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意瓷砖 > 导航 >

何谓紫砂陶及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何谓紫砂陶及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陶意瓷砖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09-23

陶意瓷砖。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 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字串8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字串9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何谓软陶?


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又叫[彩陶],也有人称[烧烤粘土]。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就是橡皮泥。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在大约10年。最初流行地是在台湾地区。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19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代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后来传进美、日。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自己动手)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紫砂陶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宜兴紫砂陶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溯源

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在这个土地上制陶。我们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 "陶朱公"。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如何断定紫砂老壶的年代?


如何断定紫砂老壶的年代?

紫砂老壶

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的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0—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气,表面失光。清代砂料细腻润泽,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代久远自然而然地产生光亮面一样。

创制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阶段都有不同之处。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的凭据之一。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手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技艺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细如膏泥,干脆而不润泽,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黏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具有任何艺术性,充其量是黏土与砂泥的混合物。

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特点及收藏价格


在现代紫砂史上,有几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是我们在谈论紫砂艺术时一定不可绕开的丰碑。任淦庭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任淦庭,亦名干庭,字缶硕 ,号漱石、石溪、左民、左腕道人、大聋、聋人等,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紫砂陶刻大师。紫砂陶刻,是紫砂器上的篆刻艺术,既讲究陶刻内容单一的艺术性,也讲究陶刻内容与紫砂器本身的连贯、和谐性,更注重陶刻的篆刻功力。对于这三点,任淦庭老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圣手。

任淦庭老先生家世本来较为丰厚,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青少年时即到宜兴城吴德盛陶店做学徒。在学艺期间,任淦庭老人跟随宜兴雕刻、书画名家卢兰芳先生学习陶刻。在此期间,任淦庭先生过人的篆刻天资充分显现,别的学徒需要三年才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的技艺,他仅用半年就学成了!出师后,任淦庭先生被吴汉文先生相中,受聘于吴德盛陶器行。

任淦庭先生的绝技之一,是左右手同时开弓作对称面陶刻。这是因为任淦庭老人本是左利手,但在吴德盛陶器行工作期间,为了生产效率又练习了右手陶刻,最终形成双手并篆的绝佳技法。虽然早在20岁时,任淦庭就已小有名气,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暂时中断了他的陶刻艺术生涯。

解放后,任淦庭先生又再度投身紫砂陶刻事业,并以精湛的陶刻技艺受到紫砂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任淦庭先生的陶刻,多见于紫砂壶、紫砂瓶、紫砂盒或花盆等琢器,以传统题材为主要内容,融诗、书、画、篆为一体,成就颇高。在1957年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庆典上,任淦庭先生均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到艺术创作上的肯定。

任淦庭先生的陶刻,图案内容广涉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等,并辅以诗文、书法,风格古雅隽秀,意境清远悠然,时而又充满浓厚亲切的生活气息。他的陶刻绘画,以清代宜兴金石书画为风格基础,又加入时代特征元素,《母女种菜》、《春到农村》等陶刻即为典型代表。在书法篆刻上,任淦庭先生广泛吸纳并运用隶、草、篆、彝鼎、甲骨等种书体的特性,对陶刻画面进行协调配合,达到书画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就收藏而言,任淦庭先生的紫砂陶刻作品,在收藏价格上确实难以与顾景舟等人的紫砂作品分庭抗礼,但是就艺术性而言,两者不相上下。任淦庭先生的紫砂陶刻,在拍卖市场上普遍成交价在10万以上,以20~60万这个价格范围居多,少数破百万,目前拍卖价最高的是他与顾景舟合作的一把紫砂壶,获价874万之巨。另外一般来说,任淦庭先生的陶刻作品,在宜兴当地交易价格会更高一些。

紫砂笔筒价格及图片


生活中,喜欢品茶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更多的人把收藏精致茶具作为了一种爱好,而紫砂壶由于其独特的泥料和工艺,深受诸多茶友和收藏者的追捧。紫砂壶泡茶,不仅茶香鲜美,而且还比普通茶具多了几分美感和韵味。

