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虞坚讲述青铜器收藏之美

虞坚讲述青铜器收藏之美

美家美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美缝瓷砖

2021-04-16

【www.taoci52.com - 美家美瓷砖】

虞坚认为鉴赏青铜器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畅快的精神按摩。

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对青铜器大概也能说出自己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字来,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但当进入珠江之畔广州星河湾的青铜器藏家虞坚充满古典韵味的住宅中,亲手把玩馆藏级的青铜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经历3,000多年岁月沉淀后的沧桑之美。

虞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热情谦逊的儒商。他父亲曾是古建筑设计师,对古代建筑艺术及书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向往与珍惜。在以会稽铜镜名闻天下的绍兴成长,饱受吴越文化熏陶,虞坚自幼就爱上青铜器那浑厚凝重的内蕴之美。这段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收藏取向,令他刚年过四十便已成为青铜器收藏大家。

大学毕业后,虞坚很快就开始在全球知名贸易公司美商智迈企业有限公司(Atico)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年都要去美国出差,当时是90年代初,中国收藏热尚未大幅兴起,他借工作之便,经常会在世界各地参观当地的公立或私立的博物馆。2009年虞坚出国定居,2002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国际贸易公司Newclassic,开始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顶级藏家以及艺术品拍卖行,从此他成为国际几个顶级拍卖行的VIP客户。

虞坚在国内收藏界虽然声名不显,但是在海外的青铜器收藏市场上却是后起之秀。从200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至今,他的藏品包括战国早期青铜错金银饕餮纹铺首、西周早期填漆蝉纹大鼎、西周早期卷体夔龙纹簋、战国王侯剑、隋代灵山孕宝团花纹镜等近20件精品。

其中战国错金银饕餮纹铺首曾是二战前法国最大的古董商万聂科(Wannieck)家族的藏品,目前世界上类似规格、器形、纹饰的藏品除同期的异人睚眦纹错金银铺首外仅现此一对,为珍宝级的孤品。西周蝉纹大鼎则是民国大藏家仇炎之的旧藏,随后又被与张伯驹、张大千齐名的“20世纪字画收藏六大家”王己迁收藏,虞坚因这件重要藏品奠定了在海外青铜器收藏家中的地位。西周涡身夔龙纹簋则是200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所得,当时苏富比的专家团考证该簋出土时间不晚于明代,与故宫另一件卷体夔龙纹簋无论器形、纹饰、尺寸、皮壳包浆几乎如出一辙,极有可能是原藏于清宫旧藏一对中的其中一只。

而在收藏青铜器之前,虞坚的藏品主要是明清瓷器。他曾经在海外的拍卖会上拍到了元代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康熙甲辰年五彩“郑虔献宝”图凤尾尊、“雍正御制”粉彩福禄寿图碗等50多件精品。

在说到他最得意的藏品战国早期青铜错金饕餮纹铺首时,虞坚难抑兴奋之情。2009年他偶然与一位法国顶级的私人博物馆主提到,自己想找些不一样的青铜器,因为目前收藏的主要是礼器和铜镜之类的藏品。没想到当时就发现了这对赫然陈列于艺术馆最中央位置的战国早期错金银铺首,有趣的是这对神品铺首由名家递藏转辗近一个世纪,由此私人博物馆展出才仅仅第四天。

虞坚回忆:“当时我一见到它就完全被震撼了,品相保存这么完好、工艺如此精湛,而且是我首次发现的错金银技术大面积的运用在器形复杂立体的镂雕青铜器中,当时就决定即使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这对铺首成为他收藏生涯中最大的一笔单件投资,当时几乎耗尽他所有流动资金。但是两年后来看,他却无比庆幸把握住了这一次机会,因为错过了这种稀缺性的艺术品也许会终身遗憾。

这对铺首之所以稀缺,首先是从工艺上看应为战国天子专用器,从造型风格分析极可能为晋国著名的国君重耳的王妃寝宫遗物,后来陪葬入土。即使是当年举世震惊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出现了镏金工艺,因为当时曾侯乙只是诸侯王级别,规格所限无法用到错金银的工艺。其次规格高达30厘米,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尺寸的天子寝宫专用的错金银大门铺首。最后是传承有序,自1923年在山西浑源李峪出土后就被法国古董商万聂科购回法国,家族递藏直至上世纪70年代转藏于欧洲名流贵族最后入藏法国私人博物馆,机缘巧合被虞坚获得。

