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名称 > 导航 >

美人醉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美人醉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古代的瓷器名称 怎样鉴别瓷器的好坏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03-12

古代的瓷器名称。

"美人醉" (又称"桃花片")是景德镇传统红釉的珍贵品种之一。明宣德年间就已出现这种品种而以清康熙时产品最有名。美人醉的色调与均红、祭红、郎窑红及其它铜红釉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深红色而是一种浅红色,颇似桃花及海棠色调,所以又称它为桃花片可海棠红。此外还有称为美人霁及美人祭的,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烧成上特别困难,其生产多为一些小件样品如印盒、笔洗、石榴罐、柳叶瓶等,虽然如此,但是真正好的样品无论是古代或现在烧制的都不多见。

由于烧成气氛的影响,美人醉的色调千变万化。有的在朦朦的粉红色当中有深红色的斑点密集;有的一部分为深红色在其周围逐渐晕散为浅红色调;有的在深红之外的较浅部分又微泛浅黄或浅绿色,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现着不同的红晕,出现"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真是变化多端,微妙无穷。清代诗人洪北江吟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真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富有诗意的美丽的釉色。

据说"美人醉"的名字是当朝一位皇帝在酒席间即兴取名的,当这位皇帝与他那美丽的贵妃饮酒作乐时,有人拿来一件景德镇刚问世的红釉花瓶,其动人的釉色酷似贵妃酒醉的美丽脸色,皇帝当即命这釉色称"杨妃色",又叫它为"娃娃脸",后来逐传开为"美人醉"。

美人醉色调的变化主要是受铜的着色特性及工艺烧成条件不同影响所致,当然配方中所引进的基础釉原料和熔剂也有关。铜既可以作为分子着色,也可以作为胶体着色。前者受浓度的影响较大,与粒度的大小关系较小;可是后者呈色情况与粒度大小有密切关系。在烧成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釉料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情况不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便使铜在釉料中获得的粒度大小有所不同,因而色调千变万化。"美人醉"与其它红釉从表面上看起来不同,可是实际上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联系,都是由于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仅仅是工艺操作上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已。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知识:龙泉哥窑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龙泉哥窑瓷器在宋代与定窑瓷器、官窑瓷器、汝窑瓷器、钧窑瓷器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宋代龙泉哥窑瓷器传世数量较多,器形优美,多以陈设工艺瓷器为主。1、民间关于龙泉哥窑由来的传说: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民间曾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浙江处州曾有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他们都是制瓷好手。兄弟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的高明,招致弟弟的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的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子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只好拿到市场上去处理,却没有想到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销售得很好。哥窑由此闻名于天下,而弟弟的青瓷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

2、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最早记录了哥窑的窑名。

3、清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4、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5、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到目前为止,宋代哥窑瓷器烧制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来揭开陶瓷史上未解之谜。

仿古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仿古砖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仿古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仿古砖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仿古砖最早源自欧洲的上釉砖,之后由台商介绍到大陆,称之为泛古砖,后来又有称为古典砖、复古砖、仿古砖,其中以“仿古砖”的名词用得较多,大家叫惯了,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同类砖的“商品名”。商品名词不同于专业名词,更不同于学名,不必十分严瑾。另外“仿”本身并没有“贬”义,关键是要看你做得怎么样,是单纯“模仿”还是有所“创新”。

欧洲人习惯称仿古砖为“Rustic”特定指上釉瓷质砖,“rustic”译成中文为:乡村风味的、质朴的、粗犷的,粗面的;这是指仿古砖的色彩和外貌着重体现的是重归大自然的风格。进一步讲,欧洲人崇尚他们祖先创造的文明、他们的古建筑风格、油画、古典音乐,他们认为在瓷砖中“仿古砖”最擅长于表现这种题材和风格,无论是用于公共场所还是用于家庭的装修上。欧洲人常常提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提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提到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西斯莱(1839-1899)和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及他的代表作“向日葵”;谈到线条和色的运用;谈到贝多芬和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其实色彩、图画和音乐都是相通的,都是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在所有建筑砖中,恰恰是仿古砖最擅长于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仿古砖的魅力之所在。

美人醉釉郎窑红:探秘迷人绚烂的传统红釉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瓷器常见的器型名称


