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建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建盏鉴定与辨伪

建盏鉴定与辨伪

建窑瓷器鉴别 瓷砖与地板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2020-09-08

建窑瓷器鉴别。

(一)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烧制出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安藤坚先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成与宋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日本濑户市的长江秀利先生也在进行仿建产品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建盏的仿制工作也被提到了有关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议事日程。于是,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二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也获得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但此类产品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碗相比相去较远,容易辨认。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上釉后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即将窑址上采拣的废品重新上釉,再入窑烧造)等。仿建产品除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而茶壶及小盅则非古代建窑制作。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放置炉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玩鉴定辨伪十谈


当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不少造假者,为谋暴利,常常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拿出自己明知的赝品,请鉴定者作所谓的“鉴定”,这浪费了专家、行家的许多时间精力。

在古玩鉴定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奇特、另类、省力又省心的鉴定方法供收藏者参考。有些东西看一眼便知真,有些东西不用看也便知假。这里没有什么神功、法眼,有的仅仅是那些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具体实例介绍如下:

一、古玩电话鉴定辨伪

有一远房亲戚的外地朋友,来电说收藏到一幅残破的古画,画名依稀可见为“清明上河图”,索价20万元。分析:不要拿来看便知是新仿仅几十元的粗仿印刷品。因为真品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年前仅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短暂相见。同一人不死心,后又来电,说收藏到一件半人高的三星堆玉雕神像,索价30万元。三星堆文物,正式发掘也仅十年左右,且三星堆神像主要为青铜器。分析:当代玉石粉浇灌成的新工艺品,或当代用岫玉雕成的玉雕,价值数百数千元而已。故当即电话回绝,反之,费时费力长途乘车拿来目鉴多麻烦。古玩电话辨伪,先要在电话里了解持宝人、卖货人是古玩贩子还是真的不懂的收藏爱好者。如是前者,断然回绝,言明不要再打搅。如是后者,又有亲朋好友的关系,且又是有份有地位者,可在电话里简单解释,或请他拍成照片寄来,先看照片再说,给对方留点面子。

古玩电话鉴定辨伪,最省时省力。故有人介绍要鉴定古玩,笔者第一反应就是叫持宝者本人打电话过来。

二、古玩谈话鉴定辨伪

在社交、聚餐场合,常听到有人绘声绘色地说的精彩故事:说有一件德国造八音钟外壳金铸,是某一位太监当年从慈禧太后的宫里带出来的,其爷爷的朋友是银行家,当年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珍藏。“文革”期间被藏在地洞里幸免于难,其爷爷朋友的孙子透支炒股大亏,这次想拿出来,转让价几十万元。能否有空鉴定一下?分析:实践证明,凡有精彩故事的古玩,十有八九是假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古玩贩子想迷惑收藏家。一般听到这类故事,嘱其直接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去拍卖,故事本身没价值,有价值是古玩本身,公开拍卖相对价格公正。如持宝人躲躲闪闪,闪烁其词,不愿上拍卖行,说拍卖周期太长,想立即变现款。那么再嘱其去典当行当场典当,如其仍不愿意去典当,那等于告诉我们,其货百分之百是假货了。真金不怕火炼,真品不怕拍卖、典当,关键仅仅只是价格的差异而已。

古玩谈话鉴定辨伪,是顺便辨伪节省了时间,可免去一档档专程安排相约的古玩鉴定节目。当然有人固执地坚持认为是老东西,是真品,坚持想请笔者鉴定,笔者还是那句话:先寄照片过来再说,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拿过来鉴定。