与其一同出土的其他40余件李峪青铜器,目前现于上海博物馆馆藏11件,台北故宫博物院3件,法国吉美博物馆15件(万聂科捐赠),美国5件,其余欧美私人珍藏的极其罕见。近期他将这件藏品带回国与藏友交流时,上海博物馆的馆员就对这件艺术品大加赞赏。WWw.TAoci52.COm

2009年对于虞坚来说是个好年份,由于金融海啸影响,许多欧洲的私人博物馆经营上出现周转困难,许多在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藏品开始流出。例如2009年初,纽约佳士得春拍举行了美国收藏家赛克勒的私人博物馆(ArthurSackerMuseum)青铜器专场拍卖,虞坚购得了三件青铜器:西周早期带盖凤纹夔纹鼎、西汉青铜带彩绘朱雀纹盖妆奁、战国晚期嵌金绿松石王侯剑。但到了2009年秋拍的赛克勒专场平均成交价格已陡然上升了3倍以上,到了2010年春拍赛克勒藏品的市场价格已经比2009年春拍上涨了10倍,而今年青铜器标准器的市场价又涨了两倍。

资料显示,2009年纽约佳士得秋拍,赛克勒的藏品专场中,西周早期的夔纹簋成交价拍至36.25万美元,为起拍价的18倍。2010年秋拍该公司推出近十年来首个中国青铜器专场思源堂旧藏专拍,总成交价达到了2,075.1万美元(约14,083.71万人民币),98件成交品中24件价格超过了百万元人民币,其中4件价超千万元人民币,将中国青铜器在欧美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拉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到了今年3月份结束的纽约春拍中,一件20公分高的西周小鼎成交价高达66.25万美元,高出估价的65倍,中国青铜器的价值回归至此正式拉开序幕。

青铜错金银饕餮纹铺首。

虞坚认为,艺术品市场固然是一个价值市场,但是由于其难以量化的特殊性和缺少同类相比可能的唯一性导致了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虞坚的收藏理念,就是在自己资金实力的最大范围内,寻找品相完好、具备独特性、稀缺性的藏品,绝不能犹豫,否则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相比近年来屡创天价的中国瓷器与书画艺术品市场,青铜器的成交价并不算太高,虞坚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收藏品市场出现,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导致国内收藏界对青铜器的认识不足。

但其实中国青铜器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确立了它象征王权的特性。历朝历代的收藏家无不是君主或者名噪一时的显贵。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收藏家宋徽宗就曾建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青铜器博物馆宣和殿,并从金石文中得到启发自创瘦金体。

在如今的全民收藏热下,中国青铜器的价值会逐渐回归。而其雄浑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精良的铸造以及高深的创意,在3,000年前就达到了世界青铜浇铸工艺的顶峰,许多特殊工艺如错金银等至今无法超越,可谓大器早成。百川归海,因了这种极致而厚重的艺术之美,世界上众多顶级收藏家晚年的收藏方向都会转向青铜器,例如戴润斋、仇炎之等等。虞坚坚信这种艺术品未来肯定会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早年虞坚收藏青铜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苏富比及佳士得的春秋大拍“淘宝”。但是自从金融海啸后,中国的私人财团将艺术品市场视为投资炒作的“蓝海”,导致许多拍品的价格大幅飙涨,如今虞坚已经将收藏的途径转向欧洲的私人博物馆。

虞坚透露,与国内公有博物馆占垄断地位、藏品从不外流不同,国外的私人博物馆大多会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比如藏品周转、贷款经营去运作,而且国外的遗产税高达50%,间接鼓励了藏品流通,因此在拍卖场价格虚高的情况下,私人博物馆不失为一个“淘宝”的好去处。

虞坚还透露了一个鉴别青铜器的小诀窍:在高倍放大镜下,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像潮汐一样层层复合生长,而且七彩分明,有的甚至乍看如镶嵌着宝石的山脉,任何用现代方式伪造的铜锈都无法复制出这种特质。鉴别任何一件青铜器,要从器型、铭文、纹饰、锈色、范铸逻辑、重量、辨音等方方面面作全面考量。青铜器的鉴真辨伪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绝无速成之法。由一个正规的渠道开始收藏是一切收藏的最首要的方向。

