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铺法 > 导航 >

釉质观察法

釉质观察法

瓷砖铺法 瓷砖贴法 瓷砖的贴法

2020-03-12

瓷砖铺法。

除过明清二代“反瓷”品种即在瓷器外部表面利坯后不施釉,仍保持胎体本色入窑烧成者外,一般瓷器皆要在胎面施釉。釉料经烧制后同胎面结合成为瓷器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对器物有保护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瓷器进行美化。由于历史时代、工艺水平和生产地区的区别,古代瓷器的釉汁配方、釉质釉色、施釉工艺及烧成效果也会出现很多差异,因此釉质釉色也就成为我们对古瓷鉴定时代、判定窑口和辨别真伪的重要对象。但是从釉质这个要素上进行古瓷的真伪、时代、窑口和品种的鉴别,是比器物造型和胎质胎色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事情。

一是种类繁多。

按烧成温度古瓷器物表面所施之釉可分为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低、中温釉在商代就被发明出来用于陶器表面,在此基础上商周原始青瓷出现以后高温青釉也同时发明;按化学成份的配方可分为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按釉色可分为白釉、青釉和颜色釉;按釉质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及窑变釉等。

二是成份复杂。

两宋以来,我国制瓷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全国各地瓷窑林立、数以千计。每个窑口都是就地取材制胎配釉,虽然在社会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工艺上大体一致,但因不同地区原料成份上的差别,遂使器物在烧成后釉质釉色各显特征。例如同为定窑系、越窑系、耀州窑系或钧窑系的瓷器,不同地方不同窑场的产品也因上述原因在釉质釉色上都有差异。不同燃料和烧成工艺的差别也会造成釉质釉色的差异,例如古代北方煤窑、南方柴窑和现代气窑的产品在釉质釉色上各具特色,等等。

那么,古瓷收藏爱好者怎样从釉质釉色上鉴别古瓷呢?

一、以书为师,一些权威性的著作是不可不读的,例如《中国陶瓷史》、《中国古陶瓷图典》、张福康先生的《中国古陶瓷的科学》等,书中对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代主要窑口产品的釉质釉色都有翔实的描述。

二、以物为师,用可靠的古瓷标本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物物对照,这是鉴识古瓷釉质釉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元代的卵白釉瓷是在南宋影青瓷基础上改革配方烧制成功的,它不但在质地上硬度高,胎釉结合更紧密,而且釉汁浑厚,玉质感强,无论官民窑产品都给人以白中显青、滋润灵动的感觉。而现代仿品要么色泽太白,要么太青,釉质死板。因此,注意收集和认识古瓷标本是收藏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基础课。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化妆土的观察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妆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上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的效果,巧妙利用了胎和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观察化妆土的时候需注意和“中间层”的区别。宋代钧窑釉瓷标本的断面上,胎釉间有一层白色介质,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渗入,经离子交换析晶而形成的钙长石层。这一中间层在作用上起到了统一釉下色泽的作用,但系烧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妆土。这种介质中间层在宋代磁州窑青瓷上也能见到,形成机理相同。

化妆土的观察对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确定制作年代——有些窑口化妆土往往在某一时段使用,观察化妆土能精确考定年代。耀州窑青瓷在五代时使用化妆土,从标本断面看,胎体、化妆土、釉层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窑青瓷断面也有一丝白线,但胎体、中间层和釉层间界面模糊,系介质中间层,和五代青瓷区别明显。

确定制作窑口——明清以前的所谓高古瓷有时往往难以区分窑口,而化妆土是一个关注点。最常见的例子是越窑青瓷和婺州窑青瓷的区别。这两个窑口的产品除其他特征区别外,是否用化妆土是最明显的区别。

确定识别真伪——古代陶瓷的原料、工艺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现代很难模仿。如新仿耀州窑青瓷的胎骨都很白,仿五代制品不见化妆土,仿宋元制品也无中间层。结合造型、釉层、底面等特征,观察并分析化妆土有利于鉴别陶瓷器的真伪。有些古玩商将新仿器物打碎后卖瓷片,更应观察化妆土工艺,鉴别是否后仿。

