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萍乡湘东区“攀比”竞赛擦亮陶瓷名片

萍乡湘东区“攀比”竞赛擦亮陶瓷名片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3

陶瓷艺术。

今年以来,萍乡市湘东区100多家陶瓷企业开展创新“攀比”竞赛:比引进的科研人才数量,比研发专利产品进度,比新产品科技含量……“攀比”带来大变化: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内85%的投产企业建起了实验室,20多家企业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博士创业园建设如火如荼。湘东区这张工业陶瓷的名片越擦越亮。

该区坚持实施调整提升主战略,致力将萍乡陶瓷产业基地打造成以陶瓷为特色品牌的转型经济示范园,以非金属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金刚科技公司生产的高铝瓷球是现有中铝陶瓷的升级、替代品,其耐磨度、比重、抗冲击性等优于国内同行产品;科兴特陶公司对接节能环保市场,加强生产垃圾焚烧与发电、工业废气燃烧用蜂窝陶瓷和高性能蓄势体,产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在一批新投产企业引领下,第一批落户基地的陶瓷企业迅速跟进。黄冠化工投资3000万元新上的“烧结板状刚玉”项目将于8月底点火投产,并停产了部分普通化工陶瓷;普天高科研发的高温微孔陶瓷除尘器和中创高分子陶瓷新型复合材料等产品均达国内一流水平,并将于近期投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培育陶瓷产业擦亮瓷都名片


1996年,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去年,德化又荣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美誉。德化县县委书记许昆贞在贯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部署中提出,要努力把德化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现代化瓷都,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陶瓷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陶瓷产业使德化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去年该县陶瓷产值达53.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陶瓷业纳税2.01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51.6%;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总量位居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之首,全县出口交货值达42亿元,陶瓷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是景德镇的4倍和10倍,继续跻身于福建省重点出口创汇大县行列。自1996年以来连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作为“中国瓷都”,德化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德化县县长李辉跃提出,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四个坚持”(即坚持大城关发展战略、工业立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四个集中”(即人口要向城关集中,工业企业要向工业园区集中,城关居民要向现代化社区集中,耕地和山林要向农场和林场集中),以“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为抓手,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德化经济正向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德化将按照“陶瓷产业与陶瓷文化同步发展、日用陶瓷与工艺陶瓷发展并重、技术提高与市场开拓齐头并进”的发展思想,努力打造“中国瓷都”品牌,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积极引导分工协作,拉长陶瓷产业链,做大陶瓷块状经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陶瓷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特别要加快建设福建省陶瓷行业科技开发基地,加快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同时,德化县将抓好陶瓷学院、陶瓷博物馆、陶瓷街、陶瓷文化村、陶瓷雕塑室外装饰、《陶瓷志》等六大陶瓷文化工程规划建设,提高瓷都文化内涵,做到陶瓷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

德化县将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道路、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由适应型向畅通转变。重点要构建“一环四线”经济大动脉,即规划建设城区三环路,配合建设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全面动工省道206线德化至上涌路段二级战备公路,建设城关至三班二级公路,改造省道203线城关至水口二级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网。同时,要抓住省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机遇,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为此,德化县今年确定了60个重点工程和项目,总投资36亿多元。德化将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块状效应提升发展平台。继续实行重点工程五套班子挂钩制度和督查跟踪制度,从农村乡镇抽调10名副科级领导充实重点工程建设力量,落实项目资金、工程进度等。

梧州市发力擦亮“南国新陶瓷”名片


近年来,梧州市抢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筑巢引凤,吸引进驻梧州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的陶瓷企业达13家,总投资100多亿元,已建成生产线62条,其中投产的生产线达41条,今年内计划建成生产线达到80条,进一步夯实了“南国新陶都”基础。梧州市按照“推进注册商标,培育著名商标,突破驰名商标”的陶瓷品牌发展思路,将品牌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做优陶瓷产业的抓手,打造陶瓷企业品牌。

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品牌

梧州把陶瓷品牌创建融入到实施“商标兴企、质量兴梧”战略部署中来,积极实施商标战略,全力引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陶瓷品牌的建设目标、发展思路、品牌培育和保护等进行规划,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细化管理,打造梧州陶瓷集体品牌

