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叶国珍来深诠释南宋官窑文化

叶国珍来深诠释南宋官窑文化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陶瓷文化

2020-09-28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古陶瓷科学与艺术研究学者、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叶国珍教授今晚将在福田区文化馆作题为“南宋官窑文化内涵赏析”的讲座。尤为难得的是,汇聚了27件作品的“浙江省南宋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珍展”也将于当天同时在该馆主办的社区艺文公共空间茶淘会开幕。

被视为中国古瓷登峰造极之作的南宋官窑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南宋官窑位于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是南宋朝廷为宫廷用瓷而由官家建造的瓷窑,“南宋王朝历时138年,官窑也生产了138年,而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传世之作不过100多件。”叶国珍告诉记者,这与官窑采用的特殊的紫金土材料及复杂工艺密切相关。在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到6000万港币之巨,似乎已经说明了官窑的价值。

56岁的叶国珍经历独特,他早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陶瓷艺术创作,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为了再现早已失传的南宋官窑,叶国珍通过收集资料、考察遗址、分析各种制瓷原料和化学成分、分析官窑碎瓷片岩相结构、模拟官窑制瓷工艺,经过二千多次配方调整和工艺试验,历时二年多时间的科学研究,于1978年恢复了失传已有七百多年的南宋官窑,并因此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南宋官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址的两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南宋官窑与中国礼乐文化


座落在杭州城南乌龟山西麓的南宋官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专门烧制南宋宫廷用瓷的御窑厂,其产品造型古朴典雅,色泽纯净,滋润如玉,其中,最能表现其特点的是大量的仿青铜器造型的礼器,如簋式炉、樽式炉、鼎式炉、觚、贯耳瓶、八棱瓶、鬲式炉等等。这些仿古礼器的大量出现,与中国社会历来推崇的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宋代文人对中国汉文化的固守心理,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定格。下面我们从南宋官窑的色泽和礼器造型两个方面去探讨南宋官窑的文化内涵。 一、南宋官窑的釉装饰与宋代文人的审美意境 南宋官窑青瓷的礼器没有什么传统的纹饰装饰,甚至连青铜器上常见的蟠龙和饕餮纹都很少见或不见。它从丰厚釉面及利用窑内不同的膨胀系数产生的釉面开片,反映出独特艺术风格。我们称之为釉装饰。“南宋官窑青瓷主要的釉色,碎裂纹及造型取胜,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滋润似玉……。”南宋官窑的早期产品并没有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釉薄有光泽,胎体比较细,釉面普遍开裂,但纹饰疏密不一。从工艺上讲,这类产品与北宋汝窑或官窑的产品的风格较接近。南宋官窑的制瓷技艺真正成熟并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应该是在南宋晚期。有学者说:“薄胎厚釉,釉层柔和如玉,开片疏密有致,紫口铁足,是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特点。”南宋官窑发掘报告则更加实证性地阐述了这薄胎厚釉的生产工艺流程:“在严重生烧的薄胎厚釉瓷断面,釉层明显地分成3或4层,说明厚釉瓷是经过了3或4次素烧、上釉的复杂性的工艺过程,釉层丰厚,滋润如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精工细作的工场,一丝不苟的修胎,反复的素烧,才现出了这形制完美精巧,釉面滋润含蓄具有玉石般质感的南宋官窑青瓷,透出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高雅的审美意境。 南宋官窑青瓷的釉色所追求的玉的质感,实质上是一种对玉的崇尚。这种对玉的崇尚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用玉石雕刻成各种礼器用于祈神求福或占卜。那时候的玉的拥有者,根据不同的形制和数量来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玉,历来是最珍贵的礼器。说文曰:“石之美有五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石具有仁、智、礼、义、信五德的完美人格意向。这种完美的人格意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代,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如是说:“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南宋官窑青瓷,正是在这种人文精神倡导下的产物。把端庄古朴的造型与具有温润含蓄的玉质般的釉色结合在一起,出现的这种冰清玉洁,典雅高贵的文人气质,是宋代文人所梦寐以求的美感。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得好:“玉质的坚贞而温润,它们的色泽的空灵幻美,却领导着中国的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不但古之君子比德于玉,中国的画、瓷器、书法、诗、七弦琴都以精光内敛,温润如玉的美为意象。”玉,包涵了中国礼乐文化的最高境界。南宋文人倡导的南宋官窑青瓷之釉色、造型是中国礼文化的再现与定格,这也正是南宋官窑数百年来魅力之所在。二、南宋官窑中礼器的造型与中国的礼器文化

