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 导航 >

我国传统陶瓷的装饰题材之莲花纹

我国传统陶瓷的装饰题材之莲花纹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花纹瓷砖

2020-09-28

古代瓷器的莲花纹。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明代鸳鸯莲池纹一改元代繁密的布局,画面疏朗有致。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盘心画三丛莲花,一对飞翔的鸳鸯雄上雌下,相互呼应,茨菇、芦苇、浮萍穿插其间。鸳鸯的双翅和水波纹用青花绘制,彩料部分先在胎上刻出浅细的轮廓线,施釉烧成后再按釉下轮廓线填绘彩料。荷叶用没骨法渲染,莲花先勾出花瓣轮廓,然后在瓣内填绘红彩。纹饰舒展,线条流畅,画面清新秀丽。成化斗彩器物上的鸳鸯莲池纹与宣德基本相似,但彩绘部分不在釉下预刻轮廓线。纹饰的线条柔和纤细,色彩淡雅。明代后期的鸳鸯莲池纹画工草率,构图凌乱,不能和早期相比。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扩展阅读

传统陶瓷装饰及其发展


陶瓷,中华民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伴随着中国悠久的艺术发展历史,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充满智慧的华夏先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装饰技法和装饰形式,再结合与器型的紧密联系,就构建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视觉世界。

1、我国传统陶瓷装饰手法

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都是基于对真实客观世界的感悟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装饰形式丰富多样。再加上每一种装饰形式又因成型时的材料及手法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众多的发展因素使陶瓷装饰从古至今在形式和制作工艺上,一直呈现良好的态势。传统陶瓷装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也是各异的。让我们以装饰形式的不同为纲,分别从坯体装饰、色釉装饰以及彩绘装饰试着了解传统陶瓷装饰。

对坯胎本身直接进行加工的装饰手法称为坯体装饰。装饰过程中,一般通过雕塑、剔花、刻花、堆花、镂空、浮雕与塑造等手段,将坯胎表面处理成具有空间感的、多层次的变化效果。这种手法由于较少的借助釉料的变化,因而特别考验制作者技法的熟练程度,考验处理已经干燥或半干的坯胎的技法高低。虽然坯体装饰中使用的仅仅是与坯胎相同性质的粘土,但同一的性质并没有影响其在制作者手中变化多端的效果。

相对于坯体装饰对技法的考验,色釉装饰则以能够呈现出让制作者满意的五彩斑斓的装饰效果为佳,在色彩上丰富了陶瓷的语言。异彩纷呈的变化,在传统陶瓷装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低温铅釉到绚丽的唐三彩、从千峰翠色的青瓷到雨过天青般的秘色瓷都让人有着无与伦比的体验。而且,釉面不仅可以装饰,还可以保护瓷器本身。挂了各种釉色的坯胎在烧成后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都有所提高,光洁的属性还让陶瓷便于清洗。所以,色釉装饰的美化坯体、增强稳定性、便于清洁等各种优良特质已经使其在传统装饰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德镇康熙款青花釉里红梅瓶

彩绘装饰则是利用各种陶瓷专用颜料在烧成或未烧的坯胎表面进行绘画的传统装饰方法。釉上和釉下两种制作工艺有所区别的彩绘方法也可以使彩绘装饰呈现出更为多样的效果。在烧成工艺上,釉上是要对二次施彩绘的成瓷再次进行600℃-900℃之间的焙烧而成,而釉下则是在生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罩釉后1340℃高温一次烧成。在绘制技法上,釉上彩施于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的感觉,并有古彩、粉彩、新彩、刷花和喷花等丰富的装饰色料,绘画过程好控制,艺术性强。釉下彩则是先彩后釉,因此彩不易变色和磨损,颜色清雅,色彩光润。其包括青花、釉里红、窑彩、铁锈花等等。