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对陶瓷集体品牌使用实行动态、跟踪式管理,一方面建议市委市政府统一梧州陶瓷产业的集体称谓,适时注册相关商标;另一方面,强化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对商品质量的监控责任,对产品质量不过关、欺诈消费者、社会信誉不高的企业实行退出机制,整合和盘活商标资源,助力陶瓷经济发展。

保护品牌,营造陶瓷品牌发展氛围

梧州市工商部门深入企业和市场,对全市陶瓷市场的商标使用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打击假冒伪劣、商标标注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为陶瓷品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和保护梧州陶瓷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部分企业负责人曾在广东佛山等地打造出陶瓷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著名商标的优势,深入研究解决外地品牌如何与本地企业对接、本地品牌如何做大做强的办法,提高品牌创建水平,统一定位、策划、包装和推介本土陶瓷产品,吹响了“南国新陶都”号角。

“商标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企业要实施商标战略,走品牌发展之路,是‘商标兴企,质量兴梧’内在要求。”梧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梧州陶瓷产业要走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强本土陶瓷品牌的培育、管理、推广、宣传、运作使用等方面下功夫,高举商标这张旗帜,唤醒陶瓷企业的商标意识,借鉴学习“佛山陶瓷”和“”打造品牌和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本土陶瓷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陶瓷企业本身要狠抓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研发新产品,筑牢品牌质量根基,提高陶瓷质量,培育自己的陶瓷品牌,争创广西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提高本土陶瓷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品牌效应,擦亮“南国新陶瓷”名片。

守正创新:擦亮文化靓丽名片


近年来,景德镇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突破,比如:御窑厂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积极构建;中国陶瓷地标性文化湿地的全力打造;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成功获批等等。

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国陶瓷文化,擦亮文化这张靓丽的“名片”?近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大学校长宁钢就此问题提出四点建议。

建议一:深入挖掘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用最朴实的陶瓷语言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景德镇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擦亮文化靓丽名片,首先就是要对的历史、文脉、文化、精神、价值、品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加以积淀、传承、创新及发展,同时,要健全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推广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舆论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全新视觉地加以展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建议二: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合力度,使之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擦亮文化靓丽名片,就是要加大对文化资源,传统元素、精湛技艺、典型遗址等进行整合、研究和挖掘,同时,要注重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将现代设计元素融进城市建设规划、文化产业发展、人文景观设计等领域,让陶瓷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建议三:大力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让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擦亮文化靓丽名片,要通过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推进陶瓷文化“三进一融”。“三进”,即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进社区、进孔子学院;“一融”,即陶瓷文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小学开设陶瓷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打造融入生活元素的“社区+文创”新范式;在孔子学院增设陶瓷文化系列特色课程等,搭建“三进一融”全球化运营推广平台,让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

建议四:推进“名城办名校、名校显名城”校地间深度融合,积极构筑文化、科技人才战略高地。

大学是我国惟一也是世界惟一的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史、61年的本科教育史和35年的研究生教育史,先后为景德镇乃至我国陶瓷行业培养了7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盛享“陶瓷黄埔”的美誉,为打造国际陶瓷品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擦亮文化靓丽名片,要充分发挥大学在陶瓷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支持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加速推进高水平陶瓷大学建设步伐,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而要建设好这个试验区,就需要有一个有原真陶瓷文化文脉、有开放融通机制和吸纳人才功能、能承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组织来落实,需要有足够地理空间来布局规划。当前,景德镇老城区更多的是景德镇市民的生活空间,难以提供合适的空间。众所周知,景德镇有三大重要文脉,即明清御窑厂、新中国十大瓷厂、大学,而御窑厂和十大瓷厂在时代变迁中已成为历史和记忆,更多的是作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利用。而百年学府陶瓷大学却充满了活力,如涌泉般不断陪养出服务中国陶瓷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新的人材。而目前能够承载实验区最为合适的区域就在景德镇东城片区,这一区域是唐宋两代景德镇民窑生产聚集地,有进坑窑、湘湖窑、白虎湾窑、蓝田窑、塘下窑、黄泥头窑等众多民窑遗址,也是最具原真的陶瓷文化文脉,大学恰坐落于此。

