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研究 > 导航 >

论钧瓷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论钧瓷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古代瓷器研究 古代钧瓷器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2020-08-06

古代瓷器研究。

钧瓷作为河南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在中国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学术界、收藏界以及很多钧瓷艺人都对研究钧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钧瓷热刚刚起步,钧瓷研究方兴未艾,这对推动钧瓷艺术以及钧瓷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状况,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概念性问题急需探讨与解决,甚至说需要正本清源、矫枉过正。

一、 所谓“型为本”、“釉为魂”的提法对不对?

“型为本”、“釉为魂”是当前钧瓷行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提法。但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准确的。

何谓“本”?“本”即“根本”、“本源”,每一个事物都有每一个事物之本,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本”。由此而论,如果我们把钧瓷的“型”定性为钧瓷之本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区分钧瓷与其他瓷种。因为同样的“型”,钧窑可以烧,汝窑也可以烧,青花、粉彩亦可以烧。可见,型为共性,共性的东西是没有区别的。

而钧瓷与其他瓷种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釉”。从一定意义上讲,“釉”为个性,“釉”是区分不同瓷种的关键所在。比如我们见到青花釉,一定会说它是“青花”;我们见到粉彩釉,一定会说它是“粉彩”。同理,我们见到钧瓷釉,也一定会说它是钧瓷。由此我们可以推论,“釉”是不同瓷种之本。

那么,何为“钧瓷之魂”呢?我认为钧瓷是以窑变为特征的,所以只有“窑变”才能称得上是“钧瓷之魂”。钧釉虽然为窑变之釉。但真正变得好的、变得奇的、变得美的有多少呢?不然,为什么一件窑变好的钧瓷,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而难以忘怀呢?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钧瓷二厂所烧的一个盘子,形成了“寒鸦归林”的效果;晋佩章大师所烧的一个盘子,形成了“富士霞光”的效果;周有老艺人所烧的一个盘子,形成了“富士春雪”的效果;张麦圈先生所烧的一个象耳活环瓶,形成了“蜘蛛张网”的效果;刘建军先生所烧制的一个棒槌瓶,形成了“四大美女”的效果等,不一而举。这些钧瓷之所以能为人们所追捧,就在于这些钧瓷彰显出了窑变的魅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窑变是“钧瓷之魂”。尽管这种窑变是“釉”的结果,但釉绝不能说成是“钧瓷之魂”。正如前面所讲,虽然同施钧釉,但不同的气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季节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如果一定要对钧瓷窑变下一定义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讲:钧瓷窑变是不为人们所掌控的火的艺术,是人釉合一、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窑变是钧瓷审美的最高境界——即“钧瓷之魂”。

如果以上推论成立的话,我们是否可以把所谓的钧瓷“型为本”、“釉为魂”纠正为“釉为本”、“变为魂”呢?

二、“炉钧”与“卢钧”的概念之谜。

“炉钧”与“卢钧”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也是至今未被人们破解的两个谜团。

“炉钧”最早的提法出现在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中。书中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有人对此解释为: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但何为“炉型窑”?至今没人能解释通。

据记载,炉钧釉瓷器是清雍正时期在景德镇创烧的。它由高粱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窑变效果,但釉层不透明,开细小片纹,器足涂釉,内底一般有款。同时期景德镇还烧有仿钧窑变釉,这种瓷器内壁釉面为柔润的洁白色,其外壁多以红为底,有浅蓝色细纹,红、蓝掩映,釉汁有呈旋涡状、有呈花朵状,开片自然,偶有流釉现象。

从严格意义上讲,景德镇所烧的“炉钧”或“仿钧窑变釉”风格和品相与宋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宋钧以蓝色乳浊釉和铜红窑变釉组成的钧红釉而闻名于世。它以幻化莫测的窑变工艺,展现了钧瓷五彩斑斓的绝妙釉色和独特新奇的开片纹理特征,开了复合颜色釉的先河。可以说,宋钧那种厚重典雅的风格和“宝光内蕴”的品质对后世影响极大,并成为后世竞相仿烧的一个重要瓷种。

至于说“卢钧”,“卢”是姓氏,“卢钧”即卢氏家族所烧的钧窑器。据记载,清道光时期,神垕镇窑工卢振太、卢振中以及卢振太之子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兄弟三人,在钧瓷烧制方面造诣极深。据说他们当年烧的钧瓷送到开封和上海等地都当宋钧卖,价格极高。后来,当人们得知这些钧瓷是卢家所烧后,一些古玩商们便在店门口挂出了“谨防卢瓷”的牌子。这大概就是后来“卢钧”之名的由来。

至今,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仍将卢家所烧的钧瓷当做宋钧收藏。可见,钧瓷界所说的“唯卢钧可与宋钧相媲美”之说还是很有根据的。

