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颜色的瓷砖 > 导航 >

“颜色比琼玖”的瓷杯

“颜色比琼玖”的瓷杯

颜色的瓷砖 瓷砖的颜色 古代瓷器的颜色

2020-09-14

颜色的瓷砖。

有些喜欢中国茶艺的人士,总爱添置和使用不少紫砂茶具,如茶池、茶盂、盖杯、闻香杯、小茶杯、茶荷和茶壶等,它们造型各异,纵使是近代所制,也可同时作为陈设与收藏;泡茶时一套套取出来,增加生活情趣;但并非一定要齐备,视乎各人的个别喜好。况且,有些基本茶具不一定是宜兴紫砂泥所精制者。

笔者自己唯一坚持的,是每次泡名茶必用已无“火气”的旧紫砂壶,容量约为八十毫升至一百毫升。上好的名茶质优味醇和芳馥,大都很珍贵;以小壶泡之最适合。通常约放三分之一壶容量的茶叶比较易控制水量,不宜放太多茶叶。如果发觉放的茶叶量稍多,就要灵活地缩短浸泡时间。

至于小茶杯,不一定要用紫砂泥者,反而内壁雪白而“颜色比琼玖”的精瓷小茶杯,薄如纸、明如镜、润如玉(见附图),更能鲜明地显出茶汤的原色。紫砂杯色皆紫紫褐褐(或赤红、蓝绿、土黄),黯沉而不能与茶汤的特异美色形成强烈对比。名茶泡出的汤色各具韵味,悦人心灵:茶艺应兼顾色、香、味。若喜用闻香杯的同好者,也多用精制的白瓷,其理相通:盖闻香时可一并欣赏明亮鲜丽的汤色。TAOCI52.CoM

精选阅读

明青花瓷杯:成化青花瓷的高仿之作


青花瓷在明代大放异彩,广受欢迎。纵观明代各历史时期,又以明成化年间的青花瓷为最,被誉为瓷器之珍品,后世更有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正因如此,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成化青花瓷的高仿品,其中有些瓷器在制作时,工匠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为成化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成化青花瓷的崇敬和缅怀。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便收藏着这样一只明青花瓷杯,仿的正是成化年间的青花瓷,其底部烧制有“大明成化年制”几个字。“这在业界被称作‘寄托款’,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专门仿造明成化瓷,此后寄托款日益增多。这个青花瓷杯就制作于明末时期。”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徐凤芹说道。

成化是明宪宗的年号,明代使用“成化”这个年号长达23年。明宪宗朱见深是明代的第八位皇帝,他在成化初期励精图治,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化瓷器业的发展。

都说成化时期的青花瓷极佳,究竟好在哪呢?“成化青花瓷传承了之前的精华,同时也开创了独特风格。此时的青花瓷胎质细润,造型优美,绘画风格淡雅,色调宁静柔和,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在艺术和审美角度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徐凤芹回答说,“如果你有幸触摸到成化时期的青花瓷,会觉得犹如抚摸婴儿的肌肤一般。”

这只仿制的成化青花瓷杯口径不过9厘米、底径4厘米、高4.5厘米,不大的一枚却符合成化瓷的特点。“‘小’是成化时期瓷器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常见的成化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等。”徐凤芹告诉记者。

此青花瓷杯为白胎,全身施釉,外壁主纹图案为怪石花草。“每个时期瓷器的纹饰复杂多样,又各有特点,从传世品来看,明代早期瓷器的纹饰画风随意奔放,到了后期则以写实为主。”

这只青花瓷杯虽经过岁月侵蚀,但色泽却并未多受影响,呈现出柔和宁静的美感。而从其底部的落款来看,用的也是成化瓷器最常见的六字底款——“大明成化年制”。“不仅如此,这只青花瓷杯的青花瓷纹饰还将成化时期青花浓淡不均,在有些地方有晕散的小缺点也模仿得十分传神,可谓成化青花瓷的高仿之作。”徐凤芹笑着说,“当然再高仿也不是成化时期的真器,逃不过文物专家的‘法眼’。”

不同时期的颜色釉


明,清仿影青釉,均是薄胎刻印暗花,以明永乐仿影青产品最佳,传世完整器见有一种刻暗花的碗,胎壁很薄,多刻缠枝纹,刻纹中渗入釉汁,使刻纹产生层次变化,此种碗未见一件刻官款的。嘉靖、万历时流行一种小碗、小杯,器口多施一圈酱黄釉,胎壁印荷莲、鸳鸯等纹饰。

