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汝陶精品鹳鱼石斧图陶缸赏析

汝陶精品鹳鱼石斧图陶缸赏析

陶意瓷砖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2020-06-28

陶意瓷砖。

鹳鱼石斧图陶缸德-化-陶-瓷-总-站

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

精选阅读

紫砂陶(图)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汝陶文化——源自汝州


中国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消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汝州市汝瓷厂的繁荣、汝州市美术汝瓷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我市举行。为让读 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历史、特点、现状等,本版今明两天特刊出两篇相关文章汝瓷史话》、《古瓷新花放异彩》,请读者关注。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在汝州市韩琴汝瓷研究所有一件较为完整的笔洗,充分证明了张公巷窑制作工艺的高超),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钦州坭兴陶(图)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

一千三百多年的陶艺文化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独特的陶土奇特的功能

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铅镉释出量为零),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实践证明,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教年无霉变:茶具泡茶,溢香芬淳,隔夜而色味不变。久用的茶具还可生成荃芽,即使不放茶叶,冲入开水仍有芳香茶味。花瓶插花,花艳叶茂、经久不谢,尤其桃李更可开花结果。

“窑变”艺术中国一绝

坭兴陶的“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艺术品位极高,故有中国一绝”之称。

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所产生的“窑变”是无釉坭兴陶的一大艺术特色,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如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趔不到的诸多色泽,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窑变艺术陶。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窑变乃火中求宝。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可谓火与土结合之极至。

精奇冠古今美妙传中外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青花嫦娥奔月图盘赏析


在广东省博物馆众多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青花嫦娥奔月图盘”,年代为明隆庆(1567—1572年)时期,该盘高3厘米,口径15.2厘米,为八角形,敞口、八角形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为边饰,盘心绘嫦娥与玉兔。在月宫中,嫦娥忧伤地眺望远方,怅然若失,似在思念尚留在人间的丈夫后羿,又或在思念人间的温情,玉兔乖巧地伴随在她身旁。外壁绘相间的折枝花卉和如意云共八组。底书“隆庆年造”方框青花楷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质亮洁莹润稍泛青,青花发色稍现蓝紫。

隆庆一朝时间较短,景德镇窑瓷器遗留传世的器物并不多,以小件器为主,少见大器,胎、釉较细腻。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但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佛道内容较多。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带年款的器物甚少,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字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和赞颂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因此,这件带年款的八角盘虽为民窑器,但也弥足珍贵。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其影响甚至扩展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嫦娥,相传本作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相传为帝尧时期的人。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元明以来也有以此为题材的戏剧。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代文献《淮南子》中的《外八篇》和《览冥训》均有所记载。其内容与民间传说稍有出入。

《淮南子·外八篇》载: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嫦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淮南子·览冥训》载: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倡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东汉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关于嫦娥这一神话人物的身份目前尚有争论,有说是一村姑,有说是帝喾(kù)的女儿。至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时,始指为后羿之妻,此说延续至今。

民间传说的故事内容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有的说美丽的村姑嫦娥,因拒绝河神河伯的调戏而不得已吃下仙药升天。有的说嫦娥不堪忍受人间生活的清苦,偷吃仙药奔月而去。其中流传最广的,基本与《淮南子·外八篇》的内容一致,但是增加了月饼供嫦娥的内容:嫦娥因广寒宫中清凉寂寞,向丈夫倾诉懊悔后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团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由此形成。这一情节的增加,反映了人们渴望美好团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但是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就是嫦娥因“广寒寂寥,怅然有丧”而后悔莫及。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看来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历代文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哲学命题: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真的需要长生不老吗?与其在月宫中面对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的长生不老,还不如人世间温暖而平凡的生活。

何似在人间!这正是这件青花盘的真实写照。

陶瓷文化鉴赏-河南汝官窑的概述(图)