古董面前,人人皆是过客,虞坚对于藏品短期升值幅度并不太在意,他把收藏青铜器比做品苦丁茶,需要时间渐入佳境。初期可能会不太适应它威严、神秘的风格对心灵上带来的威压感,但是当自己“入定”沉醉于其沧桑之美后,就会品味到其中内蕴的肃穆、昂扬、悲壮、雄浑的意味。这种美感享受就如一次畅快的“精神按摩”,让人无法自拔,从此看其他品类的收藏品,都会觉得缺乏一份凝重与力量的崇高感。

采访结束后,虞坚微笑说:“上古舜帝号有虞氏,我的姓氏就是自他而来。有时我在把玩青铜器时会想,也许在青铜时代这个鼎器就曾是我祖先用过的,青铜器跨越时空,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恰是趣味所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漫谈青铜器收藏市场和鉴赏技巧


在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青铜器收藏一直不温不火。虽然近几年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些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相比,仍然处于低估值阶段。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魁杰,听他讲述青铜器收藏市场以及鉴赏技巧。

资源稀缺 买方市场巨大

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李魁杰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李魁杰说。

古玩业界普遍认为,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而李魁杰却认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青铜器品种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未来的涨幅,尤其要关注高古藏品。”

虽然近几年内地拍卖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高价青铜器拍品,但相比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和瓷器来说,青铜器的市场价值及其所占份额还有很大差距。“青铜文化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无不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要远远高于字画和瓷器。”

铭文珍贵 青铜器因此价值连城

收藏青铜器是一门学问,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收藏青铜器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没有铭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杂器,有铭文也会让它身价陡增。举个例子,在保利博物馆展出的一个青铜器盘子,器形非常小,只有一个成年男子手掌那么大,而且盖儿也遗失了,但这个小小的盘子却意义重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盘子的盘心部位有铭文,铭文由大禹的后人而写,明确记载了大禹为民治水的历史。这个盘子最初是从香港市场上购买的,那时价格并不高,但现在这个盘子只能用无与伦比、举世无双来形容了。”李魁杰说。

李魁杰认为青铜器收藏还讲究锈。“五彩斑斓的红斑绿锈,反着光特别漂亮。另外能做到系统、成套也是一个方向。总之,收藏青铜器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足,各种器形全了;第二就是铭文,即便很小的东西,有铭文也会价值连城。凡是带铭文的器物肯定是孤品,不可能再出现同样铭文和器形的东西。不过因为藏家对铭文的追逐,也导致了造假作伪的现象。”

提升眼力 从小件残件入手

在青铜器收藏领域,藏家已开始把原来聚焦在礼器上的目光,转向了青铜兵器和杂器等小件。“因为鼎彝尊卣这类青铜器中品级较高的藏品存世量不高,且价格昂贵,所以这几年有一些中小藏家开始收藏兵器、杂器。像青铜佛像、铜镜等小门类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且涨幅较大。”李魁杰认为,小件青铜器收藏热,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有一定的存世量,且价格大众化,上手也比较容易。“对于普通藏家来说,收藏小件青铜器既可以把玩,又可以鉴赏,还能练眼力。任何机会都属于有准备的人。比如玩瓷器的也是先把瓷片玩明白了,从小件、残件开始研究收藏青铜器是不错的途径。此外,这些小门类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也是对青铜器价格体系的完善。”

尽管小件青铜器的成交价在不断上升,但和其他品种相比还偏低。“古玩行业有个奇怪的现象,好东西不一定都贵,关键是看你的眼力。收藏青铜器讲究的是眼力和渠道,只有这两样都对了,才有机会捡漏。收藏一样器物首先要自己喜欢,其次要看它未来的升值潜力,要看它是不是孤品,是不是皇家用品。升值空间与青铜器的类形和品相都有密切关系。”李魁杰说。

专家揭秘国宝青铜器价值


由国家权威文物研究机构中国文物学会首次监制的国之重器“司母戊方鼎”及至尊瑰宝“中华和尊”等22件国宝级青铜礼器仿品,自今年年初发行以来,在京城收藏市场中形成了一股“国宝青铜”收藏热潮。4月8日,专家揭秘了其中三件国宝青铜器的文物价值。此次首仿的青铜器,除司母戊鼎外,有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的四羊方尊、龙虎尊,在器型上包括鼎、尊、觥、卣、罍等14个种类,限量翻制。模具翻制到规定数量后即予销毁。这批仿品中,司母戊鼎仅仿制1尊,其他品种各仿制36件,每件国宝青铜器高仿品均附中国文物学会出具的监制证书,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单位北京华夏雅颂青铜艺术中心全国独家发行。

