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江西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江西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2-18

景德镇古代瓷器。

李文跃程志山(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瓷板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和艺术效果,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陶瓷收藏与市场的广泛青睐。瓷板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将拥有广阔的艺术市场空间。

瓷板画又称瓷画,发端于瓷都景德镇,由景德镇制瓷技艺发展演绎而来,是中国陶瓷绘画技艺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绘画式样,它是在坯胎平板或瓷上手工绘画后,再经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在中国传统陶瓷彩绘方法基础上摆脱陶瓷器物纯工艺性装饰设计为主要特征的工艺美术表现向独立绘画历史性转变,瓷板画集中国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工艺于一身,既承载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艺术与生活、民族绘画艺术和陶瓷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陶瓷艺术的典范。

一、景德镇瓷板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1、明朝时期的瓷板画艺术在几千年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因受到陶瓷板烧制工艺的限制,瓷板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较其它传统陈设瓷较晚。随着烧瓷技术和陶瓷彩绘技艺的快速发展,直到明朝中后期瓷板画才以瓷板屏风的样式出现。《明神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万历十三年(1584年)四月“使持御史疏至阁传烧造瓷器内有屏风、烛台、棋盘、花屏已造成者采进。未烧成者可停止……”。从瓷绘艺术的技法来看,明代瓷板画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几种技法,但瓷板画作品远没有器皿类等陈设瓷和生活瓷多,它们往往是镶嵌于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之上的附属物。到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随着家具、文房用器上镶嵌瓷板画的流行,产量不断增加,从而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瓷板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清朝时期的瓷板画艺术雍正时期瓷板画的生产工艺日趋精进,除胎质纯净、釉色晶莹外,器表更加平整,开拓性地制造出了粉彩瓷板画。乾隆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皇帝对瓷器的嗜好及社会的时尚,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官窑所产瓷器均精益求精。

乾隆朝瓷板得到广泛应用,烧造品种繁多。除同于康、雍时镶嵌在床、几、桌、椅等器物之上外,更多镶于插屏、挂屏、多扇围屏,瓷板画以青花、粉彩为多。乾隆朝还风行漆地瓷板画,这种瓷板画与螺钿的制作工艺相类似,即用瓷板画作纹饰,再镶嵌于漆板上。

嘉庆以后陶瓷生产每况愈下,但瓷板画依然受人崇尚,品种却是更多,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横条、扇形等形式无一不有,且瓷板画面积逐渐增大。此时虽然瓷画纹饰日趋繁缛华丽,但生动不足,之后咸丰、同治时期而兴起的浅绛彩又使清末瓷板画在绘画形式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程门、王少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安画派文人画家先后来到景德镇画瓷,他们不拘于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瓷等装饰工艺性、程式化、图案化装饰的限定,致力于陶瓷装饰的绘画性研究变革与探索创新,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陶瓷的工艺特征,讲究绘画者思想与个性变化,讲究笔墨意蕴,他们在粉彩基础上尝试将中国画浅绛彩的绘画技艺运用到瓷板画上进行绘画创作,创立了瓷上浅绛彩以“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纯绘画性表现形式的瓷画艺术,首开景德镇瓷上绘画艺术性表现的先河。从而形成独特鲜明的瓷板画绘画艺术。

清朝末年,烧瓷技术又得到改进,能烧制出较大面积的瓷板,有的长达100厘米,绘画效果如同纸娟上作画一样,四块成套,八块成堂,此后瓷板画便成了社会有识之士与富裕人家之中的悬挂之物与争相收藏的陶瓷艺术品。随着瓷板的制作烧成工艺不断成熟完善,瓷板开始逐渐独立于陶瓷其它器型之外,成为一种独特的瓷画艺术表现形式。清代瓷板画绘画表现形式比明代更为丰富,从文献和现存实物资料来看,出现青花、浅绛彩、五彩绘画性表现并驾齐驱的局面。3、民国时期的瓷板画瓷板画在民国时期尤为盛行,深受社会各界与收藏者的喜爱,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以瓷板画相互赠送或装饰住宅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新粉彩瓷画艺术家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改良创新了新粉彩瓷画,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性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景德镇瓷画家纷纷自设画室或通过瓷庄红店接受瓷板画订货,按瓷板画面、内容不同收费,有些按照客商要求做成四块或八块,由不同内容的画面配成一套。艺人相互配画成套,以满足藏家需要,其中以“珠山八友”配画成套瓷画作品最受欢迎。

