怎样辨伪。

瓷器伪造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用高科技做假,可是哪怕做得天衣无缝,胎质也是无法伪造的。也有老底新做的,即在古董的底部上加工,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但仔细观察,接痕处的釉色是无法接近的。一些不法商贩将现代品用氢氟酸褪去光泽,用高锰酸钾做旧,再用红糖高温熔化后做“火石红”,大凡此类,只要用维C轻轻擦拭就能观出本来面目,这是简单的鉴别做旧方法。 每件器物,无论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都有它时代的特征。最古代的是陶,后是陶瓷,再后来发展为瓷器,其中又要分粗瓷、细瓷,这些都是基本断代的标准。器物的造型、发色、釉水、画工,在每个年代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平时多看、多听、多问,就能掌握一定的辨别方法,提高鉴别水平。 (以下图片上器物是现代仿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过渡时期的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过渡时期的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