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香炉 > 导航 >

勾勒4000年陶瓷香炉史

勾勒4000年陶瓷香炉史

古代瓷器香炉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9-12

古代瓷器香炉。

钱汉东古陶瓷香炉藏品展

“祈福世博平安——钱汉东古陶瓷香炉藏品展”近日在徐汇区图书馆展览。收藏者钱汉东,从自己20年的香炉藏品中,挑选了130余件精品。展览现场,不仅能看到4000年前的良渚黑陶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鼎、两汉三国的越窑博山炉,以及晋代、南北朝的炉具,还有唐代的邢窑、唐三彩、长沙窑香炉,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明清各代精美的香炉。

钱汉东用这些香炉,勾勒出了一个时间跨度4000年以上、涵盖历代中华古窑作品的陶瓷香炉发展史。钱汉东表示,此次展出的每一尊香炉,都考证出了清晰的窑口。历代藏家,都喜欢说自己是“玩收藏”的。钱汉东却把收藏“玩”成了学术。此前,他已经著有《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书,而第三本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著《日照香炉》也已经出版面世。

这是文人的习惯,在任何行当里面浸淫久了,就习惯性地追根穷源,然后拿起笔来,著书立说,但是钱汉东也不是坐在书斋里面把玩器物之后,就洋洋洒洒开始写书的学究。他历时4年,行程10多万公里,自费考察了22个省市的50处历代古窑遗址。从那些散落在考古土层和历史光阴中的陶瓷碎片中,他拼出了中国陶瓷变迁的全景。

陶瓷香炉其实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复合体,当中蕴含了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的意味。钱汉东从文化考古的角度对此阐释,认为香炉可算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具体物象,对于香炉这种祭祀、祈愿、连接人鬼神三界的器具,人们始终保有敬畏之心。因此,正如在展厅中所看到的那样,从南方到北方的瓷窑,从战国到晚清的香炉,造型无一例外都匀停优美,细节精致入微。历代的窑工们在制作香炉的时候“都带着虔诚”——而今,这些香炉依然有人收藏与端详,当可知道这一缕香火,依然绵绵不绝。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枫溪4000多家陶瓷企业 人均出口额4000多美元


潮州市枫溪区不大,25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但这里的陶瓷产业发展之迅猛,让人叹为观止:全区有一定规模的陶瓷企业4000多家,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中国名牌产品9项,是广东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的三个试点单位之一。仅陶瓷一项,2006年全区人均出口额为4000多美元。

潮州三环穴集团雪股份有限公司是潮州电子陶瓷的龙头企业。这家有40年历史的企业总资产已达4.5亿元,其主导产品电阻瓷基体年产1800亿只,占全球市场的60%;氧化铝陶瓷基片年产4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30%;光纤连接器陶瓷插芯的生产能力也是全世界第一。他们创新的多项技术都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三环公司副总经理许永辉说起自主创新挺得意,他拿起一张如名片一样的瓷片,“我们的主要产品是电子陶瓷,几乎每个家庭里都有我们的产品。你的手机里有300多个我们生产的电阻。”

谈起潮州的经济发展,市委书记骆文智也讲到了陶瓷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需要给企业实实在在的扶持。我们建立了几大基金,一是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扶持科技创新重点企业;二是市场开拓基金,鼓励企业参加陶瓷展销会;三是品牌奖励基金,产品获得国家名牌奖励50万元,现在潮州的国家名牌总量在广东省名列第四!”

陶瓷卫浴行业30年变迁史 潮流轮流上演


几千年前,陶瓷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用精巧的双手,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器,被当成上好的装饰品摆设在屋中。上千年后,这一发明在地球另一端的意大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意大利人将其制成精美的瓷砖、浴缸,用于居室的装修。

生于中国的陶瓷又怎能在异地大放异彩!当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我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也在世界浪潮中接受洗礼,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成熟。