《汝窑概说》

一.汝官窑的发现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向来以产青瓷著称,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1)。汝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取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未,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誊(teng)。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另外有印花或刻划花。划出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和各种缠枝、折枝、团菊和菊瓣花卉图案,刻花风格比较犀利而有锋芒。

汝窑在青色釉方面已日臻(zhen)完善,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汝瓷釉内含有玛瑙,产生特殊色泽。汝瓷的烧制,是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瓷艺精良,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2)之称。然而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官窑”窑址究竟在何处?是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古代瓷窑多以地命名,所以汝窑当在汝州境内,半个世纪以来,曾先后在汝州市(原临汝县境)范围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40多处古窑址(3),有的规模较大,遗存十分丰富,有的瓷艺精良,釉色俱佳,与宫廷御用传世品十分相近。但在上述窑址中却无法断定其汝官窑口。

汝州市博物馆(其前身为临汝县文化馆)历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汝瓷标本(4),有的属于典型的宫廷御用汝瓷,制作讲究,釉色莹润,视如碧玉,扣声如磬,器表开片密布,底有细小支钉痕;有的显然属于民用汝瓷,器表富于装饰,刻、划或印有各种花卉图案,制作比较精细,釉色纯正滋润,造型丰富,美观实用,应属民窑上乘之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虽不能全部断定其确切的窑口,但仍不愧为汝窑的精良产品,对研究汝瓷的发展及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宝丰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历年来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全县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登记,并给韩庄窑(5)、魏庄窑(6)、上李窑(7)、张八桥白瓷窑址(8)建立了档案,对清凉寺窑址(9)经过反复勘察,收集了大量标本,特别是从当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0)。

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宋代时均归汝州管辖)找到了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址(11),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烧造技术精良,从发掘出土的部分标本看,与宫廷御用的传世品也完全一致。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层光亮莹润,釉含玛瑙,呈现天青、天蓝和粉青等色,釉内开片呈鱼鳞状,釉中细小沙眼呈芝麻花,视如碧玉。碗、盘、洗类多外裹足,满釉支烧。经过考古钻探与发掘,该窑址产品极其丰富,既烧制宫廷御用汝瓷,又生产天目瓷、宋三彩、白地黑花、白釉加绿彩、钧瓷、珍珠地划花、及其刻、印花图案的民用汝瓷等。窑场规模可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间窑口密布,瓷片、窑具堆积如丘。当地至今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鲁山县境),一天进万贯”的谚语,真实的反映了宋代当地瓷业繁荣昌盛之口碑。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清凉寺窑址的附近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依稀可见,这对判断清凉寺为北宋烧制宫廷用瓷的汝官窑口,无疑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是陶瓷考古史上和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新的重大突破,它使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它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1989年3月间,在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的汝瓷窖藏瓷器尤为重要(12),其造型计有:笔洗、板沿洗、碗、盘、钵、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多为满釉支钉烧造,器表有细小开片,器物注重装饰,有的外表刻有莲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线刻盘龙图案,圈足一般较矮,部分为凹圈足。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风格。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标本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及近年来在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新发现的汝瓷窖藏与县文化局历年来征集的瓷器珍品,就其汝窑的烧造历史,汝瓷的分期及其工艺特征,汝瓷的装饰及其艺术风格等分别加以介绍,为汝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一些有用的实物参考资料。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姑且把问题提出。

