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百特 > 导航 >

千姿百色话钧瓷

千姿百色话钧瓷

瓷砖百特 古代钧瓷器 怎样鉴别秘色瓷器

2020-07-16

瓷砖百特。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宋钧官窑”,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徽宗将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后,每年从民间选送36件钧瓷入宫,册封为"神钧宝瓷",弥足珍贵,被称为“国之瑰宝”。宋钧的存世量,目前尚无准确数字,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也是廖若晨星。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无钧不可夸富”的美谈。

钧瓷之所以名贵,在于它端庄古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淋漓的艺术造型;玉润透彻、晶莹欲滴、青如蓝天、红若海棠的绚丽釉色;蚓走沼地、春来冰裂、疏密有致、触无痕迹的万变纹路;瑞雪纷飞、枫叶秋江、星辰满天、层峦叠嶂的意境图案。 尤其是宋钧官窑的产品,由于是宫廷御用,所以不惜工本,其胎骨釉药全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玛瑙石、虎皮玉、阴阳土、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纯净的颍河水,炼泥制釉。由此制成的瓷泥、釉药经艺人的揉搓拍打,浸沾点涂,成型入窑,高温烧炼。

钧瓷釉色全靠“窑变”,“进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釉色,乳光莹润,浑厚透活,绚丽灿烂,浑然天成。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朱砂红、胭脂红、孔雀蓝、宝石蓝、茄皮紫、芝麻酱等。出色的作品乃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变化无穷的色彩美。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釉中经常出现珍珠点、蟹爪痕、兔丝纹、绳网纹、鱼子纹、冰片纹和蚯蚓走泥纹等。钧瓷釉质莹润肥厚,由于低温初烧时发生裂纹,高温阶段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就形成了眼泪流下来一样的"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为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这也是后世仿钧瓷最难神似的地方。

千变万化的釉色和纹路往往出现在一件器物上,相互交映,随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呈现出人物故事、动物图案、绝妙风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雨过天晴、江河万里、晚霞满天、鱼跃龙门、寒鸦归林、梅花点点等等。自然窑变釉画,更令人赞叹不已,似有神助。这些窑变釉画千姿百色、意境无穷,可谓奇珍异宝、精佳绝品,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实为收藏与鉴赏的最佳选择。古人用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呈岚”、“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

宋钧官窑的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宋钧官窑的特征之一: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特征之二: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特征之三: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千姿百态话“瓷枕”


枕: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先民们曾以木为枕,所以“枕”字为“木”旁。瓷枕始见于隋唐,它不仅清凉沁肤,且明目爽身怡神,在古代曾是风靡一时的夏令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之句,“玉枕”是指色泽如玉的青白瓷枕。

瓷枕的形式众多,从造型看,有豆形、方形、如意头形、长方形、兽形、人形等。它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主。瓷枕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虫、鱼、鸟、兽、人物等,有的还配诗词。唐时瓷枕的形状小巧玲珑,以长方箱形较为普遍,四角处理得圆浑柔和,小的瓷枕直径仅为15厘米左右。宋时瓷枕流行,那时最负盛名的产地有北方的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南方的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等。其用途亦逐渐推而广之,既有卧床用枕,也有用于书写、医疗作托腕之用的腕枕及脉枕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此枕为一卧式男童,他双臂环抱,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左臂上,右手拿个绣球,双脚交叉跷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定窑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韩国中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南宋景德镇窑制作的青白釉卧女枕,呈仕女荷叶造型。荷叶两端翘起,以叶面为枕面。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里泛青,积釉处呈湖绿色,晶莹润泽,是南宋外销瓷中的精品。

瓷枕还引来了妙趣横生的故事,此可见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后人多有引用,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即有“莫贪瓷枕误黄粱”之句。戏剧家汤显祖还据此编成《邯郸梦》一剧。

“北方瓷都”话钧瓷


谈起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著名瓷都,可是,说到“北方瓷都”乃钧瓷之乡神垕镇,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县,这里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那有点神奇的土。君不见,神垕的“垕”字,乃由“后”字与“土”两字叠加而成,前面再以一个“神”字相伴,岂不就是神来之土的意思。