窑变花釉是清雍正时期在仿钧釉的基础上新创烧的品种,釉面以红色为主,天蓝、月白、绿、褐,黑等杂色交融流淌其中,其偏红者习称"火"。常见造型除仿古的匜,洗之外,以瓶、尊陈设用瓷居多。官窑均在底款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本朝款,民窑则以砂底为主,少有酱色釉底的,且均无款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窑变花釉继续生产。同治以后,窑变花釉逐渐演变为红、黑二色的颜色釉,尤以大件瓶,尊居多。

官釉是清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官釉新发明的品种,分为鳝鱼黄、皮绿和黄斑点3种,现习称"茶叶末釉"。此外尚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

铁锈花釉和仿古玉釉是清雍正时新创的釉色品种,它们都是铁结晶釉。乾隆时铁锈花釉曾盛行一时。两种釉多为官窑所产,多有篆刻阴文本朝款,乾隆以后两种釉色均较少见。雍正时出现、乾隆时盛行的仿石,仿木,仿漆器,仿青铜器、仿金银器等的各种釉,均是低温釉,与其说是釉,不如说是彩。总的特点是制作上精要细作,全是官窑所产,或刻款,或描金款,没有青花款。鉴定这类瓷器,一是要记住它们全是低温釉;二是仔细辨认款识特征,字体均有时代特征,或写"年制",或写"仿古"。

德-化-陶-瓷-总-站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形周正,两侧以细长的绶带如意柄装饰,束腰部模印菊瓣纹,潇洒飘逸,满施茶叶末釉,釉色纯正均匀。

以商周时期古铜器尊为原形,圆腹,撇口,足略外撇,肩部装饰一双鹿形描金耳;尊体表面纹饰亦以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风格为蓝本,古铜色釉褐中略带紫,上描金,模仿嵌金铜器;圆腹上绘米字形纹饰和蕉叶纹,颈部为蕉叶纹,足墙上为回纹,底帛"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紫砂壶以形比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星辰居四方而中虚,八卦分八方而中虚,不中虚不足以妙万物”。紫砂壶不仅“中虚”,还有流、把、钮、足所形成的虚空间和“实”对比,岂不更妙?除了提梁,钮的透空、把的圈环、足的提高无一不创造着紫砂壶的“虚境”。比如有些来源于古代青铜礼器的壶型,往往上部比较厚重,为了不使整体上让人感到蠢笨,设计者通常会在下部装上比较高的三柱或四柱形的足,以形成“虚”空间和上部呼应。这样既不失青铜器的粗犷厚重又显得古意盎然,质朴幽雅。

其实,紫砂壶中的虚实结合还不仅仅表现在器型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对照上。更有趣味的是有些高明的工艺师通过创造形象的“实”来引起我们观者想象的“虚”,比如我们看到古代工匠在设计鼓架时就别具匠心。他们在鼓下安放着虎豹等猛兽形象,使人听到鼓声同时看到虎豹之形,两方面在脑中虚构结合就产生好象是虎豹在吼叫一样的主观感觉,使整个作品突然有了生气。上节里提到的陈鸣远束柴三友壶上的松鼠,蒋蓉牡丹壶上的蝴蝶,莲花壶上的青蛙,其实就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这样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当然也是虚实的结合。然而从欣赏者的角度说,如果我们没有活跃的想象力对“实”的紫砂形象进行再加工,也就不可能产生艺术品真正的审美愉悦。

颜色釉陶瓷的发展之路


陶瓷中最古老,亦是最能打动人的是颜色釉陶瓷。颜色釉瓷是指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再将坯胎高温焙,烧成后呈现不同颜色的瓷器。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

早在商代,颜色釉瓷就已经有了,可以说是陶瓷出现就出现颜色釉了。商代历史有六百多年。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商代晚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像已经出土的商代黄釉瓷罐,侈口、折肩、深腹、弧壁下收,至底内凹。器表遍饰方格纹(麻布纹)。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吸水性弱,叩之有金属声,已完全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征,口沿及肩部施淡黄色釉,釉面光亮、莹润。现收藏于安阳市博物馆,这就是最早的颜色釉。

在汉末晋初,开创了青釉瓷器。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在刘子芬《竹园陶说》中有:“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青,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到了唐代,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三彩瓷器在魏晋南北朝开始萌芽,在唐朝大展拳脚,亦称作“唐三彩”。三彩瓷种类繁多,主要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继唐代之后,宋代仍继续生产三彩器,与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枕、洗、盂、盆、盘、佛塔及一些玩具。

在宋代出现了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先说说天青釉吧,天青釉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它还有一个文艺的名字叫做“雨过天青”,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语:“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蓝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对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陶瓷酒坛、糖缸等日用陶瓷。