《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祭神求福的仪式。是人企图与神沟通的一种形式。人类向神祈祷求福,就需要有献礼,需要专用的器皿,以示神圣、虔诚。礼器就是祭礼仪式中所用的器皿。中国是一个用“礼”来构筑秩序的社会,不同社会阶层、等级的人,有不同的仪式,使用不同的器皿。“器”与“礼”是不能分开的。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礼器,是专供皇帝祭礼或陈设用瓷。“它的产品除皇帝特赐给功臣外,官僚和庶民是无权使用的。”因此,南宋官窑本身就是“礼”的产物。“在文献中如《礼记·曲礼》便有“天子之六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陶工曰土工。”任何一个朝代的天子都会需要陶工,南宋官窑是北宋官窑的延续,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延续。

《南宋官窑》发掘报告中说:“有一批在宋代一般民窑中少见或不见的仿古器形,如鼎式、鬲式、樽式、簋式或带乳钉的香炉和熏炉,觚,琮式瓶及其他形制特殊的瓶,壶类,各式器座等。这些器物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挺拔,表现出南宋时期特有的风格,给人以高贵典雅之美感。

礼和乐是构筑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传统的礼乐文化在宋代得文人们的固守和推崇,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当时就提出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的学说。南宋官窑青瓷中的礼器并不仅仅是皇帝所用的祭礼器皿或陈设瓷而已,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与宋代文人推崇的复古风及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目前很难考证南宋皇帝在祭礼仪式中是如何使用那些青瓷礼器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青瓷礼器的造型大多源自商代的青铜器,还有更加久远的,如琮式瓶、鬲式炉等。这些器型一是出自于宋代文人的高雅的审美意境,另一点是出于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丢失的半壁江山深感愧对祖先,希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意愿。他建太庙,设郊坛,每年都要举行频繁的祭礼仪式。他想借助祖先和神灵的力量来唤回他失去的江山。有学者认为,每个朝代将要没落的时候,在瓷器方面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香炉。南宋官窑青瓷的礼器造型中的各种不同形状的香炉是否也有这样的意味呢?因此,南宋官窑中的礼器造型,充分表现了南宋王朝渴望固守江山,固守汉文化的心理。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高度发达时期,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程朱理学,在文化上有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等大批优秀词人,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有宋徽宗、宋高宗、黄山谷、马远、夏圭等画家、书法家。有人说宋代是中国文人画的顶峰,那么南宋官窑则是中国青瓷艺术发展的顶峰。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就拿虽为陶匠所烧,却供士大夫所用的瓷器说,宋代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上与唐之鲜艳,下与明清之俗丽都迥然不同。”瓷器与宋代其它的艺术门类不同,诗词书画本身就是高雅的艺术品,而瓷器不仅有审美的一面,还有它实用的一面。它以它特殊的形制来感化人们,陶治人们。南宋官窑青瓷,就是以其特有的造型与色泽,将礼乐文化的信息传递给后世,成为瓷器中的经典。

陶瓷文化: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它烧制的瓷器造型端庄、釉色莹润、薄胎厚釉,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博物馆建筑按南宋风格构建,分为古窑址保护厅、出土文物展厅、传统作坊制作区三部分,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南宋官窑博物馆馆内设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物,勾划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演进历程;第二展厅详尽展示了南宋官窑的历史风貌、制作工艺和器物类别,生动地再现了其往昔的风姿神韵;第三展厅为临时展厅,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一些国内外的优秀展览。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复路施家山42号

开放时间:8:30——16:30每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公交线路:?乘809路至八卦田下车即是?乘39、308路至水澄桥站下车往西?乘20路至终点站陶瓷品市场下车?乘12路至丝绸博物馆换乘809路

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址的两种称谓,这也有待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

