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 导航 >

瓷器的另类解读者

瓷器的另类解读者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古代的瓷器

2020-08-10

【www.taoci52.com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早在2006年的上海国际元瓷论坛上,通过一篇论文,我已经对姚炜曾先生的严谨和认真钦佩不已,但是,当我手捧他的新著《鉴瓷实录(宋瓷篇)》,依然深感震惊。在这本书里,他收录了公元955年至1279年间典型的宋汝瓷、宋官窑、定瓷、钧瓷、龙泉瓷、耀州瓷、磁州瓷、临汝瓷、柴瓷及后周柴瓷等宋代瓷器三百余件,用五百幅瓷器全图及细部图片阐述了自己识瓷、辨瓷的方法。资料翔实,观点明确,说服力强,让人受益匪浅!

炜曾先生将瓷器中被鉴定的元素成分检测报告与国家公布的相应元素成分进行比较,核对含量比,再根据胎、釉、形、彩的表征作出目鉴评估。他认为,对鉴别一件瓷器,这两者缺一不可,而科学元素的“对应”则处于基础地位。由于资料的积累和认知度的不断更新,这本《鉴瓷实录(宋瓷篇)》的整理、编辑竟然持续了十年,仅以炜曾先生与藏友分享的诸多经验中的几条为例,就可以看出书里面那些看似只言片语的经验总结中蕴含的巨大工作量。

一、北方瓷胎三氧化二铝的含量〉28%,南方瓷胎三氧化二铝的含量〈25%。

二、汝窑为低硅质釉,二氧化锶的含量〈60%。

三、汝、钧、邢、定窑的含磷量高,三氧化二磷〉0.6%,釉面失透。宋定窑瓷基本不含磷。汝、钧、邢、定窑的含镁量高1.8%〈氧化镁〈2.8%,氧化镁;宋官、龙泉、景窑釉的含镁量低,0.2%〈氧化镁〈1.8%。wWW.taOCi52.coM

所有涉足收藏的人都不难想象出炜曾先生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辛劳,他以个人的经济实力,做无数次的试验,得出如此精确的结论。且不谈这些数据全面与否,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个构建在千件瓷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结论一定比道听途说、比感觉、比任何人眼学更具有力量!

姚炜曾先生的开拓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1980年,他骑着单车行程三万里,走云南、上西藏,历时一年有余,成为中国第一个骑单车走全国的旅行家,新华社还向全世界作了报道。作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姚炜曾先生有着多次在国际和全国摄影比赛上拿大奖的经历,说到这里面的奥妙,炜曾先生说“险以远则至者少,灵感、奇观都只光临那些敢于跋涉的人。”

国庆节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叫做《赝品帝国》的文章,用三个词总结了当前的收藏界——欣欣向荣、乱象丛生、无法无天。对此,炜曾先生是认可的,但是他同时说,将很多东西定为“赝品”却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文博界一切的“乱象”都来源于眼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姚炜曾先生深信,越来越成熟、稳健的藏友会理顺收藏思路,推动民间文物收藏的发展。

鉴定就是讲道理,合理就对,不合理就错。这是启功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姚炜曾先生把它印在了《鉴瓷实录(宋瓷篇)》的扉页上。炜曾先生说:“鉴定古瓷器有很多办法,我用这本书阐述我的道理和方法,希望能对其他藏友有所启迪。”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从天价现象解读清珐琅彩瓷器的收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碗拍得一点五亿港元资料图片

现在存世的珐琅彩多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烧造。康熙时期多为在素胎上绘画主题纹样,再将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满,效果华丽。雍正时期,成功制成了国产珐琅料,珐琅彩的生产更进一步。此时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开始配以诗句,将诗、书、画、印四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瓷器风格凸显优雅。乾隆将题材范围扩大,比如出现了西洋风格的纹饰。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过珐琅彩瓷器的烧造,至今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还保留了很多此类批语。

1亿5千万港元再创天价

前不久,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究竟什么是珐琅彩,它又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在我国争奇斗艳的陶瓷艺术百花园里,它造型优美多姿,彩绘五光十色,珐琅彩属于瓷器釉上彩绘,是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与法国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彩瓷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曾有郎世宁参与督造

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御窑中挑选精制的原料烧成素瓷,然后送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制后,经宫廷低温彩炉烧造而成。据宫中记载,当时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地方在北京有三处:宫内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和怡亲王府。

康熙还要当时在宫中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督造。后来,雍正对瓷器的爱好甚于康熙,不但亲自巡视督察,而且还直接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雍正时提供画稿及绘画珐琅的画师很多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当时的珐琅彩瓷胎骨洁白细腻,釉面滋润如玉,色泽明快艳丽,将珐琅彩的制作推向了高峰。

