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家里的瓷砖 > 导航 >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记陶瓷绘画大师邵天助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记陶瓷绘画大师邵天助

家里的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9-02

家里的瓷砖。

陶瓷绘画大师邵天助

景德镇陶瓷名扬天下,除了陶瓷烧制工艺堪称一绝,其绘画工艺也享有盛誉。谈到陶瓷绘画,就不能不谈到邵天助。他以其卓尔不群的绘画工艺,不仅为景德镇赢得了经济效益,也圆了自己追求艺术的一个梦想。

出生于1947年的邵天助,从小喜欢绘画,1968年从江西工业大学毕业后,邵天助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做政宣干部,但在繁琐的工作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要圆自己绘画的梦想。做了8年的政宣干部之后,1976年邵天助毅然投入到绘画事业中,从1976年到1978年,他在自家狭窄的屋子内潜心研究陶瓷绘画艺术,成为当时景德镇宇宙陶瓷厂美术研究室中陶瓷作品最多的一位。1979年邵天助设计绘画的陶瓷彩盘,在景德镇的陶瓷比赛中获得“百花奖”。1989年,邵天助潜心创作的粉彩陶瓷花瓶《麻姑献寿》被台湾的一位商人看中,但因为价格问题,商人没有买。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这位商人从台湾带来了一个24寸大彩电送给厂里,而且还与厂里签了几百万元的单子。之后,邵天助先后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用瓷、第十一届亚运会小型茶、咖具用瓷以及《国徽瓷》等重大设计。1997年两件陶瓷作品曾作为国家礼品送给外国友人。

在哈尔滨已经小住一段时间的邵天助,非常喜欢这座城市。每天忙于创作的他,到哈尔滨四处写生,获取创作源泉。他现在已经创作出《斯大林公园》、《索菲亚教堂》等多件反映哈市风土人情的陶瓷艺术作品。今年已经61岁的邵天助说,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天如果不进行艺术创作就像少吃一顿饭似的,心就有些发慌。现在邵天助除了精心研究工笔人物、亭台楼阁以及现代装饰以外,就想能够把腐蚀金斗彩工艺传承下去,让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陶瓷从72到1的转变


每年,全球瞩目的拍卖行的高价珍品,必有出自景德镇的官窑瓷器,这些没有个人名款、甚至很多连底款都没有的器物,以现代人最为在意的方式——价格,来使这个一千年来,始终是中国制瓷中心的城市蒙羞。

同样让景德镇感到惭愧的,是瓷都的称号让位于佛山、德化,大量的卫浴、瓷砖、盘碗盏碟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货架;而讲究品位的人,爱上了唐山的骨灰瓷;在传统的影响下,喝茶的痴迷于宜兴紫砂泥料的养成变化。说起景德镇,人们的心里想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故事。景德镇像欧洲一样老了,再也不能引领陶瓷消费潮流,继续成为全世界爱瓷者的朝圣地。祖宗的饭好吃,倒是从樊家井流出的仿古瓷器,占据了各地古董店的半壁江山。我曾在广州一个古董店,很诚恳地问老板,有没有比较好的仿古作品可以出售,他指着一地的元青花,很认真的告诉我,我没有新东西,都是老的。另外,不止有一个人问我,你所给我看的这个瓷器,和街心公园扯着“景德镇陶瓷精品大卖”里的东西比,有什么区别?南京某陶瓷艺廊曾在某艺术馆做当代陶瓷名品的展览,我有幸参观,只见到在一堆灌浆坯的器物当中,几尊佛教主题塑像有些鹤立鸡群,艳丽穷工,让我徒生“膜拜”之意。在景德镇,市中心的陶瓷大世界对面的莲社北路上,有专门给外地人开的各家陶瓷店,“大师”作品在此汇集,这些恐怕就是人们眼中的景德镇。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作为丝绸之路的最大宗产品,陶瓷的工序是复杂的。正因为国外在仿制陶瓷时,从泥料、成型、装饰、釉料、烧成等诸多环节中都存在着技术瓶颈,迟迟不能突破,景德镇才能独立鳌头数百年。景德镇很早就成为手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典范,陶瓷生产上下各环节都单独成为产业,并互不侵犯,甚至互不了解。在以乡土宗亲为人际关系纽带的时代,景德镇本地及周边府县的工人们,很自然地围绕着陶瓷生产,形成了不同的行会组织。陶瓷以手相传递,行业相对自我封闭,拉坯者不利坯,利坯者不会去抢挑坯的生意,青花五彩,各有能工巧手。国外消费者的订单,随洋流和海风而来,趋水路经昌江直达景德镇。和今天的中国生产ipad和牛仔裤不同,那个时代,景德镇占据的是利润的上游,景德镇是被山寨的对象。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如今我们被卷入了机器大生产时代,艺术品被复制的时代。当年则是手工时代的大生产,尽管也会采用先进的水力机械来进行碎矿、制釉,但机器尚未使人一蹶不振地忙于应付,生产还是以人为中心,所有的陶瓷制品,自然地带上了人的温度。

