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鉴定的两大原则

陶瓷鉴定的两大原则

陶瓷艺术 明清两代瓷器的鉴别 陶瓷文化

2020-02-25

陶瓷艺术。

陶瓷鉴定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综合判断原则。在每一件陶瓷器上面可供我们考察的有这么一些方面:器胎(又称胎骨、胎土,古代文献称“土脉”)、釉层(又称釉水,细分还有釉色、釉质、釉泡、釉病诸多项目,而釉病又有漏釉、缩釉、棕眼、剥釉、甭釉……许多“症状”)、器型(又称形制、造型)、纹饰(图画纹样和装饰)、款识(器物上的文字和记号)、工艺(制作工艺,如成型工艺、装烧工艺等,项目也不少)、旧貌(分传世物旧貌和出土出水旧貌。传世物旧貌指因使用、移动、长久接触灰尘、水分、甚至空气和光线导致外表的变化;出土出水旧貌指器物长期埋藏地下、浸泡水中导致器物表里的变化及器物上的附着物),这六个方面乃鉴定陶瓷的基本面。正确的鉴定结论应该是这些基本面综合考察的结果,而不能以某一个方面、单个项目的代替综合考察。当然在一件具体器物上并不是上述六大方面都具足,在许多情况下总有一项或几项阙如或缺失,但存在几项就必须周察几项,这乃是综合判断原则的体现。

综合判断原则乃器物正面判断(真品判断)的“铁律”,只要器物有一项基本面方面的信息不符合真品特征或存在疑点即不能下真品结论。

综合判断原则其实乃鉴定常识,不是非得专家才知道的高深理论。一般文物收藏爱好者都能知晓,可偏偏一些鼓吹“科技鉴定”的专家不懂:其所谓“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只完成了一件陶瓷器在胎釉方面的分析,其他诸多基本面一概弃之不顾,而居然能得出某器物的真品结论,这显然违背了综合判断原则,也违背了思维科学。而违背了思维科学的科技手段之应用能得出“科学结论”来吗?

鉴定的第二原则为一票否定原则。即某件器物如果有一个基本面的信息不符真品特征或存在疑点,哪怕其它基本面都无问题,也只能是赝品。但需明确此一票否定的“一票”,是有界定的,它仅指对鉴定起关键作用的器物基本面信息,即上述六大方面。而每件器物上往往既有基本面信息,还有非基本面信息,如器物来源、器物上的现代留痕(包括人为作旧痕迹)等等。有人鼓吹一票否定制,只笼统论之,甚至针对器物上所有信息,包括非基本面信息也要采取一票否定原则,这看似严谨,实际粗糙,殊缺辨证思维,将导致一些真品被无辜“枪毙”。如本是真品而被无知的古董商贩作旧的器物,即不可因为仅凭其上有人为作旧痕迹而毙之。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鉴定原则


鉴定瓷器主要包括辩真伪、定朝代、断窑口、估价值等几项,要想做到这几点,首先必须对各个朝代、各个窑口的瓷器的风格特征了然于胸,并能一贯到底,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征在什么时代出现。例如,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了光亮如漆的黑釉瓷;两晋时期,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等等。广大读者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史略和一些相关知识。

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器”,即本书所说的“早期青瓷”。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并有可能烧成了最早的白瓷器。由于制烧技术的很大提高,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兴盛,许多新的品种相继涌现,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于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粗略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作为读者鉴别瓷器的基本知识。

在夏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见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接着出现青釉完整器属于郑州二里冈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所以胎比较粗,工艺较简陋,器形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离。西周时期,早期的青瓷器数量增加,器形,胎釉等方面与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在已发现的一些青瓷簋、豆标本上,可以见到最早应用“化妆土”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质已经比较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战国晚期,早期青瓷器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西汉一些同类产品又逐渐出现。东汉是“早期青瓷”的终结期。

同时,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以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在一些东汉墓葬中见到少量白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明显地应用了化妆土。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胎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匣钵是瓷器陪烧时置放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有匣状窑具。由于它的封闭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由于它的承重力强,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为最,白瓷以邢窑产品的质量为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体”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纹胎瓷、花釉器、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河南一些窑在唐代烧成了最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华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是指官府经营的瓷窑,又指明、清时期在景德镇为官廷生产的瓷器,可称作“御器”)之外,民窑(指历代民间经营的瓷窑,明清之后凡官窑以外的窑场均称为“民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除了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古州窑,等等。两宋时代“一色釉”瓷器所达到的纯粹的瓷器之美,是空前绝后的工艺建树。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名窑并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台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烧成温度由此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将彩瓷工艺迅速推向高潮。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多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如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清中晚期,中国制瓷渐趋衰落,因此清代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后阶段。

