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建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建盏

建盏

建窑瓷器鉴别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3-12

建窑瓷器鉴别。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建窑建盏特征及价格


建窑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在以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早在北宋时期宋徽宗先生就曾说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展现出皇室的重视程度。“玉胎水盂”烧制成功代表着建窑地方性乡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提升至宫廷之风的高贵韵味,将釉的原料、制作工艺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出建窑风格最美的韵味,成为中国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足以展现它的魅力。

一、建窑工艺特色

从建窑的工艺特色上来看,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且黑釉盏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它的产品类型上看,有盏、碗、盘、碟还兼烧制了壶、灯、炉、梅瓶等,丰富多样。

从它的釉色胎质上看,使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做胎,胎体较为厚重且呈现为黑灰色、紫黑色,胎质虽粗糙但是非常的坚硬,露胎之处颜色暗沉无光、从釉质上看,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的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

从它的造型上看,因为造型多样,形式也需要更加的多样化,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的形式,刀法也是非常的自然,虽然有垂流和窑变的现象,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外观呈现。

二 、建窑烧制特征

从建窑烧制瓷器的特征上看,以黑胎色、胎体厚重而闻名,但这恰好给建窑的瓷器贴上了鲜明的标签。

胎体厚重坚硬,胎色呈紫黑,不易氧化;釉色黑但是光润感较高,瓷器的内外都施加的釉,使其更加的相互映衬,流淌的兔毫纹,呈现出浓淡深浅、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现象,釉面呈现出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较为的多样且在其太阳光下,其黑色的釉面会呈现出闪烁的金红色光点,这也是建窑瓷器的特色。

建窑瓷器以碗盏较大,造型如同漏斗般的形状,分为敞口和合口两种,敞口较多,底为浅玉环圈足还有旋胚环圈足,甚至有些器物的底足部,还刻有“进王戋、供御”铭文的刻撰,是朝廷上等的贡品的标志。

由于宋朝斗茶风的盛行,主要烧制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在其器底刻上“进盏”等字样,则是由建窑烧制而出。建窑烧制出的瓷器含铁量较高,使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最为其胎,其胎色深黑且较为的坚硬,“铁胎”这一次正是来形容它而出,内外均施加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正是建窑瓷器的特征,也是多年发展的根基。

建盏(天目瓷)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建盏纹饰的特点


建盏纹饰的特点。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曜变建盏纹饰特点

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与老子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行踪相似。“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无规律,最不均匀。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无人能烧制。可见人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力极其有限。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铁红晶花到曜变斑,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有确定到不确定,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样。构成斑纹的物质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浅层的斑纹由于形状较单一,一件作品中虽然斑点很多,但到处一个样,其实只要少数斑点就可代表。即使器型很大,实质不大。所以多未必多,大未必大,这是有中无。深层的斑纹则反之,是无中有。

鹧鸪斑建盏纹饰特点

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的羽毛颜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但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学界仍有争议。

鹧鸪斑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它的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鹧鸪斑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点优劣差别大,很不均匀。

油滴建盏纹饰特点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华北油滴受气泡机理控制,斑点形状与气泡破裂后釉面状况有关,一个斑点中结晶物质分布从中心到边界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华北油滴斑点形状受到窑温制约,如果温差较大,不同部位的斑点差异也变大。斑点的边界虽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圆形,所以形状变化比铁红晶花大。华北油滴的烧成难度比铁红釉大。如果烧银色的华北油滴,其斑点很容易变灰色或消失,变灰的斑点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点的边界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形状变化较大,它受到窑温和还原气氛的制约,烧成范围就更窄。

兔毫建盏纹饰特点

建窑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再谈“建盏”及其他


近读2005年1月19日《中国文物报》载欧阳希君先生《也说“建盏”及其他》一文,使我受益匪浅,尽管文中有些观点尚需商榷,但先生对窑口的了解,是身居北方的收藏研究者们很难掌握到的,这样的争鸣很有意义。

宋元时期烧制黑釉瓷盏的窑口很多,不仅形成了遍布福建地区的“建窑”系,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也多有烧造。这就使窑口所在地的收藏研究者们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资料采集等方面有着不可比的优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收藏研究者们的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观念。

