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 导航 >

在古玩里赏牡丹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在古玩里赏牡丹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古代雕刻的牡丹花瓷器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2021-05-15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珐琅彩上的牡丹

谷雨前后的牡丹,竞相开放,花朵硕大,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国色天香,令人陶醉。而我们走进古玩的世界里,欣赏盛开的牡丹花,则是另一番风味。tAoci52.coM

这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外壁珐琅彩绘有牡丹花,青翠的绿叶,衬托两朵盛开的硕大的牡丹花,一朵粉红色,一朵深蓝色,花形优美,颜色绚丽、清雅,显出其雍容华贵大家之气。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漆器上的牡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汉代的漆器制作已空前繁荣,宋代开始雕漆工艺,元代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剔红,作为雕漆比较常见的品种,又名“雕红漆”,它通常用木头或金属做胎,然后在胎骨上一层层的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等到了相当的厚度,漆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眼前的这件牡丹花卉盒漆器,高2.8厘米,直径7厘米。盒盖是朱漆雕刻着一朵硕大无比的牡丹花,花瓣清晰,一片一片层次分明。看到它我们会想到暖暖的春意,心情十分惬意。

青花瓷盘上的牡丹

这件清代凤凰戏牡丹青花瓷盘,直径26.4厘米。瓷盘里面是一幅凤凰戏牡丹图,牡丹花雍容多姿的华贵之气跃然于青花瓷盘上,观赏者仿佛能够闻到牡丹花的浓郁花香。一只美丽凤凰飘然立于牡丹丛中,大气从容的气息立刻被散发了出来。此盘青白釉厚润、光滑、纯净,青花发色不稳定,有浓有淡,画工流畅随意,层次分明、密而不乱。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

宋代三彩牡丹纹枕

除了花圃里盛开的牡丹,你见过开在文物上,千年不衰的牡丹吗?各种器具上“盛开”的牡丹花:有的盛开在宋代的瓷枕上,有的盛开在清代的挂屏中;有的牡丹盛开在珍宝馆里的白釉黑花梅瓶上,有的盛开在慈禧太后御用画师的笔下。据介绍,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牡丹纹饰始见于唐代,北宋宫廷和民间的使用非常广泛。

金大钧绘贵妃赏牡丹图

粉彩缠枝牡丹纹尊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晚清牡丹瓶在昆“验明正身”


晚清青花粉彩牡丹瓶。

科检报告。

本报讯 报道 本报读者李女士近日送检传家瓷器,经科学检测验明正身为晚清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专家评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近日,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为李女士解惑。一件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在李女士家中放置多年,曾请很多人鉴定然结果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晚清的,也有人说是康熙朝的。李女士在本报看到文物科学检测报道,于是往云南科技检测中心寻求验明正身。

据李女士介绍,该赏瓶是自己祖母留下的,也是传家之物。经历特殊时期,好不容易保存至今,此次前来鉴定,希望知其真正价值。经专家目鉴,初步认定是晚清仿康熙的作品。后经X荧光无损鉴定显示结果:“送检样品相关元素成分与十九世纪(1801年―1900年)晚期青花粉彩瓷器数据符合较好”。专家目鉴与科学检测吻合,证实赏瓶是清晚期仿康熙时期的作品。

该赏瓶高 45.2厘米、口径15.2 厘米、底径11.1 厘米。细长颈、圆腹、圈足,器型端正,青花发色纯正,与粉彩相映得彰,釉色莹润。以凤凰牡丹作为纹饰。从古至今,传说中的“凤”一直被认为是鸟中之王;而牡丹,自唐以来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凤穿牡丹,即丹、凤结合,象征着富贵、吉祥、光明、美好。

中心主任吕志坚介绍,青花粉彩,是青花瓷器的一个衍生品种,系在烧好的青花瓷上,用粉彩料进行再绘画、烧制。这种赏瓶因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喜爱。其器形为清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后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赏瓶创烧以后,很快成为清代瓷器生产的一种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吕志坚还谈到,因青花粉彩烧造工艺复杂,故传世品较少。李女士家传的这件青花粉彩赏瓶,器型端正、釉色优美、品相完好,加之现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彩瓷市场较好,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晚清牡丹瓶在昆明验明正身


晚清青花粉彩牡丹瓶

科检报告

本报读者李女士近日送检传家瓷器,经科学检测验明正身为晚清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专家评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近日,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为李女士解惑。一件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在李女士家中放置多年,曾请很多人鉴定然结果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晚清的,也有人说是康熙朝的。李女士在本报看到文物科学检测报道,于是往云南科技检测中心寻求验明正身。