三、古玩影像鉴定辨伪

电脑与手机的普及,让影像传递更为方便。如今最便捷的影像传递是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摄影后,通过彩信传递过来,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网通过电子信箱传递过来。凡后加彩图案精美的彩陶,釉光太亮的汉釉陶,完美无缺的宋汝窑、宋官窑,器型变异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斗彩鸡缸杯,清三代珐琅彩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赝品。鉴定要诀:如影像传递,仅一件官窑器,几十件民窑器,那一件官窑器,可以仔细看再作判断了。如影像传递过来的是批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器,扫一眼便知是伪品。因为这些东西如是真品,不到亿元也值几千万元了。如有几千万以上身价的“大收藏家”,早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专家、著名拍卖行巨头等接上关系了,还需托关系找门路,请民间收藏家鉴定?一窍不通的古玩投资者,其是如何收进价值千万元以上的古玩的?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作出判断:这些通过影像传递过来一批名贵官窑器,应该都是价值几十、几百元的当代新仿品。

四、古玩照片鉴定辨伪

在当代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专刊,收藏拍卖导报,《收藏》、《中国收藏》杂志等,都有照片鉴定栏目,专业的鉴赏家为每张照片鉴定,收取50元至100元的费用。对持宝人来说,比请专家行家请客吃饭后再鉴定省钱;对专家行家来说,智慧的付出也小有回报;对报社杂志来说,服务于收藏读者,是办报办杂志的宗旨。古玩照片鉴定诀窍,也是先看器型,如人首型彩陶,仅藏博物馆,如民间藏有,不是国宝,就是赝品,终究民间藏有国宝,可能数十万,数百件中可能只有一件。如中大件汉俑、唐三彩马,完整的几乎是伪品。因为汉俑大多断首,唐三彩马大都断腿。古玩照片鉴定,民窑瓷器、明清玉雕、铜器、杂件等,真品不少,但看照片最易上当受骗的是被照片上图案纹饰所迷惑。因为图案、纹饰、款识,以目前的高仿技术,都可以仿得惟妙惟肖,唯有旧气难仿。

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请持宝人拿来宝物上手作鉴定。这时鉴宝者除目鉴外,还可借助于放大镜,甚至高科技手段作科学测试。为此,古玩鉴定,影像照片鉴定过关后,再上手鉴定,这对陌生者是规范的鉴定程序。

五、古玩外包装鉴定辨伪

观察古玩外包装,就能辨真伪,这不是说大话。鉴定实例:友人来电说,有朋友欠他10万元,春节临近要还债。手上有两件道光五彩官窑碗一对想转让,开价20万元,是否帮忙鉴定一下。笔者想欠款10万元,2只官窑碗开价20万元,估计还价10万可以买下,也符合当下古玩市场行情,正好抵债。为帮友人,约好时间,鉴定真伪。两个小时后,一位中年妇人拎着一个薄薄的塑料袋推门而入。问为何迟到半个小时,答曰: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堵,来晚了抱歉!来人刚在沙发上坐定,我就同友人悄悄说看都不要看,肯定是假货。碍于面子,朋友嘱来人,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团旧报纸纸团,再一层层打开一看,果然是一对刚出窑的新仿品。来人走后,友人问我怎么这么神,东西没看就知道是新货,笔者分析道:除非是亿万千万富翁,10万20万不当一回事。我们工薪族,藏一件好东西不容易,凡几千上万元的古玩,拿出去都要先装在古玩盒子里,外面再套上皮包或帆布旅行袋类的坚实的包装,才敢出门。拿上万元或十万元以上的东西出门,一般肯定叫出租车。而来者,仅用一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袋,用旧报纸团团裹住,乘公共汽车拎着过来了。如人多拥挤,塑料袋拎口挤断了,东西掉下破碎怎么办?下公共汽车行走一段路时,被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撞一下碰碎怎么办?可见,来人根本没有把开价20万的东西当作珍贵的古玩来保护、对待。负债者情急之下,想用假古玩诈你而已。然而却漏洞百出,破绽毕露。友人听后,哑然。