除了“珠山八友”外,还有一些陶瓷艺人,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绘瓷技艺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很受客商收藏家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画为主,画面多种多样,山水、花鸟、人物、虫草无所不精,极大地丰富了瓷板画的绘画艺术,为瓷板画的发展拓展了极大的空间。由于文人画家的身份修养及娴熟的绘画技法与艺术水平,他们创立的新粉彩瓷画,很快在景德镇瓷艺界取得了主导地位,这种“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画艺术表现形式自清代同治年间诞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民国瓷板画的繁荣兴盛并达到艺术高峰,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4、20世纪前期及当代的瓷板画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制作有了较大变化。有名气的艺人都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内工作,技艺上的交流渠道更为通畅,创作了不少带有时代气息的瓷画作品。随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艺术瓷厂等单位的相继成立,更给艺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烧窑技术与工艺的变革使瓷板画面积增大,有的尺寸可达100厘米之长,山水画更是气势磅礴,人物画形象逼真,花鸟画多姿多彩,瓷板画创作达到了又一个新境界。

时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的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深入现实生活,以自然造化为师,融合古今,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一批主题明确、寓意深刻、讴歌新社会的瓷板画作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概念化、图案化、图说式的传统题材内容去芜存精,从而促成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材质与风格的变化。瓷画家们情真意切,热血沸腾,为花鸟写照,为人物传神,写高山气质,展丽水风情。而今日,瓷板画形式多样,博采众长,不断出新,各种艺术观念与风格并存,乃时代之新面貌。

二、景德镇瓷板画艺术的艺术价值

1、现代瓷板画艺术的人文价值程金城在《中国陶瓷艺术论》一书中说:“陶瓷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的、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

所以,陶瓷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悠久的历史使她也承载着深厚悠远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瓷板上主要是以绘画的形式流露出来的。傅抱石就曾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瓷板画是陶瓷艺术绘画表现中最接近于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从事瓷板画绘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都必须清楚自己担负的历史责任,不是只停留在瓷板画对中国画、油画等其他技法上的借鉴,而是应该从整个民族文化复兴,从传达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角度上出发,使瓷板画艺术创作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2、现代瓷板画艺术的艺术价值现代瓷板画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新材质、新材料的探索运用,它不仅完成了从实用功能审美到精神文化的审美表现,而且瓷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抒发使瓷画有了新的艺术内涵,这种民族文化自主创新的瓷画艺术,不仅具有易于保存、永不退色的生命活力、而且还具有绘画性与陶瓷工艺特质。其瓷质、肌理效果、笔法、笔触、艺术形式美是其它任何绘画形式无法达到的。这种创新探索可比肩于中国画与油画,从而把瓷画艺术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瓷板画艺术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

瓷板画艺术是一种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当代陶瓷艺术家不断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与时俱进,创造出诸如《黄山云海》《此曲只应天上有》《夜游赤壁》《锦绣中华》《曲阜三孔》《丝绸之路》等一大批有思想,有主题的纯艺术瓷画作品,当代江西景德镇瓷画其特有的陶瓷材料、陶瓷艺术语言特色既能表达出中国绘画境界意境的特点,又兼备了西方绘画所强调张扬的艺术个性、追求形式美感的表现能力。江西景德镇瓷画要发展,要着力研究提升瓷画在艺术定位、陶瓷材料、陶瓷语言特色、理论教学等方面的独特性,当代瓷画已具备形成独立艺术门类的所有条件,江西瓷画跻身中国主流艺术,将进一步巩固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增添一个崭新的门类,意义非凡。

3、现代瓷板画艺术的美学价值陶瓷有两大部分,一个是陶,另一个是瓷。两者都要经过800~1200℃的高温烘制才能结为一体。瓷的材质白净、自然,其风格“平淡”、“平凡”,不矫饰、不哗宠,天生一副“素肌玉骨之象”,隐隐传达出一种阴柔淡雅的美。陶瓷经过高温烤制以后,密度要比普通陶器高很多,所以其坚硬程度是普通陶器所不能比拟的。陶瓷质地坚硬,颇有一种男性的雄强之势。

这样看来,陶瓷中陶与瓷的密不可分似乎还传达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哲学意味。那就是既有激扬、蹈厉、雄强、张扬的一面,也有柔韧、含蓄、平和、静穆的一面。另外瓷“类玉”、“类冰”的特质甚至能传达出一种儒学的普世理念。所以,陶瓷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瓷板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思维的拓展与延伸。

三、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诸多有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化创意产业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市场空间聚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簇群化”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与瓷板画均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后,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对于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景德镇瓷板画作为陶瓷艺术门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来看,还需要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动。

1、做好瓷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划近年来,随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但作为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重要门类的瓷板画,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协作的强有力的管理部门,作为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规划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发展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尽快建立全市性的跨部门、跨行业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构,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和指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组建“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景德镇中国瓷画院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等机构,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文化教育学者对涉及景德镇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除此之外,还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规划,为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2、加强对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管理服务

