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目前大粉彩瓷板画亮相

景德镇目前大粉彩瓷板画亮相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3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最大的瓷板画有多大?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最大的瓷板画又有多大?9月14日,记者在景德镇粉彩陶瓷研究院的生产基地见到了一幅题为《一苑春花鸟相啼》的长4米、宽1.6米的巨幅瓷板画,这幅瓷板画所采用了粉彩作为主要装饰手法。众所周知,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以工艺难度大著称,工艺比较复杂。据了解,如此大的粉彩瓷板画的成功烧制,在业内尚属首次。

景德镇粉彩陶瓷研究院院长王寿霖告诉记者,烧制一幅如此之大的粉彩瓷板画,最难的地方在于颜色容易出现偏差,瓷器大一分,颜色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一分。另外,粉彩瓷在烧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二次烧成,多一次烧制工序,也就多一分风险。所以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够问世难度很高。

记者注意到,这幅题为《一苑春花鸟相啼》的巨幅瓷板画通过对象征着爱情的鸳鸯,象征着白头偕老的白头,象征着情义的燕子,象征着长寿的寿带,象征着平安的鹌鹑以及象征着吉祥富贵的牡丹的表现,反映出吉祥美好的愿景。

王寿霖表示,近几年来,因为难度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成品率较低的原因,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渐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从事粉彩瓷生产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少。这次之所以要烧制这一块前所未有的巨幅粉彩瓷板画,就是要在景德镇承担起发扬和振兴粉彩瓷在景德镇的地位,对于景德镇市粉彩陶瓷行业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陶艺家创作钓鱼岛题材瓷板画


9月14日,以钓鱼岛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瓷板画《金瓯无缺海波平》进入烧制阶段。作品的主创人员是三位毕业不久的陶院研究生,他们希望能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用瓷板画的形式将钓鱼岛事件记录下来。陶艺家汪勇副教授、画家纵丰利等知晓后,也纷纷添笔加力,陶瓷美术家朱丹忱为作品题词。

“在瓷板画左手边,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长城、迎客松,宣示我们对钓鱼岛的主权。我们把海面画出波涛汹涌的感觉,表现如今因钓鱼岛事件引起的一些争执,使画面有冲击力。但往祖国靠近波浪渐渐平和,这也是为了传递我们爱好和平的寓意……”青年陶艺家滕道洋向记者娓娓道来画中的深意。

原来,8月中旬发生的日本非法抓扣中国香港14名“保钓”人士事件,让他和同门师兄妹舒进、张云华愤慨不已。三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衍生出用景德镇特有的瓷文化来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向世人宣告中国主权的想法。

有了初步的构思后,他们在景德镇八面风艺术区开始了每天至少6小时的创作生活。这块长为3.6米、宽约1.5米的瓷板,经过1330℃烧制而成,采取釉上新彩的表现手法作画。他告诉记者,创作过程中,其实遇到了不少困难。特别是如何完整无误表现钓鱼岛的形象让他们颇费脑筋,光是找满意的航拍图就花了三个晚上。

陶瓷美术家朱丹忱对这样的艺术创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去反映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很有历史意义。作为青年艺术家,能有这样一份社会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

据介绍,瓷板画将于9月18日烧制成功,将在10月瓷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艺术交流展上首次亮相。

景德镇窑四大名瓷:粉彩瓷


粉润剔透的粉彩瓷

粉润剔透的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

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却盛于雍正,到了雍正时期粉彩才真正发展至粉润剔透。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胭脂红底粉彩为康熙时创烧,到雍正朝色调更为匀净艳丽。清雍正 珊瑚红地粉彩“九秋同庆”纹碗(图2820)正是此类型作品。此器造形端正,绘画精湛,色彩艳丽,精巧细腻,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高贵,华丽,艳而不俗,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图1880)正是如此。此对盘形态娇小,造型端庄秀雅。运用过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绘八桃五蝠,取“洪福齐天”、“福寿双全”之意。此画法兴起于雍正时期,一直影响及道光。粉彩始创于康熙,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施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时期粉彩绘八桃、五蝠的瓷盘以尺寸来看可归为四类,如此器口径只有13.4公分的,为同类中最小的一种,是目前传世品中的孤品。