据李女士介绍,该赏瓶是自己祖母留下的,也是传家之物。经历特殊时期,好不容易保存至今,此次前来鉴定,希望知其真正价值。经专家目鉴,初步认定是晚清仿康熙的作品。后经X荧光无损鉴定显示结果:“送检样品相关元素成分与十九世纪(1801年―1900年)晚期青花粉彩瓷器数据符合较好”。专家目鉴与科学检测吻合,证实赏瓶是清晚期仿康熙时期的作品。

该赏瓶高45.2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1.1厘米。细长颈、圆腹、圈足,器型端正,青花发色纯正,与粉彩相映得彰,釉色莹润。以凤凰牡丹作为纹饰。从古至今,传说中的“凤”一直被认为是鸟中之王;而牡丹,自唐以来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凤穿牡丹,即丹、凤结合,象征着富贵、吉祥、光明、美好。

中心主任吕志坚介绍,青花粉彩,是青花瓷器的一个衍生品种,系在烧好的青花瓷上,用粉彩料进行再绘画、烧制。这种赏瓶因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喜爱。其器形为清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后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赏瓶创烧以后,很快成为清代瓷器生产的一种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吕志坚还谈到,因青花粉彩烧造工艺复杂,故传世品较少。李女士家传的这件青花粉彩赏瓶,器型端正、釉色优美、品相完好,加之现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彩瓷市场较好,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元朝极品青花“牡丹”大罐 六柄硕大牡丹怒放


纽约苏富比(Sotheby’s, New York)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在2007年九月18日竟拍

“此罐的夔耳做工极好,宽肩在底部逐渐变窄,带有卷唇的瓶颈竖立在肩部之上。肩部用钴蓝绘着牡丹,有花蕊,花朵蜿蜒着,活灵活现。这六柄硕大的牡丹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角度,每朵花都有繁盛的花瓣,花瓣的尾部呈叶状,脉络雕刻得很清晰。其中三朵花展示的是侧面,它们的花瓣有开有合,中间的雄蕊就被展现出来了。其他的几朵分别呈现出花的上部和底部,它们的花瓣长在波浪般起伏的粗茎上,规则地围绕着中间的花结(六片突出的花萼),花茎上长着丰满的尖叶和不同程度开放的小花蕾。在罐的肩部,还有蜿蜒的荷花长在曲折的茎上,它们有着正统形状的花朵和长而尖的卷叶,尖的花瓣交替张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花心,花的上面,有一段白色浪尖延伸到短颈上的波纹,和一道细窄的经典卷形缘饰,以及风格化的竖直垂片,这些都处在双线的缘饰中,围绕着底部上方云朵般三叶形和环形的垂饰。这个设计用细致的触、丰富的蓝紫调的钴蓝,通过强调起伏,在内部运用蓝色调的釉,底部和底缘不上釉来展现其上好的本色陶,巧妙地表现出了博大的气氛”… Regina Krahl (世界著名陶瓷专家)写道。

高: 28.7cm

最大直径: 35 cm

在形状、设计和绘画风格上,这个珍奇的青花罐代表了典型的元朝青花瓷。它新月形的波纹、旋涡形的荷花和牡丹以及其刻画的细节、经典卷形缘饰和荷花花瓣结合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绘画中五个最经典的元素。

14世纪50年代,江西景德镇瓷器风格发生了强烈和持续的变化,宁静的宋青花风格被元青花的华丽风格所取代,明亮的色彩、生动的绘画和引人注目的大小,这种风格的变化从景德镇席卷了全国,甚至到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在上海美术馆中保存有一个与其基本图案——特别是花纹——非常相近的瓷器。其他基本图案有些相似瓷器则呈现的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花纹,例如,在山西省博物馆的一个瓷器,收录在香港1993年出版的《中国文物精华全集·陶瓷卷》中;另一个日本私人收藏的瓷器,收录在1980年东京出版的《So Gen no bijutsu》。还有一个类似的于1993年10月25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更近的是在2006年3月30日的拍卖。

牡丹和荷花装饰的大罐用一个较弱的植物线条代替了罐颈部粗旷的波浪线条,更加简化的牡丹和荷花,缺乏变化或者缺乏雕刻的细节,经典的卷形缘饰不是被省略掉就是被替代掉了。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生产时代: 洪武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釉里红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曾经的瓷器“黑牡丹”如今花开正盛


建盏师傅正在制作建盏底胎本报记者吴铎思摄

或许很少有人想到,一只并不起眼的建盏瓷碗,竟然能拍得近百万元的高价。

在第31届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上,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12支参赛队伍带着家乡的建盏珍宝赴京参展。建盏的文化底蕴及高超的制造技术让外界叹为观止,而建窑建盏“金油滴”开展不到2个小时就被一位收藏家以96万元的高价拍走。