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有创意的载体来承载。从政府层面上讲,一定要制定比较长远的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去实施;从市场运作上来看,要讲求实际,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宏观的产业政策引导,使企业成为创意产业的运作主体,从易到难,由简而繁。一是加强对陶瓷艺术家的宣传,建立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瓷画艺术交流平台、景德镇瓷画研究院,推动陶瓷艺术家追求更高水准的艺术造诣,促进瓷画艺术大发展。二是营造科学有序的陶瓷行业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远景规划。三是还要建立健全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是陶瓷文化创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原创性知识产权的承认和保护,也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

在制定好瓷板画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还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瓷板画文化实体资源性开发与保护监督体系,包括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规划系统监督、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经济手段监督和制约。四是着力培育一个政府主导、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的陶瓷艺术品交易市场,建立瓷板画艺人诚信档案。引导业主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着力培养景德镇本土瓷板画中介机构,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增强竞争优势。

3、做好瓷板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瓷板画

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创意。景德镇从事瓷板画艺术创作的人很多,但是其中高端创意人才缺少,更没有专门的瓷板画高端管理和营销人员。但是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才呢?在这方面,一要创新人才政策,引入全面的创意产业相关的培训,特别在高端人才短缺不能短期解决的情况下,观念的更新往往带来创意的萌生,而不是仅仅将传统产业变换一个名字;引入高端创意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项目吸引人,用景德镇这个品牌吸引人;完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使用、激励和引进机制。

4、实施瓷板画文化创意品牌的大市场格局实施

瓷板画品牌经营战略,挖掘、提升并进一步发挥瓷板画品牌价值。特别是在做好瓷板画艺术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注册申报工作。积极培育瓷板画名牌产品,加大瓷板画品牌企业和艺术家的奖励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品牌授权使用认证体系,加强景德镇瓷板画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景德镇”牌知名商标,增强品牌效应。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并同其它陶瓷艺术门类一起建立起瓷画艺术大繁荣大市场的格局。

延伸阅读

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研究


陶瓷茶具是日常用茶较为普遍的饮茶器具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文化日渐兴起,陶瓷茶具除其基本的日常实用功能外,其艺术审美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陶瓷茶具的造型设计是陶瓷茶具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肇源于千年以前,陶瓷是景德镇城市发展之根,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城市繁荣之魂,景德镇在历经千年的沧桑与蜕变后,将陶瓷茶具设计得更具艺术审美与实用特征,是大力倡导陶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举措。本文以探讨景德镇陶瓷茶具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从而提出改进景德镇陶瓷茶具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当代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前言

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唐陆羽著《茶经》,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等方法及用具等,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景德镇有着1700余年的制瓷历史,因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优良的产业生态,造就了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瓷都风土人情。这片土地养育了那些潜心于泥土与火艺术的陶艺家们,他们用双手描绘景德镇无处不在的瓷实之朴、瓷质之韵、瓷技之精、瓷艺之美。

2、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现状

茶器,顾名思义是指用于饮茶的工具,茶圣陆羽在其论著《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纤《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器。景德镇以手工制瓷为优良传统,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与自然,手工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目前,景德镇陶瓷茶器制作因流程复杂,大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生产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合理的分工:每一道流程形成不同的工种,如拉坯、修坯、画坯、施釉、烧窑等不同环节都有着专业的分工。分工与合作,早就了景德镇陶瓷茶器独特的形与神:形即造型,神为瓷韵。

景德镇陶瓷茶器沿袭了手工制瓷72道工序,茶器器形各异,体现不同时代特征。陶瓷茶器的制作过程中,造型的设计最为体现匠心,一般会根据仿生形、几何形、艺术形、特种形进行设计,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各异,有斗笠杯、壶、公道杯、盖碗、僧帽壶、盏、温碗等普通或特殊的造型,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景德镇陶瓷茶器的神韵,陶瓷茶器的装饰图案纹饰讲究的是禅茶一味。茶器的装饰题材大多与文人喜爱的题材向契合。文人之画自王右垂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摘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1]这些典型的文人画题材在陶瓷陶瓷茶器的装饰题材及图案上多有表现,如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图、花鸟题材等,在陶瓷茶器上或表现画面的清雅、或表现吉祥的寓意、或表达作者的文人情怀、或是艺术家借物明志。如图2是将竹子绘于茶器表面,给人一种清雅的审美情趣。

