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元代 景德镇窑釉下彩

元代 景德镇窑釉下彩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3

景德镇古代瓷器。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代(1271-1368)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景德镇窑青白釉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体系,并曾作为外销瓷运往世界各地。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刻莲纹三足炉

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刻莲纹三足炉通高12厘米、口径23厘米,敞口,浅腹,平底,底部承以兽面三足。内外施青白釉。内心及外底均无釉,口沿及近底处各环饰一周整齐的乳钉纹,外壁刻串枝莲花。器表釉色光润,造型别致。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通高28.2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5.4厘米。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并饰“寿比南山”和“福如东海”的吉祥语。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通高19.7、口径16.3厘米。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红釉及青花僧帽壶。

景德镇窑的釉有4个要素


景德镇窑的釉有4个要素,即釉果、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它们需要人工配比。有的北方窑口,例如磁州窑的釉不用配比,用水将邯郸当地的一种泥土调匀即为釉。

景德镇窑行话将粉碎得很细的优质瓷土称为釉果,它专门为配釉而制。釉果加水搅和成泥浆,再配入釉灰、着色剂和助熔剂而成釉浆。釉灰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石灰石块置于石灰窑中烧成石灰,再用适量的水使之水解成氢氧化钙,然后再与一定比例的凤尾草或狼鸡草相间而叠并煅烧,所得之物即为釉灰。釉灰也是高温釉的助熔剂,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此外,还含有少量硅、铝、镁、钾、钠、铁的化合物。釉灰和釉果按比例调制,从1:9到4:6不等,比例不当会影响釉的质量。晚清时期出现波浪釉,釉面不平整,釉果和釉灰配比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图1中花盆的釉面不平,是典型的波浪釉,但图片上不清晰,看其有文字的侧面也许会清楚些。

着色剂在明代以前有铁、铜、钴和锰4种,清代又多了锑和金,它们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釉色与釉中着色剂的比例,助熔剂的成分,窑炉中的温度和化学气氛有关。着色剂在釉中的比例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不等,白釉中的铁含量在1%以下,釉浆中铁含量3%左右是青釉瓷(图2),5%左右是褐釉瓷,8%以上是黑釉瓷。铁在高温下的呈色有青(绿)、红、褐、黑和米黄色,低温下的呈色有红、黄色;铜在高温下的呈色有红、绿两色;钴在高温下呈蓝色,低温下为紫色;锰在高、低温下都呈灰蓝色;以锑和金为着色剂的都是低温釉,分别呈黄色和粉红色。有的釉烧成前后的颜色不同,如图3和图4中,磁州窑的黑釉烧制前为赭色,烧成后才呈黑色。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着色剂以天然矿物或者石头的形态出现,例如,祭红釉配方中的着色剂为天然的寒水石(一种方解石)。

助熔剂下期接着说。

明天启景德镇窑五彩海水纹碗


陶瓷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陶瓷贸易持续繁荣,其中最主要的产地在景德镇。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一带,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

明末之际,景德镇瓷器发展伴随着国内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大量销往国外,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外销瓷,而此时景德镇对日外销瓷也是外销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向。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明天启景德镇窑五彩海水纹碗(见图)就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

该碗呈圆形,直口,圈足。与一般的碗不同,该碗口沿的处理较为特别,从中间分别向左右斜切,形成了两个小的台阶,这样的处理,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变化。足端处理也与众不同,分别在四等分的部位,有“U”形切割孔,这应该是可以将碗安放在一些凸棱上,起固定作用的处理方式。此类造型变化的碗,日本人特别喜爱。碗在白釉之上以五彩进行装饰。外壁为海水纹,下层海水为青花的蓝色为主,并配以红、黄色;上层海水则为绿色,并勾勒红彩;海水之间绘画红色的海水波浪。海水之上有笔、锭等装饰物,碗内壁也有此类装饰,有着“必定如意”的吉祥寓意。此类碗主要销往日本,日本人爱其色彩之浓烈,称其为“古赤绘”,对日本伊万里瓷器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赤绘为陶磁器制造技术之一种,即在陶瓷之器面上,涂以釉药,然后加热至摄氏千度以上烧之,再以各种颜色之釉,作绘或字于器面,复置之锦窑中,改用低温烧之,因以赤色为主调,故得名。我国瓷器赤绘起源于宋之赤绘,除明代景德镇所出品之嘉靖金襕手与万历之赤绘,以及天启之赤绘外,明末吴须之赤绘与清代南京之赤绘,最为著名。

近年来,不论是官方部门还是民间机构,都已经重视起对于外销瓷的研究和收藏。一些国家级博物馆甚至远赴国外批量征集外销瓷以丰富馆藏(如不久前,天津博物馆就远赴欧洲征集到一批外销瓷品种,填补了该馆藏品门类);而多家博物馆推出的精品特展也让外销瓷文化得到极大宣扬和普及。事实上,早在2015年,上海博物馆就推出了一场《明清贸易瓷展》,展出北京故宫和上博馆藏的明清外销瓷器逾百件。本文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当时亮相的展品之一。

