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卖瓷砖的 > 导航 >

“货卖识家”带来的一段佳话

“货卖识家”带来的一段佳话

卖瓷砖的 梦到卖古代的瓷器 一般的瓷砖

2020-08-10

卖瓷砖的。

北宋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

北宋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底部)

藏友求鉴:上个周日上午我到西大现代学院看望一位朋友,在学校门口巧遇熟人徐天武,他热情地迎上来说,真是没想到在这里相遇,他正准备给我打电话呢。几年前他从一位老先生手里收藏了一件北宋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十分罕见,让我这会若没事的话去他家里看看。我满口答应。

持宝人:徐天武

收藏主项:陶瓷

藏品名称:北宋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

藏家感言:想收藏到上好的藏品,就看朋友圈里你的人脉好不好。经常和高手过招,你也会成为高手。想好的,做好的,你就会得好的。收藏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鉴宝专家:王学武

专家点评:这件盏直径15.8厘米,通高5.2厘米,足径4.5厘米,为瓷质,广口,斜收腹,圈足,印花,印工清晰,壁较厚,橄榄绿釉色滋润,釉水一流,锃明光亮,瓷盏胎质紧密,胎色较灰,圈足外有施釉时的手掐痕,圈足内有少量垫砂,修足露胎处,呈氧化铁析出之褐色,自然老旧明显。该盏整体造型规整,釉色清秀美丽,令人爱不释手。该盏图案设计迎合唐骆宾王《咏鹅》诗境,盏内绘双鹅游水嬉鱼的生动画面。“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和“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再看该盏:双鹅的红掌拨在清水绿波之上,一只白鹅翅膀向后,微微展开,引颈高歌,红掌恰巧蹬在身后的莲杆上,带动着莲叶摇曳,婀娜多姿;双鹅游逸戏水,冲动着莲蓬、角叶、花蕾个个弯曲;搅动的湖水上下翻动,鱼儿纷纷跳出水面;另一只白鹅则侧身回首张望,悠然得意的寻觅着瞬间跳起的鱼儿;两只白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莲池嬉鱼图”,双荷大叶,一仰一合,双鱼游戈,一上一下;图案刻画生动自然,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农家鱼禾丰收的景象。更特殊还在于:该盏的双层印工工艺,在“双鹅戏鱼图”的上面一周,还引绘有一圈连枝荷叶纹,随风而动,上下翻卷,寓意莲池的天园广阔,丰收在望。该盏“诗配画,画配诗”,是北宋耀州窑难得一遇的特色题材,具有极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徐天武是江苏徐州人,常年居住工作在西安,待人诚恳。因为公司业务关系,他常年往返于香港西安之间。徐先生从小喜欢各类艺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徐先生的居室笔者见到他的瓷器及杂项收藏,竟多达百十余件!谈起眼前这件北宋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的收藏来历,徐先生一脸的淡定。

徐先生说,那是前几年到广州开行业年会时,听朋友说有人从香港那边带来一件耀州窑的瓷盏,要价很高。徐先生带着好奇心,与朋友一同前往想看个究竟。跟着朋友开车走了好一阵,又拐进了一个小镇,在一处大宅门前停下来,按下门铃,先引来一阵犬吠声,佣人开门后,主人已经站在花园台阶上迎候了。落座后,朋友介绍主人是早年一位著名爱国华侨之子,喜好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经常从国外抢救征集回一些珍贵文物。朋友又介绍徐先生是专门收集耀州窑的藏家,收有不少耀州窑的珍品。主人拿出一件从国外买回来的北宋耀州窑盏。徐先生因为多年收藏耀州窑藏品,故而东西见的多了,一般东西他都看不上眼。当主人捧出这件耀州窑双鹅戏鱼莲池盏时,徐先生惊得站了起来,眼睛都直了。单看釉色光亮如新,就吸引人的眼球。再看里面的印花图案,他从来没有见过,激动地连声叫好!因为双方都是内行,主人深深佩服徐先生对耀州窑的钻研和理解,他也愿意“货卖识家”,给了个几乎是买进的价格,徐先生激动地满口答应。后来,两人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忘年交”,在圈子里传为佳话。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两百元进的货卖一万二 谁扰乱了陶瓷收藏圈


“贵圈太乱”最早源自娱乐圈,但不知何时,岛城陶瓷收藏圈也沾染了“乱”的习性,行内人叫做“水太深”。赝品大行其道,真品卖不上高价,懂的人想“捡漏”,不懂的人被“打眼”心灰意冷。陶瓷领域真假混杂的乱象,让很多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8月3日,记者深入青岛市文化市场,发现陶瓷摊位数量锐减,玩陶瓷的人转向文玩核桃等杂项。岛城陶瓷收藏圈越来越乱,圈子越来越窄,这究竟是谁惹的祸呢?