初涉瓷器收藏,首先应该弄明白市场上的瓷器是什么器型,这样才不会让人感觉你太外行。瓷器收藏家李和祥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瓷器收藏品的器型有上百种,但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高足杯: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玉璧底碗: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璧,故名。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犹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天球瓶: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蒜头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提梁壶: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穿带壶:小口,短颈,椭圆腹,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与肩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可以穿带提携,故名。唐代已见有,宋至清代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花觚: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斗: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刺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以瓷都闻名天下的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毗邻浙江、安徽,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同时也位于“五山两湖”(黄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风景区的中心,是我国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不过,景德镇以瓷器著称,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其名称来历与瓷器息息相关: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该地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且名扬天下。千百年来,艺术成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这是景德镇瓷器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画面、图案或根据民间沿袭下来的优秀图案,由专门的画工将其复制在胚胎瓷器上再经过烧制而成。由于品质佳,在唐、宋、元、明、清,景德镇便是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瓷器从一产生便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镇便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而且还远涉重洋到了海外,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我们知道,陶瓷的故乡在中国,英语“china”若大写就是“中国”,而小写就是“瓷器”。然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却荟萃在景德镇。

不同瓷器器型的名称


瓶子,

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

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

实用的瓶子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

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

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瓷瓶,

真是难倒了不少人呐!

【蟠龙瓶】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

初为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

【多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

【梅瓶】

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二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

【花口瓶】

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

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

【琮式瓶】

清光绪粉彩八卦纹琮式瓶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

【象腿瓶】

清康熙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

【橄榄瓶】

清粉彩三星图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

【凤尾瓶】

清康熙五彩开光麒麟纹凤尾瓶(尊)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

【蒜头瓶】

元代彭窑(瓜棱)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明嘉靖青花五彩龙纹蒜头瓶

【棒槌瓶】

清康熙五彩人物图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康熙洒蓝釉五彩人物图棒槌瓶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雍正五彩棒槌瓶

【油锤瓶】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清康熙釉里红描金异兽图油锤瓶

【盘口瓶】

北宋玛瑙黄釉三羊盘口瓶

流行于北朝至隋。盘口,短颈,平底。因瓶口像浅盘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明清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

清粉彩开光人物故事纹双耳盘口瓶

【瓜棱瓶】

明龙泉双龙耳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清茶叶末釉瓜棱瓶

【贯耳瓶】

清光绪青花花卉贯耳瓶

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民国青花百花不露地粉彩海屋添筹纹贯耳瓶

【葫芦瓶】

明崇祯青花罗汉图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一路收石。

清晚期绿地粉彩葫芦瓶

【净瓶】

唐代白釉净瓶

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巩县窑净瓶

元,明以后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清绿彩二龙戏珠净瓶

【玉壶春瓶】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又称玉壶赏瓶,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清光绪青花芭蕉竹石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清酱釉玉壶春瓶

【弦纹瓶】

南宋龙泉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清德化鱼耳弦纹双鱼耳瓶

【洗口瓶】

元建窑洗口瓶

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环洗口瓶

【鸡腿瓶】

辽奶白釉褐彩萱草纹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清雍正绿地粉彩开光瓶中瓶鸡腿瓶

【凤首瓶】

唐/辽白釉凤首瓶

辽代的一种瓷器。多作伸颈、敛翼、直立的凤形。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

辽黄釉凤首瓶

【连座瓶】

南宋龙泉窑连座吉字瓶

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流行于元代。

【扁腹绶带葫芦瓶】

明永乐甜白扁腹绶带葫芦瓶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绶带葫芦瓶

【天球瓶】

清光绪青花矾红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清晚期墨地五彩雉鸡牡丹图天球瓶

【四方倭角瓶】

青花人物纹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清代雍正官窑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较大,做工很好。乾隆时期仿品颈侧兽耳较小,底足较矮。

清雍正白釉四方倭角瓶

【壁瓶】

清乾隆黄地描金粉彩狮纹壁瓶(罐)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御题诗句。

清青花粉彩婴戏图贯耳壁瓶

【活环瓶】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哥釉双象头耳活环瓶

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民国粉彩万花地开光仕女双象头耳活环瓶 (一对)

【胆式瓶】

清康熙青花龙纹胆式瓶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清光绪素三彩龙纹胆式瓶

【六方瓶】

清中期虎皮釉六方瓶

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民国蓝釉开光粉彩花卉图六方瓶

【荸荠扁瓶】

清乾隆青花夔凤穿花纹荸荠扁瓶

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荸荠扁瓶

【纸槌瓶】

南宋龙泉窑盘口纸槌瓶(折肩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宋代汝窑中较多。

清康熙孔雀绿釉暗刻螭龙纹纸槌瓶(折肩瓶)

【菊瓣瓶】

清康熙豇豆红菊瓣长颈瓶

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清康熙豇豆红菊瓣(长颈)瓶(残)

【柳叶瓶】

清光绪炉钧釉柳叶瓶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光绪五彩刀马人柳叶瓶 (一对)