二.汝窑的创烧及其兴衰

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汝州位于河南腹地嵩山和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始建汝州。历史上河南瓷业兴旺,因此各地窑口为汝窑的创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北魏时期的洛京窑(13),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14),以及巩县隋代铁匠炉窑(15),均已成功的烧制出质量较好的青釉瓷器,以铁的还原气氛烧成之青釉,是汝瓷之本;鲁山段店窑(16),在初唐创烧的“鲁山花瓷”,其制瓷工艺技术对汝州地区及其临近各窑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盛唐时期瓷业的勃兴和五代后周创办柴窑,为汝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更促进了河南地区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至群窑四起,竟相争辉。汝窑的工匠发挥了特有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划和印花青瓷,从北宋初年即已问世。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运用氧化,铁的还原恰倒好处,使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到了北宋晚期徽宗大观时,以定州“白瓷有芒”认为不堪用,则改为汝州青瓷器。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17)。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从北宋初年所创烧的汝窑青瓷器,到北宋未年则为宫廷所垄断。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而玛瑙含有铁等着色元素,能使釉色光亮莹润多变,所以改为以玛瑙为釉。汝州当地盛产玛瑙石,据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有据《宋史·食货志》载:“政和七年(1117年)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即今宝丰县大营镇)界盛产玛瑙。”这为汝瓷烧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然为宫廷垄断之汝官器产量有限,传世甚少,其产品质量及其釉色,这个时期都应是它的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河南各地除了烧造传统的钧瓷及其磁州窑系的铁锈花、低温釉上彩等品种外,汝窑青釉制品仍继续生产,但已失去了北宋时精湛的工艺技术,釉色浑浊,器胎粗厚,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与“名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称誉已大有逊色。总之,汝窑由宋初创烧,经过演变与发展,到了北宋晚期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品,进入黄金时期,延至金、元,虽有恢复之举,然而已达不到宋汝之传统瓷艺,技术失传,生产大降。元未已至尾声,明代则全部停烧,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

三.汝瓷的分期及工艺特征

根据根据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的实物,参照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发现的窖藏汝瓷珍品,以及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的工艺特征,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前后历时共62年,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其间62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花纹样,碗、盘以凸线纹分成六等份,有的用刀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刻花线条流畅。此期产品釉色莹润,开片密布,在发展中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39年,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正是由于汝瓷工艺精湛,技艺超群,使之其印花技法广为流传。产品享有极高声誉,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从此在汝州建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18)。这期间大约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共20年(19)。烧制的御用品,以玛瑙为釉,出现了特殊色泽,工艺愈加精湛,产品优良。然而由于受到宫廷严格的限制,所以持续生产的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更少。特别是北宋徽宗政和间,在京师设窑烧造,名曰“官窑”,从此汝窑又被北宋官窑取代,直到南宋时汝官器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

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对峙,中原地区的汝窑和钧窑大都停烧,造成人亡艺绝。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统二年二月,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使册封康王赵构为宋帝。从此战乱平息,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前后历时90年。汝窑和钧窑皆为宋代名窑,自成特有风格,在此期间开始按照传统瓷艺进行恢复生产。然而由于技术南流,金人占据中原,对汝窑虽有恢复之举,但已是每况愈下。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仅能烧制出一般的汝青釉制品。

第五期:即元代。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间,为汝窑的衰落期。金、元相继大战中原,1279年战乱结束,元代继续恢复汝窑生产。然而由于战争创伤,技术失传,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习俗影响,汝瓷产品胎厚粗笨,工艺欠佳。生产品种仅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上半釉。

兹将汝瓷分期与产品特征列表说明如下:

汝瓷分期一览表

分期性质烧造年代年数器物品种与特征

朝代公元

一期北宋早期民窑宋太祖建隆元年——宋真宗乾兴元年960至1022年62造型多碗、盘器皿,有敞口凸唇或葵口,有的用凸线纹将碗盘分成六等份,器表满施豆青釉,釉层光亮莹润,装饰技法简单,系北宋早期汝瓷的基本特征。

二期北宋中期民窑宋仁宗天圣元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23至1085年62造型有碗、盘、钵、盂,外壁刻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以上下直线纹,组成辐射线。碗心印团菊,内壁刻有水藻纹,刻花协调,线条流畅。釉面开片密布。具有民窑艺术特色。

三期北宋晚期官窑宋哲宗天圣元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至1106年20造型庄重大方,品种丰富齐全,即有日常生活用品,又有工艺美术陈设品及文房四宝等。胎质坚硬细密。呈香灰色,釉色莹润美观,细小开片密布。底为支钉满釉支烧,釉色天青,粉青,卵青,天蓝,月白等。