由于在粉彩画面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用色多达二十余种,一般也有十余种之多。色彩效果鲜而雅,粉而柔,厚而浓。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绘彩,而且也有多种色地绘彩的。《中国陶瓷史》中说:“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如粉彩玉堂富贵碗(图1874),此对盌上所绘之牡丹、玉兰及雏菊,色彩淡雅逸丽,运笔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可见雍正帝品味之高雅,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的“富贵气象”。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底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品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线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

李佳: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瓷器及艺术品部专家

1、您认为雍正时期的粉彩和康乾时期的粉彩有什么区别?

康熙中晚期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开始烧制粉彩瓷器,其制作简朴,色料粗糙,施彩厚重。

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瓷质细致,胎薄体轻,釉料配制技术高超,两者结合于俊美的造型上,以严谨的彩绘技术,使釉色柔和更富层次感,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乾隆帝亲力亲为,承前朝之风,在督陶官唐英的帮助下,还吸收了西洋技法,创造了很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是乾隆瓷器中较大的品种之一。

2、雍正粉彩里哪种器形比较常见,哪种器形比较有投资价值?

雍正粉彩器形多见碗、盘、瓶,纹饰以花卉、人物为主。雍正粉彩瓷器器形规整玲珑,纹饰优雅,一直倍受藏家的青睐,是拍卖上的抢手品。

3、可以简单为我们的藏家分析一下粉彩的真假辨别吗?

仿品工艺粗糙,整体比例欠缺协调,有些胎体过轻、有些过重,釉色大多过艳或过淡,层次模糊,落款笔划无力、松散。

4、最近几年粉彩的拍卖走势是怎样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清三朝瓷器种类丰富,在拍卖上一直倍受追捧,走势凌厉。粉彩是其中一大类,对于来源有序的精品,仍有发展空间。

5.08米巨幅瓷板画《国色天香》景德镇面世


由12位工艺美术师手工制作的特大瓷板画《国色天香》近日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揭开面纱。这块瓷板画长5.08米,高1米,画中绘满鲜艳夺目的牡丹花。

参加该画创作的江西省美术工艺大师王淑凝告诉记者,该画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采用景德镇“青花”颜料,在胚体上运用水墨写意手法绘制牡丹花的枝叶与石块,经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初烧,再在初烧后的瓷板画釉面上用“斗彩”工艺彩绘牡丹花朵,再经800摄氏度的中温复烧,这块瓷板画才算最终完成。

据中国陶瓷设计大师冯林华介绍,这块《国色天香》特大瓷板画由12位大师精心构思两个月,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该画面积超过5平方米,在十多年前,要制作如此巨大的瓷板画,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师是不敢想像的。”

冯林华表示,这块瓷板画在材料的使用、颜色釉的装饰、绘画工艺水平等方面,展现出景德镇现代陶瓷工艺的高水平。瓷板画以国花牡丹为题材,象征国家繁荣昌盛。

据悉,《国色天香》巨幅瓷板画近期将冲击世界吉尼斯纪录。资料显示,此前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瓷板画为2009年景德镇市创作的两块《盛世永芳》巨型瓷板画,该画单幅画面长3.68米,高1.58米,创当时瓷板画世界之最。

陶瓷文化:景德镇窑四大名瓷:粉彩瓷


粉润剔透的粉彩瓷

粉润剔透的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

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却盛于雍正,到了雍正时期粉彩才真正发展至粉润剔透。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胭脂红底粉彩为康熙时创烧,到雍正朝色调更为匀净艳丽。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九秋同庆”纹碗(图2820)正是此类型作品。此器造形端正,绘画精湛,色彩艳丽,精巧细腻,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高贵,华丽,艳而不俗,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图1880)正是如此。此对盘形态娇小,造型端庄秀雅。运用过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绘八桃五蝠,取“洪福齐天”、“福寿双全”之意。此画法兴起于雍正时期,一直影响及道光。粉彩始创于康熙,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施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时期粉彩绘八桃、五蝠的瓷盘以尺寸来看可归为四类,如此器口径只有13.4公分的,为同类中最小的一种,是目前传世品中的孤品。

