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兴辉瓷砖 > 导航 >

收藏:坭兴陶走出“深闺”

收藏:坭兴陶走出“深闺”

兴辉瓷砖 陶意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2021-04-16

兴辉瓷砖。

近日,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成功举办了《坭兴陶艺术作品展》,随着泛珠三角的合作更加紧密,广西“省宝”坭兴陶也首次在广州撩开神秘的面纱。据业界人士透露,收藏坭兴陶现在正当时。

揭开面纱细述三大特点

坭兴陶起于隋唐,有近1400年的历史,曾经名扬海外,1915年、1930年分别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比利时世界陶瓷展览馆金牌奖,目前历代珍品已被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介绍,坭兴陶作品有三大特点:一是泥的细腻,这种紫红朱泥唯钦州独有。成品无砂粒无气孔无毒性,铅镉溶出量等于零。陶不施釉却如瓷般光亮润泽,这是为其他陶所不能比拟的。

二是坭兴陶每件无一相同,在烧制过程产生的胎体窑变是坭兴陶最大的艺术特色。当炉温上升到1200℃的临界点时,由胎坯发生窑变,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并自然形成天蓝、古铜、虎纹、墨绿等多种色泽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现真面目。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因而被称作“中国一绝”。

三是精致的浮雕及书法刻字,全凭雕刻家手工直接在坭坯上雕刻,这也是许多陶制品所没有的。

目前价位不高

据悉,坭兴陶在烧制时胎体呈现软溶状态,容易开裂或坍塌,书画家的雕刻极易毁于一旦。难怪馆内展出的一只160厘米的水浒人物浮雕大花瓶,是坭兴陶史上第一个完好的巨大花瓶。从1984年至2004年20年间以烧坏了60个泥坯的代价,才得以完成。而一般要成功烧制这么大的作品需用三年试制时间,四名技师制作半年,烧制整整七天七夜,才可能出精品。

因此,坭兴陶是中国一个稀有的陶器品种,数量很少,每年出作品不过500件,它又是广西壮族地区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目前制作陶艺品的能工巧匠仅剩下20人。

据悉,在社会及博物馆收藏的坭兴陶数量也不多,以广东为例,仅省博物馆、陈家祠及六榕寺有藏品,在民间更鲜为人知。

坭兴陶目前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通常一件大师的作品售价仅在3000—10000元左右。如被意大利、日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1984年创作的《四神?碟》(四件套),售价仅为4000元。难怪一位收藏爱好者看完作品展后一口气订了七八件大师作品。

好作品要看成色、形色

据李人介绍,一般来说,挑选好的坭兴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颜色上要有窑变后的效果,色泽层次分明。其次,作品的形状应比较端正,整体协调悦目,肌理自然。同时,应选择字画镌刻与陶的器型相配、艺文呼应、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作品。

另外,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很值得收藏者关注。如已70高龄、准备封刀的刘明洲书法家的书法与坭兴陶相结合的艺术品就极具收藏价值。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赣南红色藏品走出深闺魅力示人


感悟经典魅力,呈现红色记忆。9月,为期10天的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亿元画展在赣州市博物馆举行。作为赣州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暨第八届读者节系列活动之一,因为展出了一大批“含金量”颇高的红色藏品,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我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向外界展示红色藏品独特魅力而乘势搭建的一个会展平台。

赣南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新中国的缔造者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因此保存了众多的革命历史遗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历史文物和收藏品。近几年,红色藏品备受藏家宠爱,渐成价值洼地,其中邮票、货币、像章、军事用品等稀有藏品市场价值较高,藏书、像章、塑像、油画、瓷器、文献、连环画、老照片等普通物件比比皆是,这其中以像章、塑像、油画和文献最受投资者的关注,标出几十万元人民币高价的藏品也不鲜见。据媒体报道,一张上世纪30年代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名义发行的、带有列宁头像的1元面值的纸币,因为发行范围小,传世量少,在沈阳一张已被标价20万元。