为此,建议把大学周边约6平方公里,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核区域,依托古窑址建设一批古陶瓷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紧扣文化与研学两条主线建立中华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研学旅行中心等、设计创新、陶材料研发中心等,打造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商业和生活五个维度为一体的“陶大国际小镇”,以助力景德镇打造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

陶博会:“大陶瓷”擦亮山东淄博陶都城市名片


在第十四届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上,记者发现,展出的陶瓷种类涵盖建筑、卫生、装饰、高科技陶瓷等。淄博陶瓷行业协会会长葛春强认为,参展陶瓷种类增加,反映出淄博在做“大陶瓷”上又有了不小进步。

6日,陶博会开幕后,记者走访各参展商了解到,与往届日用、工艺陶瓷唱主角不同,本次陶博会上,建筑陶瓷、卫浴陶瓷、陶瓷设备、装饰陶瓷、高科技陶瓷等展出数量明显增加。在曼联陶瓷展区,参展商将展区布置成了一栋房子,房子内外贴上了内外墙陶瓷以及地砖,在一个隔间内还设置了陶瓷卫浴设备。这一创意让不少观展人由衷赞叹。

而在其他展区,氧化锆陶瓷刀、氧化铝瓷杯等高科技陶瓷也不少,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还展出了一些能在高温腐蚀等恶劣工业环境下使用的陶瓷制品。此外,一家陶瓷设备商还将一台大型数码喷绘机摆到了现场。

“陶瓷已经成为向国内外展示淄博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葛春强说,陶博会作为淄博陶瓷行业的缩影,展出品种增加,代表了淄博在做“大陶瓷”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葛春强解释,“大陶瓷”,一方面是指陶瓷种类的增加,由原来的日用、工艺陶瓷,扩展为如今的建筑、高科技、装饰陶瓷以及陶瓷设备等各个类别;另一方面则是指在进行陶瓷生产的同时,做“大陶瓷”还包含着发展陶瓷经济、陶瓷文化、陶瓷旅游等内涵。

“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充陶瓷的内涵,继续做好‘大陶瓷’,来擦亮陶瓷这张淄博的城市名片。”他说。

景德镇激扬千年瓷都擦亮文化名片对话世界


陶瓷是景德镇无法复制的标识,文化是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DNA。

源远流长的陶瓷历史和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让这座城市如此风姿绰约,卓尔不凡。

如何激扬千年瓷都的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名义对话世界?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复兴历史的遗产,传承祖辈的文化,延续厚重的文脉,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充分激活文化动力,让文化更特”。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景德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保护文化延续文脉

在我市域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完整、系统的历代瓷业遗产——原料产地、作坊窑房、道路码头、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这些文化遗址遗迹浸润了景德镇的生活方式、传统制瓷技艺和人文禀赋。

据了解,我市目前有52处151个著名窑址,这些著名窑址代表了从唐朝至民国年间的陶瓷文脉,成为我市留住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载体。

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遗产遗迹保护的关系?如何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珍贵遗产重新焕发光彩?我市开展了以御窑遗址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

位于珠山中路一侧的御窑厂,为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地底下埋藏数量繁多的“瓷片”,被视作不可多得的珍宝。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

近一年来,御窑厂遗址已经实施了多项维修、整治、改造及建设项目。在将来的设计中,还将把握好与周边地区和山水之间的关系,发掘出更多的历史,以传统带动现代,将这里建成集节能、环保、经济、适用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一处传承陶瓷文化、拉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历史文化景观。同时以遗址保护工作为契机,把御窑厂遗址确定为申遗主体,将柳家湾、进坑、湖田窑、落马桥和高岭等五处遗址整体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我市坚持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线,将棚改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将棚改与城市产业转型相结合,使东城棚改、“陶阳十三里”老城棚改、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落马桥元青花遗址保护、建国瓷厂明清窑作群保护、“三红一光”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等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有的修旧如旧,有的形成各种文化、经济新业态。建国瓷厂明清窑作群,以徐家窑为核心,已修复完成了可容300多担坯的蛋形柴窑,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6座明清遗存坯房与徐家窑形成一个完整的古代窑作体系,闪耀着千年瓷都的光芒,每天来此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对湖田古窑址、浮梁古县衙、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进行了保护;加大对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力度,着力恢复一批老寺庙、古店铺、古码头、古里弄、古会馆和古戏台。