紫砂壶的价值,在明末清初刚被兴起时,即得到了众多文人雅士的认可。从此以后紫砂壶一直拥有很高的身价,不断涌现出很多紫砂壶制作的名家,如杨彭年、徐友泉、陈鸣远、李仲芳、邵大亨等等。

对于爱好紫砂的人来说,一定要认真学习鉴定紫砂壶的知识,紫砂壶的用料是什么?有哪些样式?风格是什么样的?学会鉴定其真假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非常复杂严谨的话题。下面小编即主要概述鉴定新老紫砂壶笔筒的要点。

首先,不管鉴定何种紫砂壶器具,都需要先能认识紫砂壶的品类。紫砂壶主要分为六类,自用茶具(民间紫砂)、宫廷紫砂、名家紫砂、文人紫砂、功夫茶具以及外销紫砂。现在很多仿制品都喜爱用做旧的手法来将新的紫砂壶器具仿制成老款,所以充分了解各种种类的器具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要能了解制壶艺人的手法,常用真品与假品进行对比。若是鉴定新老紫砂壶笔筒即是要常将两者进行对比,看两者的泥色差距与图案差别。一般明代的紫砂笔筒上是无图章款,艺人都刻自己的名字;清乾隆紫砂笔筒表面的纹饰会微微凸起,原因是这是用调好的泥浆笔画堆成的,如果看现代新制作的器具会显得非常光滑。

第三,要了解紫砂特色在哪个时期初次出现的,才能知道新的紫砂器具差距。如乾隆以后才出现了紫砂包金漆,若入手一明代紫砂包金漆笔筒,很明显不是明代制作,是现代对紫砂历史不了解的新品。另外的是加彩凸雕瓜果紫砂是乾隆的风格,紫砂胎描金漆竹节式为太平天国时期的风格等等。

最后,需要认识常被仿制的清乾隆紫砂画彩山水大笔筒,其可作鉴定参考。它是乾隆时期的紫砂类笔筒的典型作品,该时期的笔筒有的器表开了小纹片,导致原来的胎色不理想,所以在紫砂胎干后,又刷了一层稀的细泥。这点也表明了一般老物反而有些许小瑕疵,但确有一种残缺美感,但新品的瑕疵则是粗制滥造,熟悉了以后一眼即明。

紫砂陶铭的文学欣赏


紫砂陶由日用品变为实用和陈设相结合的工艺品的演变,除了制壶艺人的贡献,另一个原因就是历代文人的参与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人的参与作用,体现在形制的变化和装饰的艺术水准上。在装饰艺术上,除绘画、书法和陶刻因素外,最根本也是最有文化魅力的则是其文学语言的使用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这种文学性的集中表达在于铭文的撰制,如寓意、记事、言志、比拟、寄情等。当然,紫砂陶的铭文并不完全是文人杰作,不少紫砂艺人在抟泥制坯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诸多感受凝缩成文字,或借鉴前人之作,抄录唐诗宋词给予表现,体现浓厚的文化气息。

紫砂陶上的铭文,因为形制面积所限,不可能有较长的题咏,一如绘画的题跋,大多是言简意切,经过精心构思的短句、辞章、诗词,特别讲究艺术品位和文学性。

《阳羡名陶录》在文翰中就辑录了“记”、“铭”、“赞”、“赋”、“诗”,如“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陶之始,浑浑尔”,“酌中泠,汲蒙顶,谁其贮之,古彝鼎。资之汲古得修绠”等,还有“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一杯佳茗,可沁诗脾”,“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碗,兴来唯我”等切壶切茶的佳题妙句,与茶的温馨氤氳构成浓郁的陶然境地,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感受。

