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巩县唐代窑址

巩县唐代窑址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石湾窑瓷器鉴别

2020-02-24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隋、唐时期北方窑址。位于河南省巩县。始烧于隋而盛于唐。隋代生产青瓷,规模较小。唐代盛烧白瓷及三彩陶器,还生产少量绞胎器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在小黄冶、铁匠炉村及白河乡 3地发现了窑址。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故宫博物院又多次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三彩器物及陶范。据《元和郡县志》、《新唐书》记载,当时河南府巩县贡白瓷。在西安唐< a>出土的白瓷中,就可能有巩县窑的产品。在洛阳附近至今仅发现巩县窑烧制三彩陶器,因而推测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器,有些也应是巩县窑的产品。巩县窑的发现,对于研究盛唐时期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白瓷在小黄冶、铁匠炉村及白河乡 3处窑址发现很多,以碗片为主,能复原的有11种。碗身多较浅,胎较厚;口外缘有的凸起圆形边饰及四出口;底有环形圈足、玉璧形底及平底 3种;碗外凸起一周弦纹;内底因叠烧留有 3个条状支痕。此外,还有数量不多的盘、杯、罐、壶、枕等。窑具有漏斗状匣钵、圆形垫饼等。

三彩陶器以小黄冶、大黄冶2处为多,有三彩、两彩及单色釉之分。三彩以黄绿白3色最为常见,也有黄蓝白3色或3种以上色彩的。两彩者有黄釉绿彩、白釉蓝彩和白釉绿彩几种。单色釉有黄釉、绿釉和蓝釉。三彩器物分器皿及雕塑两类,器皿有罐、瓶、盆、樽、壶、烛台、炉及枕;雕塑均为小件,有立俑、骑士俑、骑驼俑、抱婴俑、抱狮俑和骆驼等;两彩器物有白釉蓝彩罐与弦纹碗;单色釉器物有碗、盆、水注、瓶、罐、高足盘等。窑具仅发现有淌釉的三叉形支具。另外出土有带印花的素烧坯,说明唐三彩是采用两次烧成法烧制的。还发现多种制作陶塑动物、器皿的小型陶范。

绞胎器也有少量发现,均为长方形小枕残件。枕面用褐白两色瓷土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成为一组组镶嵌在枕面上的团花。从残片的断面可看出,绞胎只占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其余为白胎,这不但可节省用料,而且说明绞胎的制作非常费工,难度较大传世唐代绞胎瓷枕较多,有的底部刻有“裴家花枕”和“杜家花枕”字铭,可知花枕是这类绞胎枕的特有名称,巩县窑可能是烧造花枕的重要地点。

见彩图三彩、白瓷、绞胎瓷残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越窑窑址


【概述】

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总体特点】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历史沿革】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彭县窑址


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 (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 ,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 (4)与定窑的区别 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定窑 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 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 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

德化窑址


参考资料:德化窑

宋至明代民间瓷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始烧于宋,明代为极盛时期。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1954年起,经调查和发掘的窑址有碗坪、祖龙宫、屈斗宫、十排岭、后窑等30余处。其中,清理后的屈斗宫窑址已复原保存。

碗坪窑址在德化城西 6公里的公路北侧。1976年做过试掘,发现残窑基两座。其长、宽度已无法探知,窑的坡度约为10°左右。堆积厚达4.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釉瓷为主,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调色盒、粉盒、果盒等生活用具。装饰花纹是用竹篾画出。线条流畅。题材虽以莲花为最常见,多数是依器物大小与造型不同而有变化。同时出土的还有北宋时期建窑烧造的黑釉瓷。上层出土以青釉瓷器为主,有碗、盅、碟、罐、壶、瓶等,其中鼓腹长流叭口的壶形器最有代表性,还出土13枚唐至南宋的铜钱。在装饰花纹方面,碗类器物大都是素面无纹,也有刻莲瓣花纹的。壶的装饰以模印为主。下层烧制碗盘一类器物时,主要是用叠烧的方法。烧制盒形器,则用塔轮式垫柱,很少用匣钵。上层发现的窑具,主要是匣钵和支圈。碗坪窑的时代应是北宋到南宋。

屈斗宫窑址位于城东南半公里处。1976年进行发掘,发现一座依坡而建的长达57.1米的分室龙窑窑基。窑基分为火门、火膛、窑室和窑尾。窑室坡度在 12°~22°之间,分做17室,呈阶级状,窑室前狭后阔,宽度在1.4~2.95米间。每两室之间的火墙下部有通火孔,依次相通。窑室内出土的主要是白釉瓷器,器形有碗、盘、洗、盒、壶、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坯体较厚,装饰技法均用模印,构图简单,线条呆滞,题材除了莲花、梅花、菊花、牡丹之外,较多见的是“福”、“寿”、“”、“金玉”、“寿山福海”等吉祥文字,这是屈斗宫窑瓷器的特点。出土物中,还有器模、匣钵、三足垫饼、支圈等烧制工具,匣钵有平底和圈底两种。在一件匣钵底部刻有“丁未年” 3字,结合同出器物的造型与装饰推断,“丁未”应是元大德11年(1307)。由此可知屈斗宫窑的废置应在14世纪初叶。