国宝档案一:

羊鼎(商晚期食器)

羊鼎通径17厘米,高23厘米,重3公斤。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现了一种束颈、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两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个造型富于稳重感。在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饰对称的回顾式鸟纹和兽面纹,衬以细密的雷纹。纹饰线条深刻劲锐,范铸极精,使粗犷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水乳交融。

青铜器造假大揭秘 如何辨锈识古铜


古代青铜器的器型雄伟、纹饰瑰丽,在数千年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近年来国内青铜器的价格一路狂涨,过去曾被走私出境的青铜器正在源源不断地回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仿造所需的生产条件以及工艺并不复杂,所以仿古铜器成为一些不法之徒获取暴利的手段,诸如移植、拼接等仿造新工艺也层出不穷,令藏家防不胜防。仿古铜器数量之多也让人叹为观止,无论古玩店铺还是小地摊几乎只要有古董的地方都能见到假铜器。因此,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将泛滥到古董市场与藏家手中的假青铜器收集起来足以制造两艘青铜航空母舰。

与其他类别的文物鉴定技术不同,目前青铜器的鉴定已经采用了一些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鉴定手段,比如以贾文忠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开始运用现代化学、冶金学等学科中的技术与仪器来鉴定青铜器,已初见成效。笔者通过对这一领域10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同样发现了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广阔前景,本文将针对“青铜器表面的氧化物分析鉴定铜器真伪”提出笔者一些见解。

铜锈是历史的产物

青铜器是人们将铅、锡、铜等矿石等原料经过熔炼氧化后,将其所形成的集合体还原提炼出纯度较高的铅、锡、铜,再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铸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后所经历的复杂环境中,各种金属被重新氧化而成了类似铜矿石的盐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具体而言,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青铜器的金属铜、锡、铅等金属成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盐类,颜色多以绿、蓝为主。存世时间短、保存较完好的铜器表面锈蚀较轻,一般会有如“黑漆古”或"水银皮"等氧化膜层,这些层膜同样是铜器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例如内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铜器多数都有"水银沁"或 "黑漆古"等漂亮的皮壳。

铜锈产生的状况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湿度大、温度高时,铜器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相对剧烈,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相对多些,这一时期是铜锈的生长期。相反当干燥、寒冷时环,铜锈的产生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减少,这称之为铜锈的休眠期。生长期、休眠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断交替。生长期到来时,新的化学反应在以前的生成物、铜锈的孔隙中发生,铜锈的多孔性越来越低,锈蚀之间也时常有反应发生。这些致使古铜器表面的古锈蚀不但量多,且密度、硬度都很大,成分复杂、颜色丰富,有的锈蚀就像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宝石。此外锈蚀的产生也受地域的影响,这与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中的各种酸、碱、盐的含量有关系。例如,我国南方出土的铜器锈蚀的程度较北方的严重,人们常将南方地区出土的锈蚀较重的青铜器称为"水坑货"。

古锈蚀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复杂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作用,如:污染、风化等,在这些作用的长期交替作用下古铜器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这些相对稳定的锈蚀是铜器数千年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历史产物,呈现出和谐的自然美,也是其饱经沧桑的象征。它们不仅能反映出铜器的原料组成,还记录着铜器与环境"相处"的漫长岁月中的各种信息。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锈蚀的分布,形态、颜色、光泽等等来判断铜器的真伪。

老锈新锈区别大

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仔细分辨还是能发现不少老锈和仿造新锈的区别。

首先从锈蚀的层次上看,古铜器上生长的是陈年自然锈蚀,其锈蚀有明显的层次,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锈土结合层、主体锈层、地子锈层。锈土结合层上常见铜器锈蚀与地下环境中的附着物,如泥土或碳化后的草木屑等;在锈土结合层的下面有一层绿色或蓝色的结晶锈就是主体锈层;在主体锈层以下就是紧贴铜器的黑或红褐色的氧化膜层,即地子锈层。这3层锈蚀次序分明、排列合理,有的古铜器没有锈土结合层,甚至没有主体锈层,但是决不能没有地子锈层,这对于分辨老锈新锈十分关键。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结构松散、附着较差,如果去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