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卢氏家族在道光时期一出道,就能烧出与宋钧相媲美的钧瓷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从唐花釉到北宋晚期的钧窑烧成,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据此,如果我们大胆推断的话,至少卢家在清初就开始以宋钧为蓝本复烧钧瓷,直到道光时期,他们的技术才日臻成熟。只是这一段历史史书缺乏记载而已。

如是,这就为我们判断清代江西景德镇“炉钧”之名的由来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一,卢家所烧的钧窑是小窑,也就是一窑只能烧一件的风箱式小窑炉。景德镇要仿烧钧窑,肯定要借鉴神垕当时的烧造工艺,而神垕卢家的技术又最高,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就必然会有“小窑炉卢家钧窑”这样的概念。因“卢”为姓氏,不可能作为他们定名的依据。所以,他们就有可能取“小窑炉”的“炉”作为他们所仿烧钧瓷的定名,于是景德镇就有了“炉钧”之说。

其二,因景德镇是清廷御窑的所在地,又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以即便仿烧钧瓷,也不能像江西宜兴那样起“宜钧”,像广东那样起“广钧”之名。这也是他们选“炉钧”为名的理由。

以上两种虽为推测,但也不无道理。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景德镇的所谓“炉钧”之名如按《南窑笔记》的讲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何为“火炉中所烧”,请问,什么瓷器不是在火炉中所烧的呢?那为什么“青花”和“粉彩”不叫“炉青花”和“炉粉彩”呢?据此,如果一定要确切并合理地定名的话,不妨称其为“清代御窑仿钧”或“清代御窑钧器”。这样,既不失其官窑的地位,也不会影响后人对钧窑的种种猜测,何乐而不为?至于说神垕卢家所烧的钧窑,虽然它们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仍然属钧瓷的范畴,所以它们只能叫钧瓷,而不应叫“卢钧”。

当然,“卢钧”的称谓之所以能够保持至今,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公认,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卢家在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复烧钧瓷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烧制工艺和钧釉配方的尊重。的确,“卢钧”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确实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珍惜。

【相关阅读】

炉钧釉烧制艺术

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钧瓷百问:钧瓷鉴赏之八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钧瓷猜想:关于新钧瓷概念的提出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钧瓷是世界上的高温变瓷,其最大的特点是用铜元素为发色剂,通过还原气氛成功烧制出高温窑变钧红釉,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铜红釉之先河。高温火中钧瓷的窑变器面给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新的审美观念。