曼生壶的铭文向来为人称道,极富文学价值,文切意远,简约生动,隽永而耐人寻味。这些铭文包含的内容极广,遣词造句活泼,形式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却月壶”铭文“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具有座右铭意味;“井栏壶”铭文“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是渴求知识和修养的告白;“延年半瓦壶”铭文“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是合之则全,分之则垮的经验之谈;“方壶”铭文“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是人生行为处事的一条准则; “斗笠壶”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笠能够遮阴,防止太阳的暴晒,茶能够去烦涤暑,这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菩萨没有说法,让人吟咏至再,品味无穷。曼生壶铭中还有许多用《诗经》语汇、+表达的句子,如“天鸡壶”铭文“天鸡鸣,宝露盈”,“合斗壶”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栏杆挂”,洋溢着清新自然的高远气息;“瓜形壶”铭文“饮之吉,瓠瓜无匹”,充满喜悦而又自豪的激情夸耀;“圆珠壶”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颂”,“乳鼎壶”铭文“如瓜镇心,以涤烦襟”,可见文人自娱、自省的怡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曼生壶铭丰富了紫砂陶的文学内涵,扩大了其文学张力,对后来的爱好者影响颇大,不少人步其后尘,以类同的铭文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如晚清梅调鼎的“秦权壶”,“载船春酒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秤以秦为准,称“秦权”,小船、春茶、艺外桃源构架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带给人的是富有诗意的美好遐想和向往之情,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充满让人想象的意境和趣味。桃源卖茶,买家带秤,带的是一把秤砣形制的茶壶,既买又赏,何等的潇洒不羁! “博浪锥壶”铭文“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秦时张良派刺客在行刺秦始皇,用的是圆形武器铁锥,这件昔日的杀人武器现在成了饮茶的器皿,将茶壶的形制主题提炼得无可挑剔。“斗笠壶”铭文“茶已熟,雨正濛,戴笠来,苏长公”,诙谐调侃得令人开怀,铭文所营造出的生动活泼的画面,显现出动态的艺术效果,立体感强,意境深邃。

明、清紫砂陶人款


明、清时宜兴紫砂壶上多署工匠姓名款。文献记载的明代制壶名家有供春、时朋、董翰、赵良、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士衡、蒋伯、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陈用卿、东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其中以时大彬最为著名,但这些名家的真品,今天已很难见到。且由于后人滥仿,即使偶见署名款的作品,也常使人真假难辨。时大彬的作品是最突出的例子。幸而6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几件署时大彬款的紫砂器,为鉴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准器。1984年江苏无锡县甘露乡崇祯二年(1629年)墓出土一件三足圆壶,壶把下方的腹面上阴刻横排楷书“大彬”二字;1986年底,四川绵阳明代晚期墓出土一件紫砂圆壶,壶腹上阴刻“大彬仿古”四字款;1987年,福建漳浦万历四十年〔1612年〕墓出土一件鼎足盖圆壶,外底阴刻“时大彬制”四字款;1987年,陕西延安柳林乡崇祯十二年(1639年)墓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腹部阴刻“大彬”二字。以上紫砂壶上的刻款,均为楷书体,字体端庄,规整洒脱,下刀时重,起笔方面锐,笔划之间干净利索,毫不脱泥带水。清代紫砂壶名家迭出,成就可观的艺人有陈鸣远、邵玉亭、王南林、殷尚、陈荫干、邵旭茂、杨季初、陈县生、畅彭年、虔荣、邵大亨、瞿子冶、邵友兰、黄玉麟等。这些名家多有落款的作品传世,其中以陈鸣远、陈曼生的作品最为著名。清代紫砂器上出现印款,以上名人作品上的姓名款,或刻、或印、字体或行、或楷、或篆,均极规整。如所见传世陈鸣远南瓜式壶,腹部刻有 “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诗句,句后刻“鸣远”,均为行书字体,其下又有“陈鸣远”方形印章。传世陈曼生匏瓜壶,腹部刻“饮之吉匏瓜无匹”句,句后刻 “曼生铭”,均为行书字体。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陈曼生覆斗式紫砂壶,壶体一面刻“其气清华七碗之后能浚紫霞”句,句后刻“曼生”二字,字均为楷书体。再如邵友兰在其所制砂壶上的落款,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或带边方章“友兰秘制”、楷书小印“友兰”等。陈荫千制竹节式紫砂提梁壶,在外底印有“陈荫干制”方形篆书章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何谓紫砂陶及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何谓紫砂陶及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