其次从锈蚀所呈现的形态来看,古铜器所经历的环境十分复杂,除了在使用过程中所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疲劳腐蚀等。这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在不断地改变着青铜器,在其表面形成各种形态的锈蚀,锈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可以说古铜锈蚀的产生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人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与铜器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呈现出自然与协调的风貌。仿古铜器则不然,其锈蚀一般有化学腐蚀锈与胶着锈两大类。有些仿造者用食盐、食醋、硫酸、盐酸等化学药品来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到潮湿的地下埋几年,虽然铜器的表面在剧烈的化学作用下也会产生铜锈,但是这些锈蚀只是短时间内产生的年轻锈蚀,并没有经历过漫长复杂的氧化过程,不会表现出那种协调与自然,仿造者便想尽各种办法为它化妆,使它看起来像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这显然无济于事。

用来制造拼接仿古铜的古铜残片

仿古锈花样百出

为仿品上锈是现代青铜仿古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锈蚀仿造的相似程度,直接决定仿造是否成功。所以仿造者就要用各种方法来仿古锈。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将常见的做法归为以下几种:

1."种植锈":将酸、碱、盐等各种化学药品掺合金属粉涂抹到仿品表面,然后再埋到土里来"种植"伪锈。

2. "胶着锈":用胶水、松香、白芨浆、清漆等胶状物调配各种矿石粉、颜料,涂抹到铜器上。或从别的古铜器上取下真锈拌入清漆或胶水中涂抹到仿古铜器上。

3."烧熔锈":将调制好的矿物颜料在铜器表面烧熔,这些被熔化的颜料在降温后凝固在铜器的表面。

4"电镀锈",用类似工业中金属表面电镀技术在铜器表面镀"水银皮"或"黑漆古"、等皮壳。

5.将动物尿液、粪便或农用化肥与泥土掺合,涂抹到仿品表面后埋到土里。

6."移植锈":将古铜器上的古锈移植或镶嵌到仿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种方法组合作锈。

尽管作假锈的方法五花八门,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锈、化学上锈两类方法。但这种年轻的新锈与古铜锈存在根本的区别,如果用显微镜或其他仪器来分析,区别会更明显。

鉴别对策更胜一筹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花样百出的仿品,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应对,针对以上归纳的常见作伪方法,笔者通过长期的实验,也总结出一些实用"招",仅供收藏者参考。

1.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做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对于古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用这种方法鉴定也很有效。

2.在鉴定铜器的锈蚀时,最好取一些试样下来,用高温热针烧灼,或将试样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用树脂或胶水制造的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味儿或烧塑料味儿等刺鼻的气味。放大镜观察,被热针烫过的部位,会发现那些胶状物被熔化后又凝固,根据热针的形状形成一个半圆槽。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在高温下它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酸味儿或其它异味儿。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4.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抛光,也有用抛光玉器的滚筒机械抛光。这类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干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铜锈表面快速磨擦,使其表面发热后,嗅其味道,有些伪锈会发出松香味儿、塑料味儿、油漆味儿或其它如502胶水等异味儿。

5.用珠宝鉴定中的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来鉴定铜锈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铜锈在滤镜下都不会变色。用那些绿色、蓝色的化学颜料做的各种伪锈,在滤色镜下多数会变成红色。特别是用珐琅彩釉料在低温下烧成的假锈,这种伪锈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热针、水都不管用。但因为珐琅釉料中的蓝色含钴,所以在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它的蓝色或绿色会变成红色。

6.白矾与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质,如果铜锈是透明的结晶锈,我们可以取下一块放在热水里,如果遇到水后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这几种伪锈。有人也提倡用舌头尝试青铜器锈的味道,白矾的味道非常涩,其它结晶状的伪锈有时是苦的或咸的,而真正的古铜锈几乎没有味道。笔者认为有些伪锈有毒,最好不用这种尝味道的方法。将水喷洒到铜锈上,观察铜锈的亲水程度,古铜锈是亲水的,那些用油漆、胶水的亲水性则较差。

7.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铜锈的结晶形态及生长状态,可以发现新铜锈和老铜锈有很大差别。