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举措,是对过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必将开启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新的篇章。

激活动力发展产业

文化既是我市对外竞争发展的软实力,又是转型升级的内动力。

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占地170亩,建在宇宙瓷厂的旧址上——这里当年是中国陶瓷最早由烧柴转为烧煤的地方。现在,这里成为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陶溪川是个复合型项目,以原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以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发展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一体,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发展为主业态,通过整合陶瓷老厂区资源,导入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已打造成陶瓷+全业态、全产业链,融“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已完成对22栋陶瓷老厂房、煤烧圆窑、隧道窑等设施的抢救性保护修复。

景德镇是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与传统手工制瓷并存的魅力城市,是一座活的陶瓷博物馆。让这些沉睡已久的工业遗存“活”起来,以项目为“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我市文创产业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名坊园、御窑景巷、三宝瓷谷、瓷立方、皇窑、建国瓷厂明清窑作群、雕塑瓷厂创意集市等一个个项目,让景德镇文化品牌效益逐渐显现,文化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澎湃奔流之势。

与此同时,我市按照“城是一幅景,景是一座城,景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的理念,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生态、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文化的活力。

近年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围绕瓷窑文化做文章,通过手工制瓷技艺的展示和瓷乐的演奏,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纷至沓来,实现了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2009年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又相继对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进行复烧,传承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让游客了解陶瓷的烧造历史,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如今,古窑民俗博览区已经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陶阳十三里”及御窑厂周边,许多窑砖里弄得到保护性修复,随着4800多户原住居民大量迁出,这些承载着景德镇历史文化和美好记忆的街区,将被打造成5A级的“陶阳里”旅游街区,使中外游客在幽幽曲巷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千古绝响,触摸到真实、坦诚的历史印记。

“听说这些铜人展示的动作就是景德镇古代制瓷的工序,快来合张影留念吧!”在珠山大桥护栏上的铜雕旁,来自厦门的周女士一家正在和铜人合影留念。她告诉记者,景德镇这座城市特色很鲜明,陶瓷元素随处可见,充满了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很早就听说古代制瓷有72道工序,但一直没有见过,今天看了铜雕终于知道了。“千年瓷都文化在现代人的身旁‘复活’了,让我们外地人了解了古代制瓷的过程,这种表现形式真好!”周女士兴奋地说。

讲好故事对话世界

“作为一名古陶瓷研究者,我迷恋于景德镇丰富的陶瓷遗存,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2015年11月9日,国际著名陶瓷专家、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前东方部主任柯玫瑰女士在成为景德镇荣誉市民后,满含深情地述说着和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柯玫瑰被誉为“欧洲研究中国古陶瓷第一人”,曾担任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主席。过去几十年,柯玫瑰曾先后8次来到到景德镇,并10多次举办以景德镇古代瓷器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往于景德镇和欧洲之间,让柯玫瑰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我市以陶瓷文化为主线,继续办好国际陶瓷博览会,建设好陶溪川、名坊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好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服务好来自国内外的陶艺家、艺术家、企业家及“景漂”一族。加强与国际文化平台的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促进人才与国际对接、文化与世界对话。

大学作为我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已然成为千年瓷都景德镇以瓷为媒,对话世界的重要一环。学校先后代表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希腊亚洲博物馆等重要场所举办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与美、英、法、日、韩等国家或地区30多所高校和国际陶艺家协会等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5瓷博会期间,该校对外交流合作氛围异常浓厚,先后承办了“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路·瓷路”藏品展、2015ISCAEE国际教育交流学会系列陶艺活动、第三届中国中部设计艺术国际研讨会和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暨第九届亚洲陶瓷材料研讨会等一系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交流活动。

如何放大景德镇文化的影响力?关键是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好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2016年1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市政府共建的“修复与研究中心”“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及“故宫学院(景德镇)”揭牌仪式在御窑厂遗址举行。这是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后,双方又一次深度合作。景德镇文化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景德镇对话世界的声音更为响亮。

合作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才能让景德镇更好地与世界对话。今日的景德镇,在谋求对话世界的进程中,提出了“十百千”工程——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平台,力争与世界前十的博物馆缔结友好馆,力争把100名世界级文化名人请进景德镇,力邀1000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景德镇,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零公里”,向海内外展示景德镇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新高度!

