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百特 > 导航 >

千姿百态话“瓷枕”

千姿百态话“瓷枕”

瓷砖百特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睡枕

2020-07-23

瓷砖百特。

枕: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先民们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瓷枕始见于隋唐,它不仅清凉沁肤,且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玉枕”是指色泽如玉的青白瓷枕。

瓷枕的形式众多,从造型看,有豆形、方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兽形、人形等。它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主。瓷枕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有的还配诗词。唐时瓷枕的形状小巧玲珑,以长方箱形较为普遍,四角处理得圆浑柔和,小的瓷枕直径仅为15厘米左右。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其用途亦逐渐推而广之,既有卧床用枕,也有用于书写、医疗作托腕之用的腕枕及脉枕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韩国中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南宋景德镇窑制作的青白釉卧女枕,呈仕女荷叶造型。荷叶两端翘起,以叶面为枕面。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里泛青,积釉处呈湖绿色,晶莹润泽,是南宋外销瓷中的精品。

瓷枕还引来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可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后人多有引用,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即有“莫贪瓷枕误黄粱”之句。戏剧家汤显祖还据此编成《邯郸梦》一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千姿百色话钧瓷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宋钧官窑”,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徽宗将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后,每年从民间选送36件钧瓷入宫,册封为"神钧宝瓷",弥足珍贵,被称为“国之瑰宝”。宋钧的存世量,目前尚无准确数字,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也是廖若晨星。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无钧不可夸富”的美谈。

钧瓷之所以名贵,在于它端庄古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淋漓的艺术造型;玉润透彻、晶莹欲滴、青如蓝天、红若海棠的绚丽釉色;蚓走沼地、春来冰裂、疏密有致、触无痕迹的万变纹路;瑞雪纷飞、枫叶秋江、星辰满天、层峦叠嶂的意境图案。 尤其是宋钧官窑的产品,由于是宫廷御用,所以不惜工本,其胎骨釉药全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玛瑙石、虎皮玉、阴阳土、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纯净的颍河水,炼泥制釉。由此制成的瓷泥、釉药经艺人的揉搓拍打,浸沾点涂,成型入窑,高温烧炼。

钧瓷釉色全靠“窑变”,“进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釉色,乳光莹润,浑厚透活,绚丽灿烂,浑然天成。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朱砂红、胭脂红、孔雀蓝、宝石蓝、茄皮紫、芝麻酱等。出色的作品乃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变化无穷的色彩美。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釉中经常出现珍珠点、蟹爪痕、兔丝纹、绳网纹、鱼子纹、冰片纹和蚯蚓走泥纹等。钧瓷釉质莹润肥厚,由于低温初烧时发生裂纹,高温阶段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就形成了眼泪流下来一样的"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为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这也是后世仿钧瓷最难神似的地方。

千变万化的釉色和纹路往往出现在一件器物上,相互交映,随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呈现出人物故事、动物图案、绝妙风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雨过天晴、江河万里、晚霞满天、鱼跃龙门、寒鸦归林、梅花点点等等。自然窑变釉画,更令人赞叹不已,似有神助。这些窑变釉画千姿百色、意境无穷,可谓奇珍异宝、精佳绝品,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实为收藏与鉴赏的最佳选择。古人用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呈岚”、“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

宋钧官窑的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宋钧官窑的特征之一: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特征之二: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特征之三: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个人名片:陈明良,福建德化人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被授予德化县“优秀拨尖人才”荣誉称号。现任德化县凤池瓷雕厂厂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德化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德化县政协委员会委员。他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在CN级发表,并以自己收藏的2千余件古瓷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

首创中国白大型“百态观音”瓷塑

陈明良经常穿梭于各个寺庙,感受佛教的净心艺术,还找来大量有关观音、弥勒等佛教的书籍进行研究,并和专业的佛教僧人及陶艺家探讨。自1980年始,陈明良已创作了无数精美的瓷塑作品,并获得金、银、铜等各种奖项。《自在观音》荣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同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千手千眼观音系列》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王母祝寿》获得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盘古开天地》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瓷魂》获得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作品奖;《达摩》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银奖……