六、古玩内包装鉴定辨伪

传统的古玩收藏家觅到宝物,除密友,一般定做好盒子,藏进橱柜,秘不示人。他们一般喜欢蓝布古玩盒,因用传统米粉糨糊黏合定做,保存不当会虫蛀。传世的老古玩,都有老包装木盒、蓝布盒,甚至定制配套的红木底座等。如用时下景德镇包装新仿瓷器花里花哨的纸布盒,装自称为传世的老三代官窑瓷,或所谓的旧古玩蓝布盒的虫蛀是用针孔制出来的,盒子装的可能就是伪品。因为老古玩家不喜欢浓艳的纸布盒,旧虫蛀的盒,其孔洞大小不一,人为的虫蛀孔漏大小类似。除木制、纸布盒子外,最里面一层包装瓷玉器、牙雕铜雕的,老古玩家喜欢用绒布等柔软之布,一般不会用旧报纸。如是几十年来的旧报纸,倒也有可信度。如用新报纸包裹着,那么此物,一、不是传世古玩;二、可能是新收来的旧物。由此可见,古玩的内包装,也是鉴定一件古玩真伪的依据之一,尤其是鉴定官窑器,千万不能忽视。

七、古玩主人被隐瞒的鉴定辨伪

开门的古玩收藏有序,有案可查的古器物最为可靠。原来谁收藏,后来谁传承,如今谁拥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唯有那些想出让,又一而再、再而三隐瞒古玩主人身份的器物,或有难言之隐(怕影响收藏家声誉),或是诈人的赝品(怕追查原主人)。在鉴定实践中,常见到一件件有妖气的东西,似真似假,非假非真,真假难辨。如追问“是谁的”,常回答曰:“是朋友的朋友的。”如见到朋友的朋友再问:“是您的吧?”又回答曰:“我同学舅舅的朋友的。”总之,想尽一切方法搪塞,隐瞒主人的身份,目的是防买家最终发现是赝品找不到主人,难论理。如碰到这种情况,是高价的珍品,笔者情愿不收。因为不收来历不明的东西,是收藏家们的美德。所以,凡一再隐瞒主人身份的东西,大都为赝品。此为以收藏心理学来分析古玩真伪的诀窍也。

八、古玩报道价格鉴定辨伪

不少喜欢炒作藏品价格的收藏家喜欢指着拍卖画册上的价格,告诉你,自己这件古玩在市场上的价值。其实,拍卖画册上的价格也有真有假,唯有真正的成交价才可信。当然,真正的成交价,也有可能是自己花钱炒作出来的。最不可信的是,报纸杂志上对某一件古玩的炒作价格。常见有这样的文字:“外国人曾想花50万元买他5幅油画,他不为所动。”“有一位企业家曾想出资300万元买下他所有的收藏品,被婉言拒绝了。”此例分析:一,出价可能是假的,仅作为炒作;二,出价可能是真的,但真的买断,还要请专家行家一一鉴定真伪,然后再谈判定最终交易成交价。往往报纸、杂志上登出来的所谓出资、买断价格,都是被夸大了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不可轻信。买一件藏品可能是一万元,买断所有藏品,可能每一件仅3千元,市场规律也是如此。

九、拍卖画册鉴定辨伪

拍卖画册越印越精美,拍卖精品越来越稀少,赝品出笼越来越大胆,这是新世纪后拍卖场上的特殊风景。按世界上最大的两家苏富比、佳士得艺术品拍卖行的惯例,驻行鉴赏家严格把关鉴定每一件拍品,凡拍卖前即有争议的拍品,一般都会撤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海外鉴赏家无论是华裔还是正统欧美人,对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的眼力总不如北京故宫的专家。故两大世界性的拍卖行拍卖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总会有个别拍品上拍后会引起争议,这是正常的。据了解,凡海内外著名的正规的拍卖行,会允许有15%以下的拍品有争议,这是底线,当然有争议的拍品并非是赝品。如超过这个底线,这家拍卖行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然而,中国国内众多拍卖行,有时一场拍卖会,有85%以上的拍品或是一眼货伪品,或是有争议的拍品,完全颠倒了艺术品拍卖的游戏规则。