元青花鉴定之如何观察岁月痕迹


一、看青花透骨。

老东西自有它的老相,特殊之相,青花透骨就是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一种无法仿制的迹象。青花透骨是一种特殊迹象,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而且发生在釉下,独特性和排他性很强。元代青花所用钴料,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

何为青花透骨,又是如何个透法?青花是一种钴料,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钴料对胎体和釉面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只不过进口料的腐蚀性更强而已。用钴料在胎体表面绘画,然后再罩上一层釉,成为青花瓷。经高温烧制,钴料与胎紧密结合,并不断地向胎体内渗透,便形成了青花透骨现象,时间越久,渗透越深越广。到此可能就会有人说,老瓷青花下沉,新瓷青花上浮,这里面有细微的差别和不为人知道的特点。

关键在于:

1、元青花的青花不仅向下渗透,而且向上“扩张”,晕散,这种内在的变化和活动并不因为烧成出窑后停止,相反永无休止而缓慢地进行着,只是肉眼很难观测到而已。因天长日久化学和物理反应,青花与釉相互融化并扩散至釉面;而新烧制的瓷器,青花并非上浮,而是沉在釉中,如果敲碎瓷器用放大镜观察断面就会发现:老瓷的青花直达釉面,而新瓷的青花是在釉中,离釉面还有一段距离。

2、老瓷的青花下沉而且深入到胎内与胎体相溶,结合得非常紧密;即使釉面磨损或被腐蚀,青花依然留存可见。而新瓷的青花与胎骨结合不紧密,釉面被腐蚀时,青花也会随之脱落。元青花的发色多种多样,成因复杂,是鉴定元青花过程中遇到的最难解,最疑惑,最不容易判断的地方。由于元青花的数量稀少,见过、特别是能够上手一定数量和多种类型的元青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都缺乏实物参照,只好用照片来比对。照片因技术上的原因,色彩经常会有一些失真和无法避免的误差,使元青花的发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辩真识假十分困难。

二、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只有在这极少数的传世品上才会有使用痕迹。

元青花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很少,没有使用痕迹的较多,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倒是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真、精、新、美。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看使用痕迹,只是要看是自然的使用痕迹还是人为做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东西有没有做过旧,从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土沁、海捞痕迹:器物多为出土器,有“土沁、土斑”痕迹,有的釉面会出现剥蚀状况。

元青花有些是从大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简称海捞),目前已经有做假海捞的仿品,把瓷器放在海水里半年以上就会生成和真海捞没什么两样的皮壳,遇到有海捞皮壳的瓷器,要透过海捞皮壳看本质。目前仿古器中的仿土沁仿海捞,仿使用痕迹,仿得好的都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仿古土沁有一种作旧后回炉的,已经真假难分。

四、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由于“元青花瓷器”,在历史上被封锁了近六百年,到1929年才被英国人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由美国人出书,七十年代末才被国人认识。

因此,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国内馆藏品都属出土器,传世品绝少。如果藏者发现是“旧器”就必定是“真品”,如果是“新器”,就必定是“赝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仿制元青花)。

瓷砖是干铺法好还是湿铺法好 干铺法和湿铺法的区别


现在家居装修很多人都会选择地面瓷砖的铺贴,有了瓷砖之后,无论是视觉美感还是清洗的方便性都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铺贴瓷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干铺法,一种是湿铺法,那么到底是干铺法好还是湿铺法好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干铺法和湿铺法的区别。

1、什么是干铺

干铺,即无需瓷砖胶,无需水泥砂浆就能铺好瓷砖,瓷砖和瓷砖之间本身就能互相连接固定,并达到无缝铺贴的效果。像这种干铺方式,标准的瓷砖和石材都可以,近几年在欧美等国流行起来。干铺瓷砖对瓷砖铺贴技术根源上的变革,这种不需要基地的干铺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瓷砖铺贴方法。