乱象一:两百元进的货卖一万二

日前以2.8亿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重刷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给明清瓷的收藏吹了一把热火。但对青岛古玩陶瓷的收藏,显然没起到太大作用。

陶瓷摊主刘艺(化名)在青岛市文化市场摆摊已经有十四五年了,他眼睁睁看着陶瓷买卖从红火到衰败,看着陶瓷买卖的水越来越“浑”。他告诉记者,青岛虽缺少陶瓷文化底蕴,但2008年前后的时候,玩陶瓷的人还是很多的。那时候,不仅是本地人,韩国人、日本人也经常到文化市场“淘宝贝”。“捡漏”也是常事儿,一个清朝时期的瓷器笔筒,他卖的时候是500元,对方转手后便是5000元。

买卖好做了,争“蛋糕”的人自然增多。人多物杂,陶瓷的真假就更不敢保了。刘艺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位来自河北的摊主,将从外地批发过来的一个瓷盘,美化成“官窑”,卖给了一个小伙儿。200元批发的现代工艺品,卖到了12000元的高价。“这种事儿多吗?”“不少。”“就没有发现是赝品回来找的?”“当然有。”在问答中,刘艺告诉记者,自然有买回家经检测之后是赝品,买家回来找要求退钱的情况。但信誉没了还得退钱,这买卖肯定不划算,摊贩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乱象二:价格“高低不就”真品难卖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时候。”但若在一个地方次次湿鞋,还湿个精透,谁还敢再来这个地方?陶瓷爱好者马先生,2008年以前还经常到岛城大街小巷的摊点淘点“宝贝”。但之后就再没去过,“现在市场上的古陶瓷,95%的都是现代工艺品或者是做旧的仿制品,不敢买了。”他摇摇头说。买卖不好还可以挽救,信誉丢了,生意也就没了。

古陶瓷“水太深”,让众多的陶瓷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导致的结果是,真品古陶瓷也卖不上高价甚至卖不出去。青岛市文化市场一陶瓷摊摊主韩先生,拍着胸脯说:“做买卖凭良心,我卖的陶瓷具体是什么年代,都会照实跟买家说。”但即使这样,也有无奈的时候。8月3日正是周日,上午9:00到12:00,韩先生没卖出去一件陶瓷。期间有三五个过来问的,“这个破了的龙泉窑的印花碗多少钱?”“你要的话就1000块。”“破的不好有没有完整的?”“有,完整的贵,得两万八。”询问者一听,撂下碗便走了。另外一位女士喜欢陶瓷配饰,想挑几块古陶瓷碎片回去切边做项链挂件。一块碎瓷片价位在100元到200元之间,女士挑了半天嫌有点贵离开了。她脖子上所带的项链配饰在北京潘家园买的,花了150元。

“现在来买陶瓷的心理是:高不成低不就。价位高了怕上当受骗,低了还是怕自己亏了。”韩先生说,他的陶瓷碎片都是在苏北地区收的,来源可靠,利润仅是二三十元。他已经习惯了半天“不开壶”的生意,每周仅周六周日上午去摆摆摊,现在的销售渠道多是对收藏研究较多“有眼力”的朋友。

乱象三:想买真品找不着地儿

陶瓷之乱不仅是在青岛,冲着仿制品的高利润,陶瓷仿制品造假者趋之若鹜。但很多地方,真假古陶瓷市场终究还有一条模糊的界限。

据了解,北京曾经就有东西“晓市”的存在。就是天亮之后便散市的市场,当时多是一些清末的遗老遗少。家族败落之后便拿着留存下来的一些“老东西”到市场上去卖,但又碍于面子,就去“赶早市”。在“早市”中,淘到好东西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一传统倒是在一些城市仍有留存。摊主“阿东”告诉记者,他曾经到青岛周边地区摆摊,平度、烟台都有这样的传统。平度是在胶东古玩文化市场,当地人叫做“鬼市”。“要想买到真东西,就得凌晨三四点钟过去。”“阿东”说,七点之后去的都是“散户”,古玩真品率不高。