萍乡湘东获颁“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新年伊始,一个喜人的消息从萍乡湘东传来。本报记者从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获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已通知萍乡市湘东区人民政府,同意授予湘东“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称号。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和策略,近年来湘东陶瓷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湘东的化工陶瓷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该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陶瓷为主导产业,按照打造“规模型、科技型、生态型、外向型”基地的方向,全力推进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世界塔填料基地、投资洼地和科技高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陶瓷产业聚集效益明显增强。笔者走进萍乡市陶瓷产业基地,只见新投产的江西正大陶瓷有限公司厂房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返乡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接板、包装、装车……操作十分熟练。到目前为止,投入资金4.5亿元的萍乡市陶瓷产业基地一期工程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到位,引进企业44家,有14家已经正式投产,10家正在兴建,这批企业全部投产达标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5亿元。已经投产企业由于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许多工厂不但没有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且产品十分畅销。据悉,黄冠集团生产的高铝球甚至远销到德、美、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基地二期13.5平方公里已开工建设,工业南大道全部贯通。基地的教学实验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建设也被列为江西省政府今年的重点项目。

萍乡实施科技创新驱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作为江西省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之一,科技创新也成为萍乡首要的战略选择。

“三废”零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11月26日,在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的黄冠化工填料厂车间,工人们正紧张作业,洁白的烧结板状刚玉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出口涌出。

公司负责人李明辉告诉记者,整条生产线能耗低,每天的燃烧费用只需200余元,相比以往的传统产品生产线,至少节约了500元。同时,产品生产实现了“三废”的零排放,真正做到了绿色生产。

长期以来,传统陶瓷行业主要以生产高铝瓷球、耐火砖等中低端传统产品为主,这种产品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一度陷入到同质化竞争恶劣的泥淖中。同时,传统陶瓷产业生产工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也一直为大众所诟病。

“新技术的引进打破了公众对陶瓷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刻板印象”,技术人员介绍说,低能耗、零排放的关键在于车间内高达40米的超高温竖窑,这套设备能够满足高端陶瓷产品的超高温的煅烧要求,同时也凝聚了公司近些年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核心技术是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竞争力”,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新型产品在高档陶瓷市场上备受青睐,产品远销广东、山东、河北等地,同时成功进入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销售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形势下,公司业绩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尽管凭借科技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李明辉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公司将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逐渐淘汰传统陶瓷产品生产线,今后将主打高端陶瓷合成材料,逐步实现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这不单单是黄冠化工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整个萍乡陶瓷产业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

江西萍乡打造全国工业陶瓷生产基地


为使工业陶瓷成为萍乡湘东经济增长点,萍乡市在湘东区灯芯桥、长春、杞木农村一带已经规划出土地1万亩建设萍乡陶瓷生产基地专门生产工业陶瓷。首期开发建设3000亩,新建供气站,负责通路、通水、通电、通气、平整土地。目前已有10余家陶瓷及相关配套企业入园实地考察,有16家陶瓷企业签订入区协议。

萍乡工业陶瓷基地是萍乡陶瓷产业聚集区,为陶瓷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构建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强大磁场。萍乡的工业陶瓷起步早,基础好,该基地将以工业陶瓷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仅陶瓷产品就有瓷环、瓷砖、催化剂和分子筛、蜂窝陶瓷等9个系列,品种上1000个,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工业陶瓷占据了全国工业陶瓷70%的份额,萍乡市湘东区也成了全国工业陶瓷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该区有陶瓷企业174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40余万吨,产值达10多亿元,有2.3万人从事陶瓷行业。萍乡陶瓷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工业陶瓷基地的吸引力已初步显现,可以预见,萍乡工业陶瓷生产基地的建设必将催生一个现代化的陶瓷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萍乡湘东区“攀比”竞赛擦亮陶瓷名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萍乡湘东区“攀比”竞赛擦亮陶瓷名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