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紫砂竹型茗壶鉴赏

紫砂竹型茗壶鉴赏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0-09-23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壶】

宜兴既有“陶的古都”之称,亦有“竹的海洋”之说。太华、省庄、茗岭山区有无边无际的竹海森林,品种有毛竹、刚竹、淡竹、圆竹、黄枯竹等等。宜兴城乡居民家中亦喜用竹器所制成的竹海茶具、竹床、竹椅、竹篮、竹席、竹箩等,也许前人认为种花不如种竹“修竹虚心万年绿”之缘故,形成陶都竹乡人们日常生活与竹有着密切的关联。竹的题材被广泛引用于紫砂茗壶的创作,这亦就不足为奇了。

竹型茶壶的造型形式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比较写实的手法,用数节竹竿组成壶体,再装上竹枝形的嘴把,在壶体及壶盖上点缀几片竹叶,使人感到非常自然贴切;另一类是在几何形的壶体上,使用其装饰手段,以竹为题材进行装饰,或塑、或贴、或堆、或画、或描、或彩绘塑结合,体现竹型茗壶的形态。这两类造型形式自然大方,布局一体,触觉舒适,把玩实用,塑造了竹型茗壶形制款式的独特体系和风格。紫砂艺人制作竹型茗壶有一套独有的工艺手法,几乎全靠手工捏制。比如壶嘴壶钮,制作时先用陶坭挽成一圆条形,再弯曲成合适的形状,稍干后再做出竹节、芽苞、水槽等。至于小竹枝及竹叶装饰,则是在成型时直接堆贴上去的,因此胥出自然,生动飘逸。

在宜兴紫砂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都有以竹为题材的紫砂作品出现。清乾隆年吴骞著《阳羡名陶录》中即有《竹节壶》的记载,谓:“竹节之清,清贞莫比”。虽不见真迹原状,却见于文字记载。竹型茗壶现存传器中最早面世的为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陈仲美款《束竹柴圆壶》。此壶壶底刻款二行揩书“万历癸丑陈仲美作”(万历癸丑即为 1613 年),造型为仿自然形的一束竹柴,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抱成一团,参差错落,自然有状,形态各异,粗细有别。竹节物状无一相同,壶体腰间用竹篾状绞缠成束。壶嘴由壶身的竹枝自然胥伸,把手亦拗枝制成。壶钮从竹节丛中突兀中央显现,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象真而悦目。材质取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称陈仲美作品为“神品”,《束竹柴圆壶》可见一斑。

清乾隆年面世的《双竹提梁壶》为竹型茗壶的传统经典之作。作者为陈荫千,壶艺出众,风格高雅,从面世品中可见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双竹提梁壶》以竹为题材,壶身为竹段状,凝重端庄,朴实无华,腹部堆塑竹枝纹一圈束腰,细部造型自然生动。肩部以壶生变,夸张得法。壶流擅塑成三节竹枝,挺劲柔韧。盖钮和提梁成双竹相纹状,虚空间强,空间与实体的变化恰倒好处。构思别出心裁,不失为清早期竹型茗壶的精品佳作。处于同时期的清初作品《玲珑八竹壶》,由八个筒形竹节镶接组成。筒形竹节等分匀衡,安排合理,周身镂雕竹之竹叶,玲珑剔透。壶盖处理如同壶身,亦为镂空雕塑竹叶,使壶体壶盖均衡协调。曲流、耳状把、桥竹枝钮,均取竹节状,棱角分明,造型奇特,手工泥塑技艺技法难度颇高。胎质精细、色泽红润,可谓巧工、巧形、巧色于一体。《双竹提梁壶》现藏南京博物院。《玲珑八竹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清中期影响最大最擅长制作竹型茶壶的名手为杨凤年。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被后人称之为“杨氏竹段”的《竹段壶》,因其竹型茗壶造型独特,手法细腻,工艺精湛,而成为竹型茗壶的经典之作。《竹段壶》取材紫砂清水泥材质,紫润可爱、砂质细密,呈暗红泛紫色。壶身由几节抽象体竹节化作一段毛竹,壶身夸张变化,造型简练大方,处理上疏下密,符合自然规律。壶流三弯圆润,扭曲多姿,攀枝竹叶自然过渡。壶把寓方寓圆、粗细得当。壶钮由春笋嫩枝作饰,笋痣清晰可辨,逼真自然,宛若天成。壶底钤阳文籇书“杨氏”圆形小印,为名手杨凤年之代表佳作。差不多同时期的制壶名手邵大亨,以《八卦龙头一捆竹》的形制开创了紫砂竹型茗壶与易学哲理巧妙结合的新风。作品以六十四根细竹围束成形,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由腹部伸出的八根竹子做足。壶盖微凸伏義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式,壶流饰以飞龙形象。制技精美,含意深邃,严谨对称,均匀协调,构思巧妙,自然贴切而为后人赞叹。