2、陶瓷装饰的创新及其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意识和人们的审美都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也影响到了现代陶瓷装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陶瓷装饰的沿袭和继承截然而止,反而要在对传统的继承基础上,通过对造型、材质、装饰手法的变革和综合运用来促进传统装饰手段的新发展。下面依然以装饰形式为线索,来探索一下传统装饰在现代的发展。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有:陶瓷绘画、陶瓷肌理、艺术釉以及材质的综合运用。

陶瓷绘画是对传统彩绘装饰更为全面的发展。传统陶瓷绘画的制作者们一般会有比较深厚的国画功底,因此风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传统彩绘技法上以写意和工笔为多,题材上以传统吉祥图案为美。而这些过于传统的东西,都与现代人的理念和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冲突,因此,对绘制技法和充满现代感的题材的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人们变化了的审美情趣。鉴于这种现象,逐渐出现了多样的绘制技法和各种现代陶瓷装饰图案(如单一的几何图案,卡通形象,抽象花卉、人物、动物、建筑等)。比如,传统的绘制工具以特制毛笔为主,而当下某些创作者们开始寻求新的绘制媒介,开创新的绘制技法,于陶瓷之上形成了更特别的笔触;另外,某些陶瓷产品为了吸引特定人群的目光,会直接将时下最流行的各种形象绘制于陶瓷之上。虽然这其中也有某一些题材在传统的装饰手法中出现过,但是通过对组织形式和配色方案的更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的技法与图案让传统彩绘发展成为了现代的陶瓷绘画。

再来看看陶瓷肌理,诉诸视觉或触觉的组织构造是对传统坯体装饰的发展。最早的陶瓷肌理效果产生于泥条盘筑、拍打、拉坯等成型过程中自然留下的一些纹理和痕迹,这也是传统陶瓷装饰的开始。随后,又发展出了借助某种力量或工具在坯胎表面有意做出肌理的新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陶瓷肌理也有了全新的发展,肌理装饰不仅仅再局限于对坯胎的单一处理,而是开始综合考虑材料、制作、烧成等各种因素产生肌理的装饰形式。比如,特殊的裂纹釉料也可以在陶瓷表面形成特殊的质地。可摸可看的陶瓷肌理可以带给人视觉和触觉上的多重感受,不同的肌理可以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同时产生各种艺术感知,符合现代肌理装饰多层次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肌理有着丰富的表现潜能,相信它必将定会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对釉料原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传统色釉装饰的釉料配方有了更科学和规范的配方改良,品种变得更为繁多:在色彩上出现了更为多变的颜色釉;在釉面效果上从有光釉发展出了结晶釉、无光釉、流动釉、碎纹釉等;在烧成温度上研制出了从低温到高温能够适应各种气氛的新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需要,现代陶瓷釉色的装饰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釉的运用上,还可以综合掌握各种釉的特性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富有多变的时代气息。

以上所述均为陶瓷装饰形式在某一项上的继承和创新。其实在陶瓷装饰的发展中,综合装饰手法的出现促进了多方面的交融发展,更好地体现了对传统陶瓷装饰手段全面发展的艺术魅力。

所谓“综合装饰”,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装饰形式体现于一件完整的陶瓷作品之中,也就是综合了坯体装饰、色釉装饰和彩绘装饰的传统装饰手段。坯体装饰可以利用雕、剔、刻、镂等手段让坯胎表面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结构;色釉可以通过对各种釉彩的施挂及烧成,得到五彩斑斓的效果;彩绘则可以利用釉上釉下各种绘画手段和题材来赋予陶瓷新生命。总之,坯体装饰、色釉装饰和彩绘装饰三者两两结合或全部运用,既可以任凭作者尽情自由地施展自己的创作构想,又使多种装饰工艺和技术各臻其妙、各显神采、相互映衬,派生出了多种多样赏心悦目的综合艺术效果和意趣横生的艺术魅力的新生代装饰技法。