所谓的干铺法就是先把地面基层处理干净,浇水让地面充分湿润,接着用专门的干性水泥进行1:3的水泥砂浆配比,先把瓷砖放在砂浆上用橡皮锤锤实,然后再把瓷砖翻过来抹上水泥砂浆,再根据均匀的间隙铺上砖,但是一定要注意时刻使用水平仪检测。

瓷砖干铺对基层的湿度处理要求比一般高,因为干硬性砂浆内水分少,如果基层湿润度不够的话就会吸走砂浆中的水分,影响粘合程度。干铺的厚度会变较大,干铺法一般应用于比较大尺寸的地砖铺设。

2、什么是湿铺

湿铺发是直接使用水泥抹在瓷砖后面进行铺贴,目前常见墙面铺瓷砖都是使用湿铺的方式,较小规格的瓷砖及地面平整度好用湿铺比较适合。

湿铺法是将水泥和沙的体积要按1:5—1:4的比例调和成软湿的水泥砂浆,适用于马赛克、小型釉面砖。很多家装业主普遍采用的地面砖铺贴方法,采用湿铺法的瓷砖地面有可能产生空鼓和气泡,影响地砖的使用寿命。但由于湿铺法价格较低,所以仍有很多家庭采用湿铺法铺贴地面。

看完了上面大家进行干铺法和湿铺法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都已经对瓷砖的铺贴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就赶快选择一个熟悉的合适的方法进行瓷砖的铺贴吧。

“五易”捡漏法


每个爱好收藏的人,不管你是初出茅庐,还是久经沙场,没有不想捡漏的,捡漏是收藏者孜孜以求的价值和乐趣所在。有的行家提醒,在资讯渠道高度发达的今天,捡漏的机会很小,就好像中彩票一样。有的专家又认为,只要还存在收藏交易市场,对广大收藏者来说,就一定存在着捡漏的机会。

捡漏首先需要精确的眼力和对市场行情的准确了解把握,真正的捡漏是一场交易双方的眼力、对市场的洞察力,甚至心理素质之间的较量。随着大众收藏意识的觉醒,“漏”是比以前少了,但是“漏”什么时候都会有,什么地点都会出现。笔者从收藏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易时、易地、易念、易途、易类的“五易”方法,可以增加捡漏的机会。

■易时捡漏

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同时候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不同,对不同艺术品价值的认同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同的收藏者由于在学识、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某种艺术品,也许早买合算,晚买上当;反之,也许早买吃亏,晚买反倒沾了便宜。收藏投资者要善于打时间差,以最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物品。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好东西不怕“放一下”,不怕没买家和卖家。笔者在与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的商贩们交谈时,他们无不后悔,当初为了一点小利,将改革开放初期收到的官窑古瓷过早出手,感叹要是能够留几件到现在就好了。

一位藏友曾花1000余元买了一幅于非先生的画。于非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画家,擅长工笔花鸟,曾经拜齐白石老人为师。后来于非的名声渐起,其作品也为藏家所关注,这位藏友将此画拿到拍卖会上参加拍卖,最终以近2万元成交,8年增值15倍。

香港颇有名望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国际知名的古董表收藏家和鉴定师梅强先生,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始终坚持:“搞收藏不能贪图小利,即便短期内利润可观也不要轻易出手”。他通常收到一份藏品后,就把它锁进银行的保险箱,除非特殊需要,否则决不轻易动用。半个多世纪过去,他的保险箱变成了宝库,其中不乏稀世珍品。梅先生因其丰富的收藏和卓越的鉴赏能力被欧洲的古董表权威机构授予“古董表鉴定特权”,成为惟一一位被国际钟表权威机构授予古董表鉴定权的华人收藏家。他还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古董艺术钟表珍藏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易地捡漏

目前境内与境外、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北方与南方由于藏品存量的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和审美观的不同,藏品价格存在地区差,有的藏品在不同地区的“身价”甚至会有很大悬殊。

