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国内称"瓷海明珠" 千峰翠色话青瓷

国内称"瓷海明珠" 千峰翠色话青瓷

瓷砖墙面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2021-04-13

瓷砖墙面。

(瓷海明珠)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的就是唐代越窑秘色青瓷,诗句形容瓷胎瓷质如冰似玉,青釉如千峰翠色。而当代瓷器专家陈万里先生也在他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这样形容道:“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湖绿色”。“一泓清水”把青瓷的特色活脱脱勾画了出来。那么,什么是青瓷呢?

瓷海明珠

所谓青瓷,指的是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油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然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青瓷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瓷器,它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我们今天所用的无论何种瓷器,追根溯源,都是由青瓷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青瓷可以被称之为瓷器之“根”。

在唐及五代烧造青瓷的名窑,应首推越窑,因窑址在今天的浙江上虞、余姚、宁波,这些地方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后来人更把浙江称为青瓷的故乡。当时越窑烧造的青瓷,独步南天,冠之为“南青”,誉为“瓷器中的贵族”。唐人陆羽在《茶经》中云:“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说明他把越窑青瓷比为鹤立鸡群推置首位。至五代越窑烧造技术日臻完善,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还烧造出一种秘色青瓷,更是被宠于庙堂之上,受到世人的青睐。不过由于越窑青瓷民间流传较少,故现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说是凤毛麟角,价值连城。

千百年来,青瓷在国内外有极高的评价,并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誉。青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先后到达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至今,遍及全世界。可以说,青瓷艺术不仅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顶点,而且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

青瓷之釉

釉是瓷的外表。所谓青瓷,简言之,青色釉的瓷就叫青瓷。但从广义上讲,凡是以氧化铁作为主要呈色剂的瓷器都应属于青瓷的范畴。

狭义上的青釉瓷,是指经还原焰烧成的高温釉,它的颜色呈青绿色,或青灰色,其中人们熟悉的除青碧如水的秘色瓷外,还有龙泉窑的梅子青,汝窑的粉青、天青釉等。由于胎釉中的含铁量不同,釉层厚薄以及烧造气氛和窑位的不同,便产生了由青至黑、由黑至褐等几十种不同色阶的釉色。中国古代瓷匠,则受此启发,摸索并逐步掌握了利用釉料成分与窑温火候,成功的烧造出黑亮如漆的黑釉(如东晋的德清窑,北宋的建阳窑),艳如晚霞的铜红釉(如宋代的钧窑),灿如蜜腊的黄釉(如唐代的寿州窑)等。虽然釉色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但其胎釉中主要的成分是氧化铁,因而,从广义上讲,仍属于青瓷的范围。

青瓷辨伪

青瓷的特点是制作精美、瓷釉晶莹锃亮、瓷质坚薄,富有一种质感。随着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是扶摇直上,十年间其价格上涨了数十倍,于是伪作也层出不穷,令收藏爱好者头痛不已。

如何鉴定青瓷的真伪,主要还是应该掌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瓷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稍带淡黄;色较深、早起一点的制作常欠规整。二是釉呈青色、或泛淡黄色,绿色等,晶莹锃亮,呈玻璃质感,匀净柔和。釉泡大而稀朗,时有流釉。三是器物的底足呈上敛下敞,作“入”字形。四是装饰多以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等线条细而有力,如“铁线描体”。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盏、壶、碟、盂、盘、罐等;一般多素面而很少纹饰,质朴无华。另外烧造方法,多用松柴烧制,由于火力软而火焰长,烧制中窑内充满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时,受到还原作用较为充分,更为细腻。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玉器作为祥瑞和美好的象征,青瓷正是追求这种晶莹青翠、澄彻无睱的美玉效果。古人曾以“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诗句来形容和赞美它,青瓷也确为我们带来无比美好的享乐和实惠,至今仍服务于人类社会,经久不衰,难以替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千峰翠色:唐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唐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文物时,在地宫中室白石灵帐后面的圆形金银棱檀香木箱内发现13件用丝绸包裹的瓷器,精美异常,不同凡响。地宫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疊子共六枚……”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对照,认定这13件瓷器应属古代文献经常提及的唐代秘色瓷。

