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南宋官窑概述

南宋官窑概述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2020-03-16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包括修内司官窑和郊下坛官窑。修内司官窑在前而郊坛下官窑在后。《宋史,高宗本纪》载,北宋亡于宣和末年(1126年)其间高宗转辗于扬州,常州,越州等地,至绍兴8年,(1138年)才定都临安,才安居下来。其间经过13年之久,(靖康元年至绍兴7年)。建炎3年(1129年)建修内司官窑,绍兴13年(1143年)建郊坛下窑。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有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可惜的是修内司窑址至今未能找到,这好是官窑在废弃时作毁灭痕迹的证明。郊坛窑的窑址在杭州杭州市郊乌龟山一带,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发掘证明郊坛窑的器物分两类大类,一类为生活用瓷,一类为陈设瓷。1995年4月14 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金志伟,王玉的《修内司官窑今何在》一文,该文以文献和实物为依据,有力地证实了修内司官窑的存在和遗址所在地。作者据文献 记载的修内司窑所在地,杭州市内古通河南段通江桥西侧,拣得两块瓷片与故宫博物院藏物完全一致。于是可以认为南宋官窑包括修内司和郊坛下窑。修内司在前,郊坛窑在后。修内司器物精美,而郊坛下则较为粗劣。

简介

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13年,却连续生产了130、140年的优质瓷,前后映辉,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被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800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让今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窑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详述

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13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汝官窑”、“汴京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中“故京遗制”的含义和“置窑于修内司”问题等等。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处州(今丽水)、温州、婺州(今金华)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特点

总述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纹层: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色泽: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风格: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1989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鉴定方法

首先,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窑器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窑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窑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窑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窑器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黑蓝纹、鱼子纹、浅黄纹、鳝鱼纹;以纹形而称之有梅花纹、细碎纹、纲形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炉、瓶、盘、罐、洗、碗为常见。但窑器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收藏及研究价值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而这次展出的三足洗,直径为16厘米,而且底部有铭文,价值还要更高。据专家估计,其价值可达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瓶。这件粉青釉贯耳瓶是仿造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浑厚,圆如苹果形,颈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名曰贯耳,出戟。贯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身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附于瓶的直颈两侧,这种造型多见于宋代官窑,龙泉窑和哥窑产品中。通体施有粉青釉,胎薄釉厚,釉上冰裂片,稀疏自然,紫口铁足。此件贯耳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扑扑,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又因之器形之大,是同器类中不为多见的,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尊。此尊造型大器,饱满自然,通体施釉,釉色粉青,釉层肥厚,玉质感强烈,粉釉色一流,表面细研紧致,且色泽翠丽晶莹,胎体厚重,胎釉结合紧密,是不可多得的官窑器物,其价值不可估量。

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配方、原料、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画、刻、堆塑、浮雕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葵口碗、果盘等19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官窑基本概述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陶瓷知识:官窑基本概述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陶瓷知识: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

“新派”南宋官窑渐成收藏新贵


宋瓷发展至南宋,技艺达到顶峰,集大成者即为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到底有多美?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留下16字如梦如幻的评价:“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令人惋惜的是,绚烂的南宋官窑,从兴起到跟随南宋一起灰飞烟灭,它在世上仅存130多年,犹如昙花一现,不着痕迹。由此,这“温润如玉、胎薄如纸”的南宋官窑也成了现代收藏者的心头好,为收藏品市场所看好。据说,1989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卖的1件南宋官窑青瓷曾创造当时中国古陶瓷拍卖史的最高纪录。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南宋时期遗留于世的官窑真品不足100件,目前部分完整的真品已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地,民间几乎难觅其踪迹。不过,萧山还有几位能工巧匠继承了南宋官窑的制作技艺,他们手工制作的南宋官窑作品也日益成为收藏新贵。

金国荣便是其中一个。今年50岁的他烧了30多年的南宋官窑,对于这门手工技艺早已达到痴迷的程度。金国荣坦言,自己的作品被看好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前些年,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因为我是大胆创新派,当别人都忙着复刻、仿制稀世官窑品之时,我想的是如何让‘沉闷’的南宋官窑‘灵动’起来……”金国荣说,此前,南宋官窑收藏界的大部分收藏者们收藏作品,只看作者在业内的名气,以及作品的仿真度;现在不同了,创新意识慢慢复苏,大家开始关注他的作品。

在坚硬的青瓷口子上弯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器身周围用镂空卷草纹进行装饰……这些一反常态的风格,让南宋官窑呈现出一股现代艺术的创新气息。比如金国荣纯手工制作的南宋官窑“花口钵”,钵体不大,大约20厘米高,颜色为淡青色,通体饱满,钵身线条优美,最特别之处,便是钵口的一道“翻边”,令整口钵立即活泼起来。类似于这样的南宋官窑作品是金国荣的强项,他的作品《轮花碗》和《莲花碗》已先后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还有“金丝碗”、“十二生肖”等等,这些作品一经面世,均被来自法国、日本、阿曼等国的收藏者,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广东和萧山本土的爱好者们收入囊中,其价格也是逐年递增。

