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淄博瓷砖 > 导航 >

金代淄博窑三彩釉仕女

金代淄博窑三彩釉仕女

淄博瓷砖 古代仕女瓷器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9-19

淄博瓷砖。

近年来,金代窑址一个个被发现和发掘。金代山东淄博地区陶瓷业的发展概况终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

金朝是女真族于我国北方继辽而起建立的又一个王朝,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雄踞祖国半壁河山。处在多民族杂居,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

金朝统治者吸收辽代和北宋的文化和技术发展其陶瓷业。在这期间淄博陶瓷业在原来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其生产的三彩釉陶瓷更是别具一格,既沿袭了“唐三彩”“宋三彩”的制造工艺,又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研究者们将其称为淄博窑“金三彩”。

金三彩的名称是沿袭唐三彩的名称而来的,人们习惯上把含两种以上釉色的称为三彩,当然也有多于三种釉色的,一般都以“三彩器”统称之。

在发现的淄博窑金三彩器物中,有一组金三彩仕女(见图),十分引人注目。这组三彩仕女的个头尺寸都不是很大,一般高度在10至20厘米之间,重量在110克至230克不等;身材比例匀称恰当,如持扇仕女,身高16厘米,胸宽4厘米,重190克;身上通体施以黄绿等彩,外罩透明釉,色泽明快,熠熠生光。

这组金三彩仕女的陶胎制作是采用当地出产的陶土(俗称甘子土),胎土陶炼比较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含铁成分极低,胎色为白色或略显红色。其成型方法主要是模制法,即模子制坯:将泥料置入模型内后,用力压制,稍干取出,即成器坯。有单模成型、合模成型。模制的痕迹在三彩仕女上呈现得非常明显。在出土金三彩仕女和残碎片的窑址废墟中,也大量发现模和范,其材质和金三彩胎坯完全相同。烧成则是使用二次烧成法。胎坯成型后,首先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再涂绘上三彩釉汁,干燥后再二次入窑釉烧。由于釉烧温度较素烧温度低,所以成品器型比较规整,几乎没有变形,釉和胎结合紧密,极少有釉层剥落现象。无论素烧或釉烧,全用一种窑体呈圆筒形,窑顶呈球冠形的小馒头窑。

金三彩仕女的釉色主要是黄釉、绿釉和微显牙黄色的透明釉,也有少数器物用黑色釉做装饰、点缀。施釉的方法主要是刷釉和沾釉法。

金三彩仕女施釉都不到底,由于不同颜色的釉料调配得当,色彩的透明度和饱和度都非常高,特别在烧制过程中,主釉色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由此又繁衍出介乎于纯色的中间色,使金三彩仕女呈现出溢彩流霞、斑驳淋漓的艺术效果。

这组淄博窑金代三彩仕女,形态与真人酷似,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它们的体貌姿态、衣着打扮时代感非常强烈,穿着异常华丽:头戴圆弧形窝帽,上身穿直领对襟窄袖旋袄,内着齐胸长裙,下穿百褶裙,当是金代女真贵族妇女最流行、最时髦考究的服饰。她们有的怀抱爱犬,有的手持铜镜,有的双手玩扇,有的两手交叠前握,气韵生动,神态优雅,风采卓绝,显露着富足骄侈的形象。应该是金代女真族统治阶级奢侈浮华生活的写照。

从这组金三彩仕女看,其服饰有对于宋辽服饰的吸收,又极具本民族的特色。虽与宋代妇女服饰比较相似,但内裙较短,露出腿部所着裤,验证了《大金国志》的相关记载:“妇女衣曰大袄子,不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缺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袭之。”

淄博窑金三彩仕女在器型设计和装饰上广采博取,既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非常浓厚的北方女真民族文化特色,带有鲜明的以“俗”为美和崇真尚实的金代审美风尚。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金代耀州窑月白釉


月白色釉是耀州窑创烧的一种独特的釉色品种,始于北宋晚期,盛于金代,以乳白色为基调,白中略闪暗青色,恬静温润,有如冰似玉的效果。金代耀州窑月白釉以釉色和造型取胜,釉色浓深润泽,造型独特,展示了耀州窑青瓷的烧造水平。

