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再论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组图)

再论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组图)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8-25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我国的考古学家在北京、江西、湖南、河北等地的一些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了元代青花瓷。然而,这些出土器却并非是元青花的主流,最为典型的元青花瓷仍然是以中东一带传世器为主,这些元青花瓷很多是中国专为外销而烧制的出口瓷,现存的元青花瓷中以土耳其和伊朗为最多,而且器型独特,多为大器。

在发现的元青花器中,至正型的瓷器都带有几个特点:一是施青白釉,而非至正后期的透明釉;二是青花呈色灰暗,没有后期的深蓝色调;三是纹饰较简单。所谓“至正型”青花瓷器名称来源主要根据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的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此瓶身绘有缠枝菊、蕉叶纹、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及杂宝莲瓣纹等八层图案。其首先由中国传出,后被美国的波普博士发现并认定为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之后将景德镇14世纪生产的符合此标准的青花瓷,统称为“至正型”青花瓷。

如何区分元代早、中、晚期的青花瓷器呢?首先从国内外几个墓葬出土的遗物去探讨。例如在河北定与县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梅花纹高足碗碗内纹梅花弯月纹,这种纹饰在南宋吉州窑碗内有同样的花纹。这种青花弯月纹高足碗的胎体,形制和纹饰而言,都早过至正型的青花器。在1978年杭州出土的三件元代观音像,都是在青白釉下用青花描绘的眼、眉、发及身上的服饰。据考证,这三件青花观音像的年代应在大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前。在1979年江西景德镇一带发现了四件成组的青花釉红瓷器,这其中还包括俑两件,塔四灵盖罐一件及阁楼式谷仓一件。后两件均带有“元戊寅年”款,可断定为公元1338年所烧制的瓷器。这些早于至正型的瓷器都带有各个特点;一是为青白釉,而非如至正型的“青花透明釉”。

外罩的不同釉层,是区别至正前期青花的特点,不能出现后者之青花透明釉;二是青花呈色灰暗,不如至正型青花发色,深蓝而靓丽;三是早期的青花纹饰简单。那时的青花瓷还没被国人认可和取代流行多年的单色釉器。在至正朝之后,青花器已被国人和世界认同,其制烧水平已达成熟的高峰,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已誉满全球。在元代之时已有大量青花瓷远销阿拉伯国家。一些器型都是国外的定烧器,精美、秀丽、端庄、罕有,在内地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见到。

下面从青花瓷的胎体重量来分析年代。青花瓷瓷胎是从宋代青白瓷中发展而来的。为了使瓷胎在烧造较大器时不变形,当时的窑工、瓷匠创造了“二元配方”,就是瓷石加高岭土,这样瓷胎中的氧化铝的含量明显增加。元瓷胎色及质的特点是:“胎体较白,有粗糙和不吸水的特点”,经高温时,器大而不变形。但也有胎质较细密的器物。

从元青花瓷所用的钴料方面研究,可发现当时所有的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青主要来自云南、浙江、江西等地。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进口青料其铁、锰含量与国产青料刚刚相反,即含铁量特高,含锰量很低。在放大镜下细察,其表面发色浓艳,釉面有黑褐色铁锈斑,铁锈斑点深入胎骨。这种青花发色泛微青,光润透明而非常精美。

元代青花器的造型非常丰富,其品类有各种造型的罐、玉壶春瓶、香炉、象耳瓶等各种式样;碗有敛口和敞口,前者口沿内敛,这种造型仅见于元代青花碗。当时元代烧造的盘,多有折沿、菱花和圆口两种,体积颇大,气势雄浑,看来很适合波斯人席地而、“大把抓食”的习俗。