钧瓷就名称之说有均窑、钧窑、禹州窑;就产地之说有钧州、均州、钧台、禹州;就时间之说有唐代、北宋、金、元、明之说。还有始于唐,盛于宋,普及于元,断烧于明,恢复于清末。就燃料之说有柴烧、煤烧、液化气烧、天然气烧。就釉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朱砂红、胭脂红、玫瑰紫、葡萄紫、黝紫、葱翠绿、鹦哥绿、猪肝、驴肝、马肺、鼻涎。就纹线之说有兔丝纹、蚯蚓纹。火候有高温低温之别,氧化火还原火之分。这一切像像是一根根蚕丝堆揉成一团,拧绞在一起,谁也难分清,谁也理不出个头绪。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 从钧瓷的传承与流变存在的历史疑问,首先需要厘清钧瓷与元瓷界说。清末寂园叟的《匋雅》一书中提到过元瓷。曾多面举证:其一,在谈及宋钧与元瓷的区别时写道:“宋钧之紫,汗浸全体,元瓷之紫,聚于二鱼。”其二,在介绍汝窑器物时云:“见一小茶碗,当时皆称为元瓷,其实亦汝窑也。”这样的元瓷小茶碗近人多称为元钧。一定是天蓝或淡蓝色,故此才能与青色汝窑相混淆。其三,在谈及釉料时云:“元瓷之胭脂红宝石料,有者盖寡,珍惜备至,是以仅仅作鱼形。”元瓷之红斑是因为釉料稀缺,不能饰其全器。仅能点抹一两块红斑而已。现存元瓷(近人称元钧)之标本,天蓝红斑器确实极少;其四,在谈到出处时云:“元瓷之紫釉双鱼,即釉里红之始业。”这里指出釉里红与元瓷双鱼是承袭关系,与钧红无关。其五,在谈及器物时云:“元瓷大盘,中晕紫色一大片,殊为艳绝,不必为其鱼也。”另有民国刘子芬的《竹园陶说》中“说器”一章云:“炉以定窑、哥窑、均窑、龙泉窑为最,元瓷、广瓷,建窑已有佳者”这里的均窑炉器应指定宋代,元瓷炉器应指元代。钧瓷、元瓷是两个不同概念。在“辨色”一章中云:“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谓雨过天晴之青。均窑、元瓷之青皆近蓝色。”近代藏家因为宋钧瓷与元瓷之青釉都近蓝色。所以,把元瓷称元钧。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只知元钧,不知元瓷。有云:“宋时紫定,紫均其器皆纯色,元瓷则于青釉中夹紫釉数片。市上流行于均窑类似之天青夹紫片瓷器,今人概以元瓷目之。”民国时余戟门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卷二专述元瓷云:“今市,见胎厚,式拙紫口铁足或黄泥足,釉似汝或似钧之品,均称之为元瓷。”这里所云”紫口铁足“乃元瓷之特点,由以上所述,新中国之前并无元钧之说。全部文献皆言“元瓷”。于是,元代的钧瓷这因“釉里红”工艺的普及而混淆在元瓷中。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中国陶瓷史》第八章元代陶瓷第二节釉里红中陈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工业的重要发明之一,用铜料,需在高温下烧成,对窑室的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这与钧红釉的铜呈色工艺完全一样。”这里的钧红釉没有时间上的界定,是元以前的宋代,也可能是元之后的明初。《中国陶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云:“我国最早使用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是唐代的长沙窑,这时的釉里红器尚处于原始阶段。随着唐代长沙窑釉里红的衰落,目前还没发现宋代有任何窑场曾烧过釉里红器,元代景德镇烧成功了釉里红器,并且创制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接着又云:“目前已发现湖南长沙窑有通体高温红釉的制品,宋代钧窑则使红釉的烧造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但它的胎釉制备都远逊色于元末、明初景德镇的制品釉里红。”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古代文献最早记载钧瓷的,是明代弘治年间宋诩撰写的《宋氏家规部》,书中记述:“均州窑,深紫者,粉青带红斑者,质甚厚。”明代万历朝高濂撰写的《尊生八笺》书中记述:“若均窑有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清代嘉庆朝蓝蒲撰写的《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述:“禹州士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清代郭葆昌撰写的《瓷器概述》中记述:“均窑青料中含有铜质,煅炼而变绿(氧化焰)或红紫(还原焰),于是窑变生焉,后乃用铜红釉而制器。“民国刘子芬编著的《竹园陶说》一书记述:”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值千金。“许之衡,守白合力编著之《饮流斋说瓷》一书。专列有“均紫”一条,“均紫”最浓丽,为古今所艳称。初制时较浓,有类长熟之葡萄;后制则鲜,有类开透之玫瑰,故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其名也。全器纯紫者近已不易一见。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大明会典》记述,明宣德至嘉靖年间,禹州奉命烧造缸、坛、瓶等器,上令光禄寺充用。是河南唯一官窑,列诸窑之首,傅振伦《陶说》译注,河南明代烧造瓷器一栏表中,特别注明禹州神垕(官窑)。可知,钧官窑始于明中期,清同治《禹州志》25卷记述:“禹州窑,旧名钧窑……窑器截止正、嘉间而止。”停烧原因是避讳万历皇帝朱翊钧名,改钧州为禹州,从此钧窑停烧。

钧瓷研究:钧瓷茶具及其选购方法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起源于宋代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为钧窑。钧窑首创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闻名于世。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钧窑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堪为世界一绝。钧窑的名贵之处在于它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是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正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故有“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近年来,钧瓷茶具市场日渐繁荣,无论是收藏类的高端茶具,还是实用类的中低端茶具都十分走俏,钧瓷茶具的生产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从一定意义上看,钧瓷成功走出了一条日用化发展之路。

扁腹壶-温红远/制

一、钧瓷茶具发展优势明显

(一)钧瓷茶具精美实用

钧瓷茶具不仅能为日常饮茶之用,更是精美的陈设品。其造型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模拟自然物,如瓜果、花卉、松、竹等;二是几何形体构成,如立方体、球体等。钧瓷茶具讲究线和面的处理,注重比例上的变化,外观装饰与茶壶整体造型浑然一体,趣味无穷。其釉面色彩润泽,窑变丰富,好似山水国画,意境万千,令人回味无穷。

(二)钧瓷茶具用途广泛

钧瓷茶具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日常饮用。普通老百姓喜欢买一些中低档的钧瓷茶具作为日常泡茶用具;二是艺术收藏。收藏者一般收藏大师制作的中高档壶,一把壶价格上千上万;三是作为馈赠礼品。钧瓷壶由于具有的使用价值及收藏价值,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也成为政府举办活动时向贵宾赠送的礼品。

(三)钧瓷茶具发展空间广阔

过去,钧瓷壶仅是钧瓷艺术的一个点缀,钧瓷界视之为随手把玩的雕虫小技。近年来,随着钧瓷艺人立足钧瓷壶的研发,赋予钧瓷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当前,钧瓷茶具的色彩、制式、器型相当丰富,加上瓷器比陶器烧造技术更高,产品在物理特性和色彩上更有优势。因此,钧瓷茶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巨大,提升空间很大,能够取得更大发展,甚至可以超越紫砂。

仿古壶-温红远/制

二、钧瓷茶具发展正当其时

钧瓷茶具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三个条件:一是茶业的兴盛;二是钧瓷壶制作工艺的成熟;三是钧瓷茶具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目前钧瓷茶具发展来看,正当其时。