欧阳先生文中描述及照片中显示出的福建福清东张窑之黑釉盏与拙文中的仿建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由几个福建古玩商人辗转自上海南下至天津、北京等地的黑釉盏分为两种:一种带有匣钵,一种不带匣钵,其中带匣钵者占大多数,仅我数次所见,黑釉盏总数在几百个左右,盏内外黑釉上兔毫纹理不明显,大多数上基本没有,仅见兔毫者不是毫条短促,就是排列疏少,从未出现如欧阳先生文中照片所示,与欧阳先生文中对福清东张窑黑釉兔毫盏的特点相反。

拙文中的“建盏赝品”被欧阳先生定为宋元时期福清东张窑产品,实为所料不及。抛开其他方法,仅以市场法则而论。若此物真为宋元之旧器,福建又距台湾、香港这两大文物集散地很近,这些商人有什么必要不远千里北上北京来低价销售呢。难道他们爱国吗?依欧阳先生论,福建本地的专家是鉴定建窑系瓷器的权威,而本地买卖成本又低,何不见有识之士把它们(宋元时期东张窑黑釉盏)一网打尽呢,难道福建的收藏界只是见了我的文章才恍然大悟,知道了东张窑又出土了足以装满几个龙窑的宋元瓷器。

许多年前,建窑遗址惨遭盗掘,冯先铭先生见后目不忍睹,不少完整的和残缺的瓷器流往香港,媒体也作了报道,可是建窑遗址的一块残片也没有流往北京的市场。

市场是真伪的试金石。

几年前,我见到这些黑釉盏时,当时并没有确切的把握,仅存疑问。摊主见我照相,答应如不照相,可低价卖我一个。买回家后,想把黑釉盏与匣钵分离开。想尽方法,终不得手,情急中,用力过猛,黑釉盏呯然两分,让我比别人早见庐山真面目。

古人烧瓷,多用垫饼,垫圈或支钉,宋元时期一定没有光泽浅蓝的矿渣水泥,匣钵中更不会有过火千度而不化的金黄色稻草。而我买后用在文中的这只东张窑黑釉碗就是被水泥沾在匣钵里的,水泥中还有一根稻草。从图一中可看到,匣钵底部有浅浅的圈足痕,在其上部先堆上了湿水泥,再把黑釉盏压下,干后凝结牢,当盏被破坏性取下时,我们看到了两层圈足留下的“奇观”,最底下原来黑釉盏的圈足明显大于现在的圈足直径,原来黑釉盏那里去了?

图二告诉我们,这只破损的黑釉盏与或钵中水泥形成圈足凹痕是相吻合的,应该是制造者先找到匣钵后,调好水泥摊入匣钵底部,趁水泥未凝结时将黑釉盏对准匣钵位置用力压下,这些匣钵就配上动人的故事北上收藏征程了。

图三上是黑釉盏胎质、釉面,器形的近观图;与真正“建盏”有着明显区别,至于它是不是福清东张窑的宋元时期瓷器,还要请当地的文物工作者来了断。但有一个常识我想任何人都能回答,若真是宋元时期窑址中的真品,匣钵及其中盏完好无缺者,运至北京仅售一百多元,有违市场规律,更可疑的是为什么要用水泥把盏和匣钵粘上呢?

至于欧阳先生文中有关建窑瓷器应找窑口当地的专家鉴别之论,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今商品化的社会,有人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良知,“专家”也不例外,这大概是“专家”公信力普遍下降,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在现今的文物艺术品市场里,指假为真的“专家”与制假贩假的商人合在一起,疯狂践踏着社会公德,良知、法律。流拍的不只是文物艺术品拍品,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不配的文明,何尝又没有逐渐在流失呢。

黑釉盏的流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首先宋元时期的许多古陶瓷尽管很优秀,但它们是地域性很强的产品,从存世数量上,发展周期上很难吸引人们欣赏收藏共鸣,饮茶习惯限定了黑釉盏的发展。当人们不在“斗茶”时,黑釉盏离开了高贵的场所。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黑釉碗一直伴随下层人民的生活,从遥远的唐宋时期一直到今天。