神垕镇制作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那时的工艺以及制作的瓷器,较中国其它地区的大致相同。直到宋代,也就是十世纪中期,这里的制瓷技术才发生重要变化:当时的艺人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制出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这就是钧瓷。

钧瓷的出现,使得神垕镇瓷窑一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宋徽宗赵佶更是下旨钦定钧瓷为宫中专用物品,民间不得使用。公元十二世纪初,宋朝皇室南迁,钧瓷生产毁于战乱,于是传世的宋代钧瓷便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一时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到了十六世纪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竟以“钧”字犯了他的名讳而敕令封闭钧窑。钧瓷生产从此停歇了三百多年。

钧瓷的特色在于窑变。各件钧瓷制品所用同样的土,上同样的釉,在同一座窑里烧制,但出窑后的色彩却各不相同,这便是窑变使然。据知,窑变不仅与原料、燃料、釉料、炉温有关,也和季节、气温、湿度有关,甚至还和它们在室内所放的位置有关。可谓开炉之前,送进去的是一窑的谜,谜底只有在出窑后才能揭开。真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使钧瓷变化无穷,从不重样,但这也使其不可能发展为定向生产,且成品率很低,故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由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一位窑工,烧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钧瓷花瓶,博得皇帝专爱,降旨让窑工再烧一个。可怜窑工烧了一炉又一炉,怎么也烧不出第二个来。但官府威逼,限期一定要出珍品,否则就要所有窑工的脑袋。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烧最后一炉窑时,一窑工之女决然献身,投身于熊熊窑火之中,以此换来了一件稀世珍品,拯救了所有窑工。这就是神垕人顶礼膜拜的窑神娘娘的来历。

传统的钧瓷产品大多是摆放在室内的装饰品,有瓶、尊、炉、鼎等等。钧瓷的颜色基调是红和紫,然而同样是红,却红得不同,有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火焰红等;同样是紫,也紫得不同,如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等。更奇妙的是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融合,红中透紫、紫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藏红,就象云彩一样变幻无穷。如果在晶莹透亮的彩釉里又显现出鱼籽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和珍珠点等如星似线的釉纹,那便是极为难得的上等珍品。如蚯蚓走泥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片纹,如似裂纹,却又藏在面釉之下,看得到摸不着,已经成为钧瓷的重要特征。还有些釉面更是奇妙,它们在窑变中形成一幅幅自然图画,景随人意,栩栩如生,真是叹为观止。

千年文脉话陶瓷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在收藏领域瓷器收藏始终是一大门类。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陶器、瓷器无一不是当时生产、生活的体现和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载体,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我是一位瓷器爱好者,对我们身边能见到的陶器、瓷器略有了解。今天粗谈浅见,与读者交流。

千年传承,到目前为止瓷器还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吃饭用的碗、喝水的杯子大多是瓷器,人们看到精美的观赏用瓷,有过去各个时期遗留的、有新做的,时代变迁几千年,但生产工艺均大同小异。具有千年的中华陶器生产流程。我们的祖先是近水而居,当时的人们就会用土经火烧成容器来盛放物品,是当时人们生活用具的一部分,但那时的成形简单、胎骨用泥淘炼不细,火温不高,还属陶器。年代发展到了秦汉,这时的器物表面开始上釉,器物用泥细腻、火温提高。把胎泥表面烧得熔化了,这个时期的器物虽还没到完全的瓷化,可称得上半陶半瓷。就是这点变化经历的时间就是几千年。这个时期的陶瓷制品粗糙古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国以后生产的器物就是完全的瓷器了。三国至唐朝,能生产一些很不错的观赏器物了,所谓的观赏器物器型一定是美观耐看、胎泥细滑、釉料细润、色泽艳丽,这样的器物即是观赏器又是装饰品。此时这样称得上观赏品的器物量不大,精品更少,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实物微乎其微,我见过西晋时的酱釉盘口壶青瓷就很美。这时期较出名的两个窑口是浙江的越窑烧制青瓷,汉代建立;另一个是河北的邢窑烧制白瓷,建立于隋代,人们称的南青北白就指的这两个窑口。