(一)结合繁荣的茶业发展钧瓷产业前景优越

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要求的提高,茶文化以其健康、时尚的非凡魅力,正受到全球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茶文化、茶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很多地方茶馆遍地、茶具琳琅满目,有瓷壶、铁壶、紫砂壶等。而钧瓷茶具比铁壶、宜兴紫砂壶等更有优越的空间。一是钧瓷壶有釉彩装饰,是宜兴紫砂壶所不具备的。釉彩美让壶艺走出了“黑白灰色时空”,色彩千变万化,包容万色,可以满足不同人士的审美需求;二是钧瓷壶经高温烧制而成,极具绿色生活情趣。据科学检测,钧瓷茶壶不含影响人们饮食生活的重金属;三是钧瓷壶吸水率极低,对于微分子茶碱有吸收保护作用,而对有霉变可能的茶余质,有剔除的功能。

(二)采取瓷胎二次规整法使钧瓷壶制作工艺得以突破

过去制作的钧瓷茶壶,制成品常常出现大小不配套、对接不严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钧瓷制作中采用了瓷胎二次规整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制作时,不仅精心打磨、抛光,而且特意让壶盖大于原来的壶口;完成烧制后,已经定型的壶盖还会略大于壶口,然后再使用特制的工具对壶盖进行第二次规整打磨,使壶盖与壶口吻合,甚至可以精确到“严丝合缝”的完美程度。

井栏壶精品-手工壶-白胜利/制

(三)钧瓷茶具的文化内涵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禹州神垕镇开始烧制出了一系列钧瓷碗、钧瓷盘、钧瓷茶具、钧瓷酒具等日常用品,但由于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原因,这些钧瓷日用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钧瓷厂家努力挖掘钧瓷产品的一系列文化元素,推出了风格迥然不同的系列产品。在此带动下,钧瓷壶市场日渐火爆,用钧瓷茶壶品茶已渐成时尚,大有与宜兴紫砂壶争夺陶瓷茶具行业龙头老大的势头。汉唐艺苑承古法、传古韵,博百家之长推出精品钧瓷茶具,以飨广大钧瓷爱好者。

虽然钧瓷茶具等钧瓷产业一片繁盛,但繁盛背后还是隐藏有危机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影响钧瓷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之一是工艺不精。目前,仍有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投放市场。那么在购买茶具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在购买瓷器茶具时应主要对瓷器本身进行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色是否光洁,色度一致,有无砂钉、气泡眼、脱釉等。如果青花或彩绘则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最后要提起轻轻弹叩,再好的瓷器有裂纹便会大打折扣。

南瓜壶-温红远/制

购买瓷器茶具还要注意瓷器茶具的环保与质量,好的瓷器茶具对人体健康有益,劣质瓷器茶具对人体健康有害,挑选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购买瓷器瓷茶具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切不可贪便宜购买没有正式生产厂家的劣质产品。国家规定,将瓷器茶具置于4%的醋酸中浸泡,铅的溶出量不得大于7毫克/升,镉的溶出量不得大于0.5毫克/升。正规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基本都能符合这一要求。

二、购买时要注意看茶具的成色,用手触摸茶具表面,看内壁是否光洁。

三、用鼻子嗅,看是否有异味。

四、在使用前用沸水把茶具煮上5分钟,或者用食醋浸泡2—3分钟,以溶出茶具中含的有毒物质。

任星航三论钧瓷鉴赏


钧瓷艺术品鉴赏长期以来,没有、也难有一个规范的尺度标准。理论工作者和钧瓷鉴赏家们大多从作品外部品相和自然窑变现象来研究、挖掘钧瓷艺术的文化美学价值,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便捷的欣赏方法。笔者任星航从事钧瓷烧制近40年,研究认为,钧瓷艺术的鉴赏,还是应该从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窑变艺术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诠释。

钧瓷鉴赏之窑变:鬼斧神工的烧制之路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层在高温下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彩。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色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起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似莹润的玛瑙,凝重深沉。钧瓷这种窑变现象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珍品。

钧瓷釉料中含有磷、钛、铜、锡等多种微量元素,为窑变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条件。作者根据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釉料的特性,采取多次分层施釉的工艺方法,也增强了釉色的浑浊感和丰富程度。窑变钧瓷釉层结构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青瓷釉结构相近,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使釉层晶莹含蓄、美丽动人。再加上釉层中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就形成了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钧瓷窑变意境。这些窑变景观,飘逸虚幻,令人遐想无穷。真是景致飘渺、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在钧瓷界,作品分柴烧、煤烧、炭烧、气烧几大种类。由于燃料不同、烧成工艺不同,所形成的窑变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别。概括来讲,柴烧作品清丽雅致,煤烧作品热烈奔放,炭烧作品质朴自然,气烧作品明丽浅艳。