颜色釉雕刻荷花陶瓷酒坛

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称赞。粉青釉,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南宋许多瓷窑均烧制粉青釉,郊坛下官窑亦烧成仿龙泉窑粉青。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烧制的粉青釉,釉中除铁外,还有微量的钴元素,因此呈现浅湖绿中闪微蓝的颜色。其釉色发色略带乳浊性,乃龙泉窑首创,宋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窑均有成功作品。黑釉,发色为黑色或者黑褐色,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黑釉适用于工艺瓷、日用瓷、陶瓷酒具等装饰。黑釉广泛使用于强化瓷、骨质瓷、软质瓷、硬质瓷、日用瓷、建筑瓷等瓷种的釉上装饰。并且,适用于陶瓷烤花、玻璃装饰、马赛克。品种有大黑釉、孔雀绿、艳黄系列产品等等。

从元朝往后看,钧窑逐渐衰落,渐渐断烧。明清两朝,颜色釉发展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在明代,出现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色釉,这些色釉极其名贵。均红的出现有着重大意义,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基础。那它为何叫均釉呢?因它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它还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艺人育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己到,再不烧成御瓷的窑工全将被杀害,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继红少女救了父亲和众窑工,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改“继”字为“祭”。郎窑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胭脂红,俗称洋红,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主要用于花头或人物服装的洗染,彩烧温度范围很窄,对彩烧温度的要求,基本以它为标准。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随着时间渐渐流逝,颜色釉瓷在陶瓷发展的长河中渐渐失去主导地位,釉上粉彩和釉下青花,渐渐独领鳌头,还有一些新兴瓷种的出现,使颜色釉瓷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我认为,颜色釉瓷应该得到后世的传承与发展,它独特的文化魅力需要被世人所熟知。

碗窑村延续“滇南琼玉”千年文脉


碗窑村全景

人工手绘装饰

“滇南琼玉”全省工艺美展尽领风骚

“金猪”“银鼠”行将交替之际开幕的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为昆明市民摆下一场造型艺术的盛宴,赏心悦目,精彩纷呈。涌入博览会的观众们,饱足眼福之余,凭借他们的鉴赏水准和审美倾向,以首届博览会组委会及参展商授予他们的“评奖投票”表决权,对参展作品各抒己见。综合专家和观众评选意见,34件作品从数千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紫陶“扁天球瓶”、“同心盒”、“雨林”、“残贴矮橄榄罐”、“传统窑变美女瓶”、“如意壶”、“普洱茶王斑锡六件套”、“九龙壶”共8件作品获金奖;“紫陶宝象瓶”、“八宝花觚”、“平安瓴”、“磨漆画《小河淌水》”等12件作品获银奖;“美伊牌工艺包”、“九龙茶樽”、“铜浮周《茶马山腔》”、“窑变唐代长裙少女瓶”、“敞口直口瓶”、“壶翔”、“紫陶聚宝盆”等14件作品获铜奖。

34件3个等次的获奖作品,其中就有18件为建水紫陶工艺品,足见建水紫陶工艺水准和美誉度之高,在博览会上众展品中尽领风骚。建水紫陶因产于建水呈赤色而得名,富于想象的古代文人们为它另设一雅号——“滇南琼玉”,可谓名副其实。建水紫陶表象古拙,形制磊荡,其质腻若脂,堪与玉石比肩,更有大处能容江海丘壑,即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表现形式所承载的内涵,刚阳可赏雄浑大气;其微处亦可见纤毫精构,兰章可鉴史迹履痕翰逸神飞。传统的瑰丽和现代的时尚以及书家之笔、文人之慧、艺人之智、学人之气、史家之眼、哲人之思……都可通过紫陶所铸的一瓶、一壶、一钵……充分展示,其内涵的博大与玉石的高贵皆已兼容,无愧“滇南琼玉”之美誉,而这类作品几乎都出自一个村庄——建水碗窑村,这里正是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的故乡。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

残片上的文明已逾悠悠千年

循着历史的遗迹,我们走进距建水县城约两公里的“滇南琼玉”的故乡——建水县碗窑村,这个闻名遐迩的建水紫陶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村庄后山有蕴藏量极大的瓷土和黄粘土,制陶可就地取土制胎,有着瓷陶业生产良好的天然条件。