因北宋皇帝宋徽宗对艺术的酷爱,瓷器也成了高层的精神享受,推动了瓷器的高度发展,此时的观赏瓷器型古朴,十分规整,立件一般在22cm之内,釉质滋润,以单色釉、器型精美取胜。随后的仿品都难以相比,加之遗存量少,宋时的五大窑均被当今收藏家重金购买。

元朝瓷器在宋朝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设置浮梁瓷局督办,将全国各地窑口制瓷精英(工匠)集中到江西景德镇,以此为制瓷基地,生产出了釉上釉下彩绘的瓷器,一改以前以釉下刻画的风格,器物大小明显,大而不笨、小则精细,大量输出国外,成了美好使者,由于绘画用于瓷器上,使瓷器更具观赏性,形成了自元代至今的瓷器生产模式。元代至明代宣德时期为一个发展段,这时期的精品是目前国内外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也是最具收藏的瓷器。宣德时期国家富足,瓷器生产量很大,生产技术熟练,生产出来的瓷器大小精美、釉质细润、色差不大,几乎成了生产流水线,每道工序均有分工,使不到十年的宣德期成了我国瓷器生产重要时期之一。随后国家衰败,瓷器成了国势的风向标。嘉靖、万历时期,虽产量很大,但质量再不能跟宣德时期比,好多品种得不到延续。明中期就开始仿宣德瓷器至今不能成功,瓷器的物品时代感特明显。

作为火和土的艺术,并以独特的耐腐蚀性成为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瓷器以实物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前,瓷器精品还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性,成为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收藏界的一大门类。

以“色”冠诸窑的钧瓷来历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然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说起窑变,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钧瓷是一种御用品,烧成一件非常不容易,所得的报酬又很微薄,加上官府常常催逼拷打,窑工们实在难以忍受,只好丢下祖业,携儿带女流落他乡。钧瓷生产一落千丈,眼看就要绝迹。有一个老窑工为了不使传统钧瓷工艺失传,坚持留了下来,甘愿忍辱受穷继续烧制。就在这时候,作威作福的皇帝想要一张钧瓷龙床,限期烧成,超出期限就要砍头。

俗语说“钧不过尺”,龙床那么大咋烧呀?一次次的烧制都失败了,眼看期限已到,老窑工心里明白,烧不成龙床是难活命的,但又舍不得这刚刚摸出点眉目的工艺,就放弃了逃生的打算。直到皇上派兵来抓,他还在专心地添煤、捅火,苦心琢磨。听到身后兵丁吆喝,他知道再也活不成了,就纵身跳进火里。

御林军走后,人们带着悲愤的心情打开窑门,意外地发现龙床已经烧成了,并且釉色分外新奇,真是清如水,明如镜,润如玉。这样好看的颜色,人们还从没有见过呢!后来在烧制钧瓷的时候,窑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变化,人们都说是那位窑工在暗中保佑,才烧出了绝世珍品!窑工们把这种现象叫“窑变”。

窑家为了纪念这位窑工,就把他敬成窑神。每逢一窑瓷器要烧成的时候,就点香放鞭炮来祭奠他。

千里之行话钧瓷 ——钧瓷的足部处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君王之瓷的钧瓷,尤其重视其足部的处理,这也是其王者瓷林的一个因素。钧瓷的足部处理在钧瓷审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对象。

钧瓷的足部处理大致分三种,即满釉处理、铁足处理、本色处理。

一、 满釉处理

满釉处理是一种完整的施釉工艺,烧制成品后,外观整体一致,常适应于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它具体又分三类。

(1)满釉支钉

满釉支钉是通体施釉,包括足心内部,在烧制时,采用圆锥状的瓷钉支撑,抬高作品不与匣钵相连,烧成后,击去支钉,整个作品就完成了。这样的作品给人一种完美统一的感受,是中高档瓷器层次。宋钧、宋官、宋哥、宋汝、宋定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今天完美的瓷器也有采用这种形式制作。