坐拥一个巨大的财富库,如何挖掘其市场价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参与会展、自搭平台等方式,逐步激活、培育红色藏品市场,使赣州红色藏品走入市场,展示魅力,体现价值。2010年5月,在深圳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106套、185件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收藏精品在深圳大芬油画村美术馆开拍,敲响了赣州红色收藏品拍卖的第一槌,多件藏品拍出高价。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我市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合各地革命老区和国内外收藏家、研究学者、文化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研讨会、拍卖会等交流交易平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广受关注的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事实上有力提升了赣南红色藏品的市场关注度,提高了知名度。备受追捧的红色旅游,有效带动了红色藏品的流通、交易,拓展了民间红色收藏的空间。在“红色经典亿元画展”上,参展作品既有红色经典书法作品、红色经典邮票、钱币、票据,也有靳尚谊、陈逸飞等知名画家的15幅红色名画,还有部分热心市民提供的精美藏品。特别是陈逸飞的《寻梦家人》和靳尚谊的《毛泽东在井冈山》等名作,市场估值超过亿元。

李广兴:宋瓷之冠汝窑收藏真品难觅


华夏收藏网讯众所周知,汝窑乃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于收藏界十分珍稀的古玩藏品。根据资深古玉鉴藏家李广兴先生介绍,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深收藏家李光兴先生表示,汝窑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李广兴说道。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汝瓷因为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根据李光兴介绍,汝窑的价值在收藏市场上是十分高贵的。他同时还表示,尽管自己主攻的是古玉鉴藏,但对于汝窑的研究同样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由自己收藏有汝窑实物作为论证对象,李广兴经常拿着自己的汝窑藏品结合相关的鉴定依据去鉴赏与研究。李广兴表示,汝窑的真品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是非常少见的。而他对自己收藏的汝窑藏品却十分有自信,他认为汝窑价值高并不代表就不能够收藏到真品。由于在收藏界打滚了非常长的时间,所以李广兴的收藏造诣也具备相当的水平。对于汝窑的市场价值评判,他则强调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中的一件汝窑拍品,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华夏收藏新闻采访部采编主任:何德全、文字记者:梁敏生、摄影记者:刘晓玫)

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2009年元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进军北京马连道茶城,这让贺岁收藏市场又多了几分热闹。在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中,作为“非遗”手工艺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现,引起京城大众收藏者的关注,展览现场连着几天都有许多人观看。“从交易会展览之后,来购买、咨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几倍。”潘家园莹玉瓷庄的总经理王增起说。他是个“老北京”,偶然从朋友处见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开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对德化白瓷接触少,对瓷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费就不免存在偏见,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轻工艺,重价格”和“多实用,少文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

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陶瓷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过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其釉面晶莹光亮,洁白如玉;胎骨细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美称。因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细腻玲珑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见长。

王增起从几年来的收藏和经营中得出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的是“薄如纸、细如丝、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具有这些特点,他刀法洗练,雕刻精细,衣褶层次分明,纹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乱,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准。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限量发行,多则数十件,少则一两件,件件珍贵。在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声海内外。

王增起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工艺区别,而且做工有普通与名家之分。同等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与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样,高级厨艺师做出来的是面点,而普通大师傅做出来的是馒头。”王增起说,德化白瓷也一样,同样的材料,大师做出来的是精品,其价格就高,普通工艺师的作品价位较低,收藏增值空间不大。

误区之二

只重实用不重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跟传统意义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今天价值连城的元明清瓷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观赏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视的是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巧薄透,有些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来不免“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人认为,精品瓷器本来就不是为了使用,谁也不会花千万元买个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纹碗”盛饭吃,珍品的收藏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王增起认为,德化白瓷把传统瓷器的感觉打破了,体现的是完美的艺术,赋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说,准备在今年推出加入纳米技术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强调,德化白瓷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苏清河自己就曾说过,“‘陶瓷’,实质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临着工艺传承的困难。”王增起说,要让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传下去,这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汲取了古人的技艺,也记载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曹兴诚:收藏就如同谈恋爱


