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兴辉瓷砖 > 导航 >

钦州坭兴陶(图)

钦州坭兴陶(图)

兴辉瓷砖 陶意瓷砖 大理石瓷砖

2020-09-22

兴辉瓷砖。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

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

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铅镉释出量为零),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实践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教年无霉变:茶具泡茶,溢香芬淳,隔夜而色味不变。久用的茶具还可生成荃芽,即使不放茶叶,冲入开水仍有芳香茶味。花瓶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尤其桃李更可开花结果。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窑变艺术陶。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窑变乃火中求宝。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小编推荐

紫砂陶(图)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汝陶精品鹳鱼石斧图陶缸赏析


鹳鱼石斧图陶缸德-化-陶-瓷-总-站

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

明瓷之兴


景德镇成为干年瓷都,我一直认为与两位皇帝有关。一是景德年间的宋真宗,另一位,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皇帝都不会想到,他们从皇家的利益角度各自为景德镇下的一道诏书,竞被最底层的中国工匠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的绝代珍宝、旷世奇迹。

中国的历史似乎永远是两条线索,一是史书上帝王将相永远打不完的天下,二是草民百姓永不被人关注的生活追求和向住,而这远比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要丰富深刻得多。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中,这两条线索,都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公元1363年的画面,看起来,它与景德镇毫无关联,但它与初办御器厂的皇帝,却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

这年三月,江南春景如画。可原本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鄱阳湖上,竞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战,大小战船穿梭往来,搅得血浪翻滚,这天下第一大湖,成了元末两支农民起义军首领争夺天下的战场。只见湖面上高数丈,一色丹漆的是陈友谅水军,朱元璋的战船则全部为白色,小到要仰头才能看见敌人。论人力和装备,朱元璋均处于劣势。但他的战船虽小却灵活自如,加上是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决于一战,所以士气高昂。

此前,陈友谅军己围困洪都(今南昌)整整85天,朱元璋部将朱文正浴血死守。陈久攻不破,不得已掉过头来,在鄱阳湖以号称60万的水军船舰,迎战亲统20万大军前来救援的朱元璋。

鄱阳湖水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役。在决战开始前,朱元璋已派了伏兵,封锁了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堵住了陈友谅的归路。这一次水战,据史载双方打了36天之久,当时湖面上箭如雨点,火光冲天,湖水都被双方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在激战中,陈友谅被流矢射死,全军随之溃败。朱元璋也为此次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士兵死伤无数,不少跟随他多年的骁将阵亡。为此,朱元璋在获胜后的第二日即焚香拜天,答应将来天下一统,定和将士们同享富贵。

5年后,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距鄱阳湖水战仅仅才过去了6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也不过刚刚一年时间,面对虽大局已定,但百事待举,北方战事也未完全平息的形势,明朝朝廷却在景德镇首次建立了由皇家掌管工艺制造的御器厂,不能说不是一项让人有点惊讶的举措。

其时政权初建,加上元代遗风,瓷器均不属年款,所以洪武初期的官窑瓷器均无官窑年款,除了文献记载,缺少实证。因此,后世有学者认为1369年统一战争还处于尾声,国家尚未安定,加上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本性不喜奢侈,不太可能在此时就设置御器厂。

朱元璋出身安徽凤阳贫苦佃农家,父母长兄在灾荒和瘟疫中先后病逝,他小小年纪只好出家当了庙里行童,以持钵化缘乞讨为生,因此对民间疾苦有相当了解,做了皇帝后,个人生活上仍是朴素节俭。他的夫人马皇后更是有贤惠之名,不可能于开国之初怂恿皇帝耽于享乐。国基未稳,却先去操心制造至精至美的瓷器,这事如放在宋徽宗身上,似乎顺理成章,但的确不太像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风。

但持此一说的人,忽略了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就在设建御器厂的第二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封诸子为王的同时,也大封功臣。

