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晋唐宋元瓷器作伪

晋唐宋元瓷器作伪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宋元瓷器工艺鉴别 鉴别瓷器

2020-02-25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1. 做土锈 将新瓷器涂上地下土或埋在地下一段日子,这类仿品嗅一下有土浸味。土浸味是鉴定出土器的方法之一,所以通常的鉴定,有土浸味,就往老东西上靠。接着将有假土锈的瓷器再作旧,更能迷惑人。鉴别假土锈的方法很多,比如先将器物表面的土锈洗掉,气味没有了,就是假的;如果洗掉了土锈,气味照样存在,可能是真的。假土锈与器物表面粘接不牢,一碰容易掉落,而真土锈较为牢固,剥落下来,往往会在器物表面留下痕迹。

2.烟熏将新瓷器用烟熏,时间长了釉表面变黄变旧。鉴定方法为:在局部用劲擦拭,能擦干净,一定是假的。另外再嗅一下,是否有烟火异味,有的话,也一定是假的。

3.药浸将新瓷器放入相关的药水中,能使釉面快速腐蚀。用这种方法作旧,瓷器表面腐蚀痕迹往往很均匀。而旧瓷器表面的腐蚀往往是不均匀的,当然表面腐蚀均匀的也有,如海底下的器物。

4.假开片 将新瓷器置于在高温下产生开片现象,然后涂上污垢水,使开片呈现旧气。鉴别方法很简单,能够把线条、污垢洗掉的均为仿品。

5.鸳鸯配将两件破损的瓷器合二为一,或配成原来的造型,或创造一个新的造型。鉴定方法有几种:一、用小刀刻划细部,能刻出刀痕来,如果不是修补时留下的痕迹,那么必假无疑。因为合二为一的器物,通常进炉低温烧造,低温釉面硬度低,容易刻出痕迹。二、凡有不正常的接痕,一定有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元瓷器鉴定方法


宋元瓷器是中国瓷器非常就有民族特点的瓷器时代,从汉族的宋代五大官窑到蒙古族元代的元青花瓷器都是中国瓷器烧造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奇葩艺术品,影响了好几代人,也影响了世界瓷器发展和收藏瓷器热。所以宋元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一直是收藏的难题,尤其是元青花瓷器的鉴别更是复杂,简要介绍一下宋元瓷器鉴别方法。

1.古懂瓷器的时代艺术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2.借用现代仪器鉴别宋元瓷器。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利用瓷器烧造的时候产生的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专家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600倍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20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元青花气气泡鉴定法:

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宋元瓷器鉴定方法之一

3.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明清瓷器作伪与鉴定


在瓷器仿品中,明清仿最为多见,仿品作伪品种繁多,下面简单归成十个大类。当然这种归类仅仅是阶段性的,因为仿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冒出来,就是说仿品也有时代性,如电脑扫描纹饰等。

1.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加上相应的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精品”。这种仿品鉴定起来有难度,没有一定的经验难以辨别。如果对书画技巧较熟悉的,或能书善画的,则较为容易。新加款通常笔力不畅,难以做到笔笔中锋,而官窑款写法很规矩,笔路清晰流畅。这种鉴定方法需要慢慢地体会,短时间内难以掌握。

2.磨底加款:这和加假款陛质相似,只是多了一道“磨底”工序,这就给鉴定带来一定的方便。因为把原来的民窑款,或不是仿造者需要的款磨掉之后必然要做一下釉面才能加款。做过的釉面往往很呆板,放大镜下仔细看就能发现,真的釉面必有气泡,假釉面则做不出气泡。还有一种将底款打掉,重新补好后再补釉面、补款,鉴别方法同上。

3.后加彩:将原来无纹饰的瓷器加彩,重新人窑烧造,其色彩往往很新,容易鉴别。如果是复杂的纹饰则要在古人与现代人的技法上来找区别,最初级的方法还是寻找运笔上的区别。

4.加彩遮损:一件釉上彩瓷器,表面上损坏,或冲线,或打破,修补上釉,然后再配上纹饰,就能遮住原来的损伤部分。釉上彩是低温釉,原来纹饰与新添纹饰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5.鸳鸯配: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做成原器,或组成新的器物;或者将一新一旧的瓷器组合成一件完整器。如清朝的一件玉壶春瓶口部损坏了,就把新瓷器玉壶春瓶口截下来装上去,这和修补不一样。因为修补器,表面的釉是涂上去的,不坚硬,用小刀一划,即露馅,而用新瓷器补装上去,新瓷器的釉面硬度则和旧器一样。

