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600年历史画卷中 走出风起云涌的北方瓷都

600年历史画卷中 走出风起云涌的北方瓷都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同治年瓷器鉴别

2020-10-14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一个古老的辘轳,辘轳的那头,一位中年人不停地转动,辘轳的这头,一位老者随着碾盘的转动用双手“把弄”着陶泥,一个精致的陶坯即刻呈现。这出现在21世纪“北方瓷都”———唐山陶瓷博览会上的古老“手拉坯”的一幕,一下子将人们拉进历史的画卷,时光穿梭,画面定格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而来的移民将古老的陶瓷生产技艺带到滦州,从此开启了唐山陶瓷历史的篇章。 或许,古人从未想过,600年后的唐山因为他们的智慧而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更未先见,600年后的唐山因为传承了他们而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北方瓷都。

东西缸窑 600年陶瓷文化发祥地

走在唐山市东北部的缸窑路,两旁的陶瓷厂和陶瓷商店比比皆是。在这里,不论是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等日用陶瓷,花瓶、器皿、雕塑、壁画等艺术陶瓷,还是墙砖地砖、卫生洁具等建筑卫生陶瓷,都应有尽有,或许在某个小店里,还会藏着某件珍品等待品鉴和收藏者的到来。然而,作为唐山市陶瓷业的聚集地,西缸窑和东缸窑并非近现代的新兴区域,而是已经承载了600多年的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相传最早在唐山手工作坊制作陶瓷用具的是田氏家族和范氏家族。明成祖永乐二年,两家由山西一同移居滦州开平镇河沿庄落户,见当地有大量陶土,又有煤藏可作原料,于是在农作之余,分别烧砖建窑,烧制缸、盆等粗瓷用品。以后此地乃名缸窑,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窑。至清朝光绪年间,田家窑开始生产化妆土白瓷。

而继田家和范家窑兴办之后,又有秦氏家族兴办的陶成局最有名。秦家移居滦州开平镇河沿庄落户,而后此地名秦庄,就是今日的唐山市东缸窑。后有移居来的常家会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资,雇常家人做工,兴办窑厂,始名陶成局。

而今,作为田家窑第13代传人,77岁的田景儒老人依然坚守在600年前祖辈生活的地方,为了传承古老的陶瓷文化而做着努力。田景儒完整地保存下一套《田氏家谱》,在唐山历史上,这是目前仅有的关于陶瓷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

为了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记者随田景儒老人来到位于弯道山的田氏馒头窑遗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馒头窑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如今这里也已经完全没有馒头窑的痕迹,但历经600年的沧海桑田,这片曾经生产出唐山最早的陶瓷制品的地方,并没有淹没在钢筋水泥中,还着实让人欣慰。 “我制作的两个馒头窑模型,分别被唐山市博物馆和民俗馆收藏,我就是想给后人留下件东西,让他们了解唐山陶瓷文化的渊源。”田老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原址“重建”馒头窑,不仅可以让人们记住历史,更可以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陶成局 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

提起陶成局的历史,很多人并不知晓,不过,一个网名“老陶成局”的文化人士却被很多人熟悉,他就是始终致力于唐山陶瓷文化发掘的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志强。黄志强对唐山陶瓷文化颇有研究,收藏有大量有关陶瓷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同时多年研究和收藏古陶瓷,并提出《关于加强唐山窑陶瓷文化研究与保护的建议》。黄志强讲述了陶成局的历史:

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移民秦氏家族创办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随后,唐山陶瓷业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唐山窑陶瓷生产的雏形。

在唐山窑众多陶瓷作坊中,陶成局经营最为成功,实力雄厚。1877年清政府开办开平矿务局,带动了陶成局的发展。陶成局传人秦履安得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批准,修建矿井所需缸砖,由陶成局包制。陶成局在生产缸、盆产品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招收工人兼制缸砖和耐火砖,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并为天津北洋机器局大沽造船厂提供其产品。

随着陶成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1899年秦履安在天津娘娘宫东口沿河马路开设德盛缸店。1900年秦履安之子秦艺林接管德盛缸店,除经营批发陶成局及唐山各瓷厂的陶瓷产品外,还兼营缸砖、耐火砖、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批发,并在天津陈家沟开办焦炭厂生产焦炭供应天津造币厂,获利丰厚。 清末民初,陶成局形成老陶成局(老陶成)、东陶成、德盛老厂3家陶瓷企业,其资本总额、生产规模和用工人数及产品产量,可占唐山整个陶瓷工业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这盛极一时的陶成局也为唐山创下的“中国第一”立下了功劳。

启新磁厂 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1924年,启新磁厂在借鉴外国生产卫生陶瓷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部分国产原料,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这也为后来唐山成为中国卫生陶瓷工业的发源地和摇篮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0年,徳国地质专家汉斯·昆德受唐山细棉土厂聘请来到唐山。同年,细棉土厂落入英国资本家之手。汉斯·昆德保存了细棉土厂的档案资料,并交给开平矿务局会办、实业家周学熙。1906年,在汉斯·昆德的帮助下,周学熙将细棉土厂收回自办,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公司。