来了青岛,问一下去哪里能买到真的陶瓷?很难得出答案。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算是岛城最热闹的古玩市场了,但陶瓷摊位数量有限,真假混杂。多是夹杂在旧书摊、珠宝玉石摊位之间。而且多是周六、周日上午8:30开摊,12:00基本就都收摊了,下午已是寥寥无几。业内呼吁培育真品市场

据摊主韩先生回忆,近五六年来,青岛文化市场中古陶瓷摊位减少了一半多。很多摊主转向赚钱较容易的玛瑙玉石、文玩核桃等。“水太深”让陶瓷收藏门槛提高,陶瓷收藏者纷纷“转粉”,转而追寻玉石青皮等。青岛陶瓷生意不断萎缩,收藏圈也不断缩小。谁让古陶瓷市场变得这么乱?如何挽救日益萎靡的古陶瓷市场呢?“赝品泛滥,诚信缺失,是导致古陶瓷市场紊乱走向萎缩的根本原因。”韩先生分析说。要想重振青岛古陶瓷收藏,就得培养一个真品圈子,培育真品市场。这样不仅青岛人愿意买、外地人来了青岛也会看,不论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都可以踏入这个圈子。不像是赝品混杂的市场,只有眼力极高的内行人才敢踏入,外行人只有被宰的份儿。另外,可以通过举行鉴赏会、陶瓷知识讲座等,普及陶瓷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爱上陶瓷。瓷器,英文名便是“China”,它诞生于中国,代表着中国特色,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古陶瓷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一种投资,更是一种文化保护,一种民族情怀,一种文化传承。“希望这种文化底蕴在青岛也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是韩先生的愿望,也是岛城众多陶瓷爱好者的心声。

什么是紫砂花货


著名花货大师蒋蓉《百果壶》

把自然界,动物界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人们称之为“花货”。历史上供春、陈鸣远和当代的朱可心、蒋蓉、汪寅仙等,都是制作花货的名师。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异常珍贵的财富。花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欣赏及收藏价值。

汪寅仙大师曾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与紫砂花货的创作更为密切。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提炼加工,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花货”简单说就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茶壶的嘴把和的子。如“供春树樱壶”,据说是借鉴古老银杏树树干上的樱结,捏塑成壶形,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一把“花货”。又如,据传为明代时大彬做的“印包壶”,壶体为内结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皱反映出质感,韵味怡人;陈鸣远的“南瓜壶”以瓜为壶的主体,瓜柄为壶盖,瓜叶卷成嘴,叶脉滕纹刻画生动,制作精细,雅俗共赏。其他传统器形“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等,均是花货造型的代表品种。

揭秘文物鉴定乱局:一群傻子在买 一群傻子在卖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微博)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玩收藏要能捂:100元淘的瓷器卖3000元


爱上收藏有十几年了,认识了许多藏友,也听过不少藏友酸甜苦辣的收藏故事。收藏爱好者中,一类人是从兴趣开始,在藏海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宝贝,几年之后,专业知识变得比较丰富,因为兴趣,他会对这个区域的藏品做更多的了解,不急不躁,慢慢地累积经验,越往后,吃亏上当的机会就越少。而另一类人收藏只是为了投资,收藏也很盲目,没有目标,只要觉得能赚钱就收,价高时就出手。因为藏品涉及范围广,无法具备全面的收藏知识,这样就无法保证每次都能赚钱,甚至还有赔钱的时候。

我和同事老刘是同时走上收藏这条道的,我只喜欢古币和古瓷,而老刘什么都淘。记得那时,我和老刘每到周末就骑着摩托车往乡村跑。每到一个村庄,我们就划分地界,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各自寻找自己的宝贝。返回时,已是收获颇丰,每次老刘都比我淘得多,但回了城里,老刘就直接拿到古玩市场上卖出,能赚多少算多少,如同一位小小的古玩商人,但却少了商人那份才智和狡黠,因为每次赚一点钱就卖了,有收藏价值的也是那样,实在是太可惜了。而我淘来的宝贝一般都是做一些保养处理就囤积于家中,空闲时拿来把玩,感受赏玩乐趣。