耀州窑月白釉鋬沿洗

高6.1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8厘米。直口,弧腹,卧足,口沿侧附月牙形鋬耳,耳下附环形系。内外施月白色釉,细润光亮。

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

高6.8厘米,口径17.9厘米,底径6.4厘米。唇沿,弧壁,卧足,底足无釉。内外施淡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碗内刻折枝牡丹纹,刀法爽利娴熟,刀锋犀利,外壁光素无纹饰。釉面光亮柔和。胎呈浅灰白色,胎质细腻。

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彩釉装饰


长沙窑是唐朝重要瓷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故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是唐朝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其创烧于唐,是承继唐朝岳州窑而起的,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器物主要有壶、盆、罐、碗、水盂等。

创新和影响彩釉装饰最早的是青釉釉下褐彩,出现于三国吴的瓷器上,长沙窑将此技法普遍运用在瓷器上,创烧出高温红彩、蓝彩,进一步推出白地绿彩、青釉绿彩、青釉褐绿彩等用铜金属氧化物作呈色剂的各种彩绘品种。红彩即为高温铜红,以往人们对高温红釉的起源一直难以搞清。现在,经过考古发掘和专家的研究,认为长沙窑是最早使用高温铜红釉的。如镇江市区出土的长沙窑青釉红绿彩水草纹盂(图1),高4.4、口径3.3、底径3.6厘米。圆唇,敛口,扁圆腹,假圈足。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铜的着色剂在釉料中若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窑)气氛中燃烧,会烧成氧化铜的绿彩。但如果铜在还原(即缺氧情况)气氛中燃烧,则会成为带红色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长沙窑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烧成高温釉下红彩,开创了中国瓷器史用铜装饰瓷器的先河,北宋晚期钧窑窑变红釉、元景德镇窑铜红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在铜釉中如果渗有高剂量的磷酸盐,而氧化铝的成分又低,那在高温烧成后表面釉色总泛上青蓝的色调,过去当是钴料烧成的。镇江中山路拓宽工程工地出土长沙窑青釉蓝褐彩水盂(图2),高3.8、口径3.2、底径3.3厘米。敛口,鼓腹,假圈足(图3)。肩部施蓝褐彩条纹,胎灰白色,较紧密,施釉不到底,釉层光亮。绿釉器与红釉器一样都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烧造的制品,用一种金属氧化物烧造出不同釉色的技术,为元明景德镇窑生产多样的单色釉奠定了基础。

彩釉装饰成功走出了唐朝从注重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这条发展新方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打破了唐朝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中国陶瓷生产由此步入了彩色时代。这种釉下彩工艺也影响了宋朝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吉州窑的白地褐花。

金代陶俑


金代(1115~1234年)制作的陶俑。金代社会流行墓室墙壁上画出壁画,将墓主人生前所做所为和死后希望都生动描绘出来,所以陶俑陪葬很少。很多墓葬用质地精良的灰砖雕出俑人形象,有人称为砖雕陶俑,这些陶俑附着于砖体,镶嵌在墓壁上。最为典型的是河南焦作西冯封村金墓出土的18件砖雕俑。其中侍吏俑,高38~40厘米、头戴幞头,有的幞头前部为方形,穿圆领宽袍大袖袍服,腰系带,下微露双足,双手捧物,似执圭,作端立姿态;有的头戴卷脚幞头,前额高而圆肥,后面尖翘,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腰系带及护围,足穿靴,作行走状;有的头戴圆形毡帽,脑后梳长辫,身穿束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靴。男侍俑、高49厘米,头梳螺状发髻,身穿窄袖长袍,腰扎带,袍下微露双足,双手抱—长颈带柄执壶。女侍俑,高46.5厘米,头梳双髻,外罩窄袖开襟衫,内衬袄,下着裙,微露脚尖,双手捧八瓣形果盒。持排箫俑,高38厘米,头两侧梳长辫,身穿窄袖上衣,下着宽管短套裤,内穿长裤,腰系围裙,足穿尖靴,眉目清秀,昂首作吹奏状。持三弦俑,高38厘米,头绾发,服装同待排箫俑,坐姿,一腿下垂,一腿盘屈高抬,一手上扬扶住三弦,一手作弹拨状。吹笛俑,高38.5厘米,头戴多边尖顶帽,头发结成双辫,垂于胸前,腰系带,两侧挂如意形饰物,脚穿靴、头微侧作吹笛状。吹哨俑,高37厘米,头戴软帽,身穿圆领窄袖长抱,腰束带、足登靴,左手持板,右手作吹哨状。舞蹈俑,一类高43厘米,头发梳于头顶,身穿窄袖长衫、下摆宽肥如裙,腰系带,两手上扬作跳跃状;一类高42厘米,头发盘结于顶,着圆领长衫,内露花边短裤,足穿靴,一脚着地,一脚抬起作舞蹈状。还有—类头戴尖顶帽,身穿方领窄袖长袍,胸腹扎护胸,以4条带相结于前,右臂上举,左臂后甩。其他还有说唱俑、持节板俑、侍童俑等,高度在42~43厘米之间,表现的是官僚地主的生活情况。

