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土瓷器 > 导航 >

“北方瓷都”点土成“金”

“北方瓷都”点土成“金”

古代土瓷器 瓷器土沁鉴别 金巴利瓷砖

2021-05-15

古代土瓷器。

站在法库县城东部一处丘陵向下俯瞰,一座座比肩而立的现代化厂房,一幅幅塔吊挥舞、运输车熙来攘往的建设场景勾勒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园区。“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苞米地。”法库县陶瓷工业城管委会副主任孟庆坤说,这个陶瓷城的“横空出世”让法库人自己都有些吃惊。

仅仅两年的时间,“北方瓷都”作为法库另一个响亮的称谓声名远播,已经有九家企业的14条生产线在陶瓷城内开足马力;明年这里还将有50条生产线投产,100条生产线开工续建,日益庞大的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生机盎然。瓷土变“瓷金”

世代耕作的法库人原来忽略了法库竟是一座难得的“宝库”,那深埋于地下的30多种非金属矿长年沉睡着。进入21世纪,当这个农业大县意识到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时候,丰富的瓷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发展陶瓷工业。除了瓷土之外,法库高岭石、长石、方解石、硅灰石等矿石的储量之大、品质之高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而这些都是生产优质陶瓷必不可少的原料。

为了“点土成金”,法库县的招商团队遍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4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并分别在淄博、泉州、温州和沈阳召开大型专题招商会,邀请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到法库考察,推介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

目前,法库陶瓷城已经与31家陶瓷生产企业签订了108条陶瓷生产线合同,其中已开工建设80条,竣工投产14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3500万元。遍地的瓷土真的变成了“瓷金”。

据介绍,已投产的14条生产线直接安排就业2300人,而明年的直接就业人数将突破8000人,与此拉动的采矿、建筑、运输、餐饮等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的就业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当陶瓷城的生产线达到300条时,法库县自己的劳动力可能满足不了用工需求,“北方瓷都”对周边县市的辐射效应会更加放大。改写“南砖北运”历史

“南有佛山,中有景德镇,北有法库,沈阳要构建这样三足鼎立的格局。”来自山东的一位投资者如此评价。而福建“冠盛”的企业经营者更盛赞“北方瓷都”会改写“南砖北运”的历史。

也正是源于这样的信心,“冠盛”在去年5月份从营口搬迁到法库,并义无返顾地从一家营销型企业转型为生产型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两条通体地砖生产线,年产600万平方米地砖,目前在东北市场上供不应求。

沈龙瓷业是山东崔军集团在法库建设的第一家陶瓷企业,总经理王聪书说,该集团之所以在两年间多次追加投资,就是看中了法库的统筹规划和综合集聚效应。他认为,我国各地陶瓷生产多是“单打一”:佛山生产内墙高档瓷砖,浙江温州生产卫生洁具,山东生产地面砖,景德镇生产工艺陶瓷,唐山生产电陶瓷,惟独法库正在有序地引进上述各个不同门类,因而“北方瓷都”最终应该成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集大成者。

“法库地下有宝库,法库开发是淘金。”法库县县长王凤波慨叹,“北方瓷都”的建设改写的不仅是“南砖北运”历史,还将改写整个法库县的历史。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北方瓷都”——淄博


"北方瓷都"珍品约会世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刻瓷作品、王孝诚的鼻烟壶“鲁派内画”、陶瓷艺术大师杨玉芳的高温陶作品等齐齐汇聚申城。据介绍,这些陶瓷艺术珍品首次在上海大规模集中展示。28年前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陶瓷业第一枚金牌的中国“北方瓷都”——淄博,此番又特地以千件陶瓷、琉璃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与世博约会。

瓷器上“刺绣”《论语》

青翠欲滴的鲁青瓷传统文具上,刻着行书撰写的《论语》,每个字长宽仅两毫米……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微刻《论语》”。

据介绍,刻瓷技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清朝宫廷流传至民间,是指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好的瓷面上雕刻,被形容为瓷器上的刺绣。

20世纪40年代生于山东淄博的张明文,现任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其作品“马克思像”被西德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此番展出的“微刻《论语》”,由笔架、印盒、水盂、笔洗、笔筒五件传统文具组成。据内行专家介绍,在薄薄的鲁青瓷上雕刻微型书法,对技法要求极高。刻瓷者要能熟练掌握力道,不能有任何一个小小失误,否则前功尽弃。