民窑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86至1125年39造型多样,装饰丰富,出现大量印花,内容有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土质细腻,胎质坚硬,汁水莹厚,有如堆脂,釉色光亮莹润,有天青,豆青,豆绿,葱绿,天蓝等。

四期金代民窑金熙宗皇统二年——金末帝衰宗天兴元年1142至1232年90造型有碗,盘,钵等,器表饰满面釉,唯圈足和底心露胎无釉,口沿或腹底带有流釉现象,呈蜡泪状。釉面有稀疏开片,釉层不匀净,有明显的棕眼,胎体较粗笨。釉色豆青或梅子青。

五期民窑元世祖至元十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79至1368年89造型单调,釉色光润欠佳,器表光素无纹,里外皆施半釉,盘心和底足全部露胎,釉色深绿,有的泛黄,胎质粗松,制作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汝瓷的创烧、发展、兴盛、恢复到衰落,无论其生产规么模,烧造品种和工艺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演变过程。汝州地区由于唐代瓷业勃兴,鲁山花釉的创烧,在烧瓷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河南地区从北朝、隋唐以来创烧的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都对汝窑有直接的影响。北宋初年,汝州地区便成功地烧纸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汝青瓷。北宋中期,汝瓷则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广大的中原地区。各地窑口林立,竞相争辉。而各窑为了参与激烈的商品竞争,各立牌号,往往在碗底刻有窑工姓氏作为碗铭。当时产品除了造型丰富,釉色莹润的特点外,还十分注重器表的装饰,有碗、盘内壁印以简单的凸线纹,到内壁印以缠枝花卉和碗心印团菊花纹图案等。汝瓷印花工艺的出现,不仅代替了烦琐笨拙的刻花工序,而且采用模印,可以使制作工艺规范化。因此,自北宋的中晚期,印花工艺大量出现,装饰内容丰富,图案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汝瓷的工艺技术的广为流传,使之赢得了信誉,同时也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和偏爱,在客观上为之享有崇高的声望。当它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时,更是工艺精湛,进而说明汝窑发展到北宋晚期,无论在民间或是在宫廷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品,做工精细。碗、盘器皿大多外裹足、满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造型古朴大方,胎质坯坚质腻,呈香灰色,釉色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釉药浑厚,清澈蕴润,固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称,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世人曾对汝瓷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

汝瓷的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而豆绿釉也别具特色,釉质莹厚如堆脂,青雅素净,质美蕴蓄,其色分柔和淡雅的粉青,海水碧玉般的豆绿,还有青翠似玉的葱绿,艾青等。此外还有茶叶末色和绿釉飞红挂彩,更是奇特别致。汝瓷的天蓝釉,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一般美丽。天蓝釉呈色因原料的差异和窑炉烧成还原气氛的不同出现窑变,色彩又分深蓝,灰蓝,天蓝,淡蓝等,光泽如莹光般幽雅。更有一种青中带红和飞红挂彩,犹如旭日东升,又似夕阳余辉,即柔和又艳丽,富有诗情画意。汝瓷的月白釉滋润纯正,质地如玉,蕴润含蓄,具有沉静,雅素的特殊风格。总之,北宋时期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工艺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战乱,技术失传,虽曾恢复汝瓷工艺,但已不及宋汝之水平,逐渐走向衰退。直到元末,已全部停烧。

四.汝瓷的装饰及艺术风格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传播,先后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窑口相继烧造青瓷,为了赢得信誉,除注重技术的交流、引进其它窑口的先进工艺技术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汝官窑以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器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装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即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廓,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此类产品系宝丰窑的最佳制品,其线刻龙纹装饰,更应是宝丰清凉寺窑之佳作。

宝丰窑民用瓷的装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保护意见》的文件,指示对该遗址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传世器极少,故其价值连城,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函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官窑区主要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