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 导航 >

康熙青花细波粼粼辨真伪

康熙青花细波粼粼辨真伪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鉴别瓷器真伪 瓷砖波导线

2020-03-02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清三代”瓷器是市场所追捧的陶瓷的“重头戏”。在其中,康熙青花在陶瓷工艺史上更是主角,在国力强盛的康熙年间,青花所呈现出的大气令人如痴如醉。

近年来,康熙青花瓷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扬头高歌前进”。

不过,由于康熙青花的名声大,市场上也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器物。一位读者来信咨询自己所藏的笔筒是否为康熙青花,经过广州市文物总店专家黄燕红的鉴定,应该为新仿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为了让普通收藏者学会辨认康熙青花,我们将该仿品与其他5件青花器皿进行详细的对比说明。

货比货

*比青花

与“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对比,新仿品的青花发色浮于表面,没有深渗进胎中。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独一无二,特别是中期的青花是最“正宗”的发色,鲜明亮丽,而且青花釉浓淡颜色层次分明。

*比纹饰

仔细观察可见仿制品的纹饰散乱,而且画工甚为粗糙。真品就完全不同,如“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绘画明显有着“清初四王”(指四大王姓的书画名家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的笔意(这是康熙晚期山水人物青花特点之一),而仿品看不出章法。从局部对比,新仿青花山水纹笔筒的江水不见任何纹路,只是混沌一片;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的江水稍有纹路,但仍是一片模糊;而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便明显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画工之精粗一比较便有明显结论。

*比底部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底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底部形成俗称的“壁底”;2.半露胎、中间有釉,在底部形成三圈,中间一圈没釉;3.底部在烧制时因为高温受冷收缩而形成“桔皮棕眼”。

仿品却没有这些特点,底部非常光滑,明显经过打磨,而整个底部都有釉,无任何小点。而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也没有这样的特点。

*比器型

康熙青花笔筒有3种形状:竹节形、桶形、撇口形。都能表现出康熙青花器的“修身”、大气。然而,仿品胎厚、器型呆板、器物笨重,毫无康熙青花的特点。

*比釉

正宗的康熙青花笔筒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内壁白釉釉色偏白,底部白釉颜色较淡,三种不同。而仿品却三个地方都施以同样的釉,明显不同。

市场:

普通康熙青花也有精品

市场上大量追逐清三代青花,而康熙时期国力强盛、景德镇陶瓷业兴盛、工艺优良,创造出最大气的清代青花,不但胎细、画工好,而且器型多品种,传世量大,在收藏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清三代青花越炒越高,市场上的“货”越来越少,反而是传世量最大的康熙青花被藏家列入“获得的可能性最大”的青花。特别是当清三代青花价格颇高时,有专家提出,康熙时期的民窑也有值得收藏的好东西,而且价格尚未被推高,如普通的康熙青花香炉,3000~5000元能买到,而精品的价格也只有10000元~20000元。康熙青花发色独一无二,其民窑器物的价格上升也是必然的。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

●仿制品的江水纹路比较模糊,甚至一片混沌,而且画工比较粗糙。

康熙青花的三个发展时期

*初期 呈色多样,沿袭了顺治风格,青花发色偏灰,也有青花鲜艳亮丽的。

*中期 发色纯正,鲜艳姣丽,色泽最是迷人。

*晚期:接近雍正的淡雅风格。

taoci52.com延伸阅读

7501瓷真伪辨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颇受收藏家重视的现代瓷器精品,就是被人们称为“7501瓷”的毛主席专用瓷。1996年,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在岁末艺术精品拍卖会上推出了68组(件)“7501瓷”拍品,这是“7501瓷”首次进入拍卖市场。当时人们对“毛瓷”的重视程度远没有现在高,因此,一件釉下彩水点桃花瓷器底价才8000-10000元。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炒作,“毛瓷”的价格扶摇直上,2002年,有媒体宣称,每件“毛瓷”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万元人民币。这样一来,“毛瓷”身价陡然提高,收藏家们开始努力追逐“毛瓷”,于是,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不少所谓的“毛瓷”。经专家们审鉴,大量涌向市场的“毛瓷”都是这几年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用瓦斯窑烧制的仿品。如此复杂的市场,难坏了那些喜爱“毛瓷”的收藏者。