专家称春秋就有青铜器赝品 汉武帝曾被仿品骗过


北宋宣和尊

北宋大晟钟

刮去绿锈后的红斑不自然。

现代仿春秋青铜圆鼎底部,范线故意而作,过于规整。

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青铜器的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其实,从春秋开始,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青铜器的仿古与造假现象。我们请青铜器鉴定专家张颂斌先生讲解青铜器仿制与作伪的历程。

春秋时伪品鲁国制造假“谗鼎”

从文献上看,青铜器的仿制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张颂斌说,据《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春秋时,鲁国珍藏着一只名为“谗”的鼎,这只谗鼎在列国诸侯中名声很大。有一次齐国发兵讨伐鲁国,索取谗鼎。鲁君舍不得谗鼎,可又不敢得罪齐国,就把谗鼎藏了起来,派人送去一只仿制的赝鼎。由此可见,春秋时期鲁国为了对付强大的齐国的勒索,已对珍贵的青铜器进行了仿制,后世遂以“谗鼎”代指“假冒之物”。

张颂斌说,当然,大家需要区分的一点是,上述的造假是出于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目的,严格地讲,与现今以营利为目的造假有着本质区别。

汉代仿品造假骗过汉武帝

西汉距商周时已相隔十几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汉代人对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的了解已有很大局限。“到了汉代,一旦商周青铜器重见天日,往往以为是祥瑞的征兆。”张颂斌说。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牛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不过,有人怀疑此鼎是汉文帝时的作伪老手新垣平(上大夫)为献媚文帝而埋下的伪器,到了武帝时代才被发现。武帝不辨真伪,以为是周鼎,于是把年号改为“元鼎”,以资纪念。可见,当时就有为讨好皇上而进行青铜器作伪的事情。据记载,就是这位新垣平,叫人在一只玉杯上刻上“人主延寿”四个字,诡称是仙人送给汉文帝的。结果事发,被灭门三族。

宋代仿品崇古复古导致仿古热

在宋代以前的唐和五代也有仿青铜器的历史。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已记述了唐、五代官营作坊专事仿造铜器的事。今存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西周觯,就被一些专家认定是唐代所仿。

张颂斌说,宋代是仿制青铜器的第一个高峰。除了常见的宋仿汉、唐铜镜外,宋代主要仿造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统治者为了改变五代十国混乱的政治局面,提倡经学、恢复礼制,尚古、崇古,加上宋徽宗赵佶的提倡,官僚文人的参与,不但收藏商周青铜礼器,而且还比照真器仿制古铜器,在省博就保存了部分传世的宋仿商周青铜礼器,现在这些仿品也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宋代的仿品,主要是材料与商周青铜器不同,用的是宋代当时的材料,明显的特征是铜质暗红、较软,铸造方法上用的也是宋代的技术,蜡模铸造、无范线,但是经历千年的铜锈和包浆是真实的。“宋代人在仿制的品种上,主要仿商周礼器,很少见到仿战国、秦、汉代的素器,也不仿制兵器、车马器等。”张颂斌说。

清代民国官方民间仿制成风

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清乾隆以前宋、元、明代的仿古铜器已有不少收藏于清内府。张颂斌介绍:“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仿古铜器的第二个高峰。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的爱好和金石学的复兴,他们收藏青铜器用于释读金文、训诂读史、书写金文,所以同时推动了仿古铜器的发展。宫廷仿造精美礼器成风(很多瓷器都仿作青铜器的造型),形成了官方仿、民间也仿的局面。”清中、晚期多为官仿,而且部分仿器还带有清朝的底款。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文物的外流,再次推动了民间仿古铜器的商品化和古董商人的职业化,这个阶段应该把民国时期也算进来。仿古铜器比较有名的所谓“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苏州造”、“河南造”就是这个时期先后形成的。这一时期主要仿制商周重器,尤其是以伪刻铭文为主。仿品不但在国内泛滥,而且也流传到国外,是伴随着真品一起外流出去的。可以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仿品,几乎全是古董商人所为,做来骗人的。

“这个时期的仿品,有的造型和纹饰不符合商周器,有的无范线、垫片,我在鉴定中,几次遇到这个时期仿制的青铜鼎:有的鼎足已自然脱落,是焊锡被氧化后的结果。有的刻铭有刀痕,有的材料为黄铜,这些特点,在鉴定时都是不难发现的。”张颂斌说。