钧瓷鉴赏之装饰:人巧与天成缺一不可

传统钧瓷形制追求简约自然的风格特点,少用装饰手法,但并不排斥装饰。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突出主题,渲染艺术效果,也会使用各种装饰手法。如传世宋钧出戟尊,在器身上用戟枝做装饰;鼓钉洗的口沿部,用乳钉作装饰;在众多的传统造型中,利用祥云、水草、连环等纹样进行装饰也很常见。这些装饰技巧的运用,在钧瓷造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钧瓷装饰艺术分人巧和天成两个方面,也就是与人工刻意创作和烧制过程中自然呈现两个层面。

先说人工设计创作。在钧瓷造型中,作者为了增加器型的动感,往往在口沿部用龙、凤、鱼、虫等物品进行装饰,这些称为首辅装饰。有鱼尊、天道钵、螭龙画缸、双鹤瓶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其次常见的有旋纹装饰。作者在器物上雕刻不同的旋纹,一方面能缓解烧制高温下釉料融化后快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形制的韵致和动感;如鼓钉洗、旋纹瓶、竹节笔筒等,都是旋纹装饰的成功范例;雕刻装饰是当代新兴起的装饰手段。作者在器物上留下环条状或其他形状的空间不施釉,采用浅浮雕或其他雕刻方法进行雕刻,来实现阐述诠释自己人文观点的目的。夏风尊、友谊钵、花城、荷风清韵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钧瓷作者在创作中还会用一些其他装饰手法,如凤凰笔挂,用的是泥塑工艺;在滴水观音的创作中,作者采用的是雕、塑、线综合的装饰手段。

自然窑变形成的装饰效果以纹样为主,自然、奇妙,令人叫绝。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重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窑变流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比较常见的有冰裂纹、百级碎、蚯蚓走泥纹、兔丝缕、孔雀羽、袈裟衣、珍珠纹等等,回环百结、错落有致、韵味天成,饶有情趣。

双龙尊-钧瓷

钧瓷鉴赏之造型:传统与当代结合

钧瓷始创于唐代,昌盛于宋朝,至今已传承千载。在发展历程中,钧瓷形制由日用器逐渐演变上升为观赏艺术品,特别是北宋徽宗时期钧台官窑的设立,皇家风范就成了传统钧瓷的主要风格特征。如传世宋钧造型出戟尊、鼓钉洗、仰钟花盆等等,都突出了庄重、沉稳、雄伟、磅礴大气的特征神韵,承袭了日用瓷器皿造型线条简洁、比例适度、起伏合矩、形态优美的造型精髓,这一方面是视觉审美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实用的需要。其实更重要的是,钧瓷造型是实现窑变的载体,是窑变艺术的基础。而窑变现象的产生,则是釉层在烧制高温下熔化流动呈色而形成的。所以,传统钧瓷造型简洁、自然、质朴、流畅的风格都是在为窑变效果的呈现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

钧瓷造型从唐代到新中国建立之间千余年的进程中几乎没有很大变化,一直以瓶、炉、尊、洗、盆、钵、壶等传统器型为主。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以后,钧瓷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钧瓷造型艺术才突破了品种单一、遵循守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代钧瓷造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其他瓷种的表现方法,甚至大胆采用西方世界的美学理念,创作了大批主题深刻、构思新颖的钧瓷造型,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创新造型、改良类造型等。在钧瓷人物造型中,古今中外人物应有尽有,可谓洋洋大观。其目的都是在体现创作主体的外表或内在的美感。创新造型类钧瓷主要是新生代钧瓷造型工作者的作品。他们思想超前,作品以摆件、壁挂类为主,鲜活、灵动、新奇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改良类造型,大多在传统造型上增加饰物或加以改良,植入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或美术元素,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命题和含义,使主题得以升华。

结束语:

要欣赏钧瓷,就要走近它、了解它、热爱它。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钧瓷窑变艺术就是一首首无字的隽永含蓄的诗篇、一幅幅立体的浑然天成的画卷、一曲曲无声的天籁妙韵的乐章。

从造型装饰窑变三论钧瓷


钧瓷艺术品鉴赏自古就有“境由心造”“境由情生”“景随人意”“移步换景”之说,这使得钧瓷欣赏长期以来,没有、也难有一个规范的尺度标准。理论工作者和鉴赏家们大多从作品外部品相和自然窑变现象来研究、挖掘钧瓷艺术的文化美学价值,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便捷的欣赏方法。笔者从事钧瓷烧制近40年,研究认为,钧瓷艺术的鉴赏,还是应该从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窑变艺术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诠释。

