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表面 > 导航 >

瓷器的表面显微特征与其真伪鉴别

瓷器的表面显微特征与其真伪鉴别

瓷砖的表面 鉴别瓷器真伪 瓷砖表面

2020-09-08

瓷砖的表面。

官窑也称御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据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被集中砸碎后就地掩埋,以禁绝流入民间。这些碎片随着朝代的更替形成层次清晰的堆积,成为中国唯一能全面延续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20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配合发掘清理了埋藏落选的贡品的遗址十余处,修复了数以千计的官窑珍品,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一度震惊中外。

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介绍,此次展出的官窑出土的遗物共135件(套),这批瓷器是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自1982年以来,从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件瓷器碎片中大浪淘沙、归纳分类后,倾尽10多年心血精心修补完成的。每件展品都由几十或上百块瓷器碎片组成,最多的一件古瓷由460多块碎瓷拼接粘合而成。这些被修复的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其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等罕见孤品,尤以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36件瓷器最为抢眼,如此次展出的“黑釉三足鼎式炉”当年只是试制品,因工艺难度太大,最终没有烧制成功而被砸碎埋在官窑内,成为一件孤品。<Www.TAoCi52.coM/p>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怎么鉴别宋代定窑瓷器的真伪?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

泪痕: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即所谓的“泪痕”。其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是宋代定窑的特征。

芒口: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装饰:宋代定窑瓷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刻花和划花图纹流畅,见莲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而仿品和真品相比,刻花、划花刀法不如真品犀利流畅,仿品印花陶瓷纹饰多不清晰。

白胎: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之时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标志。 

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釉处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是宋代定窑的特征。另外一个特征是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古董行内人士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元代瓷器真伪鉴别的方法


胎质:首先要看底足无釉的露胎处及器身的缩釉的部分。像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与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洁白。而近现代仿品与元代相比,胎质较为坚密,胎骨颜色更加精纯如玉。

纹饰:元青花器物文饰层次多,画面满,但清楚、严谨,大多数繁而不乱。一个器物上所画图案多达七八层,主次分明,釉边角纹饰、主题纹饰和次要纹饰之分;构图丰满,空间狭窄,显得十分热闹。这个器物上所绘图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叶、枝杆,填色的地方,留白处较多。绘画风格不论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当时人画写意手法的影响,生动活泼,笔法自如挥洒,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近现代的仿品,其外型与纹饰几可乱真,但绘画的笔法却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釉色:元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铁量较高的进口钴矿料。因而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鲜艳,色散晕。但现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国产料,含钴、锰量高,含铁量低,经过烧制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为暗蓝,没有元代官窑青花瓷那种鲜艳深沉的感觉,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闪现一种深沉的旧光泽,这种旧光泽天然浑成,并无刻意造就痕迹。现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现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绝不可能有年代遥远的天然旧光泽。

鉴别康熙五彩真伪应掌握几点特征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五彩瓷五彩瓷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4)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鉴别康熙五彩瓷真伪应掌握的主要特征


五彩瓷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4)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明正德瓷器真伪鉴别方法


正德瓷器是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以素三彩最为著名。正德瓷器的胎体较为厚重,釉色闪青。早期青花瓷一度采用国产平等青,呈色较淡。正德朝景德镇瓷器又开始了大量的烧造,无论在瓷器的器形还是品种上,较明弘治朝更为丰富。正德朝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器物逐渐改变了前朝的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以装饰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在正德时期大量集中出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时代特征。

弘治四年九月,宫中传出喜讯,张皇后的皇子诞生了,孝宗欣喜异常,取其名为朱厚照,希望他以后能照耀后世,他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16年。可以说武宗从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因为孝宗就只有武宗这么一个皇子,弘治皇帝对朱厚照非常溺爱,5个月后就将其册封为皇太子。14岁即位后由于武宗自幼贪玩,加上身边许多宦官的怂恿,正德皇帝整天玩乐,不理朝政。他皇宫住腻了,就大兴土木,建设了由两百多间宫室组成的建筑群,名曰豹房,里面有办公场所、密室、游乐场所,其中还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里面还养了不计其数的女人,供其享用;由于正德皇帝奢侈的生活需求,加上宫中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景德镇瓷器开始了大量生产。

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由于正德皇帝崇信伊斯兰教,正德时期瓷器上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除了继承前朝的盘、碗、罐、尊、壶外,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大型器物,瓶类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出戟瓶、长颈瓶、葫芦瓶;罐类有多种器形,罐类有盖罐、方罐、小口罐等;花盆类有长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供器类有烛台、扁腹四方形香炉、花瓣形香炉、筒形炉、象耳炉、出戟花觚等多种;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盒、四层式圆盒、圆筒式多层盒、砚台、水滴、花插、书桌插屏等;盘类有撇口式、收口式;壶类有军持、背壶、执壶、梨形壶等;碗类有鸡心碗、大碗、高足碗、诸葛碗,最著名的是“宫碗”,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正德瓷器多装饰阿拉伯文