“秘色瓷”称谓,时已久矣。“秘”字含义指的应是釉色。最早言及“秘色瓷”的人,是距今11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陆龟蒙。陆氏在其七言绝句《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从诗的命题和诗句中可清楚地知道:晚唐时期已有秘色瓷;秘色瓷烧造窑场是越窑;秘色瓷的青釉色泽,宛如郁郁葱葱的“千峰翠色”。根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证,秘色瓷的釉色以“千峰翠色”似的青绿色调为主,是越窑青瓷中罕见的一种色调。釉面青碧清亮,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这批秘色瓷器不仅釉色质量极佳,而且造型极富美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唐葵口圈足秘色瓷碗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中的典型代表器物。葵口呈五瓣,侈口,圆唇,深腹,腹壁斜收,圈足微外侈。通体施青釉,外底与足均挂釉。釉色纯正均匀,晶莹凝润,清亮净洁。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质地细密。底部有支烧痕迹。器形规整,口、腹、底各部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器物出土时以绘有仕女的极薄纸张包裹,然后与其他秘色瓷器垒放于漆盒之内,故外壁现仍残留有包装纸上的仕女图印痕,为珍贵的文化痕迹。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其名称以前仅见于文献。法门寺13件能与同时出土的《物账碑》对号入座的秘色瓷的出土,使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秘色瓷,从而解决了考古、文物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揭开了唐代“秘色瓷之谜”,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证实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古陶瓷研究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唐代秘色瓷研究资料,也为秘色瓷的鉴别和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器,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瑰宝。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本期的鉴宝主角是本报读者王先生。他的藏品让鉴宝专家潘继生感慨不已——这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始于东汉、三国时期,在唐、五代时期大放异彩,并在宋朝鼎盛一时。唐朝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还为它赋下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没错,王先生收藏的珍品,“极有可能”就是北宋越窑真品。

鉴定:

看图有八成机会为真品

潘继生对王先生的收藏进行了十分细致比对,虽然王先生拍摄了多个角度的照片,关键的胎底图片让潘继感觉“不是很舒服”,“这可能是图片成像质量高低的问题,也可能是瓷瓶本身的问题。”尽管如此,潘继生认为凭图片还是可以有八成机会为“真品”,“但鉴定是真品一定要看实物,希望该收藏者可以联系潘源艺术馆进行免费鉴定。”

技巧:

胎质鉴定为关键

潘继生告诉记者,越窑跨代多,品种庞多,据古书籍介绍,宋朝越窑曾一次敬奉了14余万件精品。鉴定越窑有诀窍,胎质是关键。古代青瓷的胎料由于采挖瓷土的地点不同,加工、捣碎、淘洗程度不一,烧造温度有高低,成品后胎质的细腻程度以及颜色都会有微小变化。“如有断裂或者损口,可以看见胎璧厚薄的程度,也可看出胎质和胎色。古瓷胎料往往含有较多杂质,断面上可以看到杂质与气孔,而现在的高仿品胎料淘洗精细,质地细腻,杂质和气孔很罕见,所以这就成为鉴定真伪的最大法宝。

价值:

高古收藏价值难断

潘继生提醒相关收藏者,高古收藏进入2011年出现了“不太旺场”的情况。“根据国际惯例,中国自明朝以前的收藏,是不可以公开拍卖的。行话叫‘高古’收藏,这些收藏品在法律上允许在国内互相转让,但绝对不允许流出海外。”

国内现在很多收藏品的定价,是以海外大拍卖行比如苏富比等做参考的,由于高古收藏没有拍卖行的“标准价”,会出现“高得离谱”和“低得吓人”两种极端,“所以即使收藏的是真品,也不建议脱手。”

鉴定报告

物品:刻花蒜头瓶

年份元代:宋朝

品相:全品

价值:收藏价值极高

鉴别技巧:

可以掂掂器物的分量,敲打听听声音。真品质地较疏松,分量相对较轻,声音也比较沉闷;新的高仿品质地细腻,密度较大,胎釉烧结度很好,相对分量偏重,声音也较清脆。

越窑青瓷带铭文者比较罕见,只刻有文字或年号。唐、五代到北宋时常见有墓志峪或者墓志铭瓷板等。

越窑青瓷器上还常见有修补、拼接,以及后加文字、花纹、附件或加彩等现象,对它们的特征也要仔细观察,详加分析。

我家有宝

“我家有宝”现进行征集藏品鉴定,从金版公布藏宝热线后,收到许多市民的来电,甚至远至湖北、北京,也有读者看到网上转载的报道后,请求鉴定。对此,“我家有宝”的记者感谢读者的热心支持,也再次感谢我们的专家舒翔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市民进行免费鉴宝的义务工作。

另外,“我家有宝”再次声明,本栏目只免费帮市民进行藏品年代、真伪、品相等方面的鉴定,但不会对藏品的价格进行评估,更加不会联系任何拍卖行进行藏品的出让事宜。

真假“海捞瓷”辨别


真假“海捞瓷”辨别

此文献给各位朋友,在这里许个诺言,各位对藏品,价位,真假,年代,有疑问或想看专业知识可以添加微信15102148343←长按可复制。咨询也可以写邮件给:[email protected],我会尽力答复各位的要求。(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

发现于万历沉船上的青花军持,军持是专为阿拉伯人烧制的盥洗用具。

“海捞瓷”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载有中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要识别海捞瓷,首先要清楚海捞瓷的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船上货物会随货箱的破裂而倾散在海底,但有的包装较牢固且摆放位置恰当的货箱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两种情况下的海底沉瓷的外观形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散落在海底,被海底海流、泥沙冲击掩埋,同时被海底生物附着,年深日久就会在器物表面形成程度不同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附着和海流泥沙冲击痕迹等;后者由于存储在较完整的货箱或船舱内,或被深埋海底,除海水浸蚀外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此类瓷器出海后经简单清洗就可焕然一新(如“碗礁一号”海捞瓷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其外观无明显的包裹体,但海水的腐蚀会在瓷器表面留下痕迹,往往使瓷器表面呈现哑光,甚至出现腐蚀斑块等。而一些看似久经沧桑、粘满了奇形怪状海底生物残留体的瓷器,清洗出来也许是一件外观铿亮、釉水肥润的现代瓷器。当前一些人正是利用海底生物来伪造海捞瓷。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现场

福建民窑青釉碗

景德镇白釉茶具

海捞瓷真品特征

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看上去“干”“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

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干净。

龙泉窑荷叶盖罐

福建碗礁遗址出水的牡丹花卉纹十六开光青花盘

福建碗礁遗址出水的龙纹青花折沿盘

如何辨识伪造海捞瓷

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类来器物上附着、排泄,过半年左右,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绽可寻: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外面陈旧,里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棱有角,没有磨损痕迹。

这些“海捞瓷”绝大多数粘附的是螺壳类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类似无机盐类的沉积物,实际上也是用一些物质捣碎后加粘合剂粘上去的,与真正的碳酸钙类沉积物相比很容易分辨。这些粘上去的东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剥落,用刀去刮也很难刮掉,当其被刮掉的时候,器物的表面也损坏了。

据观察,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早期在“南海一号”出水的浙江龙泉窑系青釉印花菊瓣纹盘

景德镇青白釉菊瓣纹碗

景德镇青白釉刻花出筋菊瓣斗笠碗,南宋(1127—1279年),“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收藏.

