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人物访谈--访景德镇陶瓷商会熊晓华先生

人物访谈--访景德镇陶瓷商会熊晓华先生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18

景德镇古代瓷器。

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居之间融合

熊晓华先生是地道的景德镇人,在传统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熏陶下长大,在艺术造诣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色风格,特别是擅长画青花虾图,在陶瓷行业里的地位很高,现在位居景德镇陶瓷商会副秘书长,江西高级工艺美术师,并且他还是湖北大学兼职教授。谈到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居之间的融合关系,熊晓华想法很多,并且结合现代家居对陶瓷艺术品的追捧现状有着自己的独特风解。

首先就是两者之间的共通与融合,和传统的陶瓷艺术品摆件相比,现在陶瓷艺术品与现代家居的关系更加密切,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传统的一种简单设计,随便摆在家具上头的摆件,是一种需要,根据不同的家具或者是家居风格,设计出完美专用的镶嵌式的陶瓷装饰品,更显得高端时尚,也是很多现代家居的一种需要。现代家居不是简单的一种摆设,更是深层次的一种文化。

把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的品味有所提升,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物质上的标志,更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陶瓷艺术与方化,达到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共通,就是要实现艺术品服务于生活的目的,更加形式多样,风格别致的陶瓷艺术品,都在现代家居风格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熊晓华先生的见解,也给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一个全新的定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访景德镇陶院教授周国桢陶瓷艺术馆


赶在景德镇市政府向三位陶艺家名人陶瓷艺术馆正式授予牌前,笔者拜访了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画家、陶艺教育家,景德镇陶院教授周国桢先生,并在他陪同下,单独参观了这座浓缩了他半个多世纪陶瓷艺术创作历程和丰硕成就,也折射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剪影的“周国桢陶瓷艺术馆”。

当时展馆只有我和周先生,但是从周先生向笔者一一展示的几大本来客签名簿得知,这座从2001年初就不定期开放的陶瓷馆,早已经有中外许多著名艺术家曾来这里流连忘返。从签名簿中的各种文字赞语题词,我得知,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蔡若虹称誉“周国桢的陶瓷艺术是形神兼备的最好榜样,把艺术推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陶艺顾问李茂宗称其为“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原副市长汪天行也赞其展品是“精品极品绝品”,至于欧美、日韩等外国陶艺家,对他这位陶瓷泰斗的赞语更比比皆是。

景德镇陶院教授周国桢先生

周先生的艺术馆占了三层楼展厅,两个大展厅展示了他4个时期的各类陶艺代表性作品,及其它陶瓷作品、名人题词,速写草稿等部分展品:

周国桢陶瓷艺术作品:《白毛女》

第一部分展品是周先生“朦胧时期”(1954--1959)作品,为《白毛女》、《弹弓手》、《迎春》等,反映了作者当时对景瓷雕塑题材的突破,但对陶瓷装饰材质和瓷雕表现语言特色的认识还在朦胧中。

周国桢陶瓷艺术作品:《西班牙舞》

第二部分展品是“唯美时期”(1960--1981)代表作,如《独立》、《母子羊》、《西班牙舞》等,主要反映作者创新运用难度极大的高温色釉等材料,丰富瓷雕表现力,增加了瓷雕表现语言和手段方法。

周国桢陶瓷艺术作品:《落叶归根》

第三部分是“古风时期”(1981--1988)的代表作,如《落叶归根》、《黄河》等,反映了他大胆突破陶瓷雕塑材质运用和装饰手法,追求各种材质综合运用,意蕴反朴归真的新理念。

周国桢陶瓷艺术作品:《静观》

第四部分则是1988年开始至今的“新表现时期”,代表作有《静观》、《羚羊》等,综合采用了各种陶瓷材质,以及“盘条”、“卷筒”等民间传统技法,体现了周先生对陶瓷艺术的现代表现语言和理念的不倦追求,反映了周先生对我国现代陶艺的民族纯艺术之路的孜孜探寻。

陶瓷人物访谈,了解人生色彩


陶瓷人物访谈,了解人生色彩

陶瓷行业在这几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选择各种带有艺术气息的陶瓷产品。在我们的农村里,农民们开始住上了新房子,外墙的各种瓷砖让这些房子变得更加气派一些。很多人在诺干年前选择了在陶瓷行业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成功的彼岸。但是很多人光光看到成功人士的风采,对于他们背后所付出的汗水有所不知。所以,陶瓷人物访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生色彩。

现在很多的经济节目,会陆陆续续地推出各种陶瓷人物访谈节目。这些节目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访谈陶瓷人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陶瓷人物的人生历程。首先是了解这些陶瓷任务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在陶瓷行业里创业。其次,在陶瓷行业里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其次,在陶瓷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什么样重要的决定,让自己从平凡的销售人员成为陶瓷行业里的领军人士。