由于在粉彩画面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用色多达二十余种,一般也有十余种之多。色彩效果鲜而雅,粉而柔,厚而浓。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绘彩,而且也有多种色地绘彩的。《中国陶瓷史》中说:“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如粉彩玉堂富贵碗(图1874),此对盌上所绘之牡丹、玉兰及雏菊,色彩淡雅逸丽,运笔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可见雍正帝品味之高雅,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的“富贵气象”。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底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品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线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

李佳: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瓷器及艺术品部专家

1、您认为雍正时期的粉彩和康乾时期的粉彩有什么区别?

康熙中晚期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开始烧制粉彩瓷器,其制作简朴,色料粗糙,施彩厚重。

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瓷质细致,胎薄体轻,釉料配制技术高超,两者结合于俊美的造型上,以严谨的彩绘技术,使釉色柔和更富层次感,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乾隆帝亲力亲为,承前朝之风,在督陶官唐英的帮助下,还吸收了西洋技法,创造了很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是乾隆瓷器中较大的品种之一。

2、雍正粉彩里哪种器形比较常见,哪种器形比较有投资价值?

雍正粉彩器形多见碗、盘、瓶,纹饰以花卉、人物为主。雍正粉彩瓷器器形规整玲珑,纹饰优雅,一直倍受藏家的青睐,是拍卖上的抢手品。

3、可以简单为我们的藏家分析一下粉彩的真假辨别吗?

仿品工艺粗糙,整体比例欠缺协调,有些胎体过轻、有些过重,釉色大多过艳或过淡,层次模糊,落款笔划无力、松散。

4、最近几年粉彩的拍卖走势是怎样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清三朝瓷器种类丰富,在拍卖上一直倍受追捧,走势凌厉。粉彩是其中一大类,对于来源有序的精品,仍有发展空间。

国典巨献旷世鸿篇 景德镇创作巨幅通景瓷板画


近日,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江西画院、景德镇市文化局承办的巨幅通景式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在馆举行了开笔仪式。

江西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中,江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改革开放后,江西人民发扬光荣传统、革命传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全国上下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六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用国画艺术和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方式描绘巨型瓷板画卷,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江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豪迈和喜悦之情。

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1700多年的制瓷史,创造出无数令世人惊叹的陶瓷精品,尤其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著称于世。《西江揽胜图》的创意和制作,堪称规模空前,将成为国内同类艺术作品的一朵奇葩,对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书画艺术和陶瓷技艺水平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提升景德镇的知名度。

通景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高260公分,全长42米,由60块高180公分、宽60公分的瓷板画构成,红木框架镶嵌,寓意新中国60华诞。瓷板画由江西省文化厅组织杨金星、方学晓、邹良材、瘳维章、孙宪、石大法、林峰、汤教勉、李焕荣、帅安等10位国画大师共同创作,王锡良、张松茂、周国桢、李菊生、熊钢如、熊汉中、姚永康、李林洪、范敏祺、杨曙华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绘制,创作、绘制阵容空前强大。

西江者,江西之谓也。通景屏风瓷板画《西江揽胜图》由南至北,全景展现了江西的壮丽风貌。梅关驿道、红都瑞金、章贡合流、井冈圣地、安源巷道、明月山、仙女湖胜境、新钢壮景、赣抚粮仓、洪都新貌,匡庐雄姿、鄱湖入江、瓷都倩影、三清秀色……秀丽山川、古迹名胜与开发区、电气铁路、高速公路、大型企业等赣鄱新景融为一图,交相辉映,蔚为奇观!瓷板画采用青绿山水为主要表现手法,融入写意山水、界画等多种技法,是国画艺术的大胆创新。