可以想见,北方战争未断,大将需要安抚,建国之初栋梁之才急缺,皇上也要四处笼络人心。朱元璋向来痛恨奢侈之风,用黄金美玉珍奇珠宝来赏赐群臣,非他所愿。那么,用来安抚大臣用来笼络士大夫阶层忠心效力新王朝者,似乎景德镇瓷器是最好的物选。

朱元璋长期在鄱阳湖一带与陈友谅周旋拼杀,饶州一带很早就成为他的地盘。所以,对浮梁所产景德镇瓷器,他应是印象深刻的。这种相对金银来说又实用又有品位的器皿,他也一定是心生喜爱的。战火纷乱中,他不可能有更多的闲心去关注它们,但一俟战争结束,他便立刻将景德镇瓷器纳入了他的皇家建设之中。

御器厂建于洪武二年,有了*年的生产时间,在1370年论功行赏、君臣同欢的宴席上,由御器厂精心制作的景德镇瓷器,很可能以赏赐的形式,被明太祖赠给了众多功臣。

如果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行事风格,这种设想应当是成立的。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绝不会像在深宫里长大、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浪漫气质的宋徽宗一般,吟出后周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诗令,让工匠们绞尽脑汁烧出碧如青天的好瓷,以供自己玩赏,最后玩掉了宋家天下。他建御器厂的本意,也许还在于以皇家名义,多用这种原料为土,烧造简易,价廉物美又备受欢迎的器皿替代金银,可以防止朝廷和贵族的侈靡之风。如《大明会典》卷二百一十载:“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二十六年政府又明文规定:“凡器皿,公侯一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和木器。”

玩物丧志,那是宋徽宗赵佶、后周世宗干的事。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可不傻。

可惜的是,由朱元璋苦心积虑创下的大明国基,二百多年后,终于还是因腐败而亡。

在元末刀兵四起,英雄纷争的岁月,景德镇地区的窑工、农民,也拥戴都昌人于光起兵抗元。于光先是接受了南方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的领导,徐被部将陈友谅杀死后,于光则选择归附了更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朱元璋。他的选择,使景德镇地区保持了相对的安定环境。在他的驻守维护下,景德镇窑业不仅在元末动乱中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还吸引了各地饱受战乱之苦的一大批优秀工匠选择来景德镇谋生,使明初御器厂的建立有了相当好的基础。

在此之前,虽然宋朝曾设瓷窑博易务,元代曾设浮梁瓷局,但都主要是为课税以增加国家收人设置的管理机构。虽然也为生产贡品服务,却是从民窑中“百中选十,千中选十”的行为。明代御器厂的建立对于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意义在于,它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最好的材料和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为了生产出比民窑更精美的瓷器而设置的官办工厂和机构,它的建立,包含了在全国提倡以瓷作为日用品的官方意图。因此,御器厂的建立,成为了明代景德镇瓷业飞速发展的契机,景德镇制瓷工匠和窑户们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最终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开创出…代未有之奇,惊羡天下。此时各地的窑场纷纷萎缩,所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抗衡,使得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中国瓷业生产变成了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

千年瓷都的重兴之痛


2009年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相形之下,瓷都景德镇的落寞显而易见——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的量化需求等因素,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困境。江西景德镇作为一个以瓷立市的城市,应该如何延续千年瓷都的传奇?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10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向世界展示古镇文化,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要防止手工技艺“人亡艺绝”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里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这里仍然遗存着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的作坊窑场、商埠民居等古代瓷业遗迹。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景德镇在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瓷业习俗和制瓷技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有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瓷窑歌谣、制瓷工具制作等4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于老工匠的头脑中,这些人是创造、体现和传承陶瓷文化的重要主体。当听到景德镇古窑生产线上的把桩老师傅对火候控制的介绍时,刘魁立对这套经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赞不绝口,但他也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这种窑炉控制经验会随着这一代把桩师傅的离去而消失。他说:“我们要保护民族的记忆,就应该建立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传承人的生活、技艺和传承问题。”