在器型之后再谈元青花瓷的各类纹饰。元青花共分两类:主要纹饰和辅助纹饰。主要纹饰多在瓶、罐腹部和盘心等部位。余下的部位则绘上其他纹饰。我们常见的纹饰有动物,如龙、凤、鸳鸯、狮子、海马、昆虫等。植物纹饰包括牡丹、莲花、菊花、山茶、灵芝、芭蕉等。其他还有八宝纹、回纹、卷草纹、莲瓣纹、波涛纹,而且一器之中分多层纹饰。在此时人物故事纹才出现,如“三顾茅芦” “萧何月下追韩信” “昭君出塞” “唐太宗故事”等纹饰,为明代纹饰奠定了扎实基础。

元青花瓷的装饰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非常复杂,纹饰之间层层相接,填满整件瓷器的画面,但之间主次分明,给人以华丽、浑厚的感觉。这是元代青花器的装饰特点。那时候又创新了青花釉里红以及单烧釉里红一色瓷。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清瓷器上仕女图的时代特点,如何通过仕女鉴别瓷器年代


中国瓷器上图案种类繁多,以人物和山水居多,而古代仕女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仕女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其丰盈的肌肤与饱满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唐代仕女的流行风格。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有极大的关系。明清瓷器上仕女图的时代特点,如何通过仕女鉴别瓷器年代,概括明、清时期瓷器上仕女的主要特征,来给瓷器断代。

永乐官窑仕女图线条流畅,面目不是很清晰,比例较为合理,有深浅浓淡的笔触痕。

宣德官窑仕女图人物造型准确,线条利落流畅,艺术成就较高;宣德民窑仕女图构图疏密有致,笔法精练,绘法兼工带写,青料不及官窑浓郁。

明宣德 青花仕女庭院碗

天顺民窑仕女图头部浑圆,发鬓高挽,线条虽流畅,但造型不准。

成化官窑仕女图行笔流畅柔和,神态安祥,双勾填色浓淡相间。

弘治民窑仕女图造型洒脱,线条纤细,以勾勒渲染为主。

正德官窑仕女图构图满而不繁,双勾平涂之中有层次变化,衣纹随意洒脱。

嘉靖官窑仕女图绘工不精,仕女比例渐趋合理。

隆庆官窑仕女图多与婴戏组合,画风随意,线条古拙,人物身体修长。

万历官窑仕女图衬景大、主景小,画法不太讲究,人物比例不协调;万历民窑仕女图构图繁缛,缺乏章法,人物造型不准。

天启民窑仕女图人物造型不准,线条亦不流畅。

崇祯仕女图构图疏朗,造型准确,画工细腻,衣衫有梅花状点缀。

顺治仕女图构图简洁,布局疏朗,以庭园秋草为装饰。

康熙仕女图构图较满,主题鲜明,人物高大,形态逼真。

清康熙 青花庭园仕女图盌

雍正官窑仕女图身材和面部修长,背景工整清晰,景物较少,人物比例合理;雍正民窑仕女图多着汉装,面容姣好,线条流畅,色彩不及官窑柔和。

清雍正 仿永乐青花仕女游园图大碗

乾隆官窑仕女图绘工精细,层次清晰,画法多受西洋文化影响, 立体感较强;乾隆民窑仕女图构图繁縟,画面单调,人物造型刻板,有失准确。

嘉庆官窑仕女图承袭前朝风格,但布局不合理,画法呆板,层次感不强;嘉庆民窑仕女图画工粗糙,线条混乱,色彩浓艳。

道光官窑仕女图构图合理,绘工较为精湛,但色彩艳俗;道光民窑仕女图造型不准,神情呆滞。

同治民窑很少出精品,仕女图头部明显较长,前额高而无头发。

光绪民窑仕女图头部较圆,绘工较为精细。

简单的说了一下明清瓷器上仕女图特点,也不知道准不准,就是觉得比较全,分享给瓷器藏友。

元青花瓷概说


(元末明初青花一束莲玉壶春瓶)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定窑纹饰的时代特点及其市场行情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飞龙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由于定窑器存世量相对较大,同类器物价位比不上汝窑和官窑。如图1那种定窑直径瓶,曾有一件类似的器型,早年流失海外,由一个私人收藏家收藏,2003年在伦敦拍卖,成交价229600英镑,这在定窑器物中价位算是比较高的了。从拍卖价格来看,境内外价差很大。在境外,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一件定窑白地牡丹纹梅瓶,海外拍卖估价600万-800万港币。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成交价548000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金代定窑器物的上品与宋定窑价格大体相当。而普通品相的价差较大。目前,由于我国某些规定的限制,国内藏家手中的定窑精品还不能通过拍卖途径面世。各大拍卖公司很少上拍宋-金时期的定窑器物,此类上拍精品大多来自海外回流。