人物故事的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具体纹样有穿花龙、翼龙、团龙、夔龙、双龙、五龙、云龙、团凤、穿花凤、凤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携琴访友、渊明爱菊、园林观画、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厢拜月、十六子婴戏、仕女、南极仙翁、花鸟、蟠螭、海马、犀牛望月、鱼蟹、莲荷鱼藻、松竹梅、月影梅、缠枝莲托八宝、缠枝灵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樱桃、葡萄、芭蕉、宝相花、百合、莲蓬、蔓草、八宝、园景花卉、龟背锦、藏文、回纹等。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波斯文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

正德青花原料分 “石子青”、“回青”两种

正德朝的青花瓷分为两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弘治晚期青花相仿,青花色料是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色泽蓝中泛灰黑,不如宣德朝的浓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虽不浓重,但发色很稳定,只有少部分发色深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晚期青料改用回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万历十九年的(1591年)的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挡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其青花色泽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同。

正德素三彩

正德素三彩的装饰技法以黄、绿、蓝、紫为主。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划出图案纹饰,不施釉,高温烧成素瓷,再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见于明代成化朝。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始于明代成化朝,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墨地素三彩。“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中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方法一:辨胎釉

釉中气泡较多

正德瓷器胎质较白、细密、干涩;釉表光亮莹澈,釉色白中泛青灰,釉中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器物底面的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布局比较繁密

正德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勾填色法,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纹饰布局比较繁密。这一时期龙纹与弘治时期差别不大:龙身渐瘦,龙睛圆睁,两眼距离很近,并且在一侧,俗称“比目龙”。此时莲花画法比较具有时代性,花心为一个“人”字

方法三:辨工艺

琢器类器物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

正德时期器物正处于瓷器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小件器物胎体依旧秀美而轻薄,大件器物则较厚重,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大器底足远不如永、宣时期的细腻光滑。圆器腹壁较弘治的浅坦,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火石红痕有较多出现;

方法四:辨款识

正德官窑款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双圈楷书款为多见。有青花款、矾红款和暗刻款。青花款多书于器物外底,均为双行排列,外围双圈。其中四字款多出现在高足碗上,自右向左环形排列于器物内沿;也有书于器物颈部的,还有写在器物口沿处的。以矾红彩书写的正德官窑年款,只见四字款,双行排列,书于五彩瓷的外底。正德官窑暗刻款多用于素三彩上,只见四字楷书款。正德官窑年款的字体较弘治略大,结构略显松散,但书写工整,笔中藏锋,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其年字两横间的一小竖,除正常写法外,还常写成斜点或一短横;德字的心上无一横。已故中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正德官窑年款歌诀为“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了解明代瓷器龙纹的演变特征,鉴别瓷器


瓷器上有龙纹一般都是官窑瓷器,尤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图腾龙自古就有之,不同时期龙纹特征为我们瓷器断代和瓷器鉴定真伪提供了历史依据。我们现在见到的龙纹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其实唐宋元明清龙纹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隆鼻也在演变,这跟经济政治分不开的,明代的龙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嘴部和鼻孔的突出,有猪嘴龙之称;龙须增多且竖直向上;明代龙爪大少数爲五爪及三、四爪,而元代龙爪以三爪最爲罕见。

龙形呈蛇形,双鬓,双角,鬃发完全,身有鳞,背有鳍,身两三处出飘带,爪有三、四、五,以五爲主。明初时期龙耀武扬威,雄猛威武,最爲精深。明代龙纹总体作风比清代龙纹粗暴。

洪武时期的龙纹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步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作风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爲主,龙纹大批呈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种类。龙纹次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

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抽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锐。形状多爲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呈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多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爲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状见有行龙、立龙。辅佐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构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方式呈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陈列,这种作风不断坚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办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存元代的装饰办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承继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创始了有明一代龙的作风,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发生一定影响。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咀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咀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咀龙,多在花间、莲池中、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咀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咀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又,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

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

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明万历,高21.9cm,口径15.7cm,足径11.3cm。

觚(gū 音孤)撇口,长颈,鼓腹,两侧对应出戟(jǐ 音几),高圈足外撇。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云龙和云凤纹。颈部绘洞石牡丹两组。足上绘云朵、折枝花和圆点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觚为宫廷陈设用器,仿商周青铜器式样,造型端庄,雄浑古朴。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图案寓意吉祥,龙凤纹组合描绘寓意“龙凤呈祥”。