一直以来,景德镇手工陶瓷茶器充盈着浓浓的文人画气息,特别是功夫茶器风靡之际,陶瓷茶器就传递着饮茶人身份、品位与禅茶一味的信息。在景德镇,饮茶用什么样的茶器,就可以大概估摸着饮茶人的爱好与品位,是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嗅觉”。因此,景德镇陶瓷茶器的生产与制作,在某种程度上,既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又要因地制宜保留和继承景德镇传统制瓷的“基因”。譬如,今年年初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2.8亿元的天价,着实让鸡缸杯火了好一阵子。景德镇掀起一股“鸡缸杯热”——茶艺爱好者用鸡缸杯喝茶、陶瓷爱好者在街头巷尾谈论着鸡缸杯、学者们研究鸡缸杯背后的故事,甚至举办讲堂、开辟专栏……景德镇陶瓷茶器赚足了眼球。

此外,景德镇手工瓷器还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设计元素。景德镇陶瓷茶器行业十分缺乏专业的设计思想意识以及人才队伍,所有的产品从器型、画面题材、画风画意都是老板或者普通设计师剪刀加鼠标“思考”出来,看看那个东西就马上转移复制劲杯子,没有产品系列内核,更谈不上专业的与市场无缝接轨的设计管理,设计衍生,缺乏原创性就是缺乏生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准不能提升,品质品位没有提升,前景堪忧!当然这个问题是整个陶瓷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茶具这个领域的问题。

3、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建议

基于以上笔者对景德镇陶瓷陶瓷茶器产业的一些研究与分析,之所以要这样花费大力气去梳理当前的一些现状,是因为笔者觉得窥一斑而见全貌,作为陶瓷产业的一个分支——陶瓷茶器,既有日用的成分,亦有艺术审美的要求。从手工制瓷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问题现象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层面是有参照价值的,这样的参照如果被认识,甚至借鉴之下进行推动,景德镇的陶瓷就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要发展好景德镇陶瓷茶器产业,还需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溉古泽今,充分借鉴古代茶具造型设计的经典案例,并加以创新。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从陶瓷茶器市场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作是相当认可的,一个5 cm高,3 cm直径的瓷器,画了些山水人物价格动辄三五千,是什么值这个价钱?当然是手工,以及基于工艺基础上的品牌,但是核心是手工,只有手工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附加值,一方面是当今以规模量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使得社会物质超级丰富,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个性手工物质就显得非常珍贵;另一方面通过手工茶具这个管道景德镇千年的文化内涵也得以释放,从而使得手工茶具品牌可以得到景德镇这个巨大的金字招牌的加持诠释。因此笔者非常坚决和执着地认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应该抓住手工生产这个核心优势,再把附加值通过品牌运作手段尽量高地提升上来,走一条景德镇特色的高端奢侈品品牌之路,在中华文化全球风行的形势下,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扩展市场,输出文化。以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历程为时间线,提取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茶具精品造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代思想家关于哲学、艺术的理论论述,通过对大量实物及图片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从唐朝至明清各时期茶具造型的功能与风格的演变及成因,进一步多角度的论述古代工艺美术精品的创新设计思维、造型方法及传统审美特质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造物设计思维与传统造物审美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由此导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创意方法模式。

第二,多种造型设计互相融合,从而实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景德镇陶瓷茶具大致有以下几种造型设计方法。

仿生造型设计:此类茶具做工精巧、结构严谨,仿照树木、花卉的枝干、叶 片,以及动物形状制作,栩栩如生,富有质朴、亲切之感。作品有扁竹壶、龙团壶、樱花壶、南瓜壶、大鱼化龙壶等。

几何造型设计:此类茶具造型简朴无华,表面光滑,富有光泽。有球形、圆柱形、四方形等。常见有圆壶、六方菱花壶、九头育香茶具等。

艺术造型设计:此类茶具造型多变,集书画、诗文、雕刻于一体,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曼生壶”是其代表作品。此外还有:玲珑梅芳壶、束竹壶、春风如壶、九头报春壶、浮绘山水茗具等。

特种造型设计:此类茶具专为特殊茶类的泡饮或特殊饮茶方法而制作。最典型的莫过于乌龙茶具枣“烹茶四宝”,既是饮茶的用具,又是艺术珍品。

第三,充分掌握陶瓷茶具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陶瓷茶具随着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发展,这是一个几千年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研习陶瓷茶具的历史、微观现实、宏观未来之后,陶瓷茶具设计者需要预想未来的陶瓷茶具的发展方向,大致包括是否符合人性化设计、时尚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等设计发展方向。现代人为高科技的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包围而感到痛苦,而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它以生活化的特有属性逐步建立起现代生活的审美框架,观念的革新、形式的创新、生动的情感表达升华了审美品格,从而提升陶瓷茶具的设计内涵。

4、结语

综上,通过对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现状的分析,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渴望用代表着他们品味的物品装饰他们的生活空间,表达他们的个性。人们开始强调陶瓷茶具产品的个性和个人风格,积极倡导“生活环境个性化”的追求,消费者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与他们的想法一致的陶瓷茶具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设计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表达使用者愿望的过程。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研究