计划经济时代:瓷砖、马桶是奢侈品

虽然陶瓷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代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在中国还属新兴行业,历史远没有那么久远。唐山陶瓷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现代卫生陶瓷的厂家,始建于1914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首先进军国际市场,出口量列当时全国之首。但是全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瓷砖等还需大量进口。在那时,瓷砖、浴缸、马桶等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还只是少数人有能力购买的奢侈品。

上世纪80年代:陶瓷改善生活

1983年,第一条现代化的建陶生产线进入中国,我国诞生了第一片釉面砖,普通百姓也有了接触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机会。瓷砖刚面世的时候,人们选用它装修厨房、卫生间只是单纯从清洁卫生的角度出发,对装修的风格并没有多高的要求,同时生产厂家也没有注重这方面的研究。那时,市场上几乎都是150×150毫米的白色方块瓷片,有花纹的瓷砖很少见。

80年代中期,某品牌率先开发了330×330毫米的仿天然石系列、仿石印花系列、仿花岗岩系列等三大系列彩釉砖,震荡了建筑装饰消费市场,成为引领中国瓷砖市场的潮流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常见,但是在那时,却是装修时尚、前卫的代名词。此类瓷砖被广泛应用于外墙装饰铺贴,成为了当时替代部份金属材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改革开放同时使人们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大家依稀还可以记得以前简陋的“茅房”,而此时,便于清理的陶瓷蹲便器在一些筒子楼设立起来。虽然此时坐便器、浴缸等尚未普及,但这仍是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的一大进步。

上世纪90年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市场也开始逐渐红火起来。这时,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厂家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消费,将厨房、卫生间装饰用的瓷砖设计成比较接近的风格,进而形成厨卫墙地一体化的消费潮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厨卫墙地一体化已成为了主流。这一时期,厨房、卫生间用的瓷砖大都只是从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设计,瓷砖本身的形状、构图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此时,已经有一些先进企业开始意识到,单纯地依靠色彩变化很难在瓷砖的设计上有太大突破,于是,一些带有绘画等艺术感染力的花片开始面世,让本来非常单调而又冰冷的瓷砖墙面有了一种动态的感觉。在后来的几年间,花片种类越发繁多,瓷砖的设计发展到了较高的地步。

而卫浴方面,此时我国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私营、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为辅的多种所有制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全国的卫生陶瓷生产厂家大约有数百家,生产规模较小,大多数卫浴生产基地集中在河北省。

这一时期全国普遍对于卫浴产品的需求还以中低档为主,但沿海发达地区对高档卫浴产品也开始有了追求。与此同时,国外知名品牌洁具商争先恐后打入中国市场,争抢中国高档卫浴这块蛋糕,并将高能耗、重污染的卫浴产品生产基地转入中国。

21世纪:返璞归真是主旋律

步入新世纪,瓷砖在设计上又有了质的飞跃,返璞归真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主旋律。一方面,仿古砖大放异彩。仿古砖以其巨大的空间艺术表现力代替了涂料、壁纸等传统墙面装饰物,跃然墙上,成为了目前最流行的装饰墙面的材料。另一方面,马赛克重新回归。马赛克在90年代末曾经流行一时,如今它摇身一变又卷土重来。马赛克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它曾是十几年前装饰墙、地面的材料。随着墙砖、地砖的不断出现和普及,这种小小方块砖越来越少见。而近年来,马赛克又受到青睐,除了它的怀旧感,还因其小方格组成墙、地面,较之大块墙、地砖更活泼和富于生活气息而备受宠爱。除此之外,功能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抗菌砖、耐磨砖等也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卫浴方面,高档卫浴市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以往由于技术等原因,高档卫浴市场一直被进口产品所盘踞,随着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与成长,更多的民族品牌开始重视起高档卫浴产品这一广袤市场。在中低档卫浴产品中,节水、节能开始成为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企业在研究如何使卫浴产品更加美观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使产品更加实用、节能、环保。

在21世纪,建筑卫生陶瓷的艺术化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艺术、文化和思想融入到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当中,在向消费者销售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同时,也在把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传递出去。

原始社会的陶窑和陶器烧制(约60万年前~4000年前)