6.补残改形:如一件旧的双螭龙耳瓶,双耳掉了,恐怕补上去露馅,毕竟补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把破损处磨平,上釉,成了一件无耳瓶,这种改形器很难看出来。补残改形方法很多,如截口、长瓶变短瓶、有盖成了无盖,等等。

7.修补成全:明明是一件残器,经过修补后说是一件完整器,这类东西鉴别较难,需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察看。当然修补面较大的,又添了纹饰的,容易鉴别;但小修小补的,却不易察觉。还有一种是增添附件,如一个瓶子,颈部损坏,就特意做一耳装上去,遮掩原来的破损处,当然新做的配件能从釉面、造型上看出破绽。

8.破新成旧:故意打碎一件高仿瓷器,或打破局部,断口处做旧,让人产生是一件古董被打碎的错觉,因为明清官窑瓷器即使破损了,也值钱。把新瓷器打破,当作旧瓷器的现象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上十分多见。因此见到破损器,同样要警惕。

9.补加金彩:带金彩的瓷器,因时间久远,金色容易磨损、脱落,作伪者往往重新添加金彩,但新添的金彩色亮耀眼。如果把金彩做旧,放大镜下能见到打磨痕迹。有的器物金彩少,作伪者增添金彩纹饰,但有旧金彩在旁作对照,辨别起来较容易。

1 O.加印花彩:在一件单色釉的瓷器上加印花彩,这种印花纹往往很精细,是用电脑照真品纹样扫描上去的。这类做假很有欺骗性,人们看这类瓷器,多注意底部,注意底釉,这两点看好了就以为对了,而纹饰上是否有问题,往往被忽略。

瓷器的作伪和辨伪


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

(1)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像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

套口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即在旧的器物上套上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如注意接口部分,也是能发现痕迹的。

镶底 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游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适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易显露痕迹。如康熙器的二层台阶底处的接痕,更不易被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新、旧器的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其他合适的且带官窑款的旧器底,以混充真品,这也是后加款中嵌底款的办法之一。但往往会将瓶底款与碗、盘底款互用,而露出马脚。一般讲,琢器(如罐、瓶、炉等)的底款书写得比较紧凑,而圆器(如盘、碗等)款则疏散,且双圆环开阔;琢器底款外围小,圆器底款外圈大。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如有人在宋影青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4)后加彩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如将康熙脱釉的旧器,施描成墨地三彩的品种;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更多见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 珐琅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如民国时期,在康熙旧器上后加五彩的伪作很多,绘画虽深,但神态不足,色彩也过于鲜艳,且釉面及彩上无自然形成的哈蜊光泽和彩晕;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器物表面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后挂彩,一般以挂红彩的较多。

2.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其次,瓷器收藏品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

(1)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

套口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即在旧的器物上套上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如注意接口部分,也是能发现痕迹的。

镶底 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游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适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易显露痕迹。如康熙器的二层台阶底处的接痕,更不易被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新、旧器的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其他合适的且带官窑款的旧器底,以混充真品,这也是后加款中嵌底款的办法之一。但往往会将瓶底款与碗、盘底款互用,而露出马脚。一般讲,琢器(如罐、瓶、炉等)的底款书写得比较紧凑,而圆器(如盘、碗等)款则疏散,且双圆环开阔;琢器底款外围小,圆器底款外圈大。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如有人在宋影青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4)后加彩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如将康熙脱釉的旧器,施描成墨地三彩的品种;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更多见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如民国时期,在康熙旧器上后加五彩的伪作很多,绘画虽深,但神态不足,色彩也过于鲜艳,且釉面及彩上无自然形成的哈蜊光泽和彩晕;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器物表面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后挂彩,一般以挂红彩的较多。

2.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历代瓷器文物作伪手法与鉴定


随着瓷器收藏的升温和藏家“只进不出”的收藏风格,使得目前古玩市场上仿品充斥。仿制文物自古就有,历史上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许多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分工合作,市场逐步专业化。

目前的仿古瓷与民国时期仿古瓷的大量出现十分相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为皇室专门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然混迹市场,甚至不少还流往海外,当然其中的精品也不乏艺术价值。当今的仿古瓷同样也是鱼龙混杂、良莠难辩。

与瓷器收藏热同步的是有关瓷器辨识的书籍浩瀚无垠,各述己见,甚至也颇多争论,但相同的是,这些书籍一般都从瓷器的胎、釉、形、画等多种角度进行辨识。一个瓷器收藏爱好者要从外行变成内行,毫无疑问需从全方位掌握对瓷器进行辨识的方法,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不少收藏者把玩多年,却仍不得辨识瓷器的要领,又沾沾自喜于自己玩了多年早已是行家里手。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一些有着良好美术基础,甚至是专业画家对瓷器一“上手”就很快入门,成为真正的行家,其人门的诀窍就是瓷画。这就印证了瓷器古玩界的一个规律,瓷器辨识往往是“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内行是用自己最强项的技能“看进去”的。