工业时代只会使需要的人手更少:在德化,先进的机械制坯,只要把泥料放入置料口,加工好的瓷坯就会源源不断的产出,极大地节约成本。在佛山,庞大的车间有自动的机械喷淋釉水,马桶成品如山堆积。GDP的时代,手多必败。

面对72双手在当代陶瓷产业中的失败,景德镇也往往推举出另1双手来——“大师”之手和“陶艺”之手。在当今的体制中,“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是能搅动市场的两只大手,不谙艺术之人,往往被名号所迷惑,以为由政府部委评出的大师,必出精品,也一定“值钱”。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是严谨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却在去年录入了景德镇的书记,一时坊间热议不表。依附于这两大师之下者,则有门徒若干等,又各成其师。以下统称“大师”们。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不少“大师”其实只能承担72双手中的一双或几双手的功能,而更多的“大师”其实默默无闻——可曾有国家评出拉坯大师和装坯大师或装窑、烧窑大师呢?

因为按照正统的观念,陶瓷的装饰部分——绘画装饰、色釉装饰、雕塑装饰等,更接近或等于学院中的“美术”相关范畴,而其他部分,练泥、补水、拉坯或利坯,则是一种低附加值的苦力劳动。这些从业者,只能被称之为“师傅”。如同我们在面对一副书画时,并不去关注纸墨的作者一样。然而陶瓷并非书画,陶瓷对器形、材质、装饰、烧成的要求是相等的,其中任何一项成为短板,意味着全面失败。况且陶瓷有着不同于书画的语言和表现力,又有着书画不具备的平民特性——自有陶瓷始,主要承担的还是器皿的功能。历史上被创造出来的陶瓷实用器皿,却往往在博物馆,享受着和那些署名的大艺术家作品同列的地位。以景德镇为例,一件宋代的湖田小粉盒上体现出的迷人魅力,带给人的艺术享受,要远高于某些当代“大师”的“作品”。宋代小粉盒的艺术力量,正是这些不知名的“手”共同创造的结果。

将陶瓷美术化的倾向和市场一起共同造就了景德镇目前之怪现状:以美术凌驾于陶瓷工艺之上,又尤以绘画当作陶瓷语言的最高表达。一部分陶瓷创作脱离实用的需要,被仅仅当作是瓷画和昂贵的陈设,而体制养成的“大师”辈出,模仿和不思进取成为主流。玄乎其神的炒作、自以为是的派头,让人摸不着门道的价格,都硬生生地阻断了普通人和工艺之美相逢的可能;另一方面,大批量的作坊学徒工陶瓷横行,贴花、灌浆,瓷器被像牛仔裤一样地大量生产出来,同样失去了昔日景德镇陶瓷最可贵的工艺特性,变得面目全非,消费者则面对一堆粗制滥造的器物失去辨别力。

不过,并不至于对景德镇彻底失望。想了解景德镇,你可以到昌江广场去。新修的路面虽然坑坑洼洼,却可以轻易地走到景德镇正在变化中的三个地点:老厂、雕塑瓷厂、陶阳新村,这三个地点实际是由两个中心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告诉你,这三处地方汇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艺作家,你不要觉得惊讶。而景德镇的将来,并不是要去生产廉价的瓷器,而是维系于陶手的手上。所以尽管在GDP上无法和佛山德化抗衡,景德镇却不会永远堕落下去。救赎景德镇者,一是景德镇自身深厚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积淀,二是中国陶艺的渐兴,三是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

对中国人来说,陶艺还是新的,只是中国享有瓷器之国的美誉,国人对陶艺的了解,普遍还在于小朋友课余捏泥巴。景德镇其实也不是了解陶艺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老师们,虽然不乏陶艺家,却始终是在学校和学术的圈子中做陶艺,作为舶来品的艺术门类,油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尚不能成大气候,何况陶艺这个小兄弟呢。如果说景德镇传统陶瓷是过手七十二,那么,纯粹的陶艺,就真的似乎是一,陶艺更多的属于个人的创作,从练泥、拉坯、修坯、装饰、配釉、罩釉、烧制,一个人负责到底。至于艾未未在景德镇定做1亿颗陶瓷葵花籽,烧成后运到伦敦铺开就展览,展览就大卖的“当代艺术”,连景德镇陶手都觉得震惊——那是艾未未啊。