写到这里,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收藏研究要多读书,读好书,那种东拼西凑、摘抄来的“书商”式作的书,切不可读。欧阳先生的文章,倒可一读。首先不迷信,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敢于在媒体上质疑专家之论,(我不是专家)。且言之有理,其次,博览群书,关注收藏动向,这在文中都有体现。美中不足的是并没有把东张窑瓷器的各种特点说清楚,可能是篇幅有限吧。

有关“建窑”的研究书籍我看了不少,但没有一本令我满意的。研究建窑的同志们应向江西省景德镇的考古工作者学习,进一步细化量化考古挖掘结果应不会太难。

收藏不能只看书本知识,今天从书本知识中研究已经落伍,何况要掏自己的钱包来买东西,更不能按图索骥,从古至今,这方面的受骗例子太多,恕不赘言。

至于北方收藏界谈“建盏”色变,不敢收藏建盏,福建收藏、古玩界只当笑淡,未予肃清之语,使我想起“建盏”盛行之时,一厦门白鹜州古玩城的摊商对着众多带匣钵的黑釉盏,听完我劝其大量收购之语后,笑而不答。

当今的收藏类文章,多夹带自己的收藏品于其中,镀金扬名,为今后谋取利益作铺垫,鲜见把自己的收藏品敞开示众辨伪的,此举并不是和东张窑瓷器过不去,更不是鼓励大家手中如有同类带匣黑釉盏也砸开看看。也不希望有人从中引申出,盏的真伪不论,匣钵是宋元时物,干脆收藏匣钵吧。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

建盏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为产地在宋建宁府瓯宁县,所以称之为是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根据文献资料,在当时有很多诗句来描述建盏,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

1、造型。宋代建盏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敛口以及撇口的。宋代建盏的造型大多是口大足小,在距离口沿的一厘米的地方有一道向内凸起的圆棱,在外壁靠近足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没有施釉的,而口沿上面的釉绝大多数都是沈黄褐色的,并且釉水是上面施得薄而下面施得厚的。

建盏虽然有大、中、小一共三种形状,但是比较常见的是中型,其次是小型,大型的建盏非常难得一见,因此一旦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建盏的造型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的、敦厚的,它的线条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大方,然后赏心悦目。

仿品的建盏从外观上来是有一点过于规整了,让人感觉到不是那么自然,并且就尺寸而言也要比宋代建盏大一些,缺少了宋代建盏的灵巧。

2、胎体。制作宋代建盏的胎土是选择富含有铁质的瓷土,盏壁大约厚为0.2至0.8厘米,将建盏拿在手里会明显地感觉到非常沉。

在宋代,建盏的加工与现代相比比较落后,所以在胎土中时常会看到一些没有能够完全被粉碎的比较大的颗粒,显得有一点粗糙。

宋代建盏的胎色是紫褐色的,又粗又坚硬,并且还可以看到修胎时所遗留下来的棱角的痕迹。

仿品的建盏不论从加工手法还是工具配料来说都和宋代建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制作出来的建盏会显得比较细腻、整齐、橙色比较淡,也没有沉重的感觉。

3、釉。宋代建盏有独特的挂釉现象,用手摸口沿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毛糙并且扎手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表面上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迹。

建窑建盏相关知识汇总


建窑建盏相关知识汇总。

1.建窑建盏遗址在哪里?

答: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

2.建窑遗址面积有多大?

答:建窑遗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营长乾(社长梗)、水尾岚、七里岚、大路后门等处,窑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

3.建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吗?

答:建窑遗址是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世界最长的“龙窑”有多长?

答:在考古发掘建窑遗址时发现的建窑最长“龙窑”为135.6米,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最长的“龙窑”。

5.建窑名称的历史渊源。

答:建窑遗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村、池中村一带,因属古建安县(今建瓯)故名建窑(历史上也有人称建安窑),建窑的黑釉瓷器文化是建州文化的一部分,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

6.什么是建盏?

答:建盏为黑瓷的代表性瓷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水吉外其他窑口都难以烧制出与建盏相媲美的黑釉瓷器。

7.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哪一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答: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建盏什么年代开始烧制?