按一般常规,瓷器窑口产地瓷价格相对低些,比如景德镇的宋代影青普通碗盘(不是湖田窑),每件就百十元左右,而北方则数百元,品相稍好的可达千余元。又比如,现在江苏、浙江、江西一带藏家看好浅绛彩瓷,有人便到西北、东北等地淘货,拿到南方销售,扣除旅差费用,赢利仍十分可观。

最近,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的一些古玩商贩,纷纷出国寻宝,从东南亚等地购回一批品相精美的清代古瓷,生意十分跑火,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海归瓷热”,商贩们既游览了海外风光,还赚取了不少利润。

■易念捡漏

捡漏除了要具备扎实的鉴定基本功,还需要超前的、不同于常人的观念,能够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买入极具升值潜力的藏品。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一些藏品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所以导致不少有价值的藏品未被发掘或被轻视,此时购藏,正是捡漏的大好时机,也是使一些被忽视和遗漏的藏品重放异彩的大好机会,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以书画为例,这种捡漏体现在购入一些冷名头的作品,或是一些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冷名头是指历史上一些知名的画家,这些画家因为没有被市场包装炒作或者其他缘故,目前还不具备高价位,但远期的升值空间巨大。比如晏济元,这位当年与张大千齐名的著名画家,其画价一直偏低,且多出现在小拍上,直到近来某文化机构为筹划其画展等宣传活动时,社会才普遍认识到他作品的真正价值,其画价也随之骤升。

■易途捡漏

同样的一件藏品,在地摊、藏家、古玩店、文物商店和拍卖会出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买进或卖出,如地摊买进、小拍卖出,小拍买进、大拍卖出等,均有漏可捡。

作为一名成熟的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小拍,由于不少卖家和买家对艺术市场行情的不够了解,对市场趋势的把握不够敏锐,为眼力高的买家提供了一个捡漏的平台。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人买了幅郭沫若的书法作品,拿不定主意后便请教某专家,这位专家用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的书法风格去分析这幅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鉴定结论是假的,这幅作品不久后便以无底价起拍出现在小拍拍场中,让真正懂行的人捡了个大漏。

■易类捡漏

各类藏品在市场上有冷有热,有高有低。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

笔者的一位藏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古玩市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较,发现古瓷收藏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高位,而铜墨盒有收藏价值空间,于是将收藏的着眼点从古瓷转向铜墨盒。所费不多,先后收藏了100余件铜墨盒,其中不少是名品、精品。没过多久,以往不被人注意的铜墨盒不但价格飙升,而且日趋见少,精品更是几乎绝迹。

古瓷市场,前几年,明代、清代青花瓷行情看好,而浅绛彩瓷价位低,一位玩友将手中的明清青花瓷抛出,及时吸入了许多浅绛彩瓷,现在浅绛彩瓷价位上升,又追热点抛货,大赚一笔。这里需要的是有眼力和魄力,收的是一些不被常人看好而实际上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冷门——优秀的艺术品。

另外,要重视异型器物。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东西。异型的艺术品,不仅工艺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不仅升值潜力大,想出手也容易些。独特精美的器物,历来都是收藏家追捧的,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是如此。

捡漏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乐事,让人能够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乐趣。不少收藏大家仍然热衷逛地摊捡漏,许多收藏者也是通过意外捡漏而坚定了继续从事收藏的信心,甚至有些初涉藏海的爱好者对收藏乐此不疲就是从捡漏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捡漏是收藏价值的再创造,已成为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陶瓷釉质鉴定之长石釉与琉璃釉