王大凡瓷板画价格


王大凡,是中国美术大师,生于1888年,在战乱之后,在景德镇学习绘瓷,得遇恩师汪晓棠的指点,在汪晓棠的带领之下,王小凡渐渐的学习里很多的技巧,他的瓷板画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到了金牌。

王大凡喜爱读书绘画,生活节俭,但是却愿意在读书和绘画中花上大笔钱财,而正是这些知识,使得他有了更深的造诣,作为人物画家,他很是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而不是单一的去注重它的观赏性而淡去了它的内涵。

他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研究,让他很清楚的明白,一位画家,他应该做些什么,要怎样做才能够成功,才能够教育后世的才人。王大凡的瓷板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的,有工笔也有写意,将两者毫不违和的联系在一起,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他一生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还发明了“落地粉彩”的技法,使得陶瓷艺术的发展有利更广阔的的空间,他构思严谨,线条流畅优美,画作中的人物形态逼真,将国画中的诗书画都运用到了陶瓷的装饰上,诗与画的结合,蕴含着深切的艺术背景,他用他的画笔,在为人民讲解着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

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用笔敲到好处,笔力遒劲,章法别致,又有圆润的特点。人物脸部的绘画是很细腻的,光阴表情他都能够把握得很好,晕染的手法是很独特的,画中的人物立体感很强,有特点,有韵味。

而画作的背景当中,多采用了林木花草,一些自然的景观,作为点缀,放在后面,能够衬托出人物的生动,颜色层次分明,一般来说,他的人物画作上的场面是比较大的,颜色众多但是有条理,色彩的填充很到位,很厚实,多种层次的色调之下,能够渲染出作品的冷暖明暗变化。

2019年1月在精品艺品拍卖会(新加坡站)杂项精品珍藏专场上,由新加坡金沙皇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RMB 6,967,620拍卖了一件长99cm,宽56cm的王大凡瓷板画。

可见,王大凡瓷板画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价格高达几百万,他的瓷板画是一件观赏品,更是一件艺术品。

《秋山红树图》瓷板画


藏品来历:两年前我去乡下朋友那看到这东西,很喜欢,就用自己收藏的一幅画与他交换得来的。

藏品特征:这块瓷板长35厘米,宽25厘米,主体内容为青山绿水,落款为“秋山红树、己卯年仲秋月、野亭汪平写于珠山之平山草堂”。落款下有方印章,印文为“汪平”。

相关背景资料:“珠山八友”在艺坛活跃了近百年,他们在陶瓷绘画领域开辟了纯艺术的崭新天地。汪野亭爱好中国书画,并运用文人画的高雅格调装饰陶瓷,使山水画走出了以往过于工整刻板的程式,得到了新的发展。汪野亭的作品色彩丰富、柔美,层次变化万千、光泽艳丽,清雅脱俗,他的这一风格被誉为“汪派山水”,一直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

鉴定专家:王春城,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瓷器、杂项等研究鉴定工作35年。

专家评述:汪野亭先生是近代著名画家,他主要的画是在瓷器上画,是珠山八友之一,珠山八友的作品是代表(二十世纪初)时期景德镇烧瓷最高水平的一个档次。这件作品是汪野亭先生1939年所做。远山近景,秋江待渡,整个人物故事交代得非常清晰,层次感非常强,另外瓷板画的胎质、釉色、用彩都是非常到位。在市场价位上来讲,珠山八友的(作品)价位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价位都是比较高的。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参考到市场的目前的价位,专家团经过商量以后,给出20000元的参考价格。

专家鉴定团估价:20000元人民币。

明代景德镇青花加彩瓷


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 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色地青花、青花加彩等。青花加彩主要集中于官窑,永乐、宣德的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和嘉靖、万历的五彩都是明官窑的成功作品,明代青花加彩瓷对清代乃至日本等国的青花瓷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彩绘瓷按工艺方法可以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古代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每一种工艺的呈色都有局限性,同时采用两种工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从而产生了两次彩绘、两次烧成的复合彩。

复合彩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简入繁,由粗而精。

青花加彩瓷的技术前提

青花加彩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技术前提,即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和复合彩方法的创造。这三者的相互组合.催生了青花加彩。