【观音瓶】

清康熙青花月影梅双清图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民国粉彩开光人物观音瓶

【灯笼瓶】

清乾隆青釉蝠纹灯笼瓶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清雍正墨地粉彩花蝶纹灯笼瓶

【藏草瓶】

清乾隆斗彩缠枝纹藏草瓶 (一对)

又称甘露瓶,是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

【赏瓶】

清光绪祭蓝釉描金缠枝花卉赏瓶

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交泰瓶】

清晚期黄地轧道粉彩交泰瓶

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传世品极少。

民国粉彩轧道八卦如意交泰瓶

【转心瓶】

清粉彩万花转心瓶

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清黄地粉彩花卉转心瓶

【双联瓶】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鸟双连(扁)瓶

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清咸丰粉彩加金宝相花双联瓶

美人如玉,青花如画


元代青花瓷的倾城之美

唐宋时期青花瓷已经显现出端倪,但是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元代的时候,作为古代优秀作品,青花瓷一直都是打着供品的旗号为皇家服务的,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大多是官窑的作品。但是民窑的随意和雅致是官窑所没有的。

就瓷器而言,官窑作品大多是比较精细的,一来首先民窑的工艺和技术确实比不上官窑,而且封建时代,民间的东西是不能优于皇家使用的东西。

元代青花瓷确实没有宋代的精致,毕竟工艺是相当的不成熟,由于制胎方法不一样,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并不大。

即使是这样,但是元代青花瓷作为始祖,它的美,是无可否认的,只是寥寥的几笔,就刻画出了属于青花瓷的特色。虽然没有光滑的表面,但是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朴实,或许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却是每一个小家庭的生活日常需求品。

如果说美人如玉,青花就是一幅画。没有太多的色彩渲染,但是细细品味,却又是另一种风情。

藏品名称:青花龙纹盘


收藏经过:我的祖辈是做官之人,喜好风雅,爱好收藏,这个爱好也传给了我这个后代。这个青花盘是祖上传下来的,也是我的藏品中最喜爱的一个。

藏品特征:这只青花瓷盘直径29厘米,图案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花纹勾边不留白。盘中装饰有一条穿花五爪龙,盘的边沿环绕着两条头尾相追的穿花五爪龙,在盘子背面的边沿上,也围绕着两条头尾相追的穿花五爪龙。盘底正中有“正德年制”的四字行书款识。底足宽厚而短,胎体较粗。

相关背景资料:正德时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明青花瓷器由顶峰向下坡转折的时期。由于正德皇帝的昏庸,导致内忧外患,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此时已用完,于是青花料开始大量使用国产料,如平等青、石子青等,后期开始使用“回青”。正德青花颜色较为清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艳丽。使用平等青的青花胎薄釉白,比较亮丽。使用石子青的青花胎厚较松,蓝色的线条有点晕散。正德瓷器的绘画手法非常精练,细描匀染,图案生动精致。在瓷器的纹饰上,穿花龙纹的使用,在正德时期非常盛行。所绘龙纹具有凶猛矫健的气势。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花纹勾边不留白,龙在缠枝花中穿行,布局较满。这种画法成为正德时期一种独特的纹饰风格。2000年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出的这件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瓷盘,直径21厘米,造型生动,鲜明的体现了正德时期的这种造型特征。

鉴定专家: 李知宴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古陶瓷学会副会长

鉴定评述:这件东西是正德时候的,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明朝由比较平稳、比较兴盛的时期走向衰落的一个开始,所以你看这件瓷器,它第一是件头比较大,跟成化、弘治的瓷器不一样,它具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就是它的原料的加工方面没有成化、弘治那么精密。所以它的胎体的颜色比较粗放一些,颗粒比较粗,颜色没有那么白净。釉也比较厚,釉是白中发青,正德的青花由于需求量很大。文献记载,它有一年就要求景德镇给它烧30万件瓷器,所以它要求量很大,因此它原料就多元化,它最好的原料是用浙江的平等青,画的青翠明艳,光洁度非常好,这是比较少的一种正德瓷器。那么最大量的,新开发出的就是瑞州府上高悬的石子青。这件瓷器就是石子青的产品,石子青的最大特点就是晕青,有点晕散,画的花纹非常好,但线条不够清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材量很大,但配方不够准确。我们来看瓷器的口沿边上有些釉有剥落的现象,有些有气泡,这个呢研究瓷器的人叫“虫吃釉”,而虫吃釉的现象是明朝晚期比较普遍,所以它是一个转折时期最典型的作品。那么这个评价三十五万元人民币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如果进入国际市场那可能就更高一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美人醉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美人醉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名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