乾隆时,珐琅彩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上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单是瓶类制品就有蒜头瓶、双耳瓶、葫芦瓶、双联瓶等。绘制题材更为多样化,有山石、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越稀少越名贵

珐琅彩有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拥有一件堪称顶级收藏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

瓷器收藏界的另类霸主“瓷板画”价值或达到上千万


我们的一些收藏爱好者对瓷板画并不陌生,它的价值却很少有人知道,随着我们对瓷板画知识的增加,我们所了解的瓷板画是瓷亦是画,它是陶瓷工艺摆脱纯工艺,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它是很多名人的才艺展示,瓷板画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有它的市场收藏价值也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对瓷板画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前面开始知识了解一点简单的知识,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是明代中期,在清朝达到鼎盛。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民国的作品,这些瓷板画收到了很多买家以及收藏家的追捧。

我们所知道的瓷板画兼具瓷器与绘画的双重价值,制瓷家同时也是绘画家。近几年来,瓷板画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除了收藏价值,其装饰性和艺术性至关重要。我们了解瓷板画,一定要了解其他价值所在。

瓷板画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人字画,他们价值体现在瓷器和字画收藏领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瓷板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除了画,还需要两次入火烧制,很容易变形窑裂,很难出精品,所以现在精品瓷板画在收藏市场上一直在升温,价值也在增加。

另类中国投资:【宋瓷?天青】


最新一期,由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和胡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在高净值人群(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投资方向中,另类投资的投资比例达到了56%,排在第三,仅次于房地产(76%)和股票(65%)。

另类投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仅能帮助高净值人群分散财富风险,还能提升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品位。但是,另类投资比较复杂,需要具备大量的特定背景知识。同时,另类投资的风险,也体现在交易费用较高、流动性较弱、市场不规范等方面。

在中国,另类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艺术品、珠宝玉石、酒和钟表,而其中在艺术品投资中,中国瓷器和书画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品种。截至目前为止,拍卖价格最高的十大中国艺术品均为该两类,比如宋代黄庭坚《砥柱铭》手卷(成交价4.368亿元人民币)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4.255亿元人民币)。另类投资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最高的当属中国瓷器了。

中国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分类较为复杂,例如:按历史年代,可分为唐、宋、元、明、清等;按烧制地点,可分为定窑、均窑、哥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等;按烧制方法,可分为唐三彩、青花瓷、粉彩、斗彩和珐琅彩等;按照使用者,可分为宫庭使用的官窑和民间使用的民窑。名扬天下的景德镇长期以来就是官窑最主要的生产地。

无论何种年代何种类型,官窑瓷器的价值必然高于民窑,这是因为其每一件均是不惜工本地打造。如果制成品稍有瑕疵,就会被立刻销毁,所以每一件作品堪称完美。目前占据十大最高价艺术品榜首的便属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成交价5.541亿元人民币)。

在所有朝代中,宋代瓷器因其炉火纯青的技术工艺和空前绝后艺术成就,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颠峰。宋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汝、官、哥、定、钧等。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其中的汝窑、官窑的青瓷“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笔者将自己的部分研究心得,写成文字,顺带赞叹一下老祖宗们的造化之功。

有两句流传甚广且至今仍被奉为鉴定品赏汝窑的口诀,一句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另一句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第一句被传为宋徽宗赵佶说的,但其实这段话是后周世宗柴荣指令建造柴窑的传说。与上句话接近,有准确的来源记载的是清代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

追溯宋瓷的美学渊源,得上溯至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哪儿。作为“五代第一明君”,世宗柴荣的喜好多少影响了两宋官府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传说柴荣在位时,一日,有大臣问:皇上,这批皇宫用的瓷器要烧成啥颜色?柴荣一沉吟,挥笔写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可惜,他39岁过世。活着的时候,未见柴窑出天青。

在宋徽宗之前,北宋重启礼制,用瓷器代青铜玉石仿商周国器。宋人原推举定窑白瓷,但徽宗崇道,认为“定白有芒不堪用”,更向往“雨过天青云破处”。而这样的天青色,传说来自宋徽宗的一个梦。痴人说梦,因为徽宗的痴,天青般的瓷器居然被汝窑的匠工们烧造出来了。从此,一个无人能及的青瓷梦想就落地了。

我能领悟的,雨过天青和雨过天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你若见过四月的天,那种雨刚过天刚透,阳光还来不及灿烂,花蕊和叶子尖还有未滑落的雨滴,这便是那种青。一种不露锋芒,但自由荣光,难言风华的天然之色。这种微妙到极致的美,精密细微到一分一毫,以有宋一代的技术和工艺,早已不只是苛刻。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和手段,从配料、人工,再到窑变,这其中的难关何止重重。也许,这就是造化弄人,宋徽宗无法挽救他的江山,却创造出无人比肩的「雨过天青」瓷器。