1.青花双钩填色技法的出现青花瓷从元代后期兴盛以后,绘画笔法不断演进。明宣德时,已经将双钩填色作主要笔法。成化起,以细而均匀的线条勾勒后填色成为基本的绘画方法。

双钩填色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疑给青花加彩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以釉下青花勾勒线条和以釉上彩填色的斗彩技法的采用。青花加彩所习见的盖彩、染彩、点形等方法,都需基于釉下青花的双钩轮廓。

从明代青花加彩的发展进程看,宣德青花上部分采用双钩填色方法,青花加彩中也部分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成化官窑青花普遍使用双钩填色笔法,成化青花加彩亦基本采用了釉下青花双钩、釉上彩滇色的斗彩方法。青花和青花加彩绘画笔法的一致性,说明青花瓷的双钩回法是青花加彩的重要技术前提。

2.釉上五彩工艺的成熟

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釉上五彩工艺逐步成熟,为青花五彩的出现提供了又一技术前提。

辽宋时,红、绿、黄、紫、金、褐、黑等釉上彩已被陆续用于瓷器装饰。金代北方磁州窑已能熟练地用黄、红、绿、黑、金等色绘制线描的釉上五彩,山西侯马金代明昌七年(1196年)墓出土的釉上五彩瓷证明12世纪末北方已盛行五彩器。

元代时北方窑的五彩装饰非常普遍,现藏于海内外博物馆的不少磁州窑五彩大罐、五彩碗、五彩玉壶春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南方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也开始尝试烧制釉上五彩。东南亚出土过一些卵白釉加红绿彩的小碗、小杯,景德镇窑址也有少量标本出土、说明元代后期卵白釉加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浙江杭州地区还发现过-件青白釉五彩碗残片。画有红绿彩水草纹,应属景德镇窑元代产品。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的釉上五彩质量似有-个飞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五彩狮子戏珠玉壶春瓶、根津美术馆藏五彩宝相花纹玉壶春瓶,画法流畅,釉彩艳丽,是非常成功的五彩瓷。载于日本《世界陶瓷全集》的这两件器物,纹饰中互相独立的变体莲瓣带有元代风格,而蕉叶中茎双线勾成且不填色又有明代特征,因而属元末明初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明初时釉上五彩的工艺已建立在-个比较高的技术起点上,为青花五彩出现提供了保证。

3.复合彩方法的创造

复合彩的生产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烧出釉下彩,即在生胎上绘画、罩釉后再烧制。第二步在烧就的釉下彩上绘画,经第二次烧制后完成全部工艺。-般第一步采用高温(1200℃以上)烧制,第二步采用低温(800一1000℃)烧制。

复合彩工艺由宋元磁州窑创造。1987年河南禹州出土过一件白地黑花加彩罐。器物先用釉下黑彩绘山水人物,再在轮廓线内填赭石色,属于最早出现的复合彩工艺。在河南磁州窑窑址还出土过白釉黑花加翠绿彩的残片。这两起重要出土证明磁州窑的白釉黑花加彩有多种,是复合彩的雏形。

元代的青花瓷在14世纪中至正年间开始兴盛,据有关报道,东南亚出土过青花绿彩玉壶春瓶。景德镇在元代时生产过彩上红绿彩器,这些红绿彩的装饰方法和磁州窑产品相似,推断是受北方窑影响,因而北方磁州窑采用的复合彩工艺应用于青花是可能的。

青花加彩瓷的装饰方法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1. 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形式

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拼逗范围,有三种形式:

(1) 同一画面不同纹饰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明初时,青花加彩处于初创阶段,青花和釉上彩分别画不同的独立纹饰,共同组成画面。如青花红彩海兽纹中海兽用青花绘制,海水用红彩绘制。有些则相反,海兽用红彩,海水用青花。嘉靖、万历五彩也见这种情况,有些辅助纹如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用单青花,其他纹饰则由青花和釉上彩组合而成。

