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宋瓷:生于瓷器发达时期的沉睡贵族

宋瓷:生于瓷器发达时期的沉睡贵族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1-04-13

【www.taoci52.com -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时,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专场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次拍卖只有1件拍品,即南宋时期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起拍价4800万港元,经过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1.1388亿港元成交。消息一出,各方人士把目光“又”聚集在了宋瓷的身上。宋瓷近年来从边缘化的项目逐步走到艺术市场的前台,但其市场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抑制宋瓷发展的原因究竟是那些?让我们一探究竟。

热门事件: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08亿港元刷新了高古瓷的世界拍卖纪录,2015年春,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这两件拍品均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日本茧山龙泉堂,据悉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属宋瓷中的“名媛”,1975年被收藏后再未释出,而此次亮尽显其“名媛”魅力,最终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以1.14亿港元竞得,为宋代瓷器第三高拍卖成交价。

一、市场现状

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综观宋代瓷器市场,其走势从2005年至今逐步攀升,但幅度不大。虽然火爆程度不如明清的青花、彩瓷那样引人注目,但一直低迷的状态正在改变,每有精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又推出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9190万元易手。相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显珍贵,因而只要有精品释出,往往会引起争夺。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来看,往往以国际市场为风向标,特别是瓷器市场。如最近几年火爆的坂本五郎、安思远专场,宋代瓷器的火爆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特别是有了众多收藏大鳄的加盟,更使得不少藏家准备进入收藏宋瓷的“大军”。针对此轮宋代瓷器的火爆,市场给出了明显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艺术品市场大鳄的“做局”,也有的认为是价值的回归,但宋瓷市场的火热却不容置疑。

从宋瓷的溢价率区间来看,溢价率在1000%—5000%之间,成交价格集中在100万——500万之间(5件),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之间。成交价格在10万—50万的区间之所以成为溢价率较为稳定的区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价格区间更加贴近普通藏家,毕竟能支付的起天价精品的人屈指可数;其次是因为,这一区间的拍品价格较低,升值潜力空间较大,在日趋成熟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可以保证其价值增长空间;此外,这一价格区间的瓷器持有时间不长、易手相对容易。

在众多成交的宋瓷中,官窑器无疑是这其中的一颗明珠。2005年至今,官窑瓷器均价高达952万元,居各窑口的首位,其次是哥窑294万元、定窑149万元。官窑瓷器的精美及存世量少是其价高的主要因素。宋朝瓷器整体享负盛名,即便是民窑也备受热捧。其中,磁州窑均价达43万元、建窑均价为24万元。

从近十年的宋瓷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宋瓷在市场中的活跃度越来越高,五大名窑自不必多说,宋代民窑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家所追捧。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元之间也说明藏家对于宋瓷之后的市场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宋瓷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市场价值空间仍有待挖掘。

二、影响因素

1、政策抑制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国家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市影响宋瓷在市场上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根据中美之间的关于中国文物在美交易的协定,对于唐代以前的瓷器(含唐代)如果没有2000年以前的报关记录和交易记录的话,那么在美国的拍卖行是不能够上拍的,但是宋瓷不在此范围中,所以在美国宋瓷是可以交易的。在这一点上,欧洲和美国对于宋瓷的上拍政策基本相同。,这种政策极大的抑制了宋瓷的走私、出口和流通量。由此可见,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是比较开放的。

在国内,拍卖行对于高古瓷包括宋瓷在内,如果没有明确的传承记录,则是禁止交易的。这一点相比国外的要严格的多。国外对于中国高古瓷拍卖政策是2000年以前到达境外的就可以交易,中国对于高古文物(包括高古瓷)一般是限定于1949年以前有展览交易记录的拍卖行才能上拍,否则一律禁止上拍。

通过国内外对于宋瓷拍卖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较国内而言相对宽松。在这种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宋瓷在国外的拍卖成交的流通量、交易总额包括单价就会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因此,大量宋瓷的藏家把目光投向国外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政策的限制,导致本来存世量就不多的宋瓷为了一纸“身份证明”而无缘市场交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2、关税过高业内呼吁减免