曹兴诚在世界收藏家大会上作题为《古代艺术品的现代性》的演讲。

曹兴诚收藏的明《田黄石雕瑞狮纸镇“玉旋”款》。

曹兴诚收藏的“清乾隆料胎画珐琅彩黄地浮云飞凤牡丹纹包包袱瓶”。

2008年5月,曹兴诚将“清乾隆御制料胎彩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以6500万港元拍出。

●他在汶川大地震后慷慨义拍藏品赈灾

●他是第二届华人收藏家大会上的特邀演讲嘉宾

●他的家像个“小故宫”

●他有太多太多的收藏故事

曹兴诚

1947年出生,祖籍山东。台湾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管理研究所毕业。分别获有台湾交通大学与前纽约Polytechnlc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曾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出任联华电子公司(联电)总经理,1991年任董事长,现为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对艺术鉴赏与收藏颇有研究。曾任“清翫雅集”会长,收藏范围广泛,收藏品以青铜器、铜器、书画、当代艺术为主,其中以青铜器最著称。倡导以“美”为核心的收藏理念。

在苏富比全球副总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当代大收藏家)》一书中,将其列为1945年后全球知名之百大收藏家,也是入选的三位华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

他家是个“小故宫”

曹兴诚是为“收藏”而来,我们的话题就紧扣“收藏”。

有看过曹兴诚收藏品的人说,他家里有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北宋官窑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珐琅花瓶等,甚至法国PierreMatter的铜雕、美国西雅图Chihuly的玻璃吹制品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包罗万象,他家就如同一个“小故宫”。不过曹兴诚先生总是笑着说,这么多收藏通通都是老婆的。

2007年,苏富比推出《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一书,介绍二次大战结束后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级的收藏家,其中东方收藏家有8人,5位日本人及3位中国人,而曹兴诚是唯一入榜的中国台湾藏家,显示其收藏的质、量,都已达国际级水准。该书共花了5页篇幅,介绍曹兴诚的背景与收藏历程,还刊出曹兴诚家中的照片。书中写道,曹兴诚年轻时虽然喜欢欣赏艺术,但因不是有钱人,因此从未想过可能会拥有艺术品。

此话确实如此,曹兴诚涉足艺术品收藏至今不过20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从为了给朋友送一块古玉开始,上当以后努力钻研。每当遇到一件心仪的藏品,他都要仔细研究它的历史渊源,他从古玉收藏开始,虽有几件藏品,但是他说,现在已经放弃了对古玉的兴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将一块普通玉石经过加工,能够使其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让这位台湾高科技精英面对如此乱象,也束手无策,只好作罢。

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明朝的《田黄石雕瑞狮镇纸》并附有镂雕花卉纹象牙盖盒座,引起买家的竞逐。最后只剩下曹兴诚与澳门何鸿燊代理人两方竞逐,最终,曹兴诚以近4000万港元的价格将其拍下。据说,何鸿燊对错失这件作品一时难以释怀,事后透过经纪人向曹兴诚表达购买收藏之意。这件田黄作品至今仍稳稳地放在曹兴诚的藏品柜里。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为了鉴赏。我是学理工科的,对研究格外有兴趣。收藏只是手段,习得鉴赏能力才是目的,而并非为了投资。”曹兴诚强调,“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最高境界是只鉴赏不收藏。可惜我还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会用功研究艺术品背后的美学意义了。”

艺术品要达到三个“和谐”

在曹兴诚拥有的众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骄傲也是他最偏爱的是青铜器。

他认为,中国商周的青铜器是价值最高的,“这里讲的价值是指艺术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场价格。一件艺术品要能达到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是造型的和谐,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与象征意义的和谐,就是表达能力高超;第三是观者与被观物的和谐,意思是观者能被感动,引起共鸣。讲到造型,又有几何造型、生物造型及动态造型等三大类。中国商周青铜器不仅充分利用了几何与生物造型,还创造了活泼的动感。商周青铜器作为敬天祭祖的礼器,表现出来的严谨、虔诚、肃穆与神秘感,实在令人感动,所以是一流的艺术品,足以傲视中外古今。”