明代青花瓷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早期的胎骨粗松,含灰或含黄,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线条圆劲飞动,有花草禽鸟纹,也有各种几何纹。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钴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以靛青为基调,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胎大多比较白净,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普遍存在缩釉现象。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装饰花纹以自然物为多,如动物、花草等,绘画生动,笔意流畅,用笔简约是其重要特征。

宣德青花瓷胚体为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白净,瓷化程度好,但亦有胎松质粗的。大部分器物为淡卵青釉,釉质润亮,釉表具细桔皮纹,另有部分为灰黄或灰青色。青花料有国较和进口两种。宣德民窑青花瓷的主题纹饰较洪武、永乐朝简单。

正统、景泰、天顺处于宣德瓷雄伟凝重和成化瓷轻盈俏丽的过渡阶段,瓷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个变化过程。釉色肥厚,纹饰自然,装饰纹饰多具写意风格,缠枝和折枝花卉、麒麟、犀牛、仙神、婴戏都是常见的,有的纹饰奇谲怪诞,带有神秘色彩。

成化和弘治民窑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平等青料。青料发色以靛青为基调,淡雅清丽,很少幽深灰黑。除成化早期制品外,几不见明初青花上黑褐色斑点。绘画风格有了变化,笔法既非明早期的纯粹“勾勒点染”,也非完全的明后期的“单浅平涂”而采用了染色的方法,染色俗称“分水”。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这是其时代特点。

明正德民窑青花一般用江西上高县产的名为“无名子”的土青。这类青料呈色带灰,以灰青淡穆为基调,亦有的呈靛青色而色明丽。分水只有淡浓两种色阶,淡色则不能清莹而带浑浊。在装饰纹样上,构图趋于疏朗,已不见满填小叶的繁缛缠枝花纹饰,用笔较为工致,线条细瘦。在纹饰中,缠枝莲仍属常见,开始用阿拉伯文题铭或作装饰。在器物形制上,有一些新创造。

嘉靖民窑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回青”和国产“土青”两种。用回青的青花呈幽菁,用国产土青的则青花发色趋于黑灰。装饰纹样用双钩分水画法,在装饰纹饰上带有道教色彩的内容较为普遍。自嘉靖开始,青花瓷上的题字骤增,除了帝王年号本款外,还有寄托款、吉语佳句等。在形制上,出现了四方罐、瓜楞罐等造型独特的器物。

万历民窑青花瓷的胎质白腻,胎体趋薄,所用青料为几种不同的国产料。青花呈色由于青料的不同而有三种:或为扬艳泛紫;或为青灰沉滞;或为色泽艳丽,色阶清晰的靛青。在装饰纹样上,道教色彩的题材仍占相当比例。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明朗,呈靛青色,分得出浓淡色阶,无黑色氧化斑疤和其他杂色斑疤,不见青花流散现象。明天启民窑青花瓷装饰风格上古朴脱俗,流行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主题纹饰内容广泛,人物刻划采用变形手法,颇具特色。天启民窑青花瓷(包括五彩瓷)绘有一些特有或常见的装饰图纹,如细腿麋鹿、八字树枝、梦幻图景等。