长石釉就是用长石替代草木灰做熔剂配制的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欧美传入中国的制釉新方法。其特点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高温黏度大,不易流淌,发色均匀,原料来源广,化学成分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传统灰釉、石灰釉与长石釉比较,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窄,高温黏度较小,流动性大,原料来源复杂,化学稳定性差。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用长石制釉了,因为他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釉料中含有长石的矿物成分。这是对古代制釉工艺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误解。我们不但要知道各地长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它才是古陶瓷痕迹鉴定中的关键所在。长石是一族矿物的总称,呈架状硅酸盐结构。其化学成分是钾、钠、钙和钡的铝硅酸盐,主要类型有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和钡长石。长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都产,各地所用长石基本都是本地或附近产品。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但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所谓汉绿釉、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都是现代人的叫法,古称就是琉璃。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绿釉陶器发现于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墓葬中。自汉宣帝以后,绿釉陶器制作在丝绸之路沿线获得蓬勃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虽然两晋时期国内政局稍有稳定,但是以北方匈奴为代表的民族势力日盛,彻底阻隔了中原地区与西亚各国的联系,这一时期釉陶制品又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直至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丝绸之路重新打开,釉陶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琉璃釉陶自三国以后消失了三百年,在东魏、北齐时期才又出现在国人面前。北朝末年隋朝初年,由于隋文帝的东征西讨,琉璃釉可能又出现过短暂消亡,但正是隋唐人的喜爱和追捧,在唐朝建立以后,琉璃釉陶器才得到真正的大发展。汉绿釉采用氧化铅+细砂(石英)+色剂(铜或铁)的多元配方。它与我国本土胎釉同源的青瓷属于不同工艺体系。宋三彩是唐三彩制作的延续,由于制作于宋代而称宋三彩。宋代北方生产三彩器的窑口有磁州窑、登封窑、鲁山窑、扒村窑和宝丰窑等多处。烧造器物多为炉、枕、盘、盆和洗等实用器,较少有唐代那种驼、马、俑等动物和人物造像。其制作工艺也与唐三彩略有不同。唐代多种彩釉之间,相互交融,虽有少数作品也用刻画线条的方法隔离不同色彩,但不像宋代那样普遍使用印、刻画工艺,再以不同色彩釉料直接在胎上搭配装饰成花纹图案。釉色多为黄、绿、白、褐等色彩。法华釉又叫法华釉陶或称法华花器,在我国陕西西南部的蒲州和泽州一带于元代开始制作,明代中期以后十分流行。法华器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蔡锷琉璃釉直接绘染纹饰,另一种采用宋代壁画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表面上用泥浆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线条,然后分别填以紫黄蓝绿各色釉料进行装饰,入窑烧成。素三彩,名为彩,实为釉,是以釉代彩,也是从古代琉璃釉发展而来。明代中叶以后,低温色釉的发展已日益增多和成熟,创制了黄、绿、紫三色低温釉,称“素三彩”。因没有红色,故以“素”来表其特征。除以上三色外,清代尚有黑、蓝、白釉色,是在素三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新品种。在素三彩中,黄釉是最主要的色釉,它是以铁为着色剂的彩釉。成化、弘治、正德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以后黄釉色调愈来愈淡,其含铁量愈来愈低。绿、紫釉色变化虽然没有黄釉鲜明易辨,但其色调深浅亦随铜和锰的含量多少和其他着色元素的影响而变化。

陶瓷化妆法


多数的瓷器是在坯上直接挂釉,但也有先在坯上挂以化妆土而后再挂釉的。我国古来华北一带的民窑差不多都是沿用这个方法。

在制作陶器时,有的坯面粗糙,有的烧成后坯面出现污点,或是坯体烧成后颜色不好。为了弥补这些缺欠,使人一见好像纯白色的陶器,或者便于充分显出透明的釉色,就要用精选的铁分少的白色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这也可以叫做“化妆法”。

我国古时的一部分彩陶、唐三彩和过去被认为是邢窑的白瓷,以及磁州窑与早期定窑的出品,都是挂有化妆土的著名陶瓷。高火度的石灰釉瓷器,根据目前出土的标本残片看来,在某些隋代青瓷中也发现有使用化妆土的现象。但在唐代河北临城的邢窑和曲阳窑的一部分白瓷精品多是精选原料,已经没有挂化妆土的必要。在宋代磁州窑系统中,有在化妆土上剔刻图样的。另外也有用化妆的粘土在器物表面画上白色图样的。这种粘土,磁州谓之“白碱”,因其缺乏粘性,也有混以酸性成分多的长石类,而使粘性增加的。又因其熔融点过高,所以也有混以长石使之降低熔点的。