挛窑师傅余云山告诉记者:“目前手工上釉技艺已经被批量贴花替代,传统的手工挛窑和匣钵制作技艺也被现代的电、汽窑炉所取代。现在制瓷行业盛行机械化生产,年轻人已耐不住性子来学我们这套手工技术了。” 挛窑是手工砌窑和补窑本领,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工具手工搭建柴窑的技艺。目前,景德镇仅有两位挛窑师傅,且年龄都在65岁以上。

从“博物馆式保护” 到启动古窑复烧

瓷都人对悠久的陶瓷文化并不仅仅是守望,自 2008年开始,景德镇市规划建设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重现了明清风格的里弄民居、商埠瓷坊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朴街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引入了古代手工制瓷流程,重现传统手工制瓷流水线。然而,由于这种手工技艺表演对最终产品没有质量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老手艺人往往不注重技巧的打磨,专家担心,依靠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久而久之传统手工技艺也势必会消亡。文博专家周荣林说,手工传统制瓷技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华,如果再不启动典型瓷窑的复烧,那么无数先人传承下来的手工制瓷技艺,就将无用武之地,也必将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2009年景德镇启动了古窑复烧活动,并于当年10月成功复烧了世界上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大型蛋形柴窑——镇窑,今年6月再次复烧了这座清代古窑。据悉,景德镇计划今后将逐年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景德镇市文广局局长江华说:“复原各种典型瓷窑并进行传统柴窑烧炼,不仅可以保留和抢救将要失传的景德镇传统名瓷制作技艺,对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景德镇文化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江华看来,陶瓷文化不仅是景德镇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稀缺资源。古窑的复烧,不仅保护了历史遗迹,更是在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各方力量发展创意产业

去年,浙江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拥有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这四大名瓷的景德镇没有入选,且景德镇的瓷器产品目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为什么景德镇拥有世代传袭的家族企业和靠传统作坊生产出的精美陶瓷,却不能培育出闻名世界的品牌呢,答案就是缺乏创新,缺少品牌意识,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说:“事实上,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取得的成绩也很多,但是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很薄弱,在文化贸易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才是根本出路。”他说,有许多慕名来到景德镇的人对这里是既爱又怕,因为在景德镇很难买到真正带有瓷都特色的陶瓷制品,假冒伪劣过多,去伪存真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星亮说:“目前景德镇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陶瓷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品牌经济强力推动,通过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

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不可能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样,凝固于历史上的某个点,它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光靠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是不够的,应努力将其融入传统节日、群众文化及旅游活动等,实现其传承的经常化,并建构起新的文化生态。

陶瓷首饰[图]


瓷,从商代原始青瓷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瓷器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是中华民族凝结的一种特有的东方审美意识,几千年来,从粗陶瓦罐到精陶细瓷,陶瓷总是给人们惊喜。

瓷,曾经穿过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千里迢迢,被骆驼商队带往世界各地,成为风靡西方的奢侈品,贵族们将此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早在16世纪的欧洲,一股“东方热”就在贵族之间盛行,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丝绸深得“太阳王”路易十四及其大臣们的喜爱。

首饰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由珍珠、钻石、玉、珊瑚、琥珀、玛瑙、水晶、金属来制造,尤其是金、银首饰最多。然而,陶瓷首饰在首饰藏品中也以其迷人的姿态独树一帜。

刺绣、丝绸、开襟、水袖、唐装,青花瓷色,都是时尚界常常用来代表东方风格的一种文化符号。我们的古典,都正在成为流行。

瓷,“CHINA”这个最具东方韵味的尤物,将古老的魅力重新舒展开来,在我们艺术家的手上,散发出最新鲜的光芒。

陶瓷首饰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首饰,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它或凭造型出奇,或借釉色取胜,或在装饰上展现新姿,创造了一种意蕴隽秀的艺术形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装饰方法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陶瓷首饰似宝石,似美玉,胜玛瑙,开拓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个性的人们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