更多的人是亲自到景德镇来做陶艺,除了景德镇陶院的师生,八大美院的陶艺学生都有在景德镇做工作室,央美的坐着Z67离开文化的首都北京,在陶艺的首都景德镇成立Z67工作室;国美的工笔高手,静悄悄地在新厂的民宅里画宋代的花鸟和人物,不过这次,他们不要绢或纸了;鲁美的姑娘们,做出青花的项坠、青釉镂空的首饰,满足自己的美,才能把美传递给其他人。牛人李飞的壶经常出现在好几家店里,这个对青釉和壶型深有研究的年轻陶艺家是内蒙人也是景德镇人……

景德镇的再度国际化,已经不是外国传教士来偷师,而是来创作、展览和交流。香港的乐天陶社,在倒闭的国营雕塑瓷厂租下旧厂房,接待来自全世界的陶艺家来访问或者驻场创作,在乐天,一个叫Dryden的美国陶作家,壶越做越小了——他开始喝中国的功夫茶,他的壶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壶,用才能明确需要,符合需要的美是体贴人心的真美。兔年,Dryden和所有的陶手一起,参加乐天陶社的年度生肖陶艺展——“一人一兔”展,他自己拉坯的盘子上,画的兔子在追逐逃跑的胡萝卜。从Dryden的作品中,我看出,“景德镇国际化”这个词的真意,就是在景德镇的世界陶艺家做出新的景德镇陶瓷。

每周六,年轻的陶艺家们到雕塑瓷厂乐天陶社门口摆地摊,把自己学习中的作品交换成生活费,慢慢的人气汇拢,乐天接手改名为“乐天周六创意市集”,在乐天的扶持和推动下,这里成为了中国陶艺的创作和交易中心。而除了周六,围绕乐天开的小店也别有风情,“山石”的王平来自绍兴,他阶段性的制作重点是酒具,如今老酒要新瓶来装;蝉工坊是小蕾和志权,小蕾是从河北燕山大学来的“景漂”,大学教师家庭成长的她,做出的日用器皿有着宁静而鲜艳的气息;乐天的老板当然是陶艺家,年轻的陶手提到郑祎,再玩世不恭的都会流露出敬意……

我是不是可以把景德镇比作昔日的圆明园和宋庄?相似处或者仅限于艺术,不同处却更多,因西画的语言全来自西方,叙述方式亦不少是翻版,再者油画本身是纯粹的美术;陶艺同为舶来品,其语言却几乎都能在景德镇的传统中找到,现在的景德镇陶艺,正是在传统的72手基础上进行的1手创作,优势不言自明。日本陶艺自民艺运动后得到迅猛发展,才会在世界享有盛誉,景德镇陶艺唯一的不明朗处,恐怕就是没有它的栗宪庭和柳宗悦。

汝官窑研究手记


汝窑的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斜开片和鱼鳞纹是汝窑的一个创造,也是汝窑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在中国古代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窑场虽然不止汝窑一家,但也为数不多。

斜开片的主要特征是,其形貌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釉色的浓淡深浅与釉层厚度密切有关,釉层厚釉色就深,釉层薄釉色就浅。斜开片形貌多变的原理与斜开片一侧釉层厚度的变化有关。断面观察的结果表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照射到斜开片上时,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很薄,故色调明显比周围其他部分浅,结果就形成一条宽度为0.5~1毫米的接近无色透明的白边。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

斜开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数条平行,有的两三条以一定的角度连接起来,也有的四五条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称之为“鱼鳞纹”。如果光线的角度合适,则构成鳞片的几条斜开片都出现白边,颇似鱼鳞的周边;而白边以外的部分都呈青绿色,好像鳞片本身,与鳞片紧靠的直开片没有白边,好像鱼鳞的根部。鱼鳞纹周边与鱼鳞本身存在色调反差,特别是两条斜开片的交角处形成的白边特别明显,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斜开片的方向不固定,所以在转动瓷片时,就有一批新的“鱼鳞纹”显现出来,而原来的一批“鱼鳞纹”则逐渐隐没,时隐时现,变化无穷。

汝官窑中有天青釉色又有密集鱼鳞纹的产品尤为难得。

斜开片形成的大致规律

根据对大量碎片的观察结果,斜开片的形成大致有如下一些规律:

1.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开片大部分都是又粗又长的直开片,没有斜开片。在冷却后期形成的开片则大部分都是小的直开片。这些大、小直开片构成的网络把整个器物上的釉分割成许多个小区,斜开片则是在出窑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或放置过程中在这些小区内形成的。这些斜开片在延伸过程中,一触到网络上的直开片或其他斜开片就被阻断。所以斜开片都是既短又细的小开片,其长度一般介于5至8毫米之间,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

2.斜开片大多出现于正烧的天青釉和微生烧的粉青釉上,而生烧的月白釉和过烧的豆青、灰青、虾青釉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不明显。

3.有些内外施釉的产品上,往往器内有斜开片而器外则没有斜开片,内外两面都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

