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陶瓷文化 德化瓷器鉴别 陶瓷艺术

2020-09-19

陶瓷文化。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个人名片:陈明良,福建德化人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被授予德化县“优秀拨尖人才”荣誉称号。现任德化县凤池瓷雕厂厂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德化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德化县政协委员会委员。他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在CN级发表,并以自己收藏的2千余件古瓷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

首创中国白大型“百态观音”瓷塑

陈明良经常穿梭于各个寺庙,感受佛教的净心艺术,还找来大量有关观音、弥勒等佛教的书籍进行研究,并和专业的佛教僧人及陶艺家探讨。自1980年始,陈明良已创作了无数精美的瓷塑作品,并获得金、银、铜等各种奖项。《自在观音》荣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同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千手千眼观音系列》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王母祝寿》获得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盘古开天地》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瓷魂》获得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作品奖;《达摩》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银奖……

20多年的艺术揣摩、艺术追求,陈明良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蜕变。近期,陈明良注毕生的心血首创大型中国白瓷塑“百态观音”,成为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陈明良勇创世界之先,在传承的同时让德化艺术陶瓷得到了再次升华,可谓为德化陶艺界及世界陶艺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几十年如一日,陈明良醉心于宗教瓷塑的研究,此套“百态观音”可以说是陈明良在观音瓷塑道路上阶段性的总结。从构思、画稿、塑像到成型,前后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百尊观音造型不一,却表达“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一同一主题的瓷塑作品,不管是在构思还是在塑像上,都是一般人都无法达到的。

陈明良克服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使得“百态观音”终于成功面世。然而在别人认为值得庆贺的时候,陈明良却陷入了另一难题,他对刚完成的“百态观音”还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完全可以做得更完美些。

参展“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对艺术严谨的陈明良,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俗话说:“艺术无止境!”他为得到更多人,特别是佛教专业人士的指点。在“中国(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举办时,陈明良亲自携带整套“百态观音”参展。在展会中,“百态观音”规模宏大、瓷质温润如玉、形态生动传神,吸引众多寺院僧人及游客的眼球,并获得“佛艺杯”金奖。评委及游客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创意很好。

此套“百态观音”大小不一,高在10—80公分之间,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瓷质洁白、光润明亮,堪称德化瓷器上乘佳品,全球限量五套。“百态观音”有的是延续传统风格,力表典籍愿意;有的是仿造观音古瓷雕;有的是结合东西方文化,融入自己对观音的理解。形态或侧卧睡莲,静卧禅思;或立于莲花,童子拜观音;或静坐岩石,修身明道;或自在观音,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极尽变化,又不失气度从容、凝重含蓄。观音面部端庄秀丽、高贵典雅、静穆慈祥,双眼微视,俯视众生,融中华五千年的“大爱”思想于其中。

整套“百态观音”既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又动感强烈,没有丝毫生硬造作之感。整体上既保持神话的色彩,又蕴含美好、幸福、健康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管是从正面、侧面还是背面,或俯视、仰视,都给人以艺术享受,让人沉浸在大美的境界中。在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陈明良的“百态观音”中,我们可以找到他所从事传统瓷塑的那份净与禅的感觉,可以感受到他一路创作以来的艰辛与成就。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佛教文化融入到瓷雕艺术中更是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督促着陈明良创作出更多感人、新颖、极具价值的作品。“百态观音”的成功面世,不仅传承、发扬了德化陶瓷文化,而且提升了德化陶瓷文化底蕴,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的陶艺家挑战自己。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德化白瓷鉴定要领简介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字串5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千姿百态话“瓷枕”


枕: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先民们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瓷枕始见于隋唐,它不仅清凉沁肤,且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玉枕”是指色泽如玉的青白瓷枕。

瓷枕的形式众多,从造型看,有豆形、方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兽形、人形等。它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主。瓷枕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有的还配诗词。唐时瓷枕的形状小巧玲珑,以长方箱形较为普遍,四角处理得圆浑柔和,小的瓷枕直径仅为15厘米左右。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其用途亦逐渐推而广之,既有卧床用枕,也有用于书写、医疗作托腕之用的腕枕及脉枕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韩国中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南宋景德镇窑制作的青白釉卧女枕,呈仕女荷叶造型。荷叶两端翘起,以叶面为枕面。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里泛青,积釉处呈湖绿色,晶莹润泽,是南宋外销瓷中的精品。