那次,我发现老刘淘到一件民国粉彩缠枝花瓷火锅,器型硕大,是很少见到的类型,高约18厘米,口径23厘米,胎釉俱佳,粉彩绘制的花纹精细,做工也非常到位,就连里面的保温铜胎和边上的铜环都是原配,只是有些铜锈而已。流传这么久,品相如此完好,实在是难得。可老刘又要拿去卖,这也太可惜了,于是我立即阻止,问老刘得多少钱才卖?老刘告诉我,100元淘的,500元就可以卖。我知道,别人给300元老刘也会卖,但为了以后不让老刘说我闲话,我立即拿出600元给老刘。时隔一年,这件民国粉彩缠枝花瓷火锅被另一位藏友看中,给出了3000元的价格,但我还是不舍得出手。我想老刘知道后肯定肠子都悔青了,但这种事时刻都在老刘身上发生。

十几年来,老刘一直坚持自己的做法,但市场毕竟是有限的,乡村能淘到的宝贝也越来越少,后来,老刘只能渐渐地放弃收藏,而我早些年淘到的宝贝如今价格已涨了几倍,甚至数十倍,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收藏要从兴趣开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急于得到回报,有价值的藏品肯定能增值。一句话:玩收藏要能“捂”。

瓷器会带来重金属危害吗?


瓷器釉彩的成分和工艺

知识点:瓷器上的釉彩,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工艺和对人身体的影响也各异。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中国的瓷器举世闻名,烧瓷技艺更是堪称世界之最。唐有唐三彩,元有青花瓷,清朝的景德镇更是皇家御用的官窑,其中不乏有国宝级的瓷器诞生。可这举世闻名的瓷器怎么可能带来重金属危害呢?说来很多人都不相信。但事实上还真是能带来重金属危害。而这危害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罪魁祸首在于“釉”这种物质。

大家也都知道,瓷器的釉,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种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瓷器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相结合,使得瓷器的生产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随着工业的介入,化工用料的危害也渐渐成为了人们评价一个瓷器好坏的标准。因此在选购瓷器时,很多人都很困惑,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到底哪个更好更健康呢?

所谓的釉上彩,是先给瓷器上釉,然后再在釉上面绘制各种美丽的图案;而釉下彩的制作工艺则恰恰相反,是先给瓷器绘制上图案,然后再对其进行上釉;釉中彩亦称高温快烧颜料。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高温快烧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具有釉下彩的效果。不同的工艺顺序,看似生产出来的瓷器并无多大差异,但要是从化学的角度上来看,两者的差距却是大到不可想象的。

釉下彩(左)、青花釉上彩碗(右)

我们知道,瓷器是由泥料、釉料和绘料组成的。其中泥料主要是由高岭土和陶泥组成,釉料则是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玻化之后产生釉体,上述两种材料的性质都比较天然,对人体的危害也十分微小。然而绘料,则是由大量的化工染料制成,其中不乏会存在一些重金属元素。要是运用釉上彩的形式,绘料涂在釉料的表层直接和人或者食物接触,久而久之则会造成重金属中毒,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而釉中彩和釉下彩则可以将绘料封闭在釉层之下,避免人或食物同绘料中的重金属接触,从而起到了保护人体免受重金属的危害。

因此,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釉中彩要比釉上彩安全健康,釉下彩要略好于釉中彩。在我们购买瓷器的时候一是可以倾向于釉中彩或釉下彩的瓷器,二是应该看看瓷器是否是正规的瓷器生产厂商生产的,这样在欣赏美丽的瓷器时也不会损害我们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那么怎么鉴别釉下彩和釉上彩呢?