面对被仿品充斥的“毛瓷”收藏市场,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当年为毛主席烧制专用瓷的工作,是由中央办公厅直接抓的,只烧了有限的20多窑。瓷器烧好后,中央精心挑选了一批精品给毛泽东使用,余下的由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亲自下令,要求全部销毁。因此,按道理社会上不应该再出现“毛瓷”。“毛瓷”是否真的全部被销毁了呢?现在市场上还能不能见到真正的“毛瓷”?事情追溯到1975年,景德镇烧出了4200余件质量上乘的“7501瓷”,经认真挑选后,最终选定了千余件精品送交中南海,其余的全部就地封存。中南海收到这批瓷器后,汪东兴确有指示,曾下令将未送中南海的“7501瓷”制品全部销毁。 但主持这批瓷器研制的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并没有按中办的意见办,他们认为,送到中南海的瓷器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必须留下一批作为将来的补充储备。另外,这批瓷器不但凝聚了研究所200多人半年多时间的心血,它还是瓷中精品,代表了建国以来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大家实在舍不得将其销毁。最后,研究所决定将其全部封存,使这批在中南海以外的“毛瓷”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1980年,在毛泽东逝世了数年以后,研究所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当年的春节,从库房里拿出了一部分封存的“毛瓷”作为职工福利,每人分发了10件左右,近3000件的“毛瓷” 就这样流入了社会。因此,武断地说社会上不会有真“毛瓷”的观点是不对的。在流入社会的仅3000件“毛瓷”中,有600余件已被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收入囊中,现在理论上能在世上流传的“毛瓷”最多不过2000件左右,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在收藏“毛瓷”时必须提高警惕,仔细鉴别,不要被鱼目混珠的赝品蒙蔽。

怎样鉴别“毛瓷”的真伪呢?根据当年参加过研制“毛瓷”的专家们提供的信息,我们把鉴别真假“毛瓷”的方法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瓷器的种类和用途上鉴别。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毛瓷”的主要用途是解决毛泽东用餐的保温、保洁问题,同时还有少量的毛泽东书房用具。所以当时研制的“7501瓷”以盘、碗、勺、品锅、茶壶、茶杯为主,并全部配有很严密的盖。书房用具中有烟灰缸、笔筒、笔洗等。由于毛泽东晚年不喝酒,所以没有酒具。目前市场上流传的“毛瓷”除了上述器物外,还有酒杯、酒壶和不带盖的大碗,这些瓷器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另外,还有一些与餐饮和书房用具无关的摆设瓷器,如花瓶、水仙盆等,也肯定不是“7501瓷”。

二、从款识上鉴别。“7501瓷”一律用非常工整的篆书题写“景德镇制”两行四字款,没有其他落款形式。如发现楷书款,可以断定是假货。还有一种题为“中南海陶瓷研究所制”的款,也与“毛瓷”没有关系。即使发现了篆书“景德镇制”的款识,也要仔细分辨,真正的“毛瓷”题款是著名工匠用小笔写成,字体端庄工整,且透出一种秀逸。而仿制品字体写得往往生硬做作,只要认真辨别,不难发现破绽。

三、从胎体的光洁度、白度和透明度上鉴别。“7501瓷”是特选江西抚州的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高岭土做原料,这种高岭土今天已经非常稀少了,用此原料制成的瓷器,呈半薄胎状,通体晶莹剔透,温润如玉,洁白无瑕;逆光视之,器壁非常均匀,成半透明状;以手指轻击,其声音清脆悦耳。而近几年的仿品无法找到这样高质量的原料,所以胎釉显得粗糙,而且表面常常呈现深浅不均,或带有疵点,敲击出来的声音有些发闷,逆光看时更可发现器壁薄厚不匀的现象。

四、从绘画技巧上鉴别。当年参加“7501瓷”绘制的都是名传四海的绘瓷大师,如王锡良、章鉴、张松茂、汪桂英、刘平等人,而且在绘制时各位大师又都只绘制自己最纯熟的部位,如花卉的枝干由王锡良、戴荣华绘制,点花朵的洋红由刘平、徐亚凤、舒惠娟承担,其余部分由章鉴、汪桂英等人绘制。所以整个瓷器的画面粉润娇美,生动自然,枝干花朵浑然一体,认真欣赏找不出一点败笔。而仿制的“毛瓷”颜色既不鲜亮,枝干配合也缺乏浑然一体的意境,有时还会出现画面的中断、颜色的变态等现象。虽然有些仿品也不惜使用好的呈色剂,但由于“7501瓷”中花朵的红色使用的是以黄金作呈色剂的特殊颜料,难以寻找,且价格昂贵,制假者为牟利绝不肯做如此大的投入,所以不管是梅花还是桃花,都显得暗淡无神,只要对照真品的图录比较,真品就十分鲜明了。