当代仿品真伪难辨几可乱真

最后一次仿青铜器的热潮,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也是仿制青铜器的第三次高峰。张颂斌说:“我见到最早的是仿战国的刀币,发现有疑问后,还登门请教过山东省博物馆的研究员、古钱币研究专家朱活先生,他也确定为仿品。之后是几乎无所不仿,不但仿制大的礼器,而且像之前无人仿制的青铜剑、铜镜一概都仿。仿品多、水平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望尘莫及的。”张颂斌说,造假者在1995年左右的仿古铜技术已基本掌握了古法铸造战国、汉代、唐代铜镜的工艺方法;2003年左右复制出了基本符合古代工艺流程的古铜剑。大型礼器的古法铸造工艺也被极少数人掌握。仿制新技术的出现使很多收藏者甚至鉴定专家难辨真伪,纷纷上当。

收藏:结缘宋瓷,品读宋代瓷器之美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回闪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钧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活在民间的宋瓷,其实并不贵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首先,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旧时,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清代的那种艳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发户家里显摆显摆。

其次,稀有性也是决定文物价值的一个因素。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当它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灰色地带的现实催生新的法规

按照现行的文物法规,凡出土文物是不能交易的。事实上,在市场上现身的宋瓷以及更早的汉唐时期的陶瓷,都以出土为主,代有传承的极少。但为何还是堂而皇之地在流通呢?这就说明现行法规在现实面前的软弱及严重滞后。

前些年,市场管理方面要活跃市场,默许古陶瓷交易,而文物部门要监管市场,经常冲击、追查古陶瓷交易,两家互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后经过多方博弈,达成了默契。由是,市场上就出现了灰色地带。同样,由于古陶瓷造假的成本比较低,市场上出现的假货也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应该有所警惕。

前些年,由于同样的原因,宋代瓷器是不能上拍卖会的,除非卖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祖传的。但近年来,市场管理开始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比如铜镜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拍卖品种,而铜镜多半也是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年代远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但照样上拍,并屡创佳绩。在铜镜的示范效应下,汉晋唐宋时期的古陶瓷也开始现身拍卖会,比如唐长沙窑点彩水盂、宋吉州窑彩绘奔鹿三足炉、三国越窑青釉杂耍乐俑、唐越窑粉盒、南宋仿官釉小洗、唐越窑青釉粉盒、唐越窑青釉直柄壶等精彩的高古陶瓷都显身国内几大拍卖行近年的大拍,并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一路看涨。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哥窑之美:化残缺为神奇


明清即被视为名瓷仿烧

“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有人将哥窑瓷器的开片纹片戏称为茶叶蛋上的破碎纹路,也不失为一种解读。

这种被称为“缺陷美”的哥窑瓷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考究历史,原是烧造工艺所致,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姚碧怡 程小晴 张伊蓓

烧造缺陷成就哥窑之美

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金丝铁线”是哥窑的标志性特征。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烧成的瓷器由于口部边缘釉薄,隐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挂釉处显现出铁黑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乾隆对哥窑瓷器甚为喜爱,题咏诗词共有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遵旨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今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喜爱哥窑,明朝皇帝早已树立了榜样,尤以宣德与成化时期为盛。如成化时期创烧的一种仿哥窑八方高足杯,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高足杯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但没有宋代哥窑“酥润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代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窑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

哥窑瓷器多模仿古代青铜器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

景德镇明代宣德年间成功仿烧

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些地方窑受哥窑瓷器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开片釉产品,如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漳州窑等。明、清两代仿哥窑(釉)瓷器,一般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簋式炉、贯耳瓶、八方杯、葵花式洗等仿哥窑产品者,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北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乾隆早期瓷器。

延伸阅读

哥窑瓷器曾被当废品

因缺陷美而独树一帜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管理者看问题的眼光毕竟与窑工不同,他们在破碎的釉面上发现了一种天然的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

大名鼎鼎的哥窑却不见宋代文献记载,直至元末,才有一个叫孔齐的人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他的意思是告诫世人,当时有一种哥哥窑作品特别像古官窑器,“不可不细辨也”。由此可见宋以后的古董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作赝。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近不分,所以也有人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乃同类作品。实际上许多宋官窑哥窑作品在各类图录中也叫得随意。较真的说法是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黄色为主。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让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现代钧瓷的自然窑变之美


“钧为贤者变,景随识者意”!