南宋官窑琮式瓶

壶里乾坤大,紫砂文化深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如果说一种爱好成为职业、成为痴迷,甚至成为人生追求,会是怎样的情形?紫砂壶是爱好,也是一门艺术。壶不仅可以用来沏茶,而且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

一壶一世界认壶

学习紫砂最好方法,是了解历史传承。紫砂壶起源于明末,距今有600年历史,时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其后发展到现代,一代代的大师做出了许多精品。大家要从学会认壶开始。每一件紫砂壶的精品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心血,可以说一壶一世界。

方寸圆变化做壶

紫砂壶的原料分紫泥、红泥、绿泥三中,在窑中烧制,紫泥1170度显红色、1180度是褐色、1190度到1195度则是紫红色。壶的工艺也有明确分类,有专门练泥的,有专业做壶的、还有专心烧窑的,每个工艺关注的环节都是不同,而做壶大师考虑是泥料可塑性。每把好壶表现肌理、想法都不一样,要在方寸之间,手掌之内,把圆的变化表现出来,做成多球多汁、圆鼓名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古至今,紫砂壶制作大师屈指可数,即使到今天,能做壶的工艺美术大师也不过千人,都在宜兴,能称作大名家的寥寥数人而已。

知理而明趣选壶

有茶人问到如何选壶,其实喜欢就行。买紫砂壶都是给自己买,可以沏茶,当摆设,更多是收藏品,也是艺术的追求。行家选壶,从形、神、气、态上看,形是面相,神即韵味,气是内涵,态指姿态,这些方面贯通一气,圆润协调,感觉出美来,才是把好壶。壶的适用性也很重要,视觉舒服感,出水流畅否,端拿舒适性都是要考虑。实用是理,爱好是趣,大家赏壶要知理而明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茶人注意拿壶、递壶、赏壶动作。拿壶时要中指勾、无名指顶、拇指按,递壶要壶盖分离。

真是“壶里乾坤大,紫砂文化深,”一把价值过万的掌中小壶,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趣味。茶人感慨,紫砂壶学问之大,让人大为惊叹,收藏紫砂壶非常值得。(

设立南宋官窑的历史背景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龙泉)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与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与旧窑大不侔矣”。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下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窑址迄今尚未得到证实。

紫砂文化:壶里乾坤大 紫砂学问深


如果说一种爱好成为职业、成为痴迷,甚至成为人生追求,会是怎样的情形?见到“畅茗苑”简斋李老师时,他告诉记者,“紫砂壶是爱好,也是一门艺术。壶不仅可以用来沏茶,而且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上周六,“我是茶人”海选培训第四课紫砂壶专题开讲,记者作为茶人一员,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壶中乾坤。

一壶一世界认壶

“学习紫砂最好方法,是了解历史传承”,老师介绍,“紫砂壶起源于明末,距今有600年历史,时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其后发展到现代,一代代的大师做出的精品,大家要从学会认壶开始。每一件紫砂壶的精品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匠心独到,可以说一壶一世界。”记者一听,才知道紫砂壶学问蛮深,再看周围同学,也是似懂非懂。接着老师拿出一个壶来,从钮、盖、腹、把、流嘴、足、气孔等结构讲起,指明底线、深桶、把手、口线、盖板专业名称,让大家有了基本认识后,开始说壶的制作。

方寸圆变化做壶

李老师介绍,紫砂壶的原料分紫泥、红泥、绿泥三中,在窑中烧制,紫泥1170度显红色、1180度是褐色、1190度到1195度则是紫红色。壶的工艺也有明确分类,有专门练泥的,有专业做壶的、还有专心烧窑的,每个工艺关注的环节都是不同,而做壶大师考虑是泥料可塑性。“每把好壶表现肌理、想法都不一样,要在方寸之间,手掌之内,把园的变化表现出来,做成多球多汁、圆鼓名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古至今,紫砂壶制作大师屈指可数,即使到今天,能做壶的工艺师也不过千人,都在宜兴,能称作大名家的寥寥数人而已。”老师如是说。