古代淄博窑瓷龟探趣


黑釉瓷龟

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爬行动物,它性情温和,动作迟缓,耐渴耐饿,生命力极强。被认为是介虫之长。中华民族的龟崇拜,源远流长,由此积淀而成的龟文化蔚蔚壮观。从而出现了大量以龟为吉祥物的文化现象。用陶瓷制作的龟玩具便是其中之一。

白釉点黑彩瓷龟

茶叶末釉瓷龟

白地黑花点绿彩瓷龟

黄釉瓷龟

棕釉瓷龟

瓷龟背面

古瓷龟陶范

在淄博市淄川博物馆就收藏了百余件唐宋金元时期淄博窑烧造的玩具瓷龟。它们被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大展柜中,就像一个等待检阅的龟兵方阵,既威严壮观,又憨态可掬,使人产生无穷的乐趣和不尽的遐思。多年以来,笔者也收藏有数十件淄博窑烧造的历代古玩具瓷龟。这些瓷龟与淄川博物馆藏品如出一辙,大小约在3—6厘米之间,普遍在5厘米左右,厚度约2厘米,重量在50—70克之间,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这些古瓷龟的制胎原料,是使用当地出产的陶土,质地杂质较多,颜色呈灰白色或黑灰色,但烧结度很高。古瓷龟背部大都施以黑、白、黄、棕等单色釉,尤以施黑釉者最多,白地黑花者次之,有些还兼具三彩色装饰。具体来说,宋代前期以青釉、酱釉为多,白釉次之,后期兼有三彩装饰特点,以黄绿彩为多;金代以三彩釉为主,黑釉、白釉次之;元代以白地黑绘花为主流,而且增加了红绿彩装饰。其釉色纯正光亮。为便于烧成时不粘连,龟腹部均不施釉。

其制作工艺是用模制法。首先,需要能工巧匠手工雕刻出一个小龟阳模型,然后开始用和好的泥料翻模制成龟形阴陶范,晾干后入窑烧成,这便是一个可多次重复使用的龟范了。将制备好的泥团放入龟范,用手掌用力按压,再用手指抹平,等待干燥后,取出上釉,干透后可即入窑烧成。烧制出的形体精致规整的小瓷龟产品,可当做模子再制作范,往复不断。因此有头模、二模、三模之说,其中又以头模龟最为精美。

古代窑工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凭借自己的经验随性而作,信手模制出这些充满童趣的小玩艺,在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些许的乐趣。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瓷龟玩具往往不像其他瓷器那么精致,具有纯朴、稚拙、随意化的特点,其自然天成的拙俗反而成就了淄博窑特有的一种鲜活的民间民俗玩具艺术之美。同时,这些瓷龟装窑烧制时不占有主陶瓷产品的空间,在夹缝、空隙中任意摆放、填充,既增加了装窑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其产量很大。