答:早年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和20世纪60-70年代厦门大学对福建建阳水吉镇后井村建窑窑址的几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明确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也对建盏进行了断代——“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而停烧或废烧于元初”。

9.建盏什么年代逐渐停止烧制,何时恢复?

答;建盏的烧制始于唐代,兴盛于两宋,至宋末元初衰弱,明代停烧。1979年9月,**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小组,进行建盏实验。1981年3月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样品,此后,建盏重新进入百姓视野,并逐步走入市场。(下图为蔡炳龙早期珍珠斑盏)

10.建窑建盏的传统手工技艺流程有哪些?

答:建窑建盏的传统手工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选胎土、练泥、揉泥、拉坯、修坯、上釉、装窑、焙烧等十三道工序。

11.建盏烧制技艺失传多少了年?

答:宋亡元兴,饮茶风俗改变,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亡,工艺终至失传,此时,青白瓷器逐渐代替了黑釉瓷器。建盏从明代停烧至今600余年。

12.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被当地人叫做什么村?

答:碗村。

13.建盏被后井村当地人叫做什么?

答:后井村当地人称建盏为乌泥盏、宝盏、黑碗。

14.建盏是陶,还是瓷?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应了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的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主要区别表现就在:

(1)陶器的胎土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得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一下;

(3)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度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及成品可知其为瓷器。

15.福建建阳烧制建盏用的陶土有什么特点?

答:建窑建盏作为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烧制过程中对陶土的要求比较高,其他窑口很难烧制出与之媲美的黑釉瓷器。建窑遗址附近的陶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含铁量高达8%左右,最适用于烧制建盏,其烧制出的兔毫、油滴等诸多斑纹显得变幻莫测。但是这样的陶土在高温达1300度以上的窑内非常容易变形,也就让建窑建盏的烧制难度**提高,建盏产品更显珍贵。

16.福建建阳烧制建盏用的矿物釉有什么特点?

答:烧制建窑建盏的釉矿石以石英为主,也有长石,含铁量高带有少量粘土,淘洗出的釉矿呈红、紫色,属铁钙系结晶釉。在130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釉层流动,把铁质拖带成各种形状,冷却后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在黑色釉面上形成兔毫样、油滴状等斑纹,成为建盏的特色元素。

17.手拉坯的建盏更好吗?

答:手拉坯成型是一种古老的技术,他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方法,其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的产品一般手感较重。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样。正因为如此,手拉坯的器型富于变化,可以按照客户喜爱来定制,而且制作出的胎体密度也更好,更不容易变形。从上述的各个方面来看,可以肯定手拉坯的建盏更加理想。

18.“建窑建盏”和“建阳建盏”有什么不同?

答: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以产黑瓷而着称。两宋时期,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江西的吉州窑,以及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瓷窑,形成了以建窑产的黑瓷成为建盏。

建盏于元中后期趋于落后,明代停烧,至今已停烧600多年。到了1979年9月,**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成功烧制出了仿宋建盏。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建盏知名度和价格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收藏市场对建盏的需求增多,各地仿冒者趋利而为,一些不合格的次品以低廉价格流入市场,给建盏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损坏了建盏的声誉。为传承建盏工艺,保证建窑建盏的质量特色,打击各种盗用品牌的违法行为,2012年和2013年,建阳市启动申报“建阳建盏”国家地理保护商标和国家证明商标的工作,拟对建盏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和资源做出界定,并申请“建阳建盏”作为今后使用的商标。以区别外地生产的非建盏产品。

19.现在烧制建阳建盏的名家有哪些?

答:2013年12月31日,建阳市人民政府评选了建阳市首届建窑建盏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2014年又评选出建阳市金油滴建盏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人。这些师傅都可以称得上是建阳建盏的名家,他们是蔡炳龙、蔡炳盛、许家有、熊忠贵、吴立勇、张修潘、吕竹兴、郑兴梨、叶礼忠、詹贵溪、孙福昆、黄文勇、和黄美金等人。

20.“建阳建盏”申报国家地理保护商标了吗?

答:2013年1月,建阳市政府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建阳建盏”的国家地理保护商标。

21“。建阳建盏”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了吗?

