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 导航 >

古玩:玩出与众不同的风雅

古玩:玩出与众不同的风雅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7-16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古玩,又称骨董,被视作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融合了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藏玩之风依然不衰,甚而更热。其中自有无穷魅力与独到乐趣。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位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古玩,它的涉猎面十分广泛,门类十分庞杂。从材质来看,有木质古玩、陶瓷古玩、玉石古玩、珠宝古玩、金属古玩等等;从使用价值看,有古典家具、有文房四宝、有器皿用具、有梳妆饰品、有古代钱币、有书籍报刊等等。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盛世收藏,乱世饥民”。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wWw.Taoci52.coM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古,具有历史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一点是有文化,有品位,具有艺术性。上海老城隍庙拍卖公司2010秋拍,汇集了玉器、瓷器、文玩杂项、田黄印章、佛像、翡翠、紫砂、钱币等各种古玩,其中部分是一代传奇人物张静江当年珍藏之物,流传有序,值得细细品味。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玩”古玩渐成时尚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爱古玩者皆是有“癖”之人,对器物和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

古玩又称古董,其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陶瓷、奇石、玉器、铜器、书画、票据、老旧家具、今古钱币、竹木根雕、古旧书籍、日用物品......总而言之,凡今天以前的东西,只要你觉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似乎都叫古玩,没有一个特别的定义。茶余饭后,闲暇时节,或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好友,细细把玩品评,便可使人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

如追溯历史,自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员府第,墙上多多少少会挂上几幅名人字画,厅堂上多多少少会摆上一圈红木桌椅,案几上多多少少会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为摆设。

在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钱加之有闲,“古玩热”在神州大地的温度于是便越升越高。据权威的《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项,3千万收藏者热衷此道,约占人口的3%。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全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2002年10月28日新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允许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进行流通,使民间收藏更加火爆。

有识之士甚至称:“收藏古玩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不仅各类介绍收藏的书籍、杂志、报纸订数一路上扬,网上的收藏类网站点击率日见人多,就连中央2套节目的“艺术品投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我家有宝”、江苏电视台的“家有宝物”等专题栏目也成了道上人每日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还有小说《古街》、电视剧《古玩虫》、《五月槐花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这些都为收藏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古玩收藏背后的伪局(组图)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

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不同时期青花瓷的不同风格


青花瓷在我国素有“国瓷”之美誉,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青花始于唐,发展于元,在明清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然而,在不同时代,青花瓷呈现的造型艺术特点分别都有不一样的魅力。所以,人们常说:“收藏青花,以美为贵。”器形则成为了衡量青花瓷是否美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时代人们赋予青花瓷的不同风格与情趣。

唐代青花瓷的器形有碗、盘、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盘最多。碗类以足形分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两种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敞口、深腹;敞口、浅腹;折沿,浅腹;花口、折沿、浅腹等。

元代青花瓷,艺术大师使其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器形硕大,胎厚体重。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壶春瓶、大罐和碗、盘等。梅瓶是宋代创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长挺拔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如口部加高,圆唇,肩部加宽,显得丰满稳重。除圆形外,还出现了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与宋代器形变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传世。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见的器形之一。形制较多,有直口罐、敛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双铺首罐等。罐盖也有多种形式,有荷叶形、火珠纽、狮纽等。大盘往往用于外销,它最适合伊斯兰教国家抓饭风俗的需要。器形多为敞口、折沿、浅圈足,并有圆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内多为砂底,带火石红。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喜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顺治官窑虽曾烧制过青花栏板和大龙缸但都未成功。民窑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供器、祭器,如香炉、烛台、净水碗、净水瓶、花觚等也比较常见,是难得珍贵的收藏品。

古玩捡漏的四种能力


在古玩界,捡漏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事。可“打眼容易捡漏难”,要想觅得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几项基本功是不行的。

一是洞察与发现“漏儿”与断代的能力。在收藏古玩中捡漏,只有鉴赏水平很高才有可能。一般品相上乘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易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的信息量上,这并非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

二是鉴别“漏儿”真伪的能力。目前古玩市场上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现象日趋严重,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容易掏钱买赝品。

三是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经不住外界干扰往往导致“打眼”。对初涉收藏的人来讲,这是很普遍的,即使内行,也在所难免,这并不奇怪。造成“打眼”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轻信卖家的花言巧语,说得煞有介事,引你动心。此时你千万要有主见,眼看手掂,主要靠实践经验,不能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动,特别还要防“托儿”。

四是善于把握机遇的能力。捡漏的关键是机不可失。一旦认准就果断购买,如果放走了捡漏的机遇,再想得到那藏品,付出的代价就会有天壤之别。但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也往往导致走眼的后果。