古代陶器鉴定基本原则


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做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1.产地

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

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质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6.文字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

7.陶器的组合

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9.辨锈

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2009年元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进军北京马连道茶城,这让贺岁收藏市场又多了几分热闹。在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中,作为“非遗”手工艺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现,引起京城大众收藏者的关注,展览现场连着几天都有许多人观看。“从交易会展览之后,来购买、咨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几倍。”潘家园莹玉瓷庄的总经理王增起说。他是个“老北京”,偶然从朋友处见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开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对德化白瓷接触少,对瓷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费就不免存在偏见,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轻工艺,重价格”和“多实用,少文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

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陶瓷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过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其釉面晶莹光亮,洁白如玉;胎骨细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美称。因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细腻玲珑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见长。

王增起从几年来的收藏和经营中得出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的是“薄如纸、细如丝、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具有这些特点,他刀法洗练,雕刻精细,衣褶层次分明,纹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乱,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准。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限量发行,多则数十件,少则一两件,件件珍贵。在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声海内外。

王增起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工艺区别,而且做工有普通与名家之分。同等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与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样,高级厨艺师做出来的是面点,而普通大师傅做出来的是馒头。”王增起说,德化白瓷也一样,同样的材料,大师做出来的是精品,其价格就高,普通工艺师的作品价位较低,收藏增值空间不大。

误区之二

只重实用不重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跟传统意义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今天价值连城的元明清瓷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观赏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视的是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巧薄透,有些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来不免“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人认为,精品瓷器本来就不是为了使用,谁也不会花千万元买个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纹碗”盛饭吃,珍品的收藏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王增起认为,德化白瓷把传统瓷器的感觉打破了,体现的是完美的艺术,赋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说,准备在今年推出加入纳米技术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强调,德化白瓷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苏清河自己就曾说过,“‘陶瓷’,实质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临着工艺传承的困难。”王增起说,要让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传下去,这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汲取了古人的技艺,也记载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古瓷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鉴定古代瓷器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断代、断窑口、辨真伪、断优劣等。鉴定古瓷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甄别法等。

一、分类法 运用器型的类比,摸索出器物的起源、发展、演变、消失规律。

二、比较法 利用已知年代的标准器物与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进行对比研究。

三、甄别法 用调查、考证和科学验证等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和概括。鉴定古代瓷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造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工艺、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生产的瓷器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为鉴定工作提供了依据。除了掌握各时代、各地区瓷器的造型特点以外,还要观察其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耳、流、柄、系等都要细致观察,总结出规律。

(二)看胎釉 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的不同,烧造的器物质地、胎色、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的重要依据。鉴别胎色、胎质主要是观察底、口和器身缩釉露胎处的颜色和质地,注意其特征。鉴定釉质则要注意观察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的疏密等特征。

(三)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烧造方法不同,烧成温度和燃烧不同,也会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应特别注意。

(四)看纹饰 每个时代、地区的器物纹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花纹题材、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艺术欣赏、生活习俗、制作技术等的不同,成为鉴定时参考的重要因素。

(五)看彩料带釉彩的瓷器,各时期、各瓷址往往各具特色,由于所用彩料成分的不同、配制方法的不同、烧制条件的不同,因而彩料的呈色也有区别。有些区别是十分细微的,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

(六)看款识 刻、划、印、写在器物上的文字。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文字内容、书体、笔法、结构、书写位置、字数等,这些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款识笔法的细致之处,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特征,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才能看出真伪。

总之,必须对瓷器上面各个方面的风格和特点都了解,才能找到鉴定古代瓷器的依据。但是,我们鉴定古代瓷器时候不能孤立地去观察某一方面的特征,就妄断真伪。必须综合造型、胎质、胎色、釉彩、工艺、釉色、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鉴定。

精品赏析--瓷器及玉器工艺品两大专场总览


本期瓷器工艺品板块,精心遴选了1100余件各类文物艺术品,分“瓷器”、“玉器工艺品”两大专场呈现,以期能满足各界藏家的喜好,在仲夏之际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拍卖。

2061

清康熙

青花潇湘八景图诗文撇口笔筒

直径18cm

2086

明崇祯

青花人物纹筒瓶

高47.5cm

2296

清雍正

墨地五彩缠枝花卉纹柳叶瓶

高18.5cm

2328

清乾隆

斗彩团菊纹盖罐

高12.2cm

“大清乾隆年制”款、带座

2485

二十世纪

翡翠、白玉、碧玉仕女像一组四件

尺寸不一

带座

翡翠附北京高德珠宝鉴定研究所证书

2814

紫檀嵌银丝端石荷塘图砚

长16cm

“乾隆御玩”款

2846

王东乔藏金农铭端石井田牛纹抄手砚

长16.5

带红木盒

2971

清乾隆

铜鎏金大红司命主像

高20cm

2978

十五世纪

铜鎏金大持金刚像

高43cm

2939

清中期

铜嵌百宝太平有象摆件

高41cm

明代陶瓷的鉴定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陶瓷鉴定的要领


陶瓷对我国文化发展有很重要的寓意。但是在现在随着陶瓷市场的发展,陶瓷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堪称天价,所以在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的不法分子都开始了种种的手段来破坏市场了,其中假货的发展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学习一些陶瓷鉴定的一些小方法来辨认陶瓷,防止被骗。