(2) 以同一纹饰不同部位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雌鸳鸯的头部和翅膀用青花画成,其余用釉上褐彩画成。这种方法较多地出现于嘉靖、万历五彩上。如万历五彩花篮纹上,花篮用青花画,各种花则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成,也有些花篮由釉上彩画,花朵由釉上彩和青花分别画。

(3)同一笔画的不同部分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画成。

习惯上将这种方法称为斗彩,即每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完成。宣德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上,雄鸳鸯的背部羽毛先青花双钩,再填釉上彩,是斗彩方法的初创。成化时,青花双钩和釉上彩填色已成为基本方法。除双钩填色外,点彩、覆彩、染彩等技法都属于这一范畴,即同一笔画由青花和釉上彩共同完成。这三种形成是逐步递进的,反映了青花加彩工艺的深入。

2.青花加彩装饰的拼逗笔法

青花加彩是以双钩填色为工艺前提的,又涉及釉上和釉下两步流程,将其分解组合就可能出现四种具体笔法,即:青花双钩,青花填色,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釉上彩双钩,青花填色。

第四种方法必须先将青花填色烧后再釉上彩双钩,操作上有不方便性、因此我们见到的是前三种笔法。

(1)青花双钩,青花填色。

这是用单一青花完成某一纹饰或纹饰某一局部的方法,采用青花双钩轮廓后用青花填色的笔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历青花五彩百鹿纹大罐,鹿纹有些用青花绘画,有些用釉上彩绘画,都是各自单独勾勒填色,并不互相配合。成化斗彩中的某些局部纹饰也是全部用青花双钩并青花填色。

有些用青花绘画的局部纹样并不是双钩填色,而是单笔勾勒,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水波纹,其性质也属局部纹饰由青花单独表现。

(2)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

单一的釉上彩双钩,釉上彩填色是釉上五彩,与青花配合,就成为青花加彩。

釉上彩双钩并釉上彩填色是北方磁州窑宋元红绿彩的传统方法,宣德的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莲花即采用这种笔法。嘉靖、万历五彩上则普遍使用。

从使用的釉彩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色的,用较深的勾勒轮廓,用较浅的填色;另一种是异色的,用一种釉彩勾勒轮廓,用数种釉影填色。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大多采用后一种方法,在绘画时较为便捷。

釉上彩绘画的轮廓线有一种变通办法,即先在胎体上刻划轮廓暗纹,上白釉烧制,烧成后在暗纹上填釉上彩再次烧制而成。有时候在轮廓线上再用釉上彩勾勒一次。这种刻划暗纹后填彩的方法从弘治开始(1488-1505年)已经在釉上彩中运用。

青花加彩中,单一使用釉上彩的纹饰除了双钩填色外,另有一种盖彩的绘画方法,即以一种釉上彩填地,再加绘其他彩料,又分三种基本形式:彩上染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一种釉彩铺地,以另一种釉彩渲染。如用黄彩垫底,上用红彩渲染,称"黄上红",从成化开始出现,嘉靖、万历时较流行。

彩上点彩--某一纹饰或局部以较浅釉彩铺地,以较深的同色釉彩点皴,如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盘上的芦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彩上勾线--以一种釉彩铺地,另一种较深釉彩勾勒细部。这种方法在嘉靖、万历青花加彩上采用较多。

(3)青花双钩,釉上彩填色。

狭义的斗彩是指这种青花双钩轮廓、釉上彩填色的方法。根据新的考古资料,青花和釉上彩配合绘画的方法有:

填彩--青花双钩轮廓线后以釉上彩填色。

覆彩--在绘成的青花纹饰(青花双钩填色或青花单笔勾勒)上覆盖釉上彩。

勾彩--在青花轮廓线上再用浑色釉上彩勾勒,中再填浅色釉上彩。

染彩--在青花轮廓线外侧渲染釉上彩。

点彩--在青花纹饰上加绘釉上彩彩点。

以上这些技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以一种为主,其他任选一二种为辅。

青花加彩瓷的品种分类

青花加彩在自身演化中,技法由单一到复杂,釉上彩由单色到多色,有许多品种。 按釉上加彩数量划分,有青花单彩(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等)、青花双彩(如青花黄绿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泛指釉上彩数量在三种以上的品种,如宣德时的青花五彩、成化时的一部分斗彩、嘉靖万历时的五彩等。