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之前介绍一个景德镇窑影青花口盏,很多瓷器藏友说太少了,看的不是很过瘾,今天分享两件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影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青白瓷。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内外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釉质透明如水,花纹迎光若隐若现,胎质坚硬。 通高5.9、口径17.7、底径5.4cm,敞口,弧腹,矮圏足。碗内底刻水波纹。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条沟,圈足外撇。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薄,造型别致。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通高15.4,口径13.6,底径7.6厘米,应该是出土的瓷器,瓷器表面有泥土比较脏。

长沙窑釉下彩瓷精品赏析


图1唐代长沙窑釉下褐绿彩鸾鸟纹壶图2釉下黑彩诗文壶

■江苏苏州马桂生

笔者藏有一件唐代长沙窑釉下褐绿彩鸾鸟纹壶(图1),高20.3、口径9.7、底径4厘米。圆粗颈,口部出沿略外翻,多棱短流,双弯曲柄,平底。整器开细纹片,胎骨灰白色,釉面浅青色。用绿、褐彩在壶的腹中央绘一只正展翅飞翔的鸾鸟,先用绿彩以粗线画出轮廓,再以褐彩以细线描绘鸟的羽毛和眼睛,用草叶作陪衬。此壶的口部和足底部稍有损伤,但不失整器形象,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釉下黑彩诗文壶(图2),高25.8、口径10.3、底径11.4厘米,圆粗颈,口沿略外翻。瓜棱鼓腹,平底,多棱短流。双弯曲柄,胎骨灰白色,浅青釉光质感稍强。满器开细片,器型比一般稍大。在流下腹部附诗一首“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若在家,日日计良金。”诗文具有相当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及史学价值。

釉下三彩仕女立像(图3),高24.5厘米,胎质灰白色,人物造型比例协调,仕女高盘发髻,面颊丰腴,微带笑容,上穿披肩上衣,双手交握于腹前,下穿长裙,充分显露了仕女的高贵气质。整器釉面以蓝、绿、褐釉下彩装饰,有剥釉现象,但依然能看到釉彩的美丽色质。此尊仕女像的釉采用的蓝彩是很少见的,颇显珍贵!

唐青釉点褐彩执壶 窥见唐代釉下彩之精妙


唐朝,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生产力的提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兼收并蓄,唐代瓷器的制作水平更好,使用范围更广,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更加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也远远超越了前代。唐朝的瓷器,除了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同时还烧出成熟的黑、黄、花瓷,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创烧出中外闻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

在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着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唐青釉点褐彩执壶。

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

中国人多爱陶瓷,可大部分人对陶瓷釉彩的发展脉络并不十分清楚。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告诉记者,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说来是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发展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并逐步形成了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品种。

“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它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且光滑平整、晶莹光亮。

夏腾说,当时,越窑曾尝试过釉下褐彩,但没有发展起来。北方邢窑一直采用刻划花装饰。唯独长沙窑成熟运用了釉下彩绘瓷工艺。早期,长沙窑采用的是模印贴花装饰。为了突出效果,匠人们又在贴花上再施褐色彩斑,最后再施青釉。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

“其实,釉下彩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只不过当时只是以褐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夏腾补充道。

深受长沙窑青瓷执壶影响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出现在唐代,而唐青釉点褐彩执壶便是釉下彩绘瓷的代表作之一。整个壶呈棕色,壶身上有状如褐色水渍斑的釉色装饰,而这种装饰在唐朝比较多见。在夏腾看来,这种简单的釉下纹饰的大量出现,也为后来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唐代,青瓷也好,白瓷也罢,其器型多为日常生活常用的,比如碗、盘、壶、罐、瓶等。其中壶中最常见的形制便是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

这个唐青釉点褐彩执壶,喇叭口,短流,双系,曲柄,鼓腹,平底。同时,为青褐色釉,施釉不及底;灰白胎,胎质较细。整体看来,它的造型与长沙窑青瓷常见的执壶造型一致,也是唐代执壶的重要形制之一。

那么执壶在唐朝是用来装什么的呢?“执壶,又叫‘注壶’,是从隋代开始出现的酒具,到了唐中晚期已经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这时期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夏腾答道。

·本报记者方偲·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茶具赏析


2014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市区一考古工地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其中出土1套6件较为精美的景德镇窑产青白瓷茶具,均完好无损,造型精美、釉色莹润,较为珍贵。

墓葬位于镇江市区润州山西南坡,为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1.2米,残存深度约1.8米,壁用青砖错缝砌筑,墓西侧设壁龛,长方形,宽0.43米,高0.32米,深0.33米,龛底距墓底高约0.24米,壁用青砖错缝平砌,顶部用一层青石封盖。6件青白瓷器正置于壁龛内,另外同出的随葬器物中,铜镜位于棺内、釉陶瓶及2件青釉瓷碗位于棺西侧,还有铜钱散布于底部。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一、青白釉瓷器

