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醴陵瓷器鉴赏与辨伪方法

醴陵瓷器鉴赏与辨伪方法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2020-11-09

古代瓷器鉴赏。

江南多瓷城,醴陵乃其中翘楚。自清始,醴陵瓷便以釉下彩出名,其中的五彩瓷可谓艳冠江南。更兼有民国熊希龄、文俊铎等名人加成与技术支持,品相极佳,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醴陵瓷器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改以往土墨绘制的传统,采用新研制的釉下彩料。原先的绘制手法较为粗犷,且土墨颜料在施釉后也显得较为单一;直到清末湖南的瓷业学堂开始研制新色料,才让醴陵瓷器有了新的出彩之处——郁郁的海青、含翠的海碧、端凝的玄黑、还有大气的赭色和艳丽的玛瑙红等多种色料,配合细腻的瓷胎与饱满的釉色,采取国画技法,先双勾再上色,最后烧制也采用特别的“三烧制”法,最终成品为釉下五彩,让醴陵瓷器有了自己的特色,异彩纷呈,分外夺目。其时有美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而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因为烧制难度较高,对工匠的经验与手艺都是考验。成型过程需要手工打磨使瓷胎光滑、平整,考验的都是匠人们的手上功夫,并且在绘制、上色过程中对颜料的应用也是需要天分的,醴陵瓷器的色料融合了釉原料、珍贵金属(包括黄金等)以及稀土等等,运用好了就能在瓷器上呈现极妙的效果。

醴陵瓷器的价值还体现在其颇受世界认可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前后,民智初开,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参加了很多国际博览会,醴陵瓷器在此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例如在当时美国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两项展品——茅台与扁豆双禽瓷瓶都获得了最高荣誉,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茅台以其香取胜这自不必说,而醴陵瓷器正是以釉下五彩惊艳了世人:此瓷瓶造型优雅、线条流畅,如凤尾般优美;且瓷胎润泽洁白,釉面莹润均匀,釉下彩稳重大方、婉丽端庄;图案结构也灵动有趣,釉下五彩之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但因为醴陵瓷器距今时间较短,又逢乱世,从清末始,烧造历史仅二十年左右,所以必须注意鉴别真伪,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的特点是不会褪色的,所以如果瓷器有做旧痕迹就要警惕了;另外醴陵瓷器虽然色彩绚烂,但并不是简单的色块堆叠,而是浓淡有致;同时醴陵瓷器的釉面是很平滑的,充满了“水光”感,并且即使是很简单的图案,构图也很严谨,如果瓷器装饰比较散乱,则很可能非真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辨伪的方法


历代瓷器仿制、作伪之风盛行,其仿制水平很高,几可乱真。因此要想鉴定其好坏、辨别其真假,必须掌握一些瓷器辨伪的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型、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做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瓷器辨伪的方法有:

第一,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型、相同纹饰题材)理出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第二,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第三,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瓷器辨伪的方法”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瓷器款字辨伪方法


瓷器有款字据说始于宋代。宋瓷有“内府”二字者,其书法大致相类于“大观”钱,偶尔有“政和年造”款字。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识,民窑底有字者极少。明瓷款字花样甚多。明代官窑瓷款多用“某某年造”字样,也有用“制”字者。清瓷概用“制”字,用“造”字者极罕见。这些应是最基本的款字常识。

清代道光至光绪初年,瓷器款字作伪的手法还不甚高明,因而较易识破。这些瓷器伪款有一基本特点,就是爱挑拣历史上稀见年号来作伪。三十年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有一种仿越窑瓷,器底伪刻“太平戊寅”(258,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款字,以售伪。那时被用来作伪的较为有名的年代款字,有伪托“淳化”(990-994,北宋太宗年号)、“淳熙”(1174-1189,南宋孝宗年号)的仿磁州瓷。此外,一些历史上短命王朝或者皇帝的年号,更是作伪者追逐的目标。例如明代的“建文”(1399-1402,明惠帝年号,仅四年)、“洪熙”(1425,明仁宗年号,仅一年)、“泰昌”(1620,明光宗年号,仅一年)等,这些伪托款字瓷器不但当时甚嚣尘上,而且至今流毒甚广。80年代初,伦敦拍卖市场上一件款字“建文”瓷器收藏品,经瓷器鉴定行家鉴别,即为30年代伪托之品。

有人认为,款字作伪自清同治光绪以迄民国,简直是满坑满谷防不胜防。尤其是光绪以来,无论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致上溯整个明代的瓷器款字无不有伪冒者。一些鉴定者想藉瓷器绘画来辨其真伪,但是这些仿制品之绘画,有的精致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另一些人则欲从瓷质方面进行辨伪,而伪品中瓷质之精者也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程度。所以有专家认为,对这些仿制品,能够加以辨伪的手段十分有限,仅能从瓷器胎釉上作一些考察。但是若非极细心的鉴定高手,也未必能够鉴别出来。因为精于制伪者,所制必有一二特点与原物相同之处,鉴定者稍不留意,就会为这伪造的一二特征所迷惑,误以为真品。殊不知此伪器另有一些明显的作伪处,竟至视而不见。可见瓷器款字辨伪确乎难矣。