4.不是所有汝窑产品都有斜开片,只有在少数产品上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5.除了汝窑外,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生产的瓷器也有斜开片。

6.斜开片的产生与釉层厚度有关。汝窑的釉层厚度一般在0.5~0.8毫米,只有达到这样厚度的釉层,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斜开片,器口部位的釉太薄,就不容易产生斜开片。

斜开片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有资料这样阐述:“直开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更快,因而釉受到张应力,冷却到200℃以下时,釉已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弹性,当釉的张应力的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就产生开裂,此时出现的裂纹都是又长又粗的直开片。一系列大的直开片的产生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得到削弱,但在局部胎釉之间仍有残余张应力存在,残余张应力的强度较弱,不足以产生大开片,但是会在出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产生小开片,小开片又短又细。大部分小开片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师瓷:艺术收藏的天坑级陷阱


原本这样一个话题本不值得讨论,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专业藏家是并不会把所谓的“大师瓷”这一类工艺品当艺术来收藏的。但近期一类热门话题,将“大师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央媒体将“大师瓷”与雅贿挂钩,在深入反腐败斗争中,确实抓住了一个大要害。当所有有识之士为此拍手称快的时候,我却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帮了倒忙。

“雅贿”一词故名思义,第一是“雅”,第二是行贿。“雅”就是有品位,“行贿”就是送值钱的东西。“雅贿”这个词语用在“大师瓷”的身上,实际上是从侧面把“大师瓷”定义为既高雅,还值钱的东西。这恐怕是属于打老鼠把猫害了的蠢事。打的“老鼠”是腐败,害的“猫”是陶瓷艺术的“正视听”。

“陶瓷艺术”这一桂冠,长期以来,被所谓“大师瓷”这类伪艺术所霸占,导致绝大部分公众一谈到“陶瓷艺术”,首现想到的,就是那些“花瓶”。甚至于一些收藏陶瓷艺术的俗语都变成了“搞几个瓶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它已经长期阻断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让陶瓷艺术原本是中华文明的母语系统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旁落他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大师瓷”,其实只是工艺品,而且在文化上说,属于“近亲繁殖”的文化肿瘤。原本是个陶瓷文化的累赘,现在因为贴上“雅贿”的标签,大有名正言顺要继续充当陶瓷艺术的主体的意思。这让收藏界面临一个天坑级的巨大陷阱。其实“大师瓷”之类的工艺陶瓷,只是一种民俗的东西,它甚至不属于非物质文化。“大师瓷”的批量生产式的“创作”,大量的代笔代工行为,毫无艺术创作新意的其他门类艺术的抄袭。这样的工业化产品,如何具有严肃艺术品的价值?“大师瓷”的所谓创作,就是买别人现成的坯子,抄袭几笔纸本的画面,这样的行为从学术上看,严格说属于反陶瓷的。陶瓷本身成为了画画的载体(我们就不说某些“大师瓷”其实就是涂鸦),它如何成为主体性艺术?如果这样就是陶瓷艺术,那水墨画就是纸的艺术,油画就是亚麻布艺术了!

所以,我不禁为那些收藏者担心,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这几乎就是灾难性的。“大师瓷”作为工艺品,说高点,最多值三五万,还是确实具有创造性设计特征的原创的东西,那些抄袭纸本画的、长期以来一个题材,甚至一个构图,一种内容画到底的涂鸦,甚至价值更低。这让动辄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的收藏者,看得见的,必将血本无归。“大师瓷”值钱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骗局,若还贴上“雅贿”的标签,这一谎言还真一时没法结束了!

评论:“大师瓷”艺术收藏的天坑级陷阱


原本这样一个话题本不值得讨论,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专业藏家是并不会把所谓的“大师瓷”这一类工艺品当艺术来收藏的。但近期一类热门话题,将“大师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央媒体将“大师瓷”与雅贿挂钩,在深入反腐败斗争中,确实抓住了一个大要害。当所有有识之士为此拍手称快的时候,我却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帮了倒忙。

“雅贿”一词故名思义,第一是“雅”,第二是行贿。“雅”就是有品位,“行贿”就是送值钱的东西。“雅贿”这个词语用在“大师瓷”的身上,实际上是从侧面把“大师瓷”定义为既高雅,还值钱的东西。这恐怕是属于打老鼠把猫害了的蠢事。打的“老鼠”是腐败,害的“猫”是陶瓷艺术的“正视听”。