瓷枕还引来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可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后人多有引用,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即有“莫贪瓷枕误黄粱”之句。戏剧家汤显祖还据此编成《邯郸梦》一剧。

由德化瓷塑款识看德化窑收藏价值


德化窑因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生产窑口之一。德化窑最早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唐宋年间开始兴荣,至明清而到鼎盛,以如脂如玉的白瓷著称,享有“象牙白”、“中国白”等美誉。在德化白瓷作品中,又以瓷塑最负盛名。

德化瓷塑的鼎盛在明代,以大师何朝宗为代表,其瓷塑作品胎釉浑然一体,釉色如羊脂白玉般凝润光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衣纹简洁洗练,线条自然流畅、圆劲有力。 何朝宗的德化瓷塑尤以宗教人物造像居多,受众覆盖面广,对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推动式影响。

进入清代以后,初期的德化瓷塑行业仍然非常兴盛,一直到中晚期才步入衰落。但即使是清晚期,也有不少传承德化瓷塑的优秀艺人坚持创作,苏学金就是其中典型。苏学金是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艺术风格与技法的传承者,他毕生以瓷塑创作为事业,在传统神佛造像上成就很高。其作品形神兼备,面部神态刻画细腻,衣纹线条洒脱洗练,很能再现造像人物在俗世传说中的性格特征。

当然了,在明清两代的德化瓷塑艺术领域,优秀的匠人远不止二位,只是他们的艺术特征最为鲜明、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广为后人传颂。直到今天,包括这两位名家在内的、这些出色瓷塑艺人的作品,都是藏家关注和捧爱的对象。而如果,您在收藏明清德化瓷塑的过程中,看到真品中有落“博及渔人”款识 的,您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这很可能就是个“天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作品的质量和品相来看,目前发现的明清德化瓷塑真品中,凡是落“博及渔人”款识的,都是精致上等的藏品,价格比普通瓷塑就要高一些。

其次,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是“博及渔人”款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何朝宗部分作品可能用过款识,清代苏学金的瓷塑则已经被证明印有该章。此外,“博及渔人”带有一定的祈愿性质,一些民间出色的瓷塑艺人也曾用过此款以表示自己在瓷塑艺术上的进取之心。

那么,带有“博及渔人”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就有很大可能是清代苏学金大师的瓷塑作品,也不排除是明代何朝宗大师的遗作。如果真能被证实是上述两位的作品,瓷塑自然能身价飞涨。即使不能得到明确验证,只要是明清老器物,带有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本身也是精致的上佳之作,价格也不会低。

德化观音佛像欣赏


福建德化窑白瓷质感温润,胎釉洁白,加之东南沿海地区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崇拜,德化观音造像自明晚期起即盛行中外,一直沿续至近代。数百年来名匠辈出,所塑精品广受欢迎。

* Lot 894 清 德化窑白瓷如意观音

48cm. High

观音游戏坐于洞石之上,神态安详,发辫垂搭双肩,右手持如意,与左手交叠轻抚左膝,身侧石台置放经卷包袱。拍品尺寸甚大,胎质细腻坚致,白釉温润如玉,衣褶流畅柔和,为清代德化窑观音造像精品。

“德化”葫芦形篆书印款,“溥及渔人”篆书印款

拍品与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相近,参见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网站,藏品编号为(尤金·富勒纪念馆藏品)43.42。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

林希宗是明晚期德化窑瓷塑艺人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其作品传世较何朝宗更少,尤其珍贵难得。其传世不多的作品为观音、布袋和尚等塑像,神态或悠然自在,或庄严肃穆,各得神韵。

* Lot 895 明晚期 林希宗制德化窑白瓷观音坐像

20cm. High

拍品观音左手倚地,右手抚膝,坐姿舒适自在,左足露出裙摆,衣褶流畅,展现出柔软的质感。整体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观音眉眼低垂,嘴角微微上扬,十分安详沉静。胎体致密,白釉温润细腻似凝脂,乃典型的明晚期德化窑白瓷特征。品相保存良好。