主编微信:18821282080(免费古董鉴定、评估、代卖)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仿古瓷色辨伪


瓷器仿古之风颇烈且流长而源远。

据说早在宋代,即有人模仿制作当时五大名窑瓷器。明清时,更有专仿宋代

名窑的名瓷器出现。晚清以迄民国,历史上诸般名瓷更成了仿制者追逐的目标。

瓷器辨伪也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这里仅就瓷器色彩方面的辨伪作一简述。

红色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中叶所仿者,只是薄施淡抹而已。民国时,则

无论大红、深红,以及胭脂红、豇豆红等难仿效之色,都无一不有仿制者。而且

所仿亦往往能达到六七成真。虽专家亦往往被其所欺。这类瓷器,色泽尽管可以

炫人,但行家里手则可从瓷质、瓷胎细加辨识,终可寻找出其中与真器不类之处

来。

绿色绿色之难仿更胜于红色。纯色釉中的绿色者则颇足乱真,但细察亦可见

其色仍乏深黝之致。至于仿康熙彩之硬绿,就更难形似,其釉色常常混而不清,

或者发黑,或者发黄;这是因为掺入有洋料之故。所以,凡是新仿制者,其有硬

绿处,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痕迹。这也往往成了辨伪之一要害。

紫色紫色也是最难仿之色。釉薄则色淡,厚则发混。而且,新仿制者,其色

往往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这是因为由其它色配合而成的原故,与旧瓷之紫比

较起来,则一眼能见其差别。

黄色黄色之新仿制者,其色均匀,足以乱真。但是也有毛病,就是色泽过鲜。

假若是深黄,则釉色亦略显混浊,与天然之金珀黄光润透亮迥然不同;至于蛋黄

色,与旧者相比较,也能看出其差别。

蓝色蓝色是历来仿旧中最有成效者。光绪中,仿蓝瓷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

灰,都不难于判断。民国时,仿制康熙蓝工艺水平竟达十之七八,以致足以乱真。

对此辨识的办法,则只有从瓷器的胎质以及所绘画面加以辨别了。

白色白色是最难辨识的色彩。大概说来,新仿制者,其釉色近糠,火气十足,

要想像旧瓷那样的莹润美质,是很不容易的了。有人认为可以从白瓷的发青发黄

之点判断其年代,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尤其民国时新仿制的白瓷,其光致之极,

几乎与乾隆时所制一样。但在瓷器鉴赏家眼里,则能见出其细微差异:一则光由

内发,一则光由外铄,两者相去终为太远也。

黑色黑色瓷新制与旧制终难相混。旧瓷黑釉与彩浑成一片,新瓷之黑不但显

得浮光泛然,而且仔细辨认,即可见出釉与彩之间杂有明显痕迹,不能水乳交融。

瓷器制伪与辨伪的方法都很多,以上仅就瓷色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秘色瓷的真相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字幕:19世纪30年代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到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

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宁可踏破铁鞋!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

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字幕:1987年 陕西扶风

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月,这在一向干旱少雨的陕西是极少见的。在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前些天的一场地震使寺内的一些院墙垮塌了。

忽然间,院内又传来一声巨响,人们慌忙寻声而至,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冲天的黄土中,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竞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宝塔坍塌,对于法门寺方丈来说是一场不言而喻的灾难,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则有了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史籍中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一直未被证实。

2月27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4月2日上午,当人们清理完塔基下的埋土后,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显露出来。隐藏在宝塔下的大理石盖,这会是地宫的入口吗?人们小心翼翼的将石盖掀开一条缝,借着光线向里观望……

采访法门寺发掘主持人韩伟:他们说得很激动,但是很简略,金碧辉煌,金碧辉煌。

法门寺地宫内有重要文物的消息立即被汇报到省考古所,经验丰富的资深考古学家韩伟被派到现场接替后继的考古工作。

采访:过去我一看,不对了,这一块方方的石头是房屋的顶,是造井,如果有那么多金银珠宝,不可能从顶上放下去,肯定还应该有别的门。

果然,人们按照韩伟的推测,在据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阶梯状的甬道将人们一步步带入地下,19级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采访:大铁锁,门头有两只凤鸟,应是中唐或盛唐的风格。有人说是宋代,看来是唐代的。

