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 导航 >

陈芳桂: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

陈芳桂: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9-10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陈芳桂: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

我国素有陶瓷之国的美誉,制瓷技术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相当发达和完善。在漫长的制瓷历史过程中,经过历代制瓷工匠和艺术家们辛勤地劳作和不懈地努力,无数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得以流传于世。它们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几年,国画名家绘制陶瓷作品的风气逐渐升温,一些书画家所绘制的陶瓷作品受到海内外有眼光的收藏家的重视。人们欣喜地看到了艺术名家在陶瓷上作画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一大批优秀的国画艺术家和他们的画瓷作品不光受到各媒体的关注,更受到了艺术品投资者的青睐。陈芳桂先生就是众多画瓷名家中为人熟知的一位。

陈芳桂曾经是以国画家的身份受到社会关注的,他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但花鸟画创作也非常出色。近年来陈芳桂的国画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的各项重要展览,同时他还应邀为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文联创作大型国画作品,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009年12月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陈芳桂和其战友的合作作品《雪域天使——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获得银奖殊荣,使他声誉大振。但人们可能还不太清楚,陈芳桂这几年在国画创作之外,致力于陶瓷绘画的研创,其作品屡创佳绩,正逐渐成为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一匹黑马,这其中的原因约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他的瓷画作品本身即具有“水墨之美”。

欣赏陈芳桂的山水画,常常使人感觉到一种磅礴气势的冲击和震撼,即使是尺幅不大的作品,也同样给人这样的感觉。他用笔沉厚老辣,皴擦点染苍茫质朴,再加上他对画面空间构成、繁简疏密等因素独具匠心的把握,使得他的山水画既有其老师钟增亚先生的活泼灵动,又有李宝林先生的伟岸深厚。其实,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水墨还是设色,陈芳桂的作品背后始终涌动着一种坚实的热情和力量,这种水墨画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体现在他那些美轮美奂的陶瓷绘画作品中就更加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是“釉彩之美”。

釉彩的效果,是宣纸和水墨无法达到的。但陈芳桂却能够摆脱材料自身性质的限制,既能发挥不同材料各自的特点又使两者之间产生美妙的衔接和对应。他对于水墨材料的运用和把握能力丝毫没有受到瓷胎和釉料的限制,行笔运线,浓淡干湿都掌握得恰到好处,气息韵味与他的纸上作品如出一辙。这正是瓷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名家画瓷之所以会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巨大的收藏和升值空间,一是因为受材料的限制,艺术家不可能像在宣纸上创作那样挥洒自如,而必须另寻一种表现方法来展示自己的艺术天才,这就必须认真揣摩,投入巨大的劳动。其二,绘画陶瓷是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完美结合。工艺师们造出了不同的器型,而艺术家的绘画则提升了这件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决定着它的商业价值。另外,烧制过程中的窑变可能会毁掉一件绘制精美的作品,也有可能呈现一件具有人们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的艺术珍品。这种巨大的不可知性和不可控制性无形中增添了一件优秀瓷画的艺术魅力和市场价值。基于这些特点,对于像陈芳桂这样本身已经非常优秀的国画家来说,他的瓷画作品所具有的升值空间无疑会更加巨大。

陈芳桂用他那沉实的画笔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涂写了多姿的花木。他把它们留在纸上,也留在那造型各异、典雅端庄,充满了中国气派的瓷胎上。当这些瓷胎经过高温的洗礼,幻化成为我们眼前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精灵。这是艺术家技艺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展露和升华。我不由地要赞叹造物的神奇和伟大了,同时也要感谢陈芳桂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他倾注在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瓷胎之上的情感,感谢那上千度的炉火的锤炼。缺失了任何一方面,我们都将错失与这些精灵相遇的机会。我们不禁想问,是陈芳桂成就了这些陶瓷艺术呢,还是陶瓷艺术成就了陈芳桂呢?这真是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啊!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解码:大师与“十万丹青”


记:中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全球闻名、历经千年不衰。记者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瓷器的官场生意》文章,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当下引领中国艺术陶瓷文化的图腾在哪?艺术陶瓷能否再创中国文化的精粹?记者为此进入中国陶瓷艺术之瑰宝重地景德镇,解码瓷都的艺术魅力……