从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行印刷的拍卖画册上鉴定拍品真伪的诀窍是:1.凡拍品说明文字介绍是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但又不打“星”号者,或是伪品,或是海外倒流的文物拍品。因为“文物法”规定,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古玩不能出口。不少中小拍卖行几乎没有海外客商委托拍卖,故中小拍卖行通常不打“星”号的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一般都是伪品。2.凡说明文字上介绍是“大明成化年制款”、“大清乾隆年制款”“齐白石款”的拍品,实际上告诉你已是仿品。因为,凡是真品,说明文字上是不会画蛇添足加一个“款”字的。

为何如今的拍卖会上,赝品越来越多,反而拍卖画册也印刷得越来越豪华?这不是更增加了拍卖的成本?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个别没有信誉的拍卖行,因征集不到精品拍卖不赚钱,却打起图录收费赚钱的主意。明知是宋汝窑、宋官窑、明成化窑官窑赝品,却以每版五千元、七千元的目录收费价格,让原本只值数百数千元上万元的官窑高仿品上目录,且拍卖估价一般仅是几十万元,是真品价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是赝品价的十倍到百倍,诱惑那些初入行就梦想收藏到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的企业家收藏投资者。由此可见,拍卖场上风云的险恶,套用一句股票用语:无行家指引,请谨慎入市。

十、古玩书籍鉴定辨伪

原来各出版社出版古玩专业书各有分工,且各有专家或外聘专家把关。如今,任何一位出版社编辑,只要选题可赚钱,都可以出书。个别靠卖书号生存赢利的出版社,更是只管收钱,只管把文字上的政治关,其余的就眼开眼闭了。故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书籍假冒的劣之书泛滥成灾。凡正规的著名出版社,且有博物馆专家把关的古玩书籍最可靠。凡民间收藏名家,以收藏研究为主,并有收藏心得、理论研究突破的古玩书籍,也相对可靠。最不可靠的是那些不详细介绍历朝历代的藏品特色,仅有大量的图片,并为每件藏品估价的古玩书籍,最不可靠。这属于古玩炒作书籍,一般此类书的藏品估价,通常高于真实的古玩市场价3、5倍。因为古玩价格分拍卖估价、拍卖成交价;文物商店标价、文物商店成交价;古玩市场开价、古玩市场成交价;古玩地摊喊价、古玩地摊杀价等等,真正可信的是那些标明何年何月何拍卖行的成交价。所以,古玩书籍伪劣产品也多,更别轻信古玩书籍上的估价。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

(1)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

套口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即在旧的器物上套上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如注意接口部分,也是能发现痕迹的。

镶底 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游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适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易显露痕迹。如康熙器的二层台阶底处的接痕,更不易被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新、旧器的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其他合适的且带官窑款的旧器底,以混充真品,这也是后加款中嵌底款的办法之一。但往往会将瓶底款与碗、盘底款互用,而露出马脚。一般讲,琢器(如罐、瓶、炉等)的底款书写得比较紧凑,而圆器(如盘、碗等)款则疏散,且双圆环开阔;琢器底款外围小,圆器底款外圈大。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如有人在宋影青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4)后加彩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如将康熙脱釉的旧器,施描成墨地三彩的品种;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更多见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如民国时期,在康熙旧器上后加五彩的伪作很多,绘画虽深,但神态不足,色彩也过于鲜艳,且釉面及彩上无自然形成的哈蜊光泽和彩晕;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器物表面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后挂彩,一般以挂红彩的较多。

2.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彩陶的收藏与辨伪


三足圜底彩陶钵(老官台文化)