明代的青花加彩主要有青花加彩、青花五彩、斗彩和五彩等名称。

1.青花红彩

青花红彩又称青花抹红,主要出现于明初永乐和宣德的官窑器上。从青花和釉上红形所占比重看,有些以青花为主,有些以红彩为主。如青花红彩海水海兽纹,有的用青花画海水、红釉画海兽,有的则相反。

2.青花黄绿彩

宣德官窑中有青花黄绿彩盘,外壁以青花勾勒海水纹,加填绿彩,又分饰黄彩游鱼四条。这种青花黄绿彩非常珍稀,窑址也未见出土。

3.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 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

宣德青花五彩采用了多种青花加彩绘画方法,主要归纳为两方面:

(1) 青花勾勒轮廓线,釉上彩在轮廓线内填色。这种工艺演变出成化斗彩。

(2)青花和釉上彩各自独立绘画纹饰的局部,拼逗出全部纹饰。这种工艺演变出嘉靖、万历五彩。

4.斗彩

历代文献和陶瓷考古界,对斗彩的含义歧义颇众,斗彩和其他青花加彩间的区别又往往难以划清。

(1)对斗彩命名的不同理解。

怎样理解斗彩命名,历来有三种基本看法:

认为从工艺方法命名--认为斗彩是由不同釉彩拼逗组成图案纹饰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南窑笔记》讲了斗彩、填彩和五彩的区别:青花和釉上彩拼逗合绘同一纹饰的称斗彩;青花双钩轮廓后釉上彩填色的称填彩;用各种单一釉上彩绘画的称五彩。用现代的陶瓷理论看,斗彩和填彩是从不同侧面讲青花加彩,斗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工艺特征,填彩讲的是青花加彩的绘画笔法。从两者关系看,斗彩有从大而小三个层次的拼逗方式,填彩是具体笔画拼逗方式中的一种。

认为从釉彩颜色命名--认为斗彩是豆彩,即豆绿色的彩,这种观点又有两种稍有差异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豆彩是豆青地五彩。晚清寂园叟《陶雅》中将豆彩理解为豆青地五彩,虽望文生义但还说得通。但把豆青地五彩定名为豆彩,又引申为斗彩,认为斗彩是豆青地五彩则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结论错误。

第二种观点认为成化斗彩中有一种豆绿色彩,因而称豆彩。日本陶瓷书刊中讲到成化斗彩,都写作豆彩,理由是"(豆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富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且不论成化斗彩中并无类似于豆绿的釉彩,这种望文生义的结论,抽去了斗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由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本意。

认为从釉彩繁华命名--民国初许之衡《饮流高说瓷》中将豆彩、斗彩、逗彩分别解释,认为叫豆彩是因为花纹中豆青色最多,占十分之五六,又认为"或称斗彩,谓花纹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豆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骈。"许之衡以纹饰的华美和釉彩的缤纷来解释斗彩,应属舍本求末了。

(2)斗彩的含义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

广义上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

狭义上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因而我们习惯上称为斗彩的有两个要素:

工艺要索--采用以填彩为主的斗彩工艺,具成化瓷风格。

时间要素--成化官窑生产和后代的同类产品。

5.五彩

在陶瓷史上被称为五彩的有两类不同的品种:一种是明后期嘉靖、隆庆、万历至天启早期生产的青花加彩,属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复合彩;另一种是明后期至康熙民窑中更为盛行的单一的釉上五彩。因此在命名上,应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

明代后期的青花五彩或五彩习惯上专指明后期风格的青花加彩。和明初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明后期青花五彩的青花已退化为配合绘画的一种釉彩,而失去了构图的主导功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目前大粉彩瓷板画亮相》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目前大粉彩瓷板画亮相》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