通常的观察法恐怕是难以识别的,我们只能过通过触感的方法来进行识别。一般来说:釉上彩陶瓷用手触摸,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釉中彩陶瓷手触无明显凹凸感,长时间使用可能发乌变黑;釉下彩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变色,永不掉色,安全卫生的优点,因此,国瓷青花瓷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

凤首执壶:二十年前地摊货成为山西十大藏品之一


5月1日上午九点半,孙先生和朋友抬着自己的九件藏品,第一个走上了设在太原永祚寺双塔下的舞台,整个鉴定活动现场此时已是人山人海。“我自己收藏瓷器才两年的时间,专业知识少,这次带了这么多东西来,就想听听专家的点评,自己多学习一些。”

五一期间,《鉴宝》栏目专家组三位成员来到太原,在永祚寺双塔下,为近千位山西藏友掌眼,并评出山西民间收藏中的十大藏品:辽金黄釉刻花龙纹斗笠碗、清康熙霁红大缸、耀州窑刻花盖盒、越窑凤首执壶、明代鎏金不动佛、宋代银器一组、石雕屏插、明代仿李松人物故事册页、傅山墨竹花卉册页和马文蔚“青峨心影”手稿。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件价值连城的藏品中,有的是藏友从地摊上淘来的。

九件瓷器全是仿造藏友很坦然

孙先生从箱子里取出一件裹着毛巾的瓷器,小心翼翼地解下毛巾,告诉瓷器专家张宁,这是自己买来的清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扁瓶。张宁戴好眼镜,拿起瓶子仔细看了看,放下眼镜,问孙先生:“这个扁瓶你花多钱买的?”

听到专家这么问,孙先生一愣,随即问:“花了一万多,值吗?”张宁告诉他,这个扁瓶是民国时期造的,“是一百年内的东西,也就几千元。”

孙先生又拿出第二件、第三件瓷器,在看到一件双耳尊时,张宁戴上了眼镜,仔细地看了看,说:“这个还可以,是晚清的东西。”鉴定完毕,张宁告诉孙先生,这九件瓷器中,除了那件双耳尊,其他都是民国时期的东西。“你的东西有一些年头,不是那种一看就很新的东西,但也不是特别好,差不多都是百年左右的东西”

虽然是民国的仿品,但孙先生的心态很好,他告诉记者:“我是两年前才开始接触瓷器的,我喜欢它,看见好看就买了。就算它们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不能当收藏品,但摆在家里,当艺术品看看也挺好。”“个别藏友在收藏中有一定的盲目性,经济投入大,但收效小。”张宁说,“但山西藏友的理念和心态比较好,是抱着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目的来收藏。这位藏友的九件瓷器全是仿品,我给他解释清楚后,他心态很平和,这很可贵,今后才能提高。”

“儿子,赶紧过来长长见识”

与此同时,在一扇木质镶玉屏风前,两位藏友争论地不可开交,一个说这是红木的,一个说是紫檀木的,眼见无法说服对方,便一起去问持宝人。但持宝人很谨慎,说自己也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什么材质。

临近中午,终于轮到这位持宝人上台,刚才争论的那两位藏友也都靠了过来,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杂项专家杨宝杰摸了摸屏风,又仔细看了看,肯定地说:“是草花梨镶汉白玉山水图插屏。”并当即表示,这件藏品可以入围“十大藏品”的候选名单。

杨宝杰解释道,汉白玉的山水图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汉白玉的自然纹理形成的,“是老天爷的鬼斧神工。”

随即,持宝人又从一个纸盒子中取出一件铜漆金的造像。

看到这个造像,杨宝杰口中说着“不多见、不多见”站了起来。仔细看过之后,他告诉持宝人:“这是明中期的铜漆金道教天官造像。”并表示,这件铜漆金道教天官造像也可以入围“十大藏品”的候选名单。听到这个消息,持宝人显得很兴奋,不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此时,一位母亲赶紧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告诉他:“儿子,赶紧过来长长见识,老在电视里看,这个可是真品。”说完,她与儿子一同和藏品合影留念。

二十年前地摊货成为十大藏品之一

5月3日上午,山西民间十大收藏品最终确定。

“这件藏品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地摊上买的,当时花了70元,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呢。”越窑凤首执壶的持宝人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他年轻时就喜欢收藏,当时喜欢古玩的人很少,一次下班后,他在一个地摊前发现了这个凤首执壶,“我一看到它就觉得不是近现代的东西,当时就掏钱买下了。”

持宝人的女儿说,自己家里这种老东西有好多,都是父亲买回来的,“前一段时间听说河南有这样的活动,我父亲还打算去找专家鉴定鉴定,这不,正好《鉴宝》的专家来太原了,我父亲就赶紧把他的好东西拿来了。”