答:2014年3月,建阳市政协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由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负责搜集整理资料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建阳建盏”的国家工商证明商标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申报工作,“建阳建盏”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已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初审并在网站上公示,近期即可批复我协会正式使用。

22.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成,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束、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建阳市唯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3.为什么说建盏最适合“斗茶”?

答:建盏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当时,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样斗茶,黑白分明。斗茶家们都对黑釉建盏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首先,建盏的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建盏斑纹与人工彩绘和雕饰不同,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做。由于非人力所为,因而十分名贵。

其次建盏造型独特,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正如《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稀世珍宝——建盏


福建省建阳水吉窑在宋代以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在古籍中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称之为“天目”。

宋时盛行“斗茶”,由于黑瓷能清楚地观察茶面上白沫的变化情况,所以建盏大受欢迎。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和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宋赵佶说:“盏以青绿上为,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对兔毫斑建盏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以上介绍的带有“兔毫斑”的建盏是窑变所致,人力强求反不能达,在当时也不可多得,而今成为稀世珍宝。

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说“建盏”及其他


有关“建盏”的研究和介绍文章不少,而在收藏类报刊上说“建盏”或涉及“建盏”的更多,但有分量的文章少见,且纰缪较多,在收藏界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较好的参考学习书籍有叶文程、林忠干著《建窑瓷鉴定与鉴赏》(已有中文版及日文版分别出版发行)及谢道华著《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建窑》和《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建阳窑》(叶文程主编),有较高学术价值,值得多读。因为他们都是福建省建窑瓷方面权威专家,多次亲自参加建窑发掘工作,当时谢道华先生作为福建省文博界的中坚力量,发掘期间吃住在建窑遗址,可以说熟悉建窑的每一寸土地、清楚建盏的每一种瓷片。他们编著的书籍才是最严谨、最有说服力、最好的学习范本。

曾读北京王志军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的《鉴伪求甄》和《收藏》杂志发表的《“建盏”求真》两篇文章,每篇都洋洋洒洒2000余字,将福建福清市东张窑宋元黑釉兔毫盏误判为新仿兔毫建盏,并列举出种种“新仿兔毫建盏”的理论依据……使得北方收藏圈谈“建盏”色变,不敢收藏建盏。福建古玩、收藏界只当笑谈,未予肃清,建阳市博物馆谢道华馆长仅在《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建窑》一书附带提及“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细而长者……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王志军《‘建盏’求真》,《收藏》2002年1期,文中图6、8所列‘建盏赝品’实为宋元时期福清东张窑产品)”。因这类标本考古书籍收藏爱好者一般多不读,大多数藏者是从《中国文物报》和《收藏》杂志这些影响面广的大众媒介上得到的“宋元福清东张窑黑釉兔毫盏是‘新仿建盏’”这一错误讯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宋元时期福建有个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黑釉兔毫盏窑址群——福清东张窑,并能烧造出精美的仿建盏作品大量外销日本等国,日本文献称为“幅州盏”(幅与福同音)。他们只知道建窑,故将东张窑宋元黑釉兔毫盏当作建盏,再与真建盏比较,得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新仿兔毫建盏”的结论,而部分“识货者”却当以“建盏”珍藏。时至今日,2004年6月9日《收藏快报》四版涂金华先生《宋建窑金兔毫盏流标之解析》所指“宋建窑金兔毫盏”也是东张窑宋时产品,可见影响还未消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为建窑及东张窑肃本清源。该文曰“此盏,形制为束口,深弧腹,通高6.8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厘米……盏口薄,往下渐厚,器底厚1.3厘米。圈足极浅几达饼足,外足墙略向内斜直,足内宽0.6厘米。胎体厚重、手感沉坠……盏重259克。盏内外釉色漆黑……毫毛纹饰呈黄褐色,人称‘金兔毫’或称‘黄兔毫’……经河南考古研究所赵青云老师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吕成龙先生亲自过目,鉴定该盏为宋代建窑兔毫盏,亦经北京东西方国际拍卖公司的二位瓷器专家鉴定无异……同此盏一样的作品在央视《艺术品投资》节目中亮过相,专家鉴定以市场行情估价5至7万元……这件精美的宋建盏……流标……是与几年前的一大批‘建盏’泛滥于沪、津、京古玩市场有关……仿烧的质量较好的‘免毫’建盏……被北京古陶瓷收藏家买走不少……使京城收藏家们上当受骗……流标是理所当然的了”。从该文文图可看出,流标之“兔毫建盏”是东张窑宋时产品,而不是宋建盏。该文所谓宋金兔毫建盏胎轻(仅259克,建盏约为320~350克)、釉薄、毫短(根本不是什么金兔毫),造型虽与建盏相仿,却已有意无意改变了胎釉厚薄、轻重及体态高矮、大小,早已失去了建盏凝重厚实之神韵。流标理所当然。该文作者如果有钧窑器等北方产品可找河南、北京专家掌眼,建窑器应该找建阳专家谢道华鉴定才对。该文又曰“目前众多收藏类报刊中,有不少撰文者用‘乱真’二字,甚至说‘仿品达到质似、形似和神似’。余就不信这个邪,并且认为:无论何种仿品,是永远达不到乱真的,认为‘乱真’的人,却反证了他的辨假的眼力有限……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难道您拿着一个“建盏赝品”(东张窑宋黑釉盏,这种毫纹该窑很多,不是稀罕品种纹饰)充当建窑金兔毫盏真品去参加拍卖会,就可以“假的成真了”吗?您看不出来,别人也鉴别不出来吗?不识者当赝品,识货者知是东张窑黑釉盏的“大路货”,如果不流标那才是怪事呢。