人们小心翼翼的接近第一道石门,地震加上塔的重量,已经使地宫变形,一时间还无法顺利的将门打开,考古人员只能透过石缝,向里观望。在一条窄长的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在这道石门前,考古人员隐隐约约看到两块石碑。

采访:都是卧式的,就是横档着门,离我们近的这块,就是后来称为衣物帐的碑。

只见在第二道石门前,交叠横卧着两块石碑。其中的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法门寺,中国历朝供养的盛况;而另一块石碑上则刻满了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的种类和数目,也就是所供物品的账单。这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衣物帐上,罗列着各种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的名称和数量,许多东西甚至闻所未闻,考古人员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逐字逐句的仔细辨认着衣物帐上的记录,突然之间,石碑上的几个字碰触到韩伟敏感的神经:

考古人员清楚地看到一行字:“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令在场的人们心头一惊——难道在法门寺地宫里,就在这道石门后面,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 !

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发掘工作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中继续。

石碑后面的石门被打开了,考古人员来到前室。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四面雕刻着菩萨像。四周地上堆积着丝织品,历经千载,大部分已经碳化。

除了王塔和丝绸,前室没有发现其他器物。 第三道石门也被打开了。中室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灵帐立在中间,被塌下来的房顶卡住,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先从周边的器物开始清理,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不知道坍塌下来的砖石碎块会不会砸毁放在地上的珍贵器物。即便在文物中有秘色瓷,要在潮湿的地下历经千年,又在强烈的地震后完好无损,似乎也不太可能。人们只能继续清理。

在汉白玉灵帐前方,出现了一尊金银质地的菩萨像,对照物帐碑,应该是“捧真身菩萨”。或许,在皇家迎奉佛骨时,佛指舍利就被放置在这位菩萨双手捧起的荷叶托盘内。

然而,除了这尊菩萨和汉白玉灵帐外,就只剩下砖石和瓦砾碎块了,工作人员清理了很久,也未发现有其它器物露头。人们不禁心头一紧:在不久前的地震中,是否有许多文物已经遭遇不测?不详的阴云笼罩在考古发掘的现场,大部分位置已经清理干净,只剩下汉白玉灵帐后方的一个小角落了。

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拨开潮湿的泥土和破碎的砖瓦块,隐隐约约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沿着边缘继续清理,渐渐的,一个银质的风炉呈现在人们眼前。考古人员小心的挪动风炉,想要把它完整的取出来,然而,就在揭开风炉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采访:有这么大一个圆盖,已经裂开了,一看就是瓷器。

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因为经年累月,木盘和丝绸已经腐朽,在它的左下方,露出了一叠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瓷器。

采访:打开以后,每一个碗都用纸包裹着,这个纸质地好,上面画着宫女图,都印在碗上了,足见唐人对它的珍视,衣物帐上没有别的瓷器记载啊,唯一一笔帐就是秘色瓷啊!

“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清点眼前这些瓷碗瓷盘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13件!

圆口、花瓣形口的瓷碗、瓷盘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湖水般的瓷釉,玲珑剔透,如冰似玉,尘封千年仍旧莹润如新。迷雾缭绕的秘色瓷重现天日了!

半个世纪以来,秘色瓷一直是一个争议百出的话题。人们即想一睹这种瓷器的奇妙,也想考证那个古老的传说,然而,却始终没有结果,因为除了传说和古人美妙的赞叹之外,从没出现过一件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文字记载与实物严格对应,是古人烧制特供秘器的铁证!秘色瓷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唐代帝王曾经把它当作一种最高级别的礼品,深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敬。

五彩清瓷话水浒


明代作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深受人民喜爱。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看的这部小说,那时候对梁山上的好汉们充满崇拜,至今仍然对书中情节印象深刻。近日看到一件以水浒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的清代瓷罐,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水浒情结。