然而,创新也并非完全摒弃南宋官窑的古典美。金国荣告诫那些有意向收藏南宋官窑的人士,任何一件南宋官窑作品都无法丢掉属于它的特有印记,如紫口铁足、粉青釉色、薄胎厚釉、开有纹片等特点,脱离了这些特点,便不能称为南宋官窑。

对于如何收藏南宋官窑,金国荣也表达了一些个人观点。他说:“在我看来,可以称之为收藏品的必须具有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绝不能是批量制作的拉坯或镶器;其次,作品也应融入作者的思想内涵,展现个人风格。”

末了,记者临走前,金国荣又给我倒上一杯茶水,盛放的茶具也是他自己做的,茶壶顶是一个缩小了的宝塔;壶身底部拉出了水波纹;小茶杯呈一瓣梅花型,美极了,整套茶具就叫《西湖茶语》,从最初的构思到制作,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你知道,烧制官窑的过程真的要看‘缘分’,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不同的气温、气压都会烧出不同颜色、形状的作品,只有反复试验,才能做出一件最满意的作品。”金国荣笑着说。

的确,这世上找不到两件一模一样的南宋官窑手工作品,因为双手捧进火中的“毛坯”,没有人知道出来后究竟会是什么色泽、什么模样,连作者自己也无法预知,答案永远留在最后揭晓。这就是南宋官窑的奇妙与魅力所在。

南宋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


南宋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一、南宋官窑瓷胎体特征

南宋官窑瓷胎比北宋官窑瓷胎薄,质地细腻。胎骨中自含铁分较多,故颜色为黑色或者灰黑色,一般称为黑胎,地部有支钉痕,有的器物有两层支钉。

二、南宋官窑瓷釉色特征

南宋官窑瓷早期器物釉层不厚,釉面滋润,有玉质感。釉色有粉青、青灰和近似蜜蜡黄等色。其中已粉青釉为主,通体施釉,器形美观。晚期施釉较厚,在器物断面上,可看出多次上釉的痕迹,有的釉层厚于瓷胎骨。釉色沉静滋润,比早期产品更具玉质感。釉面有疏密而不等的纹片。琢器棱角处油层薄而露褐色或灰色胎骨,口沿为赭色,或赭黑色边,是为紫口。足底露胎处涂赭色,紫黑色或赭黑色护胎汁,有的器物釉面有缩釉点,釉色莹澈以天青为正色,其余还有粉青、月白等釉色。并有深浅之分。釉面呈蟹爪纹开片,并有紫口铁足特征

三、南宋官窑瓷纹饰特征

南宋官窑花纹装饰同汝窑、北宋官窑一样,器物大都素面无纹,少数器物上偶尔可见到模压花纹、雕花花纹和玄纹装饰。

四、南宋官窑瓷造型特征

南宋官窑器物造型品种主要有壶、瓶、尊、觚、炉、盘、碗、洗、碟、花插以及文物等器具。一般以小件器物为主,器物多削足,整齐如‘U’形

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


郊坛下官窑是南宋时期的瓷器窑,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仿烧,称“修内司官窑”,这个窑址迄今未发现。后于郊坛另设新窑,在今杭州乌龟山,称“郊坛下官窑”,窑址范围很大。

郊坛下官窑瓶

年代:南宋

尺寸:高14.8cm 口径2.1cm 底径5.1cm 最宽24.3cm

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任氏墓出土

郊坛官窑烧制器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生活用器,有碗、盘、碟、盒、盆、罐瓶等;另一类为陈设用瓷,主要是仿周汉的鼎、鬲、簋、奁等形式的香炉,琮式的瓶、觚、尊、贯耳壶、花口壶、花盆等。两类相比,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然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瓷器中,却以陈设用瓷居多。这可能因为日用瓷损坏率较高,陈设用瓷损坏率较低的缘故。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羼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官窑瓷器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这说明,开片纹的产生是瓷器在窑中烧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

南宋官窑瓷对比鉴定方法


南宋官窑瓷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其釉色含蓄平淡,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说。备受后世藏家青睐。

南宋的官窑瓷器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分。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以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为主。有香灰胎、深灰色胎、紫色胎,黑色胎等。釉色以粉青、米黄色为主;郊坛下官窑以薄胎厚釉为主,黑胎或灰褐胎为特征,釉色以米黄、粉青、翠绿为主。

在鉴定学里有三种方法:对比法、科学法、经验法。

下面我们就来用对比法:区分南宋官窑两大窑口,慢慢就会发现两大窑口不同处。我们现在从底足来区分:

底部区分

从以上图片看:南宋修内司“厚胎”、南宋郊坛下“薄胎”,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再来看器物的正面,会有什么发现:

正面区分

从以上图片分开看:发现三种不同现象,厚胎与薄胎、流水纹与乳浊釉、底足修足与不修足之分。我们来看一组碎瓷片:它们是不起眼的碎瓷片,没有完整器物优美的造型,正是他们残破的断面,让人直观看到胎体的颜色,釉层厚度,胎釉结合的情况。成为研究官窑的标本,是鉴赏家眼的瑰宝。

南宋官窑讲的是紫口铁足,金线冰裂纹之说。何为紫口:官窑胎质坚硬,瓷器口沿尖窄,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粉青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翠绿口沿处胎骨略显澄黄色。此为宋官窑瓷器一绝。

底足对比法:

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乌黑色、铁红色、澄泥色、铁黑色都有,详见以下图片,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郊坛下官窑,用的是一种石灰碱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动,早期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详见早期翠绿樽式炉(早期常用环列 六齿支钉烧制,三足上都有烧焦痕)。到晚期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沿釉薄处露胎处显“橙黄色”、“灰紫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处呈“黑褐色”、“乌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花口洗,葵花洗 圈足都有一层很薄的青釉护胎汁,即是同样的配方,色釉 的厚薄。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烧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别。资深藏家说得对: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多看底足。

底足区分

水波纹和乳浊釉对比法:官窑似鱼油,这句话一点不夸张,从以上图片看釉层中“攒聚”着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还有短、长、新、老、自然开片,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现在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玩南宋官窑,避不开开片及紫口铁足一说,其实南官的开片、紫口、铁足等表象特征,只是做为甄别南官的重要依据之一,能真正理解对与不对的倒无所谓,但不能真正理解者,往往依此而严重打眼。

因为造型依古而来,特征依物而仿,手法技艺到位者,其产品不象都难!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甚至极富层次的冰裂纹片,一切表象的、即书上所说或馆藏实物的一些体表特征,

在当下科技及人心不古的仿制者面前,仿得个个象模似样得很!

出窑后,再施以独到的做旧方法,不知蒙蔽了多少人。

但是,几百年的东西,日积月累的过程,使用、土埋、水浸等千奇百怪的不同变化,有其共性,也必有其特性。共性好仿、特性极难,这才是仿制者难以攻克的关口。所谓仿得象“真”的一样,一是仿者自己说,这样为东西好卖;二是不懂者瞎胡说,此为不懂装懂!

藏友们可以想一想,市面上有多少与书上、与馆藏实物都近似的东西?但它象了真的就是吗?

个人认为,一样者并非真老,不一样者并非真的不老。

真正的老物,它反而不需要自我标榜它象谁,不象的老,可能反而恰恰真的老。能仿象为何不仿?按常理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从开片如何、紫口铁足等特征去对比,如果真理解透彻、拿得准的话,确实可以做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但这些特征并没有绝对的定律,如果读不透、理解片面的话,恰恰是打眼上当的前提。

争论官窑,一百个人最少有十几种说法和论调,争得不亦乐乎!

读书多的以书说为准;

器物多的以器物为准;

片片多者以片片为准。

不过,大多数藏友一定是先书后物,即书与物结合对比分析来研。目前对官的研讨及仿制,实际上还无法突破古人那两本著名的书论。

无论有多少的官片可以证明,可以推翻官仅书论是不全面的,仍然大多数认为凡论物必言书。

实际上,从目前得以认可的片片来讲(整器不谈,因为没几人会相信世间自清宫老皇玩官之后,还会有南官不被他们收进宫)。官除了书论的基本框架之外,其实仍有不同的特色,且各有特色。但是,有些研究瓷片者又容易钻入另一个牛角尖,即瓷片片已经证明,官如何如何!否则绝对不对!!某些人甚至达到不研片、无以言官的地步。其实片片是对的,但不能绝对。

南官片,在玩友中争议不大的,基本是杭州货,所以,瓷片与实物的鉴定比对,多以杭州片为准,但这其实一个弊端,即这些瓷器片,多是打碎深埋的残次品,本身与正品就有所不同,并不能完全体现南官正品的精美程度。

不再多言,下面有图有真象,那先声明一下,纯探讨交流,能不喷尽量不喷哈。

一、开片细节:

那个仿官不开片?不过看看有没有这样地开,我的理解是釉衣萎缩撑不住,嘣开口缝(图下)。

二、铁骨铮铮:

那个仿官不黑胎?不过看看胎黑质如何,侧光照射下,微微泛出金属般的银光(图下)。

三、紫口微现

那个仿官不紫口?但这紫口,其实仿制者往往弄得过黑,原因是书上说有紫口,就弄一个黑圈。其实从实物来看,紫口是釉在边沿的积聚稍不足而隐约露出胎质的结果,其实那有那么紫如黑?

所谓的紫口,是口沿在弱光、在光的角度不同的情况,背光面的口沿出现的效果,光照强的话,并不一定看到口沿有多紫(图下)。

正常室内日光

室外光下拍照

玩官窑的藏友可以寻一寻市面上的官,看有没有图例中存在的现象。

不过《菩提树下》有一句话说是:“它是或者不是、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宋官窑概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宋官窑概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