“陶瓷艺术”这一桂冠,长期以来,被所谓“大师瓷”这类伪艺术所霸占,导致绝大部分公众一谈到“陶瓷艺术”,首现想到的,就是那些“花瓶”。甚至于一些收藏陶瓷艺术的俗语都变成了“搞几个瓶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它已经长期阻断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让陶瓷艺术原本是中华文明的母语系统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旁落他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大师瓷”,其实只是工艺品,而且在文化上说,属于“近亲繁殖”的文化肿瘤。原本是个陶瓷文化的累赘,现在因为贴上“雅贿”的标签,大有名正言顺要继续充当陶瓷艺术的主体的意思。这让收藏界面临一个天坑级的巨大陷阱。其实“大师瓷”之类的工艺陶瓷,只是一种民俗的东西,它甚至不属于非物质文化。“大师瓷”的批量生产式的“创作”,大量的代笔代工行为,毫无艺术创作新意的其他门类艺术的抄袭。这样的工业化产品,如何具有严肃艺术品的价值?“大师瓷”的所谓创作,就是买别人现成的坯子,抄袭几笔纸本的画面,这样的行为从学术上看,严格说属于反陶瓷的。陶瓷本身成为了画画的载体(我们就不说某些“大师瓷”其实就是涂鸦),它如何成为主体性艺术?如果这样就是陶瓷艺术,那水墨画就是纸的艺术,油画就是亚麻布艺术了!

所以,我不禁为那些收藏者担心,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这几乎就是灾难性的。“大师瓷”作为工艺品,说高点,最多值三五万,还是确实具有创造性设计特征的原创的东西,那些抄袭纸本画的、长期以来一个题材,甚至一个构图,一种内容画到底的涂鸦,甚至价值更低。这让动辄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的收藏者,看得见的,必将血本无归。“大师瓷”值钱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骗局,若还贴上“雅贿”的标签,这一谎言还真一时没法结束了!

当代收藏从大师作品入手


对当代艺术陶瓷来说,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收藏如何入手,怎样看待的现状,理解当代的价值,又都是横亘在每一位收藏者面前的难题。日前,记者记者对话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他认为,目前当代精品价格有所回落,2014年市场有望回暖。

已是硬通货

记者:目前,当代市场价格如何?

杨飞武:去年以来,中档陶瓷销售很差,反而是两头销量向好。精品价格稍降,原来一件10万元左右的工艺品现在可能降到了7万-8万元,但销量更好。价格可能还会升,所以要投资收藏的话就要趁现在。

记者:现在在景德镇,因为许多金融机构介入,陶瓷也成为硬通货。哪种作品容易流通?

杨飞武:比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只要不是代笔的或者批量生产的,很多机构都在收购。此外,一些有祖传技艺的年轻工艺师,外界知道其作品升值空间大,也会比较抢手。而那些自学成才的工艺师,若作品独一无二,也会有机构买进,甚至炒作。

“油画风”瓷器上海受追捧

记者:当代和传统风格有何不同?

杨飞武:技艺大多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的大师很多都是“画二代”。他们基本上都是学习传统工艺,有局限,但仍然卖得很好。

而像解强这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就比较创新,称之为综合彩绘技艺,能与现代家居装修风格相协调。有些是用颜料画上去的,有些是直接涂釉上去,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的综合。传统的绘画基本上就是走国画那种线路,工笔或是大写意。而现代的作品像装饰画,有点油画的风格。

记者:创新的市场接受度如何?

杨飞武:在上海卖得很好,上海人更容易接受现代风格。岭南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更喜欢牡丹、红棉、荔枝这些题材。而北方就喜欢青花、仿古山水或者淡雅的写意画。

今年精品市场看好

记者:当代景德镇名家陶瓷作品稳涨不跌吗?

杨飞武:对,大趋势是不会跌。今年的行情被看好,可能会上涨。因为现在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又有很多金融机构介入。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弄个陈列馆需要收藏的东西也很多。另外,私人收藏现也多起来了,所以预计今年的行情会更好,但仅限于高档工艺品。

记者:那该如何选择当代?

杨飞武: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从高位收起,比如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作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最保险。此外,有些年轻工艺师画得很好,师承也不错,价位低的话可以收藏。

但是,外面是有一些仿制品,图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网纹。还有很多街边店卖的,大多是用批量注浆坯印刷的,这些就不要贪便宜购买,现在基本没有捡漏的可能。

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


提起宋代五大名窑,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官、哥、汝、钧、定”确实是陶瓷史上的一段辉煌,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尤其是收藏者来说真是津津乐道,备加喜爱。

可是人们对五大名窑的历史还是知道的不多,且存在许多悬案,例如北宋的汝窑在哪里?南宋有没有汝窑?哥窑的窑址在何处?官窑应该指哪个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官哥不分从何而来

无论从文献上、书刊上还是图录上看,都有官哥不分的现象。如图录或权威刊物或专门论述或拍卖图集上都会出现官窑器当哥窑器介绍或把哥窑图片指作官窑瓷,这样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多。

从文献上更是如此。诸如明人的《遵生八笺》中就有“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缮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明人早就没有把官、哥两器分得开,当今人更难区别了。

在陈德富《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也是这样论述,“北宋官窑,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省博物院……收藏有一批青瓷,基本特征是釉色粉青为主,大开片,部分‘铁足’”。在李辉柄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把传世哥窑特征描述成:“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有带粉红者,色浓者深如粉红。色淡者浅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从以上这些描述中其特征体现为有的是官窑特征,有的又是指哥窑。没有严格的区别,使读者很易混淆。笔者认为要搞清“官哥不分”问题首先要把官窑、哥窑的窑址搞清楚。

二、官窑与哥窑各在何处

官、哥、汝、钧、定是五大名窑,各自成体系的吗?