瓷器是景德镇的名片,是古老中国一个充满了文化想象力的标志性符号。在当今世界艺术品市场也是一朵靓丽绚烂的奇葩。历史上的瓷都景德镇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瓷器贡品场,博大精深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制作水准。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历代名瓷远扬全球,西方国家眼里的China一词就是源于中国景德镇,“世界瓷都”的高度,始终都让万千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

“艺术陶瓷”的兴起出现源于上世纪末,公元2000年后才真正得到推广与传播,至今也就10余年的时间,“艺术陶瓷”彰显的是陶瓷上的艺术创作,所以不少艺术名家、陶瓷大师纷纷利用陶瓷的方寸之间,创作出无数精品力作。有别于普通的日用瓷、礼品瓷和建筑瓷等。

自2000年以来,景德镇的“艺术名瓷”更是叫响海内外,许多西方国家的艺术创作者们纷纷慕名来到千年文化艺术瓷都景德镇,开始他们在中国的陶瓷之秀旅,千年瓷都熠熠生辉并绽放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十万丹青”是景德镇艺术陶瓷主力军

在景德镇当代陶瓷发展史上,陶瓷大师是最热门的话题。据景德镇2012年初的官方统计,景德镇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约占全国的1/3),中国陶艺大师27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4人,省工艺美术大师74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800多人。从省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组织评选出来的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类。

是否,2000多名大师是景德镇千年瓷都传承的主导力量吗?

带着对瓷都瓷魂的好奇心,记者走访了景德镇市民政局、人事局、发改委、景德镇瓷局以及学院等相关陶瓷领域的权威机构和部门,得到的信息是,这个仅有180余万人口的景德镇,竟然有不下10万的陶瓷艺术从业人员,而且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外来艺术创作者来到景德镇采风与学习,并传承(业内有“十万丹青”艺术大军之说)瓷作的精粹与魂兮,2000名所谓的“大师”相对“十万丹青”来说,太微不足道了。可见传说中“一堵墙倒下来,砸到十个人,七个是大师”的说法很难站住脚。何况真正的省大师以上人员,加在一起还不到500人。

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每年的艺术陶瓷在领域所占比重不到30%,其日用瓷、建筑瓷仍占据最重要的市场份额。而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领域,名家瓷或者说大师瓷所占的比例不到10%,“十万丹青”的普通画瓷艺术家仍是主流,他们是推动景德镇艺术陶瓷走向全国的生力军。大气成景,厚德立镇。我想,景德镇正是有这样一批批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才会有今天这些大师结出来的累累硕果,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陶艺大师陈贻谟


陈贻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尽管在淄博知道他名字的人不是很多,但在淄博乃至全国陶瓷工艺美术界他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师陈贻谟出身于传统陶瓷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陶瓷艺人,受家庭的熏陶,陈贻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触陶艺,几年下来,已完全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新中国解放后,陈贻谟进入国营陶瓷厂当了一名工人。他开始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汉唐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对比现代造型艺术的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有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

1958年,陈贻谟有幸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开阔了眼界,受教于著名图案专家。副院长雷圭元和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祜教授,他又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更多的不足,在这里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好学,他进步很快,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1964年,周总理把他设计的竹节盖杯作为礼物送给了索马里国家元首。

改革开放以后,陈贻谟进入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张衡、祖冲之、孔子、蒲松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内外陶瓷艺术界的关注,他的作品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有8件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还有11件作为珍品,收藏在全国一些大型博物馆中。1993年,陈贻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有了大师头衔后的陈贻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他开始改变他的艺术风格。1989年,已是56岁的陈贻谟开始致力于黑陶艺术研究,他在黑陶艺术中追求现实主义的结合,利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创作中。现代艺术雕塑流畅的线条,抽象的造型,更能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与个性。陈贻谟的黑陶作品整体造型夸张,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巧妙地融入现代感非常强的外形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黑陶凝重浑厚的质地材质美感,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作品《衡》可以称为他近期的代表作:环绕太阳的地球和月球旋转于一条水平线上,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三个抽象的圆,一幅和谐的图案,构成了他对人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的思考。

南宋 陈居中绘画作品


陈居中,南宋画家。嘉泰年间(1201-1204)画院待诏,生卒年不详。专工人物及马,杂画亦佳。擅画反映贵族游乐、出猎生活和表现少数民族放牧风情等题材,注重写实,观察入微,构图简洁,风格清新,富于生趣。明人题其《八骏图》称“精彩逼真似唐画,系临史道硕、韩幹之辈,为两宋人物第一神品也”(吴其贞《书画记》)。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其“布置着色,可亚黄宗道”。