“踢毽子”化身陶瓷珍品

扎着两条小辫,眼睛笑嘻嘻地眯成一条线,三个小姑娘正乐滋滋地踢着毽子。孩子们憨态可掬的形象活灵活现。这是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杨玉芳的高温陶作品《踢毽子》。

杨大师之子告诉记者,其母从小就爱踢毽子,这组作品的创意正是来自母亲的童年记忆。他说,比起其他作品,这组作品制作过程很是复杂。首先要特制泥巴练泥加工,做成泥板后,再折成人物身体各部位,而后再将相关部位穿插,最后才能烧制成型。

据了解,杨玉芳此次携其最高水平作品来沪,希望在世博期间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中国精湛的陶瓷艺术。

烟壶内画里的《红楼梦》故事

“史太君秋赏春海棠”锦簇的花团中,“老祖宗”的尊容华贵一览无遗;“林黛玉悲春葬落花”,飘零的落花中,黛玉的悲戚之情入木三分。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只长13厘米,宽10厘米的鼻烟壶内,映现了中国传世名著《红楼梦》经典故事场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诚的赏花大观园鼻烟壶内画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据知,其作品《想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首个被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内画作品。据了解,身为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孝诚曾在20世纪60年代,将内画艺术中有着百年历史的竹画笔工艺改良为狼毫笔工艺,为中国内画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延伸: 擦亮北方瓷都招牌 分析淄博建筑陶瓷企业

乾隆时期御制的珐琅鼻烟壶

陶瓷艺术精品将现半岛艺术中心

陶瓷绘画--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

中日陶瓷珍品献礼世博

“北方瓷都”话钧瓷


谈起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著名瓷都,可是,说到“北方瓷都”乃钧瓷之乡神垕镇,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县,这里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那有点神奇的土。君不见,神垕的“垕”字,乃由“后”字与“土”两字叠加而成,前面再以一个“神”字相伴,岂不就是神来之土的意思。

神垕镇制作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那时的工艺以及制作的瓷器,较中国其它地区的大致相同。直到宋代,也就是十世纪中期,这里的制瓷技术才发生重要变化:当时的艺人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制出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这就是钧瓷。

钧瓷的出现,使得神垕镇瓷窑一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宋徽宗赵佶更是下旨钦定钧瓷为宫中专用物品,民间不得使用。公元十二世纪初,宋朝皇室南迁,钧瓷生产毁于战乱,于是传世的宋代钧瓷便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一时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到了十六世纪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竟以“钧”字犯了他的名讳而敕令封闭钧窑。钧瓷生产从此停歇了三百多年。

钧瓷的特色在于窑变。各件钧瓷制品所用同样的土,上同样的釉,在同一座窑里烧制,但出窑后的色彩却各不相同,这便是窑变使然。据知,窑变不仅与原料、燃料、釉料、炉温有关,也和季节、气温、湿度有关,甚至还和它们在室内所放的位置有关。可谓开炉之前,送进去的是一窑的谜,谜底只有在出窑后才能揭开。真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使钧瓷变化无穷,从不重样,但这也使其不可能发展为定向生产,且成品率很低,故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由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一位窑工,烧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钧瓷花瓶,博得皇帝专爱,降旨让窑工再烧一个。可怜窑工烧了一炉又一炉,怎么也烧不出第二个来。但官府威逼,限期一定要出珍品,否则就要所有窑工的脑袋。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烧最后一炉窑时,一窑工之女决然献身,投身于熊熊窑火之中,以此换来了一件稀世珍品,拯救了所有窑工。这就是神垕人顶礼膜拜的窑神娘娘的来历。

传统的钧瓷产品大多是摆放在室内的装饰品,有瓶、尊、炉、鼎等等。钧瓷的颜色基调是红和紫,然而同样是红,却红得不同,有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火焰红等;同样是紫,也紫得不同,如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等。更奇妙的是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融合,红中透紫、紫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藏红,就象云彩一样变幻无穷。如果在晶莹透亮的彩釉里又显现出鱼籽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和珍珠点等如星似线的釉纹,那便是极为难得的上等珍品。如蚯蚓走泥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片纹,如似裂纹,却又藏在面釉之下,看得到摸不着,已经成为钧瓷的重要特征。还有些釉面更是奇妙,它们在窑变中形成一幅幅自然图画,景随人意,栩栩如生,真是叹为观止。

怀仁成为北方“瓷都”


怀仁县通过引导扶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等方式和手段,推动陶瓷行业规模上档,技术升级。目前,该县日用瓷生产能力已达6亿件,销售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3,部分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全国的餐桌上,每三个碗中就有一个产自怀仁。