元代青花鱼藻纹大罐

陶瓷鉴定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陶瓷是现在很出名的一种贸易物品,也是我国的一大经济来源,但是随着陶瓷的快速发展,陶瓷市场的日益壮大,陶瓷价格的飞速上涨,很多不法分子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其中破坏性最大的就是假货的流通。不法分子通过一定的技术制造出和真正的珍稀陶瓷一模一样的赝品,使得很多的行外人都看不懂,并以不识货的卖货人身份廉价出售。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现在在陶瓷商场中假货横行,不是行内的大师根本就不能分辨出真假,所以陶瓷鉴定技术就变的很重要了。因为中国的陶瓷已经面向了国际市场,这些销售的古董级别的陶瓷,可以和国宝相提并论,有的陶瓷已经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了,因此假货的再现,不仅会使买主受到很大的损失,更是对中国陶瓷界荣誉的打击和破坏。所以,提高陶瓷鉴定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瓷鉴定的各种方法

陶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中国发展的历史的缩影,现在能得到有价值的陶瓷的途径都是通过考古的方式来获得的,譬如:通过挖掘古代的坟墓;在遗址中获得有研究价值的陶瓷,从而获得很大数量的陶瓷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第一步就是要对陶瓷进行鉴定,看它是哪个朝代的,哪个人制作的,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陶瓷鉴定也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这是一种真正的技术,因为它必须要用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各种各样的陶瓷都要进行了解和分析,是一门真正的学问科学。尤其是在现在,在这个假货满天飞的时代,它的作用就变的更加的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学习各种各样的陶瓷鉴定技术,这样不仅仅能获得真正的陶瓷艺术品,还能掌握一门技术,何乐而不为呢!

造型和纹饰来鉴定。不同时期的陶瓷上的具有不同的纹饰,其造型也很是不一样,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特点来对它进行鉴定,以此来确定它的年代和朝代,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这就造就他们对陶瓷的看法也就不一样,所造出来的陶瓷也就大相捷径了,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它上所绘制的纹饰都是不同的,这些都代表了它时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东西,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在现今,我们已经从所挖掘出来的陶瓷中获取了很多的信息,以及当时陶瓷的造型以及什么样的纹饰都被获取了,譬如:一般在西晋的陶瓷上,它的腹部有一条纹饰,两边都有两个面以及一个首衔环,具有很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种陶瓷的形状是三足的,这个足有点像熊足,它的腹部绘制着奔兽纹,这种陶瓷胎体厚重,很容易使用,不用怕破坏,它的造型还是纹饰都带有很明显的汉室特征,这是一种认识它的一种标示;东晋的陶瓷装饰与西晋的很是相似,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相距的时间比较短吧。东晋的陶瓷造型开始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胖圆型开始演变为瘦高型,使得从造型上就变的美观了起来,两边不再是双耳的造型而是转变为桥型,在现在学术界称为桥形系。这都是当时那个时代装饰的特点。所以,不同时代的陶瓷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它们的深远意义。

制作工艺以胎釉彩。陶瓷的珍贵之处并不是它的材料有多么的名贵,所耗费的时间是多么的长,其实主要是它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陶瓷其实是一种完全的手艺品,以超凡脱俗的技术和技巧来塑造陶瓷的艺术美,使得陶瓷能得天独厚的存在,并且流传了下来。陶瓷上的胎釉彩是是区别是不是官窑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其他的陶瓷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找到了各种有名的官窑中的特点了。建阳官窑中它的黑釉碗除造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外,它的胎也是与其他的瓷器的胎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它的土质含铁量高,在经过烧制的过程中就很发生化学反应,使得陶瓷变成带点红色的颜色,而且是天然的,不会褪色,使得陶瓷更加的具有艺术的美;定窑所产的陶瓷是现在很宝贵的官窑,它的陶瓷具有很大的特色,是时间的沉淀,它的黑釉碗的太色是洁白的,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陶瓷的好坏其主要是取决于它的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没有很好的工艺是不能造出好的陶瓷的,除此之外,陶瓷上的釉也是决定陶瓷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只有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造就出优秀的陶瓷。