五、从烧制工艺上来鉴别。“7501瓷”入窑时,是装在特制的匣钵中隔火烧制的,瓷胎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400°C。在高温下隔火烧制的瓷胎瓷化彻底,无论光洁度、硬度、洁白度都能达到很高水平。而现代仿品都是用气窑无匣烧制,温度无法达到1400°C。而且在升温速度、水气蒸发、有机物溢出等几个环节上,都与真“毛瓷”有较大差距,所以不可能有真“毛瓷”那样的胎质,绘画、颜色也不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尤其明显的是,釉上彩的水点梅花器物,是在胎体烧成后在瓷胎上再绘制花卉,然后二次入窑烧成的。在选择成品瓷胎时,凡胎上有薄厚不匀或其他瑕疵的,不可能再将其绘上花卉图案,制成成品。因此,凡发现瓷胎有毛病的釉上彩瓷器,可以一律定为伪品。

瓷器鉴定:底足辨真伪


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古玩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与此同时,古玩市场上赝品不断,铺天盖地而来。对爱好古玩的藏家来说,辨别瓷器真伪,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而器物的底足是辨别真伪的重中之重。底足,可见其胎,见其釉,见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可辨其烧造工艺,可察其老化程度等。

那么,该如何从底足鉴定真伪呢?

首先要掌握古器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朝代的器物工艺,观实物辨真伪,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观察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的情况,一般来说年代越古老,器物的露胎骨显得越干燥,而仿品则会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太绝对,有的年代久远的瓷器露胎也会很细润坚腻,但比起仿品要稍显干燥。还要坚定其垫烧痕迹,如明之前的器物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但是各大名窑也会有不同的垫烧方法。观其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削足之处的火石红,颜色就特别浓显。而仿品的火石红就截然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而成,显得轻浮不定,而有的颜色偏黄。由底足查看各个时期胎釉的结合情况,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而仿品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些浆水,都较真品要轻浮很多。

此外,还要看其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代官窑民窑足内也有粘沙,而仿品在这一点上就很少做到。其烧制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的不是很厚,不会造成积釉,模注过于规整,所以很少积沙。

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期露胎痕迹的纹路,或是圆圈之纹,或是鸡心点纹路,明时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等。这只是鉴定真伪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当然也需要对器物的纹饰等进行详细的了解。

收藏艺术品“慧眼”辨真伪


2010年以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相当“给力”,金银币、黄金艺术品、现代书画等收藏品凭借抗通胀和高回报率的特点,行情一路看涨,这也让很多人想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又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它的价格受存世量、品相、题材、设计、材质、创作年代和手法、制作工艺,以及供求关系、时尚趋势等的影响。

就拿名家字画来说,这些名家必须区别于一般的画家,必须在当时、当地已有名望,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齐白石那种篆意笔法给人留下了老辣古拙的感觉,与当时广为流行的“甜”、“俗”画风相反;傅抱石独创“抱石皴”;李可染以“黑、满、崛、涩”创立的“大团墨块”;谢稚柳的“落墨法”;陆俨少独创的“勾云”、“留白”法等,都使他们赢得了名家的称号,他们的作品价格近年来屡创新高。因此,投资者想进艺术投资市场,必须具有“慧眼”,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笔者在一些专家免费鉴宝活动上看到,由于没有鉴别藏品的专业能力,一些人只能通过专家鉴定辨真假。专家说你藏品是真的,价值数万,往往藏家高兴的手舞足蹈,专家一说藏品为赝品,要么黯然伤神,要么说专家不识货。

专家作为艺术品研究和鉴赏的行家,在价格的判定上,比一般的“玩家”更具权威性。但专家未必就是时下“行市”的专家。如《鉴宝》栏目中专家估价有时与市场价位相差甚远,使得艺术品投资风险较难把控。再者,有些专家恐怕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有出于某种需要违心抬价或压价的时候。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平时也喜欢收藏一些书画、瓷器、古董等艺术品。笔者认为,艺术品收藏是门学问,只要你有鉴赏力,去研究和关心,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收藏家与投资者。

去年,本人到景德镇采风,在一集市上邂逅卖青花瓷片的老农,一块瓷片价格从几元钱到几十元不等,我凭借平日积累的古瓷鉴定的经验,确定这是明朝后期的瓷片,便一股脑地全买下来,捡了个大漏。