对这种’淡雅如仙、雨过天青”的颜色的追求,几乎成了后世艺匠们一生中的最大梦想。我自己也一直在找寻古文、瓷器、小说、自然乃至现代科学中的描述和论证。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刘姥姥游大观园,众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贾母嫌窗纱旧了,要凤姐找一段“软烟罗”换上。贾母说软烟罗有四种颜色,“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清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一回中也提到:“﹝珠官儿﹞身上穿件雨过天青大牡丹漳羢马褂。”

有着“现代通俗文学第一人”之称的张恨水,在《金粉世家》的第三十二回中也写过,金燕西为冷清秋到绸缎庄挑绸缎,因不喜欢太热闹的颜色,一老伙计便拿出一匹料子:“燕西看时,只见他手上悬空拿着雨过天青色的绸料,上半截是纯青的,并无花样。但是那颜色,越下越淡,淡到最下,变成嫩柳色,在那地方,有一丛五色花样,就如绣的一般。”

后世公认,南宋官窑青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现代科学发现,那种如脂如玉的青色,正好和人眼对色光敏感的平均峰值一致,每个人见了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是最接近自然的色调啊。如果把它放到大时代的聚光灯下观看,南宋官窑青瓷所呈现的审美品位竟然非常前卫,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

青瓷到了两宋才登峰造极,这与当时皇帝的失意颓废、以及信奉道教、力求返璞归真的精神取向有莫大关系。宋朝一代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因此,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写过:“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甚至,当时的皇家宫苑也“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因此,宋瓷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韵味高雅。汝窑、官窑、龙泉青瓷无一不追慕静穆素雅、粉柔晶润的青色,以及清幽深邃的神韵,如冰似玉的美感,和青釉的内在装饰。我觉得,宋之后,中国再没有找回来这种端庄正统,朴素大气的民族审美情趣了。

每每想到这里,我扼腕。宋瓷的「雨过天青」只属于那个时代,它孤独的存在了100年。它的那份清风拂柳、古曲悠扬的肃穆优雅,婉转简洁,从此在神州大地踪迹夭无。雨过天青过后,世间再无第二场简约风雅之美,只是留下那几件寥落晨星的稀世珍品,与后人发古之悠,叹古之美。

附图: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解读当代新钧瓷的特色


当代气窑新钧瓷经过不断的革新,逐步走向成熟,开始为什么会遭到责难呢?就因为人们要他靠向传统钧瓷,靠向宋代钧瓷,不是人们要他硬靠,而是人们的不知所为而为之。应该说,用液化气烧制当代新钧瓷是社会的进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陶瓷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必说长道短,横加指责。

气窑新钧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不过是一种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它的上市适应了工薪阶层的需要,使新钧瓷走向千家万户,器物的五光十色、鲜艳夺目使很多不识古钧瓷者爱不释手,有意无意的釉面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有些厂家的珍品,比煤烧的更具魔力,燃料不是决定新钧瓷的关键,气烧新钧瓷,实际上市场潜力很大,要看企业家们如何运作,苗峰伟在全国举起了“荣昌”大旗,在硝烟弥漫的商战中,乱中取胜,显出了钧瓷文化的魅力和他智勇双全的气魄。

传统工艺钧瓷就是仿古钧瓷,既然是“工”在前,“艺”在后,这就是说做工决定了一件钧瓷的优劣和高下,特别是手工艺,更要看工艺师的精湛手艺。当代传统工艺钧瓷一般指的是仿1949年前的器皿,釉色都是钧红、钧蓝、钧紫,并以钧红釉为主,人们通常认为单色玫瑰红、葡萄紫才是真正的仿宋钧瓷,其实同样的颜色才有可比性,只有对比才能知其高下,对比才能鉴定出真假,传统工艺钧瓷所用的燃料、窑炉、窑具、烧造工艺都是承继传统的,传统陶瓷工艺是伴随着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他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实用到审美的渐进过程。

另类投资之宋瓷“雨过天青”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最新一期胡润研究院的《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在高净值人群(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投资方向中,另类投资的投资比例达到了56%,排在第三,仅次于房地产(76%)和股票(65%)。

在中国,另类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艺术品、珠宝玉石、酒和钟表,而其中在艺术品投资中,中国瓷器和书画油画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品种。截至目前为止,拍卖价格最高的十大中国艺术品均为该两类,比如宋代黄庭坚《砥柱铭》手卷(成交价4.368亿元人民币)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4.255亿元人民币)。