民国时期,紫砂竹型茗壶名品名作不断涌现。制壶名手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鼎》,以饱满圆湛的结构,底肩口盖呈塔叠砌的形制,自下而上贯通的线条,方中带圆的变化,浑成一体的气韵,刚劲有力的竹节处理,使壶成为民国初年的佳作。制壶好手冯桂林创制的《四方竹段》和《五竹壶》,形制以竹变异演化,呈高风亮节之态,寄寓圆于方之势,竹姿奇特,竹韵自然,竹叶飘逸,竹体清秀,古朴韵致,骨肉停匀,得体圆顺,稳重大方,一直成为紫砂竹型茗壶之上品。

紫砂花货塑器大师巨匠朱可心,在民国期间一直以竹型茗壶好手的声誉名满壶界。无论是《竹节壶》、《竹段壶》、《上圆竹节壶》、《笑樱竹节壶》、《竹节提梁壶》、《圆竹段壶》、《圆松竹梅壶》等等,凡涉及到竹的题材形制,均悉心钻研,巧妙构思,用竹来寄寓高尚的情操,用竹来表达坚贞气节,将竹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亦用竹来修身养性,寄情于茗壶之中。朱可心对竹的偏爱,使紫砂竹型茗壶的创作有了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朱可心所制竹型茗壶,取材自然细腻,色泽红中泛紫,色润可亲。竹节挺秀刚劲,顺畅自然。竹枝竹叶点饰得当,疏密有致,布局合理,恰倒好处。壶体以夸张手法提炼竹之生态形象,简练大度,绝不繁琐。竹叶清薄,光润而玉气,便于手感摩挲。塑形曲之有致,劲道十足,致变异扭曲于自然之间。布局适匀,功夫老到,爽朗而清丽,简洁而明快。以竹造型,虽角度各异,却风格统一,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壶以简为贵,但简中见情趣,形简而意不简,“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壶钮呈扭曲拱形,随手捏制,随意而不刻意。壶嘴呈“之”字形三弯式,额平而恭。把呈曲变耳状形,角度变异,姿态不一,颇具动感。此乃朱可心竹型茗壶壶体、壶身、壶嘴、壶钮、壶把特有之风格。加上竹节、竹枝、竹杆、竹叶的处理特点,可谓是首屈一指,无人可比拟。朱可心从古代画谱“高松竹谱”中领悟画理布局,以书画家论述中体会塑竹之妙,从紫砂陶花货塑器茗壶制作中品味最佳结构,并施以拈泥贴饰的技巧。所制竹型茗壶款色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姿态不一,丰富多彩。对紫砂竹器茗壶的发展创新起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辈艺人,可谓一代宗师,影响巨大,十分深远。