如何在艺术品收藏投资上练就一双“慧眼”呢?笔者认为,学习的方法无外乎一是自己潜心钻研,二是多与藏友切磋,三是多接触实物,四是虚心求教于行家里手。另外,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切忌急功近利,自以为是。不能尽信书本或是听“故事”,这样容易被赝品所迷惑。

专家来鉴宝 只辨真伪拒作价_


摘要:“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听闻梁戊年在惠州市博物馆免费鉴宝,昨日,不少惠州收藏爱好者大包小包地把自家珍藏的宝贝都搬来了,为的是要过过专家的慧眼。还有不少市民前来看宝物,听知识。

“刚才有个人带了一包玉来做鉴定,都是好玉,听说是家传的。”记者来到现场时,仍有围观者在感叹。据介绍,这位藏家的藏品就包括梁戊年提及的珍品———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不过记者到达时,这位市民已经离开。

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实物求鉴定,也有一些人则带着照片询问能否鉴定,“照片鉴定只能做到三成。”梁戊年回答。

记者还发现,在鉴定过程中,不少藏家会询问藏品的价格,对此,梁戊年都不予以答复,“我只为他们鉴定真伪,不会给他们作价,因为收藏品是无价的。”

梁戊年还提醒说,如今私家作坊批量生产的高仿古玩已经有高达6成的市场占有率,经验不够的收藏者出手要谨慎。

镜头

元代釉里红 可惜是仿品

“梁老,你看看我这个杯子。”昨天,藏家梁先生拿出一个“寿”字杯求鉴定,被确定是清代的物件。“我当初估计是明代的,没想到是清代的,不过也很高兴。”梁先生说,自己玩收藏只有三年多,主要收藏陶器,“其实,惠州玩收藏的人挺多的,只是交流少。”

有位藏家带了元代的釉里红求鉴定,梁戊年看后评定说:“你这个瓷器,如果是真品的话,最少值1300万,可惜这是个仿品,不超过30年。”

专家来鉴宝 只辨真伪拒作价


摘要:“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听闻梁戊年在惠州市博物馆免费鉴宝,昨日,不少惠州收藏爱好者大包小包地把自家珍藏的宝贝都搬来了,为的是要过过专家的慧眼。还有不少市民前来看宝物,听知识。

“刚才有个人带了一包玉来做鉴定,都是好玉,听说是家传的。”记者来到现场时,仍有围观者在感叹。据介绍,这位藏家的藏品就包括梁戊年提及的珍品———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不过记者到达时,这位市民已经离开。

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实物求鉴定,也有一些人则带着照片询问能否鉴定,“照片鉴定只能做到三成。”梁戊年回答。

记者还发现,在鉴定过程中,不少藏家会询问藏品的价格,对此,梁戊年都不予以答复,“我只为他们鉴定真伪,不会给他们作价,因为收藏品是无价的。”

梁戊年还提醒说,如今私家作坊批量生产的高仿古玩已经有高达6成的市场占有率,经验不够的收藏者出手要谨慎。

镜头

元代釉里红可惜是仿品

“梁老,你看看我这个杯子。”昨天,藏家梁先生拿出一个“寿”字杯求鉴定,被确定是清代的物件。“我当初估计是明代的,没想到是清代的,不过也很高兴。”梁先生说,自己玩收藏只有三年多,主要收藏陶器,“其实,惠州玩收藏的人挺多的,只是交流少。”

有位藏家带了元代的釉里红求鉴定,梁戊年看后评定说:“你这个瓷器,如果是真品的话,最少值1300万,可惜这是个仿品,不超过30年。”

如何鉴别康熙青花与光绪青花


青花瓷器兴盛于元朝,在清朝也有很大的发展。清代青花以康熙时的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为佳。后代出现了很多仿康熙青花,但其与康熙青花的胎质工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今天小编就给您讲讲如何鉴别康熙青花与光绪青花。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饱满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气魄雄伟。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在风格上是完全协调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绘豪迈、刚劲,这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这就使其既不同于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别于其后雍正、乾隆时代的作品,从而形成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另外,康熙青花在绘制人物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就是人物都是“有眼无珠”,即人称“康瞎子”。康熙青花也是收藏爱好者喜爱的收藏品之一。

光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落后,但在光绪初年、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瓷,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光绪仿前朝官窑瓷成风,且产量大,当时青花器中有仿明代永乐、宣德;亦有仿康熙瓷,产量大,故民间有“小康”之谓。光绪仿康熙的青花瓷,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缺乏坚硬感,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所绘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故仔细对比,能鉴别出来。(石英)

元青花真伪鉴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元青花真伪识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