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的古窑

景德镇的古窑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2

景德镇古代瓷器。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竺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到70%。器形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烧制,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该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钧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形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叠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的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拭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的“枢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明代只见青花和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家都有这类器物出土。湖田窑经过初步挖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世人瞩目,有“世界陶瓷文化宝库”之称。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的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江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小,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为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两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时代御器厂的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锦窑、匣窑、青窑,这里的风火窑是总称,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钧”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过宋朝有,明朝也。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唯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唯碗口周描一二圈者称白饭器。又有敝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编辑推荐

景德镇唯一五代时期陶瓷古窑遗址 惊现浮梁景德镇


有着上千年的制瓷历史,炼制陶瓷的窑炉一直是陶瓷考古专家研究的对象,近日,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村民就挖出了一座古窑遗址,考古专家现场查看后发现,这是目前发现的景德镇唯一一个五代时期的陶瓷窑址,对确定景德镇最早的制瓷年代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

这个位于山坡底下的洞口,是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一位村民建房挖山时挖出来的,洞内的碎瓷片引起了村民的注意。熟悉陶瓷烧制的村民觉得这个窑址有些奇怪,因为整个窑洞都没有用砖头,而直接就是山上挖出的一个洞,而且祖上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里曾有人烧制瓷器。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窑洞就像一个半圆,洞内的泥土已经变成了黑色,地上还残留着不少青色的瓷片。那么,这个窑洞到底是不是有历史意义的古窑遗址呢?

记者最后找到了日前曾到现场考察过的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专家李一平。李一平介绍,根据出土器物的造型和装烧形式判断,这是一个五代时期的一个陶瓷窑址。李一平告诉记者,原来景德镇也发现过五代时期的瓷窑遗址,不过,那些遗址都有多个朝代的烧制痕迹,不能证实就是五代时期建的。而此次发现的这种单一的五代窑址从考古的角度来看,目前在景德镇是唯一的,对确定景德镇最早的制瓷年代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

景德镇镇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


景德镇陶瓷始自汉代,有二干多年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陶瓷制作流程中有七十二道工序,我们玉岭陶瓷现保存的工艺有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颜色釉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春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还有是根据模型,用泥附着在模具内,用手拍打成型。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坯体放在中心的木桩上,师傅根据坏体的外形及尺寸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来旋削坯体的多余部分。基本没有什么测量工具,控制坯体的外形、高低、厚薄等几何尺寸,靠得是眼观、手摸、耳听。“眼观”、“手摸”似乎还可以理解,但耳听是怎么回事呢?所谓耳听就是用“弹指听音”的方法来确定坯体的厚薄。旋坯师傅根据坯体不同部位,不同厚度,指弹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决定何处下刀,旋削多少。

晒坯:是将拉坯成型的半成品置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不能急于暴晒,否则会导致排水不均造成坯体开裂。

雕刻: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装饰: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烧窑:烧柴窑时间过程22—24小时,温度在1280--135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全由把桩师傅决定。 气窑烧瓷的时间在10-12小时,点火后根据温度计显示温度决定停火。

颜色釉: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柴窑因其外形似半个鸭蛋覆盖于地面,因此又称蛋形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习惯称柴窑。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了。

在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镇窑里不同窑位的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柴窑就已经停烧了。

目前只用松柴做燃料的柴窑,却只剩八到十家。而在这仅剩的几家柴窑中,常年烧制瓷器,以生产为目的的柴窑,就只有我们“玉窑”了。2008年5月,我们被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烧制柴窑要经过满窑,烧制,降温,出窑四个步骤,为期4天。

满窑是将要烧制的品种泥坯放到匣钵内,根据产品特点放到所属温度的区域。满窑结束后要将窑门用耐火砖砌好,砌到投柴部位留出投柴口,在规定的高度留好看火孔。外表用窑里烧过的余泥过细筛后和水成浆涂糊表层,以防漏风。

满好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了,柴窑的烧制过程中,从点火到窑温上升到1000度,仅需要3个小时,而从1000度到1200度,需要5个小时,而从1200度到1300度,也需要5个小时。在柴窑烧制的20~24个小时内,窑内温度和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我们在烧制过程中没有温度显示器,窑温的判断只靠“把桩人”的一双肉眼和一口唾沫。

目前在我们玉窑生产基地把桩的老师傅胡家旺,已经70岁了,是个从事陶瓷行业50多年,烧窑30多年,把桩20多年的老师傅了,也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柴窑技艺传承人”。在景德镇,他绝对是“国宝”级的老艺人,被称为“景德镇最后一位把桩师傅”。经过20—24个小时的烧制,耗掉近10个立方的松柴,烧窑过程结束后要进行降温了,需要再经过20----30个小时,窑内余温才能降到可以进窑取瓷的温度。

出窑

因柴窑烧窑使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风格。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形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元(1279-1368)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元代窖藏出土

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首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构思别具匠心。

20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北京的城市改造,元大都遗址的探寻、勘察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十几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清理下,逐渐显露出真容。随着发掘深入,更为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在六铺炕地区元代居民遗址的清理中,一个神秘的地窖被发现,而这个窖藏中,一次就出土了10余件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造型奇特的青花扁壶。因为它的壶嘴是一只凤头的造型,因此,人们就给它取名为“青花凤首扁壶”。