造型:传统与当代结合

钧瓷始创于唐代,昌盛于宋朝,至今已传承千载。在发展历程中,钧瓷形制由日用器逐渐演变上升为观赏艺术品,特别是北宋徽宗时期钧台官窑的设立,皇家风范就成了传统钧瓷的主要风格特征。如传世宋钧造型出戟尊、鼓钉洗、仰钟花盆等等,都突出了庄重、沉稳、雄伟、磅礴大气的特征神韵,承袭了日用瓷器皿造型线条简洁、比例适度、起伏合矩、形态优美的造型精髓,这一方面是视觉审美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实用的需要。其实更重要的是,钧瓷造型是实现窑变的载体,是窑变艺术的基础。而窑变现象的产生,则是釉层在烧制高温下熔化流动呈色而形成的。所以,传统钧瓷造型简洁、自然、质朴、流畅的风格都是在为窑变效果的呈现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

钧瓷造型从唐代到新中国建立之间千余年的进程中几乎没有很大变化,一直以瓶、炉、尊、洗、盆、钵、壶等传统器型为主。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以后,钧瓷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钧瓷造型艺术才突破了品种单一、遵循守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代钧瓷造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其他瓷种的表现方法,甚至大胆采用西方世界的美学理念,创作了大批主题深刻、构思新颖的钧瓷造型,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创新造型、改良类造型等。在钧瓷人物造型中,古今中外人物应有尽有,可谓洋洋大观。其目的都是在体现创作主体的外表或内在的美感。创新造型类钧瓷主要是新生代钧瓷造型工作者的作品。他们思想超前,作品以摆件、壁挂类为主,鲜活、灵动、新奇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改良类造型,大多在传统造型上增加饰物或加以改良,植入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或美术元素,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命题和含义,使主题得以升华。

装饰:人巧与天成缺一不可

传统钧瓷形制追求简约自然的风格特点,少用装饰手法,但并不排斥装饰。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突出主题,渲染艺术效果,也会使用各种装饰手法。如传世宋钧出戟尊,在器身上用戟枝做装饰;鼓钉洗的口沿部,用乳钉作装饰;在众多的传统造型中,利用祥云、水草、连环等纹样进行装饰也很常见。这些装饰技巧的运用,在钧瓷造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钧瓷装饰艺术分人巧和天成两个方面,也就是与人工刻意创作和烧制过程中自然呈现两个层面。

先说人工设计创作。在钧瓷造型中,作者为了增加器型的动感,往往在口沿部用龙、凤、鱼、虫等物品进行装饰,这些称为首辅装饰。有鱼尊、天道钵、螭龙画缸、双鹤瓶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其次常见的有旋纹装饰。作者在器物上雕刻不同的旋纹,一方面能缓解烧制高温下釉料融化后快速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形制的韵致和动感;如鼓钉洗、旋纹瓶、竹节笔筒等,都是旋纹装饰的成功范例;雕刻装饰是当代新兴起的装饰手段。作者在器物上留下环条状或其他形状的空间不施釉,采用浅浮雕或其他雕刻方法进行雕刻,来实现阐述诠释自己人文观点的目的。夏风尊、友谊钵、花城、荷风清韵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钧瓷作者在创作中还会用一些其他装饰手法,如凤凰笔挂,用的是泥塑工艺;在滴水观音的创作中,作者采用的是雕、塑、线综合的装饰手段。

自然窑变形成的装饰效果以纹样为主,自然、奇妙,令人叫绝。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重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窑变流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比较常见的有冰裂纹、百级碎、蚯蚓走泥纹、兔丝缕、孔雀羽、袈裟衣、珍珠纹等等,回环百结、错落有致、韵味天成,饶有情趣。

窑变:鬼斧神工的烧制之路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层在高温下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彩。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色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起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似莹润的玛瑙,凝重深沉。钧瓷这种窑变现象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珍品。

钧瓷釉料中含有磷、钛、铜、锡等多种微量元素,为窑变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条件。作者根据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釉料的特性,采取多次分层施釉的工艺方法,也增强了釉色的浑浊感和丰富程度。窑变钧瓷釉层结构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青瓷釉结构相近,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使釉层晶莹含蓄、美丽动人。再加上釉层中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就形成了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钧瓷窑变意境。这些窑变景观,飘逸虚幻,令人遐想无穷。真是景致飘渺、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

在钧瓷界,作品分柴烧、煤烧、炭烧、气烧几大种类。由于燃料不同、烧成工艺不同,所形成的窑变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别。概括来讲,柴烧作品清丽雅致,煤烧作品热烈奔放,炭烧作品质朴自然,气烧作品明丽浅艳。

要欣赏钧瓷,就要走近它、了解它、热爱它。深入其中,你就会发现:钧瓷窑变艺术就是一首首无字的隽永含蓄的诗篇、一幅幅立体的浑然天成的画卷、一曲曲无声的天籁妙韵的乐章。