曹兴诚认为:“中国青铜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期各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与工艺特色。晚商的青铜器一般都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设计奇诡,充满创意与神秘,会让人感到当时社会的严苛与一丝不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虽然承袭了晚商的工艺水平,但设计比较舒缓简化,器型则一般较大,显示施政比晚商宽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经常可见明显范线,庄严性及严谨度降低,显示社会“礼崩乐坏”,但设计比较活泼繁复,代表社会的活力与多样性提高。战国青铜器已经逐渐脱离礼器仪轨,渐趋实用与华丽,经常在铜器表面镶金、银、红铜、绿松石等等纹饰。由此可见,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

瓷与青铜不在一个档次

曹兴诚还有一些重要的瓷器珍品收藏,但在谈到瓷器时,明显地感到他并没有像对青铜器那样喜爱。他明确地表示,“与商周青铜器相较,中国历代的瓷器虽有精美之作,但仅限于造型的和谐。因为瓷器缺乏象征意义,严格说来称不上艺术品,比较接近工艺品,因此与商周青铜器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不过,瓷器是中国重要工艺品,长期艳惊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价值。由于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铜器,不容许破坏性的科学鉴定,必须全靠目视鉴定,因此风险较高。尤其内地仿制水平日新月异,专家都可能被骗,曹先生挑选瓷器时,特别重视收藏记录。“我收藏的一个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东京展出,并被记载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明嘉靖鱼藻纹大罐原系一对,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后为香港刘銮雄收藏。2000年,刘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为我拍得。此罐收藏记录完整,为传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担心真假的问题。”

收藏尽信书不如无书

曹兴诚自从董事长位子上退下来后,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收藏上。他说:“最大的收获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收藏范围也不断扩大。现在,我对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品都有兴趣去研究与欣赏,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美术品,感觉乐趣多多。”

在谈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时,曹兴诚以自己为例谈到了收藏家的共性问题:“就鉴定而言,我的原则是“眼见为凭”,也就是凭自己眼睛观察,而不听别人嘴巴讲。一般而言,鉴定方法可分科学的鉴定、形制的鉴定、美感的鉴定、常识的鉴定等等。我比较喜欢从国际知名的古董商买回国宝,因为这些古董商比较注重形象、讲诚信,不会有意诈骗。此外,重视文物的出处是一种常识上的鉴定方法。在“赏”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较”。艺术的好坏高低,都是通过比较得来的。所以,我喜欢看书、逛博物馆、欣赏别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类别。”曹兴诚举例说:“15世纪土耳其Iznik地区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没有,但我很喜欢。拿它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比较,Iznik的瓷土较粗,制作没有永宣的细致,但是画工比较灵动,艺术感更强。许多收藏家只对自己收藏的类别有兴趣,对其他类别看都不看一眼,这显示出他的兴趣只在买东西,不懂得艺术欣赏。”

市场上的古董,赝品多如牛毛。在谈到古董的真伪鉴定时,曹兴诚说:“其实,鉴定的法则很简单。譬如有人想在电话上模仿我们家人的声音来骗钱,我们很容易分辨。为什么?因为家人的声音我们天天听,一比就知道真伪。鉴定也是一样,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后,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骗。当然,能用科学鉴定与常识来佐证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课,可是买的还都是赝品,毛病出在“尽信书不如无书”。鉴定讲究的是实证,好比科学,需要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了解。鉴定,需要把手上的东西与真品实际去比对,光看书、读书最易受骗,因为作假的人书一定读得比你多,跟作伪的人比学问,你是比不过他们的。”

在曹兴诚看来,通过研究鉴别一件艺术品的真伪,是一种乐趣。然而一旦购得假货的代价是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收藏的积极性恐怕要大受打击。这就好比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如果当真通过化验证实食物中存在有害物质,食欲会顿时全无。“有人说,收藏过程中买到赝品纯属活该或是就当交学费,我觉得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人们要上当受骗呢?对于艺术品造假,我们能不能像欧美许多国家那样一经发现、追究刑责?市场假货太多,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越有名的画家,假画越多。一些作假的骗子在拍卖场假拍假卖做出假行情,然后再转卖给无知的收藏家。艺术品造假,就该严惩!当仿品充斥市场,假丑恶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许品味不到艺术真品的妙处了,中华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该怎样得以延续?”