汝窑瓷器工艺特点和辨伪方法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北宋官窑的辨伪方法


北宋官窑的辨伪方法。

(一)清朝御窑厂的仿官器

北宋官窑青瓷由于有很高的艺术性,以高贵的宫廷用瓷的品格,博得清朝皇帝特别喜欢,清代御窑厂就是仿制,所谓“厂官器”就是以仿北宋官窑青瓷为主。景德镇有雄厚的物质和工艺技术基础,它仿烧得官窑青瓷多为宫廷陈设瓷。工艺上一丝不苟,十分精美。其特点是白胎青釉,釉色为天青色。底部都写楷书或篆书本朝年款。这类器物不存在鉴定真伪的问题,主要是欣赏清代仿北宋官窑瓷高超的技术和新时代的艺术成就。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宋官窑的假古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的文物市场上,有的作的很有水平,河南的考古工作者,陶瓷工艺专家,有经验的收藏家有丰富的鉴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就自己接触的一些作品谈一点看法。

1、手感沉重表现得假象

以前,当你拿着一件北宋官窑青瓷器物沉甸甸的,凭过去古董届教授的经验,觉得手感为沉甸甸的就是好,符合古瓷沉重的要求。古董商在旧社会照真品仿制,一丝不苟照样作,烧出的仿品总和真品不同,手感上有些轻,这是由于原料加不精细,陈腐时间短,胎质稀松不致密造成的。

真品,原料加工精细,控练成熟,颗粒细,陈腐时间长,胎料颗粒致密,比重大,所以拿到手上感觉比较重。

假品,仿者为了加重作品的分量,时间短,古瓷手感的分量作不出来。就采取成型时从器物口沿一下逐渐加厚胎体,特别底部加厚,这样作可以增加分量,但器物线条必然改变,失去应有的清秀,器物线条变得僵硬,死气沉沉。只要用手摸口沿以下,会感到器壁很厚,不对劲,用一根小棍往器里插入测量器里器外的高度,看尺寸上的差异就会发现底很厚,不协调,这就是手感沉重表现的假象。

2、看釉层

真品,北宋官窑青瓷,釉面玻化程度号,有漂亮悦目的光亮感。

假品,釉层比较厚,釉光也追求莹润,但玻化程度不够,没有北宋官窑的光亮度,猛一看釉色也纯净,几乎有点纯的过分,但有放大镜观察,会觉得釉面板滞,微微闪黄,一种没有烧熟的感觉,这也是采取降低温度,或加入减剂避成烧成青瓷釉面的浮光,贼光。

看釉层的第二个破绽,仿品釉面开片较少,片纹也较浅。有的片纹为白色,就是玻璃刚打碎出现的纹片,少数经过处理形成浅黄色,只有一个色调,出不来金丝铁线的效果。

真品,片纹是大片和小片相错,大片色深,褐黑色,即铁线,小片黄褐色,颜色很浅,有金丝铁线的效果。

第三个破绽

仿品施釉凝厚,釉面整齐,不大用裹足支烧,因为那太复杂,不容易控制,大多数采用垫饼、垫圈、少数用支钉,支钉很大,支钉断后,釉面破损处露出白胎。

真品,有裹足支烧,支钉、垫饼支烧,工艺比较复杂,做工很精细,这是仿品达不到的。

第四个破绽

假品,在制瓷过程中对坯体要进行休整,修得还算精细,但和真品相比还是有破绽。器物上端,因釉层较厚,看起来还算整齐,然在器物下端修坯明显粗糙,留下凌乱的刀痕。

真品,器皿结构匀称,规整,注重修坯,上端和下端一样整齐,平滑,看不到粗糙的地方。

第五个破绽施釉情况

假品,施釉中注意到了器物的上端和中部,施的均匀整齐。器物下端、圈足施釉厚薄不均匀,也不整齐,有的釉汁流过足沿。这明显是虎头蛇尾。

真品,北宋官窑的施釉情况体现出五大名窑的本质特点,釉面整齐均匀,没有釉面不平和流釉现象,很平整,施釉技术的高超。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

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郎窑红器的辨伪方法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物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着名的郎窑红。今天我们来说说郎窑红器的辨伪方法。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物华,早在汉代的铅绿物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物中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物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中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中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中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物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中,在其他中方面也都具有康熙中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中白细密而华坚硬物,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物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中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中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中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物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物的。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物;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窑红器的辨伪方法”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景泰蓝的收藏与辨伪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其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但学术界公认的一点是:明代宣德年间是我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由此产生。

我省藏家吴军科告诉记者,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再次是碗、碟、杯等。需要强调的是,景泰蓝的掐丝十分重要。因此收藏景泰蓝时,应选择掐丝细密、纹丝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的器物。在观察珐琅釉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明代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因此藏家购买收藏时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真伪。

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醴陵瓷器鉴赏与辨伪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醴陵瓷器鉴赏与辨伪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