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安徽馆藏吉州窑瓷器赏析

安徽馆藏吉州窑瓷器赏析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2020-10-10

吉州窑瓷器鉴别。

吉州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前吉州窑工匠的制作技艺,推动了中国古陶瓷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为景德镇窑瓷工们成功烧造清新淡雅的青花瓷作好了技术上的支持,进而为元明清瓷业迅速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兴起于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有七八百年的烧造陶瓷历史。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内,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场,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为吉州,永和镇隶属吉州所辖范围,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吉州窑的面貌所知甚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次考古发掘,才使我们对它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呈现出一个清晰的重要窑场的大型场区。吉州窑在以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浅山丛林,绵亘逶迤延续数十公里,主要窑场有永和窑、临江窑、彭州窑等。考古发掘实物资料证明,吉州窑是我国古代江西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民间瓷窑,该窑生产的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工艺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类型丰富多彩,民众广泛使用。宋元时期吉州窑也是全国重要陶瓷器产品出口地之一,为促进中国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吉州永和窑遗址现存窑包有窑岭、尹家山岭、蒋家岭、松树岭、曹门岭、曾家岭等24处,分布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是宋元时期独步一时的综合性民间大窑,炉火不熄,在历史上曾与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建窑等窑场齐名。

谈到吉州窑的概况与成就,就不能不提吉州窑中的一处重要窑场——临江窑。临江窑位于吉安市天玉镇内,靠近赣江的东岸,与永和窑隔江相望。1991年在京九铁路勘探时发现了吉州临江古窑,因出土大量与吉州永和窑相类似产品以及青花瓷、仿龙泉窑产品,因而被列为吉州窑的一支主要遗址,也有力地证明清代兰浦著《景德镇陶录》所记载的“宋元吉州分窑”的情况,是比较可靠的。据临江窑遗址发掘报告,该窑址堆积与作坊遗址高达四米,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挖掘整理后考证,起自唐宋五代开始,窑火一直延续到明末,共约八百余年。临江窑遗址囊括了泥土选取、淘洗瓷土、制坯成型、配兑上釉、入窑烧制的生产流程,从而再现了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描绘的中国古代制瓷生产工艺全过程。1991年吉州临江古窑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成为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工艺流程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瓷器生产窑址。

吉州窑釉色丰富多彩,有黑釉、白釉、青釉、褐釉、绿釉、黄釉、青白釉、花釉、碎纹瓷、青花瓷、仿龙泉瓷和琉璃器等等;装饰工艺有彩绘、刻划花、剔花、印花、剪纸贴花、木叶纹和瓷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釉下彩绘和黑釉瓷中的木叶纹、剪纸贴花等独特个性的产品。现在我们把安徽博物院的吉州窑三件藏品:北宋绿釉狮盖香薰、南宋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和南宋褐彩水波纹枕介绍给大家。三件藏品釉色滋润,装饰别致,器形完好,可以让我们重温一下吉州窑精品的风采。

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图一)1955年安徽巢县出土。高2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9.6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瓶口、颈部施白釉,肩以下为黑褐色,有两道白色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较宽的白釉弦纹。

这件梅瓶装饰工艺是釉下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多呈黑褐、褐色或红褐色。其彩料随所含金属比例不同,而导致多种的呈色效果出现差异,同时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绘色调。吉州窑的颜色釉瓷最为人称道的是黑釉、绿釉和釉下彩绘,其中每类釉色还有区别,如黑釉瓷有纯黑釉、窑变釉,以及黑褐釉。釉下彩绘有白釉地黑褐花,也有黑褐釉地白花等等。吉州窑的颜色釉再罩一层薄的透明釉,这种透明釉随着窑温的高低产生出高亮玻化釉,或是呈半透明釉。在南宋鼎盛时期的永和窑精品一般地釉和透明釉质量非常好。梅瓶就属釉料上佳的一类。吉州窑的烧瓷温度不太高,所以器物上缩釉爆釉等情况少见,黑釉一般釉层薄。像建窑黑釉在烧造过程中,因釉厚下垂而形成的“流泪”现象鲜有。由于铁料着色剂比较稳定,依靠釉层的遮盖、经焙烧而显露明澈晶亮的艺术效果。同时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损腐蚀,色泽莹润,经久不变,深受民众青睐。从江西丰城市“淳熙十年(1183年)墓所出牡丹纹瓶,南昌县“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彩绘奔鹿纹罐和彩绘莲花纹炉等精美器物来看,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在南宋前期已达到了十分娴熟、精致的程度。这件南宋梅瓶可说是南宋吉州永和大窑彩绘顶峰时期扛鼎之作。犹为可贵的是梅瓶彩绘采用了黑褐釉地白花的装饰风格,画意高超,工艺精湛,严谨细腻,丝丝入扣,显示出器宇不凡的珍贵、稀罕的价值。