中国古玩热的昂贵代价


中国古玩热的昂贵代价

“不论是股票热,还是房地产热,都比不了古玩热,这里面的话题不仅仅是经济和资本的问题。”一位收藏圈的老玩家如此表白。国人对古玩的喜爱是历史传统,由来已久,然而近十几年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火爆和繁荣,以及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美收藏市场的影响之大,更加受到瞩目。即便书画、瓷器市场从2011年前后遭遇“由盛及衰”,曾经被人们认为毫无价值的古董如今变成天价,仍有人趋之若鹜,老玩家的说法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由古玩热的兴衰变幻引发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

杂项收藏升温

瓷器爱好者卫晓非开始在微信上做起了古玩小生意,出售铁壶、茶具、珊瑚等一些日本的老物件、工艺品。随着中国收藏热持续升温,日本、欧美等地的中国艺术品不断“回流”。在日本生活了近20年的卫晓非,前两年也回到国内,先是帮助一位企业家筹建私人博物馆,之后又在北京开办了一间收藏工作室。

然而从2011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遭遇拐点,拍卖市场上书画、瓷器的成交出现缩水,而一些旧货市场、古玩城的生意也转入冷清。倒是之前并不是市场主角的古玩杂项受影响不大,反而不时有像蜜蜡、珊瑚、茶具等新的收藏热点出现。

“我以前只玩瓷器,但是瓷器市场这几年一直不理想,后来朋友们叫我帮忙捎些日本老物件,感觉这些事情也可以做。”卫晓非说。除了宏观经济因素外,受反腐的影响较大,国内书画瓷器市场减弱,中低价位的珊瑚、琥珀、蜜蜡、茶具等古玩杂项开始升温了。普通收藏者玩不起书画瓷器,但是他们对古玩又有需求,所以相对价格不高的古玩杂项工艺品更容易被艺术品消费者接受。

比如国内收藏市场上正在被关注的日本铁壶,价钱在三五千元不等,实用性很强,一把中等大小的铁壶,适合2-3个人用,在电磁炉、燃气炉、火炉上都能使用。除了价格便宜外,瓷器容易破碎,书画容易发霉腐朽,保存起来都有一定难度。铁壶铸铁的材质会生锈,用完后要擦干或者烘干,但是一两百年内,还是不用像保护瓷器书画那么小心。

卫晓非介绍,铁壶在日本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少出现了,在少数地方仍然继续使用。日本铁壶主要有实用和收藏两种价值,所以挑选铁壶就注重于此。收藏价值是指工艺造诣而言,日本有许多制壶名匠,不乏有很多荣誉在身者,但很多人都已经过世多年了,所以他们的制品自然就是日本铁壶工艺的最高体现,并且数量有限,价格较高。至于铁壶实用性方面提升不了太多价格,只是能否使用而已。

中日古玩热对比

国内古玩收藏者的一个普遍心理是,喜欢老的,要求有年代,特别是那些手工艺已经失传、消失,被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所取代的。他们不喜欢新东西,有些工艺品虽然仍然可以制作,并且工艺上还有了提高,但是收藏者觉得新的比老的少了很多感觉。

“在古玩圈里,如果你买到的是新东西或者把新的当成老的买入,会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说明你的眼力不够,是外行,就怕被圈子里嘲笑。”收藏者老曹说。

“现代社会中物品更新换代太快,层出不穷,人们审美有些疲劳了。旧货则被战乱、政治运动等搞得越来越少了。”卫晓非认为,国内收藏者为何对老东西情有独钟,是“文革”特殊时期造成了历史断层,有些人在努力修复这个历史断层,有些人想重温当年的记忆。还有些人在金钱充裕的时候,买些老东西,让浮躁的心沉淀一下,暂时逃避浮躁、矛盾的现实生活。

不过卫晓非发现,在日本的古玩市场上,各种老物件、手工艺品很多,价格也不是那么贵,比在中国要便宜很多。而且日本人对待收藏市场的态度也很冷静,理智,不温不火,很少会出现人为炒作操纵价格暴涨的事情。

“日本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历史断层,几乎没有经历战争破坏,他们的老东西基本一直保存到现在。他们做事比国人冷静,历史遗留没有遭遇人为导致的致命打击,也没有国内彻底性的房地产开发。”卫晓非觉得日本对历史文物、古迹都保存得很好,所以日本人对市场上出现的老物件并不是趋之若鹜,也许自己家里面都有几件。

近两年,日本东京又开了好几个类似周末古董市场,很大程度是针对中国游客和收藏者。比如中国收藏市场上什么东西热,那里马上就会出现什么。这些古董早市的摊主之间也相互交流,市场应变能力很强。基本一周至两周之内,他们就可以调换出相应的热点商品。很多生意做得好的日本古董摊主,基本都是针对中国客户的喜好进货。