“林希宗印”篆书印款

德化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之矛盾


在德化采访,可以看到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感受到针对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一个植根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在崛起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困惑,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自信与忧虑之间

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充满了自信。

记者在采访不同艺人时,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面对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所达到的艺术高峰,会不会感到惶恐和卑微?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乐观自信的。

这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整个陶瓷业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辉煌。以传统瓷雕来说,上世纪50年代在国营厂里师徒只有寥寥几十人,如今有1000多人从事艺术瓷制作,单是民间的陶瓷研究所就有200多家。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德化陶瓷在材质和技术上的确已经超越了历史。例如,如今在胎土和釉水的纯净细腻程度上已远远超过前代,历史上的瓷器经常会看到杂质和黑点,如今在德化瓷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黑点了。

陶瓷再次成为德化的主导产业。今天的德化人成功地走出一条传统工艺美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古瓷都的薪火越烧越旺。自信的心态,在陶瓷企业家和管理者中也同样存在。

然而,一些陶瓷文化的研究者则认为,目前在德化,由于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工业机械取代手工制作,造成传统技艺的退化流失。同时,整个陶瓷业还没有形成重视、保护陶瓷文化的意识和氛围。至于工艺师群体的过于自信,也是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理解不深入的表现。

德化陶瓷烧造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要保护些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着重了解的问题,但始终得不到清晰的回答,甚至连许多老艺人也说不清楚。

市场与艺术之间

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国内其他著名的陶瓷产地,就会发现这些产地要么是官窑所在地,要么曾有大批文化人进入,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德化在历史上就是依托港口,以外销为主,以量取胜。这既是德化的优势,也是德化的“软肋”。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再度崛起,实际上走了与历史上同样的路线。

眼下,德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陶瓷学院,这个学院被视为德化陶瓷未来的希望。

在德化陶瓷学院的校园大道一侧,竖立着大型的何朝宗观音、达摩像,而各种西方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则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种景观并不让人感觉任何的突兀或不协调,也许,开放性包容性正是德化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今天工业化生产的西洋工艺瓷,虽然流于粗糙速成,却已经成为陶瓷文化新的组成部分,谁知道它会不会给明天的德化瓷雕带来一些灵感?

然而,一种工艺文化的提升,最需要的是能够吸引高水平人才长期投入其中的机制。

苏献忠是德化年轻艺人中的佼佼者,生长于陶瓷世家,毕业于美术院校,又在陶瓷学院任教。他告诉记者,在陶瓷学院可以发现一些潜质不错的学生,很希望能将他们培养成才。但作为学生自身,首先也要解决生存问题。因为做陶瓷的成才周期长,年轻人往往急功近利,坐不住。

谈到自己的创作,“同样存在市场与艺术的矛盾”,德化的陶瓷创作整体上以迎合市场为主,经销商关注的是中低端消费品,高端艺术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当然,这也跟目前大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有关。“我个人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好卖,不喜欢的作品反而好卖。但是你不可能不做走市场的东西,否则只好喝西北风”。

发展与保护之间

苏清河是德化陶瓷界目前健在的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参加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颁证仪式归来。他说,此次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强调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政府意识到一些传统工艺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必须及时加以挖掘、整理和抢救。德化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例如,在器型制作上已全面机械化,难度稍高的手工制作,就要请景德镇的技工来。传统的彩绘技艺,整个德化能掌握的不到10个人,而且年龄全部在70岁以上。

如今,要想在德化找一个熟练的手拉坯工匠,已经很难了。

日本的造窑技术是从德化学过去的,他们的龙窑与德化的几乎一模一样。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对这一套古老的技术十分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而在德化,电气窑炉已“一统天下”,很少人懂得造窑和烧窑。一位老工艺师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们要反过来向日本学习烧造技术。”

其实,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长远看,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文化的意识和态度。丰富瓷都的文化内涵,做到陶瓷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是德化陶瓷在发展中必须破解的课题。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保护的完成,而只是保护的开始。