笔者有些怀疑!研究人员到今天没有发现汝窑的窑址。而且把汝窑定名为“官汝窑”。这个“官汝窑”的出现使我对“官”字产生了疑惑。我想知道“官窑”这个“官”字是指独立的窑名——叫“官窑”,还是泛指为官家生产瓷品的都叫“官窑”。如果是前者,有独立的窑名叫“官窑”,那五大名窑是并存的,如果是后者,无论你汝、钧、定都可以加个“官”字来称呼,那么五大名窑可能只应称四大名窑了。

如果非要认为是五大名窑那就必须找出官、哥、汝窑的窑址。

事实上要找到哥窑和汝窑的窑址都很难了。

又从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得知,人们目前只能知道官汝窑在汴京,但还是找不到窑址。南宋有没有汝窑?笔者不敢断定,但可以肯定南宋的汝瓷远比北宋的多得多。哥瓷传世品也不少,从这些数量来看,哥窑只可能在南宋。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找出答案,且应该有个答案。

从李辉柄研究的结论“南宋官窑在郊坛下,传世哥窑是修内司”。这一点笔者基本上是认可的,起码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三、官窑与哥窑瓷品还是有它各自的特征

笔者认为要搞清问题的关键是先必须划清官瓷与哥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搞清这些瓷品的窑口和产地的问题。的确是官瓷与哥瓷有好多相似之处,有时让人难以区别。笔者认为其特征仍然存在。区别它的问题还不困难,尽管大多数是有共同点,如胎质、胎色、釉色和工艺造型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笔者认为主要区分点有三个方面:1、釉色官瓷是以粉青为主,同时有蜜蜡、虾青等色,而哥釉也以粉青为主,同时有月白、炒米黄和鳝血(红色)纹。鳝血纹是极少的一种哥瓷。最近北京一收藏家严宝兴先生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人说其着色是人工造的。此说法不对!严先生做了一个破坏性试验,即将一件完整的哥瓷,从底部打下一块瓷胎,当瓷胎破裂之初胎色是白的,没过多久白色胎见空气变红了,与鳝血纹一样颜色。此怪现象说明鳝血绝不是人工做的,而是自然形成,是胎土中的独有成分所决定的。

2、在开片方面官、哥瓷各有特点,官瓷是蟹爪纹,蟹爪纹是极细的丝状纹,且隐隐若现;而哥瓷开片是“金丝铁线”,铁线是很粗的黑色纹,金丝则为黄色细纹,自然形成。

3、“紫口铁足”是釉薄造成的,可有可无不是以此为区分要点。但是釉质各有不同,官釉光泽好,有玻璃质感。哥釉则为玉质感,不光亮,有时有如面容渗出微微汗水的状态,以上三方面倒是很重要的。

四、何处觅“哥窑”

“哥窑”即“官窑”。

人们都听说南宋有章生一和章生二。生一为哥,生二为弟,因而章生一主哥窑,章生二主弟窑(即龙泉窑)。

哥窑在何处至今未见发现,也很少人提到它。仅有李辉柄先生论述过:“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此论很有参考价值,但为何没有人称它“哥窑”呢?笔者推测,南宋迁都临安府时需用祭器量大,故急忙“袭故京遗志”在临安附近建立官窑,名曰修内司窑。当以烧制汝瓷为主,后由于某些原因弃修内司窑再建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应为当时正统的“官窑”专烧官瓷(征集了许多名匠同时开发哥窑、汝瓷……)所以更能说明南宋时没有“汝窑”也不见“哥窑”,且有大量的汝瓷、哥瓷面世。这些难以解释的矛盾问题,只能用李辉柄的话来回答“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也就证明了哥窑、汝窑都在修内司窑同一处窑址。也许是一窑烧多个品种,实质上南宋除景德镇外烧宫廷用瓷的只有“修内司官窑”一家,并不独立存在一处“哥窑”,当然也就找不到哥窑窑址了。

如果这样推论成立的话,宋朝“五大名窑”之说应当改称“五大名瓷”较为妥当,因为实质上只有官、汝、均、定四大窑口,而瓷的名品才是官、哥、汝、均、定五大类别。

从景德镇到巴黎:中国陶瓷艺术展亮相卢浮宫!