梅瓶中的莲花在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莲花纹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1972年南京灵山南朝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通体装饰带有浓厚宗教敬畏色彩的莲花纹样。同时也反映出制瓷工艺的巨大成就。我国瓷器上的莲花纹到唐代逐渐淡化宗教色彩,多了几分生活气息,突破了一直以来莲花的图案化、规范化模式。宋代以来陶瓷莲花纹样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人们的宗教精神思想与世俗观念充分地发挥出来,大量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图案十分盛行。吉州窑与磁州窑是我国南北两大民间著名的窑场,产品种类繁多,陶瓷上的莲花纹饰同样具有乡土色彩,形态丰富多样。吉州窑莲花纹彩绘风格与磁州窑一脉相承,深受其工艺到装饰的影响,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保持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如莲花运笔流畅,施釉较薄,形成色彩柔和、含蓄婉约的瓷绘风格;瓶体烧成不施化妆土,直接用白釉在抷胎上彩绘莲花、荷叶及莲蓬组成的图案,用铁料施黑褐色,而不是北方磁州窑系一般铁质含量较高的黑色彩。

南宋吉州窑褐彩水波纹枕。(图二)高9.4厘米,长28.6厘米,宽11厘米,中腰7.5厘米。长方形,束腰,内空。瓷枕胎米黄色,较致密。这件枕也属于釉下彩绘瓷,淡薄施白釉,彩绘釉色棕褐雅致、晶莹。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枕六面都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水波纹,前后两面绘卷草纹,两端面为花卉纹。六个面相交绘褐彩宽边,形成六个开光,六面三景,各具魅力。枕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

瓷枕在隋唐时期就已多见,也是百姓常用之物。瓷枕用途,大体是日常生活用品,其次为墓葬的明器,再是医用的脉枕,还有一种动物枕,它的形体较小,应属于玩具之类。所以瓷枕在多个窑口都有生产,型制各异,釉色丰富。这件釉下褐彩水波纹枕,绘画纤细,布局繁密,造型优美,色彩白褐相间,柔和自然,属南宋时期吉州窑的精品。吉州窑瓷枕的烧造有典型的南方窑的特点,在瓷枕烧法上一般采用竖立烧制,而北方枕多使用正烧或侧烧方法,枕底无釉或一侧四角有四个支烧痕。该瓷枕绘画的水波纹、卷草纹、折枝兰花、开光、宽带纹都是吉州窑较典型的纹样。在罐、瓶、壶、枕和炉等器物上所饰的主纹、边饰都经常出现。这些都是我国陶瓷传统的纹饰。其中水波纹、卷草纹、开光纹在元青花瓷上同样大量采用。并且与其他纹样结合组成新的图案。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与景德镇窑的元青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釉下彩绘和青花瓷的区别只是在于彩绘颜料成份不同,(一个是铁料,而另一个是钴料),因而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大量的烧造和成熟,为元代景德镇窑清新淡雅的青花瓷出现奠定坚实基础,做好了技术上的探索、先导和准备。也为元青花装饰构图、纹样,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另外,吉州临江古窑上世纪90年代也出土有青花器物,多属于元代的产品,并且这些标本已完全显现青花瓷的特征,其中发现了元初甚至更早一些的青花瓷早期产品。可以说,临江窑生产的青花也为景德镇元青花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参考意义。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图三)1964年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3厘米。上半部盖塑成蹲踞的狮子,狮侧目昂首,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狮颈部挂有三个铃铛,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下部台基塑成一莲花须弥座。莲瓣有的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别有韵味,绿釉肥厚光润,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