南宋 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纵147.4厘米,横10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绘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在战乱时被匈奴人掠走,后为曹操派使节接回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塞外的土坡沙丘之间,左贤王与蔡文姬端坐于氈毯上,汉使相向而坐,双方的随从侍于周围,车马都已准备完毕,等待踏上返回中原的征程。左贤王在双手托盘送到身体一侧接酒的同时,双眸仍注视着蔡文姬,神态凝重。蔡文姬身后站立着她的两个孩子,年幼的紧紧地抱住母亲。对蔡文姬而言,日夜思念的回归故土竟与亲生骨肉的决别交织在一起。画家成功地、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感人的场景。作者于人物的刻画上极见功力,蔡文姬的文雅端丽、左贤王的神凝重、幼子的驚恐、汉使的雍容,都十分个性化。就是双方随从的神态亦不雷同。环境的描写也反映出画家创作的精心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如俯仰蟠曲的枯木枝幹很真实地体现了塞外景物的特征,圈中马匹无论何种角度都描绘得很精神。全图线描细劲流畅,赋色绚丽匀整,风格细腻精致,是传世南宋人物画的佳作。此图无名款,旧题为陈居中所作。图中钤有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南宋 陈居中 四羊图

册页,绢本,淡设色,纵:22.5厘米,横: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四只山羊在枯树下打斗、观望的不同动态,形象生动,逗人喜爱。全图用笔简练朴实,色调柔和中又有对比。以大面积淡墨渲染出坡地,将天地区分开来,并很好地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图中景物高低错落,画面富于变化,不愧为陈居中的传世佳作。

宋 陈居中《苏李别意图》卷,绢本设色,25.2×121.4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守节不屈,徙北海牧羊十九年;李陵出征匈奴,力竭被执而降,武帝诛其家,遂不得归汉。李陵闻苏武将返,特来相饯,泫然对泣,不胜哀戚。画幅中苏武与李陵握手道别,景物萧瑟与人物愁蹙的表情相呼应。 陈居中,生卒年不详,宁宗嘉泰(西元一二○一至一二○四)年间,任职画院待诏。此幅敷色古澹,从画风看,约是十四世纪中期后人临本。

陈居中《苏李别意图》卷局部

陈居中 (传) 明皇狩猎图 手卷

题识:嘉泰(1201)元年秋仲陈居中写。

钤印:秘府、曹鸣铎字振之、奉裕堂曹氏珍藏、蒲姑、杨泰、敬仲、柯九思印

说明:杨泰、柯九思跋。

陈居中 贵妃簪花图 立轴

陈居中 松泉高士 立轴

陈居中 1201年作 羌胡出猎图

桃源仙居图

尺寸:画心:36×300cm跋文:38.5×31cm

材质:设色绢本手卷

款识:嘉泰二年摹李道昭笔,居中。 钤印:奂阳(朱) 跋文: 大内藏珍爱宋人,每夸眼福到平民。君家自有佳山水,一卷携将不厌贫。僊山楼阁都无恙,世外桃源迹岂多。展卷百回看不厌,袌残猷记共摩桫。仲琴先生得宋陈居中画卷,携之羊城,相示别离。岁余,予在北平两经国庆,覩故宫之书画,忆旧卷而难忘,来书属题,因寄小诗以当怀想。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日。容肇祖并记于景山堂。容(朱)肇祖(白) 签条: 宋陈居中画卷。容庚为嵩园题。钤印:容庚之印(朱) 鉴藏印: 宜子孙(白)惟寅秘玩(白)南邨(朱)孝标(朱)西秦张氏家藏之章(朱)霅溪钱舜举画印(白)宇昭孔明(白)蕉林(朱)吴逸士宋子虚(朱) 著录:《岭南学报》第三卷第二期P176—180,《宋陈居中画卷》,黄仲琴着,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933年。 说明:1.容庚题签条,容肇祖题跋。 2.梁清标、高凤翰、钱本诚、黄仲琴等收藏。