20多年的艺术揣摩、艺术追求,陈明良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蜕变。近期,陈明良注毕生的心血首创大型中国白瓷塑“百态观音”,成为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陈明良勇创世界之先,在传承的同时让德化艺术陶瓷得到了再次升华,可谓为德化陶艺界及世界陶艺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几十年如一日,陈明良醉心于宗教瓷塑的研究,此套“百态观音”可以说是陈明良在观音瓷塑道路上阶段性的总结。从构思、画稿、塑像到成型,前后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百尊观音造型不一,却表达“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一同一主题的瓷塑作品,不管是在构思还是在塑像上,都是一般人都无法达到的。

陈明良克服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使得“百态观音”终于成功面世。然而在别人认为值得庆贺的时候,陈明良却陷入了另一难题,他对刚完成的“百态观音”还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完全可以做得更完美些。

参展“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对艺术严谨的陈明良,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俗话说:“艺术无止境!”他为得到更多人,特别是佛教专业人士的指点。在“中国(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举办时,陈明良亲自携带整套“百态观音”参展。在展会中,“百态观音”规模宏大、瓷质温润如玉、形态生动传神,吸引众多寺院僧人及游客的眼球,并获得“佛艺杯”金奖。评委及游客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创意很好。

此套“百态观音”大小不一,高在10—80公分之间,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瓷质洁白、光润明亮,堪称德化瓷器上乘佳品,全球限量五套。“百态观音”有的是延续传统风格,力表典籍愿意;有的是仿造观音古瓷雕;有的是结合东西方文化,融入自己对观音的理解。形态或侧卧睡莲,静卧禅思;或立于莲花,童子拜观音;或静坐岩石,修身明道;或自在观音,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极尽变化,又不失气度从容、凝重含蓄。观音面部端庄秀丽、高贵典雅、静穆慈祥,双眼微视,俯视众生,融中华五千年的“大爱”思想于其中。

整套“百态观音”既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又动感强烈,没有丝毫生硬造作之感。整体上既保持神话的色彩,又蕴含美好、幸福、健康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管是从正面、侧面还是背面,或俯视、仰视,都给人以艺术享受,让人沉浸在大美的境界中。在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陈明良的“百态观音”中,我们可以找到他所从事传统瓷塑的那份净与禅的感觉,可以感受到他一路创作以来的艰辛与成就。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佛教文化融入到瓷雕艺术中更是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督促着陈明良创作出更多感人、新颖、极具价值的作品。“百态观音”的成功面世,不仅传承、发扬了德化陶瓷文化,而且提升了德化陶瓷文化底蕴,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的陶艺家挑战自己。

多样瓷枕传千年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瓷枕按用途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列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等多种样式,也有塑成小孩、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等纹样的制品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金代磁州窑莲荷秋雁虎枕,长38厘米,瓷枕卧虎形,枕体中空。虎身施赭黄釉,毛发斑纹以黑彩绘成,耳、眉、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猛虎生威,栩栩如生。枕面白釉、黑彩勾勒一周,酱黑彩简笔绘摇曳的莲荷、南飞的秋雁,意境高远,笔锋老练、流畅。

瓷枕


瓷制生活用具。隋唐已有烧制,宋代以磁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登封窑所出为多。形状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园形等,也有塑成婴孩、虎形、龙形的。定窑孩儿枕极为罕见,有卧女瓷枕、童子荷叶枕。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谈瓷枕,离不开宋。我见过的宋枕十有八九是磁州窑的。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一点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形……

宋朝有“张家造”,此外还有“赵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来,千余年前宋人生产的瓷枕仍可谓之“美不胜收”,比如一鹭鸶置身芦苇之中,双腿岔开,回首相望,用笔寥寥,一派生机;一孩童持竿垂钓,神情专注,几条小鱼欲咬欲溜,意趣盎然;两束萱草,丰满柔韧,舒展大方……

这些图案都让我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的长度)的,人称脉枕,是否为号脉专用有待考证。宋枕尺寸适宜,辽金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瓷枕为生活用器,常随亡者下葬。因历史淘汰,极少见传世品。瓷枕为平民百姓所用,皇帝老子大概嫌硬,另有所枕。于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气,说白一点是俗气。这股俗气使后人得以窥见宋人的情趣。宋人图安逸,不尚浮华,干不出唐人那等辉煌热烈的事来。两只鹌鹑,一行飞雁;顽童蹴鞠,赶鸭捉鸟,无不流露宋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你可以想见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丰之际,陶醉于这种“小家碧玉”的气氛之中,自得其乐。