中国古代民间有“怀龟骸求聪敏”之俗,以为“龟骸环裳,子孙聪明,取龟左骸环而带之,子孙聪明智慧”。古人相信,佩戴在身上的瓷龟能启迪孩子的聪明才智,是吉祥物。淄博窑匠工们制作各种小瓷龟,龟背上一般都有耸起的专用系孔,便于系挂在孩童身上。孩子们佩戴、玩耍,寓意明确:让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子孙聪明智慧”的期望。同时,各式各样的活灵活现的小瓷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能唤起孩子及家长们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且由于烧制成本低,价格低廉,应该是一种很畅销的儿童玩具。

湖田窑瓷器 影青釉仕女俑一对


一对身披广袖通肩外衣,袒胸露腹,璎珞飘带环披,腰腹间有飘带作结缠绕,右臂自然斜搭膝上,闲散自在,悠然潇洒.仕俑影青釉一对,釉色莹润似玉,积釉深处色呈湖水深绿之色,细观釉面隐现冰裂之纹,系北宋湖田窑影青瓷精品之作。

宋·湖田窑影青釉仕女俑

宋代湖田窑影青釉仕女俑是一个数量最少、工艺品种最全、造型形象最为丰富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仕女俑艺术形象既打上了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印记,又集中反映了中国民间造像艺术的智慧,表达了不同时代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宋代的影青釉仕女俑在唐代的发展基础上,造型已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格局,或坐或立,姿态自然,婉转多变。这一时期的影青釉仕女俑的基本特征为:体态丰满,慈眉安详,开脸清晰,端庄大方,流露出一派自在安详的少女清纯秀丽的气韵。细品这对影青釉仕女俑,其堆塑精细,造型端庄娴雅,神情自在慈穆,具备宋代影青釉仕女俑的时代风格特征。

再来讨论这对影青釉仕女俑的胎质、釉色以及制作烧造之工艺特征。这对影青釉仕女俑,胎质细腻,胎体薄可透光,釉面滋润光洁,色泽青白,积釉深处色呈青绿湖水色,器表釉净光洁,如同青白之美玉。佛冠之云纹,衣饰及飘带、璎珞之堆贴捏塑,手法洗练,生动准确,极具神韵。此自在影青釉仕女俑之服饰装饰刻画极其精细,不仅在外表直观表现之上追求细节精致之美,而且在目光所不能及的细节处理上亦十分讲究。如在其广袖通肩外衣之底部就刻画有服饰皱褶之纹路,实属难得,可谓独具匠心。该观影青釉仕女俑之底部垫烧痕迹。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之烧造工艺,采用匣钵装烧,在器足或器物之底部以垫饼或立柱支烧,故其圈足或器物之底部均留有酱褐咖啡色之垫烧痕迹,此为鉴别影青瓷古旧新老之重要标识。此对影青釉仕女俑之底部垫烧痕迹酱褐咖啡之色及深褐痂状之垫痕自然清晰,老气开门,符合宋代景德镇青白古瓷烧造之工艺特征。

我们再来分析这对影青釉仕女俑之服饰时代特征。任何艺术的创作均离不开产生这一艺术作品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形象的创造均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产生这件艺术作品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印记。宋代妇女有头上戴盖头之俗。当时的这一宋代妇女的盖头佩戴风尚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其形式与唐代的风帽相似,宋人李嵩《货郎图》和《市担婴戏图》中绘有其样式。这种盖头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即用一块帛巾,将覆盖头部的部分缝制成一个风兜,戴时套在头颅上,露出脸面,多余的则作结披搭在背后。宋人《耕织图》中的农妇,江苏泰州森森庄宋墓出土的女木俑,均戴这种特点的盖头。这对影青釉仕女俑之后背,注意其头部特殊佩饰显然亦有这种宋代妇女普遍流行的盖头装饰的特点。这一细节,也进一步说明了时代特征,为鉴定此宋代自在仕女俑的烧造年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综上所述,这对仕女俑是一件反映宋代湖田窑所烧造的影青瓷人物堆塑艺术成就的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鉴赏和收藏价值。初步估价800万以上。

淄博寨里窑烧制北朝青釉瓷器


淄博寨里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部的寨里镇寨里村以南、大张村以北两村地带结合部。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至北齐、下限至唐代(386—907)。发展较早,持续时间颇长,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一个重要产地。”