除上拍政策影响之外,艺术品进口关税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艺术品交易国家,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每年艺术品进口只有不到70亿元规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艺术品进口关税过高。

目前,艺术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属于关税税则中的“第二十一类”。根据其规定,国内藏家或者拍卖行,如果从海外购买、征集文物,入关时需要交两种税:艺术品关税及增值税。若是从与我国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进口,艺术品关税为12%,该税率在2012年下调为6%,但17%的增值税一直没变。增值税按理应该过关之后在交易环节征收,但我国目前规定在海关进行预征。如果收藏者捐献给博物馆,按理说可以冲抵税收,但是这样的先例鲜有听闻。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艺术品零关税,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地区还征收艺术品关税,等于是把文物艺术品向‘外’推。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人为地设置这个门槛。”

3、存世量稀少昔日盛况难以重现

宋瓷存世量稀少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熟悉宋瓷的人会发现,宋瓷在当时烧造的数量并不少,窑址更是是遍布全国。那么窑址和烧造数量都不少的宋瓷为何在今日的市场中如此稀缺?让我们翻开历史,先看看当时的繁荣景象。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在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6%。除了久负盛名的五大官窑外,宋代民窑系统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昔日的窑口之繁多,品类之丰富,到如今的珍品稀少,相隔近千年,这其中的沧海桑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归结其因大约为:首先因为宋瓷大多是出土瓷器,所以大都有残缺,完整器实为罕见;其次,宋瓷以实用器居多,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历经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完整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存世量和流通量对宋瓷市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4、审美“由奢入俭”是必然过程

宋瓷极具人文气息,简约质朴之美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从地区来讲,香港、海外一直是高古瓷的重要市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表示:“现在许多人热衷追捧明三代、清三代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其简单,花纹色彩也比较艳丽。但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真正的巅峰依旧是宋瓷。宋瓷里面包含了一些哲学的理念,这是明清瓷器所不能相比的。”瓷器研究专家、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先生也认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窑瓷器的差别,就有如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几百年过去,交响乐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断,而流行音乐会掀起一阵旋风,却很难说能坚持多久。我想,当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会更欣赏简约的、高雅的东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国外对待宋瓷的态度与国内也明显不同。国内外对待宋瓷态度大不相同: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更丰厚,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格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财富阶层,正处在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也许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会走向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会有更多的认同。这也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变的必然过程。

纵观宋瓷市场发展现状,上拍政策、关税、存世量、藏家审美等方面均为宋瓷在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但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表现能够发现,国内外的藏家和市场对于宋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买家参与度的明显提升给宋瓷市场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而精品宋瓷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能说明“宋瓷无疑是日后不可忽略的一个市场热点”。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中的贵族元青花


说起元青花,很多人都会被它的价格所震撼,从2005年至今,元青花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元青花为什么会大受瞩目?是因为它的豪放?还是粗犷?还是釉色精美绝伦,万中无一?

大受瞩目的元青花

青花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在远销至世界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纪前后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而享誉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瓷在国内约100件,国外有200多件。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开始令元代青花瓷器走进更广泛的大众视野。

出现在拍卖场上的元青花及成交价位:

鬼谷子下山图大罐:于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得1568.8万英镑(不含佣金约合2.2807亿元人民币,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锦香亭”图罐:于2005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4998.96万元成交。

浮雕白龙纹罐:于2005年伦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314.4万英镑(约4457万元人民币)拍出。

缠枝牡丹纹大罐:于2006年3月30日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72万美元(约合3788.7万元人民币)成交。

鱼藻纹大罐(高31cm):于2006年7月11日佳士得伦敦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13.6万英镑(约3146万元人民币)成交。

缠枝牡丹纹葫芦瓶:于2006年3月29日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03.2万美元(约2864.4万元人民币)成交。

怎么详细的辨别真伪

应该怎样鉴别元青花真伪?关于怎样鉴赏和鉴别元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青花瓷是透明的青白釉,釉面似糯米感,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四看纹饰,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特点。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