笔者认为,如果瓷器收藏爱好者能增长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不妨从瓷画入手辨识明清、民国瓷器,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瓷画辩瓷器有很多特征可以入手,但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一“形与色”。形就是瓷画的造型,其最突出的造型手段就是线条;而色就是色彩,包括青花的墨分五色。这就要求鉴赏者不仅要有一些最基本的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美术知识,而且要较熟练的掌握各个时代瓷画形与色的一些基本特点。

唐宋时期瓷器 当年价格几何


说起古陶瓷,业内专家或收藏爱好者,无不谈论“高大上”的唐秘色瓷、宋汝钧官哥定。然细究询问唐、宋时期的瓷器价格几何?知答者甚少。

著名历史学家王仲犖遗著《金泥玉屑丛考·唐西陲物价考·日用器皿价》:“橘椀(碗)一枚,次七十文。”(《大谷文书集成》卷二3067号)“椀(碗)一枚,上直(值)钱三十六文;次三十五文;下次十四文。”(《大谷文书集成》卷二3055号)“大屈椀(碗)一枚,上直(值)钱四十二文;次十四文;下次三十八文。”(《大谷文书集成》卷二2058号)“叠(碟)子一枚,上直(值)钱二十三文。”(《大谷文书集成》卷二2058号)“羹椀(碗)一枚,上直(值)钱贰囗囗囗。”(缺号)“河(荷)叶盤(盘)子一枚,上直(值)钱六十五文。”(《大谷文书集成》卷二3454号)据古钱币专家以粮食价格衡量货币关系换算:唐代1文钱=0.2元人民币。换算结果唐西域边陲1件荷叶盘70文,折合人民币14元;比较低价的1个碟子23文,折合人民币4.6元。

盛唐富宋。《宋要会辑稿》无载宋代民间瓷器价格,查权威专家漆侠《宋代经济史》、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等也无载述。仅见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540页是从《文物》《考古》发掘报告中查获两例。可见宋代瓷器价格资料扑朔迷离,少得可怜。

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地宫土北宋太兴国二年(977)定窑白釉刻蝉纹莲瓣口碟(图1),外底部墨书5行28字:“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三十足陌”(图2)。碟口径12.4、底径8.5、高3、胎薄0.2厘米。六曲莲瓣形。碟为仿金银器造型,追求形似植物花与叶的形状。有古陶瓷专家称:此设计不适合实用,宜于陈设观赏或把玩。“陌”与“佰”“百”通。宋代钱币交易中每吊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1枚不短缺,谓之“足佰”。程民生撰《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宋太宗时,100文钱,可以在开封市场上买1支写大字的毛笔。大观年间,100文钱可以买1斤牛肉。端拱四年(1007),10文钱,在蔡州等地可以买1斗麦子或5升粳米。熙宁五年(1072)四月,1个人花10文钱,可以在杭州的浴堂里沐浴1次。宋代1文铜钱=0.3元人民币,程民生亲睹该器:“此碟是用30文足钱买来的,而北宋时期,维持一个人一天最低生活费用需20文铜钱左右。”

福建建瓯宋墓曾出土一只北宋褐釉瓷瓜楞盖罐。器身内外均饰酱褐釉,器盖壁外缘一周手书“庆历三年五月上囗囗早囗囗龙矣用囗三十文男囗。”这件30文建瓯窑瓜楞盖罐应是庆历三年(1043)购买的价格。”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北宋磁州窑白瓷执壶(图3),高29.5厘米,底部墨书“崇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买七十文泰家”。

南宋诗人钱时的侄儿钱羔,在家乡新安乌聊山(今安徽歙县城东南隅的长青山)不满百文,买两件小瓷瓶,见者莫不称叹。熊侄自言,因是有感。以其体制之美,人皆悦之。若无体制,虽雕金镂玉不足贵也。钱时作《小瓷瓶》诗赞:“小瓷瓶,形模端正玉色明。乌聊山边才百文,见者叹赏不容声。”第二天,好友王正听说后,“欣然为赋瓷瓶篇。”这也是南宋唯一写瓷器价格的诗歌。