我国的陶器究竟始于何时?还难以定其上限时期,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还会不断有新的认识。根据距今约8000年前在河南新乡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陶器可知,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能利用可塑性粘土,将其加水调合,手捏成坯体,干烧后再用火烧成陶器。至于是否用窑烧成,迄今无发掘资料实证,但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瓦族保留的原始制陶方法启示,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此种烧陶方法现统称为"无窑烧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期间,始发现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如图1和图2所示[8]。

从图1可以看出,半坡仰韶文化的窑型分横穴和竖穴两种。这两种窑的结构简单,都是就地用泥挖掘而成,窑室较小,略呈圆形,直径约1m.。烧时都是在窑底以柴草为燃料,火焰由窑室四周火道进入,无烟囱,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由于窑内热损失较无窑烧陶要小得多,故烧成温度亦较裴李岗和磁山文化的红陶稍高(约1000℃左右)。从热工观点分析,尽管窑型结构还较原始,但有了窑以后,不仅热损失小,而且当燃料燃烧时,进入窑内的火力比较集中,温度易于升高,坯体易于烧结,有利于提高陶器质量。故从无窑到有窑烧陶在技术方面是一大突破。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基本上都改用竖穴窑烧制陶器,如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图2)。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较深,位于窑底的火道分三股主火道,两侧的主火道还有支火道,火道上还分布有25个火孔。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m。当燃烧时,由于火膛较深,一次空气供应充足,使柴、草等燃料得以充分燃烧,火焰很均匀地从窑底的火道再进入窑室,使窑内的温度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窑壁上部往里收缩,窑室结构有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一般为900~1050℃),这对保持窑内温度的均匀以及减小窑内各部温差是有利的,也说明这种竖穴窑较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横穴窑又前进了一步。

龙山文化的后期,由于烧陶技术不断改进,竖穴窑采用更加普遍,如河南陕县三里桥窑(图3),虽也属穴窑,但在结构上又有新的改进,较庙底沟窑更趋合理,它不仅加大了窑室容积,增设了四条间隔均匀的火道,而且燃烧室(火膛)也设在距离窑室较近的前面,这样对于燃料的充分燃烧,窑室温度的提高和温度的均匀分布更为有利,因此这种窑型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后期。据资料分析[4],烧成温度可达950~1050℃,窑内气氛也便于控制,故对龙山文化晚期制陶技术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而且为以后演变为馒头窑、倒焰窑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陶瓷文化:宋·民汝窑香炉


在汝窑遗址考察时,管理员告诉我大雨布覆盖着的便是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汝窑,那一刻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期待。管理员轻轻卷起大雨布,遗址完整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叹世界闻名的汝窑竟悄无声息、与世无争。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喧闹吵嚷的其实是争名夺利者,站在那片汝瓷前,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悟。此尊盘形口宋代民汝窑炉,于烧制汝官瓷的所在地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它高9厘米,炉口直径8厘米,束颈,扁鼓腹,下附三兽形短足;炉底中心形成自然凹陷,一厘米见方。胎体厚重,胎骨坚硬,除了内壁底部有些露胎外,其余均为满釉;施釉肥厚、莹润、饱满;釉彩呈香灰色,土气较重,留下了明显的被泥土侵蚀的痕迹。整个香炉造型古朴,气韵典雅。在汝窑遗址实地考察时,我见过不少民汝、官汝出土遗物,此尊盘形口香炉的釉色离官汝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民汝窑。但就是民汝香炉如此完整的也颇少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汝窑创建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御用器时间很短,而生产民用汝器的窑场却不少。汪庆正先生在《汝窑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北宋后期,汝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一个窑口被钦定为官窑并不容易,应有一个技术传承过程。当时汝窑生产的瓷器的质量已鹤立鸡群,其中有些窑场的产品先被宫廷选用,后来再为朝廷征用,最终被皇家所垄断,钦定为官窑,不再为民间烧造瓷器。其实,一些官窑在钦定为官窑之前,就是民窑。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是民窑生产的,既有被官府挑剩下来的汝器,可以在民间流通,也有专门为老百姓生产汝器的汝窑。汝器在南宋初就十分珍贵,历代皇帝都把汝器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器才流出宫外。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着烧制汝器,但没有一次成功。明清时期,几代皇帝都曾招募天下优秀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其他名窑的瓷器,都可以仿到乱真,唯独天青色的汝器无法如愿仿造。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改写中国陶瓷史?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链接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古瓷香炉举要