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嘉靖龙纹 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崇祯正面龙披头散发,影响清初龙纹有:变龙、穿花龙、云龙、海水翼龙、穿花翼龙、团龙、荷塘龙、双龙、五龙、海水龙等。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青花龙凤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

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隆庆时期款识书“造”而不书“制”,成为一明显的时代特征。明隆庆帝在位时间短暂,仅六年,其间又遇洪灾,因此官窑产量相对较少。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咀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咀,所以人称“猪咀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这就是收藏瓷器的历史意义和鉴赏瓷器的乐趣,我们了解瓷器的同时,也能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的背景。

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


何谓古钧瓷呢?根据现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习惯认可,古今以1911年划界,即1911年以前烧制的钧瓷谓古钧瓷,1911年以后烧制的钧瓷叫现代钧瓷。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古钧瓷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真伪,拿真品价格买到一件赝品不仅不能升值,而且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收藏古钧瓷时,真伪的鉴别至关重要。

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古钧瓷鉴定的方法包括科学鉴定和经验鉴定。

科学鉴定是通过仪器进行热释光测试等,对古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瓷器的大致年代。

经验鉴定是传统的方法,凭借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看、耳听、手摸等,通过对钧瓷造型、釉色、装饰、工艺、胎质的观察与分析,结合鉴定者的学识和经验,来判定钧瓷年代和真伪。

钧瓷的科学鉴定,需要专门的设备仪器,费用大,耗时多。而经验鉴定则比较简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下面就古钧瓷真伪的辨别,介绍四种简易的古钧瓷鉴定方法。

一、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有壶、碗、盘、碟、枕等,品种不是很多,多为当时的日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有谁拿一件活环瓶造型,说是古代的,那肯定是假的。因为这种活环工艺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过程中,钧瓷艺人借鉴玉雕的艺术手法推出的新品种,古代是没有的。另外,还有一些造型古代也没有,如虎头瓶、益寿瓶等,都是现代产品。

二、看工艺。古代钧瓷的制作为手工成型。主要有手拉坯和印坯。这两种成型方法都会在器物的内表面留下手工痕迹,如手拉坯的旋纹、肋肢纹,印坯手刮的泥纹等,这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内腔而看到。而现代注浆产品的内表面光滑平整,足部内有足窝与外足相对应。另外,注浆产品厚薄均匀,不像手拉坯下部较厚重。但要注意不能单以产品的轻重定真伪,因为注浆产品也可注得很厚。注浆产品与手拉坯、印坯产品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注浆产品坯体外部若修整不好,模子对接缝处容易出现凸起线,有的为上下线,呈左右对称状,有的腰部呈现一圈线。所以,从成型工艺上看,注浆者肯定是假冒古代的。当然,现代作伪也有用手工的,这就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分析判断。

三、看釉色。从时代特征上看,钧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的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而瓜皮绿、大火蓝釉产品,清朝之前是没有的,清末以后才有。从釉质上来分析,宋代的红釉往往发紫、发蓝,呈现乳光,色调深沉稳重。而后世的钧红釉,要么釉色纯红、乳浊度低,要么虽也发紫发蓝,但釉质玻璃感强,光泽明亮。如果作旧杀光,则又显得过于晦暗,显然与古钧不同。后世仿造的一种天青釉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釉里边混有钴的成分,色调与古钧有较大差别;而用还原焰烧成的铁呈色的天青釉产品,就须结合胎质、造型、做工、烧成等因素来判断其真伪。

四、看底足。宋代官窑钧瓷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薄的青白釉,多数刻有一到十的数码字。但上好的器物当时均已选入皇宫中,不好的统统被打碎深埋地下,所以民间极少见有完整的官钧器物,若有者一般皆为仿品。但官钧残器碎片真品倒时有所见。宋元时期民用钧瓷器物,如碗、盘之类,由于当时是批量生产,故足部的旋削一般不十分讲究,比较随意自然,现在仿制的足部多旋削规整,这一点与古代钧瓷是不同的。

应该说,了解和熟悉古钧瓷的过程,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鉴定钧瓷是一个不断把玩的过程,只有见到的、经手的古钧瓷多了,才能够炼出火眼金睛,成为鉴定古钧瓷真伪的行家里手。

马家窑彩陶的真伪鉴别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

一、新胎新彩

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

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

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

二、老胎新彩

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

三、老胎老彩修复

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

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

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

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

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

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

三、修复添彩的彩陶

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

四、残缺不整的彩陶

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

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