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致严重传染病 抽水马桶缺陷险葬送西方文明

致严重传染病 抽水马桶缺陷险葬送西方文明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10-09

大理石瓷砖。

十八、十九世纪由于没有排污系统,大城市十个孩子中有八个夭折———

马桶的名字数不胜数:厕所、便桶、冲水马桶、夜壶。尽管名称不一,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事实上,对于这些白色马桶的探索和研究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命运。它帮助罗马成就了帝国事业,使得人类能够组建起现代化的大都市。不过,它也

曾引发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

处理和清除废物方面的革新、对人类社会的构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人类无法拒绝自身的生理需求,一有便意,就需要上厕所。一个健康人每天会排泄大约225克粪便,这个数字乘以全球人口数,就是150多万吨,相当于16艘航空母舰的重量。

科普作家亚当·哈特·戴维斯说:“尿液是无菌的。如果真想喝的话,但喝无妨,它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但粪便不一样,里面有很多细菌,所以非常危险。”

历史上有两种恶性疾病与人类的排泄物有关,首先是霍乱。另外一种是伤寒。

人类在了解细菌、甚至在相互了解之前,就知道细菌的危害了。即使是原始的穴居人,也不会在自己居住的洞穴里大小便,因为这样会要了他们的命。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排泄物及其导致的疾病,我们所谓的“文明”就不可能繁荣发展。当人类开始大规模居住在一起时,马桶就成了当务之急。

古代的城市兴建者总是想方设法引水入城,然后再从马桶里排出去

戴维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公共卫生系统是建立大型城市和社区的基础。”

从古希腊到古代巴基斯坦,城市兴建者都会想方设法引水入城,然后再从马桶里排出去。

不过,在古代卫浴设施方面独占鳌头的还要数罗马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为它要涉及复杂的供水系统,以及能够保证不污染城市和下游居民的排污系统。

社会学家史蒂芬·索伊夫说:“罗马人的厕所非常先进,简直令人惊叹。中产阶级罗马人可以借助公共下水道系统修建私人厕所,将废弃物排放到主要污水处理厂。”

不过,大多数罗马家庭都没有冲水马桶,他们需要去公共厕所解决问题。截至公元315年,罗马共有144间公共厕所,水从坐式马桶下面的沟槽里把排泄物冲走。

和公共澡堂一样,公共厕所也是社交场所,人们相邻而坐,一边上厕所一边聊天。在罗马鼎盛时期,长达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输送到帝国首都的各个角落,即使是劳动阶级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伊丽莎白时代,人们又回到了过去,粪便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伊丽莎白时代,人们会在楼梯间、房子的角落、烟囱,有时甚至会在挂毯后面方便,只要不必出门,任何地方都可以。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罗马人却拥有清洁的冲水式厕所。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是公元400年左右,罗马帝国灭亡了。

当然,在伊丽莎白时代,有钱有势的人会用石头在城堡里盖一间厕所,粪便会由此排进污水坑或护城河里。但是,直到十六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才有人开始着手做清理工作。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约翰·哈林顿爵士发明了第一座新式厕所。

他的发明包括了便池,但在当时,虹吸管还没有问世,所以没办法把水留在里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阀,这三样也是现代马桶的必要组成部分。后来又过了几百年,人类才逐渐完善了各个细节。”

在随后的200年里,欧洲的城市居民大多会在自家的后院里挖个坑,然后用石头砌起来当厕所。到了晚上,伦敦人会在卧室里使用夜壶。天亮后,他们会从窗户那里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为不想倒在别人头上,他们会大喊“格拉得卢”,这句话出自法语的“格尔得卢”,意思是“注意,水来了。”

精巧的新型冲水马桶却让西方文明城市淹没在了自己的粪便当中

整个伊丽莎白时代,由于缺少完善的下水道,这些英国新式马桶排出的污物只能堆积在四处横溢的化粪池里,大量腐败的粪便和尿液渗进了土壤。如果厕所离水泵不远,问题就大了。

最初排水时,污水直接流到了街上。后来,街道上铺设了排水沟,污水被排到了河里。水厂又将有毒的河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看似卫生的做法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伦敦、巴黎,甚至纽约的都市发展史上,十个孩子中有八个会夭折。这些孩子就是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才死掉的。