近年来,怀仁县在对原国有、集体5家陶瓷企业积极进行改制的同时,从陶瓷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突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建陶瓷企业的优惠政策,从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证件办理等诸方面给予特别待遇,从而使该县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陶瓷企业个数由1995年的5家迅速扩大为目前的20家,生产能力扩大近20倍,拥有隧道窑和辊道窑生产线66条,从业人员1万多人,生产品种涉及工业、日用、建筑等多个品种,在工业产品结构中,陶瓷已占到22%。为了改变全县陶瓷产品结构单一雷同、技术含量低的不良状况,县里鼓励引导新上马企业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生产新品种,资助已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全县的陶瓷产品竞争力增强,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现在,日用瓷产品有普通瓷、高白瓷、锂瓷、骨瓷等五大类共500多种,建筑瓷已初具规模,工艺瓷生产正在上马。嘉明陶瓷公司引进最新煤气烧成工艺,新建了12条煤气辊道窑,使生产速度、产品质量实现了大的跨越。

当代陶瓷收藏 做足眼功点瓷成金


讯:说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便是光滑、精美、细腻、剔透,我们似乎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描绘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尊陶瓷,每一幅瓷画,都藏有一个世界。应该说每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现都是一半天成一半人意。触摸温润如玉般的当代陶瓷,神游其中;感受陶瓷悠久的历史和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价值洼地 安全性高

在如今的陶瓷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赝品大行其道,鱼龙混杂,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当代艺术瓷,在近几年里却出人意料地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收藏与投资当代艺术瓷的人也越来越多。

所谓当代艺术瓷,主要是指当代的名人名作瓷品。当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作,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除了可以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外,还可关注一批已故的陶瓷美术家已成为绝响的作品。

从目前的价位来看,现当代瓷器仍处于洼地,它有着相当可观的可选择空间和升值空间;从发展前景来讲,作为新兴的收藏门类,它的潜力巨大;而从艺术性上来讲,现当代陶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与高古瓷器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瓷虽好,但目前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即鱼龙混杂、赝品泛滥,即使是“老法师”,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与古瓷相比,当代瓷器能直接从创作者手中购买,因此赝品极为罕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收藏的安全性。应该说当代艺术陶瓷的质量很好,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投资风险又远小于明清古瓷,因此投资当代艺术瓷的实际收益率其实并不低。

大师精品宜收宜藏

说到当代艺术瓷,也并非所有的都值得收藏。专家介绍说,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名家精品上。有业内专家表示,收藏当代艺术陶瓷风险最小的就是收藏大师的作品,最好是在有品质和信誉的艺术馆选择有大师亲笔签名证书的作品。大师的作品凝聚了其几十年练就的手工技艺,学习古人而超越古人,势必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大师名家,之所以易出不俗之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般艺人所不能及的。他们的作品或“美”或“雅”、或“工笔”或“写意”,或兼而有之,一切都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他们作品中透出的自信、酣畅、娴熟、分寸,就是常人也能够辨析出来。所以,在拍卖场上,大师的普通作品价格常常会遥遥领先于一般艺人的精品价格。

作为当代陶瓷的中坚创作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解放以来先后被授予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们、国家级和省级大师、教授称号的陶瓷艺术家,比如当代艺术陶瓷开创鼻祖珠山八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中国陶瓷书画艺术大师黄为民等,这些著名艺术家在艺术界和收藏界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手法老辣,艺术价值极高;其次还有一大批高级工艺师和年轻的工艺师,以及师带徒或系出陶瓷世家并对某一方面有特别擅长的陶瓷艺术家,例如:首创“粉彩瓷”工艺的胡光震、演绎“陆氏青花”绝技的陆涛等,他们的精品亦成为藏友们一掷千金的不二之选;另外,便是一批锐意创新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现代美术理念,结合民族审美情趣,正在开创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陶艺。

时至今日,当代陶瓷已俨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虽然买大师作品是收藏的捷径,但由于近年来大师、名家数量的急速猛增,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就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辨识精品。现代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要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必有所获,投资回报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代陶瓷收藏要诀

选择精品。当代艺术陶瓷有精品和寻常品之分。精品应具有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投资价值和稀有性。因为,精品能经受住历史和市场的考验。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不怕你买得贵,就怕你买不对。”

了解相关知识。收藏艺术陶瓷的经验也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应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程序、技术要点,以及它的内涵及表现方式。不要盲目轻信名家。收藏者要慎重选择参考书籍,有关文字图片只可用做参考。不要受不严谨的图录书籍、宣传资料和专家评论误导。