这件清五彩水浒人物故事罐,高16厘米、口径26厘米,无盖,口沿外撇,溜肩,鼓腹下收,圈足。从肩部到底部,周身遍绘山峰、岩石、松柏及水浒人物图案。作品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梁山好汉,或身披铠甲,或日常便服,或官服加身。只见在山崖之畔,松柏之下,宋江身穿大红的朝廷文官服饰,头戴官帽,面容温和慈祥,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显然此时已经接受朝廷招安。左边的是军师智多星吴用,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正侧身而视,一身平民便装,灰袍黄裙,便帽布鞋,与一身官服的宋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他的旁边是金枪手徐宁和花和尚鲁智深,一上一下,胖瘦分明。鲁智深浓眉阔额,袒臂露胸,身形魁梧,不愧倒拔垂杨柳的英名。徐宁长袍红裤,须发飘拂,身手敏捷。与徐宁手执成名兵器钩镰枪不同的是,鲁智深并没有使用惯用的水磨禅杖,而是执棍挥舞,勇态毕显。此外,身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列的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均是身穿铠甲,手执各自兵器青龙偃月刀和水墨八棱钢鞭。人物神态生动,动态逼真。

五彩瓷始兴于明宣德,在嘉靖、万历时期最负盛名,色彩以红、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为主,以图纹繁密、色调浓艳而闻名。这件器物色彩分明,山峰的青绿,显示出植被的青翠;人物服饰的迥异,又突出了人物身份的不同。与明代五彩不同的是,在五彩中加入了浓重沉着的墨彩,具有典型的清代风格。根据主题纹饰红彩、黄彩、绿彩的呈色和底部圈足的特征来看,这件五彩水浒人物故事罐应为清中期烧制。

此器敦厚饱满,胎质细腻纯洁,釉色浓艳凝厚,五彩缤纷,色调对比强烈,色泽光洁,青绿欲滴。纹饰布局繁密而不滞塞,依形而施,人物个性的刻画极其鲜明,宋江达到招安目的的志得意满,吴用的机警多智,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关胜、呼延灼等武将的英勇气概,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尤其是各依身份的服饰搭配,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画面构图独出心裁,最大的特点是人与景极不成比例,原本高大的山峰和松柏远远却小于人物形象,成了不折不扣衬托人物的衬景,这也是为了重点突出人物的主题,体现了画工的匠心独运。

遗落明珠何时集体亮相


私人收藏同样在私人博物中发挥着典藏欣赏的主角。图为“三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展出的个人收藏龙泉窑瓷器。

它是遗落在民间的瑰宝?它悄悄改变艺术市场潜规则?它却危机四伏又生机勃勃?开办者尽管压力重重,但仍充满信心——有感于沪上私人博物馆的兴衰。

1996年,我国开始批准设立私人博物馆,上海诞生了全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但五年前因拆迁关闭;尔后,上海陆续出现的一些私人博物馆又都相继闭关,呈“休眠”状态。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之一,私人博物馆一直在生机与危机之间漂泊。近日,沪上又悄然开设了一家私人展馆,让我们重新把目光放在了这颗“民间遗落的珍宝”上。

他们千里迢迢只为了一饱眼福

博物馆业内人士都不得不承认,在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上,私人博物馆将会发展成主流。只依靠公立博物馆,根本无法将散落在民间各处的文物、艺术品全部揽入怀中,民间收藏实在是卧虎藏龙。对许多艺术爱好者来说,最激动人心的事,莫过于得知自己钟爱的艺术品在何处被收藏,并能一饱眼福。

满足爱好者的心愿,这也是上海三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此次开设私人展馆的初衷之一。“当我看到有些人不远千里赶来,只为了看一看某只龙泉窑的瓷器,心里真是感慨万千。”负责人杨建中回忆:“有些人一坐就是半天,盯着文物一动不动,恳求是否能让他们摸一摸。为了这些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们,我们民间收藏家也有义务展览自己的藏品。”

标准依旧模糊怕只怕鱼龙混杂

发展私人博物馆无疑对整个艺术市场是一种很好的良性推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与矛盾至今仍无明确的解决方式。大众和政府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成立私人博物馆的资格究竟是什么?通俗点说,怎么判断某人的这些藏品是否能够成立一个博物馆?有人说,既然陈宝财蝴蝶博物馆能够这么有名,那么收藏钟表、工艺品、紫砂壶……能不能开博物馆?