持宝人说,收藏了这么多年,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初步判断这是个宋代的东西,但自己也不能肯定,直到听到专家的鉴定,他才放心了。

◆专家建议

瓷器组:张宁(北京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收藏瓷器,需提高自身修养”

在三天的活动中,来请专家鉴定瓷器的藏友最多。张宁说,收藏市场火了,但文物不因收藏群体的扩大而增多,所以仿品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越来越真假难辨,藏友还需提高自身修养。

杂项组:杨宝杰(CCTV—2《鉴宝》栏目专家组成员,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新玉的价值也不低”

藏友们来鉴定玉器的不少,但无一进入十大藏品,杨宝杰说,藏品中玉器虽然很多,而且老玉多,但参差不齐。“老玉不好把握,涉及沁色等问题,容易买假。”杨宝杰说:“其实,新玉的价值也不低,买对了和老玉差不多,因为玉的资源越来越少了。”

他提示藏友们,买新玉关键是选对玉质,“西方人喜欢宝石,中国人喜欢玉,所以俄罗斯、阿富汗等地产的玉也流入中国市场。有的商家用俄罗斯玉冒充和田玉,藏友们鉴别时可以在灯下看玉质,俄罗斯玉结构松散,开片较大。”

书画组:李元茂(CCTV—2《鉴宝》栏目专家鉴定团成员,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书画鉴定专家)

“买书画,千万别抱有捡漏心态”

李元茂大体统计了一下,三天中鉴定的书画作品真伪各占一半,他提醒藏友:书画收藏虽然升值空间很大,但不同作者的作品有区别,并不是旧版的就一定有收藏价值,名家的名头不大,升值空间就相对较小。更重要的一点,李元茂认为是千万别抱有捡漏的心态,入门时一定要先请专家掌眼,一幅书画的价格离开市场价的定数太远,肯定是要吃亏的。“一幅价值十万的书画,有没有价格上的伸缩?有!可能八万能买到,但六万肯定就买不到了。”

古瓷片涨价 有人将仿瓶摔碎卖


近来,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6月底,在南昌市的一场古玩交易会上,市民徐先生拿着朋友赠送的一块青花瓷片“试水”,一位浙江古玩收藏者出价2000元。“它比鼠标还小,没想到价格连连看涨,舍不得卖了。”徐先生说,自己将照片挂在网上,大家都说是珍品,“至正八年”这四个字值钱,收藏着吧!

市场

收藏的瓷片价格超千元

其实,徐先生是一位古玩爱好者,12年前就开始捣鼓瓷片,当时只是当作“学习资料”收藏,以此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古代瓷器的窑口、烧制方法和瓷器用途等相关信息。

徐先生从木盒中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块瓷片,指着其中一块青花瓷片说,这是早些年一位朋友送的,别看它还没鼠标大,价格却不低。之前一直将它的照片挂在网上,有不少人表示愿意购买,给出的价格也从最初的几百元飙到千元以上。出乎意料的是,6月底的一场古玩交易会上,一位浙江古玩收藏者竟然报出了2000元的高价。

“这是永乐年间的,价值1000元;这块应该是元代瓷片,1100元;这块宣德年间,这块明代……”徐先生列数着自己的“宝贝”说,这些都是自己这些年来收藏的,比较稀有,目前的市场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

开市半天能卖十来块瓷片

“其实,现在有不少盲目的买家,瓷片买卖交易相比早些年显得红火了。”正如徐先生所说,记者在南昌每周日上午举行的古玩交易会上看到,有7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瓷片,新旧不一、大小各异,有青花也有青釉,摊主声称都是古瓷片,最便宜的100元3块,贵的1000元以上,买家自己“看菜下饭”。而各个摊点前,都有顾客光顾,尽管打听价格的占多数,但也不时有人出手。

“每周开市半天,一般都不会当‘空军’,最多的时候能卖十来块。”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以前没有这么好的行情。

业内人士介绍说,古瓷是历史珍品,不可再造。保留到今天的名窑、名品瓷器少之又少。因此,一些收藏者往往收藏历史上的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收藏和喜欢古瓷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