淄博寨里窑青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北方瓷器生产的开始,是我国北方青瓷的发源地和早期瓷器的重要育种基地之一,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5月16日,淄博寨里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在寨里窑遗址及其附近又发现了不少完整的青瓷器物。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研究探索和鉴定欣赏寨里窑青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物资料。现介绍几件珍贵的淄博寨里窑青瓷标本,供大家欣赏。

青釉莲花瓷尊(图1):莲花尊高59、口径13.1、底径16、胎厚1.4厘米。侈口、丰唇、长颈,椭圆腹,高圈足;颈部饰八周凹弦纹,肩部饰一周粗绳纹;下有四个对称的复式耳系,耳系间印贴四组宝相花图案,每组三朵,一大二小;腹上部堆塑一圈共21个倒覆莲瓣,瓣尖翅起;中部印贴两圈忍冬花,上小下大,错落相间,上层21组,下层10组;腹下部堆塑一圈二层仰莲瓣,每层各11瓣;腹以下渐收为微侈圈足,足外堆塑11个覆莲瓣。整体施釉满匀,釉色青中泛黄,清澈晶莹,光晕明亮。

此尊体形端庄典雅,高大奇伟,霸气十足。视觉效果圣洁,华贵之气盎然。整体装饰集雕刻、堆塑、印贴、划花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工艺复杂,颇具匠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代表性作品,显示了初露头角的淄博制瓷业的高超技艺,现被珍藏于淄博市“中国陶瓷馆”。

青釉瓷盘(图2):圆形,口径19厘米,敞口,浅腹,平底,胎体厚重,坚固致密,制作原始古朴。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匀,釉胎结合紧密,有滚釉,形成熔融淋漓极为自然的淌流现象。盘内的三枚支钉印痕与胎釉的铁锈红斑浑然组合,给人以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此盘为开窑初烧时的产品,时间当为北齐或更早。

青釉瓷碗(图3):在寨里窑的产品中,碗是发现最多的品种。其造型朴拙,大小不一,与当时南方的青瓷碗略同,灰胎、深腹、直口、饼足,碗内均有支钉痕(图4)。有的在口沿外侧和外腹上侧,各装饰有凹弦纹一道。内外施釉,早期釉色青绿,外釉不全,仅过口沿。中期釉色青黄,外釉至腹。后期釉色卵青,光泽细腻,外釉至足上。胎釉结合较紧密,前中期碗外均有垂釉现象。

淄博古窑烧造瓷玩具“哨子”


古代陶瓷玩具是古陶瓷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古陶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民俗、艺术,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

宋、金是淄博窑陶瓷玩具生产的繁荣时期,淄博磁村、巩家坞、颜神店、坡地各窑口普遍烧制,各类玩具造型稚拙敦厚、和谐简练。品种繁多,式样纷呈。

其中很有特色的,是玩具上具有的口哨功能。

声音是人类接触到的第一个事物,无论是先天在母体,还是出生后,声音都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人生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欢快的童年离不开声音的陪伴,离不开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陶瓷哨子就是其中之一。

陶瓷玩具哨子的历史相当悠久,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单孔陶埙应该就是哨子的鼻祖,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

淄博窑陶瓷哨子玩具在造型上有橄榄形、兽面形、鬼脸形、鱼鸟形等,个个形象逼真,浑朴小巧、洗炼大方。(图1)

宋金时期淄博各窑陶瓷哨子玩具形制不大,尺寸多在5—10厘米长之间。有手工捏制的,也有模制的。其装饰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单色釉为主,青釉、酱釉最多,黑釉白花次之。

有意思的是,用鞋靴造型作的哨子玩具(图2、3),说明我国古代也有“鞋靴崇拜”。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

据《庄子·异苑》记载: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曾因宫廷内乱流亡在外,大臣介之推一直跟随着他,辅佐他。有一次,流亡途中无食,饥饿难忍,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很感动。十九年后,重耳返国,当了国君,并称霸诸侯,号称晋文公。重耳开始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而介之推却功成身退,带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藏起来。晋文公派人去找他,请他出来做官,介之推就是不肯出山,无奈,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他们母子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还是不肯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仅剩下了介子推的一只鞋。他悲痛万分地拣起了这只鞋。并让人砍下此树,做了一双木屐。当穿上木屐时,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恩,不再做错事。并常常低头望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