另类投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仅能帮助高净值人群分散财富风险,还能提升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品位。但是,另类投资比较复杂,需要具备大量的特定背景知识。同时,另类投资的风险,也体现在交易费用较高、流动性较弱、市场不规范等方面。

另类投资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最高的当属中国瓷器了。中国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分类较为复杂,例如:按历史年代,可分为唐、宋、元、明、清等;按烧制地点,可分为定窑、均窑、哥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等;按烧制方法,可分为唐三彩、青花瓷、粉彩、斗彩和珐琅彩等;按照使用者,可分为宫庭使用的官窑和民间使用的民窑。其名扬天下的景德镇长期以来就是官窑最主要的生产地。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无论何种年代何种类型,官窑瓷器的价值必然高于民窑,这是因为其每一件均是不惜工本地打造。如果制成品稍有瑕疵,就会被立刻销毁,所以每一件作品堪称完美。目前占据十大最高价艺术品榜首的便属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成交价5.541亿元人民币)。

在所有朝代中,宋瓷因其炉火纯青的技术工艺和空前绝后艺术成就,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

宋代瓷器最为著名的窑址有汝、官、哥、定、钧等。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其中的汝窑、官窑的青瓷“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

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风起云涌,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笔者将自己的部分研究心得,写成文字,顺带赞叹一下老祖宗们的造化之功。

有两句流传甚广且至今仍被奉为鉴定品赏汝窑的口诀,一句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另一句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第一句被传为宋徽宗赵佶说的,但其实这段话是后周世宗柴荣指令建造柴窑的传说。与上句话接近,有准确的来源记载的是清代蓝浦所撰《景德镇陶录》:“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色近雨过天青。汁水莹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铜骨鱼子纹二种。”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追溯宋瓷的美学渊源,得上溯至五代后周皇帝柴荣那。作为“五代第一明君”,世宗柴荣的喜好多少影响了两宋官府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传说柴荣在位时,一日有大臣问:皇上,这批皇宫用的瓷器要烧成啥颜色?柴荣一沉吟,挥笔写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可惜,他39岁过世。活着的时候,未见柴窑出天青。

在宋徽宗之前,北宋重启礼制,用瓷器代青铜玉石仿商周国器。宋人原推举定窑白瓷,但徽宗崇道,认为“定白有芒不堪用”,更向往“雨过天青云破处”。而这样的天青色,传说来自宋徽宗的一个梦。痴人说梦,因为徽宗的痴,天青般的瓷器居然被汝窑的匠工们烧造出来了。从此,一个无人能及的青瓷梦想就落地了。

我能领悟的,雨过天青和雨过天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你若见过四月的天,那种雨刚过天刚透,阳光还来不及灿烂,花蕊和叶子尖还有未滑落的雨滴,这便是那种青。一种不露锋芒,但自由荣光,难言风华的天然之色。

这种微妙到极致的美,精密细微到一分一毫,以有宋一代的技术和工艺,早已不只是苛刻。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和手段,从配料、人工,再到窑变,这其中的难关何止重重。也许,这就是造化弄人,宋徽宗无法挽救他的江山,却创造出无人比肩的“雨过天青”瓷器。

对这种“淡雅如仙、雨过天青”的颜色追求,几乎成了后世艺匠们一生中的最大梦想。我自己也一直在找寻古文、瓷器、小说、自然乃至现代科学中的描述和论证。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刘姥姥游大观园,众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贾母嫌窗纱旧了,要凤姐找一段“软烟罗”换上。贾母说软烟罗有四种颜色,“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

清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一回中也提到:“﹝珠官儿﹞身上穿件雨过天青大牡丹漳羢马褂。”

有着“现代通俗文学第一人”之称的张恨水,在《金粉世家》的第三十二回中也写过,金燕西为冷清秋到绸缎庄挑绸缎,因不喜欢太热闹的颜色,一老伙计便拿出一匹料子:“燕西看时,只见他手上悬空拿着雨过天青色的绸料,上半截是纯青的,并无花样。但是那颜色,越下越淡,淡到最下,变成嫩柳色,在那地方,有一丛五色花样,就如绣的一般。”

南宋官窑青瓷花瓣碗

后世公认,南宋官窑青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现代科学发现,那种如脂如玉的青色,正好和人眼对色光敏感的平均峰值一致,每个人见了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是最接近自然的色调啊。如果把它放到大时代的聚光灯下观看,南宋官窑青瓷所呈现的审美品位竟然非常前卫,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