当代壶艺大师汪寅仙,乃是制作竹型茗壶器具的佼佼者之一。汪寅仙的《斑竹提梁壶》、《古簧幽罄壶》、《蝉衣斑竹提梁壶》堪称竹型茗壶中的创新名作。其《蝉衣斑竹提梁壶》以一段秀丽的斑竹为壶身,凝重端庄,浑朴雅致。饰数处斑纹,与残竹自然纹相呼应,以简托繁,自然生动。局部蛀斑和裂痕是生活中的残缺美,显示出手捏手塑的工艺特性。壶流似竹枝丛生,顺胥延伸,刚劲有力。壶盖竹叶秀丽,飘逸洒脱。壶钮为支竹小段上栖息的一只高飞远走而遗存的知了壳,俗名蝉衣,十分醒目,引人入胜,起到画龙点睛之神笔。壶把竹枝遒劲刚健、劲道十足、凌空飞渡、攀出自然、气势挺拔、节节高升。寓情寓理,寓丰富哲理,生动而富有灵性。该壶造型新颖别致,构思巧妙奇特,寓意深邃,立意鲜明,创意明了,工艺精湛,在竹型茗壶中耀眼夺目,独树一帜。

当代壶艺大师何道洪,亦是制作竹型茗壶的佼佼者之一。何道洪的《大型竹提壶》、《提梁岁寒三友壶》、《大竹段壶》、《双色竹趣壶》、《宜竹壶》、《提梁竹寿壶》、《梅竹合璧壶》、《容竹壶》、《岁寒三友壶》、《梅竹双清壶》、《新竹桃园壶》等等,以竹为造型题材创作的茗壶款式丰富而广泛。作者寓寄情感于“竹”,发人深思于“形”,感慨万千于“意”,将大度能容之特征,虚怀若谷之心境,虚心劲节之象征,君子所好之心态,毫无保留地谱写在竹型茗壶创作中,极其细腻地把“胸中丘壑”透彻见底地表现在竹型茗壶上。在塑造竹型茗壶时,何道洪十分注意泥质、泥色、泥性、泥相的协调配置合成,与竹的特性做到浑成一体。他所创制的紫砂竹型茗壶,泥质滋润可人,泥色艳而不媚,泥性柔刚相济,泥相淡不浮而浓不暗。古朴雅致正是修竹、翠竹、黛竹、青竹的共同秀色。宜竹、宜壶、宜人,壶人合一,壶竹合一,人竹合一,心境神态与容姿肌理合一,这是一般紫砂艺人所达不到的精神境界。他所创制的紫砂竹器茗壶,造型如流畅写意,淙淙自如,符合规则,别出心裁。壶体线面简洁明朗,行云流水且圆润如一洗晴空,穹窿尽虚。所饰竹雕精纯爽利,杆、枝、叶、节既有龙筋虎骨之刚健,又有吟霜傲雪之魂魄,还兼有春花带露之娇妍。心手合一的制作技艺达到“沉而不凝,逸而不浮,复而不杂,稳而不飘”之至高境地。盖与口的特点为增加层次,使壶体跳跃涉险,由静入动,饶有情趣,吞吐壶盖,藏拙而露巧。钮与把的特点呈“倒曲”之态势,取精蓄锐,劲韧不屈,含而不露。壶嘴的特点为粗犷奇特、圆润似玉,犹如飞来之物,向上收敛成势,内蕴劲力,粗犷不俗,仪态逼真。整体茗壶以妙色天成的材质入壶,简练酣畅的造型入艺,雄浑精纯的雕琢入手,拟喻独到的装饰入意,把竹的“神、生、节、品”刻划得可圈可点,神韵交加。何道洪的竹型茗壶,贵在意韵,难在寓意,妙在通灵,有巧夺天工之艺,宛若天成之势,泱泱古韵之风,浑成天趣之度,星月争辉之美,达到了紫砂竹型茗壶的新高度,亦为紫砂竹型茗壶谱写了新的乐章。