再有就是陶瓷材料和非陶瓷材料的结合,相对于传统陶瓷装饰而言,这更体现出现代陶瓷装饰开阔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各种材质的表达方式。在原有陶瓷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到与陶瓷相关的领域,如木材、玻璃、塑料等,这样就使陶瓷装饰材料在质感、肌理等众多方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而且材料的综合运用在发挥陶瓷特性的基础上又同时弥补了这种特性所带来的一些限制,这样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另外,为了在多种材料运用上既能够体现本身材料个性又能与陶瓷本身完美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更贴切地研究,边创新边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陶瓷装饰是陶瓷艺术视觉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现代社会意识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陶瓷装饰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于形形色色的视觉感受,更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表达。因此,陶瓷装饰要在对传统手法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装饰形式的变革和综合运用,不断适应更高更新的要求,使陶瓷装饰历久而弥新。

陶瓷传统装饰的继承与创新


陶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从他们的先辈和师傅们那里学得了技艺,而且能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变革和发展工艺技能,用不断变换的思维去创作,从而使陶瓷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提高,要求我们的陶瓷产品,能够,也应适应时代发展,既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又能丰富人们的物质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陶瓷设计工作者去创造更多、更美的,既有传统特色,又为现代人所喜爱的陶瓷产品。因此,如何对待传统装饰的继承与创新,就时时摆在我们面前。下面,仅就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传统陶瓷装饰的主要特点

陶瓷装饰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紧紧相联系、共发展。由于陶瓷是需经过多种工艺过程,高温烧制后才最后定型的,因而受到工艺材料的限制。在元代以前,陶瓷装饰一般是以图案纹样形式为主,到元代,由于青花料的使用,从而很快步入到与中国画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逐步出现在陶瓷上,虽为仿制,但由于陶瓷具有特殊的工艺品性质,终使陶瓷的装饰为之一新。到清代,釉上颜料的使用,又使工笔重彩等绘画形式在陶瓷釉上的装饰,得到了全面的运用和发展。

五彩、古彩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

后来由于文人画家的进一步介入,宫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结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绘画形式也就是这样逐步与陶瓷艺术结下了良缘,使陶瓷的发展和陶瓷的装饰形式渐趋成熟,从而形成了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和时代风格特点的陶瓷产品。一般我们所说的传统装饰形式,即指以明清时期为主要特点的工艺造型、题材、色彩和装饰形式。对于这一传统,过去、现在, 以致将来都足以使我们引以为豪,因为它是一个民族、时代的象征。

对继承传统的认识

复制、仿制高档“古董”不是继承,陶瓷艺术的装饰上有着自身的规律。明、清时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之所以成为一代珍品,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开创了陶瓷装饰的一代新风,是发展的结果,最终成为一个时代艺术的象征。如果我们今天仅仅是重复、仿制,虽也能起到传播文化艺术的作用,但从陶瓷装饰艺术发展来看,却是停滞。因为,今天的创作只是复制,而没有生命力,这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结果只能是枯竭。

继承传统主要学习古人的创作方法,学习前人的表现形式。如传统色彩的发展和运用,创作中色彩的使用,怎样结合造型的特点、造型的部位进行装饰,怎样构图、用笔、设色,总之是要继承传统的精神、创作方法,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所用。

继承传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有所选择。不是说越古、越繁越好,而是要学习传统艺术的精华,对于那些腐朽、落后、庸俗的,为达官贵人服务的所谓工艺品则是我们要摒弃的。

对创新的认识

艺术是要承前启后,是发展的,它不可能停滞。因此,我们的创作也就必须时时围绕一个“创”字。

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的陶瓷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才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如果我们的作品失去了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 自然就没有了它的艺术地位,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创新,首先离不开民族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离开民族性去全盘模仿“洋货”,照搬其他画种。

创新要有时代感。我们创作具有新的、民族风格的作品,必须是具有新的时代气息的作品,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不仅要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需要,精神、生活、文化教育的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生活状况和物质享受的需要。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是时代生活通过作者主观情操、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相结合的再现。当然创新不是单纯地强调题材新,反之,题材新也不能代替创新。而是要求我们赋予作品在形式、色彩、线的运用和造型上所反映的精神、意识、情感都要有新意,要有时代风格、生活气息。即使反映的是历史题材,同样要符合创新的要求。