陈居中 (款) 瑶池会 手卷

传世作品有《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图》、《绝塞逢春图》、《进马图》等,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所作《四羊图》册页,绢本,淡设色,纵22.5厘米,横24厘米,笔法简练朴素,用色柔和,对比强烈,无款,左下角钤有“陈居中画”朱文印,现藏故宫博物院。

陈巧生香炉价格


我国的铜炉大部分的用途主要都是用来供奉,是我国古代铜器的独特品种,同时它也具有极其强的欣赏收藏的价值,铜炉有着吉祥的寓意。陈巧生出生于铜炉制作世家,最早从清朝开始就从事这铜炉和铜器的制作,陈巧生号炉香居士,他是家族技艺手法的第三代传人,整个家族在制作铜炉和铜器的地位上都有着极高的声誉名望。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陈巧生就致力于研究明朝时期到民国时期完全失传的宫德炉的制作手法,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古书,经过大量的制作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研制出了明代时期发明的宣德炉的制作方法,从而在铜炉和铜器行业名声大噪,也将铜炉行业开始了飞速发展。陈巧生所研制的铜炉,都是仿制与明清时期,表面上与明清朝制作的并无差异,制作的工艺十分的精湛,色泽温润,造型和明清时期并无大异,所以陈巧生的香炉价格也是不等,上等的价格可以到几十万甚至百万。

陈巧生制作的技艺精湛主要是因为他的制作步骤,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往往会加入金、银、锡、镁等重金属,加入这些重金属使得香炉的外观更加的细腻,手感非常好仿佛像婴儿的皮肤般丝滑。其次是制作的时候程序比较多,所有用来铜炉的材料都经过了十二项的步骤进行炼制,使得铜炉的材料没有任何一点杂质,光泽度和纯净度上的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是近乎完美,最后是香炉最后的成色上,从它的原料,到它的器型上都是很完美的。特别是在香炉最后的神态上真的是有一种仙气的感觉,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同时将制作的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离我们最近的2019年1月的英国皇家贵族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拍卖会山,陈巧生先生的香炉在此拍卖会上拍卖出了一百三十万的价格,这款香炉的造型是典型的我国古代造型高贵典雅的风格,工艺也是十分的精湛,在香炉的润色上也是非常的细心,色泽润和,成色像是我们现今保留下来的古府古檀色一样,虽然颜色略显深沉,但同时也充满的灵气之感,所以总体上看这款香炉也是属于上等的类别。

陈巧生先生在2010年亲自创办了位于江苏苏州的艺术馆,该艺术馆都常展出的都是陈巧生四十多年来的制作的宣德炉、香炉等等铜炉和铜艺作品,有许多的大众都慕名前往。陈巧生先生到目前为止所制作的铜炉款式已超1200种,其中最大量的优质香炉都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越来越多的人都了解到了香炉的制作工艺以及它的前世古今。不得不说的是陈巧生先生的潜心研究才将我国失传已久的明清时期制作铜炉的技艺重新获得新的发展,虽然陈巧生先生香炉的价格较贵但是由于它的技艺以及存世量都不多,所以这个价格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瓷画效法陈老莲


笔者有一瓷友收藏了一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盘底残片(见图)。其画工严谨细致,青花发色纯正,为典型的“珠明料”。画面中的芭蕉、人物的服饰、丰腴的面容,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娉婷娴雅、低眉含羞、百般娇娆的怀春少女。青花瓷画的画风明显受到明代画家陈老莲的影响,这幅精美的瓷画简直就是陈老莲版画《西厢》中“窥简”的翻本。

陈老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陈老莲的画影响了明末清初许多画家。

陈老莲的画风异于当时的画风而同于晋唐的画风,平淡疏静而又高古清远。明清画家画仕女大都纤弱苗条,特别是到清代早期更为明显。而陈老莲的画受唐人的影响最大,画中仕女多丰腴肥厚,力追古意,不从俗流。

明清时期是中国木刻版画的鼎盛时期,传世作品中,山水画首推萧云从,人物画当首推陈老莲。陈老莲的主要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等。陈老莲作《西厢》插图,共3种,其中几幅尤佳,第一幅是莺莺像,其余是《西厢》中故事情节,依次为“目成”、“解围”、“窥简”、“惊梦”、“报捷”。“窥简”一段尤为精彩:莺莺立在屏风前,偷偷观看张生给她的情书。把她心里乐滋滋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陈老莲的画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还流传到国外。毛奇龄在《陈老莲别传》中也记到:“朝鲜、日本藏购莲(老莲)画,重其值。”