在瓷器中,再没有比文字装饰更能直接反映时尚的了。唐代的铜官窑,也就是长沙窑中,常有书写诗歌的,许多诗还可以在《全唐诗》中查到,显然,这与唐代诗歌兴盛有直接联系。而宋枕,却大量书写词曲,如磁县出土个瓷枕上写着“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你们听听:“烟波名利不如闲”,可见宋人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于是,大宋江山就成全了赵佶这位国政庸碌无为,艺术却颇有造诣的皇帝。

千年文脉话陶瓷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在收藏领域瓷器收藏始终是一大门类。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陶器、瓷器无一不是当时生产、生活的体现和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载体,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我是一位瓷器爱好者,对我们身边能见到的陶器、瓷器略有了解。今天粗谈浅见,与读者交流。

千年传承,到目前为止瓷器还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吃饭用的碗、喝水的杯子大多是瓷器,人们看到精美的观赏用瓷,有过去各个时期遗留的、有新做的,时代变迁几千年,但生产工艺均大同小异。具有千年的中华陶器生产流程。我们的祖先是近水而居,当时的人们就会用土经火烧成容器来盛放物品,是当时人们生活用具的一部分,但那时的成形简单、胎骨用泥淘炼不细,火温不高,还属陶器。年代发展到了秦汉,这时的器物表面开始上釉,器物用泥细腻、火温提高。把胎泥表面烧得熔化了,这个时期的器物虽还没到完全的瓷化,可称得上半陶半瓷。就是这点变化经历的时间就是几千年。这个时期的陶瓷制品粗糙古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国以后生产的器物就是完全的瓷器了。三国至唐朝,能生产一些很不错的观赏器物了,所谓的观赏器物器型一定是美观耐看、胎泥细滑、釉料细润、色泽艳丽,这样的器物即是观赏器又是装饰品。此时这样称得上观赏品的器物量不大,精品更少,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实物微乎其微,我见过西晋时的酱釉盘口壶青瓷就很美。这时期较出名的两个窑口是浙江的越窑烧制青瓷,汉代建立;另一个是河北的邢窑烧制白瓷,建立于隋代,人们称的南青北白就指的这两个窑口。

因北宋皇帝宋徽宗对艺术的酷爱,瓷器也成了高层的精神享受,推动了瓷器的高度发展,此时的观赏瓷器型古朴,十分规整,立件一般在22cm之内,釉质滋润,以单色釉、器型精美取胜。随后的仿品都难以相比,加之遗存量少,宋时的五大窑均被当今收藏家重金购买。

元朝瓷器在宋朝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设置浮梁瓷局督办,将全国各地窑口制瓷精英(工匠)集中到江西景德镇,以此为制瓷基地,生产出了釉上釉下彩绘的瓷器,一改以前以釉下刻画的风格,器物大小明显,大而不笨、小则精细,大量输出国外,成了美好使者,由于绘画用于瓷器上,使瓷器更具观赏性,形成了自元代至今的瓷器生产模式。元代至明代宣德时期为一个发展段,这时期的精品是目前国内外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也是最具收藏的瓷器。宣德时期国家富足,瓷器生产量很大,生产技术熟练,生产出来的瓷器大小精美、釉质细润、色差不大,几乎成了生产流水线,每道工序均有分工,使不到十年的宣德期成了我国瓷器生产重要时期之一。随后国家衰败,瓷器成了国势的风向标。嘉靖、万历时期,虽产量很大,但质量再不能跟宣德时期比,好多品种得不到延续。明中期就开始仿宣德瓷器至今不能成功,瓷器的物品时代感特明显。

作为火和土的艺术,并以独特的耐腐蚀性成为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瓷器以实物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前,瓷器精品还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性,成为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收藏界的一大门类。