当伦敦人口超过100万时,整个市区污水横流。但人们最担心的并不是污秽和恶臭,而是霍乱。霍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它从亚洲开始,迅速向东蔓延到了欧洲。1832年,霍乱来到了巴黎和伦敦。

1831到1832年,5万名英国人死于霍乱。在巴黎,仅一个夏天就有1.8万人死去。美国也未能幸免。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细菌是怎么传播的,那个时代跟现在不一样,人们以为疾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对此,政府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用水冲。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明文规定每家每户必须安装马桶。他们以为,不管马桶是什么样的,只要用水就能冲洗干净。这项法案或许加速了历史转折点———1858年恶臭事件的到来。

1858年的臭味和病菌促使伦敦和其他大城市修建性能完善的下水道系统

1858年的夏天炎热而漫长。污水粪便全都滞留在河里,两侧的河岸泥泞不堪,附着在上面的粪便逐渐腐烂,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

臭味和病菌促使英国政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修建性能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伦敦、纽约和全球各大城市投资数百万美元,修建了科学的公共排水系统,让污秽物和臭味远离城市。这些下水道可以说是粪便的纪念性建筑。其实,许多修建于十九世纪的排水系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过,工程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规划下水道。随着工业世界的发展,马桶也在不断创新。十九世纪末,专利局里堆满了各种马桶的专利申请。二十世纪初,室内马桶已被当成了生活必需品。(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百科链接

粪便中细菌多达几十亿种

粪便中大约四分之三是水分,另外10%是未消化的食物,剩下的15%全部是细菌,数量多达几十亿。粪便的特殊气味就是由这些细菌产生的。

粪便里有人体无法消化的纤维,它们来自早餐吃的谷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另外还有血细胞死后的棕色残余物,因此会呈现棕色。这种残余物叫胆红素,由死亡血细胞分解而成,里面含有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多数对人体无害,它们一生都在人体的肠道里消化食物,但有些细菌却足以致命。

延伸阅读

“文明碎片”——古瓷片


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尤其是喜欢收藏古代陶瓷的行家们,大抵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说辞,叫做“古瓷毛边不值钱!”这就明确地告诉了玩儿家们,中国古代的瓷器不是“闹着玩儿”的,除了要求它的真实、年代这被称作是“开门见山”的要素之外,其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就是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的磕碰,哪怕是隐约的能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会大打折扣。那时候人们对古玩的挑剔,何止是“鸡蛋里挑骨头”?简直是“眼睛里不揉沙子”。

但这文玩毕竟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尤其古代陶瓷更是易损之物,破碎一件,它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消失,绝不可复制,“复”之必假。古陶瓷是“生”之有节而“好者”无度,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做出让步,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另一种论点,叫做“整清破明”。就是说:青代的官窑瓷器必须得是完好无损的方才“保值”,明代的嘛——将就着点儿吧,只要“破”得不太厉害,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还是很有买头的。

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话儿又该“修正”了。因为“整清”已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破明”更是被修复之后,以天价面世,都非是普通收藏爱好者信手可及的了。于是,除了那些欺世盗名的赝品之外,有着几千年烧造历史的中国古代陶瓷,如今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晚餐”——瓷片!

我们尊称它为“古瓷标本”或者“文明碎片”……

古瓷片作为藏品,被“好古”者把玩,受收藏家青睐看似近几年的事情。其实并不尽然,说起这古瓷片是如何登入大雅之堂的,也可谓道来“话长”。远的不讲,清中期就有“玩儿家”将宋代钧瓷的碎片以紫檀或黄杨木镶嵌做“四扇屏”的。其匠心独具在于,典雅、古朴、美观丝毫不比老早就“臭了街”的,是个大户人家儿的墙上就能看得见的“福”“禄”“寿”“禧”逊色。