知理而明趣选壶

有茶人问到如何选壶,老师直言“喜欢就行”。买紫砂壶都是给自己买,可以沏茶,当摆设,更多是收藏,也是艺术的追求。行家选壶,从形、神、气、态上看,形是面相,神即韵味,气是内涵,态指姿态,这些方面贯通一气,圆润协调,感觉出美来,才是把好壶。壶的适用性也很重要,视觉舒服感,出水流畅否,端拿舒适性都是要考虑。实用是理,爱好是趣,大家赏壶要知理而明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老师纠正了诸如“拿着壶盖敲听声”的不良习惯,提醒茶人注意拿壶、递壶、赏壶动作。拿壶时要中指勾、无名指顶、拇指按,递壶要壶盖分离。最后老师随后拿出珍品让大家欣赏,现场发出一片赞叹声。茶人们小心翼翼传看着,对紫砂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真是“壶里乾坤大,紫砂学问深”,一把价值过万的掌中小壶,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趣味。茶人陈先生感慨,“今天紫砂壶专题讲座大开眼界,来的非常值得。”本报联合西大街古道茶城推出的“我是茶人”海选活动,报名的茶友将根据爱好,分组分批分期进行茶艺免费培训,近期将选择资深茶人进行一场冲泡技艺比赛,最后由评审小组专家从中评选出优胜者。

陶瓷文化:宋瓷的“十窑一珍”


宋玉字青釉钵

宋龙泉弦纹炉

说到宋瓷,很多人会对“五大名窑”如数家珍。在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先生眼中,汝、官、钧、哥、定尚不足以代表宋瓷的辉煌,他以“十窑一珍”概述宋瓷大貌:汝、官、钧、哥、定、龙、耀、建、湖、磁,一珍为吉州窑。周继海表示,宋瓷是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工艺史上令世人仰慕的辉煌,想要真正领略其惊世之美,还需了解宋代瓷器成功烧造的几大因素。

宋代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为瓷业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为制瓷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使制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何以将吉州窑称为一珍,周继海先生说:“烧瓷需要一千多度的高温,而树叶是一点就着的东西,谁能想到把树叶烧在瓷器上,谁又敢这么做,而且还真的烧成了,可见这些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之解放、追求之大胆、想象之丰富、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精良,凸显了宋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追求。”周继海赞叹道:“吉州木叶天目碗,注茶入盏,叶飘水中,茶水清香,叶片清泽,其艺术巧思可谓妙趣无穷,已成为世人争相珍藏的佳品。”

工艺的传承和支撑,对于瓷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继海介绍道,古代印度、埃及、罗马等国的古陶技艺非常精湛,不亚于当时中国的制陶水平。然而由于无法克服从陶到瓷的技术难题,它们最终止步于辉煌的瓷文化圣殿之外;中国得以架构起从陶到瓷的桥梁,继而一步步缔造瓷器大国的神话,工艺是保障,也是动力,而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要依靠个人,因而工艺问题最终还得回归到人才。

我国商代已有少量原始青瓷出现,但技术欠成熟,其成功尚存偶然性。西晋时,制瓷工艺瓶颈得到突破,瓷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达到我国瓷器制造的第一高峰。后经南北方之间的技术传播和人才交流,全国的瓷器制造业日渐稳定、成熟。唐代时北有邢窑、南有越窑,为第二个高峰。“我将唐代称为‘中国瓷器的第一个成熟期’,它是进入宋代瓷器发展高峰的门槛,为宋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继海强调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赞誉宋瓷之精妙,切不可忘记晋、唐工艺师们的血汗。

原料和烧结温度的不同,是陶与瓷的两大区别,而胎体能否经受足够高的烧结温度,还在于原材料的性质。宋人将瓷土加工提炼,不断提高其精细程度,改革出更加理想的原料。宋瓷的又一亮点在于釉色,天青、天蓝、粉青、纯绿……周继海称赞宋瓷釉色漂亮至极,“在10世纪工艺品中无与伦比”。除了工艺效果最出色的青瓷,黑白釉也属宋代所长。宋人偏好纯色而不古板,他们消磨掉了色彩的棱角,使黑釉阳光而不压抑,白釉柔和而不惨淡,青釉温润而不僵化,创造出了登峰造极的釉色表现力。原材料的提高,釉色的艺术再造和器型上纤细、典雅的艺术倾向,最终汇集成了宋瓷个性鲜明而不张扬的高雅之美。