陶瓷工艺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多次担任过重要角色,留下的传世佳品是构成中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其工艺技术发展系统而言,缜密完备却不乏创造力,统筹协作却不乏匠心独运,这样的独特内涵成就了陶瓷艺术自成一格的技术体系,并且深深的影响后世,而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至瓶颈,返本索源的研究恰逢其时。

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跨度极大,目前可考的陶器出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是世界上最早出土陶器和瓷器的国家,被誉为瓷器的母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独特的工艺理念、创新的技术思维使得中国的陶瓷工艺极富生命力,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体系。这样代代相传的传统陶瓷工艺中包含着最符合天地自然的思想,是现代陶瓷工艺产生的起源,针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使相关从业者深入陶瓷工艺技术思想精华所在,获得更多的创新启示。从今天来看,中国的瓷区虽然不少,但是传承时间最长、从业人员最多、最为闻名的当属景德镇,所以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宜。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时期概括

1.萌芽期——汉代至唐代。从目前普遍被陶瓷界所公认的文献来看,景德镇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的汉代,从中国陶瓷历史来看汉代正是中国瓷器的成熟期,彼时中国的青瓷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并且发明了釉下彩,创烧了白瓷。但是此时关于景德镇陶瓷技术的记载文献非常少,仅仅只是记录了一个时间。

2.高速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事情,留下了无数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影青瓷,其刻花工艺精湛、色泽高雅、胎质细腻,三者完美融合,也是在此时景德镇陶瓷第一次跻身名窑产区。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成功了价比黄金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使得景德镇在所有名窑中脱颖而出。

3.大成期——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成就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的重要转折,景德镇的瓷业经过了近千年的沉积,已经在此时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中国第一瓷区,同时制瓷业也逐步走出了原始的纯手工制作模式,开始了手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时代。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衍变

1.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宋代创烧,初期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釉色泛黄、稀薄,底部无釉,基本没有采用任何装饰装饰;器形处于朝代的过渡期,已有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秀美雏形;在烧制手法上主要采用垫饼匣钵装烧与五代支钉叠烧法并用。发展到宋代后期,景德镇的青白瓷外形胎质细腻、釉光流转、色泽青白莹亮、主要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手法,纹饰精致完整;器形已经完全脱离五代时期的厚重感,俊逸秀美,器物各部分之间过渡弧形极富美感;在烧制手法上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及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

景德镇的青白瓷在宋代由萌芽到成熟,各个时期都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代青白瓷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高水平的青白瓷产量越来越少,宋代青白瓷也就此没落,后期元代虽也有但是却远远不及宋代青白瓷的风韵。

元代青白瓷较宋代稍显衰落,但是此时的青花瓷、釉里红是后世多次拍出天价的藏品,其瓷胎洁白、釉质清透、釉色雄浑、底部无釉、画风精致中不乏奔放;器形较宋代相比较为圆壮;烧制工艺上创烧了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里红,使得此时的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明清时期。明代景德镇较前朝来说陶瓷工艺的种类丰富了许多,除了青花、釉里红,还创烧了甜白釉、红釉、青釉、斗彩等等各色彩瓷,釉面更为亮丽、造型丰满浑厚、纹饰丰富、构图疏简、画风豪放;器形沿用了前朝的丰满厚重,但是线条更为柔和圆润,较元朝相比更为庄重质朴;在烧制手法上与宋元时期先绘画后施釉则完全相反,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清代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其品质之精良、造型之繁杂、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其釉色不及明代光亮、画风写意、写实并存、胎体较明朝稍薄,明代露台处的火石红色斑基本已经消失;清朝前期器形古拙、丰满、浑厚,中期秀巧隽永,后期则稚拙笨重。从陶瓷工艺上来说,清朝可以说是集前朝之大成,其仿制工艺足以乱真,且仿制的种类出古入新,无所不仿,且有些仿品工艺超出原器成为传世名瓷。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景德镇也不例外,从民间不起眼的产瓷区到官窑,到举世闻名的瓷都,而今的尴尬身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在其中份量几何。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属于手工艺的范畴,其器物形式众多且独一无二,实用与审美兼收。而现代的陶瓷工艺的前期工作全部交给了机械,但是陶瓷器物从成型到烧成的工艺过程中,每一步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陶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千年之久,二者之间形成的美学韵味是现代机械的陶瓷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容易做到艺术化。所以虽然今天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封建时代,但是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却不及前人,缺乏足够的生命力。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在传统陶瓷里显而易见,其审美观和艺术思想从大量出土的陶瓷陪葬品以及海底沉船中的陶器就能感受到。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也顺应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审美不断的追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审美历程,也见证了从单纯的文化特征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凡是一件成熟的陶瓷杰作都离不开技法上的变现处理,这是陶瓷创作者智慧、毅力、接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质量的综合因素的检验。技法之美是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想,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对材质合理选择,工艺恰当运用以及技法审美实施而产生的技法之美。技法的熟练运用才是创作理想作品的重要保障,任何工艺均有技法成份,其媒材均有局限性,陶瓷也是一样,倘若局限性都不存在,陶瓷的灵魂也随之消失,陶瓷美感也看不见了,陶瓷艺术存在的价值体现就是它的兼容性和不可代替性。然而在陶瓷装饰的技法工艺表达选择上有多样性,可以表达不同艺术审美的情趣。一个完整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之前,它在呈现审美主体时,将被装饰器物的造型、材料质地、工艺技术特征等因素紧密结合完整地以审美呈现出来。在此之中工艺技法的表现作为主导体,影响审美心理的整体性。对于一件具体的陶瓷艺术品而言,它所唤起的美感,是由其造型、胎质、釉色、釉质、料色、线条、构图布局等因素构成的完整形象结构所唤起的美感。再其必须经过一定的有素养的工艺装饰技法,才能进行欣赏活动,才能揭示其陶瓷作品的艺术内涵。