(2)满釉垫饼

满釉垫饼的工艺是在作品足部内心部位不施釉,预留给支撑体的,支撑体大多为圆饼状,在烧制时,由圆饼状支持作品,隔离匣钵;烧成后,去掉饼状物,即完成整个作品。这种工艺大约在宋金元代常用,今天仿制者也使用。用这种工艺烧制的作品,外观同支钉烧一样,故也是为高档次需要而采用的一种工艺。

(3)满釉脱足

满釉脱足分两种,一种是指作品施釉后,将足底釉除去,另一种是施釉时预先留下足部,这种作法难度很大,因为釉质流淌稍大就和匣体相粘,常出现粘足现象,非熟练艺人,一般情况下不使用。

二、铁足处理

为了保证作品的完整程度,减少工作难度,艺人们通常采用一种酱色釉护足,因该釉性质稳定,不流动,不与匣钵体粘结,且呈现一种铁黑色,故称铁足处理。铁足处理通常是满足高层次审美需要的,它以稳重、沉雄的审美感受在宋代曾辉煌一时,如宋钧、宋官、宋哥等,今天也为有实力的钧瓷厂家所使用。

三、本色处理

本色处理即不再圈足部施釉,不施装饰的酱色釉,而直接烧成的工艺。它分两种 (1)自然处理,即不修饰胎质,经高温烧制,呈色不被要求。因为工艺简单,成本不加大,又能满足一般人的需要,为大多数初起民窑采用。

(2)铁足处理, 采用一种含铁质较多的胎质作足部成型,经高温烧制时,呈铁黑色,近似酱釉铁足,故称本色铁足处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钧瓷的足部处理为更多的厂家、商家、藏家、赏家所重视,成为经济、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对象,与此同时足部造型装饰艺术也渐显劲头,作为钧瓷艺术家有责任对此做出成功的推进。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晋晓童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隋唐以来我国瓷器发展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而宋朝瓷器则是名窑辉映各操绝技,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而钧瓷以其独特的风格,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最高的艺术水平进入了宋代五大名窑行列。

钧瓷釉色意境无穷

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形成飞壁流火釉色欲滴,釉色以红紫为基调,相映交辉,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世人把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产生“窑变”色彩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铜的氧化物的釉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而呈现的变化,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及“五光十色润如玉”等词来形容钧瓷窑变釉色的美妙。在釉色上明净透活独树一帜,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赏心悦目格外动人。

钧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有的像云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鸡血,也有绿色像鹦歌绿,有的淡白像秋天的月光,或深沉的蓝天。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挂釉和烧成方面堪称绝技,也是宋代陶瓷艺苑中一个创举。

钧瓷“窑变”变幻万千

钧瓷窑变现象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其基本色调是红、蓝、灰、白,有的色带光芒四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神韵。更可贵的是这些色彩艺术没有任何人为故作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形态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有的作品釉像太华千寻;有的则像江湖万里;有如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翠竹生烟、烟花怒放……相映交辉,变幻无穷,引人入胜,这种色彩艺术可谓“钧瓷艺术一绝”,宋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与其媲美。在纹路上釉内有针尖般点点明星,蟹爪般的裂纹,有蜿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留痕,这些被称作珍珠点、鱼子纹、兔丝缕、冰裂纹、蚯蚓走泥等形成钧瓷一大特色,可谓“钧瓷一件变幻万千,鉴赏不俗余味不尽”,不失为中国陶瓷的一枝奇葩。

钧瓷造型古朴文雅

钧瓷造型有强烈的民族艺术倾向,体现一种纯粹的民族精神,与唐代陶瓷不大相同。唐代陶瓷艺术广采博收,新鲜活泼,雍容华贵,充满了异国情调。

而钧瓷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向,在造型上端庄浑厚,古朴文雅,纹饰简练,棱角优美,线条流畅,雕塑别致,确有独到之处。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各式花盆、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盘等,质朴敦厚着意表现一种冷峻崇高的民族意识、简洁清新的灵感,使它在世界工艺史上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芳香。