执壶(图1):口径6.6厘米,底径10.6厘米,高14.8厘米;直口,圆唇外卷,束颈,弧肩,瓜棱形鼓腹,平底;肩部设宽扁执手,边缘刻凹槽,上部设管状系;执手对应位置设弧形流,流口削平,执手与流最高处与壶口沿齐平;腹中部划一条弦纹,其上刻藻叶纹,洁白色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青翠,底部有支烧垫渣痕。壶盖直径6.6厘米,高1.8厘米,顶面下凹,边缘设一管状系,中间塑一花苞形钮,钮低于盖面,子口;洁白胎,盖面施青白釉,釉色偏黄,略失透。

碟(图2),共2件,六曲花口,器内出筋,敞口,尖唇,浅弧腹,平底;洁白胎,通体施青白色釉。一件口径10.3厘米,底径4厘米,高2厘米;外表略泛黄色,有冰裂纹,底心釉刮去,有墨书“包通”;另一件底心釉刮去,有支烧垫渣痕,底心墨书“东”,口径11厘米,底径3.6厘米,高2.1厘米。

碗(图3):口径11.8厘米,底径4.9厘米,高3.8厘米;敞口,圆唇,浅弧腹,圈足极矮;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口部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盏(图4):斗笠形,六曲花口,尖唇,斜直腹,圈足,挖足较浅。洁白胎,胎轻薄,施青白釉,釉面光亮,足底心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泛火石红。口径13.1厘米,底径4厘米,高3.9厘米。

盏托(图5):托杯敞口,尖唇,弧腹,托盘敞口,尖唇,浅弧腹,浅圈足外撇,中空。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冰裂纹,足底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通高4.9厘米,托杯口径8.7厘米,托盘口径13.6厘米,底径5.7厘米,高4.9厘米。

二、其他随葬品

青釉瓷器共2件,均为碗(图6),形制相同:口径12.8厘米,底径4.4厘米,高7.4厘米,侈口,尖唇,弧腹较深,圈足,外腹刻双层莲瓣纹,白胎施灰绿色釉,釉略失透,有冰裂纹,圈足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釉陶瓶(图7),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7厘米;直口,方唇束颈,深鼓腹,平底;肩部对贴塑2只泥条形耳;褐色胎,器上部施黄色釉,釉层稀薄、失透,器身有轮制形成的弦纹,下部削修较略粗率。

铜镜,亚字形,边长约9.2厘米,边缘梯形,弧形钮,镜背有方栏,分两行模印“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镜身灰色,镜面光亮,局部附着绿色铜锈。

铜钱18枚,锈蚀严重,钱文可识16枚。其中开元通宝2枚、皇宋通宝2枚、淳化元宝2枚、祥符元宝1枚、熙宁元宝1枚、元丰通宝1枚、元符通宝2枚、圣宋元宝1枚、崇宁重宝4枚。

这一组青白瓷茶具为墓葬中出土,实为难得,同出的铜钱提供了时代依据,更增加了器物的可信度,为研究宋代景德镇窑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资料。

濒临失传 釉下五彩价格逐年走高


釉下五彩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这些年价格逐年攀高,究其原因,除了其精湛的制瓷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悠久的历史和濒临失传的稀缺性。

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就已首开烧制釉下彩瓷之先河,至二十世纪初,才有人在继承唐代长沙铜官窑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出釉下五彩颜料,凭借中国绘画勾填色技法和采用“三烧制”工艺技术,创烧了釉下五彩瓷器。

从几年前的1000至3000元到现在的3万至10万元,釉下五彩瓷的价值正被重新认识。釉下五彩瓷作为现当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大拍卖场上呈现自己的活力。且呈现价量齐升的现象,以嘉德2009年秋拍为例,2009年11月22日结束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成交比例已经高达87.67%,总成交额高达2812.5万元,绝大部分作品被拍到5万元以上,甚至有许多作品被拍到了60多万元。

今年艺术品拍卖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且收藏已经不再是小群体的专利,收藏圈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就陶瓷而言,古代瓷器工艺品起拍价很高,而现当代釉下五彩瓷相对便宜,更容易参与,也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再加上近些年来各大拍卖会,都把现当代陶瓷作为一个重要门类,其价值也被重新发现。

釉下五彩瓷主要精选优质高岭土、石英、长石作原料。坯体经800—850度高温素烧后,再在素烧坯上按工艺要求精心彩饰,然后施高温长石釉,再入窑经1380度高温和采用还原焰烧成。彩饰都是人工作业,不像贴花那样规模化生产,再加上窑炉全采用天然气,相对更加环保也更低碳,所以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园区发展。

“盛世兴收藏”,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必定会吸引更多人才的加盟,相信这一失而复得的文化遗产也必将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