这仅仅是近年来建盏市场行情的一个缩影。近两三年来,国内兴起了建盏收藏热,建盏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其中,一些老建盏的价格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攀升,新建盏价格也跟着走高,相关的制作建盏的企业和手工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建盏是宋朝八大名瓷之一,是黑釉瓷最典型的代表,被瓷坛誉为瓷器“黑牡丹”,该制品宋代时为皇室御用。建盏产自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建窑,遗址位于今福建建阳水吉镇芦花坪一带。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除了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最适合斗茶所用的茶具,而建盏则在当时被认为是斗茶最佳珍品。如今,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的瓷器“黑牡丹”重新开始探寻“黑金”之路,也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收藏热,催生行业的复兴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建盏文化街发现,这里多以摆卖建盏为主,不少游客和爱好者慕名前来。“不少客人从外省赶来,量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两三百件。”一家建盏店的老板说。

据介绍,建盏市场2012年开始变得火热。2014年8月,央视文化鉴赏栏目《寻宝》走进建阳,各式各样的建盏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也让建盏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所知晓。“由于烧制的独特,烧出好的纹路,要靠运气,因此每个茶碗都是孤品。”建阳建盏文化街管理办公室刘建斌表示,品质好的、纹路漂亮的建盏,能卖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收藏热让建盏不断出彩:在2013年秋季民间收藏交流会上,建盏成交金额达600多万元;在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一块12.8公分的金油滴建盏被日本客商买走,成交价45万元人民币;在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工艺品收藏品及红木文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活动上,建阳市捧回陶瓷类7项“创新设计大奖”金奖……

“2013年协会成立时,在建阳做建盏的厂家一共只有16家,到2014年就增加到了46家。”建阳建窑建盏协会相关负责人称,这个数字目前已增长到了200多家,预计年底会达到500家。让人欣喜的是,市场效益极大带动了建盏产业的发展,各类建盏生产企业层出不穷。

创新,让产业迸发新的生命力

“起于唐,兴于宋,衰于元。”建阳区委书记袁仁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盏沉寂数百年后,又得到恢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据了解,古代建盏的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须在1300摄氏度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敏感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容易变形或发泡。所以,一件成功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数以千计的残次品。

建阳御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黄美金告诉记者,建盏的制作技艺失传数百年,缘由众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烧制太难。为了让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重现人间,许多机构不遗余力地展开研究。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福建轻工业研究所、建阳瓷厂等都已成功烧制出仿宋建盏。后来,这种仿古烧制工艺慢慢被人们接受,金兔毫、银兔毫、银油滴、鹧鸪斑、柿红釉等釉色,建阳的建盏作坊都能做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建盏的传承与发展,电气化无疑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用电窑炉制作建盏,可以在温度及时间和艺术表达上得到更完美的控制和表达。”黄美金说,“以前用柴火烧制,温度往往很难控制,成品率不到20%,出来的斑纹也不够完美。现在都是用电窑炉做建盏,烧制的过程温度和时间都能很好地控制,这样的作品成品率提升至80%以上,斑纹漂亮,艺术表达也更有味道。”

为推动建盏发展,近年来,建阳供电公司提出“以电代窑”的发展思路,这不仅实现了环保减排且与用柴烧窑相比,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作品成品率;同时,主动对建阳城区、水吉镇这两个建盏制作集中区域力推电窑炉烧盏,通过推进建盏窑炉技术改造,利用电窑炉制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建盏的制成由原来传统的柴火烧窑,进入“电气化时代”。目前,建阳境内共有约270户建盏制作户,所有制盏企业已将传统的柴木烧窑方式转变为“电制建盏”,电能替代率达到100%,以电代燃的制作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不增加建盏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复兴大幕拉开前路仍漫长

虽然建盏价格不菲,但记者采访发现,建阳境内的建盏企业并未形成规模,以家庭作坊居多。当地一位老百姓告诉记者,不少人发现“泥巴也能变钱”后,便纷纷购置设备,加入其中。

建阳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目前建盏产业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阶段,产品类型单一,以观赏性品种为主,日用性品种还较少。此外,建盏研究者、企业生产商各自为战,比较保守,无法形成集团化搏击市场的能力。

此外,技术支撑也是一大问题,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建盏生产企业各自研究烧制方式,自我摸索的较多,且纷纷以“正统”自居。由于企业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且生产能力低,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设计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建阳建窑建盏协会会长韦武认为,要让建盏重现辉煌,应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品牌打造问题。目前建盏尚未有一个标杆式的品牌。市场上建盏产品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信誉度;二是市场规范问题。建盏生产企业,大多以作坊式存在,生产处于无序状态,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三是价格自律问题。无序竞争,就可能使商品应有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实行价格自律,是避免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建盏是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中烧制出来的,说它是闽北的一枝独秀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复兴建盏的大幕已拉开,但前行的道路仍漫长。如何充分利用已被开发出来的这份祖先的文化遗存,使之继续发扬光大,这是一个严肃命题。”建阳市政协主席、建盏协会名誉会长李飞透露,建阳正在规划建设建盏文化产业园,将建盏与旅游、茶叶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袁仁旺表示,未来将积极推进陶瓷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建盏优秀人才选拔推荐工作。把建盏文化创意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人才发展战略。针对市场需求,对接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学科,使高校成为输送建盏文化产业发展后备人才的“蓄水池”。