景德镇陶瓷装饰盘子

研究和阐述景德镇现代陶瓷装饰特征,不得不追溯中国陶瓷历史发展,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便用精湛的技艺,在陶器皿上进行各种装饰,彩绘出各种具象、抽象的装饰纹案。宋代,中国传统陶瓷已达到了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品质装饰体现的最深刻时代。不仅发展出单一的影青刻画的装饰,还创造出较为成熟的彩绘、花釉装饰瓷。由宋至元,由元而明,景德镇以“天下瓷之宗”之尊垄断中国瓷业。由于宋室南迁,窑业良工随之南下,经历史的推移,到元明时期,景德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不惜工本,源源不断地试制出精美的新装饰工艺及材料,如果说我国的元、明时期的釉下青花瓷,曾以单纯、明净的装饰审美创造出世界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那么以元代釉里红为始,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如采莲横空,气象绚丽的装饰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一六四四年之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制瓷业经一千多年的洗礼,进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康熙十九年以后,清代官窑不但恢复了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康熙年间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以、古彩等釉上装饰都是成功之作。在短暂的雍正时期,景德镇的官窑制瓷的讲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烧成了有史以来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烧造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彩瓷装饰的主流,它和青花二个品种在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占极大的比重。

粉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瓷器釉上彩发展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它和中国绘画的紧密关系,不但使粉彩的艺术装饰性有了空前的提高,而且它的接受对象,也像中国绘画一样,十分广泛。到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珐琅彩、粉彩、古彩的工艺装饰制作,在继承雍正时期的基础上,有极精致的陶瓷作品出现。到道光二十年,景德镇的瓷工们开始对晚清的粉彩进行改良,进一步的强化装饰绘画性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晚清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领域有了文人画家介入。晚清安徽文人画家程门在景德镇谋深,将浅绛山水画技法运用到瓷画上,创立了“浅绛粉彩”画法。给陶瓷装饰写下了一个新的篇章。民国年间,在全国的陶瓷产业一蹶不振时,景德镇陶瓷已经开始写下它新的华章,逐渐文人画成为了当时的陶瓷装饰主流。然而近代景德镇陶瓷装饰领域受到文人画的冲击,给传统陶瓷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学者钟连生教授认为:由于文人画的审美要求取代陶瓷装饰的审美特征过分膨胀,被视为“工匠气”被轻视,日益萎缩,导致偏离陶瓷艺术正确发展的嫌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剔除糟粕,传承创新发展精髓。从而派生出具有景德镇地域特色的现代陶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各朝代的文化发生碰撞,积淀下典型中国式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已经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探究


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市的支柱产业,对于当地经济、文化、人文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却面临着种种考验。文章就以景德镇市陶瓷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因素分析,进而为解决如何提升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品牌这一问题提供合理建议。

一、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景德镇陶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整个区域的陶瓷产业在做大、做强、做专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因素,主要是由技术决定的生产的规模经济水平;(2)需求因素,主要指市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3)进入壁垒,包括品牌意识;(4)政策因素,主要指政府对市场在产业层面的干预。

(一)技术因素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技术因素主要有:(1)自然条件,如高岭土等原材料的不合理使用、生态环境的破坏;(2)资本装备,如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专业人才的缺失;(3)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的缺乏、市场供给的变动、运输渠道的堵塞;(4)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如当地人思想的固步自封、计划经济的长期作用、国营企业经营的弊端。