据说清末时期,有一些西方的商人曾将在中国收集到的明代或清代的青花碎瓷片,以其不同的形状打磨加工,大者镶嵌在银制的首饰盒里,小者则制成胸饰甚至耳坠儿,且售价颇昂。正可谓“人弃我取”,发了“洋财”。

多年以前,我认识一位德国汉学家,他曾激动地跟我说过,从小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就是缘于祖上留下的一只首饰盒里的中国青花瓷片,上边画的是一幅完整的“蹴鞠图”,那生动的情境就带入了梦乡,神秘的感觉就融进了血液,就决定了他人生的志趣爱好,竟“成就”了他后来的汉学事业……

有一回我陪同他在北京的某旧货市场里买了一只破烂了的、带“喜”字的青花罐子,其售价之廉比仨瓜俩枣都便宜,跟“白给”差不多。当时我曾暗中讥笑他:“小钉子凿墙——没开过大眼!”因为那时候这类制作于清末或民国初年的“喜”字罐儿属于“嫁妆活”,整器都没人要,何况“破”乎?然而这位“密斯特冯”回去后居然将其制作成了一架极其精美的台灯,摆在他们家那暖色的“罗马式”家私上,一抹湛蓝立刻就跃然而出。照片传给我的时候,我所能表达的就剩下两个字了——汗颜!

或许这些被称作是古人留下来的碎瓷烂瓦命该低贱,在陶瓷的收藏领域里从来就不值得让人“正视”?因为它无论如何没有整器金贵。或许历来瓷器玩儿家们的收藏行为是那么的讲究“严谨”?没人愿意“闹着玩儿”。故而古瓷片多年来是尘封土掩、内敛神韵,直到有一天人们忽然地发现,一块古代瓷片所迸发出来的“教化”作用,竟如此之神奇,那残破之美一点也不缺乏震撼力。至少从今天算起,这些出土于几百年前的碎碗碴子,比若干年之后再出土的、尚未来得及降解的塑料袋儿之类,要贵重多了!

中国陶瓷对西方的影响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西晋,甚至更早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盛唐时期,中国的陶瓷已能大量生产,并成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朝鲜,西销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成为各地人民喜爱的实用艺术品。唐代外销的产品,除了绚丽多姿的“唐三彩”陶器外,主要是南方的越窑系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系白瓷。到了宋元时期,航海事业也迅速发展,中国陶瓷是海洋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其贸易范围也远超过唐代,西线海运可达地中海、红海及东非海岸一带。又自北宋以来,中国海舶都用陶瓷作为压舱物。当时的贸易瓷,大多为阿拉伯商人所垄断,其中一部分通过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等地,转口贸易全欧洲。在元明时期,首先受到西方世界欢迎的是青花陶瓷。最初,青花瓷的产地仅景德镇一地,只销往南洋和近东一带,但到了明代,其制作和销售有了极大的扩展。明永乐、宜德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带出去许多陶瓷,扩大了中国陶瓷在世界的影响和销售。明代后期,中国陶瓷传到了欧洲大陆,其高雅的艺术风格与精湛的制作技术,吸引了那些自诩为物质文明的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皇家的书室厅堂、王公贵族的婚诞庆典场所,中国的青花瓷被列为上品。新航路的开闢,使欧洲成为拥有大量中国陶瓷的地区。由于消费者的喜爱,大批西方商人乃直接到中国订购、定烧陶瓷。欧洲国家的上流社会,以收藏中国陶瓷为荣,甚至法王路易十六亦不惜代价收购,今日的凡尔赛宫裡,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精美的中国陶瓷。自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商人率先与中国进行直接的陶瓷贸易以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而来,后来各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使这种贸易更为扩大且直接。因此,中国陶瓷传过了欧洲,后来又转口运到美洲,再扩大到澳洲。在宋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制作陶瓷的国家;此后,制作技术先传至朝鲜,才有更多的国家开始生产陶瓷。甚至在十六世纪物质文明丰富的欧洲,也只能生产陶器,后来虽渐渐地学会了烧瓷,但只是一些火候不高的软质陶瓷。直到西元1710年左右,德国人试烧成功第一件硬质陶瓷,欧洲才有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陶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