敬瓷为宝 妙壶传芳


“敬瓷为宝”,这是一个朋友送给颜宝敬的字,既巧妙嵌入了他的名字,也是他酷爱陶瓷茶具的生动写照。泉州德化人颜宝敬爱茶具、做茶具、藏茶具,讲起陶瓷茶具文化来头头是道,还收藏了许多陶瓷老物件,其中有上百个老茶壶和不少老茶杯,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茶具的讲究。

痴迷于研究茶具文化

颜宝敬痴迷茶具。

比如一个普通的盖碗,他就能讲出一系列的标准。盖碗的大小,决定了茶与水的比例。盖子盖住碗的比例以八分碗为宜。盖碗的底部形状、盖子上的盖粒大小也会影响泡茶的体验。盖子的弧度、碗边沿外翻的程度以及碗的整体造型,对茶叶与水的交融影响很大。碗的边沿要经过打磨处理,以免割手……如此之多的设计细节,让听的人纷纷感叹一个普通盖碗的学问之深。

讲这么多,似乎和收藏没有什么关系。但正是这种对于制造茶具的近乎苛刻的追求,驱动着颜宝敬去传统茶具文化中寻找更多的灵感。10多年前,他开始收藏老茶壶,希望从中更直观了解茶具发展的历史文化,汲取古代制瓷人的设计理念精华,为现代爱茶之人奉上更好的茶具。

“把传统的书画、书法、诗歌与陶瓷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陶瓷,集品位和艺术于一体,这是我一直追求的。”颜宝敬说,传统老茶壶及茶杯等的设计理念,在这方面十分值得借鉴。

烧瓷的温暖烙印于心

颜宝敬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唐末时期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就是出自其祖上第三代祖宗颜化綵之手,颜氏第十六代祖宗颜俊高是明朝中外闻名的陶艺大师,其流传下来的作品至今被奉为精品。到颜宝敬这一代,颜氏制陶的窑火已传承了三十一代。

颜宝敬从小听着祖辈传奇般色彩的故事,受周围成片瓷厂氛围的熏陶,内心对于制陶祖业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那时候娱乐设施很少,放学了没地方玩,就跑到瓷厂看烧瓷。”想起旧日时光,颜宝敬脸上还会有着幸福的光泽,“冬天时候冷,烧窑时,窑炉附近都很暖和,感觉很舒服”。

虽然打小沉浸在陶瓷文化中,但是成年后的颜宝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踏入陶瓷世界,1982年,家境贫寒的他高中毕业后就成了当地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安稳的工作并没有消磨颜宝敬“学祖辈做一个制瓷名家”的念头,他大量阅读有关陶瓷知识的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陶瓷知识,特别是对德化白瓷的研究几乎达到忘我的境地。

这种质朴的情感,一直延续到颜宝敬投身陶瓷茶具事业。在一个时机到来之时,他毅然辞职,投入制瓷事业中。他对陶瓷的全部热爱在收藏、制作陶瓷茶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茶壶古朴却经典耐看

颜宝敬平时爱好收藏,他收藏各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产品上千件,创立了“卓越博物馆”,其中就有不少陶类和瓷类产品。“别人收藏是为了升值,我收藏是为了从中学习到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一些创新灵感”。颜宝敬的收藏理念,使得他的收藏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大。除了自己下乡去“淘宝”,他身边的朋友、员工也会把自己看到的老茶具带回来给他。每得一件老茶壶,颜宝敬总要查书找资料,一坐就到深夜。这一习惯不仅让他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也给他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我国,使用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古代曾经历过数次陶瓷辉煌时期,很可惜的是,许多优良的传统工艺如今已经失传。所有的工艺秘密都只留在那为数不多的珍品中。研究它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颜宝敬常一边把玩一边感叹,中国古代在陶瓷研究方面的成就: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茶具既让人享受了泡茶的快乐,也让人感受到“美”的魅力。

在颜宝敬看来,老茶壶值得称道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等。研究古人制作茶具的特点,对他及其研发团队设计现代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还沿用了一些古代器型,设计了一批复古型的茶具,也有不少朋友喜欢”。