这便是“足下”一称的由来。后来,这“足下”一词就由追忆友人、缅怀友人变成对友人的敬称了。

我们再从这些陶瓷哨子的声响功能看,淄博窑陶瓷工匠们已成功地将陶瓷工艺造型和声学原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如一孔口哨,只是在端部留一小孔,里面中空,然后放在嘴边吹,哨子就发声了,声音尖利悠长。另一种就是两孔的哨子:一个孔用来送气,另一孔则用来发声,送气孔小而直,发声孔较大,送气孔和发声孔不在同一平面,里面有一定的气流回旋的空间。这种哨子气流充足,声音清脆。再一种就是可以给里面注水的瓷哨,同样是两个孔,但是发声孔下端变得较大,里面能够容纳较多的水,从送气孔一吹,吹动发声孔下面的水,水的波动就会改变气流的方向而影响发声。这种哨子发出的声音一般变化较多,相对动听悦耳。还有的在哨子发声孔里面装入一个固体的小豆大小的陶粒,用嘴一吹陶粒在里面旋转,哨子的声音就更大了,而且随着吹者送气的停顿变化,可以吹出模拟人声的哨音,声情并茂,极为有趣。

流传至今的这些林林总总的哨子玩具也让我们联想到,淄博古代窑工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随性而作、信手捏制或简单模制出这些充满童趣的小玩艺,利用窑炉内剩余的缝隙空间随机放置烧成,在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些许的乐趣。正因为如此,这些陶瓷玩具往往不像其他生活瓷器那么精致,具有随意化的特点。但其纯朴、稚拙的造型反而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古代淄博窑哨子玩具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存在过程中,曾给一代代的孩子们带来过许多温暖、欢愉和启迪,伴随过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而现在,它仍依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收藏爱好者。

金代磁州窑人物枕赏析


金代磁州窑人物枕

毛杰

磁州窑窑址位于河北邯郸,创烧于宋代,并兴盛延续至清代。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微博]的金代磁州窑白釉褐彩长方枕,四周为折枝花卉纹,前面为牵牛花,后面为牡丹花,左右两侧为菊花。枕底有“王氏寿明”印款。枕面四出沿,主题以水墨画笔法,勾勒皴擦,锦地开光绘人物故事“风尘三侠”。

风尘三侠是唐初的故事,画面最右侧的人物,便是三侠之一虬髯客。他出身豪门,自幼随高人学得异术,欲起兵图天下,见到图正中的李靖后,自愧不如。器宇轩昂的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常对人说,“军中能与我讨论军事的只有我这个外甥”,可见其才华。于是,虬髯客赠钱十万与李靖,自去朝鲜半岛,做了扶余国主。而李靖结识虬髯客是因为有红拂女张出尘引荐,就是李靖左边这位妙龄女。张出尘本是当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因持红拂侍立于杨素身边,故又名红拂女。她见到来拜望杨素的有为青年李靖,慕其仪表和才学,二人私奔。红拂女在一客栈,结识了虬髯客并拜为兄妹,后与李靖合称风尘三侠。

人们第一眼看到瓷枕时,首先会问这么硬的枕头,睡着头会疼吧。其实不然,笔者早年睡过这种枕头,觉得夏天睡着很凉爽,道理也许是人体十二条经脉皆会于头部,头部凉爽了,人就很凉爽。笔者还发现,如果正面躺着,脖子会觉得窝着很难受,侧卧才舒服。人身体两侧是胆经所在,当人侧卧时可挤压按摩胆经。胆经是脏腑的总调度,胆经强了身体才能强。那枕边为什么要出个沿?人的耳垂正下方有个穴位叫翳风穴,脑后的风池穴是大家熟悉的,而枕沿硌的最多的便是风池穴到翳风穴之间,两穴正中间有一个穴叫“安眠穴”。使用这种枕头,因为颈部肌肉不用受力,从而可以得到充分休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