鸟纹瓶(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大锯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水波纹罐(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叶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彩陶收藏的现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试以近十年价格为参数对彩陶价值进行评估。仰韶文化彩陶因近十年发现数量不大,民间流通很少,普通彩陶价格增值比较稳定,十年前的一件半坡类型彩陶钵(有一周红彩)大约在2000~2500元,如今大约在10000~16000元。其精品如半坡类型细颈瓶目前已达到80000~150000元,庙底沟类型完整的彩陶瓮大约在80000~130000元之间(十年前大约是20000~30000元)。由于发现和存世量少,制作精美,仰韶文化彩陶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一件绘有满彩的普通的盆,十年前大约在3000~5000元,现在在40000元~60000元左右。一件马家窑类型饰满彩的精品瓶,十年前大约在12000~20000元,现在应在100000~120000元。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旋纹大罐,十年前在5000元左右,现在大约在30000~40000元之间,精品今年已达50000元。半山类型稍大一些的鸟形罐,十年前大约在5000~6000元,如今在40000~60000元,精品已达80000~120000元。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2~18厘米的小罐,十年前在40~80元,如今已达600~1000元,马厂类型四圈纹大罐,十年前在800~1200元,现在约8000~15000元。

总之,彩陶的增值空间大小与其文化类型、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存世量、知名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件精品彩陶更离不开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目前彩陶的价位来看,远未达到它应有的价位,增值空间还很大。

近几年喜爱彩陶的人越来越多,但彩陶造假、贩假之风的盛行使一部分艺术家、收藏者望而却步。

彩陶造假常见的六种手段

1. 照猫画虎

以已发表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彩陶为范本进行仿制,其制作成本在10元至30元之间,但要价一般几百元至几千元。对行家来说,从器形、胎质、色彩、图案和烧制火候上一看即可识破,但一般收藏爱好者却很容易上当。有少量伪作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报价也较高,有些比真彩陶的价格还高,欺骗性极大。

2. 老胎新画

行里叫“后画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彩后描,分整体描和局部描。受地下水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彩陶出土时色彩脱落非常严重,造假者往往是在保留原彩的基础上进行后画彩、后描彩。方法是:1.用丙烯颜料画,看上去感觉新,色彩明快,不易洗掉;2.用矿物颜料画,即采用古人所使用的颜料绘制,色彩上已达到乱真的程度,局部描彩则更难辨认。

另一种是老胎后画彩,也分两种情况:1.把脱落严重的彩陶上残存的彩用砂纸打磨掉,然后抛光修整,重新绘彩;2.直接在出土的素陶上用前面的二种画法绘彩。彩陶上如绘制动物、人物等图案,价格都很高,因此作伪者在真彩陶的几何形图案的空白处或只有外彩而没有内彩的盆或钵内,填画动物、人物和怪异图案,再用喷灯加温固定颜色,或重新回炉,用水擦洗不掉色。这是目前见到最多的一类。

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加之紫砂器又是一个极富个性化的器物,所以鉴定紫砂器的确切年代和作者真伪一直困扰着收藏者,成久而未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装饰等,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真伪鉴定应从原料材质、练泥与烧造、制作工艺、个人风格、印款特征五方面着手,通过分析、观察、上手、耳听鼻嗅、寻找佐证五种方法加以分析和对比,不断摸索,找到时代特征。下面分五个时期进行论述:

一、明中期紫砂器特征:

1、原料材质:为原矿粗砂,呈紫褐色与灰褐色,胎体近似缸体,手感较重、粗糙。

2、练泥与烧造:采用木杵舂后,浸入水中漂洗,取面上的砂泥制作,故器物含杂质较多。烧制过程中,未使用匣体,器物表面沾有许多“沾釉泪斑”,严重的底部均有釉斑。

3、制作工艺:为全手工筑成型,壶体由上下两节粘接而成,壶内有明显接痕和指印,壶盖面和壶舌、壶底与壶身均为粘接而成,壶体表面用木拍拍成,再用竹片精加工,表面留有竹纹痕迹,壶底稍变形内凹成锥体,壶嘴有指纹,采用镂塞法与壶身相接,所有接口均不修饰,无把,唯串线提梁式。造型简单、古朴,如鼓墩。

4、个人风格:明中期以金沙寺僧与供春为代表,开始逐渐掌握了砂泥的特性,提高了制作工艺和手法,壶型古朴、大气,实用功能与美观增强,趋向成熟。赵梁,制壶多提梁式;董翰,善造菱花式;时鹏、元畅二人,式样较多。此四人为当时制壶四大名家。至李茂林制小园式和菊瓣式,采用匣装烧制。