紫砂竹型茗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于紫砂竹型茗壶形制款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在于探索传统精华的同时不断有所进取。或古雅、或飘逸、或灵秀、或端丽、或曲折变化、或姿态万千、或寄寓于高尚情操、或表达于坚贞气节、或热衷于情景交融,或抽象于陶艺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应以继承传统为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有生命力。苏东坡爱竹,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名言,为世人所敬仰。郑板桥画竹,传神写影、千变万化,各尽其妙。人们赞美竹,因为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竹,性坚韧,中空,直而有节,”这是自然形态。节,表示坚韧长青,坚贞操守。枝,表示连气恩爱,里外衬托。叶,表示君子风度,潇洒飘逸。这是精神形态。要成功设计创制一件紫砂竹型茗壶,一是在立意上要下功夫,在精神形态上刻意孜孜追求、立志明志、胸有成竹。二是在制作上要下功夫,在材质上选配合成,贴题贴意,造型上展示风采,切题切意。新颖的构思要由精湛的技艺表现来完成,只有掌握熟练的工艺技巧,才能体现最佳的表达形式,才能使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紫砂壶西施壶型探究


“西施壶”是很多壶友的最爱,他憨厚,小巧,精致,清新……等词都不足以形容的独特的韵味。“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

徐友泉、沈子澈,都是史料有载做过西施壶的,其他的历代名家、工手是否做过,小编知识浅陋,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史海浩渺、工匠繁多,做过的可能性应当是相当大的。只不过考据重的是实证,哪怕只言片语都是必须重视的根据。

图:倒把西施壶欣赏

清吴骞编辑的《桃溪客话》载:“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还说:“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壶式,亦多相类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紫砂好手,晚于徐友泉,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过的型款,创意上就大大打了折扣了。

现在我们大家所说的西施壶,小编以为主要是以王寅春、顾景洲所做的西施壶为蓝本,顾式较之王式,总体上大同小异,前者清秀、后者丰满。其中一、倒把(古称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盖子加身筒;四、截盖;五、乳头形的壶扭,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顾式两者都是一样的。王、顾之后的艺人所做的西施壶, 基本都是沿用这款型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他们试图做一些创新,所做的作品脱离了前面“五大要素”,但还是不离“乳”这个母题。

王寅春、顾景洲都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艺人,传统功底根深蒂固,他们所做的传统陶瓷器型应当是可以作为依据的。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么,西施壶就有了一个实物的大体标准(五大要素),我们按图索骥,似乎就可以看出西施壶发展演变的一些端倪。以此为蓝本,小编所见载之于文献资料的,最早的实物图片,是明晚期(天启、崇祯年间)的沈君用所做的一只红泥粗砂小壶,底款:大明天启丁卯君用制(天启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壶“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颇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长些、倒把打开的幅度略大些,此壶图片收录在《阳羡砂壶图考》的下卷。

紫砂壶新壶如何开壶?紫砂壶如何养壶


紫砂壶新壶如何开壶?紫砂壶如何养壶。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

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烫煮一番,一则可除新的烟土味和洗涤除污后即可使用。

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泡完茶后,将茶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4、注意“壶内茶山”。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去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山,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5、把茶渣摆存在壶内来养壶,这种方法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附热香茶味,所以残渣剩味实无益于紫砂壶。

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试,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

7、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可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试,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壶发生较深厚的感情。

浅谈紫砂僧帽壶


紫砂壶有众多壶型,其中有一种壶型是僧帽壶。

中国最早的僧帽壶出现在元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主要以瓷器作为载体。直到明代紫砂被人们发现,并且逐渐成为老百姓们日常泡茶的重要工具。于是制壶工匠们开始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开始把瓷器的器形慢慢迁徙到紫砂壶的制作当中,创制烧造紫砂僧帽壶。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看上去非常特别,明明看上去小小的一只壶,却蕴含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囊括了少数民族习俗、佛教信仰、瓷器发展历史等多个元素。它不仅仅是紫砂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点睛之笔,还是我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见证。