4月17日,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为期一周的“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在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隆重开幕。

开幕当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刘承萱、景德镇市副市长熊皓、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歌德弗兰等百余名中法嘉宾到场庆贺并参观了展览。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参展作品以中华文化重要的艺术圣地敦煌为为创作主题,以陶瓷艺术为表现形式,凸显中国两个代表性文化——佛教文化与陶瓷艺术完美融合,意在为外国友人呈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工艺与创新发展。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展览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展览。

参展的93位中国陶瓷艺术家的135件套,单件共计1353件当代陶艺精品,获得现场嘉宾一直高度评价。现场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展厅组成:“过去厅”展示中国当今的制瓷工艺所能实现的各种瓷上效果;“现在厅”展示中国艺术家对当下瓷上艺术的理念、价值和主张;而“未来厅”着重探讨瓷上艺术未来的各种方向。

来自景德镇的展览策划团队表示,本次展览筹备2年多,由于瓷器烧制工艺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毁于一旦,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作者很多的精力与心血,他们为这次展览都精益求精,力求将做好的中国陶瓷艺术和文化展现给大家。此次展览的目的并非将敦煌的壁画艺术进行临摹和再现,也不是当今中国瓷上艺术作品的简单收集和呈现,而是以敦煌为语境,以中国瓷为载体,研究和探讨创作的文化背景、主题意义及核心价值,支持和鼓励艺术家突破传统审美价值,反思敦煌文明对当今的意义。

此次“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将于22日落下帷幕,随后还将在其他国家巡展。

华丽转身从馆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馆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馆于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最初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1955年9月,馆的新馆舍正式落成于莲社北路21号。它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1965年8月扩建展厅主体两侧469.2平方米,与主体形成一个整体。1974年1月,陶瓷馆第二次扩建,新建一幢三层的展览大楼,计1500平方米。截止2013年6月,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库房面积376平方米,展厅面积3194平方米。

馆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2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从装饰上分,有影青、卵白、青花、五彩、粉彩、色釉瓷等;从造型上分,有碗、盘、杯、碟、壶、瓶、罐、雕塑等;从工艺上分,有拉坯、印坯、镶坯、注浆、机压等;此外还收藏不少外国瓷和外地瓷,以及金石玉器、书画等。特别是景德镇近现代艺术陶瓷精品,更是该馆独有藏品。所有馆藏品类丰富、科学价值极高,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依据。

(一)

眺望世界范围,没有第二座类似博物馆专门针对陶瓷艺术的博物馆。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精彩。在过去一甲子的岁月里,它心平气和地站在喧嚣以外的安静之处,如果途经此处的人们不特意抬头仰望,就会与深邃的历史,跌宕起伏的制瓷传奇擦肩而过,这将是一种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遗憾。因为,这里收藏着有关”CHINA”一切,错过这里,将无法在他处得到盘踞在你内心有关瓷的解答……

因此,便有了一条原则成了外地人来景德镇应该完成的规定动作:他们必须去三个地方——御窑厂、馆和古窑。如果忽略这三个地方的任何一处,仿佛都不曾真正来过景德镇,更别说了解了“CHINA”的真正身世故事,那将是何等的遗憾呀!而馆就像这座城市瓷文化的一位“守护神”,它默默地庇护着、收藏着这座城里所有有关瓷的一切信息,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只要你迈进那扇门,它向你敞开的是一个熠熠生辉的陶瓷世界……

馆眼下位于风景优美,闹中取静的莲社北路169号,馆名是1964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内藏品通过调拨、捐赠、收购、移交等方式入藏。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陶瓷馆建馆初期先后从文化部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调拨一批精品供馆收藏、展示。馆内收藏有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作3万余件,其中文物藏品5000余件,还有收藏有明清及当代书画600余幅,其中有“金陵八家”、“珠山八友”等名贵字画,以及玉器、金银器、砚台、石碑、石刻等杂项藏品。

当你走进馆,你就走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瓷的世界,虽然在陈列上只是沧海一粟,难以完全,但这里呈现的是陶瓷中的精品,是陶瓷艺术领域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代表符号。这座陶瓷馆,规模不大,但里面的容量却不小。其设有“历史之部”、“新中国之部”、“专题展览厅”三个部分,共计有220多件古今经典瓷器展品,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从五代的青瓷、白瓷,到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釉里红,以及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直到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

这里还有我市原各大国有陶瓷厂、陶瓷研究所、著名陶瓷名家的精品瓷之收藏。这些珍贵的陶瓷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展示了历代工人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馆基本陈列展示的是景德镇自汉代开始至今的历代陶瓷代表品种220件,比较系统的诠释景德镇1800余年瓷业薪火相传,发展脉络完整的历程,让观众从中品味到——景德镇由瓷器而形成陶瓷产业进而独步陶瓷制造业高峰,成为“瓷都”的发展历史。