1923年,启新磁厂引进德国先进的陶瓷生产机械设备,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使用电力、进口陶瓷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注浆生产工艺,采用近代工业的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的陶瓷厂,首开中国陶瓷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1927年,启新磁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的陶瓷企业;同年,启新磁厂生产的卫生瓷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1930年,启新磁厂研制使用古杂色釉和窑变釉生产艺术瓷获得成功,成为唐山最早的艺术瓷生产厂家。

几经浮沉 唐山屹立为北方瓷都

岁月荏苒,在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破坏、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唐山陶瓷业虽跌宕起伏,却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955年,启新磁厂更名为唐山陶瓷厂。到1966年唐山已初步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唐山陶瓷业更是突飞猛进,卫生瓷产量居全国第一,逐渐形成规模宏大、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陶瓷生产基地。

“那时全国各地的很多陶瓷厂都来唐山陶瓷厂学习卫生陶瓷的制作技术,而当时唐山陶瓷厂的生产标准就是当时的国标,可见唐山陶瓷厂在行业内的地位。”现任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董事长的李润平对当年的唐陶怀有深深的自豪感。1978年,唐山陶瓷厂生产的“唐陶”牌卫生瓷和唐山市建筑陶瓷厂生产的“三环”牌釉面砖,在全国重点企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均获第一名。1980年,“唐陶牌”卫生陶瓷荣获国家银质奖。1987年,“唐陶牌”系列卫生洁具荣获国家金质奖。1998年,“唐陶”成为唐山首家市属上市企业。唐陶的“红玫瑰”骨质瓷更是将唐山陶瓷的知名度在世界打响:香港官方宴会使用了近百年的英国皇家专用瓷,1997年7月1日起让位于“红玫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红玫瑰”成为澳门特别行政长官官邸专用瓷。

在国有陶瓷企业为唐山陶瓷业打下大半江山的同时,民营陶瓷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唐山陶瓷发展带来了又一片风景。如今,民营企业的领军者惠达陶瓷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卫浴品牌。 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唐山为“中国北方瓷都”。

继续辉煌 让唐山陶瓷享誉中外

“每年的陶博会我都会去,很多外地朋友也都慕名而来。”市民贾先生是一位陶瓷爱好者,他几乎每年都到那里逛一逛。

和普通市民对陶博会的钟爱不同,作为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的董事长,李润平参加了从1998年以来的每一届陶博会,他对陶博会则有着更深的感情。“陶博会总是让我很振奋,因为那代表了我们唐山陶瓷业的成就,让我们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同时,每一次盛会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会给我们陶瓷企业带来更强劲的动力。”李润平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2010年,作为唐山市国有五大集团之一的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正式落户丰南沿海工业区并开工建设,预计年产量将达到卫生瓷300万件、日用瓷2000万件,丰南沿海工业区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 “每当站在工地上,看到已经初具规模的陶瓷生产线,每当看到从生产线上走来的一件件陶瓷制品,就仿佛看到了唐山陶瓷发展的美好未来。”李润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延伸阅读

千年瓷都景德镇凭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以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陶瓷展示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挖掘、激活陶瓷文化资源,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精品展示,打造陶瓷艺术盛宴

2017年新年伊始,景德镇与南京联合举办明清官窑瓷器联展,200多件(套)官窑瓷器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3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2017第二届中国瓷画双年展”在景德镇开幕,共遴选出我省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的30位艺术家的120幅作品,集中展示出当下瓷画艺术家风格独特的陶瓷语汇和艺术魅力。此展随后还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巡展。

6月5日,“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涵盖了古陶瓷标本、仿古经典器物、现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等五大板块,集中呈现了364块古瓷片、316件(套)仿古瓷、现代日用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

今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各种配套展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有以“景漂”现象为主题的“景漂”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有以展示和研究皇家黄釉瓷器为主要内容的明清御窑黄釉器对比特展;有以展示大学生创意陶瓷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陶瓷艺术精品展等。

对外交流,助推陶瓷文化走出去

4月7日,“故宫瓷器——皇帝御用”暨“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在荷兰代尔夫特王子纪念馆开幕,这是景德镇与代尔夫特2017年友城交流项目,也是中荷双方为庆祝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而举办的系列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为期4个月,共展出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120件(套),展品涵盖了景德镇五代、宋、元以及明代各时期的珍品。

每年6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欧洲陶瓷集市以及Westerwald陶瓷博物馆节暨欧洲陶艺展在德国城市赫赫尔-格伦茨豪森举行。赫赫尔-格伦茨豪森是欧洲最大的陶土产区,制陶历史已经有900年。景德镇作为友好城市而应邀参展。此次展览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制瓷工艺带到了德国,对两个城市在陶瓷艺术领域以及陶瓷教育领域交流具有推动作用。

7月5日至8日,“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德国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场举行,100余件(套)陶瓷作品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一曲《青花瓷》 言尽青花千年历史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字串9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德-化-陶-瓷-总-站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酒醉芍药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字串7