器物之美-工匠之心-论钧瓷茶具


草木捣碎后,能做成纸张。枯叶腐烂后,会归于尘土。玻璃遇火,总会融化。就连坚韧的铁,也会因空气氧化而变得锈迹斑斑。万事万物,似乎都不能以一种永恒不变的姿态存留于世。可当我们在博物馆内发现千年前的陶瓷,透过昏黄的灯光向展柜望去时,不觉惊叹它的外表还是那么光洁,它的色彩依然如此艳丽,就仿佛刚从存有余温的窑窖里捧出来一般地青春焕发。它的存在,令世世代代的君王贵胄们如痴如醉。世人对瓷的爱大抵也与它的永恒不灭有关吧

中文里有三个字进入英文,比如说“茶”是我们送去的tea,我们的衣料就是那个“丝”,英文叫silk,再下来就是china,就是“瓷”。已经规划成西方语言的一部分。——余光中

钧、汝、哥、官、定,在中国五大名瓷之中,钧瓷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被誉为“国之瑰宝”。每一件瓷器,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色泽上,都会存留住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屹今为止,也再没有一种瓷器能够动摇钧瓷在其艺术成就上的地位。“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在收藏界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言,也说明了钧瓷地位的长盛不衰。再富贵的人家,若是没有一片钧瓷,又怎能彰显其尊贵呢?

君王之瓷

钧瓷,创于盛唐,在宋时达到顶峰。自诞生之日起,就因烧制艰难的工艺以及独特的窑变而惊艳于世。从此,它便有了尊贵无比的血统。钧瓷进了皇宫,成了君王御用的瓷器。皇权的崇高与不可侵犯在钧瓷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既是君主专用之物,民间百姓自然是不可私自收藏的,若用发现寻常人家私藏了一件钧瓷,那也就等于犯了重罪。自唐时期,君主就曾颁布“钧不随葬”的条令。君王下葬这等举国大事,纵有千万金银珠宝随葬,也绝不会出现一件钧瓷。坐拥天下的君主在死后却未曾随葬一件钧瓷,可见钧瓷的珍贵与稀少。

宋徽宗时期,钧瓷的发展一度达到顶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这位专注于艺术的皇帝对钧瓷的钟爱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亲自动手参与过钧瓷的造型设计,力求在造型和钧釉的变化上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宋徽宗也曾下令,规定钧瓷每年只准进贡的36件以作为国宝珍藏,其余则全部砸碎深埋。在极盛的时期走向衰落,这也似乎预示着钧瓷必得经过一番锤洗磨炼,越过历史的坎坷才能重现于天下。由于战乱频发,钧瓷断代于宋,烧制钧瓷的工匠们流散四处。到金元时期,钧瓷重烧,至明代又再次断烧,连同钧瓷的烧制工艺也再不复存。金元至明朝时期,虽钧瓷重烧,但其造型与工艺却已不复大宋时期的鼎盛了。

回顾千年的钧瓷史,它曾盛极一时,也曾数度衰落,它曾至高无上,也曾颠沛流离漂泊海外。再观今日钧瓷的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当中的变化万千,亦如它曼妙的窑变一样不可揣测。钧瓷不语,却可观天下,懂得欣赏钧瓷之美的人,也定能够体悟这岁月的无常曼妙。

钧瓷胎质细腻敦实,釉厚浑活。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古人有诗赞:“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泽,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这些绚烂奇妙的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裂纹的声音,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令人浑然忘我。而钧瓷开裂的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在形色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

识真与辨伪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识真才能鉴假,在辨别真假之前,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p#分页标题#e#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定窑口与产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镇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百花齐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较重视窑口的鉴别,重点应从釉色、胎质、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烧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除江西是产青花瓷大省外,各地还有许多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云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广东汕头窑、揭阳窑等。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艺技术、窑炉结构及装饰风格等各不相同,品种繁杂,互有特色。从风格面貌来看,既大体相近,又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国外窑口,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国烧造的产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窑、同安窑等窑口影响,生产与之造型、釉色、装饰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与中国瓷器风格非常接近。这就要我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先分出古瓷的产地是南方还是北方(南北方有烧木柴与烧煤炭之别),再定出分别属于古今中外哪个窑口,最好还要辨别出窑口类别,如是属于龙窑、蛋形窑、阶级窑还是馒头窑,以及窑炉结构和烧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窑口起烧的具体年代、停烧或延续的时间,还有烧制瓷器的品种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手段等(如是覆烧、支烧还是垫烧、或是芒口、涩圈、满釉还是半釉等)。

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胎釉、用料、制作工艺、烧造方法等都有所区别,但造型、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内容等总体时代特征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在辨别窑口产地时,还要注意到各个窑口之间互相借鉴、影响、模仿及其传承关系。

除了传统的以产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崔(国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还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别,还存在官搭民烧或瓷陶混烧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予以认真判别的。

禹州钧瓷釉烧分为哪几个阶段


禹州钧瓷色彩千变万化,关键是釉色温度的把握和瓷器的烧造工艺,喜欢钧瓷收藏的人都知道钧窑瓷器烧制分为素烧和釉烧两个过程,而钧瓷釉烧的整个过程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钧瓷氧化焰阶段