德化致力打造“文化瓷都”


打响区域品牌 打造“文化瓷都”

3月17日,德化名瓷走进世博暨《世博和鼎》运输方案征集新闻发布会在德化县中国白艺术宫隆重举行。福建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陶瓷学院领导出席了活动。

被陶瓷界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的《世博和鼎》,将于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第三展区一楼演示厅展出,同茶叶、漆器、寿山石等元素一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福建城市、文化以及生活的历史变迁,多角度展现福建历史文化底蕴。福建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靖评价《世博和鼎》“不仅有高超的烧制技艺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契合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现了福建、泉州的魅力”。

《世博和鼎》走进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现中国德化高超的陶瓷技艺和文化魅力。以此为契机,德化陶瓷将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瓷都德化由“工业瓷都”迈向“文化瓷都”,为泉州加快经济强市建设作贡献。

挑战烧制极限

三年炼成《世博和鼎》

历经三年多的精雕细磨,经过上百次的挫折,《世博和鼎》成功出炉,攻克了大型瓷雕烧制的世界性难题,可以说是德化瓷雕史上的一次标志性突破。

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大繁荣


11月2日,“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开幕,近百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该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包括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东方艺术馆馆长、法国国立艺术馆、德国德累斯顿陶瓷艺术博物馆、韩国庆山博物馆等在内的7个国外馆藏德化瓷的12名博物馆馆长,以及台湾博物馆、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在内的近70名国内馆藏德化瓷的博物馆馆长以及众多陶瓷文化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活动。

除学术研讨会外,活动期间还将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配套活动。

德化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泉州海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千年窑火不熄,已发现商周、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遍布全县18个乡镇,历代窑址之多、分布之广、烧制规模之大,冠于全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德化窑瓷器700多件,其中明代德化窑瓷器200多件,堪称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窑瓷器的一个亮点。故宫博物院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陶瓷陈列专馆以来,一直都开辟明代德化窑瓷器陈列专柜,所展出的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达摩立像、观音像等,经常引来大批中外游客驻足观看,赢得他们交口称赞。此次故宫博物院与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展”,共有25件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参展,并有20多幅馆藏精品图片,涵盖有明、清瓷塑,器形五彩、青花等,这是故宫旧藏德化窑瓷器首次回归故里,为本次研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从11月1日至15日的“德化窑民间收藏精品展”,也将展出近200件德化窑历代古瓷珍品,集国内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德化窑精品,其中13件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德化作为“中国白”的故乡,在世界瓷坛独树一帜,享誉天下。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的制作,商周时期有了原始青瓷的生产,唐代生产青釉瓷器,到宋代开始烧制青白瓷器。明代的窑工在传承、吸纳先前陶瓷技艺的基础上,使德化窑白瓷达到巅峰,其胎釉浑然一体,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如脂,色泽光润明亮,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洁白、温润、明净、精巧、秀雅的明代德化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国内以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产生巨大影响,被欧洲一些国家的宫廷、贵族争相收藏,并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欧洲仿制史。德化白瓷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白”(BlancdeChina),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正如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P.J.唐纳利所言:“单看‘中国白’瓷本身的内在美就足够了,而不必进一步看它的声望,依靠它的特色,‘中国白’在瓷器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往往是无可比拟的”。

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更是瓷艺术的摇篮。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馈赠的优质陶瓷材料,依靠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带着美的眼光去寻求、发现、挖掘,不断探索和实践,创作了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明代何朝宗所创作的作品《渡海观音》,人物形象构造比例协调、形象完美;刻划人物特性由表及里、细腻生动,轰动世界瓷坛,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瓷塑名家苏学金、许友义等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屡获金奖,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名瓷,瓷国明珠”是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德化窑瓷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如今,德化陶瓷业发展迅猛,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陶瓷业成了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在开幕式现场介绍道,举办此次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对发掘和弘扬陶瓷文化,进一步加强陶瓷技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尤其对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春风,德化人民倍感振奋,我们正凝心聚力,跨越发展,把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吴深生激情满怀地表示。

德化陶瓷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历史发展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o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艺术特色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