不要被市场价格误导。出高价的买家不一定懂行,懂行的人不一定出高价。高价买来的东西未必就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藏品,盲目追价绝不可取。

明辨真伪。当代艺术陶瓷也存在作伪问题。收藏者要学会辨别真品和赝品,不要听故事,不要贪便宜,以免上当。

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收藏者应建立横向联系,互换讯息,变换藏品的同时交换心得,观摩好的作品。现在,网站已成为市场行销的重要途径,虽然高价艺术品仍然无法网上成交,但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工艺师、中介和收藏者三方的资讯,相互了解扩大市场影响力。

主动推介藏品。收藏现代艺术陶瓷不一定非要等待市场条件完全成熟,而应尽早让自己的藏品创造价值,如通过展销会等办法,扩大藏品的影响。

“北方瓷都”无缘奥运纪念瓷


两年前,北京奥组委曾征集奥运旅游纪念品瓷器,唐山市有关部门获悉后,鼓励该市陶瓷生产企业应选,但该市20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竟然没拿出一个样品,遗憾地失去了分享奥运经济的机会。

在今天开幕的第一届陶瓷文化论坛研讨会上,唐山市工业促进局产业政策处处长于宗河谈及此事时,仍然感到非常遗憾。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奥组委的信息后,曾广泛地和陶瓷生产企业联系、接洽,由于奥运纪念瓷对产品规格、尺寸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求造型优美,所以唐山市最终一个候选作品也没拿出来,失去了竞争资格。

“归根结底是设计能力上的差距。”于宗河介绍说,目前唐山只有两个国家级陶艺大师,这和该市“北方瓷都”的地位很不相称。同为陶瓷生产大市的中国瓷都景德镇,目前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2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个,设计创作能力强,使景德镇瓷器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价格高。

目前,唐山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忽视了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将成为唐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短腿”。近几年,唐山市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唐陶股份和惠达集团成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唐陶股份还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该市的陶瓷产品曾被“APEC”会议,香港、澳门礼宾府和中南海选为用瓷。

设计为王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


16日上午10时,第12届唐山中国陶博会开幕,拉开了陶瓷文化盛宴的大幕。“北方瓷都”唐山,其陶瓷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唐山具备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的诸多天然优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高端设计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北方瓷都”再次腾飞的最大障碍。

同材质浴缸价格相差悬殊陶瓷业迈进“设计为王”时代

陶博会的开幕,再次把人们的目光投向“北方瓷都”唐山。而记者昨日走访石家庄的部分家居装饰城发现,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除了惠达、隆达、海格雷等几个品牌来自唐山外,更多的产品来自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淄博)甚至国外。“材质相同,技艺相当的两个陶瓷浴缸,进口名牌卖到上万元,而国产的仅卖千元。”怀特装饰城一家卫浴品牌代理商刘先生告诉记者,出色的设计意味着高额的附加值。

在唐山陶艺研究会副秘书长程红璞看来,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记者采访的多个陶瓷企业负责人也坦称,“陶瓷业已进入设计主导时代”。“继骨质瓷后,唐山没有新瓷种诞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留不住人才,高水平研发人员稀缺。”从1979年从事陶瓷行业,如今身为唐山陶瓷研究院院长的赵国青,一直密切关注唐山陶瓷的一举一动。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低附加值、贴牌导致利润微薄主是因

虽然唐山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其陶瓷产品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但在繁荣的景象下,唐山陶瓷也难掩隐忧。“高端设计人才稀缺是最大的问题,并且已严重影响到北方瓷都的再次腾飞。”唐山陶艺研究会副秘书长程红璞说。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姚俊宽也表示,由于附加值较少,唐山陶瓷出口也连续多年维持微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唐山陶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但多数是打着别人的品牌,“贴牌”横行背后,意味着丰厚的利润要被别人拿走。

一位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陶瓷行业不太景气,员工收入普遍不高。即使是一些效益不错的陶瓷企业,员工月收入也不过1000多元钱。程红璞表示,待遇问题,直接导致很多技术人才向外地流失,这给唐山陶瓷新品的研发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抓住南资北移新机遇唐山有条件打造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