款式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德化陶瓷总站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色料

“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优质色料,据专家考证来自于伊拉克。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尼勃青”料,这种青料含有高铁低锰,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来,同时又因含铁高,在烧制过程中在青花上会出现黑斑点,平添了几分自然美,这也是永乐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周杰伦—《青花瓷》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专辑:《我很忙》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字串6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芭蕉帘外雨声急,

青花瓷里容颜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字串8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字串7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关于:天青色等烟雨

在陶瓷的制作里面,雨过天青是一种非常难于制作的颜色。因为在炉里烧出来,出炉的那一瞬间必须是烟雨天,上在釉上的颜色对炉火的温度等等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一般来说,雨过天青的瓷器一直是稀少而昂贵的。基本上,如果一件以前某个官窑烧出来的雨过天青,民间是很少很少的,都是要上贡的,如果留到如今,市场价不下百万。所以这句歌词的意思在于:烟雨对于天青色来说,是它生命力的一部分,一如你之于我。

陶瓷历史中的原始文化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窑火传烧不止。那些华美的瓷器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断。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是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总爱赋予各种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丽典故悠然而出,与景德镇有关。

高岭土的故事

“高岭土”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景德镇的高岭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生活很苦。一个冬天早晨,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然后烧姜汤把他灌。老人饿得不会说话,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们确实是好人,名不虚传。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交给高老汉,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出现我奇迹,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运到景德镇,卖了很多钱。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质量更好,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此后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窑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这些美丽古老的故事千年传唱,我们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讲述这些属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的重兴之痛


2009年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相形之下,瓷都景德镇的落寞显而易见——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的量化需求等因素,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困境。江西景德镇作为一个以瓷立市的城市,应该如何延续千年瓷都的传奇?日前,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10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向世界展示古镇文化,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要防止手工技艺“人亡艺绝”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里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这里仍然遗存着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的作坊窑场、商埠民居等古代瓷业遗迹。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景德镇在千年的陶瓷发展历史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瓷业习俗和制瓷技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有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瓷窑歌谣、制瓷工具制作等4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于老工匠的头脑中,这些人是创造、体现和传承陶瓷文化的重要主体。当听到景德镇古窑生产线上的把桩老师傅对火候控制的介绍时,刘魁立对这套经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赞不绝口,但他也表示出深深的忧虑,担心这种窑炉控制经验会随着这一代把桩师傅的离去而消失。他说:“我们要保护民族的记忆,就应该建立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传承人的生活、技艺和传承问题。”

挛窑师傅余云山告诉记者:“目前手工上釉技艺已经被批量贴花替代,传统的手工挛窑和匣钵制作技艺也被现代的电、汽窑炉所取代。现在制瓷行业盛行机械化生产,年轻人已耐不住性子来学我们这套手工技术了。” 挛窑是手工砌窑和补窑本领,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工具手工搭建柴窑的技艺。目前,景德镇仅有两位挛窑师傅,且年龄都在65岁以上。

从“博物馆式保护” 到启动古窑复烧

瓷都人对悠久的陶瓷文化并不仅仅是守望,自 2008年开始,景德镇市规划建设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工程,重现了明清风格的里弄民居、商埠瓷坊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朴街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引入了古代手工制瓷流程,重现传统手工制瓷流水线。然而,由于这种手工技艺表演对最终产品没有质量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老手艺人往往不注重技巧的打磨,专家担心,依靠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久而久之传统手工技艺也势必会消亡。文博专家周荣林说,手工传统制瓷技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华,如果再不启动典型瓷窑的复烧,那么无数先人传承下来的手工制瓷技艺,就将无用武之地,也必将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2009年景德镇启动了古窑复烧活动,并于当年10月成功复烧了世界上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大型蛋形柴窑——镇窑,今年6月再次复烧了这座清代古窑。据悉,景德镇计划今后将逐年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景德镇市文广局局长江华说:“复原各种典型瓷窑并进行传统柴窑烧炼,不仅可以保留和抢救将要失传的景德镇传统名瓷制作技艺,对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景德镇文化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江华看来,陶瓷文化不仅是景德镇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稀缺资源。古窑的复烧,不仅保护了历史遗迹,更是在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各方力量发展创意产业

去年,浙江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拥有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这四大名瓷的景德镇没有入选,且景德镇的瓷器产品目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为什么景德镇拥有世代传袭的家族企业和靠传统作坊生产出的精美陶瓷,却不能培育出闻名世界的品牌呢,答案就是缺乏创新,缺少品牌意识,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说:“事实上,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取得的成绩也很多,但是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很薄弱,在文化贸易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才是根本出路。”他说,有许多慕名来到景德镇的人对这里是既爱又怕,因为在景德镇很难买到真正带有瓷都特色的陶瓷制品,假冒伪劣过多,去伪存真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星亮说:“目前景德镇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陶瓷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品牌经济强力推动,通过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

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不可能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样,凝固于历史上的某个点,它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光靠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是不够的,应努力将其融入传统节日、群众文化及旅游活动等,实现其传承的经常化,并建构起新的文化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