宋代全国同期烧低温绿釉的窑口不计其数。绿釉瓷也是吉州窑的大宗商品之一,大部分绿釉因窑温偏低,瓷化程度也不高,所以大都胎骨脆折,釉附合度不足,剥釉现象比较严重。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其吉州窑绿釉也有一定独创的创意或个性特征,如绿釉瓷深剔花,刻划花和印花等。特别是深剔刻装饰工艺显得尤为精彩。但是吉州窑绿釉的所谓“似瓷非陶”的胎,是因为就釉质釉色烧成的需要,窑温往往都稍欠火侯,所以时间久器物极易损坏,大件完整品佳的深剔刻绿釉瓷存世的稀见。吉州窑早期的釉也为解决窑温低的问题,一般采用了两次烧成,如绿釉枕,先高温烧素抷,再上釉,二次低温烧造。后来绿釉烧造温度略高了,胎质也坚硬,釉色地透明,玻璃质感较强。瓷器工艺进一步提高发展,并可一次烧成较高温的绿釉,非常精彩、华美。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就是一件有出土年代传承有序的,胎釉紧密、坚硬、润泽的精品,为研究宋代瓷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实物资料。吉州窑瓷塑作品在制作手法上可以分为捏塑和雕塑两种。捏塑是采用当地的泥料,以手捏、堆帖及竹签工具等使用技法来制作其立体的形象,不事繁复雕琢,手工造型痕迹明显。题材形象大致有人物、神像、动物和玩具等多类。大部分捏塑施深褐色、酱黄色、绿色釉等,但多半截釉不到底。一些形体较小的略施米黄色薄釉,或加以褐彩斑点。捏塑手法多用于制作复杂精细的立件,首先是以捏塑方法求得大体造型轮廓,然后再局部的加工修饰。工匠采用传统剔刀的剔刻手法,使人们感受到了雕塑的力量,刀峰的味道。吉州窑瓷塑的工艺特征及文化内涵在这件香薰上淋漓尽致体现出来。古代任何一个大窑的产品基本可分为精细生产和粗糙生活用品,以适应不同的社会消费群体。吉州窑是大窑,也是民窑,人们烧造陶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商品的利润,商品的基本属性规定了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件香薰是一件烧香供奉的用品,更是一个质量上乘的观赏陈设品,瓷器上呈现以米黄的暖色调,配以绿釉色,展示雕塑艺术形象审美情感,北宋的崇文重艺的精神氛围表达出来。

吉州窑的影响力巨大,遍及大江南方各地,江西赣州窑、四川广元窑、西坝窑、广东南海窑、福建磁灶窑等窑区的部分产品,从工艺装饰特征上看应归属为吉州窑系的范畴和风格。甚至在东南亚以及印度、阿拉伯等地,都曾发现吉州窑或具吉州窑风格的瓷器。吉州窑的南宋黑釉木叶纹盏瓷器在日本被定为“重要文化财”弥足珍贵,影响深远。所以说吉州窑在民窑中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领跑者。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赏析


001青白瓷钵

002青白瓷四系罐

003青白瓷盏托

004青白瓷如意纽盖盒

005青白瓷镂空香薰

006青白瓷豆形炉

007青白瓷斜纹高足杯

008青白瓷花口杯

009青白瓷执壶

010繁昌文管所藏品

邢舒良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这样一朵奇葩。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

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吉州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定


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

吉州窑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现代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

2,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用手触摸胎表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现代仿品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3,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南宋吉州窑褐彩水波纹枕

4,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5,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6,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7,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这些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8,北宋以前的黑釉瓷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9,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10,画风画法。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是吉州古陶瓷代表瓷器之一,深黑的釉面上,镶嵌着几片纹理清晰的树叶,注入茶水,盏壁上的叶子飘然水面,美不胜收。木叶天目的制作工艺是在生坯上施黑釉作底釉,用经过浸泡腐蚀除去叶衣、只留叶茎和叶脉的叶片,沾上浅色面釉,平整地贴在盏壁,经过窑变,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其树叶取材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亦有樟树叶、皂角叶、豆荚叶、桃树叶、柚木叶,几乎吉州窑遗址附近的树木叶子都被利用。