陶瓷文化鉴赏-南宋龙泉溪口窑炉


◆钱汉东今年春天,我重访浙江龙泉窑,到离龙泉大窑村不远处的溪口窑考察。溪口村有大麻、墩头、坳头等窑址,我还捡到那种黑胎青釉俗称“铁骨”的瓷片,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在杭州老虎洞修内史窑,我见过类似的瓷片。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当地朋友将一尊溪口窑鼎式炉残器相赠,说是早年在此拾得,供我作研究之用。回沪后我请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先生将其精心修复,人们得以看到此器物的原貌。炉高7厘米,直径9厘米,葵口平撇,三足鼎式炉,颈部自然收束,瓜棱形腹,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有不规则的开片,呈半透明状,玻璃质感很强,足底露胎,釉与胎的连接处,留有褐色边痕。香炉造型典雅高贵,尽显风流,应为南宋时期的遗物。名闻世界的龙泉青瓷,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被收藏家追捧。我知道龙泉还有溪口窑,是看了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考察报告,引起我的关注,里面写到了溪口窑。在1938年9月,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绍兴和议”后,江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南宋朝廷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祭祀、陈设、饮食需要大量瓷器,而且不少瓷器用于赏赐。北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集中在龙泉窑的各个窑场从事瓷业生产,为龙泉生产官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溪口黑胎青瓷无论是产品种类、器形设计、工艺特色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受到北宋中原诸多名窑的影响,其中受到汝窑影响最深。这类黑胎青瓷很可能是出自北方窑工之手,可以说是北宋汝窑青瓷在龙泉的延续。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我见过当地人收藏的一些哥窑瓷片,同传世器物十分相似。但是单凭几片碎瓷残件,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哥窑遗址。遭遇到当年陈万里同样的困惑。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离这里不远处发现明代官器遗址。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这尊溪口窑鼎式炉,让我浮想联翩,这类黑胎厚釉青瓷真是“袭故京遗制”而生产的吗?南宋龙泉窑同杭州修内司官窑存在何种内在联系?我们期待着考古发掘提供新证据。

陶瓷文化鉴赏-记南宋龙泉溪口窑炉


今年春天,我重访浙江龙泉窑,到离龙泉大窑村不远处的溪口窑考察。溪口村有大麻、墩头、坳头等窑址,我还捡到那种黑胎青釉俗称“铁骨”的瓷片,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在杭州老虎洞修内史窑,我见过类似的瓷片。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当地朋友将一尊溪口窑鼎式炉残器相赠,说是早年在此拾得,供我作研究之用。回沪后我请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先生将其精心修复,人们得以看到此器物的原貌。炉高7厘米,直径9厘米,葵口平撇,三足鼎式炉,颈部自然收束,瓜棱形腹,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有不规则的开片,呈半透明状,玻璃质感很强,足底露胎,釉与胎的连接处,留有褐色边痕。香炉造型典雅高贵,尽显风流,应为南宋时期的遗物。名闻世界的龙泉青瓷,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被收藏家追捧。我知道龙泉还有溪口窑,是看了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考察报告,引起我的关注,里面写到了溪口窑。在1938年9月,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绍兴和议”后,江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南宋朝廷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祭祀、陈设、饮食需要大量瓷器,而且不少瓷器用于赏赐。北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集中在龙泉窑的各个窑场从事瓷业生产,为龙泉生产官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溪口黑胎青瓷无论是产品种类、器形设计、工艺特色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受到北宋中原诸多名窑的影响,其中受到汝窑影响最深。这类黑胎青瓷很可能是出自北方窑工之手,可以说是北宋汝窑青瓷在龙泉的延续。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我见过当地人收藏的一些哥窑瓷片,同传世器物十分相似。但是单凭几片碎瓷残件,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哥窑遗址。遭遇到当年陈万里同样的困惑。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离这里不远处发现明代官器遗址。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这尊溪口窑鼎式炉,让我浮想联翩,这类黑胎厚釉青瓷真是“袭故京遗制”而生产的吗?南宋龙泉窑同杭州修内司官窑存在何种内在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