青瓷到了两宋才登峰造极,这与当时皇帝的失意颓废、以及信奉道教、力求返璞归真的精神取向有莫大关系。宋朝一代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因此,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写过:“霞不重以丹青,云不施以彩绘,恐失其岚光野色自然之气也。”甚至,当时的皇家宫苑也“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因此,宋瓷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韵味高雅。汝窑、官窑、龙泉青瓷无一不追慕静穆素雅、粉柔晶润的青色,以及清幽深邃的神韵,如冰似玉的美感,和青釉的内在装饰。

我觉得,宋之后,中国再没有找回来这种端庄正统,朴素大气的民族审美情趣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扼腕。宋瓷的“雨过天青”只属于那个时代,它孤独的存在了100年。它的那份清风拂柳、古曲悠扬的肃穆优雅,婉转简洁,从此在神州大地踪迹夭无。雨过天青过后,世间再无第二场简约风雅之美,只是留下那几件寥落晨星的稀世珍品,与后人发古之悠,叹古之美。

解读浅绛彩和新粉彩


陶瓷界所说“浅绛”,借国画术语,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浅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瓷上纹饰效果与纸绢本上浅绛画效果近似。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陶瓷界比较认可的说法,称浅绛彩的开创者是程门。它以深厚的文人绘画风格,深受时人喜爱,此时景德镇诞生了一批绘画浅绛彩的名家。此类作品冲破了以往官窑的陈规束缚,解放了绘瓷者的创作思路,开辟了在瓷品上题诗、落款、纪年等风气之先河。

目前,很多收藏者分不清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的区别。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景德镇民窑彩绘业有所发展。由于大多数浅绛彩瓷品,色域较窄,表现力不丰富,年久易褪色;而粉彩色域丰富,色彩艳丽,不易脱落,随着瓷器生产的复兴和市场对瓷版画的需求,20世纪20年代后,色彩浓丽的粉彩取代了浅绛彩瓷,”珠山八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1928年前后瓷版画风行,着名绘瓷家王琦提出由八人共同绘制八块瓷版画套屏的艺术构想。组织“月圆会”,邀请艺人每月十五聚会,配画、研讨画艺。时人便称他们为”珠山八友”。他们虽为新粉彩绘瓷家,但其技法均沿袭纸绢本绘画,并与浅绛彩渊源很深。

新粉彩和浅绛彩画派的不同之处是:浅绛彩产生于咸丰、同治年间,是由程门等一批文人画家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版上的绘瓷艺术,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境;而新粉彩是艺匠模仿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在瓷器上绘画,运用工笔重彩,追求赏心悦目的效果,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使瓷器艺术品走向广阔市场,符合近代商品经济要求。

目前浅绛彩和民国新粉彩成为投资新热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收藏经验及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对其提出一些认识:

一、对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价值的合理定位。尽管”珠山八友”等名家精品,价值会达到一定价位,但其多数瓷品,升值潜力有限。笔者初略统计,绘制此类瓷器的艺人在千人以上,且作品遗存较多。因而除较有特色的精品和名家作品外,其他瓷品不值得高价收藏。

二、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瓷品,距今时间较近,极易仿造,真赝纷杂,目前有作坊专门成批绘制此类瓷器,有的已达较高水平。笔者曾亲见一组四块署汪野亭名款的山水人物瓷板,名款由电脑制作,惟妙惟肖,唯胎体湿腻、手头过重,虽难逃行家法眼,但仍被一浙江商人以16万元买走。目前新仿浅绛彩壶、瓶、文具之类,所用题款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头或臆造人名,色彩作旧处理后,颇具迷惑力。

三、浅绛彩瓷与新粉彩瓷的价格应准确定位。成熟的收藏家,不仅要有眼力,对藏品价位也应准确掌握。价位最优者是“珠山八友”、程门、金品卿等人的作品;然后是余子明、汪友棠、程焕之等名家精品;再次是鄢如珍、许尚礼等数百小名家的作品。就器型而言,首推瓷板画,最好是四块以上套屏;其次是各类陈设器、文房用具等立件,其中名家绘制的壶具有较高升值潜力;最后是日用瓷,凡品相完整,画工精致、胎质细腻,尤其是有“浮梁陶校”、”江西瓷业公司”等名款者,都有收藏价值。就纹饰而言,大体是一人物、二山水,三花鸟,人物纹饰中,又以仕女为上。

从投资角度看,该瓷类第一级精品,应在10—20万元以内;第二级特别精美者,也在三万元以内:一般作品在千元之内。画意好的小名头精品,可超过万元,即便器身残损,也可果断入藏。笔者一好友,以千余元购得高心田绘浅绛彩瓶,满工绘就山水人物,画意极为洒脱,虽口有残,也算捡大漏了。