很多观众,在观看了这些陶瓷人物访谈节目后表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激励,让自己找到了人士发展的目标。而且这些陶瓷人物成功的发展案例,让很多人找到了创业的正确方法,避免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了。而且,也让自己了解到创业的成功,需要基于很多的外在条件,需要自己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健儿访谈录


特色立校助推中国陶瓷发展

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周健儿

景德镇在线讯:弹指一挥间,今年10月,成立于1958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迎来了建校50周年的大喜日子。一座身处内地的普通高校50年来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近十年来,陶院是如何找寻自身科学的发展思路,提升陶院影响力和竞争力?陶院将如何为推动景德镇、江西乃至中国陶瓷的发展再作贡献?带着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健儿。

记者:周院长,首先请接受本报读者对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50周年的祝贺。您能不能简要地回顾一下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以来尤其是当前的发展状况?

周健儿:谢谢!景德镇陶瓷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德镇陶瓷学院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十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历届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依托“特色名城办特色名校”,“人才培养立特色名校”,“学科专业创特色名校”,“科研创作与国际交流支撑特色名校”,形成以陶瓷为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有竞争力的高等学府。

记者:能具体解读一下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内涵吗?

周健儿:可以。我们就是想紧紧依托景德镇这座有千年陶瓷品牌的陶瓷名城和中国陶瓷行业,立足为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的发展,通过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来支撑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发展,使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以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材料工程与机械、经济与管理三大学科群为优势,着力于产学研相结合,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高等学府。

记者:十多年来,陶院具体是通过什么举措来践行你们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呢?

周健儿: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人才强校工程;二是知识创新和质量工程;三是产学研为社会服务工程。在实施以生三个工程基础的同时,我们还在着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中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品牌”的工程。

记者: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方面,陶院做了些什么?

周健儿:主要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陶院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已达到70%以上,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的“百千万”人才,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中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陶瓷工程、陶瓷艺术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领军人才。应该说,这一大批人才对提高陶院的影响力和教学水平,对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上,从2000年以来,我们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经过了国家组织的两轮教学评估,使陶院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材、实验室等建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有国家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字号”的中心落户陶院,还有3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室和一大批重点实验室,一批独具特色和较高水平的教材为同行所用。在国内陶瓷教学界、陶瓷企业界的一大批名人都是毕业于陶瓷学院的。

记者:在打造知识创新和质量工程方面,陶院是怎样做的呢?

周健儿: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将陶院在人才、智力、资源、科技、文化、信息以及咨询服务包括陶瓷交流在内的优势,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的发展。

以江西为例,从去年以来,随着陶瓷产业的梯度转移,江西已形成了景德镇、高安、黎川、丰城和萍乡等新的陶瓷产业基地格局。陶院迅速与这些产瓷区、工业园区联系,主动提供服务,形成陶瓷产学研联盟。为这些产瓷区、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从开工到投产、产品开发与检测等成套服务,支持和支撑他们按照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要求,展开科技服务。应该说,我们的做法还是富有成效的。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将“陶瓷产业促进中心基地”和“部省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殊荣授予陶瓷学院。完全可以说,陶瓷学院在国内陶瓷行业,已经确立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文化科技交流和信息服务“四大中心”的地位。

记者:怎么理解你开始提到的“着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品牌”这一工程呢?

周健儿:我们是在实施“三大工程”的同时,还在尽全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品牌的工程。这个工程可以说非常重要。客观而言,陶院在开放办学、陶瓷文化信息对外交流方面在江西高校中还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举办了多次国际陶瓷论坛,这几天的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将有包括美国45所高校客人在内的100多名外国友人参加。明年4月,陶瓷学院将代表国家到法国举办陶瓷作品展。届时,将会有189个国家的教育部、文化部部长出席。我们将精心准备,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当代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让他们看到在千年陶瓷文化积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中国陶瓷。前不久,英国伦敦一著名博物馆正与陶院联系在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期间举办陶瓷联展事宜,陶瓷学院还将举办2011年古陶瓷研讨会。

总而言之,我们将一如既往按照名城名地办名校的思路。全力提升陶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当地经济和陶瓷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成果的支撑。

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周健儿

景德镇在线讯:弹指一挥间,今年10月,成立于1958年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迎来了建校50周年的大喜日子。一座身处内地的普通高校50年来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近十年来,陶院是如何找寻自身科学的发展思路,提升陶院影响力和竞争力?陶院将如何为推动景德镇、江西乃至中国陶瓷的发展再作贡献?带着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健儿。

记者:周院长,首先请接受本报读者对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50周年的祝贺。您能不能简要地回顾一下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以来尤其是当前的发展状况?