创新的最终体现是个性发展,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模仿别人的路子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我是随我父亲学艺的,通过近几年来的创作体会,我有一种感觉,在创作中,有时很难跳出我父亲的路子。所以很多人都说,我的东西跟我父亲的一样,话虽这么说,其实是对我的批评。因此,近几年来,我力求在个人风格上有所突破。如1992年创作的200件《花荫寂寂春》,构图上采取带状分布,分为不规则的四组,但花、树整体贯通,设色以浅绿为基调,描写玉兰盛开,几个仕女在月色下陶醉、徜徉,夜虽深仍不忍离去的景色。这件作品在构图和用色上均有所突破,并获得市第二届“青春杯”大奖赛一等奖。当然,要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发展自己的个性,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技巧和创作能力。只有自觉地把握,构成自身特有个性,特有的艺术特征,才可能创造有个性的陶瓷作品,对于这条路,我将继续走下去。

创新还必须要有生活。艺术创作同文学创作一样,也离不开生活,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以下内容, 向生活索取资料、素材、写生,必要的临摹,进行社会调查、借鉴、分析与陶瓷装饰所相关的各类文化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起点就必然高,即使是老的历史题材,仍然具有现代人的气息和情感,仍是有生命力的创造。

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因此,不能只重复过去的意匠,或者简单地再现古代作品、题材,简单模拟生活,或摹仿其他画种,作为一个有出息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如何推进设计,如何给后来人留下一批有着浓厚民族气质、独特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风貌的成功之作。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有一番拼搏精神,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注:此文写干2000年1月,刊登干2001年3月《陶瓷研究》第一期,同年收入二十一世纪大型理论文集《走向新世纪》,由新华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发行。此次登录只作个别文字修改。

陶瓷纹饰解析之牡丹花纹


牡丹花,其种类繁多,以色彩绚丽、芳姿艳质、天然姣美被冠以“花中之王”,享有“国色天香”的盛誉。牡丹纹是常用陶瓷装饰纹样,多在瓶、罐、盘、缸等大器造型上运用。唐宋时人们开始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

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具有浓郁民族气息。这些牡丹纹样(图案)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她以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泽,在我国人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民族精神象征,她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意寓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正因为艺术家将此主观意愿生动地溶注在牡丹的形态之中,才使牡丹纹样的生命力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历代陶瓷装饰中,不论官窑或是民窑,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都使用的比较广泛。牡丹始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题材,以丰富的造型、构图形式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下面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牡丹纹饰的表现形式

一、唐宋元明清时期,牡丹纹饰的特点

牡丹“以花闻天下”,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洛阳牡丹就以“国色朝酐酒,天香夜染衣’’著称。四月谷雨时节,春光烂漫,百花争艳。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花,更是花团锦簇,艳冠群芳。丰满的花姿,芳香的气味,令人陶醉。牡丹品种繁多,有红、白、黄、黑、绿、紫等颜色。花头硕大,色彩艳丽。花卉有单瓣,多瓣的不同形状,花瓣的色泽,根部深,尖部浅。牡丹与梅、兰、竹、菊、水仙合称“六清”。人们喜爱牡丹,不仅称赞它的秀丽妩媚,还赋予牡丹以“不特芳质胜过群芳,而劲骨刚心更高出万卉”的高尚品质。: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以来,牡丹成为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题材。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地的陶瓷上,广泛采用牡丹纹,装饰方法以刻划花,白地黑花为主。景德镇陶瓷装饰中的牡丹纹样,也是从宋代开始出现。元、明、清青花釉里红瓷画,清代以后的釉上五彩,粉彩瓷画,都有不同装饰风格的牡丹题材。

二、唐宋元明清时期牡丹的纹饰形式

朵花:宋代影青瓷,清代、近代粉彩瓷,现代日用瓷都有朵花牡丹图案。宋代刻花朵花是单朵,花瓣丰满。清代、近代陈设瓷,多为百花满地装饰,在花瓶、盘、碗中多见。民国时期的粉彩百花盘,中间是一朵硕大的牡丹花,周围有月季、菊花、牵牛花等花卉相衬托,主次分明。现代日用瓷中的牡丹朵花,多为边饰图案。