另外,《收藏快报》2003年7月23日及12月17日刊登李健和秋峰的《茶艺与钵碗盏》、《宋话茶盏试“斗茶”》的巨幅“南宋金凤窑柿釉盏”、“宋建窑兔毫盏”也是东张窑黑釉兔毫盏,非都江堰金凤窑盏和建阳建盏。《收藏拍卖导报》2004年2月19日刊徐巍《宋代黑釉独具“诱色”》称“建盏……底足上刻有‘贡御’字样……有宋徽宗‘瘦金体’韵味……”,在《中国收藏》2004年5月总41期发表《宋代时尚黑釉瓷器》称“建窑黑盏中,还有一种罕见的鹧鸪斑釉盏……在具有光泽的、黑中透蓝的底釉上流淌着一道道鲜艳的黄色釉彩,分布着黄褐色、卵白色的斑点,两种釉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上徐巍先生所指“贡御”乃“供御”之误,窑工所书“供御”也没有赵佶瘦金体的韵味(《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一书中有此说),而鹧鸪斑纹盏就更神奇了,又有“黑中透蓝、黄色釉彩、黄褐色、卵白色”等,真是七彩斑斓,也更不是什么“两种釉色形成强烈对比”了。不过我倒是从该文中看出了他所说的是“毫变”(黑黄两色,也称异毫,《宣和遗事》载“以惠山泉、建溪异毫毫盏……”,《茶录》载“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俗称“西瓜皮”,也有学者称“铁锈斑”,在未发掘出鹧鸪斑前曾有学者误认为是“鹧鸪斑”)与“鹧鸪斑”(黑白两色,酷似鹧鸪鸟胸前卵白色斑点,为二次施釉点上的白釉斑。《清异录》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方舆胜览》载“建安瓷碗鹧鸪斑”)两个不同品种的混合体。这种还未研制出来的虚无品种最好待面世时再命名不迟。

通过这篇文章,只想告诉大家一个真理——即实事求是,不要再“书斋式”考古,陈陈相因、辗转抄录、以讹传讹,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早在80年代指出:窑址调查、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一个新兴学科分支——陶瓷窑考古大规模崛起的标志”,并把陈万里先生开创的以“窑基”和“碎片”为研究资料与唯一标准的学术活动归属于中国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瓷业考古范畴。难道我们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不应该遵循“窑基”、“碎片”这唯一标准吗?不应该多看一些“碎片”标本吗?只有通过碎片标本的研究与对照,再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才会感觉书上的“理论”不再苍白空洞,才能更准确地鉴定、鉴赏陶瓷艺术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建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建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建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