(二)

馆全年365天免费开放,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近10万人左右;为了普及、推广陶瓷文化,进行历史教育,馆特成立馆社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馆长亲自担任,一名副馆长专门负责整个教育工作的运行,并规定各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经常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在本市各个社区、人员密集的场所,以“陶瓷文化进社区”专题教育展出分“水土宜陶、古窑遗址、瓷业建筑遗址、制瓷技艺、历代陶瓷精品”五个部分内容,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制瓷工艺、过程等方面情况。每年多次举办各种类型展览活动,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到陶瓷文化知识。博物馆每年以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到馆参观,进行科普教育,接待大中专院校学生到馆进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把集中活动和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创出特色,创出实效,扩大影响。

而且,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充分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历史,馆多年来坚持在国内其他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次数多达近20次,他们注重选择和国有博物馆合作,保证了质量、规模和安全。除了国内重要一线城市外,专题展览足迹还踏入北京、咸阳、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了良好效应。

陶瓷馆还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契机,运用图版形式进社区、到学校、走军营开展宣传,并且邀请部队官兵、机关工作人员、学生来馆参观交流。陶瓷馆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采取了不同的讲解方式,如针对中小学生,采取科普教育、陶瓷知识教育等形式进行讲解;针对专家学者,从陶瓷历史、陶瓷工艺、陶瓷鉴赏等形式进行讲解;针对普通观众,采取历史典故等趣味性内容进行讲解,受到参观者的欢迎。

因而,这里丰富独特的陶瓷精品馆藏,自然也成了国际人士朝觐中国陶瓷的圣地之一。无论春夏秋冬,这里总是可以看见来自一车车世界五大洲的专程朝圣的客人。他们在馆内面对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绝品极品肃然起敬的模样,可以想象他们内心的震撼仰慕乃至留恋忘返。

(三)

旧馆历经半个多世纪后,如今显得有点狭小倨促,难以尽情全面地展示丰富的馆藏精品,难以满足广大国内外宾客的参观需求。仅以藏品展示来说,莲社北路的旧展馆只能展示藏品中一小部分,不能完整展现千年陶瓷文化风貌和发展脉络。随着馆走过了一甲子的时间,这座博物馆的建筑物出现了老化以及无法承受巨大人流量接待的问题,旅游客车的停放也存在诸多不便。而且,与日俱增的收藏品也使得这座始建于建国初期的博物馆“有心无力”,更别说承办大型的展览,学术交流等等类似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馆的作用,以及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八方来客展示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2003年景德镇市政府就积极地酝酿筹建新的陶瓷馆。

正在施工的新馆,位于昌南湖畔,风景旖旎、地势开阔,有利于车辆的进出停放,不会造成交通拥堵,来去自如。展厅面积就高达一万多平方米,是现在展厅面积的数倍。新馆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依照高标准、高规格、国际化进行空间设计规划,打造现代化、交互式的高科技展馆,功能将大大丰富和完善。建成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将由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学术交流区、公共活动空间、休闲商务区、办公区、多功能区、库房区等组成,满足收藏、展示、研究、培训和教育等各项功能需求。

据记者了解,新的展馆充分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光、电、声效果,给观众以全新文化体验。不再满足于宏伟、精致的建筑中文物孤立、静态的展示方式,不再满足于定时、定点的参观模式,而是让文物生动起来,让历史的故事再现出来。比如多媒体技术做导游、语音导览、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为参观者详细介绍展品或建筑物位置情况。再比如,观众一进入新馆的展厅,即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藏品数据库,了解到藏品或展品的详细信息和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故事等等,非常方便快捷。

相比老馆仅仅一千平米的展览面积,新馆上万平米的展厅能展示绝大部分藏品,包括书画和杂件,将千年历史的“瓷器、瓷业、瓷都”完整生动地呈现出来。届时,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将让人们大饱眼福。不难想象,馆新馆的启用和开放,必将成为瓷都新名片,再次有力地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新馆将命名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这项工程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项目总占地面积86451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米,总投资2.5亿,主体建筑于2005年初步完工。目前,装修续建工程正全面展开,项目计划投资1.5亿,预计2015年10月正式开馆。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宗旨,以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方向。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建设将紧紧抓住文化发展中“瓷器、瓷业、瓷都”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和信息等展陈手段,成为集陶瓷精品展示、陶瓷学术研究、陶瓷文化传播、陶瓷知识教育于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让观众回眸景德镇“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陶瓷发展历程,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盛宴,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世人展示中国陶瓷和千年瓷都的历史辉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记陶瓷绘画大师邵天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记陶瓷绘画大师邵天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家里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