钧窑温度从点火到400℃,这一温度期间升温速度不宜过快,此阶段是氧化焰阶段,烧氧化气氛,用小火供烤,温度缓慢的上升。因为这时是排除窑具、胎体及窑室内的水分,如升温速度过快,胎体内的水分急速挥发而带来的气体膨胀,有可能导致产品开裂甚至炸裂。由于胎体经过窑内温度400℃以后,窑内水分已经基本排除,所以可以适当加快升温,直到转火温度达到1040℃,这一阶段需要时间约为5~8小时。此时釉面由于受热而产生膨胀,表面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由于氧化,釉内的各种有机杂质及低温沉积在釉面上的游离碳粒子基本发挥,就为第二阶段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

第二阶段:钧瓷还原焰阶段(1040℃~1150℃)

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主要是由人控制燃烧程度来实现,通过人为可减少进风量,关闭闸门,氧气减少还原增大。在还原的气氛下,由于空气减少,窑内的火呈现浑浊状态,使烯燃料的燃烧不充分,致使窑中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进入胎釉中,还原是物质失去氧气的一种反应,如氧化铁失去氧气后被还原成氧化亚铁,而氧化铜还原成氧化亚铜等等,使胎釉中的微量元素得到还原,从而实现釉变与胎变,实现并得到理想的颜色。此阶段是钧瓷釉烧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温度缓慢上升,此时的胎体开始瓷化,并接近烧结,达到烧结温度后,胎体的密度最大,收缩率最大,吸水率最小。

第三阶段:钧窑瓷器弱还原阶段(1150℃~1270℃)

弱还原阶段还要保持温度的上升,使釉面形成完好的玻璃体,达到成熟,由于高温下釉层流动,消灭了釉泡和针孔等缺陷,使釉面更加光亮。此时的弱还原气氛,是为了保证还原后的釉面在温度上升时不会被氧化,这一阶段必须严格防止氧化发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是影响成品率的主要阶段,因此,以弱还原焰为最佳。同时要保持调整好窑内温度,减少温差,并防止温度不稳定造成的升或降温。

第四阶段:钧瓷氧化阶段(1280℃~1300℃)

当窑内温度达到所需要温度(1280℃~1300℃)时,均热保温保持一到两个小时,这主要是为了尽量拉平窑炉同一断面不同部位及产品内外的温差,使产品内外的物理化学变化均匀、完全,使组织趋于一致,在生产实践中,适当的降低烧成温度,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烧成的损失率。时间过后可立即停火,然后打开窑炉闸门自然冷却,冷却的过程开始阶段,温度下降的很快,随着温度的降低降温速度变慢,当温度下降到200℃左右,这时可以稍微打开窑炉的大门,使其快速降温,此时的胎体釉固化,显现颜色,釉产生液相分离,釉面固化,开片已经形成。此时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窑内和高温下的釉面接触,氧气釉面的氧化过程是颜色釉层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为的色层组织是指整个釉层是由多个颜色各异微小釉层组成的。因而不同的颜色釉必须在还原气氛和后期氧化气氛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形成。

煤烧钧瓷收藏研究之艺术价值


最近两年煤烧钧瓷收藏逐渐火热,许多人认为现代煤烧钧瓷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及升值空间,无非都是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方面煤烧钧瓷的釉色确实相较于柴烧、气烧的钧瓷温润,更加耐看,一方面是煤烧的工艺取决于烧煤,而国家在提倡环保的同时,逐渐加大对烧煤的管制力度,导致许多煤烧钧瓷窑口停烧甚至关闭,产量逐渐减少导致其稀缺性提升!那么除了这两个方面,煤烧钧瓷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1、历史价值。煤烧钧瓷始于金元,其间起起伏伏,都没有大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煤烧钧瓷才焕发出新的活力。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 用煤烧。1994年以后,当气烧钧瓷渐成主流的情况下,煤烧钧瓷也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延续着,并随着的时间的推移,煤烧钧瓷越来越焕发着迷人的魅力。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煤烧钧瓷为例,其价格一般以万起价,几万、几十万不等。有人愿以百万元求购当年的《寒鸦归林》挂盘而不得。

2、人文价值。现在从事煤烧钧瓷创作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国有集体钧瓷厂的人员,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他们以对煤烧钧瓷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以其 熟练的工艺、不断的创新,诠释着煤烧钧瓷的生机和活力。这些老艺人虽然大多数没有职称或荣誉称号,但其实力已达到或超过了有关职称或技术称号规定的标准, 他们是真正的“无冕之王”。能得到他们的一件作品,应是人生一件幸事。

3、艺术价值。煤烧钧瓷珍品是自然窑变成形的似象非象,这种变化不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是纯粹的自然变化。煤烧钧瓷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具有热 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一些煤烧钧瓷珍品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泛红,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 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备受人们青睐。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象煤烧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