张厚璜、李祥耆编《钜鹿宋器丛录》(民国十二年版):北宋大观二年(1108),河北钜鹿古城被洪水淹没。民国七年(1918),磁州窑瓷器在钜鹿古城大量出土,其中记年款价格瓷器:“柿天目合子”,上书“元祐七年(1092)八月十九日买,钱五十”;铁红釉盒,底墨书五十文;铁红釉钵底墨书三十文。可知磁州窑瓷器在大观二年之前已销售广大市民阶层。而北宋徽宗时,100文钱可以在唐州(今唐河县)方城仙公山下的新寨买1方黄石砚。

关注宋代民生的北宋诗人梅尧臣,35岁知建德县事,曾作《陶者》诗体恤砖瓦窑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南宋诗人刘子翚《莫田》诗:“市头米价新来减,一醉瓷瓯五六钱。”一件瓷瓯值五六个铜钱,说明民窑工匠从事瓷业微利。正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工序方可成器。”北宋文学家范镇《叠石溪》:“樵柯成市井,陶穴乃生涯。春石声相应,沉泥处或洼。累墙瓷隐辚,开径石槎牙。”他目睹登封民窑陶穴、沉泥的场景后诗云:“君如别业就,后会固无差。”故吟唐宋民窑《制瓷》:“泥火陶瓷土,涅槃藏博古。鉴贡上乘器,囊橐无余资。”

宋元瓷器鉴赏与收藏


李知宴

内容简介:

《宋元瓷器鉴赏与收藏》一书由国内知名鉴定专家李知宴主编,按窑口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宋元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的发展、胎釉、器型、纹饰等情况,精益求精的官窑工艺绝伦,注重实用的民窑简朴大方,融合异国风格的外销瓷特征明确,三者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宋元瓷器的灿烂文化。

李知宴,1937年出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主要整理研究故宫珍藏的官窑瓷器,进行古代窑址的田野考古,曾率队发掘龙泉窑。1979年进入北京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继续研究陶瓷,系统地开展对中国古瓷窑址的考察和发掘,再次发掘龙泉窑。近50年来一直从事陶瓷考古、陶瓷器艺术鉴赏、陶瓷真伪鉴定工作。在中国、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陶瓷文章200余篇,已出版专著或合著20余本。其主要专著有《中国陶瓷简史》《中国陶瓷》《中国釉陶艺术》《唐三彩》《中国陶瓷文化史》《史前—五代的中国陶瓷》《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等。

南宋 龙泉窑青釉鼓钉三足洗1口径16.5厘米

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鱼耳瓶高17.1厘米

南宋 龙泉窑青釉贴塑龙纹盖罐高25.4厘米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春睡仕女枕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缠枝莲纹梅瓶

外销瓷系里青瓷与青白瓷的特点

◇青瓷

龙泉窑青瓷在中国瓷器的外销中所占比重极大。在南亚、东非、日本和伊朗等国均发现了大量的龙泉青瓷。尤其是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水的12 700多件的瓷器中,绝大部分为龙泉窑瓷,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虽然目前还广州、泉州和温州等古代窑口还没有发现大量龙泉窑系青瓷外销的记载和实物,但在浙江宁波宋元市舶库附近的东门口海运码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龙窑青瓷,显然是要输出时被损坏而丢弃在此。无论是数量的巨大还是品种的丰富均可弥补我们对于龙泉青瓷外销认识中的不足。这批龙泉青瓷的胎质细腻、洁白,釉层凝厚,滋润如玉,颜色呈粉青、翠青和梅子青等色。器型有宋元时期常见的夹层碗、莲瓣盘、折沿盘、直口盅、敞口洗、葵口洗、鬲式炉、鱼耳瓶、贯耳瓶

等。具有元代典型特征的有莲花碗、宽圈足碗、翻口收腹碗、高足碗、敞口小底碗、“增添福禄”款碗、菊瓣碗、蔗段洗、贴花双鱼洗、云叶洗、蔓草荷叶洗、花卉纹盘、菊瓣盘、大宽沿仰莲盘、大平底印花盘、堆花瓶、奁式炉、侈口盅、荷叶盖罐、灯盏等。这次发现的龙泉遗物与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水的器物中很多品种都是一致的,证明了龙泉窑系窑址和海运码头遗迹出土的宋元龙泉窑青瓷是作为外销瓷运到海外各国的。

东南沿海青瓷除龙泉窑外,其他还有泉州窑、汀溪窑和厦门窑等。泉州东门窑所出的碗、盘、碟、钵、盒等器物,主要作为外销瓷。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带黄带褐的,色泽深浅不一。胎体较厚,有浑厚凝重之感,大型的碗、盘等表现得尤为突出。釉面呈现出细小的冰裂纹。纹饰以莲瓣、缠枝花卉和刻划的几何线纹为主,绘画较为简朴。同安汀溪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外销窑口之一。以器内刻饰划花纹、篦点纹,器外刻线条纹,底足无釉的青瓷碗为特点,被称为“珠光青瓷”。此种瓷明显受到龙泉窑影响,属于青瓷系,烧这种青瓷的碗在福建除了同安外,还有安溪、南安、闽侯、连江等,浙江有武义、东阳窑等地。