缠枝:缠枝牡丹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在瓷器装饰中广泛应用的典型图案,达到瓷器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平。缠枝牡丹既有与莲花、菊花等花卉相组合的纹饰,还有与凤凰组合的“凤穿牡丹”。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凤穿牡丹纹”将军罐,把凤凰的身体与牡丹的尾羽组合在一起。凤凰的头部、翅翼是鸟的形态,凤尾、凤脚却变成牡丹花枝形,似乎是神话中的凤凰形象。民间青花艺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使“凤穿牡丹”纹饰,产生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折枝:在清代青花、粉彩陈设瓷中多见,以数枝牡丹对应的形式构图。在布局组合上,器型中间是牡丹与旁边的牡丹形成呼应关系,折枝牡丹多用写实手法描绘,构图严谨。

国画形式:明清时期的青花牡丹瓷画,以写意水墨画形式为主,清代以后的五彩、粉彩牡丹,以工笔国画技法的形式为主,清代康熙五彩锦鸡牡丹纹瓶,把牡丹花与锦鸡、山石相结合,改变了以前只画花卉,有花无鸟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对近代、现代釉上彩牡丹瓷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粉彩牡丹,常把牡丹花与凤凰、孔雀、雄鸡等禽鸟相结合,构图繁密、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在装饰设计上,把图案与主题画面相衬托。在瓷器上,以工笔重彩技法绘制,用洗染法表现出花瓣的浓淡色彩,花瓣层次清晰,娇艳柔润。如张锡武绘制的巨幅《百艳图》,百朵牡丹,布局巧妙,构图严谨,气韵灵动,令观者仿佛置身于千姿百态绚丽艳美的牡丹园中“流连忘返”,尽享艺术之美感。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典型的民族风格,地道的中国气派,适应群众的欣赏心理,因而备受大众喜爱。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牡丹装饰纹饰的新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其对待花卉纹样的独特方式,随着人们对审美的不断追求,花卉装饰又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自然纹样向图案纹样的方向发展。所谓图案纹样,是不受自然规律制约,而按照艺术规律对自然中的花卉形象概括取舍,重新布局。对花卉本身的描绘更为随意,更为粗略,更为注重结构,展示植物内在的生命活力,类似于中国画中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二是装饰布局的多样化。宋代的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而在20世纪70年代,花卉纹样多以比较具象的折枝花、朵花作为装饰。而目前,花卉装饰出现了艺术形式的更新与突破,色调清雅,表现手法自由多样。在装饰技法上,比较常见的是散点式构图,在布局上极为灵活,可大可小,可聚可散,给人以轻松自然的视觉感受。三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花卉纹样增添新意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主要表现在装饰色彩多元化,运用大胆的,新颖的色彩,图案选择更开放结构,而不是看起来沉重而庸俗。如方复创作的《百子千孙富贵图》盘,画面以百子千孙富贵福寿为题材,用图案形式布局,构图充盈,勾线工整,颜色平涂细腻,盘延饰牡丹富贵、石榴多子、玉兰高贵纹样,构图布局主次分明,色彩变化层次井然,边饰与主体纹样相呼应厂此外,花卉具有象征性,根据形态的需要,对自然花卉进行抽象夸张变形,展示花卉的另一个世界,带给消费者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

步入21世纪,作为新一代陶瓷艺术的弄潮儿在学习和继承传统陶瓷艺术的同时应该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使得牡丹装饰纹饰中充满灵活性和内涵性,融合传统的精髓又具有时代的特征,达到人与自然花卉的和谐统一,把转瞬即逝的植物花卉融入釉色和时尚的陶瓷器皿中。牡丹纹是经过历代传承而又不断创新的产物,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联,又作为传统心理的载体,表现了民族心态、体现了时代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