精心制作的仿古之风,宋代钧瓷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铜器。钧瓷仿古无论是官窑或民窑制作规整,绝不粗制滥造,也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古拙高雅技艺惊人,在艺术上法古创新,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钧瓷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处理上,杜绝成型上的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中国民间谚语曾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能够收藏一件钧瓷瓷器,甚至是一块钧瓷瓷片,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这种瓷器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

钧瓷的古窑址位于禹州神垕镇。宋徽宗下旨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钧瓷”也由此而得名。钧台窑瓷器的身上没有浮光,散发着内敛的光芒。它沉稳、厚重,是中华民族品格的表达。

钧瓷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窑变现象主要指钧釉的各种变化。钧瓷施釉入窑烧成以后,产品上出现不同的色彩、纹路、图画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好似一幅幅泼彩水墨画一般,各具情趣、耐人寻味。而且,同一窑烧出的成品中,没有釉色完全相同的产品。即使同一件产品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色彩纹路,并形成神奇的意境图画,给人以千变万化而神秘莫测的感觉。

钧瓷之所以会出现窑变现象,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另外,不同的胎质和造型也会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施釉时釉层厚度的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会不同……总之,在钧瓷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甚至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的燃料,些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除了窑变效果以外,钧瓷表面的釉一般比较厚且黏稠,在冷却的时候,有些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而这便是钧瓷最为典型的“蚯蚓走泥纹”。这种人力不可为的奇妙效果,与窑变一样,都是钧瓷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

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线、填色作具体造型的瓷器品种。钧瓷在烧制过程中,釉色自然流淌、线条肆意变换,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为设计或者雕饰出来,而是源于自然的“无为”之作。

钧瓷的珍贵,主要就在于其存世量极为稀少。钧瓷烧制难度之高,极大地制约了钧瓷的产量。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发色性质很不稳定,不仅要顾及温度、冷却速率,就连窑位、燃料甚至季节、气候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窑变效果。这也使得钧瓷的烧制成品率极低,至少有70%的产品都会报废掉。

对钧瓷钟爱有加的宋徽宗,在艺术上有着近乎“完美主义”的追求。其在位期间,为了能够让钧瓷呈现出理想中的窑变效果,一方面,要求烧制钧瓷不计工时,不计成本,所用窑工都是从民间精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严格规定每年只准生产36件钧瓷。那时候,每逢钧瓷出窑,往往都要有官员在场监督,待挑选出符合宫廷标准的贡瓷后,其余一律砸碎销毁,绝对不许流入民间。作为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宋徽宗在治国理政上却是非常失败的。就在北宋钧瓷艺术达到巅峰之时,金兵大举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沦为俘虏,成了北宋的亡国之君,钧瓷官窑也随即停烧。

上世纪50年代,禹州市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最终于1958年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钧瓷艺人们将传统技法与现在科技相结合,烧制出了不少当代钧瓷精品。钧瓷,也成为中国赠送给各国政要的高规格“国礼”。

现在,人们能够见到的钧瓷,大多是元代或者清宫旧藏,宋代传世之作极为罕见。下面,一起来欣赏几件有代表性的馆藏钧瓷珍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灿烂的玫瑰紫色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后的呈色。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一件钧瓷上乘之作。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仿古铜器式样。尊从商开始,到北宋早起,都为铜制,作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的神器。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制钧瓷尊代替铜尊。

元代均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以荷口为饰,以祥瑞作颈饰,以威猛的双兽作腹饰,以透孔六龙座,寓意合家快乐、吉祥有余、天下太平等。

百米龙窑千年建盏 值得收藏


2005年6月12日,厦门恒升拍卖行春季拍卖会,一只宋代曜变天目盏以13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我省单件艺术品拍卖最高价。自此,已有千年烧制史的建窑黑瓷引起省内乃至国内收藏界的广泛关注。而要了解建瓷前世今生,最快的途径莫过于直接到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建窑遗址走一遭了。