收藏为的是欣赏和研究

对于刚开始收藏的新手,曹兴诚告诫说:“首先,不要听别人乱讲什么艺术投资会赚钱,收藏应该单纯就是喜欢,应该跟谈恋爱一样。你谈恋爱会很关心对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骗;收藏也一样,要谨防买到赝品,受骗上当。总之,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鉴赏,尽量少买。”

对于收藏家须具备的素质,曹兴诚认为:“如果收藏的目的是为了习得鉴赏能力,那么,收藏家应该有科学的态度与求知的好奇心,对艺术史、文化史有钻研的兴趣,也应该有美感,对美、丑、雅、俗能够分辨。现在中国文物,不论古董字画,赝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学鉴定方法,尤其重要。”

2008年5月27日,汶川大地震后,曹兴诚在香港佳士得举行的抗震救灾慈善拍卖会上,将前一年用6750万港元拍下的“清乾隆御制料胎彩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再次以6500万港元拍出,将半数款项通过台湾红十字会及法鼓山佛教团体,支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余款则分别捐给台湾其他慈善机构。

事后,他在博客中写道:“筹款不一定需要义卖东西,但这样或许可以让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强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拥有与否。”他对记者说:“收藏的意义,主要是藉此学习鉴赏,我常讲,能鉴则知真假,能赏则知高低,收藏则只是花钱买东西。有些人甚至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我收藏的原则是尽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东西令我震撼,难以忘怀。所以收藏每一件东西,对我来讲,都像谈一次恋爱,每一次都是难忘的。”

曹兴诚语录

●我收藏东西没有什么“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涂的、“恋爱”的眼光。有些文物,让我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艺术收藏的人,你的报酬就是收藏本身。你还想赚钱,就是有点非分之想你娶个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觉得很幸福。你还会想,以后可以卖掉赚钱

●同是瓷器,有些是艺术品,有些却只是工艺品。青铜器或绘画亦同。艺术品值得收藏,工艺品就不值得但是要区分这两者并不容易。大致来说,艺术品应该能显示出创作者的热情、真诚、信仰与个性,它是活的,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工艺品就是依样画葫芦,既无个性也无生命。我觉得,以青花瓷的艺术性而言,清不如明,明不如元。基本上,康熙以后的青花瓷大都是工艺品,现在价钱却飙得很高,这表示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工艺。

●如果不学鉴赏,把收藏当投资,脑中只想赚钱,这样收藏不仅无趣,也恐怕因为不辨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赔钱。我常劝人不要去听什么“艺术投资”这类演讲,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闹、在炒作,很唐突艺术的。

走进萍乡收藏天地 风生水起藏界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收藏已经成为众多人士的一大爱好,有人收藏邮票、有人收藏古钱币、古陶瓷,还有人专门收藏粮油票证、奇石、电话磁卡等,中国民间收藏成了仅次于炒股、买彩票的又一群众运动。我市收藏业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是不是也像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得到蓬勃发展,还是“看上去很美”?为此,记者来到位于滨河东路的市收藏协会,探寻心中的答案。

在曲折中前进

“萍乡历史悠久、文豪墨客辈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收藏遗产。同时萍乡也是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区之一,藏品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特别是红色藏品文化,是其他省、市无法媲美的,也是萍乡收藏界的‘品牌’。一些本地收藏爱好者收藏着稀世珍品。”得知来意,市收藏协会会长邬金梅对记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作为萍乡收藏界的资深人物,他曾被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授予“当代杰出收藏家”称号。