与老茶壶多年的近距离接触,让颜宝敬对这些老物件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古人崇尚古朴,虽然没有很多装饰,但茶壶器型耐看。在他看来,“当时的生活节奏慢,由此引发的审美观念也不一样”。经过长期使用过程的不断总结改进,古代茶壶的器型也臻于完善,成为经典之作。“现代的东西求新求变,反而不能流传很久,这也是收藏老茶壶给我的一个重要启迪。”颜宝敬如是说。

古朴却经典耐看,其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多有独到之处。

陶瓷人物访谈之陈武平


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流行语的创始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主要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这个主题进行系列的讲解,让更多人可以通过访谈,了解到了比较全面复烧历代瓷窑的过程以及对于宏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首先说是的一种诉求与愿望,作为景德镇的本地人,有着对于传承景德镇文化的一种先天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传统的陶瓷有着深厚的感情,从2008年开始,一直从事传统产业的陈武平接手经营古窑民俗博览区,但是当时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正在面临着令人忧伤的困境。清代的镇窑都已经停烧10余年时间,没有特色自然无法展示传统景德镇文化的魅力。

陈武平下定决心复烧古窑,可是举步维艰,遇到了来自各方的巨大的压力,但是担心煤窑技术后继无人,在一些老艺人还健在的时候,必须尽快恢复镇窑的生产,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出新人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陈武平顶住压力,痛下决心,走上了复烧古窑的举步维艰之路。

历经重重困难,复烧镇窑初战告捷,给陈武平和所有人都带来了更大信心,也创下了吉尼斯纪录。紧接着,陈武平带着自己的团队,沿着窑系发展的足迹,对历代瓷窑进行复烧,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很多都已经成功实现了复烧。

陈武平还有一个更大梦想,把全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瓷窑都恢复起来,达到全面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目标。

视频:蔡晓芳和他的仿古瓷艺术


春节前我们曾报道过台湾著名的晓芳窑仿古瓷,这个以陶瓷大师蔡晓芳先生命名的品牌,在两岸仿古瓷行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晓芳窑烧制的仿古生活实用瓷,如茶具等,连一般消费者都喜爱。其实,晓芳窑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独特的釉色和古韵。今天我们再透过镜头,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一下。

研究仿古瓷超过30年的蔡老先生说,几乎中国历代所有古窑名瓷他都烧制过,但最初是从仿宋瓷起步。所谓5大名窑,蔡老样样精通,而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仿宋汝窑瓷。

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汝窑瓷,追求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玄妙颜色,这充分体现了宋代皇室的特殊审美观。

台湾瓷器工艺师蔡晓芳:大概他[宋徽宗]喜欢这种颜色,当时象喝茶的器皿,他说“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专门下令要另造青瓷。

汝窑瓷的釉色素雅温润,若隐若现、不规则的大小开片纹路则透显出奇妙的艺术效果。

台湾瓷器工艺师蔡晓芳:因为土跟釉的膨胀系数在微妙差别时就会形成这样,这个叫冰裂纹。这个叫开片,会越来越多,随着使用年代,一热一冷,就会形成这种效果。

目前所知,流传下来的汝窑古瓷全世界也只有70多件。晓芳窑精仿的这几件,其原物都藏在台北故宫。

当年正是蔡先生对古瓷研究的专注态度,感动了台北故宫的管理高层,破天荒地准许他近距离接触古瓷真品。

台湾瓷器工艺师蔡晓芳:最初给我看的时候,都是有安全人员包围着,盯着我看。从橱窗看跟[接触]真品实在有差别,特别是一些形状复杂的,感觉不一样。

有一段时期,蔡先生每年都仿制台北故宫十种左右的历代古瓷,多次到海外展出后,早已成了收藏家追捧的高价藏品。

蔡老先生位于台北北投的工作室,就像是历代古瓷器博物馆,宋元明清各种名窑仿古瓷,一应俱全。当年蒋介石从景德镇所订制陶瓷的图案,也被蔡老运用到新开发的生活实用瓷上。

台湾瓷器工艺师蔡晓芳:蒋家比较会欣赏瓷器,所以我们给蒋夫人做[瓷器],都是用手工画的,比较细。

由于老一辈的瓷器画工日渐凋零,后继乏人,蔡老承认,已经不容易仿制需要绘画的明清瓷器精品了。不过,行内一般公认,晓芳窑在单色釉仿古瓷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别人至今仍难以超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陈芳桂: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陈芳桂:丹青成珠玉,烈火奏华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