七看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

而这几项内容中,青花料和胎土是重中之重,因为“苏麻离青”和“麻仓土”是早已绝迹的产物,是现代人不能仿制的。

瓷器中的“贵族”--南宋汝瓷


瓷器中的“贵族”--南宋汝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比工艺创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窑釉色,它比中国陶瓷史上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偿。关于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录·卷七》引《唐氏肆考》),这便是迷人的柴窑。明宣宗酷爱其貌,于《宣德鼎彝记》将宫内“柴窑”列为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清代重要专著《南窑笔记》还把柴窑特征归为四如:“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该“四如”屡屡见诸陶瓷专著。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因缺乏相应实物与理论支持,致陶瓷学界对明清的记载存疑,认为古人可能将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镇窑影青瓷,误当传说中的柴窑。近年,又有学者提出“柴窑就是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之说,核心也是釉色。总之,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窑大获成功,并以传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无数天青釉瓷片,证明了自己的业绩。

汝釉的创新,得益于“内有玛瑙为釉”,得益于清凉寺村附近2公里处有一座玛瑙矿。据现代化学“分析得知,玛瑙的主要成份与一般石英砂并无区别,为二氧化硅,但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原素,对釉的颜色有一定的作用”。

汝窑的釉层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虽较秘色瓷的釉层厚出将近一倍,却比宋官窑、龙泉窑的0.1-0.3厘米釉层要薄了许多。尽管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有深不可测之貌,以至千年以来让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窑青瓷的釉层极为均匀,规整得几乎一丝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这一现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与胎体交融产生类冰类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语外,与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谓达到尽善尽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层历高温,釉汁下行减薄,导致露出胎色;官、哥、龙泉器体下部或圈足墙面,常有下行渐囤厚釉一环;器身拐弯折角处或凸出部位,时有囤釉或积釉挂淌。这些现象,传世汝窑器物上几乎全无。

汝窑是宋代五大官窑之首,每年都是在以几倍的价值在暴涨,随着宋代五大官窑的回暖,瓷器的行情是越来越火热。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


数千件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瓷片在挖掘机下出土,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釉里红。虽然都是残片,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珍贵价值。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释义,只有两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也颇为成功了,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极大,后世仿品达到宣德釉里红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烧造的基础上制成的,这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可谓精彩华美之至,也价值非凡。

雍正时期是当之无愧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工艺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

云龙纹或海水龙纹,是最常见、价值最高的青花釉里红图案,它以青花绘出云朵和翻腾的海水,以铜红绘出飞舞的巨龙,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仅吸收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云龙纹与海水龙纹各自的题材,最终创造出海水云龙纹图样。这种纹样超越了明代图案化取向将器物纹饰提升至绘画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现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云气,色调或浓或淡,都非常鲜亮;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怒涛汹涌的大海上,形象极为生动。青花发色还时有晕散,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调。耿宝昌先生认为,这种青花色泽中含有类似宣德青花的褐色斑,它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飘浮于釉面中的。

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釉里红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地表现画意内容。

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的龙纹图案就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海水云龙纹、海水纹依然安排在瓶底,但没有了雍正时期精工描绘的红釉巨龙穿行于云间,云气大量遮盖身体的特点,这是乾隆与雍正时期海水云龙纹的最大区别。乾隆时的青花釉里红特点是: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较淡雅,红色中常见绿色苔点,纹饰所绘青叶红花已经逼真于写实。

乾隆以后,中国瓷器烧造最辉煌的时代渐渐远去了。嘉庆初期,乾隆以太上皇身份临朝,一切与乾隆时期无二,到乾隆死去,进入清中期,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官窑生产也不断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和世上的一切有着共同的命运,釉里红,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瓷器品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珐琅彩:瓷器界的“贵族范儿”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珐琅彩:瓷器界的“贵族范儿”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显得弥足珍贵。纵观近20年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更加成为众多收藏家追捧的珍品。记者近日采访了古玩爱好者刘杰先生,带你揭开珐琅彩的面纱。