明朝善于在青色琉璃釉或柿红釉上描画白色图样有所谓“堆花”的,也是用白碱类的稠液和挥发性溶剂一类的东西在器物上描画图样。还有所谓“法花”的。即在图样周围用粘土作边线,这又是白碱的另一种应用了。此外,如造型极大的壶和复杂的器物等,都是在做成两三段之后把它们一个个接合起来的,这种接合用的糊,就是白碱。试看明朝所制的壶或花瓶,虽是极小的东西,也由两三段接合而成。但是清朝的制品,即或是相当大的器物,普通仍是用辘轳一气拉成。这一点在区分两个朝代的器物时,是个非常有用的线索。例如雍正时代所仿的明朝瓷器,无论其铭款如何逼真,然而一般很少有能仿制这种接合状态的。

彩料对比法


瓷器表面所施釉料和彩料,从鉴定的角度观察,它们的色泽表现、显微结构、烧制时的高温粘度系数、同胎面的结合性能等,皆能成为我们辨别瓷器的品种、窑口、制作时代、产品档次、艺术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依据之一。

用彩料对比进行瓷器鉴定,其着眼点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是以铜为呈色剂的红色釉质,祭红和郎红就有许多区别:

一、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二、釉质高温粘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粘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图1)。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图2)。釉质高温粘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图1)。

三、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

什么是瓷砖薄贴法 薄贴法和传统贴法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薄贴法薄贴法和传统贴法的区别是什么马上就要到年底了,各大装修公司都开始了年终大促,装修业主们也纷纷报名!既然要装修,那就一定要先了解一下瓷砖薄贴法,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瓷砖薄贴法?薄贴法和传统贴法的区别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瓷砖薄贴法薄贴法和传统贴法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薄贴法?

瓷砖薄贴法,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瓷砖铺贴方法。薄贴法最早始创于德国,其实只是相对于国内“厚贴法”而言的一种瓷砖铺贴工艺。国内使用粘合剂厚度为15~20mm,而薄贴法将基层粘合剂刮成条纹状以后,厚度才只有3~5mm。

薄贴法和传统贴法的区别是什么?

1、用材要求不同

厚贴法:需要用水配比水泥、沙子调制水泥砂浆,因此水泥配比是否合理、材料用量是否到位、搅拌是否均匀都会影响水泥砂浆的质量问题。

薄贴法:铺贴时采用瓷砖粘结剂,直接兑水即可使用,不再需要现场配比水泥砂浆,质量标准容易把握、粘结强度也比较高,施工效率也大大提高。

2、技术水平要求不同

厚贴法:需要经验丰富、手艺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铺贴,现场混合水泥沙子容易产生问题,机动性和随意性比较强,这都是影响质量的特征。如果铺贴工艺不到位,很容易引发瓷砖空鼓、开裂等问题,并且技术不到位的铺贴工很难将瓷砖铺贴平整。

薄贴法:由于操作简单,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能使用预拌瓷砖粘结剂进行铺贴,铺贴时效率大大提高。

3、工艺流程要求不同

厚贴法:需要对墙体进行基层处理与拉毛,处理完后即可进行铺贴;瓷砖需要浸水处理。

薄贴法:除了同样需要对墙体进行基层处理与拉毛,对墙体的平整度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对墙体进行找平,但不需要对瓷砖浸水处理。

4、用工用量不同

厚贴法:一般厚度在10-20毫米,水泥沙灰15-20公斤,增加了负担。从施工来看,瓦工师傅想即美观,又保证质量,通常一天可铺8平米左右。

薄贴法:厚度只需要3-5毫米,有一个经验数据,瓷砖粘结剂每平米面积,每毫米的厚度1.6公斤重,那3毫米是多少?5公斤。5毫米是多少?8公斤。基层找平的情况下,通常一天可铺贴20平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釉质观察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釉质观察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铺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