晚清牡丹瓶在昆明"验明正身"


晚清青花粉彩牡丹瓶

科检报告

本报读者李女士近日送检传家瓷器,经科学检测验明正身为晚清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专家评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近日,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为李女士解惑。一件青花粉彩凤穿牡丹纹赏瓶在李女士家中放置多年,曾请很多人鉴定然结果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晚清的,也有人说是康熙朝的。李女士在本报看到文物科学检测报道,于是往云南科技检测中心寻求验明正身。

据李女士介绍,该赏瓶是自己祖母留下的,也是传家之物。经历特殊时期,好不容易保存至今,此次前来鉴定,希望知其真正价值。经专家目鉴,初步认定是晚清仿康熙的作品。后经X荧光无损鉴定显示结果:“送检样品相关元素成分与十九世纪(1801年―1900年)晚期青花粉彩瓷器数据符合较好”。专家目鉴与科学检测吻合,证实赏瓶是清晚期仿康熙时期的作品。

该赏瓶高 45.2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1.1厘米。细长颈、圆腹、圈足,器型端正,青花发色纯正,与粉彩相映得彰,釉色莹润。以凤凰牡丹作为纹饰。从古至今,传说中的“凤”一直被认为是鸟中之王;而牡丹,自唐以来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凤穿牡丹,即丹、凤结合,象征着富贵、吉祥、光明、美好。

中心主任吕志坚介绍,青花粉彩,是青花瓷器的一个衍生品种,系在烧好的青花瓷上,用粉彩料进行再绘画、烧制。这种赏瓶因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喜爱。其器形为清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后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赏瓶创烧以后,很快成为清代瓷器生产的一种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吕志坚还谈到,因青花粉彩烧造工艺复杂,故传世品较少。李女士家传的这件青花粉彩赏瓶,器型端正、釉色优美、品相完好,加之现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彩瓷市场较好,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雍正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剔花牡丹纹瓷枕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的专家鉴定室,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藏品,就是这件器物,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件瓷器,但是它到底处自于什么时期,用作什么的,我先不说,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中华工商联古玩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周继海先生,周先生您好。

主持人:按照我们的常规,还是来先解决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个山东张先生寄来的。

专家:从这个修足到它这个胎,到它这个釉,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一些杂窑口的作品。

主持人:它的市场价格现在能达到多少?

专家:应该值一千两千吧。

主持人:这个也是一个瓷罐,您看这是山东烟台李先生的。

专家:这是汉代的东西,东汉的。

主持人:那它现在市场价格应该是多少?

专家:一万块钱左右吧。

主持人:接着来看这个,这是云南沈先生两幅照片。

专家:很难从照片上非常确定地说,它是不是真品。整个的器型是宋哥窑的东西,是不是老的,还得看实物。

主持人:观众的问题解决完了,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鉴定的这个藏品是一个瓷枕。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这枕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件实用器皿。那么瓷枕是日常生活器皿还是民器呢,周先生?

专家:应该是日用瓷枕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宋代是非常普及的,在宋代以前呢,也用各种材质做了很多木枕、玉枕,还有漆枕。

主持人:瓷枕并不是说一开始它就有的,这个枕头它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们有一个片子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一看。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寝具,冰凉消暑,它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随着更为有益的制枕的材料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持人:藏品名片里也介绍了,它是一个剔花的瓷枕,是吧。

专家:对。

主持人:那么这种剔花工艺在什么时期体现得最突出呢?

专家:应该在宋代。

主持人:那宋代我们知道有很多窑口,那这个瓷枕应该属于哪个窑口?

专家:磁州窑系的。

主持人:这个怎么体现出是宋磁州窑?

专家:从它的形制到它的工艺,到它的釉色,都说明它是磁州窑系的,它的具体窑口是山西介休。

主持人:它也属于此磁州窑系?

专家:对,它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特点,就是它烧酱釉,烧得比同类、同年代的磁州窑系的一些窑口烧得要好。就是像这种酱釉,它剔花呢,剔花工艺也是非常地道的,它这个剔花很薄浅,它整个的工艺要求,应该说是特别严格,再加上它是四面全部都是剔的。

相关推荐