吉州窑遗址地处吉安县永和镇,首尾10公里之遥。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上溯赣州,下达南昌,具有古代瓷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吉州窑始烧于唐代后期,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衰废于元末明初,终烧已有700年。

吉州窑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烧造工艺,其中,简朴素雅的木叶天目瓷堪称一绝。吉州窑地处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古称东昌城,后被废而以永和镇取代。在宋代,永和镇由于吉州窑瓷业的兴旺和繁荣而为“天下三镇”之一。一般认为,吉州窑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停烧于南宋末年。吉州窑(永和窑)遗址所在地与吉安市相依在赣江的西岸。窑址所在地永和镇是个沿江走向的小镇,目前发现的吉州永和窑遗址占据了永和镇西侧约两公里长、一公里宽的范围,紧紧相连有24座窑址,是全国陶瓷历史文化中少见的规模庞大而集中的遗址之一。而令人奇怪的是,从永和窑这20多座窑址中,都出土有各类天目瓷残片,包括彩绘瓷等,而出土有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有木叶盏残片。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在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

吉州窑木叶天目,多是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形制,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再考虑叶子的设计,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沾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木叶天目是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脉络后沾釉贴在器物上烧制而成,一般是一片叶子贴在盏心,也有贴在盏壁、盏口的,或二叶重叠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装饰,尽管没有玳瑁、油滴天目那美丽的结晶,虎皮、鹧鸪天目斑斓的色彩,以及兔毫天目丝丝垂流的窑变效果,但木叶那朴实无华的沉穆,天然去雕饰的工艺,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闪烁着深邃黑浑之中,木叶的丝丝茎脉是那样的清晰生动,透过茎脉的空隙,在盏壁漆黑的釉色中,米黄色的叶子像是舞动着的生命的灵性。如今,吉州窑木叶盏已成为吉州窑天目中的极品,亦是无数古陶瓷藏家梦寐以求的器物。有专家称,鉴别真假木叶盏,用手轻轻触摸便会发现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在“一个平面之中”,而不是像仿品“兀然突起”。

吉州窑彩绘瓷器价格持续走高


漏花薝葡纹盏。口径15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窑变釉罐

南宋吉州窑剪纸贴凤纹碗

宋代虎皮纹长颈瓶,吉州窑址出土

传世吉州窑盏几乎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釉层剥落现象

吉州窑是江西南部地区一座历史名窑,坐落在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乃古东昌县城所在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可称为永和窑。吉州窑窑工们发明了多种独特的装饰手法,例如剪纸贴花、彩釉装饰、釉面刻花剔花等等,其中黑釉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近年来国际市场吉州窑各类彩绘瓷器价格普遍走高,2010年法国拍卖一件宋吉州窑剪纸贴花圆盏,成交价为130万。

黑釉木叶贴花装饰为独家

明《东昌志》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周显德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瓷窑团,有团军主之。及宋寑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这段记载十分清楚地陈述了吉州窑的发展情况。而《吉安县志》卷八载:“宋末,(吉州窑)土尽窑变,故移之浮梁。”《青原山志》卷二也说:“宋时开窑取鸡岗、龙度腻土作器,四方鳞集,炳火数千家。宋末土尽窑变,故多之余干。”明代早期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论》中说:“(吉州窑)今其窑尚有遗迹,永乐年中掘有遗物。”可见宋末吉州窑已渐衰落,或还有不成规模的个体行为继续,而元代终于停烧。到了明早期就只剩下一片废窑遗址了。

在中国陶瓷史上,吉州窑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宋元时南方彩绘瓷器的代表,与北方的磁州窑遥相呼应,一脉相传。吉州窑窑工们发明了多种独特的装饰手法,例如剪纸贴花、彩釉装饰、釉面刻花剔花等等,其中黑釉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