(二)需求因素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开放,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个性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各个陶瓷产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陶瓷产品的样式及功能。景德镇工艺陶瓷虽然在这几十年内发展迅速,年产值逐年升高,但是同整个市场需求相比,它仍然是缓慢增长。

(三)进入壁垒

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品牌意识的缺失,使得外来企业很容易进入。景德镇大多数陶瓷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并没有把目光放得长远,加之各个企业也未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当前发展状况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他们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只是借助其他企业的商标而从事贴牌生产。这种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营销的方式将会使企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为他们丧失了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从客户那里得到产品的反馈信息,进而无法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映。

(四)政策因素

从政府扶持力度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在对陶瓷产业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一定限额,这里的陶瓷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小,主要是靠自己而兴起,当然也有一些政府采购。从政府的思想观念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在面对陶瓷产业时,思想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从政府的税收体制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并没有放宽对陶瓷企业征税,这就会使得陶瓷企业所获取的税后利润较少。从政府融资体系上看,在对中小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融资政策。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之路

通过对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本文通过4个方面来探究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之路,来消除制约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打造能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区域品牌。

(一)技术的改进

由于景德镇市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高新技术的流动相应受阻,相关的专业人才及优秀的管理人才相对稀缺,信息交流不能够有效传递。景德镇虽然有一些高校,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但学校所培养的大多数人才却由于种种缘由而未能植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而是转向其他陶瓷产区了。这些就会导致陶瓷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工艺未得到优化。一个成熟的工艺技术会带来优质的产品,进而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一旦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就会推动企业不断地更新技术,以此获取长足发展。这种良性的推动作用会给企业带来属于自身的品牌,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需求的提升

由于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投资过多,再加上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和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致使其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需要通过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来消化这么多产能。面对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大对产品在样式、功能等方面的设计,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产业的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指挥棒,它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迅速获取市场的有效信息,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它也是区域品牌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龙头企业,也就不会有区域品牌了。

(三) 增加进入壁垒

虽然“景德镇”是一个响亮的金字招牌,但是随着区域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使得这一金字招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那么应该如何重塑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呢?这是每一个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位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政府的政策导向

在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景德镇市政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如景德镇市将通过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景德镇陶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全市陶瓷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基地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以及布局集中的陶瓷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瓷板画的艺术魅力


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景德镇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成了达官贵人家中的必备之物,艺人们纷纷设立画室,陶瓷工艺中的青花、五彩、釉里红等等在瓷板画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众多作品中,“珠山八友”的作品最受欢迎。由于烧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当时已能烧制出较大面积的瓷板,效果如同纸绢画一样,陶瓷艺人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几百年来,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又具有个性艺术的独特性。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纵观全局来看,瓶类的价格和销售额一直是瓷器中排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业内所谓的“一瓶,二罐,三盘,四碗”,此一顺序也同样适用于瓷器古玩在拍卖市场的行情顺序。但是现在来说,买东西的人更多的是看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题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瓷板画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上涨迅速,近来佳士得的秋拍中就有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尽管它们并不属于特别的精品,但也拍出了不菲的价格。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瓷艺文化的风格。他们的作品过去的几万元卖到这两年的几十万,现在一幅“珠山八友”的作品卖到上百万已不是新鲜事。

景德镇的一位“珠山八友”藏家告诉记者,他十年前花5000元购买的4幅汪野亭(“珠山八友”之一)的山水瓷板画两年前出手时卖了15万元,“现在其市场价已经超过25万了,5000元的瓷板画十年涨了50倍,涨幅相当惊人”。

2009年11月,“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成就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在美不胜收的各类陶瓷制品中,记者发现,瓷板画在所有展品中占有不小的份额,且不乏大尺寸的作品,有数幅画作更是达到了长3.3米、宽1米的超大程度。

景德镇的当代瓷板画之所以能够占据其艺术瓷中相当的比例,是因为瓷板画本身也是现代艺术大家的一种装饰形式。他们各有所好,画瓶的,画板的,有些是客户的需求,有些是作者自己认为在瓷板上更能表达和发挥。

一个艺术家如果想画出气势来,肯定是愿意通过板来进行,毕竟瓶类是转型的,很难把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气势表现好。从销售量来说,瓷板也是在逐渐上升的,但还是不能和瓶类比。从收藏的便利来看,瓷板要事先考虑好悬挂的位置,还要在墙上打洞,瓶类就不同了,买回家随手一放就完成了摆放。

江西省的工艺美术大师舒立洪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工艺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在景德镇最大的瓷板已经可以做到4米多长,这是最初有瓷板画这种艺术形式时想都不敢想的,这给艺术家和陶艺家进行更大的艺术发挥创造了条件,瓷板画如今的兴盛与此密切相关。