【导游】建窑龙窑全国最长 最高可装烧10万件

在建阳,一说起建窑,当地人都会叫你去看龙窑,这条135米长的龙窑,依山而筑,蜿蜒横卧在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的大路后门山上。建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在建阳市大潭古玩城开店的廖旺金告诉记者,这条1989年发掘的龙窑,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是国内目前已发掘的最长的龙窑,也是世界最长的龙窑。

从建阳市到水吉镇走国道,一路黄花绿树风光宜人,在约37公里处,左手边有条小路,路口的路牌告诉我们,往里三四公里就到建窑遗址了。沿着小路往里开,在路边的一块建窑遗址碑处,导游廖旺金告诉我们,碑右边的土路是去往芦花坪窑址,继续往下开就是著名的龙窑了。

龙窑的两侧修建了石阶,人们可以沿阶缓缓而上,仔细观察龙窑的全貌。龙窑管理员老邱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窑址是窑室的底部,窑室上部因为年代久远已基本倒塌。窑室由砖块砌成,宽度在1~2.35米,每隔一定距离,龙窑两侧各有一个火膛,使窑工能够方便地掌握火力。建窑专家、建阳市旅游局局长谢道华介绍,这条龙窑前缓中陡,尾部又趋平缓,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山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窑室内火焰的抽力,前段陡容易上火,后段缓易存火,整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10万件左右。

匣钵瓷片 堆满芦花坪

芦花坪窑址是建窑遗址中面积最大、开发最早的一处,早在1935年美国学者普拉玛教授就曾到此考察过,并出版了《建窑研究》一书。

芦花坪窑址就在那块建窑遗址碑右边的那条土路里边,其实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小山丘,过去这里满山都是烧制建瓷的窑口。廖旺金指着脚下叫记者注意,“踩着的可都是宋朝时的瓷片”。老廖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芦花坪窑址的窑室也基本倒塌了,加上早期随意开挖,现在芦花坪窑址满山遍地踩着的都是老窑口里的瓷器,主要是匣钵、垫饼和黑釉瓷片。

除了龙窑所在的大路后门窑址和芦花坪窑址,在水吉镇还有牛皮仑窑址、营长乾窑址。牛皮仑窑址与芦花坪窑址相对,是建窑窑址中时代较早的窑址,营长乾窑址位于后井村南部,也有一座斜长64米的龙窑,这两处都值得藏家前去细细考察一番。位于建阳市水南胜德古街的大潭古玩城内,有数十家古玩店,大多以摆卖建盏为主,藏家也可进去淘宝。

【分析】建窑瓷器 有收藏价值

省博物院一位专家表示,建窑著名的宋代黑釉建盏属于高古瓷(指宋元前的瓷器)一类,在近年明清青花瓷器价格一直走高的背景下,已有一部分藏家将注意力转移到高古瓷来,高古瓷的收藏市场已开始升温。建窑位列全国九大窑系,部分建盏底部刻有“供御”字样,说明建窑中有部分产品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建阳市旅游局局长谢道华指出,建窑瓷器在境外尤其是日本很受青睐,这对建窑瓷器的市场价有一定的利好影响。据介绍,早在南宋时期,由于受茶道影响,建窑生产的建盏就已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

【提醒】建盏有六招可识假

近年由于建盏市场升温,市场上出现大量仿品,这些现代仿建窑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几可乱真,作为新手来说无法准确识别。

建窑专家谢道华说,建盏有六招可识假:首先仔细观察,仿品的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或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显得拘谨,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而少数人为产生的冰裂纹,其裂纹较粗;其五,用手指轻轻弹击新仿品,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

□名词解释

建盏:历史上建窑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碗著称,俗称“建盏”,其釉色品类丰富,尤以兔毫纹、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纹最为珍贵。

匣钵:一种用耐火土制成的容器,当开窑烧瓷时,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瓷坯,要将瓷坯搁在里面烧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姿百色话钧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姿百色话钧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百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