周健儿:谢谢!景德镇陶瓷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德镇陶瓷学院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十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历届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依托“特色名城办特色名校”,“人才培养立特色名校”,“学科专业创特色名校”,“科研创作与国际交流支撑特色名校”,形成以陶瓷为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有竞争力的高等学府。

记者:能具体解读一下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内涵吗?

周健儿:可以。我们就是想紧紧依托景德镇这座有千年陶瓷品牌的陶瓷名城和中国陶瓷行业,立足为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的发展,通过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来支撑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发展,使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以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材料工程与机械、经济与管理三大学科群为优势,着力于产学研相结合,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高等学府。

记者:十多年来,陶院具体是通过什么举措来践行你们的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呢?

周健儿: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人才强校工程;二是知识创新和质量工程;三是产学研为社会服务工程。在实施以生三个工程基础的同时,我们还在着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中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品牌”的工程。

记者: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方面,陶院做了些什么?

周健儿:主要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陶院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已达到70%以上,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的“百千万”人才,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中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陶瓷工程、陶瓷艺术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领军人才。应该说,这一大批人才对提高陶院的影响力和教学水平,对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上,从2000年以来,我们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经过了国家组织的两轮教学评估,使陶院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材、实验室等建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有国家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字号”的中心落户陶院,还有3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室和一大批重点实验室,一批独具特色和较高水平的教材为同行所用。在国内陶瓷教学界、陶瓷企业界的一大批名人都是毕业于陶瓷学院的。

记者:在打造知识创新和质量工程方面,陶院是怎样做的呢?

周健儿: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将陶院在人才、智力、资源、科技、文化、信息以及咨询服务包括陶瓷交流在内的优势,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和陶瓷行业的发展。

以江西为例,从去年以来,随着陶瓷产业的梯度转移,江西已形成了景德镇、高安、黎川、丰城和萍乡等新的陶瓷产业基地格局。陶院迅速与这些产瓷区、工业园区联系,主动提供服务,形成陶瓷产学研联盟。为这些产瓷区、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从开工到投产、产品开发与检测等成套服务,支持和支撑他们按照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要求,展开科技服务。应该说,我们的做法还是富有成效的。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将“陶瓷产业促进中心基地”和“部省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殊荣授予陶瓷学院。完全可以说,陶瓷学院在国内陶瓷行业,已经确立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文化科技交流和信息服务“四大中心”的地位。

记者:怎么理解你开始提到的“着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品牌”这一工程呢?

周健儿:我们是在实施“三大工程”的同时,还在尽全力打造一个中国陶瓷领域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品牌的工程。这个工程可以说非常重要。客观而言,陶院在开放办学、陶瓷文化信息对外交流方面在江西高校中还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举办了多次国际陶瓷论坛,这几天的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将有包括美国45所高校客人在内的100多名外国友人参加。明年4月,陶瓷学院将代表国家到法国举办陶瓷作品展。届时,将会有189个国家的教育部、文化部部长出席。我们将精心准备,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当代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让他们看到在千年陶瓷文化积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中国陶瓷。前不久,英国伦敦一著名博物馆正与陶院联系在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期间举办陶瓷联展事宜,陶瓷学院还将举办2011年古陶瓷研讨会。

总而言之,我们将一如既往按照名城名地办名校的思路。全力提升陶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当地经济和陶瓷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成果的支撑。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着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

景德镇陶瓷分类共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

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陶瓷人物访谈是重要的陶艺资讯资源


陶艺资讯的质量与意义

说到陶艺资讯的重要作用,专业的陶艺资讯操作人士,在开发资讯相关资源方面,也是相尽了办法,特别是报道一些相关活动的时候,还要结合实际找到相关的视点,这样才能让资讯开发得更有意义。同样的活动,在不同的视角下,就会有不同信息资源,而人物的访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讯资源,也是相关资讯组织人士都非常喜欢的一个方式,经常性从不同的视角来看陶瓷产业,人物个家之言,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组织陶艺资讯的任务本身很重要,而责任更重,这是因为陶艺资讯的受众很广,不论是陶瓷产业的相关人士,还是一些艺术的爱好者,甚至是消费者,都会积极的关注,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有益于自己的技能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陶艺资讯的实际组织,在责任方面,就显得特别是重要,既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又要懂得去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既要保证实事求是,又要有科学的总结与发现。

陶瓷人物访谈活动的人物选择与当前的陶瓷产业发展形势要密切相关,结合陶艺资讯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自然在实际的访谈活动中,也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从专业的技术领域方面来看,不仅要整体性,还要有建设性,不同的个性化的观点,都对陶艺资讯的质量与意义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有价值的资源本身,就是对陶瓷产业最大的贡献。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景德镇陶瓷厂


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景德镇陶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人物访谈--访景德镇陶瓷商会熊晓华先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人物访谈--访景德镇陶瓷商会熊晓华先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