解读青花图饰 提高鉴赏能力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瓷碗(局部)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高16.1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7.5厘米,敞口稍撇,中腰微束,底略外倾,造型优美。通体施白釉,器内光素无纹,内底有数处缩釉,器外壁绘青花人物故事图案,玉璧形外底边露胎,外底心白釉上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笔筒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厚重,釉面莹润光亮,青花分水达三四层,发色纯正,画面生动,是一件精美的康熙景德镇民窑产品,为研究康熙民窑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该器外壁绘有三个人物,各具姿态,形象鲜明:一个年轻女子,双手抱于胸前,立在门边,略带怯意,看着屋内,屋内一个老妪手持一物,坐于椅上,上身前趋,满脸怒容,似在苛斥跪于跟前的年轻女子,该女子面带愁色,双手举起,作跪拜状,似在向老太太辩白解释。

屋内陈设简约,充满书香气息,显清雅气质,一桌、一椅、一炉、一绣墩摆放得恰到好处。桌上的书、花觚、觚内插梅、围棋罐、茶壶、茶杯透出主人的雅致与闲适。

屋右边一棵古老虬劲的苍松,枝叶伴着祥云于屋上,寓意美好恒久。松下的太湖石,漏、瘦、透,石缝、石边的小花和小草,体现着文人情怀,透着中国园林的趣味和灵性。

屋左边一株大树从石缝中傲然生长,枝干遒劲,树叶绘成椭圆形,以淡料涂抹,与屋右侧浓料一笔笔画的松树针叶形成强烈对比,盎然生趣。树上、屋顶、松间绘制朵朵祥云,线条粗细均匀,云心舒卷,云边为平行括弧状,云的尾部如衣带飘逸,与明末青花绘浮云的画法既相似又有别。如明末崇祯时期的浮云由多重粗细有致的弧形条纹平行构成,括弧凸出部宽厚,结尾纤细,仔细比对之,可见其明显的继承与发展脉络。

这件青花笔筒最耐人寻味处便是外壁所绘的人物故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坐在椅上,左手持一物,右手握拳于腿上,面露怒容,似在训斥跟前的青年女子;年轻女子跪在垫子上,只见她眉毛眼角俱往下,举起的双手扑将向下,仿佛向老太太诉说着什么。屋外门边画一个身材窈窕、面容娇美、气质若兰的姑娘,姑娘双手合抱于胸前,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此场景使人联想到《西厢记》故事中的拷红一幕:老夫人窃见莺莺近日语言恍惚、神思加倍、秋水凝眸,腰肢体态与往日不同,猜测张生做了新婿,莺莺做了娇妻,定是那红娘牵的线,于是唤来红娘,嗔道:“小贱人,为甚么不跪下!你知罪么?”红娘跪答:“红娘不知罪。”夫人:“你故自口强哩。若实说呵,饶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这个贱人!”《西厢记》中的这段描述与笔筒上所绘情景颇为吻合:老夫人怒诘,责红娘跪答,若不如实招来,当心挨板子。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戏剧之一,由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改编而成。叙述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路过山西蒲关普救寺,参拜佛堂时,巧遇随母扶父灵柩归葬、借宿于寺中西厢的宰相千金崔莺莺,惊为天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包围寺院,欲强抢莺莺为妻。崔母别无他法,宣布愿将莺莺许配予退敌之人。张生献计,请和尚惠明送信给儿时同窗、八拜之交的征西大将军杜确,邀他出兵相救,解除了危难。然而,崔老夫人不愿将爱女嫁给穷书生,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和莺莺互称兄妹。莺莺的随侍丫鬟红娘机警过人,安排了张生弹琴表心迹、莺莺月夜听抚琴的动人场景。红娘帮助有情人递送书柬,订下夜半西厢之约,待张生越墙来见,莺莺又矜持反悔,斥退张生。张生郁闷相思成病,红娘再探,并为莺莺传书,终于成就好事。两人互通款曲月余,被崔老夫人察觉,夫人唤来红娘逼问,反被说服,成全了二人,条件是张生必须即日启程,进京应试,取得功名,方可完婚。长亭送别,两人依依不舍。张生思念爱人心切,于草桥得一梦,见莺莺复为贼人所俘,惊醒望月,原是相思梦。张生高中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已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杜将军也来祝贺。真相大白,张生与莺莺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堪称我国才子佳人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几近家喻户晓。