从远处眺望并自高处俯瞰碗窑村,高低不一、参差错落的民房,“填满”了一个山坳。也许没人想到,就在这一片密集的屋檐下,分布着数十家紫陶制品工作室或称紫陶作坊。历史悠久的建水紫陶就在这里发轫、成长并走向兴盛。山坡上面就是静卧了几百年的元代古窑遗址。遗址附近的残片堆积层里,混杂着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和以明代为主的青釉粗陶残片。碗窑村村后一条有代表性的元代古窑遗址1996年已申报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几座陈旧的古窑、老窑和建于上世纪70年代百余米长的龙窑及所建时间长短不一的大小陶窑,讲述并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残余的瓷砾,用实物语汇,证实并述说着曾经的岁月。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余,源流却十分久远。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和陶片及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出现过的古老陶艺。

桩桩点点的历史陈迹,迄今还依稀可辨。正是吮吸并承接着历史上陶瓷工艺先贤们智慧的琼浆玉露,方造就出精美的建水紫陶,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是: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有资料称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后的曲折兴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碗窑村,老一辈紫陶工艺大师和正在崛起新一辈,继承先祖精良的工艺,发扬光大传统深厚的制陶勋业,重振了建水紫陶往昔的雄风,再使建水紫陶工艺品声誉鹊起。在这个古老村庄,现已有近40家生产紫陶的手工作坊,延续并弘扬着传统制陶工艺已逾千年的悠悠文脉。

卷帙浩繁的史书再续文化产业新篇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能忠实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上世纪初几位碗窑村民间艺人如张好、潘金怀、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和碗窑村各民间紫陶工作室功不可没。几位大师在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粗瓷的基础上,继承并总结创新完成了现代建水紫陶一整套制陶工艺,推动了这项产业的兴起并由此带动产生了众多新一辈紫陶工艺师成长起来,他们中还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工艺大师,一生致力于紫陶工艺制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几位中老工艺师多次以建水紫陶工艺代表身份晋京参加各类轻工产品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了各级政府授予的高级职称。

继往开来的当代建水紫陶,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雅的陶质品相:泥料细腻,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抛光;另外,还是特殊而多元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可根据不同器形将中国传统的字画艺术或西方绘画装饰艺术作再次创作,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于世,文化艺术的渗入,让建水紫陶脱却了实用的限制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经典。

迄今为止,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制陶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陶品,无论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陶瓷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书法、绘画、图案再创作于紫陶上,也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较高的艺术附加值,因为文化的渗入,紫陶拥有了生命。盛名于世的历代紫陶珍品,正是因为紫陶上附着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因而,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含量,文化价值的高低,决定着紫陶的最终价值。

行走在碗窑村,谙熟建水紫陶人文历史的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成为我们最好的向导,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与建水紫陶相关的一切,他使我们多少读懂了一些建水从古至今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沉积物的这部卷帙浩繁的关于建水紫陶的“史书”、“巨著”,站在瓷砾陶片深处,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深邃。倘若没有睿智的先贤,没有继往开来的一代代能工巧匠,建水紫陶就不会延续至今并成为建水乃至云南的一个知名品牌。而最使我们感动的还在于建水县委、县政府对紫陶产业的重视和支持。

2004年10月,建水县成立了负责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建水紫陶研究会;2005年,建水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建水紫陶列为该县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自当年始,由县委、县政府组织一年一度的“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技能竞赛”,向社会展示建水紫陶的魅力,鼓励倡导建水紫陶的工艺传承。2006年下半年,该县又将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申报为州级“紫陶生态文化村”,予以保护开发。去年,建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碗窑村附近建立“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保护和开发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在2005年至2006年间,红河州、建水县两级政府已数次向建水紫陶生产企业(作坊)给予无偿补助投资60多万元,还为建水紫陶的发展设计了远景规划并在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实践。紫陶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为今后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已设计出远景规划、近期目标,一部分已在努力实施中,以使建水紫陶产业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年产值近1000万,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年产值5000万,使其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这一目标,现实距此还有较远的距离。建水紫陶工艺品质量虽好,但生产方式目前还较落后,生产和技术分散、规模小、滥挖人才、同行相互杀价……其劣势可归纳为“内争资源,外争市场”。要建立起点高、服务连线长、规模大、规范化的现代生产园区,并建立集旅游、体验、推介、销售为一体的“景苑”,已成为当地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正为此努力。目前征地8至10万亩,建设“建水紫陶工业园区”的方案,已在酝酿之中,近期就将出台。由紫陶研究会主持实施的投入3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建水紫陶科研实验基地,也已竣工,它可发挥4方面功能:1、紫陶工艺科研研究;2、吸收、吸引紫陶工艺人才,共同参与开发;3、建立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4、展示紫陶历史文化、展示传统工艺,研究紫陶制作高精端产品。总之,集中体现紫陶生产制作的实验性、科研性、展示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书写了上千年、卷帙浩繁的“滇南琼玉”之鸿篇巨著,今天又将再续写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崭新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