剪纸贴花纹饰多样趣味足

传世吉州窑木叶贴花器有单叶、双叶,还有三叶分档的,以单叶为最多。

剪纸贴花也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装饰手法,纹饰多样,趣味盎然。通常见有两两相对的飞凤或一凤一花,或三朵窗花相对成鼎式,或四点吉祥图案分列成菱形,或多朵梅花散落于盏中,间或亦有见于窗花之外再加剪纸花边的。吉祥窗花常伴有吉祥文字,如“金玉满堂”,“福寿康宁”,“寿山福海”,“福禄寿”等等。

吉州窑器釉层易开片脱落

吉州窑器的彩绘与北方磁州窑系的彩绘有许多共通之处,多以民间常见生活现象以及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入画,如莲池鸳鸯纹、折枝牡丹纹、双鸭戏水纹、喜(鹊)上眉(梅)梢纹、跃鹿灵芝纹等等。这也说明吉州窑瓷器销售市场是在国内,且产品定位主要是面向民间。

吉州窑器普遍磁化程度低,以手叩之,声沉而哑,这是因为窑温略低所致。故吉州窑器釉层极易开片,且开片之后容易脱落,特别是口沿部分更是如此,因此,传世吉州窑盏几乎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釉层剥落现象。过去常见以补彩方式进行修复以冒充完整器,近来又见有镶嵌银口再加做旧以掩盖口沿剥釉的方式出现,须引起注意。

吉州窑在装饰技艺上,除釉上彩绘外,还有一部份是釉下彩绘,这对后来的青花瓷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市场

黑釉剔彩大梅瓶估价超过300万美元

近年来国际市场吉州窑各类彩绘瓷器价格普遍走高,2010年法国拍卖一件宋吉州窑剪纸贴花圆盏,成交价为130万,2007年德国纳高拍卖行拍出一件吉州窑绿地黑花彩绘花卉纹玉壶春瓶,成交价380余万。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深圳博物馆曾举办中国黑釉器特展,其中展出不少吉州窑精品,一件宋吉州窑黑釉剔彩大梅瓶十分引人注目,估价超过300万美元。

南宋吉州窑鉴藏:色如翠玉吉州绿


宋代时期的江西境内,不但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玲珑剔透、质地 如玉的影青釉瓷器深受赞誉,而且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剪纸帖花、褐彩画花、刀笔刻花等黑釉窑变瓷器也名扬遐尔。其中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产量稀少的吉州绿釉器至 今仍未被古陶瓷研究和收藏鉴赏者所全面认识。现将本人收藏多年的一件吉州窑绿釉印花碗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供同好者鉴赏和探讨。

此碗口径19.3厘米,高7.3厘米,足高1.5厘米,足径5.8厘米。从其造型上看,浅弧腹,阔口撇沿,圈足较高,也正是因为底足稍高,才避免了口腹宽广所形 成的底矮压抑之感。不但视之美观,而且使用时端放方便;从釉水上看,碗内外满施绿釉,开极其细碎密集的小纹片,若不借助放大镜,肉眼不易看清。釉面质感莹 亮柔润,透澈鲜活,纯净细腻如翠玉一般;从纹饰上看,碗内釉下印有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朵肥硕,花头或朝上或朝下,间隔对应,俯仰自然。花叶穿插其中。 整体画面给人以密不透风却又繁而不乱的感觉。印纹清晰凸起,立体感强。凸起部位釉薄见胎,几乎成白色,凹入部位因积釉而成深绿色,两者相比,有浓有淡,有 明有暗,色差鲜明,层次丰富。印纹线条婉转圆润,流畅灵动,仿佛是回旋着合谐的节奏韵律。这里要特别补充指出的是,碗内底中心积釉厚重,浓绿似墨。可以明 显看出积釉处成斜坡状,一侧高(厚)一侧低(薄)。这是依山而建的斜坡式龙窑所烧碗内底常见的特有现象,也是鉴定古代龙窑所烧碗类器真伪时要查验的细节特 征之一。碗外壁无纹饰,仅在腹的中上部刻划阴线弦纹一周,阴线内积釉而成墨绿色,很是醒目;从胎质及底足工艺上看,胎土细腻致密,烧结瓷化程度很高,色泽 呈浅淡的土黄色。圈足整体看上去显得高而细,足墙外侧垂直,内侧自上而下向外斜着挖削,成外撇状。