《西厢记》至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读者众多,版本也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在明代,尤其是明中晚期以降,各个刊刻坊间为了争取消费人群,占领更大市场,在文本中插入图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插图多根据剧本内容而创作,有实力的大坊间甚至邀请当时书画名家为之绘制插图,如明末清初大书画家陈洪绶就曾为《西厢记》创作过插图。明代刊印出版的戏剧、杂曲、传奇中的木刻版画自晚明以来成了景德镇瓷画匠创作瓷器图饰的蓝本。瓷器图样与木刻插图有着如此密切渊源关系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明朝传到万历时,国力衰退,国库空虚,呈江河日下趋势,到了万历晚期,财力不支,便取消了景德镇御窑厂和督陶官制度,景德镇瓷窑作坊逐渐摆脱了官窑一直以来对民窑的影响和束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改嘉万时期纹饰繁缛、密不透风的风格,变得清丽疏朗起来。其二,在17、18世纪,景德镇窑不仅占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拥有广阔的国外市场,当时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争先下订单购买中国瓷器。现已发现英国向中国定购青花瓷器的函件、订单的底稿,(见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希望瓷器上的绘画以人物仕女为主,有故事情节尤佳。其三,景德镇瓷画匠大多是依据所给的纹样作画,少有创作图画的能力,剧本插图便大大丰富了画工的绘画题材,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在熊熊窑火中永远定格在了细瓷上的一幅幅精美图案。

在现存最早的刻于1498年的《西厢记》插图中有幅《拷红》图,图中崔老夫人为坐姿,右手持棍,左手指着红娘,红娘双腿跪地,地面铺着大小均匀的地砖,较为考究,屋内有一桌,桌上置两瓷瓶,一瓶内插花,图左侧书“夫人唤红跪问怒诘”。

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闽建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本《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木刻插图中有幅题为《堂前巧辩》图,图中老夫人坐在凳子上,左手拄棍,右手指着红娘,红娘跪在方格地板上,较弘治十一年《西厢记》插图,老夫人身边多出一男童,那便是指证红娘和莺莺深夜去花园的欢郎,他是个成年男子,被画得个头矮小,表明其仆人身份,地位低下。门外探进头来的就是那美丽的莺莺。该插图两边书“小红娘诉一段姻缘将无作有,老夫人主百年姻眷弄假成真”,横批为“堂前巧辩”。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王骥德校注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是第一部运用科学规则校勘的《西厢记》版本,严谨、规范、制作精良。书中有木刻插图《说合》,老夫人坐着手指红娘,红娘跪在格子地板上,欢郎持棍,莺莺在一侧厢房掀开窗帘似在倾听屋内对话。

明《西厢记五剧五本》暖红室刻本木刻插图《老夫人问由情》图中老夫人坐着手指红娘,红娘跪地诉说,欢郎持棍立在一旁。

中国版画之翘楚现藏德国科隆市立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闵齐伋刻《西厢记》有少见的彩色插图,共计二十一幅,其中第十四幅便是《西厢记》中经典剧目——《拷红》:亭内老夫人高坐于凳,红娘下跪在地,主仆二人一高一低,婀娜的莺莺、俊朗的张生一左一右,眉目传情,构图唯美,艺术感强。

从弘治十一年的木刻插图《西厢记·拷红》到崇祯十三年的《西厢记·拷红》,时间跨度虽达150年,插图却始终紧扣戏曲原文,无一例外将崔老夫人坐着怒嗔、红娘跪地巧辩、发生地点在室内,有打人之物作为图像核心要素来表现《拷红》一幕,而莺莺、欢郎、张生等为一般图像元素辅助展示图像题材。此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上的图像元素完全符合这一图像识别特征,当为《西厢记·拷红》故事无疑,故其名可称康熙青花西厢记拷红故事瓷笔筒。虽然该笔筒上拷红画面的蓝本来自明刻本插图,但仍具有自身时代风格,老夫人、莺莺和红娘身着清代服饰,书桌上插着梅花的花觚是典型的清代凤尾尊,而非明代花觚。服装和陈设品都是瓷画艺人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所以自然流露出了时代气息。

笔者通过分析明代刻本《西厢记·拷红》木刻版画,总结出识别《拷红》情景的图像核心元素,同样适用于判断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拷红》。如: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拍中有一件拍品为明代大画家仇英创作的《西厢记》插图,为设色绢本十开册页,其中绘有一幅《拷红》,其构图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拷红》构图相似。仇英与唐寅、文徵明、沈周并称为“明四家”,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画,造诣深,名气大。他生于弘治年间,卒在嘉靖三十三年,从时间上看,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香雪居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拷红》晚于仇英的《拷红》几十年,当时的印书业和画坛互通往来,相互借鉴,因此,推断书商根据出书需要模仿极富盛名的仇英作品应可成立。现代人刘硕仁设计的《西厢记》小型张,发行于1983年2月21日,邮票上表现的正是《拷红》这一幕。可见,无论古今,无论艺术形式,《西厢记·拷红》的图像识别特征都如此。