5、印款特征:明中期有印款,均为竹片刻之,字边沿泥外翻,字体为楷书。

二、明万历年至清顺治年紫砂器特征:

时大彬是此时期最负盛名的紫砂大师,最初仿制供春,做大壶,后来结识了陈继儒、王世贞等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硕儒,深受启发,而改制壶型,以更加适应文人阶层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并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进入紫砂创作的成熟期,此时期紫砂器与早期有了明显的改观,涌现出不少紫砂名人。

1、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

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

3、制作工艺: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有些壶身有指螺纹。型体以大为主,一般壶流为三弯,接口在壶身中间,流下部弯形较直,外径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把型较大,多为耳型,上端明显粗于下端。直流,有向上之意。其工艺如瓷器一样为典型的“粗大明”特点。

4、艺术风格: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风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开始有佛像、动物等造型摆件。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时大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人,作品敦朴妍雅、实兼其长,妙不可言。陶土之内杂以金砂,用拍筒身或镶筒身手工制作,初制大壶,游娄东后始作小壶,流与把采用早期的“镂孔塞泥法”与壶身相接,流与把上留有指螺纹和标识,款法用竹刀刻之,书法逼真,在《黄庭》、《乐毅》帖间,世人无法仿。

5、印款特征:基本上以竹刀或钢刀刻底英舌沿、流下,并附干支纪年号,楷书为主,盖内、把下无印款。有少量壶在底内盖篆体印章,但壶身刻字均在明末陈用卿制壶以后。

“毛瓷”的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拿“毛瓷”和历代官窑相比。前者要少得多,就拿乾隆窑来说,乾隆在位六十年,御器厂就要为他烧六十年的瓷器,再加上“官搭民烧”,每年都要有数万乃至十万件的产品问世,目前乾隆官窑存世品有多少无法计算。而“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据当事人讲,包括试验在内前后共烧十七窑。在一般情况下,四立方米的倒烟窑平均一次可烧陶瓷餐具四五百件,“毛瓷”的餐具大都配有盖子,因此每窑应在三百件左右。由此推论,包括废、残、次品以及未加彩的半成品在内总数不会超过五千件。据黄万凯先生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二千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由此可见“毛瓷”数量要远少于存世乾隆官窑,因此它更具有升值潜力。 过去之所以没有引起收藏界的注意,是由于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了。随着有关资料的不断披露,“毛瓷”已成为当今收藏热点之一。