紫砂僧帽壶的文化底蕴非常特殊,佛教典籍中,对僧帽的解释是冬天里僧人头上所戴的布制品:头巾、禅巾、菩萨巾。简而言之,所谓“僧帽”指的是佛教僧人冬天戴在头上的帽子。关于僧帽形状的记载是总长五尺三寸,前长二尺八寸,后长二尺五寸。当然,南传佛教的僧人们由于冬天天气并不怎么冷,一般都不戴僧帽。除此之外,我们国家佛教的其他宗派僧人们的帽子形状也各不相同。譬如说,韩传佛教和密宗的帽制就有所区别。我国的僧帽壶主要有三个款式,分别是传统僧帽款、济公款、唐僧款。

紫砂僧帽壶的壶口形状酷似僧帽,由此得名。它的壶身的形状为六角形。紫砂僧帽壶的口沿向外延伸出五片荷花花瓣,壶盖看上去也是六角形,壶盖的边缘在五片荷花花瓣中若隐若现。壶盖上的壶扭呈小球状,就像是僧帽的顶部,它的风格古朴素雅。紫砂僧帽壶的壶颈紧紧贴合着荷花花瓣,看上去就像是僧帽的帽檐。紫衫僧帽壶壶口犹如鸭子的嘴巴,它的手把犹如一只耳朵,上面还设置着一个小扳手。紫砂僧帽壶的壶嘴设计得妙不可言,它和此壶的把手形成呼应,为壶身添上了一种别样的风采。紫砂僧帽壶壶底的形状也是六角形。

紫砂僧帽壶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从佛教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的出现象征着佛教在中国已经本土化。从制壶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展示了那个时候我国古代工匠们制壶水平已经非常出色。

紫砂纪念壶收藏攻略


所谓紫砂“纪念壶”,是为某种纪念意义而特别制作、生产的茶壶。一般来说,纪念壶有数量上的限制,且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此也有收藏价值。如顾景舟于1946年为江苏省农民银行定制的,“全国省级银行第六次座谈会”所作的纪念壶。又如民国初年,程寿珍为自己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国际赛会上获奖而做 的壶。都是相当珍贵的纪念品。

纪念壶,顾名思义,应该是为纪念主题而设计制作的,而不是为商品推销为刻意造作的。离开这个前提就会使纪念壶的味道不正。纪念壶,既是茶壶,自然也 有质量高低的问题,以及附着在茶壶上的文化含量的高低,亦可注意一下纪念壶的发行质量,以及附着在茶壶上的文化含量的高低,亦要注意下纪念壶的发行数量。

纪念壶也有假壶,有些经销商往往借某种名义成批生产纪念壶,借用某名家之名,在收藏方面的报刊杂志大作宣传,以此操作经营,获取暴利,这样的茶壶就 不可取,更不在收藏之列,藏家要谨慎;还有不少专靠发行纪念壶的壶商及做壶人,操作经营此业,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对纪念壶的收藏,实际上也是对收藏者水平的检验。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是采用江苏宜兴特有的一种绛紫色澄泥陶制作而成。

宜兴古名荆溪、阳羡,位于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紫砂从宋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历经千年,此后经久不衰,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也博得个陶都的美名。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土内除高岭、石英、云母之外,铁和硅的含量也较高。紫砂料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就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紫砂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茶壶类、花盆类、罐类和其他类。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密不可分。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这其中对茶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宋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更成为了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当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器形较大,壶为球腹,近底部略收敛。提梁在壶肩上弯成拱形,后部有一个用来栓绳系盖的小系。壶流弯曲,盖子平直,有宝珠形盖纽。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字筋”,它也起到固定壶盖防止滑落的作用。壶的流与腹部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整个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高高架起的提梁与器型简洁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壶为褐红色,质地比较粗糙,近似缸胎,壶面上黏附着的点点“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紫砂器的烧制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制,在窑内受到其它有釉器物的影响,粘着上的。提梁壶上的“缸坛釉泪”说明该器物是紫砂工艺早期的作品。这样的烧制方法在紫砂器发展史上时间很短,最晚在万历以前就得到改善。与该器物同时出土的砖地券表明,墓主人吴经葬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提供了该器物的下限时间,也就是说这件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以前。