的确,很多去日本的中国游客爱去逛古玩早市,一些古玩生意人买了东西后,基本也是转卖到国内,因为中国的古玩市场火热而且庞大。日本古玩市场假货相对少,但是随着中国收藏热升温,假货也增多了。比如铁壶,这几年一些假货被贩子带到日本,然后再伺机卖给中国游客。很多中国游客不懂铁壶,看到那些略微做旧的中国铁壶,就买了带回国。

无论在哪里的古玩市场上,最怕的都是买到假货。卫晓非认为,实际上日本旧货摊主都很注重自己的诚信。“买的时候,要是问这些东西真假,他们基本都会诚实地告诉你,且保证假货可退。但是需要游客会日语与他们积极沟通,要是不懂日语,他们无法解释,就只能你看好什么货,买什么货了。”

修复传统的代价

学者吴祚来不久前逛了一圈美国旧货市场,他发现那里的老工艺品比新制作的要便宜,因为现代人重新复制花费的功夫费成本高,一天手工做不了一件活。当然美国旧货市场的物美价廉,同那里的百年和平与大量移民也有关。“中国的古旧货太昂贵了,不知为什么?”他提问道。

《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总交易额高达511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其中,2014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为22%,位居第二。2004年,中国拍卖市场的交易总额为6.9亿欧元,到2014年,交易总额已增至75.6亿欧元,增长近10倍,在市场最高峰的2011年,中国拍卖市场总交易额曾一度达98亿欧元。

“20年前的东京古玩市场还很兴旺,每逢周末,东京都内一些较大的公园、神社都会按惯例举办古董节、跳蚤市场等。”卫晓非回忆当时的盛况说,关键是经常可以淘到一些物美价廉的瓷器,当时一个明初龙泉盘价格只有人民币(6.2014,0.0004,0.01%)几百元左右。但后来随着经济衰败,一些古玩市场开始逐渐消失。

随着中国收藏热兴起,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到日本淘宝,又使得不少古董市场起死回生,但价格也开始飙升,令日本收藏爱好者难以接受,但是中国淘宝客往往出手大方。不过相比而言,日本市场同国内还有较大差价,具体情况往往行内人作为秘密不愿透露。“但是有些现在不再生产的工艺品,旧货价格已经很贵了。”卫晓非说。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名门望族因为某种原因拿出来变卖的古代茶盏,它们大多包装讲究,价格不菲。

日本收藏者更偏重看工艺,年代其次。古玩市场上通常说的真假,一个是指年代,一个是指产地而言。年代是指是不是拿新东西冒充老的。产地是指是否拿外地产的,冒充本地产的。每个产地都有自己的荣誉感,所以都会努力做好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去仿效、复制冒充产地商品。

卫晓非觉得中国一些收藏者已清醒反思过来,知道注重老东西与传统,所以显得崇尚古代。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大陆是对文化与传统的重新修复。比较中日收藏者的不同,卫晓非觉得日本藏家也有的人只是投资,自身并不喜欢收藏,但大多是因喜欢而收藏。另外日本的私人收藏传承、延续意识很强,相比之下,要比国内理智和稳定些。

国内收藏者在全球撒网搜寻中国艺术品的同时,高额的艺术品关税令他们陷入尴尬。对于机构收藏者而言,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关税,尚且让他们觉得难以承受,而那些前往海外淘宝的个人收藏者更是叫苦不迭,一交关税后,原本的差价优势基本没有了。“要是旅游者,偶尔出去带两串回来,就直接放到行李箱里了。”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古玩鉴赏不要迷信理论


作为福建古玩收藏鉴定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施瑞代老人已经在深圳定居一年多了。几十年的收藏之路,让施瑞代对现在收藏风潮的火爆看得很淡,他认为,收藏是需要底蕴的,看着一些人把赝品当做珍品,觉得既无奈又伤心。

收藏者过于“迷信”理论

施瑞代从7岁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古玩鉴赏学习,像古瓷的尺寸、每个朝代的特点、画工的技法都是他当年的必修课。但施瑞代却说:“古玩鉴赏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甄别古玩更需要多年的磨砺,绝不是按书本对照就能掌握的。”前一阵子,深圳的一个收藏者请施瑞代去看看他收藏的瓷器,当看到那些瓷器后,施瑞代很委婉地告诉那个收藏者,这些藏品很多都是“高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却远远不能称其为古玩。这个收藏者很不服气,拿出资料来一边对照一边对施瑞代说:“你看看,和上面介绍的一模一样,怎么说是假的呢?”