综观这件吉州窑绿釉碗的上述基本特 征,不难看出同时期著名的定窑装饰艺术手法对吉州窑的影响。定窑印花纹饰精细严谨,以华丽繁缛取胜。然而层次布局过分追求整齐对称,所以显得机械刻板。吉 州窑的印花纹饰从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明显地与定窑印花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吉州窑的制瓷艺人非常善于借鉴吸收同时代各著名窑口的优秀装饰艺术手法,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并丰富了自己装饰艺术技法,拓展了产品的类别。唯其如此,方使得我们今天这些后来人能透过此碗,不但能欣赏吉州窑绿釉印花艺术的 璀璨,而且也能感受到它所折射着的定窑印花艺术的精湛与魅力。

吉州窑古陶瓷鉴别(二)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图3),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图4)、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图5)、彩蝶、波涛、猫、狗、虎(图6)、马(图7)、虫、鱼,常见“金玉满堂”(图8)、“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图9)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图3 鳝皮地剪纸双凤纹盏

图4 鳝皮地菱花纹碗

图5 白地褐彩开光奔鹿纹罐

图6 黑釉卷尾立虎

图7 褐彩骑马俑

图8 免毫地剪纸“金玉满堂”碗残片

图9 素胎坐猴图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l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是一尊仿先秦青铜鼎式炉,在吉州窑的产品中比较少见。吉州窑地位突出,时有“北磁州,南吉州”之说,影响较大,产品通过赣江而远销海内外。《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州窑始创于晚唐,兴盛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前后约600年。元末明初刊行的《东昌志》云:“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制。”此说比较靠得住。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高9厘米,直径11厘米,炉口平沿外折,中腹微鼓,三只带弓弧形矮足,露出胎体,底部为灰白色,上面有些粘贴得很紧的红壤,虽经冲刷但依旧保留着,可见此炉应为出土之物了。炉身以黑釉为主色调,黑釉施至底部,釉汁莹润,釉面光洁,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别具雅趣。内胎不施釉,拉坯痕迹明显,刀法简练,瓷土淘洗不够精细,可以看到一些杂质,胎体略显得粗松一点。

黑釉不是特别令人喜欢的色彩,历代产量不多。在我的印象中,除浙江德清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比较著名外,其他窑口只是零星地烧造。入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社会上饮茶、斗茶的风气盛行,从宫廷到民间多喜用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斗茶时用半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置碗盏中,使用初沸之水加以点注,水面浮起一层白沫,用黑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白色,衡量斗茶的胜负。这在南宋烧制盏碗的建窑遗址也得佐证,吉州窑遗址出土大量黑釉茶盏也足以说明了。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的,黑瓷和青瓷釉色的呈色剂都是氧化亚铁,恰当控制氧化亚铁就能烧出美丽的黑瓷和青瓷。黑瓷黑如漆,经化验氧化亚铁含量达8%左右。这些黑釉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奇特的美感,它将人们的思维带进了广阔的空间。

吉州窑遗址离吉安市并不远,才18公里。千里赣江经过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骤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州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永和镇同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为宋代三大名镇,当年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华之地。我曾前往永和镇古窑遗址考察,仰望窑址旁那座高高耸立的本觉寺塔,斑斑驳驳,显得古朴而挺拔,为吉州窑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街巷小道用废匣钵片嵌砌成各式各样图案花纹,纵横交错,尽显古瓷城的风貌。

我发现吉州窑瓷器制作有些特点:施釉往往不规则,在胎脚和圈足处露出胎骨,露胎处时常可见修胎时不工整的用刀痕迹和生硬的棱角。这样的缺憾,成为吉州窑器物的重要特征,而一般的仿制品则刻意要将瓷胎修饰得平整漂亮,缺少了自然粗犷的韵味。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代表了吉州窑在黑釉烧造工艺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老窑瓷:吉州窑古陶瓷鉴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