目前,在滨河东路的收藏协会附近有着30余家收藏店铺,可以说已成一定气候,这已是收藏协会成立后的第5次搬家,而协会的历史只有5年不到的时间。追溯我市收藏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收藏之风就已经初露端倪,只不过那时的收藏爱好者由于“居无定所”,大都是“游击作战”,在老邮电局,老图书馆、西门十字路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摆摊交流经验、互换藏品等。由于各种原因,我市收藏业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得不到快速发展,且明显滞后于起步较晚的南昌、新余等地。直到2006年11月18日,萍乡收藏业的“春天”才终于到来,市收藏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在这一天成立,广大收藏爱好者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等这一天等了太久,就像中国足球队2002年进韩日世界杯一样,太不容易了。”协会会员小李说。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成立后收藏协会先后搬过5次家,但也得到了各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强力支持,收藏协会一天天得到壮大,“搬到位于市财政局旁的滨河东路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是这里有一排小店铺可出租给会员开店,可以将其打造为收藏一条街;其次是毗邻市博物馆,如果博物馆能尽快开放的话,那对收藏业也是巨大的推动,希望这也是我们收藏协会的最后一次搬家。”邬金梅十分珍惜现在良好的发展状况。

繁荣收藏文化

收藏协会成立以来,为了给许多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获取收藏资讯、增长收藏知识的学术交流平台,协会在近年来已出版了多期《萍乡收藏》刊物。同时,每个周末都聘请外地专家或本地学者前来协会向200多名会员授课,会员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前几年,我们在步行街举办了几次大型交流会,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参加,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举办两次交流会,进一步宣传萍乡收藏文化。”市收藏协会秘书长沈忠说。

收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现在我国投资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景象,民间收藏活动也出现了十分热闹的局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来临,前几次出现在宋朝、清康熙、乾隆年间和清末、民初。在我市收藏市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收藏应该是一种个人爱好,一种兴趣,收藏者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可以进行收藏经营,但不能以‘收藏’牟取暴利,以假乱真。”邬金梅表示,为更好地繁荣我市收藏文化,规范市场,协会经常组织鉴宝活动,提供真实的信息,并严格查处部分市场经营者以假乱真的行为。

体会收藏快乐

安源区农业局干部林燕春是一名有着10余年经历的收藏爱好者,尤其喜爱收藏玉器,对他而言,收藏能够怡情养性。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生活上的烦恼,细细品味自己的收藏,烦恼就荡然无存。而我市现在像林燕春这样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收藏的天地里潜心研究和探索,从中窥视每个年代的历史,走进艺术的天堂,相对来说,收藏有的是学而不厌之乐,有的是以藏会友之乐。

“从目前来看,萍乡收藏业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萍城更多的人了解收藏,加强城市文化底蕴。”邬金梅希望借全国收藏热之东风,将萍乡收藏业向前大步推进。

收藏业的兴起,直接折射出这座城市对文化发展观念的变化和创新,但愿这一面旗帜能够高高飘扬。

红陶兽形壶收藏鉴赏


山东博物馆馆藏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它是先民们盛放水或酒等液体的实用器皿。精巧的造型也是从满足这一功能出发:尾部设一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张开,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于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壮,巧妙扩大了盛水容积;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陶兽形壶嘴部的张开角度、背部提手的设置等,已经超越了对动物具体形象的模仿,是一种出于实用性的创作了。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之一。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先民们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农业,手工业制作也逐步分离并发展起来,陶器便是当时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陶器,品种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这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无论是原料的选择还是火候的掌握,无论器型的塑造还是图案的装饰,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发现,红陶是大汶口文化中产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陶器,它们色泽明丽,如血灿烂,如火热烈,很符合原始人对血与火的原始崇拜,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主要的品种。红陶的原料一般为黏土,为防止断裂从而使器物更加耐用,有时会掺入沙粒和蚌末,形成夹砂陶。红陶的烧制温度大约在900至1000℃,敞窑烧制,高温之下黏土中所含的铁元素被氧化,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比值低,烧成的陶器即呈现红色。在远古时代,这样的化学反应原理当不为先民们所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正确地利用这样的规律,红陶兽形壶就是这样被烧制而成,历经6000年而完好无损。它通体遍施红色陶衣,夹砂材质,为避免沙粒和蚌末引起的粗糙,通过磨光工艺对外表进行了二次加工,整个器身显得光润亮泽。