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器物多为传世品,加上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随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从全国收藏紫砂壶的情况看,这件提梁壶是目前时间最早的一把紫砂器物,因此有“天下第一壶”之称。

长沙窑诗文壶鉴赏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以其气势的恢宏、内容的博大,声韵的优美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在那个浪漫与辉煌的时代,诗不但可以入歌、入戏、入画,而且还被以各种工艺技法广泛地铭刻、书写到金银瓷等器皿之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生产的陶瓷器上,就常常用诗文书法来美化外表,开创了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笔者收藏的这只青黄釉执壶就是一件极具典型性的例证。

此壶高22.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3厘米。主体造型为口沿向外平折,筒形颈,较粗较长,其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约为腹部侧视最宽处的二分之一;削肩,瓜棱形腹,瓜棱因前后左右均等对称按压四条较深阴线而凸显出来;肩部有短流斜直向上伸出,短流用刀削出十棱状,上细下粗;与流对应一侧的颈中部至腹中部贴双条形柄。柄内可容入三指受力以持壶;釉色黄中泛青,开细碎纹片,质感莹亮柔润,透明度高;平底假圈足,胎土灰白,细腻致密。壶短流下方的腹部棱面上,釉下以铁褐彩书写诗文一首:“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从诗的体裁上看,不拘泥押韵对仗,文字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首五言绝句类的打油诗;从内容上看,吟咏志向,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气势;从字体上看,楷草相间,用毛笔蘸褐彩写成,线条圆转有力,间架结构随意自然,似与不似间带有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笔法格调,也多少带点书圣王羲之的墨色神韵。让我们再整体观察一下这把壶,并连贯起来欣赏:造型饱满古朴,诗歌简练明快,书法拙中见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感叹,这就是大唐时代浪漫而又朴实的民间艺术。你一定会为大唐时代民间艺人的自由创造力所折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把壶的形体和纹饰达到了善与美的和谐统一。言其善,是因为它腹阔能容,利于致用;言其美,是因为它沉稳中见灵动,饰诗文以抒豪情寄壮志,每当用之,见则自勉警醒。

中国陶瓷史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瓷器釉下彩绘装饰工艺,已是先领风骚,而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更是前无古人。倘若你能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把壶,就一定能深切的感受到壶里壶外所浸透着、洋溢着、闪烁着的一千多年前泱泱大唐帝国的盛世情怀,感受到制作者对美的探索、理解和追求。

紫砂保养:新壶老壶都要多泡茶


紫砂器虽说怕脏、怕油、更怕摔,但要是买了紫砂一直珍藏着不用,那将会严重影响其色泽,也更不利于其保值增值。紫砂圈里的行家说“紫砂的生命在茶海里,不能侍茶,紫砂就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可见“养”壶才是紫砂收藏的正道。

开新壶

紫砂藏家公认,紫砂壶是有灵性的物件。如何培养出紫砂的灵性,“开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据知名紫砂藏家张恪介绍,一把新出炉的紫砂壶是没有光泽的,也不能直接泡茶,因此新壶开始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行家叫“开壶”。开壶的方法有很多种,各行家的方法不尽相同。

第一步,用白水煮至少1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这一步可以藉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第二步,用老豆腐煮至少1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第三步,用甘蔗嫩头煮至少1个小时;

第四步,用茶叶煮至少1个小时。完成这四个步骤后,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而宜兴紫砂壶,胎质气孔结构较大,吸附性较强。根据这一特征,如果是用普通茶叶沏茶,必须用后即清洗。如果用高级名茶,则可以贮存在壶内,搁置几日再清洗。