宋定窑孩儿瓷枕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则是难得一见的器型,是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中的其中一个。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关于定窑孩儿枕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眬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的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定窑孩儿枕不仅仅是文物,还寄托人们都没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这所以这么流行,也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期盼有属于自己的额孩子。但是因为是瓷器易碎,流传至今的定窑孩儿枕几乎没有,价值也是很高,估计用价值连城这个词都没有办法形容它的真实价格。

当然这样的文物也不排除民间流传至今的,现在收藏也这么发达,倒出收藏文物的人也不少见,所以提醒大家一句,如果家中有这样的宝贝那就要找专业的机构进行验证,以免在价格好的时期没能销售到好的价格。

瓷枕上的水墨花鸟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比较丰富,品种有白地黑彩、白地划花、珍珠地划花、白地剔花、白地红绿彩及低温三彩陶器等。其中流行较广的装饰手法为白地黑彩,即在成型的器坯上施白色化妆土作地,然后用黑彩绘图案,再通体施一层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此种白地黑彩具有中国水墨绘画的装饰效果,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宋代磁州窑瓷枕高6厘米,长23厘米,呈八角腰圆形,通体上乳白色化妆土,枕面、枕身周边黑彩绘出宽细线条,自由洒脱的纹样增加了单调黑彩的美感。黑彩绘制一只鸬鹚栖息在芦苇秆上,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极为传神。几丛芦苇叶随风飘曳,那一株芦苇花的长茎挺拔有力,静中有动,鸟与芦苇、芦苇叶的自然组合烘托了环境的和谐,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自然景观,犹如秋天里的春天。构图寥寥数笔,写实生动,鸬鹚栩栩如生,呼之欲飞,跃然瓷上,情趣盎然,神韵可人。可见匠师运笔用彩老辣,娴熟技法令人叹服。

此枕的绘画具有浓厚的水墨花鸟画风格,运笔奔放自如,轻松随意,简练挺拔,是古代烧瓷工艺与传统绘画技巧完美的结合。给世人留下一幅精美的艺术杰作。它虽然没有宋代文人画的气息,但它的生活气息又是文人画家所不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磁州窑的产品一般都比较粗糙,此枕造型、釉色、绘画都极为精致,实属难得。可以想见当年此枕的主人绝非一般庶民,这也从另一角度审视此枕是件名贵的艺术品。

明代陪葬话瓷俑


安徽望江县文物管理所于1990年9月在该县城郊护城村窑厂清理一座北宋墓出土的一批瓷俑(包括人物、动物两类),现由县博物馆收藏。瓷俑及瓷塑共计20余件。其中,武士俑两件,形状相似,宽脸高鼻,倒悬两眉怒目而视,雄壮威武,头戴武士帽,露履,双手抚剑置于胸前,俑通高22.2厘米;文吏俑5件,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双手捧笏,文质彬彬,富有文人之风,通高21.8厘米;生肖俑12件,面部方正,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生肖动物置于胸前,所属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猴、狗、鸡、羊、猪等,俑的通高为19.5厘米,另有瓷塑动物:鱼、龙、龟、鸭、蛇等。这些瓷俑瓷塑,质地系青白瓷,具有釉色晶莹锃亮、温润的风格,而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前年,经国家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俑,指的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礼记·檩弓下》:“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追溯我国古代用俑陪葬习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东周开始,至隋、唐的许多墓葬里就已出现陶俑。用陶俑随葬沿袭时间之长,当然是有它一定的原因,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可以任意采用残酷手段将活生生的奴仆用来当作他们死后的随葬品。但由于奴隶社会逐渐分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兴起,用活人殉葬的做法渐渐少见,这也是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的具体标志之一。加之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制作陶俑创造了条件,于是开始以陶塑来作为陪葬品。直到宋代,瓷器烧造迅猛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为了市场的竞争,瓷器产品无论在数量、质量、烧造技术和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可说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自然而然地在人们日常生活及随葬习俗中产生了新观念,认为瓷器比陶器的优越性多,更精美坚实,从而制作瓷俑陪葬的习俗就出现了。笔者认为从人殉葬到用陶俑,而后到用瓷俑陪葬的这个三个阶段,不仅是器物上的演变,还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野蛮到文明的升华过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姿百态话“瓷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姿百态话“瓷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百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