爆料

有人将仿制瓷瓶摔碎卖瓷片

许多唯利是图者制作伪瓷片出售,一位古玩收藏者告诉记者,曾在交易会上亲眼看到有人将残缺的仿制瓷瓶摔碎卖瓷片,卖家“破瓷片还会有假吗”的说法千万信不得。要价悬殊同时,也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品种外,其他的很少具备升值空间,价格也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

在走访榕门路古玩市场的过程中,记者得知该古玩市场上大部分古瓷片都来自景德镇窑口的青花瓷片,剩下的则多是被“挖片人”从省内其他各处搜集得来。其中一个摊主的瓷片上沾满黄泥,看起来十分古旧,然而,懂行的资深古玩爱好者告诉记者,那是后期抹上去“仿古”的泥巴。而在摊位上,有一些只值几十元的仿“明三代”、“清三代”官窑精品的其他时代的民窑制品,却往往被以上百的价钱卖给不懂行的人。

提醒

瓷片投资如带刺玫瑰收藏要循序渐进

收藏时,要牢记贵精不贵多。“瓷片艺术价值不浅,投资却如带刺玫瑰。”一位有着40多年古玩收藏经历的业内人士麻先生说,太多的普通瓷片无异于垃圾,没有什么作用。

据了解,瓷片投资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要判断青花瓷是否是精品,可看其胎质是否洁白、细腻,釉质是否滋润,青花发色如何,也可看其款识是否与公认年代标准款识相同。例如,康熙年间官窑瓷片若有款识,可看是否是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繁体官款,雍正年间官窑所出瓷器款识则是标准雍正豆腐干款,而乾隆款识为六字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我也走过弯路。”徐先生告诉记者,也就是在刚刚入门时,以500元的价格买进了一块梅瓶瓷片,色泽、纹路等都看似对路,最终被行家鉴定只是赝品,价格也不过50元。需要提醒的是,初涉这一领域的人,在收藏中不要盲目攀比和贪大求全,要量力而行,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专题收藏。要从一般到中档再到高、精、尖,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消化。除此之外,瓷片收藏市场目前还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与整器相比,古瓷片收藏仍然仅限于一定范围,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要保持心态平稳,把接触和欣赏古瓷文化放在第一位,投资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切忌赌博和投机取巧。

《华豫之门》现痴迷藏友 卖房卖车搞收藏


在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的舞台上,总会有形形色色的藏友,以及千奇百怪的收藏故事。本周四晚22:05的节目中,有一对来自山东新泰的年轻小夫妻拿着宝贝来鉴宝,话语间,妻子对丈夫满是埋怨。

原来,山东的孙先生从十年前就开始喜欢收藏,但是当时经济条件限制着不允许他买藏品。这些年家里的生活好了起来,有了经济基础,他就开始大量的买藏品。为了收藏,他已经卖了家里的一套300多平方的大房子,来参加节目的前两天,为了买一件藏品,他又把老婆的车给卖了!为什么卖老婆的车而不卖自己的车?孙先生现场回答:“我的车适合跑远路,去外地买东西方便。”夫妻俩这次鉴宝齐上阵,老婆就是要看看老公的收藏水平到底怎么样。孙先生带来的青花釉里红盘是真是假?它的鉴定结果是否会影响孙先生往后的收藏之路?

180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可以算是个天文数字了。来自辽宁沈阳的持宝人王先生却轻易的用这么多钱换回了三对玉杯加一个玉璧。原来,王先生的生意伙伴欠了他180多万的账,他去讨债的时候,欠债人就拿出这几样东西说用它们来抵账,持宝人还挺喜欢这些东西,觉得应该不错,就答应了,此外还把自己的宝马车留给了欠债人。究竟这些东西好在哪里,竟让他肯用这么高额的账目来抵换?这些玉器到底是真是假?价值多少?鉴定结果能否如王先生所愿呢?

每个来参加节目的持宝人,都希望自己的藏品得到专家的认可,成功登上珍宝台的持宝人也总是会带给我们胜利者灿烂的笑容,可是这期节目中,有一位持宝人恰恰相反,登上珍宝台的他是喜忧参半。他用本来要买房子的40万买来的乾隆粉彩花卉敦式碗,专家现场确认为官窑珍品,他却为何仍是愁容满面?到底现场发生了什么?一件精品瓷器为什么会让他窝了一肚子火?

收藏扑朔迷离,欢喜忧愁一瞬之间,悬念升级,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