“在宜兴当地,洗壶是不用手的。”张恪说,只能用沸水长时间泡,再过冷水。新购紫砂壶,未用前还需要在清水中浸泡3、4天,每天换水2、3次,这是因为紫砂壶是经过1000℃高温烧成的,过程中会有少量铁质渗出,残留壶体表面,若不清除干净,对人体有害,还会使茶水变味。

洗老壶

紫砂壶收藏后,长期搁置会有脏污,怎么办?玩壶多年的藏家张瑶涵向我们介绍了清洗紫砂老壶以便重新沏茶的方法。

首先除去茶垢,先用温水加84消毒液及洗涤净将壶浸泡3、4小时,用废弃的旧牙刷将其洗干净。这些茶垢对收藏或许有用,但对重新沏茶则是多余的。

其次是除去异味,将开水注入壶中,从壶嘴中快速倒出,即将壶浸泡于冷水中,如此反复3、4次,即可除去异味,恢复壶的元气。

随后的消毒杀菌必不可少。放入茶叶后倒进大半壶开水,放入微波炉中转1分钟,即可杀菌。要注意的是,从微波炉拿出壶时,必须用旧布垫好端出,不能让水溢出壶外,避免爆裂,然后放置于木板上让其自然冷却。恢复功能后将老壶再泡1、2次,倒掉茶水。依照之前的步骤操作,可使紫砂老壶焕发青春,正常使用。

“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壶的清洁,尤其不能让紫砂壶接触油污,保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冲泡时还要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然后再往壶里冲水,也就是常说的‘润壶’;常用棉布擦拭壶身,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否则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影响紫砂壶的品相;紫砂壶泡一段时间要有‘休息’的时间,一般要晾干3、5天,让整个壶身底干燥。”

茶养壶

紫砂壶保养一般通称为养壶,养壶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第一次泡茶时就开始和我们结缘,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这是张恪对壶的珍视。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低劣残缺的。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内养的关键在茶,“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张瑶涵说,养壶是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的时候,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势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

紫砂壶的收藏者是决不会把形态各异的壶高高放在橱架上的,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地将其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挨着个儿去沏茶--以精心挑选有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的色泽,养壶的香气。

“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他们以茶去养壶的性情。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怕已分不清养的是壶的气质,还是自己的气度了。

紫砂壶养壶秘籍


紫砂壶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养好一把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朴质心爱。所谓壶重养,养入迷,养壶之道关于茶饮之道甚重。

下列规则帮你参透紫砂壶养壶之道、养壶办法,而平常养壶之道应注重以下8点:

1.用完后的紫砂壶有必要坚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2.放在空气流通的当地,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能够为宝贵,用后包裹或密封。紫砂论坛

3.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土的当地。

4.最棒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5.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6.最棒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行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辨认,避免紊乱。

7.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不然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8.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整理洁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茶壶上,最终用布悄悄擦干。

紫砂养护很有讲究,养壶的办法主要有7条:

1.壶新泡首要要决议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比如重香气的或重味道的,若是考究的话,都应专门备泡的壶,一起也可使新壶承受滋补。办法是用洁净锅器盛水把壶吞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一起放入锅中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待些时分取出新壶置于枯燥又无异味处,天然阴干即可运用。

2.壶运用时应首要用茶汤煮一番,除掉新壶的烟土味和洗除尘垢即可运用。

3.壶从头运用,应做到每次冲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开水洗刷残汤,以坚持清洁。

4.重壶内茶垢。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存在茶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垢。但若是保护不妥,壶内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茶前应以滚沸开水冲烫一番。

5.茶渣存在壶内养壶,这种办法不行取。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饮后也有害于人体安康。

6.在运用时应做到常常擦洗,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只手感舒畅并且能焕宣布紫砂陶自身的天然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无量。

7.清除壶的外表时,能够用手加以擦洗,洗后用洁净的细棉布或其它柔细的布擦洗,然后放于枯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一朝一夕,你天然会与这把紫砂壶发作深厚感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紫砂竹型茗壶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紫砂竹型茗壶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