随着“毛瓷”价格的急剧攀升,如何辨别其真伪已经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它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所谓“7801”是1978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陶研所基本照搬“7501”设计稿,为中南海烧制的一批瓷器。严格讲它们应当是“7801华主席用瓷”。这批瓷器除部分品种的造型与“7501”明显不同外,彩绘图案与“毛瓷”极为相似,外行人很难鉴别。特别是胎质,由于使用的是“7501”的剩余原料,因此它与“毛瓷”完全一样。“毛瓷”问世以后得到省、市领导们的青睐,为满足上级“需要”,陶研所在制做“7801”过程中有意加大产量。事后将剩余产品当作为礼品赠给各级领导。正因如此,“7801”的库存量远远大于“7501”。1982年春节前夕陶研所将少量“7501”和大量“7801”混在一起分发给本所职工。当时所内除极少数参与过这两次制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将两种产品区分出来,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无从知晓。时至今日,所里大部分职工还以为当时分到他们手里的那批瓷器都是“毛瓷”。 区分“7501”和“7801”可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从产品品种着手。比如人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痰盂、大号茶杯、圆形烟灰缸、酒具等等都是“7801”的产量,“毛瓷”中没有这些产品。二,有些品种“7501”和“7801”都生产过,区分它们难度较大,主要是分析比较它们的彩绘图案。首先“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其次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仅以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和用白线钩勒花头的梅花技法在“7801”中是绝对没有的再有“7501”的彩绘用料也比“7801”考究,无论是细度还是艳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由于釉上彩产品要经“高温釉烧”和“低温彩烧”两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温釉烧”后,必然要将其中有质量问题的白瓷胎淘汰后再进行彩绘。“毛瓷”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只有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达到特级和一级的白瓷胎才可进入后道彩绘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来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库封存,以后就陆续处理给所内职工。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瓢仿造了一批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标仿造了一批“7501”。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因出自“专家”之手画得较细较象,但绝大部分与真品相去甚远,要么画工粗糙、构图走样,要么手法拙劣、色彩不正。鉴定这类瓷器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吃烟、变形、桔釉等等均为赝品中,其绝大多数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总是。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了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深,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因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纷纷倒闭。甚至连因制作“毛瓷”而名扬海外的原轻工部陶研所也在劫难逃,因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员工下岗待业。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以“水点梅花”茶杯为例。图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鲜艳,仿品暗淡。这主要是由于彩绘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国进口的金红料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国产料。二是杯盖造型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庄,作工考究。仿品造型显得绵软无力,作工粗糙。如果观其实物恐怕破绽就更多了。首先胎质就不同,如用光线照射,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较厚处略呈翠绿色,仿品则呈暗红色。这一方面说明仿品的烧成湿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与真品存在差异,原因是由于临川高已绝产,只能使用其它材料代替,这样就无法保证其物化指标和性能与临川高岭土完全一致。正是由于仿品采用的瓷土性能不及临川高岭土,可塑性和耐高温性能都较差,所以仿品多是一器壁 较厚不易变形或注浆成型的品种,如茶杯、汤勺、饭勺、香烟缸、烟灰缸、酱油壶、笔筒、牙签筒、胡椒粉瓶以及所谓的酒杯、酒壶、痰盂果盘等等。由此可见“毛瓷”这个特定历史产物,自部世至今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要想仿造刀绝非易事。 最后笔者要说尽管“毛瓷”数量不多,也不是所有的“毛瓷”都有很高价值,应按质论价。同为“毛瓷”也分三六九等。就总体而言,最有价值者当属送入中南海的产品,。它们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均为特级品,在品种上也是最全的。当然这批“毛瓷”为国家所有,很难进入流通领域。其次就是1989年参加北京僵工艺美术品展览的那批产品,它们也是毛瓷中的上乘之作。原陶研所的展览室中还有二十几件质量不错的釉下彩产品,据讲不会出售了。至于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毛瓷”,有些质量还可以,按照轻工业部的质量等级标准,属二、三、四级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等外品和残次品。这类“毛瓷”的收藏价值自然要低一等。就具体品种而言,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当属釉下彩双面绘芙蓉碗,它是举世无双的艺术极品。其次是那些制作工艺复杂且烧制数量少的产品,如文具中的臂搁等。釉上彩产品由于合格率高,其制作数量要远远少于釉下彩产品,因而相对要珍贵一些。中国收藏家喜欢“立件”产品,如饭煲、品锅、醋壶、酱油壶等,日本收藏界更偏爱碗,各有所好。

彩陶收藏的行情与辨伪


在我国,彩陶的发现比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却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有8千年,跨越了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中国彩陶在世界彩陶史上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彩陶和山东的大汶口彩陶,最值得收藏。

10年前,一件半坡类型彩陶钵(有一圈红彩)价值大约在2千~2千5百元,如今已升值到1万~1万6千元。其中的精品,如半坡类型细颈瓶,目前的价位已达到8万~15万元。庙底沟类型完整的彩陶瓮,价格在8万~13万元之间(10年前大约是2万~3万元)。由于发现和存世量少,制作精美,仰韶文化彩陶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马家窑类型的一件绘有满彩的盆,10年前的价格大约是3千~5千元,现在则飙升到4万~6万元。一件马家窑类型饰满彩的精品瓶,10年前大约是1万2千~2万元,现在已经达到10万~12万元了。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旋纹大罐,10年前的价格是5千元左右,现在大约在3万~4万元之间,其精品在2006年已升至5万元。半山类型稍大一些的鸟形罐,10年前价值5千~6千元,如今在4万~6万元之间,精品已飙升至8万~12万元。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2~18厘米的小罐,10年前只有40~80元,如今已达6百~1千元。马厂类型四圈纹大罐,10年前卖8百~1千2百元,现在则是8千~1万5千元。