◇青白瓷

青白瓷窑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及沿海等省份,以江西窑场众多。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系为外销的一大品种,其规模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均不亚于龙泉窑系,当为这一时期外销瓷的重大组成部分。在江西,除景德镇窑外,仿烧青白瓷窑的还有吉州窑、南丰白舍窑、赣州七里镇窑、宁都窑、乐平窑、靖安窑、南城窑、婺源窑、横峰窑等。这些青白瓷窑中福建、广东两省的青白瓷主要作为外销。景德镇窑不仅外销,同时也要满足国内的需求。这些青白瓷的外销在亚、非等国家的沿海地区的古遗址中,均有出土。如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的埃及均有来自东南沿海的青白瓷。

宋代景德镇窑以胎薄釉纯,色泽青白的青白瓷而闻名,以质优而冠绝群窑,成为比较集中地代表宋代制瓷水平的一个名贵品种。在它的影响下,当时的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许多窑场均相继仿烧景德镇的青白瓷,其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了并列于青瓷窑系的“青白窑系”。

福建省在宋元时期烧造青白瓷的窑场有闽北的建阳、光泽、松溪;闽中的闽清、福清、连江、莆田和仙游;闽南的德化、永春、南安、安溪、泉州、同安和厦门等地。以德化窑及泉州附近的窑场最为有名。德化外销青白瓷品种齐全,数量众多,有青白釉印花军持、青白釉印花盖盒、青白釉瓶、青白釉印花盖壶、青白釉印花罐形壶、青白釉弦纹洗、青白釉印飞凤纹碗、青白釉莲纹碟、青白釉印花高足杯等。

广东潮州窑的青白瓷外销有青白釉瓜棱盘口瓶、青白釉刻花瓶、青白釉刻花碟、青白釉刻花碗、青白釉水盂、青白釉瓜棱罐、青白釉莲蓬式三联盒、青白釉瓜棱盒、青白釉圆筒身划花盒、青白釉圈足喇叭口低棱腹长流执壶、青白釉佛像。

尤其是潮州窑出土的一批西洋狗和西洋人高鼻卷发的头像瓷塑制作水平高超,当为适应当时外销的需要。广东西村窑外销青白瓷有青白釉长颈喇叭口点彩军持、青白釉绘花碗、青白釉划花碗、青白釉划花加彩绘花卉碗、青白釉鼓钉小缸、青白釉瓜式点彩小缸、青白釉壶、青白釉小花瓶、青白釉小杯和青白釉点彩小水盂等。这些多销往东南亚、日本、菲律宾等地。

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甁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镂雕双鱼高足杯高10.5厘米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仰莲座狮子薰炉一对

瓦器作伪种种


瓦器真品的收藏越来越不易,因瓦器的制作方法简单,仿制十分容易。笔者在河南镇平县的石佛寺镇就大开了眼界:大街小巷地摊上摆满了各种瓦器,一件彩绘侍女俑仅卖三五块钱,他们的作伪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你看着一步步如何作伪,你感到满意了就可拿走,甚至有文物贩子到这里以最低的价钱买回后再以“天价”出手。

其伪制手法,先是选择一件姿态较好、作伪后能卖大价钱的真瓦器作为范例,制成假瓦器雏形,将其晒干后放到特制的小柴窑中烧制,出窑后埋在土中,停一段时间扒出,再用黄土加水拌成糊状,往上一拽便成,作伪手段十分简便。但用指甲一刮,其土锈就会马上脱落,真正的殉葬瓦器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瓦器上刷上一层用龙须菜熬成的水,再将由古墓中挖出的黄土撒上,屡刷屡撒,用这种方法作伪,行家上当者也不在少数。还有伪造者把制成的瓦器用炭烤热,再用古墓中的黄土掺上白矾,趁瓦器烤热时马上涂上去,反复数次,用这种方法伪制之后,很难看出伪造的痕迹。

真正出土的古代瓦器上面的土锈坚硬而结实,土锈和瓦器凝结在一起,即便用利器刮,也很难相互分离,即使土锈被剥离也会把瓦器本身粘落一层,而伪制的瓦器用加碱的开水一刷,土锈就会被刷下来,这也是最好的辨伪方法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