晚明时景德镇所用青料有数种。其中民窑所制日用粗瓷用丰城所产品质较次的青料。崇祯民窑青花发色稳定,呈靛青色,略带幽灰,不见流散。崇祯后期青料研磨加工更细,使青色阶增多。分水沈淡层次分明,色泽也凝翠欲滴。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渲染大多超出轮廓线,成团成片而浑浊淋漓。装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画法上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手段,画风荒诞为其特色。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在元代发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品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造型、胎釉、纹饰以及款识四方面来总结明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弘治青花瓷”的特点


“弘治青花瓷”的特点。

弘治一朝共18年,从史料记载看,官窑的烧造活动并不多,传世实物也较少。从青花瓷器的特征看,弘治青花与成化青花诸多相似,界线不鲜明,如果没有年款,二者较难分辨,古陶瓷界历来有“成弘不分”之说,弘治青花瓷器的特征,只是与成化青花相比较而言,粗看不易察觉。

胎釉:洁白细腻、纯净轻薄。到弘治后期,渐趋厚实,已向正德时期厚胎过渡。釉也为肥厚滋润型,色泽白中泛青(有人又细分为灰青类、卵白类、亮青类,其实差别细微),特别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这是与成化釉的不同之处。

器形与工艺:仅见盘、碗、三足炉、卤壶等少数几种,是明代各朝传世品中最少的。器形仍然规整精致,轻巧则不如成化瓷。工艺上,挖足比成化瓷略浅,足较矮。碗、盘底下塌成凹底,由于足较矮,所以有些碗、盘底部下塌部分跟圈足一样可接触台面,个别甚至比足还凹下,致使足接触不到台面。碗、盘的塌底现象是弘治瓷一个重要特征,为古瓷鉴定者们所重视。

青花料:青花呈色为青中偏淡,可能是继续使用国产平等青料的效果。其着彩方法,除少数用小笔触上色外,多数为一笔涂抹的办法。前期几乎与成化青花无区别,后期则色泽较浓,发灰暗色调,已向正德青花过渡了。

纹饰:大体与成化青花一样,构图疏朗,笔法纤细柔和。到后期,则见浓墨重彩似的粗犷的线条勾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婴戏、仕女等为多,常见云龙、海水龙、双龙抢珠、莲池龙、团龙、飞翼龙、莲池游龙及松竹梅、月影梅、缠枝牡丹、花捧梵文、海马纹、折枝花果、折枝花鸟等。弘治青花纹饰画法有两个特征:一是所画缠枝花、折枝花,叶密而小;二是菊花、牡丹花叶画成“个”字。

款识:弘治朝官窑瓷器,都是“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但极为少见。

元青花瓷匚也


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古人净手之器,一件出土文物,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完好无损,莹润光泽,不可多得。

青花瓷,仿古代青铜造型。《左传》中有“奉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 是古代 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前有流,后有,底部还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或无足,无足的 很像瓢。这件元青花“瓢”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平唇,口微敛,腹部稍鼓。外口沿边和内壁近底用青料各绘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花朵。纹饰简洁,线条流畅,颇具民间风味。釉色白而微青,晶莹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浓艳,并有深色斑点。胎质细腻坚实,在口沿和底部无釉处,均见有“窑红”。窑红又称“火石红”或“枇杷红”,是元代瓷器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它的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很明确。当时使用的青料有两种,进口和国产的。进口的料绘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多用于大件青花器。国产的青花色调与进口的显然不同,不浓艳,也没黑斑点,纹饰比较简单,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瓷,元、明时期南北各地窑场都有烧制,传世的还有青白瓷、釉里红等品种,以景德镇烧造产品最佳。然而,元青花瓷器却发现很少。像这件造型规整、纹饰鲜明、釉色透亮、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瓷,十分难得,是研究元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


“海捞瓷”是收藏市场上对于从海底打捞出水的瓷器的一种称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曾经有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从而将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个个历史碎片重新捡拾起来。特别是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经过7年的保护性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海捞瓷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日,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胡智勇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表示,海捞瓷品种多样,有些精美程度堪比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海捞瓷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胡智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是,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三是,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再论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组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再论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组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