总之,彩陶的增值空间大小与其文化类型、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存世量、知名度有着密切关系。一件精品彩陶更离不开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目前彩陶的价值来看,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价位,增值空间还很大。

近几年喜爱彩陶的人越来越多,但彩陶造假、贩假之风的盛行,使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下面告诉各位几种常见的彩陶造假手段:

1.照猫画虎以已经发表的发掘出土的彩陶为范本进行仿制,其制作成本在10元至30元之间,但要价一般几百元至几千元。对行家来说,从器形、胎质、色彩、图案和烧制火候上一看即可识破,但一般收藏爱好者却很容易上当。有少量伪作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报价也较高,有些比真彩陶的价格还高,欺骗性极大。

2.老胎新画行里叫“后画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彩后描,分整体描和局部描。受地下水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彩陶出土时色彩脱落非常严重,造假者往往是在保留原彩的基础上进行后画彩、后描彩。方法是:1.用丙烯颜料画,看上去感觉新,色彩明快,不易洗掉。2.用矿物颜料画,即采用古人所使用的颜料绘制,色彩上可达到乱真的程度,局部描彩则更难辨认。

另一种是老胎后画彩,也分两种情况:1.把脱落严重的彩陶上残存的彩用砂纸打磨掉,然后抛光修整,重新绘彩。2.直接在出土的素陶上用前面的两种画法绘彩。彩陶上如绘制动物、人物等图案,价格都很高,因此作伪者在真彩陶的几何形图案的空白处或只有外彩而没有内彩的盆或钵内,填画动物、人物和怪异图案,再用喷灯加温固定颜色,或重新回炉,用水擦洗不掉色,这是目前所见最多的作伪。

毛瓷宝贝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当事人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2000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图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砖瓦辨伪


我国古代建筑房屋,最初是用夹版筑土成墙的版筑技术。以后又发展到使用土坯垒砌,称为“甓”。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考察,殷代还没有发现瓦,屋顶用茅草遮盖,据推测,瓦在周代已经产生,但多用于贵族的屋舍,一般人的住室仍用草顶,所以古人常说“茅茨不剪”、“茅茨土阶”。砖的发明比瓦要晚,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瓷”,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甓,旧释“瓴甋”,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

一、砖

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砖刻文字,在考证历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影响日远,画像砖开始被大量应用于佛教石窟、寺院。各个时代的画像砖,在制造工艺、雕刻技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秦汉时期,多为雕刻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劲如铁,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唐代经济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佛教艺术发展到空前规模,制砖工艺也达到历史最高峰,不仅画像砖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工艺也完全成熟,形状规范,火候适中,质地坚硬,砖面有一定的光泽。艺术风格写实写意并行,纹饰多有佛教艺术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华美璀灿。雕刻技法成熟,纹样精致,广泛采用线雕,线条均匀,曲折回环,自由舒展。这种线面结合的技法,使主要部分鲜明突出,人物、花卉形象生动。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衰落。洞窟中窟顶、甬道顶遍绘连续性团花,整体图案艺术形成严整、匀齐、庄严的艺术风格,但由于刻意追求装饰效果,纹样繁缛,题材雷同,往往给人以单调、呆板图案化的感觉,缺乏艺术性。宋代的龙、凤砖,画面主要施用粗细不同、宛转自如的凸线,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造型栩栩如生。清代画像砖,有的在烧成的砖上直接施以平面阳刻浮雕,或者再用墨线勾绘,以表现细部特征,造型粗放豪迈。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