谁来判断众多纷繁的藏品中,哪些才真正具有展示、交流的价值?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依然模糊。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私人博物馆蓬勃发展时,必然会出现棘手的问题。

免费不是障碍开创功能多样化

可以说,众多私人博物馆纷纷闭馆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资金”二字。要不要收费,怎么收费?这一定都困扰过那些馆主们。而在国家大力推崇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今天,民间博物馆也就理应免费了,更何况展馆规模并不大。可作为公益事业的公立博物馆有财政支持,面对场地、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等等高昂开销,私立博物馆又该怎么做呢?

有一位专家说得好,“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吸引观众,只要观众多了,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看起来,门票是其次,人气才是关键。对这样的说法杨建中不置可否:“拿我的个人展馆来说吧,展示只是一部分功能,我们会更多地开办各类交流活动,例如请艺术家以及业内人士来做讲座,让那些有意向收藏艺术品的人士更了解藏品以及整个艺术市场。”

编后语

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兴起、衰落,今天迎来新的一年。始终强调“身边的艺术”、“艺术怎样走近老百姓”的我们,尤其希望私人博物馆能够开创一片新天地,不仅仅是加速艺术市场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便利地欣赏自己喜爱的艺术品,不受“只见图片,不见实物”的相思之苦。政府、媒体、民间、收藏家本身,应该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撑,让国内私人博物馆突破障碍,顺利成长。

个人展馆一角

个人展馆里精致的收藏品和画作装饰不亚于大博物馆的布置

私人展馆的错层内装饰显得大气而清净

工艺美术大师王兰君的“粉彩红地白梅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的“青花秋菊瓶”

上海璟通坊艺术有限公司收藏陶瓷老艺人的“青花薄胎龙图案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珍珠釉春色瓶”

江西高级工艺美术师解强的“故乡的云小口圆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进的“粉彩梅妻鹤子双耳福桶瓶”

陶瓷老艺人邹宝林的“粉彩赵颜求寿同心瓶”

国内国外冷热不均高古瓷成为鸡肋


10年前,收藏界就有人大呼“高古瓷要大涨”;10年后,除了少数名窑精品价格迅速攀升外,大多数高古瓷的行情依旧不咸不淡。

瓷器藏家李险峰说:“相比高古瓷的文物价值,其经济价值仍处于低估阶段。”而香港著名陶瓷鉴定专家邱小君也认为,预计三四年后,中国内地的高古瓷将出现爆发式行情。

关于高古瓷器,专家们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高古瓷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无论如何,大家一致认可,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

据介绍,1990年前后,高古瓷的市场行情一直上不去,即便是名窑精品价格也很不理想,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价格才200多元。当时,藏家只认“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但五大名窑瓷数量极少,只在拍卖会上偶尔出现几件。五大窑口的高古瓷存世量之稀少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以汝窑瓷为例,有不少专家认为,目前已知的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收藏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收藏1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件,另有几件在私人手中收藏。

进入21世纪,藏家们才把眼光逐渐投向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洪州窑等窑口。但从市场上看,这些窑口的精品也不多,因此2008年后,上述窑口的精品价格才有较大突破。

李险峰介绍,高古瓷在国外拍卖市场上比较受欢迎。近两年,在国内可以用几万、几十万买到的高古瓷,在国际市场可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据介绍,目前国内高古瓷还不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拍卖市场,允许流通的只有那些历代家传的和海外回流的文物,因此国内收藏家无法大量进入这个领域,价格也一直拉不起来。

另外,古玩市场上合法流通的高古瓷多为日用器(碗、碟、罐等),做工粗糙,色彩单一,很多釉面都被腐蚀,其文物价值大于古玩价值,少有人喜爱。这也整体上拉低了人们对高古瓷的审美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