女人对饰品的天然喜爱亘古至今,随着返璞归真的归属心理,饰品的材质也正在回归,尤其随着现代女性的知性和对品味的追求,关注饰品的外在形式的同时,也同样需要饰品具备“饰如其人”的内在呼应。和金银珠宝的脂粉气相比,瓷饰的高贵,精致,雍容华贵却超凡脱俗之美,正是现代女性的新宠。

瓷饰是一个极大的空白市场,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专门的瓷饰专卖店。不同于金银等贵金属或宝石,瓷饰本相对低廉,使其身价倍增的是其造型,彩绘带来的艺术价值,这便决定了其巨大的利润空间。

瓷饰的这种高质低价的特性,使她更加平易近人——每个女人,都可以轻松地拥有好几样自己喜欢的瓷饰。

由于陶瓷首饰的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能真正做到价廉物美,益于首饰的大众化,也益于收藏。世界上首位陶瓷首饰的设计者——德国的克劳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自1972年起便在高等院校从事陶瓷首饰设计的研究工作,他设计的作品获得国家和国际大奖。他的设计风格,造型以半圆、椭圆、方形见多,以渐变重叠形式构成,装饰用金黄色、黑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鲜艳感。有的造型还全部不装饰,充分显示材质美。

陶瓷首饰装饰有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釉,有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冰纹釉,有晶莹剔透、光泽闪烁的结晶釉。我国的陶瓷首饰品种繁多,色彩瑰丽、造型奇特且意境美妙,充分展示了火的魅力。这是其他首饰所不能替代的。

一种产品要想获得长久而宽广的市场,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柱,而不是一时的流行或者冲动。瓷饰不仅是一个财富项目,更是一种民族工艺,在其巨大的商业利润背后,有着坚实深厚的民族文化之魂。

中国陶瓷馆(图)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瓷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研制出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炻器和合成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以中华龙国宴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已达到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淄博作为中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将与全国陶瓷同仁携手合作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淄博陶瓷博物馆设在淄博市展览馆三楼,展示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展示面积最大、品种最齐全,展示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陶瓷博物馆之一。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至今8000多年以来,淄博出土、生产和收藏的各类陶瓷精品2500余件(套),其中古代展品249件。展厅分前言区、综合展区、古代和近代展区、现代展区、陶艺创作区、陶瓷精品销售区和广告区七大部分。古代展品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宋代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瓷、粉杠瓷等淄博陶瓷名品,也有龙山文化蛋壳陶和宋代的影青执壶、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现代展品按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分建筑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现代陶艺、刻瓷和高科技陶瓷几大部分进行了分类陈列,展示了淄博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发展成就。在陶艺创作区--"陶苑",观众通过现场亲手制作,能够尽情领略陶艺创作的乐趣,增强对陶瓷文化的感性认识。

参观淄博陶瓷博物馆您将会深入了解淄博陶瓷8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和淄博陶瓷的最新发展成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认识也将得到一次质的升华。

淄博中国陶瓷馆,坐落于淄博市中心文化广场(淄博市张店区西四路中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全的专业陶瓷馆。

淄博中国陶瓷馆总展销面积10000多平方米,分陈列展示和经营销售两大部分。其中陈列部分包括序厅、综合厅、古代厅、现代厅、高技术厅、国际厅,陈列展品3000余件(套),全面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至今8000年来的中国陶瓷文化,反映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工业的最高艺术水平和最新发展成就,以陶瓷展品为载体,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综合展厅的陶瓷主题半景画,高4米,长30米,游客置身其间,仿佛乘坐时空列车尽情穿梭于陶瓷艺术从过去、现代走向未来的辉煌历程。

古代展厅古朴典雅,收藏了众多国家宝贵文物、历代珍品计450多件。

现代厅、国际厅简洁明快,荟萃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和美、英、德、法、日、韩、台、港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陶艺家的艺术精品计2600余件。

高技术陶瓷厅集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采用声、光、电、像和虚实、模拟相结合的现代化展示技术,全面展示了陶瓷新材料在空间、军事、环境、生命科学、电力能源等六大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经营部分主要由陶瓷经营部、陶瓷书画拍卖厅、休闲陶吧组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