景德镇高岭土的传说


景德镇烧制瓷器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在中国瓷器行业的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景德镇有着高超烧造技艺,有很多珍贵的传世收藏品,现代也有很多精美的艺术品。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就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得高龄山,关于它的传说也有很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景德镇高岭土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高岭村有一家姓盛的穷苦夫妻,他们靠着红薯、萝卜和野菜过活,日子过得非常苦。盛家夫妻日子虽然清苦,但心地却特别善良。听到谁家揭不开锅,他们就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出点口粮送去。因此,村里人都称他们是“好心的盛家”。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一天清早,大风凛冽,雪花纷飞,盛家男人正抱着柴禾推门向外走,突然看见屋檐卞躺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只见老汉衣衫破烂,冻得瑟瑟发抖,并在痛苦地呻吟着。盛家男人急忙放下手里的柴禾,上前把老汉扶进屋。他边脱下自己的破棉袄,给老人,盛家男人问: “这位老人家,您是哪里人?这大冷的天,出门来做什么?”那老汉深深地叹了口气,答道:“我家住在很远的地方,因为给地主老财逼得生活不下去了,只好出外投亲,没想到会病倒在这里。”男人一听,忙安慰说: “老人家,您别急,先在我家把病养好了再走吧!”

那老汉感动地点点头。这时,盛家妻子端来了一碗热开水,送到那老汉跟前,请他喝下暖暖身子。老汉摇头说: “我实在是太饿了,就想喝碗热粥。”

这对夫妻听了,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家的米缸,早就空了。盛家妻子看到老汉饥饿 饿痛苦的样子,心中不忍,就只好去邻居家 借了一把米.熬了一大碗粥给老汉喝。 热腾腾的米粥端到了老汉的面前,饿急 了的老汉一口气就把粥喝光了。

说也奇怪,老汉把这碗粥一喝下去,脸顿 时红润起来,精神也好了,病也好像烟消云散 了。这时,只见老汉站了起来,把破棉袄还给 盛家男人,说: “好心的盛家,你们真是名不 虚传。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们的,我走后,你 们可以到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上一口气挖上九九八十一锄.你们就会挖到白色的土,用那土 烧成的瓷器能跟玉器一样值钱。”说完,那老汉就不见了踪影。

随后,盛家夫妻真的扛起了锄头,上了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奋力举锄挖了起来。 一锄,两锄……三十、四十…….挖到九九八 十一锄时,奇迹出现了:那黑沉沉的泥土,一下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盛家男人用手捧起来一捏,哈,软软细细的,还亮晶晶地闪着银光。这下可乐坏了盛家夫妻俩。他们按照老汉嘱咐的话,将挖起的细土做成一个个碗和杯的坯子,放进窑里一烧,果然个个晶莹洁白,真是像玉器一样。

从此,高岭村的穷人们在盛家夫妻的带领下,改行挖土建窑烧瓷器了。松山因地处高岭,就改名叫高岭山,山上的瓷土,就叫做高岭土了。

清代景德镇窑带托盖碗的精巧之美


清代饮茶风尚与明代无异,饮茶主要用盏、壶之类,除此之外,盖碗也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盖碗出现于康熙时期,到中晚期出现了盖碗加茶托的“三件套”。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到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清代景德镇窑大量生产带托盖碗,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单色釉等。

镇江市西津渡清代遗址道光年间瓷器窖藏,出土近100件套瓷盖碗、果盘等残器(图1),其中茶碗有冬青釉和青花两种(此地原是一处唐至清的官署遗址, 窖藏坑的表土层发现很多红烧土,有可能当时此地失火,而将这批茶具就地埋藏,此处当为渡口接待官方客人的处所)。

如这件清代景德镇窑冬青釉带托盖碗(图2),高11.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5.4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腹弧收,圈足;盖捉手、碗足内有的仿“大清嘉庆年制”款,有的为画押款。冬青釉即青釉器,查看清代以来文献,记载青釉器名称较多,有豆青、东青、粉青、龙泉釉等。唐英《陶成纪事》载:“一仿龙泉釉,有浅、深二种。一仿东青釉,有浅、深二种。”但很难细分,一般将呈色深且浓者称为“豆青”;呈色稍淡、青中略泛绿者称为“冬青”;色泽更淡、青中泛粉白者,称为“粉青”。 

再如这件清景德镇窑青花缠枝喜字纹带托盖碗(图3),高11.4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4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托,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有的在盖捉手、碗足、托足内有“大清道光年制”款。青花盖、碗、托外壁绘对称的三组“喜”字,间以缠枝灵芝、蝙蝠纹。 

镇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清代景德镇窑白地粉彩人物纹带托盖碗(图4),通高9.7厘米,盏口径12厘米,足径4.3厘米。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器敞口,深腹,圈足。托口沿外撇,中空,圈足。盖捉手、碗圈足内有仿“同治年制”官窑款。整器绘西厢记人物故事。碗盖画面为庭院深深,芳草青青,手执折扇的张生、莺莺与红娘正站在庭院中说着什么;碗腹画面为张生手执折扇与前来送别的莺莺情别,赴京赶考。

带托盖碗茶具盛行于清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喜用带托盖碗,主要是既可以防灰尘落入碗内,又可防烫手。

景德镇窑青白釉加彩观音瓷坐像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