德化窑的制瓷工艺 明代至清代初年,德化窑虽也烧造少数青花瓷器,但其产品主要是以纯白瓷而著称宋代瓷胎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是0.57%,明代则降为 0.35%。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烧成温度达1200°± 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观音、菩萨、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德化窑瓷器的古代外销情况 宋代曾外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当马可·波罗旅游中国时,曾看到有德化窑瓷器经过刺桐城(今福建泉州)销往国外。他在游记中还较详细的记述了德化窑制瓷的工艺程序。近年来在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的雅帕护瓦、印度尼西亚等地,均发现了元明时期德化窑的白釉瓷和青花瓷器。

参考书目:

宋伯胤:谈德化窑,《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德化屈斗宫窑址的调查发现,《文物》1965年2期。

曾凡:关于德化窑的几个问题,《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1982。

介休窑址


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潮州窑址


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藤县窑址


在今广西藤县,故名。烧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烧青瓷及酱褐釉瓷,宋代烧青白瓷。

其宋代白瓷产品的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较薄。少数胎体较厚,质地疏松,胎色呈灰白或紫色。(2)釉色青中偏白,有少量呈青灰或米黄色,有的有细小开片。(3)器形有碗、盘、盏、碟、杯、钵、壶、罐、瓶、灯、枕及腰鼓等,以碗、盘、盏、碟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莲等,有作瓜棱形、葵瓣形和莲瓣形的,也有仅作葵口、莲瓣口的。(4)装饰以印花为主,兼用刻划花和贴花等手法。纹饰常见的有缠枝、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等,而以缠枝花卉最流行,花卉主要有牡丹、芙蓉、菊花、莲等。印花线条清晰流畅,但较繁缛。缠枝花纹在耀州窑等瓷窑常见,但以席纹、菱形纹等作衬底纹的纹饰为藤县窑所特有。蓖纹在龙泉窑、耀州窑、福建诸窑中多见,但以细密的蓖纹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海水中有一海兽的图案,为其它瓷窑中未见。(5)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器物圈足或圈足内无釉露胎,足壁内墙斜削。后期采用叠烧法,器物内底往往留有沙圈垫痕。 

巩县窑白瓷的特点


我国瓷器的烧制技艺几百年来一直出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隋唐以来,白瓷烧制技艺达到鼎盛,使得瓷器从原本单一的青瓷逐渐有了不同的形式。而在众多窑厂中,位于河南巩义市的巩县窑更是远近闻名。巩县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出色的窑工艺匠在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品质的保证。巩县窑出土的白瓷种类繁多,品质卓越,各具特色,造型精美,因此一直受到皇亲贵胄的追捧,不仅如此即使到现代白瓷的价值也不减当年,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到底巩县窑烧制而成的白瓷有何特点能历经数百年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呢?接下来将带领各位藏友一一悉数其中门道。

说到巩县窑的白瓷有三大特点。其一,巩县窑所烧制的白瓷质量上乘,实乃不可多得的传世臻宝。据记载,巩县窑出土的白瓷多为贡品,供宫廷使用,这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文物中便得到了证实。在当时巩县窑拥有最为先进的烧瓷技术,加之烧瓷工匠技艺精湛,曾一度是中国瓷器的代名词,闻名中外。除此之外,巩县窑当时已自成体系,无论是瓷器生产的程序亦或是对于工人的管理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工厂对瓷器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于略有瑕疵的瓷器无一例外进行统一销毁。

其二,巩县窑出土的白瓷花纹造型独特精美,多采用宝相花纹,同时绳纹,弦纹也是其特色之一。巩县窑窑工艺匠的烧瓷技艺可以称得上是巧夺天工,有鬼斧神差之妙。特别是浮雕技艺在那一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比如他们篆刻而上的龙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一跃而起,一飞冲天。现被称为郑州市华夏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文物便是巩县窑制作而成的八字铭文白瓷双龙尊。此件文物双龙相对而坐,双目炯炯有神,细致程度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独具匠心。

其三,巩县窑所烧制的白瓷胎色呈灰白,不含其它杂质。胎骨坚实,轻轻敲击会发出金属之声。拉胚细腻精巧,无不体现出工匠手艺之高超。正是这一道道严格的把控使得巩县窑烧制而成的白瓷外观看上去精美无比,具有极高艺术收藏价值。

建窑窑址


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

陶瓷:南宋建窑矅变盏残器

晚唐五代时期,在芦花坪、牛皮仑等处窑址均开始生产青釉和酱青釉瓷器,器形以碗、碟、盏为主,此外,尚有执壶、盘口壶、罐、盒、盏托等。两宋时期,建窑窑工们的杰出成就主要是生产了一批批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黑釉瓷器。代表性的作品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黑釉器型制以碗为主,有大、中、小型之分,敝口、敛口之别,俗称“建盏”,这一时期,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对建盏都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建盏还流传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外友好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烧造品种

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建窑遗址

烧瓷年代

“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其他较为权威的专家著述,也只有“宋代江南较为著名的黑瓷窑”之说,很少论及建窑烧瓷的起始和下限年代。根据九十年代初对建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水吉镇芦花坪窑址黑瓷堆积层的下面有青瓷层存在,出土物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特征,因此,“宋代新兴黑瓷窑”之说,显然有误,应予纠正。考古发掘又发现,在建阳城关附近的源头仔村有一处烧青瓷、青白瓷的元代窑址:源头仔附近的碗窑发现一处烧青瓷的明代窑址;水吉镇大路后门东侧发现一处烧青花瓷的清代窑址。因此,从广义上的概念来说,建窑烧瓷的上下限年代,: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以至在全国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1/3以上都见到黑瓷。

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

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种,以弇为多。

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

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巩县唐代窑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巩县唐代窑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