尽管唐山陶瓷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但也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唐山具备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的诸多天然优势。“近年来,整个陶瓷行业呈现产业北移趋势。”一位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升、行业耗能污染新标准的出台使陶瓷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北方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正好解决陶瓷行业当前发展的燃眉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建设的曹妃甸港建成以后将有望成为中国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这更加方便了唐山产业群区进出口业务开展,进出口运输成本将比原来有所降低。”唐山陶艺研究会有关人士表示,唐山陶瓷产业群区正处于正在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内,而整个经济圈的建设将为陶瓷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唐山陶瓷产业群区临近开滦煤矿、冀东油田,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且靠近多个水陆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记者采访的多个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都乐观地表示,未来,唐山陶瓷产业群必将趁佛山陶瓷北移适应北方环境的空隙,依靠资源、交通、劳动力以及曹妃甸经济区的建设机遇等优势快速发展占领国内主流市场,并有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陶瓷产区。

唐山将推广“北方瓷都﹒唐山”陶瓷区域品牌


12月8日,来自唐山各陶瓷企业的老总、陶瓷行业专家、学者们在唐山宾馆聚集一堂,唐山市陶瓷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在这里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唐山市陶瓷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唐山市陶瓷协会章程(修正案)》、《唐山市陶瓷协会行业自律公约》等;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唐山市陶瓷协会理事会,于大中当选会长。

会议提出,唐山市陶瓷协会下一步将着力打造唐山陶瓷的区域品牌。在不断培育唐山国家级知名品牌的同时,学习其他陶瓷产区的成功做法,集中打造区域品牌,注重品牌推广,选择国际、国内的权威性展会,抱团参展,集中展示。唐山骨质瓷是我国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也是一张最好的“区域品牌”。唐山市陶瓷协会将探索推广“北方瓷都﹒唐山”区域品牌,申请使用唐山骨质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不断扩大唐山陶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唐山市陶瓷协会还将鼓励支持各会员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激发创造力。要求卫生瓷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日用瓷要高于国家标准,提倡器型、画面创新;艺术瓷要提高艺术水准,增加文化含量,打出唐山特色,使唐山艺术陶瓷独有的国画工笔、写意技艺相得益彰;特种瓷要恢复研发高科技陶瓷、国防陶瓷、航空陶瓷;陶瓷机械要在机械手施釉、特色窑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学习佛山等地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陶瓷釉料和陶瓷花纸要创出自己的特色。

唐山市陶瓷协会今后还将组织各陶瓷企业相关研发部门和人员,与科院院所及大专院校、相关机构合作,研制开发新生产工艺、新装饰花面、新制造技术。将传承与创新结合,卫生瓷要不断研发市场需求的整体厨房、浴室;日用瓷要创新开发新的陶瓷品种;艺术瓷要推出大师精品、名家特制,提升档次和品位;特种瓷要加强引进和开发高科技陶瓷。卫生瓷、日用瓷、艺术瓷都要研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拓展陶瓷艺术的应用领域,逐步形成以文化艺术元素为鲜明特色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景漂”成瓷都生力军 揭“景漂”为何迷恋瓷都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位于中国内陆深处的这座古老小城,追寻心中的陶瓷艺术梦想。

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在景德镇的工厂,几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艺环节都凝聚着“景漂”的汗水,但是他们奋斗的酸甜苦辣却鲜有人知。这里为什么让“景漂”如此迷恋?“景漂”们的梦想还有多远?本报记者走进景德镇,带您一起探寻。

穿行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陶瓷的味道。陈列着精美瓷器的店铺遍布城市,在这里,甚至连路灯柱都是青花瓷的。

在景德镇,20%的城区人口从事陶瓷手工业,保存着最完整的手工业态。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万计陶瓷从艺者在这里落脚,被称为“景漂”一族的他们,在追逐陶瓷梦的同时,也成为千年瓷都复兴新活力。

便利的环境、活跃的气氛、稳定的市场,使“景漂”已达每年两万人次的规模

每逢周末,景德镇都有规模不一的创意集市,出售陶瓷艺术品和工艺品。雕塑瓷厂,是其中最热闹的集市之一。形状各异的创意陶瓷、高贵典雅的青花瓷琳琅满目,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群。这些作品,相当大一部分都出自“景漂”的手笔。便利的陶瓷制造环境、活跃的交流气氛、稳定的市场需求,让怀揣艺术梦想和创业冲动的人们汇聚在景德镇。

一份来自景德镇官方的统计资料显示,据初步测算,目前“景漂”一族已达每年两万人次的规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在景德镇,陶瓷艺人不少都是自幼习艺,甚至是职业世代相传。而如今,除了家传、“学院派”之外,“景漂”已经俨然成为千年瓷都的生力军。

“永不凋谢的青花”,对于来自安徽黄山的胡迪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胡迪头衔很多,来景德镇前,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安徽省、黄山市艺术界有相当的知名度。一个陶瓷领域的成功者,为什么要来景德镇定居呢?