据了解,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兴盛于干隆时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一般珐琅彩的造型多是碗、瓶之类的小件瓷器。“就拿这款菱形瓶来说,它的胎质细薄,底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但釉面光滑洁净无瑕疵,而且釉色既鲜艳又柔和。它的色种特别多,大概有72种,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十多种。”刘先生说。

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要说到这画,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宫廷画家郎世宁。他以写实的风格见着,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作品本身具有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把中西方画法融合起来,给人的感觉却不是不伦不类,受到了清皇帝的喜欢。”刘先生说。

“你看这瓶子上面的画,甚是精品。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画法,上边的山水显而易见就是中国的写意风格,而兔子则体现了西方的写实风格。用放大镜看的话,兔子的眼睛炯炯有神,特别有灵性,还有人物化的表情。最重要的是开辟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珐琅彩的古料全都是国外进口,而且用油调配彩料,使得彩绘更有立体感。它的烧制也特别复杂,先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再绘彩,最后在彩炉中烧成。“瓶子的底部先是描金,再用红料落款干隆年制。这个瓶子无论工艺还是绘画都是超群的,而且由于珐琅彩瓷器量少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珐琅彩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康熙时期瓷器的鉴赏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瓷器中的老牌贵族:元青花收藏趋势


元青花瓷器,自1985年前后就己有出土了。因为当时国际市场有收藏需求,香港、澳门的商家和收藏家也相当重视,不断的到内地偷偷的寻觅。但那 个时候信息闭塞,内地商贩的眼力相对还比较差,对国外的行情价格也不太了解。因此被眼力好的港澳古玩商以及藏家,以几百、几千元的价格买了便宜捡了漏,走 私到了港澳。1995年之前的几年中,内地与港澳己形成了地下走私网络,如果不是行家,不进入这个极小范围的网络商圈,是绝对看不到真品、买到真品的。实 际上那个时候也并不是经常有元青花瓷器出土,出土数量是极少的,几年能出一件己经是难得了,而且有些瓷器品位并不高,有不少缺肉或残破的。但是只要有出 土,卖家便迅速寻找买家。买家也立即看货出价,这时消息也不经而走,很快在行内传开。虽然消息被泄露了,但是在行里知道此事的绝没有通风报官的。

随着1997年的香港回归,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逐步转换到国内。这个时候业内的商家行家,己经具备了收藏实力。只要遇到出土,在消息还未被传出去的第一时间便买下,然后立刻密藏,从此绝不再曝光。

这就是后来为什么专家们不承认民间有元青花出土事实的原因。不单单是元青花,凡是民间出土流散的古玩文物,都不能让专家们获得任何信息。这还包 括其他一些原因。但也并不说明民间有很多元青花瓷器。自2000年以后,爱好者开始收藏元青花,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但是找到真正的元青花谈何容易呀。可 是寻找元青花的藏者多,出的价钱也高,真品又没有,而且极难找到,为了赚钱只能造假,因此这个时期大量的赝品开始泛滥。由于爱好者入门时间不长,又缺乏知 识眼力和市场经验,心里面又总盼望买到国之重器。发现拍卖的和博物馆的都是大器物,所以也都喜欢大件器物,也幻想收藏精品。造假者们为了赚钱也就专门为他 们制造大瓶、大礶、大碗、大盘子。并且以不贵也不便宜的中间价格售出,让藏者误以为是搂薄捡漏的价钱买下。短短的几年里,很多收藏家手里都有三五件元青花 精品,而且都坚定的认为自己的才是真品。

通过对爱好者的大量藏品考查后发现,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件是真元青花。经过与藏者们的交流才知道,原来他们收藏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就不正确。他们不知道买古玩要走什么渠道,买卖的交易方式和方法是怎样的,。以及行情价格。这些都有专业规制的。

如果不懂不了解这些复杂的隐秘环节和过程,便极难买到真品,这也是收藏古玩必须懂得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喜欢但不精通的藏者,按老古玩行业的话说,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花钱不多,瞎买、,瞎藏、瞎玩,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臼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和l汁!手聚处闪浅谈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 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乾隆时期瓷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