步入21世纪的今天,瓷板画可谓百花齐放,大型瓷板画的佳作不断涌现,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人物画的形神兼备,花鸟画的多姿多彩,使瓷板的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人瓷板画”清淡优雅


瓷都景德镇彩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清末浅绛彩瓷诞生后,特别是文人派彩瓷的兴起,一改过去那种老套的风格,给景德镇瓷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开创了近代文人瓷画艺术的新天地。而文人瓷板画便是其中的一种样式。

文人瓷板画源于花鸟画所谓“文人瓷板画”,即文人在瓷板上绘以带有色釉的画面,随后用750度左右的低温烧成。文人瓷板画如同书画作品那样,其尺寸有大有小,有竖式、横式,也有圆形、椭圆形,用途也各不相同。比如,可以是四条屏的,也可以是插屏式或单幅挂屏状的,更有异形的,但大多为条屏或竖式横式的。这些款式的作品较之其他器皿的瓷画作品更具有装饰性,是一般书画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以浅绛彩技法绘制的文人瓷板画,立意高、书卷气浓,因此广受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的青睐。

文人瓷板画源于中国花鸟画,是一种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瓷画作品。有史料显示,中国的花鸟画较山水画为早,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原始花鸟鱼虫,还是商周时青铜器上的花样纹饰,抑或是以后各朝代的花鸟画,都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艺术成果,期间所产生的名家,曾留下不少绝世佳作,为后人所敬佩。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时期,新安画派并供职于御窑厂画师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皖南画家,他们冲破官窑烧制工艺的束缚,敢于打被清规戒律,以瓷胎为纸,以画入瓷,以浅绛彩技法画于瓷胎上,这种将瓷艺和画艺相结合的方法开启了文人派彩瓷之先河,及至发展到后来出现的珠山八友等瓷画家。

三件瓷板画各有千秋沪上珠山八友瓷画收藏家熊中富,他的清末以来文人派彩瓷的收藏,可以说是卓有成就。他不仅撰写并出版了多本关于瓷板画的专着,而且其识别真假的本领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公认,并被香港某拍卖公司聘为“坐堂师傅”。现撷取几件藏品,与你共赏析。

浅绛彩“锦堂富贵”瓷板此瓷板画为清代后期皖南画家金品卿所作。金品卿,字品卿,号品卿居士,安徽黟县人。为清御窑厂职业画师,与王少维并称“御窑厂两支笔”,常与浅绛彩领军人物程门、同僚王少维、文人画家方玉合作,其山水仿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花鸟学清蒋廷锡、邹一桂,书法类学董其昌。其作品设色淡雅,构图平稳。

此浅绛彩“锦堂富贵”设色看似艳丽,但却十分典雅。瓷板上牡丹盛开,花卉几朵,掩映着一山石,两羽锦鸡立于山石上,似在相互啁啾,倾吐衷肠。题款"锦堂富贵"庚辰秋月品卿金诰写于昌江”,钤“金氏”阴文章。锦鸡,寓“前程似锦”之意,牡丹,则含“富贵”之意,整幅画面的内容显然寓含着“金玉满堂、富裕尊贵”的深意。

浅绛彩“秋趣”瓷板此瓷板画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徐仲南所作。徐仲南,又名徐陔,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少时在南昌某瓷器店当学徒,后受聘在景德镇管理瓷业美术,从而结识王琦等瓷画家。他擅长松竹,并兼绘山水,故传世作品多为松竹瓷画。

此浅绛彩“秋趣”瓷板画,笔法简约,构图精到,但见画面上稻穗粒粒饱满,枝叶似竹子画法,一蚂蚱爬于稻穗枝干上,绿翅红肚,两根触须高翘,尤似半透明状的双眼贪婪地窥视着一株株稻穗。左上角题“仿老莲居士法”“癸酉秋月仲南徐陔写于珠山客次”款,钤“仲印”朱文印。此瓷板画较为写实,稻穗饱满透人,蚂蚱贪婪偷窥,既简洁又逼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于了新的内涵。

浅绛彩“跃波弄萍”瓷板此瓷板画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所作。邓碧珊,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县人,清末秀才。邓碧珊擅长粉彩鱼藻图,其技法颇受日本绘画影响,并在书法方面有一定功底。

此浅绛彩“跃波弄萍”瓷板画构图新颖,画面简洁,设色淡雅。但见整幅画面十分空旷,仅五尾鱼儿悠然地游弋在水藻丛中,游姿各不相同,虽不见鱼儿游弋时荡起的层层水波,也不见作者所说的浮萍,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诚如作品题款:“弄萍跃波墨浪秋,掉尾扬鳍逐影浮。最怕碧峰岩下水,垂藤如线月如钩”。文人借题隐寓之意境可见一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