“‘景漂’有长短之分,我算是‘长漂’,那些一年呆个把月的人,不能算真正的漂。”胡迪拿出得意之作《大徽州》青花瓷系列中的一组作品,“手工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千年窑火传承不断,才拥有如此完善的产业链,拉坯、画线、贴花、修坯等70多道工序,都有来自各地的专业人才,一件精品,各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目前,陶瓷行业出现‘实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现象,景漂加速了这一过程,”胡迪认为,包容才能百花齐放,传统与现代题材元素相融合而又独立,才有独特意境。“景德镇给我灵感,陶瓷语言多样化,允许混搭。”胡迪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从俄罗斯归来的山东郓城人陈少岳。

在陈少岳看来,陶瓷本身和宣纸、油布不一样,艺术家可以借助这种介质发挥出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运用独一无二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创作一个个新的样式,他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创业者希望有更便捷的窗口、更权威的通道来包装自己的作品

同样是“景漂”,与胡迪这样的成功人士相比,杨向红的事业还处于草创期。

可爱俏皮的京剧造型,笑意盈盈的双眼,镂空的嘴唇中露出两颗小门牙,两个瓷娃娃让人一看,便爱不释手。这就是杨向红最具特色的婚礼瓷“才子佳人”。走进杨向红的“塑泥人生”工作室,眼前摆满了充满个性与灵动的作品。这个去年刚从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河北年轻人,已经在景德镇呆了10年,去年还办了个工厂,把一家子都带了过来。

2011年,杨向红为“才子佳人”申请了版权。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上,融合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在材质上也做了不同尝试,有釉上彩的、青花的……靠“才子佳人”,杨向红赚到了第一桶金。“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些有市场的产品,”杨向红很执着。

大学期间,杨向红同宿舍6个人,5人选择留下打拼。当时,雕塑瓷厂有个乐天陶社,为创业的大学生准备了150个摊位,一米五的一张桌子半天缴纳50元,就可以开张了,许多客户和创作者都汇聚于此。杨向红在这里摆了5年摊,大大开阔了眼界。在他身边,也有不少人在这里摸爬滚打几年后,带着满身伤痕黯然离开。

虽然已经在景德镇安顿下来,但杨向红也坦陈,“现在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大师一件作品的价格零头。”和杨向红一样,采访中,很多创业者希望有更便捷的窗口,有更权威的通道,来包装作品,树立形象。“毕竟术业有专攻,艺术家兼营销兼企业管理,劳神费力,还不一定讨好。”杨向红说。

“这里创作氛围很宽松,美中不足是诚信度高、有经验的中介和经纪人缺失。”景德镇市美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艺术研究院陶艺创作室主任熊军这样评价,“此外,缺乏权威的评论点评,也使得创作者自己很难跳出来,导致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利于自我超越。”他说。

弘扬发展陶瓷文化、陶瓷产业,尚需更多平台、政策支持

在众多“景漂”中,还活跃着来自韩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世界各地的陶瓷迷。有的小住一月,有的买房常住,景德镇的三宝村成了他们聚集的地方。

学院的韩国籍教师李伶美在三宝村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在景德镇,陶瓷永远看不完,艺术门类很多,进去容易出来难,在景德镇呆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不认识的东西还很多。”在北京住了8年,景德镇住了7年的李伶美认为:“这里朋友多、技法多、工艺全、材料全,有想法可以实现,舍不得离开。”

李伶美建议,发展手工产业,弘扬手工文化,可以给一些特殊政策,多创造一些平台,比如基金会、创作中心,资助有潜质的人才,让他们专心创作。

当地政府也关注到了平台的重要性。景德镇瓷局副局长段雪灿介绍,如今,通过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越来越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创意正在瓷都不断涌现,4000多家创意工厂、工作室如雨后春笋冒出。

此外,景德镇也加强了对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2013年,景德镇市珠山区启动陶瓷口述史工程,收集老陶瓷企业历史见证人和技艺传承人的音像和实物资料,先后走访、探寻超过60位老陶瓷工人,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示景德镇的辉煌变迁。

2013年,产业产值达150亿。“陶瓷文化是中国的亮点,产业大发展,离不开本土的全民创意,离不开景德镇的景漂,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方瓷都”点土成“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方瓷都”点土成“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土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