陶瓷底部款识。在每一个精美的陶瓷被造出来后都是我进行标注的,一般在陶瓷的底部标记陶瓷的出产年代及日期、还有制作人、在哪个地方进行制造的,这些都是表示这个陶瓷的真正身份,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没有具体的依据来对陶瓷进行认定,只能从它自身所带的标记来进行识别,所以,它的款识在陶瓷鉴定中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目前鉴定真伪的主要途径。

陶瓷的烧制方法。陶瓷都是经过陶土的塑形后,在进行烧制而成,在进行烧制的过程中,它的各种技术方法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陶瓷品质的好坏,所以,好的烧制方法对陶瓷很重要。

陶瓷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装饰品和珍藏品,它的艺术美以及它自身所带的时间的沧桑感深深地吸引了人们,导致它的价值已经变成了天价。因为利益的诱惑,在现在社会中,陶瓷市场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假货横行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所以,在进行陶瓷交易的时候,进行陶瓷鉴定就变的很重要了。陶瓷鉴定技术应该被极度的重视,这将使得我们的陶瓷正品能很好地在市场中流行。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釉质鉴定


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的釉质鉴定基本是依靠人眼,最多也只是利用放大镜对其进行观察。人们通过釉面的颜色、质地、光亮度、透明度以及釉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等做出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鉴定结论往往因人而异,主观多于客观,未知多于已知,甚至连表述用语都是以形容词代之,含义极其模糊。以釉色为例,鉴别釉面颜色是釉质鉴定的基础,影响釉色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因化学成分的不同产生不同颜色,也可以因烧成环境的不同出现色彩上的差异,前者是辨别真伪的根据,后者只是区别品质的理由,如何区分和理解产生色彩差异的内在因素,是釉色鉴定的关键。

1.灰釉瓷器的鉴定

灰釉瓷器属于胎釉同源,胎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及其含量,在釉中也应体现,否则就不是胎釉同源,而是胎釉分制,由此就可以确认为是现代仿品。我们在使用XRF荧光光谱仪检测釉质成分时要注意亮点。一是X射线的发射能量不能过大,X射线的穿透力与能量成正比,如果能量过强,不但无法准确获取序号较小的轻元素,而且还会穿透釉面照到胎质上,所测数据就是胎和釉的混合值。监测点要尽量选择釉厚处,厚度最好在60微米以上,电压在50KV为宜。二是照射光斑的直径大小要适中,不小于20微米。釉质中的元素分布并不均匀,光斑过小无法反映平均值,最好采用多点扫描,再计算出它的平均值。

2.土釉瓷器的鉴定

土釉瓷器都属于单元釉。虽然各地土釉瓷器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所以建立土釉瓷器的数据库并不难,鉴定过程中只要将检测样品数据与数据库中标样进行比对,即可一目了然。

3.多元釉瓷器鉴定

中国古代多元釉瓷器,多采用天然矿物原料,如果其中某项化学元素明显超标,就有可能是添加了现代化工原料。现代仿品使用的化学原料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各种消光剂和着色剂,如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铬、氧化钴等。

4.化学釉瓷器的鉴定

化学釉瓷器的鉴定难度较大,清代以来多数瓷釉都多少添加有工业化学原料,情况非常复杂。不过我们要鉴定的化学釉瓷器的品种非常有限,主要是清代御窑场生产的各类颜色釉瓷器,因此建立准确的数据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只要检测样品中的相关数据存在差异,就可以判断为赝品。

5.长石釉的鉴定

以长石配釉是从近代陶瓷史开始,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长石所含矿物成分各不相同。长石中所含的微量和痕量元素特别值得关注,它们往往在传统釉质中很少存在,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就可以准确判断出配釉时所用熔剂的性质。

6.釉质老化鉴定

釉质老化鉴定即釉质的脱玻化检测,也是古陶瓷釉面鉴定的重要方面,可以弥补元素鉴定的不足。釉的性质不仅取决于釉质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取决于它的分子结构。最使造假者头疼的就是化学元素相同较易,分子结构相同难办,难于上青天。笔者见到,有许多仿品釉质的化学成分与真品十分接近,就是釉质的脱玻化程度相去甚远,特别是景德镇的仿品更是这样,“火光”四射,否则也不会逼得造假者往釉料里加消光剂了。关于釉质老化鉴定原理前文已经介绍过,这里只是谈一点检测时的注意事项。首先,脱玻化检测数据只能做同类比较,否则就不能比较。其次,比较时还要把烧成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要乘以一个环境系数才能较为准确。釉质老化鉴定对于透明釉和薄釉产品效果显著,准确率高,对于乳浊釉和厚釉产品准确率较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