在中国的诸多瓷类中,钧瓷是十分另类的瓷种,“钧瓷窑变,人意难测”,“窑门一关,大师无奈”!

在钧瓷的欣赏与收藏方面,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现代钧瓷不如古代钧瓷好!

说古代很好,没错,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毋庸置疑都是大浪淘沙的极品!

但不可就此论定现在的没有古代的好。其实现在的不少精品甚至比古代的好多了,但并非都是,只是就精品极品而言,先讲明白!

钧瓷窑变精品铺耳尊

古代钧瓷,具有很高的借鉴研究的历史价值

古代钧瓷,作为国家和专家而言,要的是参考和标本。

按艺术效果及真正的艺术价值而言,现在的精品钧瓷比古代的会更好。

但是并不是说现在的钧瓷都很好,很多很多的现在钧瓷与宋代的官钧相比,精美程度无法企及,甚至现在的很多精品钧瓷也难以达到宋代官钧的效果,这是事实!

就钧瓷而言,无论何时,好的极品都很少,可遇而不可求!

钧瓷窑变精品观音瓶

就窑变艺术效果而言,现在的一些极品钧瓷,比宋代的官钧精品都要好,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

毕竟技术,经验都在进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一味的迷信古代和书本,按图索骥与事实有很大的差别,譬如有些人看到电视剧上某某宫廷、豪门摆放的钧瓷,就以为那是样本,是好的,岂不知那只是一些道具,往往是很一般的,与现实中的精品极品可能差之天壤,有些事不言而喻,有时你若要解释,他们会说“不好的会上电视剧吗?”让你无语 ,不可解释就沉默,岂不知真正的极品往往是一生难求的,岂可让他们拿去做样道具。

再者,现在的钧瓷远比宋代的数量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出现精品极品钧瓷的几率也会多得多

钧瓷窑变精品赏盘

就一些极品钧瓷而言,真真是来之不易!

我一直讲:“一件极品钧瓷的出世,来自上天气候的眷顾、神火的佑护和匠师虔诚心血的付出”!

真真是天人合一的精灵“成之在天”!

而一个人的得到,则完全靠缘分!“得知靠缘”!

在中国的万千瓷类中,钧瓷是最为独特的瓷种!

鬼斧神工,人意莫测!

赏钧瓷就是赏窑变,窑变是钧瓷的最大特点,是钧瓷的精髓,更是钧瓷的灵魂,离开窑变赏钧瓷,则意义不大!

古代犀角杯的艺术之美


如今犀牛角已经是被禁猎的了,虽然犀角的药用价值很大,但是我们要遵循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物,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欣赏古人留下的精美犀牛角杯,因为犀角杯自古稀有,所以古人得了必然极尽雕工之精巧,使得古代的犀角杯成为了艺术品,而忽略了它的使用价值。

中国古代从宋朝之后就开始用犀角雕刻犀角杯了,一般都是随形雕刻的,雕刻精美,费工而节料,因为犀牛角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用犀角杯饮酒对身体有益。犀角杯的实用价值是主要的,艺术价值居第二位。

天然犀角的特征,如何鉴别古代犀角杯

1.天然的犀牛角角短粗且底盘很大,角外皮褶皱,无光泽;

2.“鱼卵纹”纹理是犀牛角独有的特征,借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犀牛角横截面出现“鱼卵纹”纹理,这是鉴别古代犀角杯的依据之一;

3.天然的犀牛角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都有同心圆和髓腔,犀角的内部组织有半透明度,纵向具有牵长的纤维丝状线条。

古代犀角杯艺术品赏析

犀角雕蜀葵形杯

犀角雕蜀葵形杯,充分利用了犀角杯的材料,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

明代犀角雕松树纹杯

犀角雕松树纹杯,利用犀角底部天然的椭圆形,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艺术品中的雕刻佳作。

犀角雕九螭纹杯

犀角雕九螭纹杯以亚洲犀角制成,保留原角形。杯打磨光润,但内外壁不平整,有较多沟纹,色泽亦显现深浅差异,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器表纹理稍粗,似模仿山岩状,外壁浮雕9条螭龙,攀爬缠绕,动感十足。6条螭环于杯口下,姿态多为横向,其中唯一螭长尾贯通上下,与另一组螭相联。另3条螭置于杯身下部,成波浪式布排。杯体粗壮,纹饰疏畅有力,雕刻用工之巧,艺术欣赏力高。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