陶牛车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车厢高17.6厘米,长20.7厘米,牛高17厘米,长22.5厘米

生产时代: 两晋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文化

品种: 红陶

陶瓷造型: 明器

说 明: 晋(265-420)北京房山区服装厂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车为双辕(已失),舆箱呈矩形,前面敞开,后面右侧设一门,左右两面全封闭,上连卷棚式车盖,前后檐均较短,尤其是前檐较短是早期牛车的特征。舆箱底部有4个小孔用以固定车轴。车轮为模制,片状,外侧用双线刻辐条。每轮辐条共16根,集中于粗圆的车毂上。车毂硕大也是当时车辆的特征之一:古代车轴与车身相固定,行车时轮与毂转动,毂上承车厢,下纳辐条,还要耐得与车轴摩擦,故而体积较大。牛伫立于车前,作驾车状,埋首引颈,肩峰高起,体态雄健,有将欲发车之势,十分形象生动。此牛车塑造写实,比例中规。牛车模型明器多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

宜兴紫砂壶正逐渐走出“恶炒阴影”


伴随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仅靠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壶已供不应求。为适应崛起的市场,在高海庚的主持下,以顾景舟为艺术指导,组建了特种工艺培训班,传授制壶技艺,因此造就了一批当代的制壶艺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纷纷仿效,建起了宜兴紫砂二厂、三厂……三十厂。原先一个近千人的制壶工艺厂,顷刻间出现了万人做壶的热闹场景。这期间,宜兴的制砂厂家,盛邀书坛、画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兴与当地制砂名手,联袂创作。当代名画家与知名紫砂高手的“双名”合作的砂壶,一下成了收藏热点,卖价多为五六十万元一把,最高者竟卖到百万港元之巨。

当时,市场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紫砂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表面的繁荣掩盖了诸多隐患的存在。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及以前壶价的不当炒作及仿品的影响,导致台湾等地区紫砂壶市场疲软,直接影响到宜兴紫砂壶的市场行情。紫砂壶江河日下,市场渐渐步入低谷。此时的紫砂艺术工艺品,再也不是“物以稀为贵”了。经过十年的沉淀,泡沫已尽。宜兴紫砂壶正逐渐走出“恶炒阴影”,将面临乐观上升的行情。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恢复职称以来,现有800多人获得了工艺美术员以上的技术职称。在宜兴,制陶工艺者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才能参与工艺美术员技术级别的评定,入门后要有3年工作经验才能评上助理工艺美术师,再经过6年才有资格考工艺美术大师,有了工艺美术师资格再经过6年才有机会考高级工艺美术师,成绩突出的再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能当上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的,制作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作品价值不菲。此外,在工艺美术行业中有特殊贡献的紫砂艺人,以前由轻工业部,现在由国务院正式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江苏省轻工业厅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这些名人新秀们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了壶艺爱好者的认同。

古朴典雅的紫砂壶,惹人喜爱。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涉足收藏紫砂壶,比如著名导演谢铁骊先生,著名演员郭法曾、秦汉、凌峰、张国立、李嘉存、何赛飞、李靖飞先生等,以及刚刚去世的侯耀文先生,他们对紫砂壶的痴迷不亚于对演艺事业的执着。台湾著名演员秦汉先生在接到电视剧《紫玉金砂》的片约后,借在宜兴体验生活的机会“恶补”,在不长时间内成了颇有阅历的紫砂壶迷,他还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合作了一把紫砂壶。台湾的凌峰先生十分喜欢宜兴紫砂壶,日积月累,手头的紫砂藏品不在少数。在他的藏品清单里,有徐秀棠的《观世音》和《供春》两件作品,有蒋蓉的《百果壶》,有徐汉棠的《菱花提梁》等。凌峰先生购藏的紫砂壶与台湾历史博物馆的藏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曹颖、毕福建、刘兰芳、冯巩、大兵、张含韵等明星在宜兴演出时,无一例外地对紫砂壶钟爱有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