对此,施瑞代只能一笑而过,他发觉现在深圳很多收藏者都十分相信书上的资料,有些人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仅有理论是不行的,作为藏家更需要眼力和实践的功夫。据施瑞代介绍,在与他接触过的深圳收藏者中,有些人甚至投入了几百万买来的却是一堆赝品,而花几千、几万买“教训”的人就更为普遍了。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施瑞代认为,一些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专家”往往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导,而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太少了。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收藏要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收藏者对于目前的艺术品现状缺乏客观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收藏的误区。施瑞代分析说,现在许多藏家总是抱着能升值的看法进入收藏市场,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火,就收藏什么,而不去认真地挖掘以后有更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比如说,现在一提瓷器收藏,很多人就会想到名贵的“官窑”,施瑞代对此却有着他的理解,他说:“收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官窑’现在几乎很难在市面上能见到真品,但许多人却仍然一味地去寻找收集它,而对于‘民窑’却很少去关注它。我觉得不出5年,‘民窑’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就会出现大的变化,因为‘民窑’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像‘民窑’这类的藏品,它升值的空间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施瑞代觉得,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进入艺术品行业的目的,切不可贪大求全。

王刚:我收藏的古玩不怕偷


昨日,著名演员王刚现身西安出席某翡翠品牌的活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刚表示,自己目前对收藏的兴趣远远大于演戏。王刚对记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西安淘宝,“当时兵马俑被发掘不久,我来西安淘过一些现代仿古工艺品,有意思的是当地一些农民说着陕西口音的英语和老外做生意,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发生的一些现代化的改变,很有意思。”

王刚透露,近些年娱乐圈也开始流行收藏,“以前大家在一起可能是聊谁买了辆车,谁买了栋豪宅,这些年很多人都对收藏有兴趣,大家在一起都开始聊收藏了哪些宝贝。”但王刚也表示大部分明星和他的收藏方向不同,“他们有的收藏字画,有的收藏珠宝,我收藏瓷器比较多,跟他们没说头。”王刚甚至表示,自己现在对收藏的兴趣大于演戏,“收藏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到了这个年纪,演了这么长时间的戏,演戏对我的挑战意义已经不大,但收藏是永远都会有挑战存在的。”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藏,王刚说:“我自然有我的安保方法,但也没人敢偷这个。一方面是这个风险太大,一偷就是大案;另外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偷出去也没办法处理。”

古玩行当骗术知多少?


如今,古玩、字画等藏品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不过,很多外行人士想进行收藏投资,却苦于初出茅庐,怕上当受骗,不敢下手。近日,温州市古玩商会会长欧阳德康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古玩行当骗人的内幕,提醒市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据欧阳德康透露,古玩买卖中,有三类骗术:

一类是“被迫”骗人。明明是件赝品,买主看是好东西,卖主就不能说是赝品。本来是雍正仿宣德的青花瓷器,买主说是真正宣德的,卖主就不能说是雍正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来是说实话卖不了好价钱;二是有的买主自恃高明,如果驳他,买主会认为卖主看不起他,再也不会来光顾了。

第二类是卖家本身不懂。他把一件赝品当真品,所以对买主保证是真的。

第三类是故意骗人。故意骗人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物理和化学两种。

在物理的方法中,有“移花接木”术: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还有“老料新工”术:用古代的材料,通过新的工艺进行仿造,把破碎的文物磨碎,重新作样、烘干,这种作伪,有时人可看出来,机器却检测不出来。也有“老底接胎”法:有些瓷器的底部是真的,在上面接一个新的;有的在有年代的白色瓷器上,绘上五彩、粉彩,或者在瓷器的底部加款,民窑变成官窑,价格可以成倍提高;有的甚至把完整的瓷器砸碎,一般这些瓷器都是仿南宋五大民窑的器物,敲碎以后,涂上泥巴再出售,让买主看不出真假,有些造假者还故意不把这些瓷器补全,来迷惑买主。

化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作旧”,即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有些化学溶液能使铜锈从仿品中自然长出来,抠都抠不掉。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出售,很能乱真。

如果仿的是传世之物,造假者则需要在手中把玩几年,或者放到农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使其慢慢旧掉,这样“养”了几年之后,就和真品很接近了。欧阳先生说,自己经常遇到别人邀请他去乡下,说是有传世的宝贝,而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制作赝品的卖家。

欧阳德康提醒,在古玩市场购买古玩时,千万不要被带到旅舍去,因为一到旅舍,卖主就会开始编故事,更有甚者,还会利用买主急迫的心理,带买主去盗墓,而实际上这些墓是早就被盗过的,而买主在墓里发现的东西,实际上是卖主故意埋好的。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假东西多,作伪手段不段翻新、提高,不经磨难、难出“慧眼”。因此,欧阳德康认为,想要投资、收藏古玩,还是需购买一些自己把玩,把玩多了,时间一久,也能看出点门道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