明末清初瓷器上大量出现《西厢记》故事场景,除《拷红》外,亦有《佛殿奇逢》、《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妆台窥简》、《乘夜逾墙》、《长亭送别》、《草桥惊梦》等典型场景。《西厢记》故事不仅仅画在笔筒上,还常常绘制在盘、碗、花觚等器物上,且成组成套出现。《西厢记》场景较其他著名戏曲,如《牡丹亭》、《红拂记》等出现在瓷器上的频率高许多,有学者认为很可能由于清初皇帝偏爱《西厢记》所致。笔者认为《西厢记》在国内拥有广大读者和戏迷,在国外人物故事画面又深受欧洲人喜爱,脱胎于《西厢记》的图饰瓷器定受人追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容忽略。此外,《西厢记》是我国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最经典剧目,其瓷画给人寄以美好希望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觑。

明晚期至清早期的七八十年间,景德镇瓷窑生产了大量适应国内市民阶层和海外消费者需求的人物故事图精细瓷器。这些精美瓷器让藏家爱不释手,欣赏之余,可采用笔者阐释湖南省博物馆藏的这件康熙青花西厢记拷红图瓷笔筒的方法去探寻瓷器图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既有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又可提高鉴赏能力,增进收藏乐趣。如今文物市场赝品充斥,在综合把握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款识、使用痕迹八个方面的基本鉴定知识后,能进一步懂得图饰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就如同孔子判断一个人品性时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那么,赝品焉能不识哉?

苏富比解读中国艺术品的图纹寓意


清雍正 粉彩过枝富寿双全盌一对《大清雍正年制》款

中国艺术品有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见于瓷器、书画、雕刻等纹饰,丰富多姿,花果、树木、家禽、灵兽、以至日常用品,都是艺匠发挥创思的原材。

仙桃长寿,石榴多籽,牡丹富贵,孔雀九德。

清雍正 红釉石榴尊 《大清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粉彩牡丹海棠纹束腰盌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款

各种象征符号,有来自文学经典,有出自佛道宗教,也有纯粹取其谐音,或是按形状特质,不一而足。

清雍正 黃地赭绿彩五福捧寿八吉祥纹大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

有些典故,经历千年演变,已经甚难全盘追溯,然而却是深入民心,琅琅上口,其中最具特色者,大概是兼用谐音、典故、以至器型、数目等元素,谱成寓意以四字总概,寄托福禄、长寿、和睦、平安、加官进爵等愿望,以及对个人品德的追求。

清同治 粉彩描金黃地彩蝶双喜盌 《同治年制》款

鼎身设“如意”纹饰,寄愿“一定(鼎)如意”。

明末 铜饕餮纹冲天耳鼎式炉 “莲花”、“鹭鸟” 纹饰

喻意“一路(鹭)连科”,(连科,即科举连中)。

清十八世紀 青花一路连科纹大缸 鹿、鹤、桐树及香椿合绘

是为“六合同春”(六合,即天地四方,与鹿鹤发音相近)

清乾隆 青白玉六合同春插屏

清末 白玉鹿鹤同春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外来宗教纹饰,最经典要数藏传佛教八吉祥,法轮、白海螺、宝伞、胜利幢、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象征吉祥、圆满、如意、好运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盌 《大明宣德年制》款

清康熙 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莲花图盌 《康熙御制》蓝料款

道教故事多有仙人乘鹤之说,故此仙鹤亦成长寿象征。

明十七世纪 犀角镂空浮雕 “寿老八仙” 图盃

古籍则是另一來源,如《逸周书· 常訓》中就记载着:孔雀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明嘉靖 清花穿花孔雀纹罐

清康熙 青花岁寒三友图盌 《大清康熙年制》款

四字吉祥语,有直接易明者。如幼猴骑大猴背上,寓意辈辈封侯,亦有古意盎然,以多项典故为据。

天然翡翠‘辈辈封侯’摆件

清十八世紀 白玉蟾宮折桂把件

蟾宫折桂,指应考高中。张衡《灵宪》曰:“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所以蟾宫又即月宫。《晋书·郄诜传》叙述:晋代郤诜以“桂林之一枝”,比喻自己举贤良对策的能力天下第一。而西汉《淮南子》又记载:“月中有桂树”,民间传奇亦有吴刚伐桂之说。究竟“蟾宫折桂”于何时首次被用作比喻科举高中,现已甚难考证,然而其中所述意境却能见到中国传统的含蓄儒雅,难怪此词从古至今,世代沿用。

寥寥数字,意象丰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