《辞海》云:“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由此可见,熏炉与香炉二者功用是有所不同的。

宋代之前,多用熏炉,到了宋代,香炉制品出现了一个高峰。由于北宋统治者尚礼学,好古,使上流社会出现一种崇尚淳朴、自然、含蓄的审美观,香炉亦成为一种“神人合一”的时尚文化登上了文人士大夫的几案,并出现在帝王的内廷。瓷质香炉被上流社会当作高雅的把玩之物,置炉、晶炉、玩

炉,成为当时“焚香、烹茶、插花、挂画”所谓文人四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上宋代“五大名窑”瓷业之盛,也使得这一时期的香炉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

降至元、明、清,香炉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功能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香炉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在色彩上,由单色釉变为以青花为主流装饰。由于香炉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又成为占瓷收藏家青睐之物。

古瓷香炉器型丰富,但总体上看不外乎鬲式、鼓钉、鱼耳、莲瓣、五足、三足、筒式炉等。现结合笔者藏品作些介绍。

筒式炉

又称三足尊式炉,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

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官窑、汝窑、龙泉等窑。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北宋官窑烧制一种筒式炉,口、底向内微敛,腹底贴有三足。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数几乎与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器形比较规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与器身凸起的弦纹相呼应。而民窑所烧制的器形开始变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弘治时期,部分制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

托炉

流行于南朝的一种炉式。炉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于敞口直壁平底浅盘中。这种炉式是托盘熏炉向三足炉过渡的一种形式。这类青瓷炉是六朝一种专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虔诚。

钵式炉

因炉体似钵而得名。明末清初广为流行。唇沿外侈,圆腹,圈足,有五彩、青花、冬青釉、洒蓝釉、霁蓝釉等装饰品种。

鼎式炉

清初出现了一种祠庙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炉,炉体为三节组成,上部为长方宽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浑敦厚,青花纹饰流畅。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挖出三朝瓷器,收藏家称,这可能改写“彭县是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 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红色官窑勾勒乡村风貌


大型釉下彩瓷板“贫下中农的好医生”、“土家山寨飞彩虹”均产生于1976年6月,为红色官窑——湖南醴陵窑的经典杰作。

《贫下中农的好医生》的作者汤清海。画面通过女“赤脚医生”热情为患病老大娘喂药,反映当时农村认真落实毛主席“6·26”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画面上的灵魂人物女“赤脚医生”穿一双简朴凉鞋,颈上系着白色带红线条的汗巾,手端着蓝色花纹、带乡土气息的民窑瓷碗,在为贫农老大娘喂药。红扑扑的笑脸、朴实无华的衣着打扮,表现了女“赤脚医生”表里如一、纯朴而高尚的美。病中的贫农老大娘身着老式粗布边扣衣裳,身盖乡里传统手工印染花被,生活虽不富裕,却从内心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和感激。

“赤脚医生”与患病老大娘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作品最早发表于1972年5月30日的《湖南日报》,同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单行本,影响十分深远。

《土家山寨飞彩虹》,描绘了土家山寨坐落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老山界上,“晴天缺水泥似刀、下雨泥巴一团糟、天干禾苗栽不活、地里包谷做柴烧、用钱靠救济、吃饭靠统销。”这是土家山寨缺水贫困的真实写照。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指示传到土家山寨,土家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建电站,劈山架桥修水渠,终于引来了幸福水,使十种九不收的山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梯田。

这两件“文革”艺术极品瓷板规格为103厘米×56.5厘米×1.5厘米,均为永胜款。是“文革”特定历史年代的农村精神风貌的历史记录,是当代独一无二的孤品,珍稀精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勾勒4000年陶瓷香炉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勾勒4000年陶瓷香炉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香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